[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佛佛道道:問餘何適,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漫說文化有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名家作品
    【市場價】
    248-358
    【優惠價】
    155-224
    【作者】 陳平原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名家作品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ISBN】978756992342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69923421
    作者:陳平原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出版時間:2018年06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北京大學中文繫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高峰陳平原為萬千讀者度身甄選專業眼光,菁華品質。 


    2. 名家名作荟萃,盡顯人文之美。 


    《佛佛道道》中收錄了許地山、周作人、豐子愷、夏丏尊、汪曾祺等22位現當代作家關於佛、道方面的39篇文章。他們用詩一般寧靜淡雅的語言表達出佛道家的根本精神,除了學識和洞察力外,更體現出作家們寬容的心態和尋求理解的願望。


    3.  文學為經,文化為緯,用散文串起十個中國文化主題。 


    讀文章就是讀生活、讀文化就是讀人生。《佛佛道道》全書39篇文章,以文學為經,文化為緯,串起了中國人生活的另一個重要側面。


    4.  沙裡淘金,淘汰了一些徒有虛名的“名作”,收入了一些未錄於一般選本的遺珠。 


    叢書既囊括《仙遊寺》《我的*個師父》這樣的名作,也選采了許多不見錄於一般選本的遺珠,所選文章更具文化意味又妙趣橫生,同時更全面、豐富地表現了20世紀中國散文精粹。


    5.  專業主播團隊,篇篇有聲呈現,既“上口”又“入耳”。 


    緊跟大眾聽書時尚,特別邀請專業主播團隊為全部文章錄制音頻,掃描每篇所附的二維碼,即可收聽朗讀。上下班途中、跑步、休息……隨時隨地,視聽結合,拉近你與經典的距離。


    6.  尊重版權,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及後人親筆授權。 


    全書中尚在版權期內的文章,所選文章均獲得作者或版權繼承人的合法授權,從而保證了選文完整性、權威性。


    7.  適合日常及課外閱讀,提升鋻賞與書寫水平。 


    “漫說文化”叢書不僅適合成人、本專科院校學生提高文學、文化素養,更可作為初高中學生課外閱讀之用。書中和作者大都浸淫漢語寫作數十年乃至一生,他們通曉漢語音韻節律,精通遣詞造句。閱讀這些文字,對提升美學鋻賞、提高寫作水平都大有益處。


    8. 設計考究,工藝精致,一份難以抗拒的心水禮物。 


    雙封設計,特種紙護封,淡雅米色,蓬松度高,觸感溫潤素采用印銀、多種專色交叉印刷工藝,色澤鮮艷飽滿;內文排版考究,舒闊,閱讀體驗極佳;32K開,成品尺寸147×210,方便攜帶。不管目的在求知,還是意在消閑;漫讀名家經典,還是熟悉中國文化,自己珍藏,還是饋贈佳友,漫說文化叢書都是一份心水的禮物。




     


     
    內容簡介

    1985年,被稱為 “燕園三劍客”的錢理群、黃子平、陳平原三人共同提出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概念,倡導以整體的眼光將中國現當代文學溯源至晚清,將“近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三個時段打通,引起了學術界的強烈反響。“漫說文化叢書”即是這一概念的具體表現,所選散文充滿文化意味而又妙趣橫生。《佛佛道道》一集中收錄了許地山、周作人等作家關於佛道方面的文章。詩一般的語言表達出佛道家的精神,體現出作家們寬容的心態和尋求理解的願望。書中關於弘一法師、曼殊法師的描寫,更讓人對這些傳奇經歷的高僧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娓娓道來的故事中,帶來一種寧靜淡雅的感覺!

    作者簡介

    陳平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一座高峰。北京大學中文繫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繫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他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圖像與文字等領域有著精深研究和獨到見解。治學之餘,撰寫隨筆,借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

    目錄
    目 錄

    contents

    |再 記|
    | 序 |
    |附 記|
    |導 讀|

    惟心 ◎ 梁啟超| 001
    願 ◎ 許地山| 004
    海 ◎ 許地山| 006
    頭發 ◎ 許地山| 008
    無奈 ◎ 夏丏尊| 010

    目  


     


    contents


     


    |再 記|


    |   序   |


    |附 記|


    |導 讀|


     


    惟心   ◎  梁啟超| 001


    願   ◎  許地山| 004


    海   ◎  許地山| 006


    頭發   ◎  許地山| 008


    無奈   ◎  夏丏尊| 010


    漸   ◎  豐子愷| 012


    家   ◎  豐子愷| 016


    喫教   ◎  魯迅| 022


    隱士   ◎  魯迅| 024


    摩羅小品   ◎  唐弢| 027


    禪家的語言   ◎  朱自清| 036


    談“養生學”   ◎  馬南邨| 042


    讀《欲海回狂》    ◎  周作人 | 046


    山中雜信   ◎  周作人 | 050


    薩滿教的禮教思想   ◎  周作人 | 059


    喫菜   ◎  周作人 | 062


    讀戒律   ◎  周作人 | 067


    劉香女  ◎  周作人 | 073


    碑   ◎  廢名 | 081


    天目山中筆記   ◎  徐志摩 | 088


    山中雜記   ◎  徐祖正| 094


    普陀山的幽默   ◎  祖慰| 114


    仙遊寺   ◎  賈平凹| 123


    幽冥鐘   ◎  汪曾祺| 127


    《八指頭陀詩集》敘    ◎  楊度| 132


    《曼殊遺畫》弁言   ◎  章太炎| 135


    《燕子龕遺詩》序   ◎  柳亞子| 137


    沾泥殘絮   ◎  馮至| 139


    陋巷   ◎  豐子愷| 145


    佛無靈   ◎  豐子愷| 150


    悼夏丏尊先生   ◎  豐子愷| 155


    我的個師父   ◎  魯迅| 161


    《子愷漫畫》序   ◎  夏丏尊| 169


    弘一法師之出家   ◎  夏丏尊| 173


    兩法師   ◎  葉聖陶| 179


    談弘一法師臨終偈語   ◎  葉聖陶| 187


    南閩十年之夢影   ◎  弘一法師| 189


    我與弘一法師   ◎  豐子愷| 198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  朱光潛| 203


    |編輯附記 |  ◎  207

    前言
    |導 讀|
    陳平原

    要談中國人的宗教意識,當然必須佛、道並舉。可有趣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中國,談佛教的散文小品甚多,而談道教的則少得可憐。盡管放寬了尺度,仍然所得無幾。弘法的不說,單是寫宗教徒的,前者有追憶八指頭陀、曼殊法師和弘一法師的若干好文章,後者則空空如也。二十世紀的中國文人何其厚佛而薄道!

    |導 讀|


    陳平原



    要談中國人的宗教意識,當然必須佛、道並舉。可有趣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中國,談佛教的散文小品甚多,而談道教的則少得可憐。盡管放寬了尺度,仍然所得無幾。弘法的不說,單是寫宗教徒的,前者有追憶八指頭陀、曼殊法師和弘一法師的若干好文章,後者則空空如也。二十世紀的中國文人何其厚佛而薄道!


    或許這裡得從晚清的佛學復興說起。真正對整個思想文化界起影響的,不是楊文會等佛學家的傳道,而是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等政治家的“以己意進退佛學”。提倡學佛是為了“去畏死心”,“去拜金心”,創造“舍身救世”、“震動奮厲而雄強剛猛”的新民,並尋求自我解放,獲得大解脫大自在大無畏的自由。用章太炎的話來概括就是:“要用宗教發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佛教救國論對“五四”作家有很大影響,魯迅、周作人等人批判儒家,也批判道教,可就是不批判佛教,甚至頗有喜讀佛經者。一方面是以佛學反正統觀念,一方面是借佛學理解西方思想(如自由、平等、博愛)。盡管此後很多政治家、文學家自認找到新的更有效的思想武器,可對佛學仍甚有感情。


    相比起來,道教的命運可就慘多了。在二十世紀中國的思想文化界,道教幾乎從來沒有出過風頭。二三十年代魯迅、許地山、周作人曾分別從思想史、宗教史、文學史角度,論證道教對中國人性格和中國文化發展趨向的深刻影響,也隻不過是持批判的態度。魯迅《小雜感》中有段話常為研究者所引用:“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至於何以中國人不憎道士而憎惡其他宗教徒,魯迅並沒展開論述。不過從二、三十年代作家們的隻言片語中,大體可猜出其中奧秘。首先,道教是真正的中國特產,影響於下層人民遠比佛教大。老百姓往往是佛道不分,以道解佛,而民間的神仙、禁忌也多與道教相關。其次,佛教、耶教都有相當完整且嚴謹的理論體繫,道教的理論則顯得零散而不完整,且含更多迷信色彩。再次,佛教徒講齋戒、講苦行、不近女色,而道教徒雖也講虛靜,但更講采陰補陽、長生不老。如此不講苦行的理論,自然容易獲得中國一般老百姓的歡迎。後,佛教講求舍身求法,普渡眾生,而道教講白日飛升,追求自己長生,未免顯得更重實利。如此分辨佛道,不見得精確;可對於揭露國民劣根性並致力於改造國民靈魂的這一代作家來說,抓住道教做文章確是用心良苦的。


    隻是這麼一來,道教也就與二十世紀中國的散文小品基本無緣了,這未免有點可惜。對於道教,二、三十年代有過正襟危坐的學術論文,也有過熱諷冷嘲的片紙隻字,可就缺少雍容自如的散文小品。至於五十年代以後,宗教幾成“瘟疫”,避之唯恐不及,作家們哪裡還有雅興談佛說道?奇怪的是,近年學術界為宗教“平反”,作家們何以還是多談佛而少論道?或許,隨著氣功的重新崛起,道教將重返文壇也未可知。隻是在本選集中,道教明顯處於劣勢。



    文人學佛與和尚學佛著眼點自是不同,沒有那麼多“理解的執行不理解的也執行”的盲信,而更喜歡刨根問底探虛實。單是嘲笑和尚不守教規出乖露丑,那說明不了任何問題。無論何時何地何宗何派,總有濫竽充數的“喫教者”,非獨佛教然。何況佛家對此頗有自覺,《梵網經》即雲:“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壞。”佛子流品不一,可這無礙於佛法之如日中天普照人間。唐宋以來,小說、戲曲中嘲弄和尚的作品多矣,可文人讀佛的熱情並未消退,理由是“信佛不信僧”。這並非罵盡天下和尚,而是強調佛教作為一種理論體繫的獨立價值。如此讀佛,方能見出佛教的偉大處。


    許地山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佛家的根本精神“慈悲”:“我願你作無邊寶華蓋,能普蔭一切世間諸有情。”(《願》)豐子愷則明確表示鄙視那些同佛做買賣,靠念佛祈求一己幸福的“信徒”,理由是“真正信佛,應該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義,而屏除私利;應該體會佛陀的物我一體,廣大慈悲之心,而護愛群生”(《佛無靈》)。《大智度論》稱“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撥一切眾生苦”,這一佛教的真精神並非為所有學人所接受,起碼批評佛教為消極出世者就不這麼看。而在弘一法師看來,佛教“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因為大乘佛法皆說空與不空兩方面,“不空”為救世,“空”為忘我(《佛法十論略釋》)。曼殊法師一九一三年為配合革命黨人二次革命而發表的《討袁宣言》,以及弘一法師抗日戰爭中提出的口號“念佛必須救國,救國不忘念佛”,即可作為佛教徒“不空”的例證。你可以懷疑“念佛救國”的實際效果,卻不應該指責其“消極出世”。當然,佛教徒追求的本來就是一種精神價值,多也不過是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不可能有什麼“立竿見影”般的實際效果。


    俗人中善讀佛經的莫過於周作人了。這裡除了學識與洞察力外,更主要的是一種寬容的心態和尋求理解的願望。在常人看來,佛教的戒律無疑是繁瑣而又枯燥無味,連大小便和劈柴吐口水都有如此詳細的規定;而周作人則從中讀出佛教的偉大精神:所有的規定都合於人情物理。能體現這一點的莫過於“莫令餘人得惱”六個字(《讀戒律》)。至於容易引起誤解的齋戒,周作人也從《梵網經》中得到啟示:“我以為菜食是為了不食肉,不食肉是為了不殺生,這是對的,再說為什麼不殺生,那麼這個解釋我想還是說不欲斷大慈悲佛性種子為得體,別的總說得支離。”(《喫菜》)這一點豐子愷的見解與周作人為相近,盡管豐本人是曾作《護生畫集》的居士,且因生理原因而喫素。“我的護生之旨是護心,不殺螞蟻非為愛惜螞蟻之命,乃為愛護自己的心,使勿養成殘忍。”(《佛無靈》)隻要真能護心,喫素喫葷實為小事。若過分鑽牛角尖,隻喫沒有雄雞交合而生的蛋,不養會喫老鼠的貓,那不隻迂腐可笑,失卻佛學本旨,而且類推到底,非餓死不可,因植物也有生命。民初作家程善之就寫過一篇題為《自殺》的小說,寫接受近代科學知識的佛教徒因了悟水中布滿微生物,為不殺生隻好自殺。


    談到佛教,總讓人很自然聯想起古寺和鐘聲。比起和尚來,古寺鐘聲似乎更接近佛學精義。文人可能嘲諷專喫菩薩飯的大小和尚,可對橫亙千年回蕩寰宇的古寺鐘聲卻不能不肅然起敬。徐志摩驚嘆:“多奇異的力量!多奧妙的啟示!包容一切衝突性的現像,擴大霎那間的視域,這單純的音響,於我是一種智靈的洗淨。”(《天目山中筆記》)如果嫌徐氏的感慨過於空泛,那麼請讀汪曾祺記承天寺的《幽冥鐘》。幽冥鐘是專門為難產血崩死去的婦人而撞的,“鐘聲撞出一個圓環,一個淡金色的光圈。地獄裡受難的女鬼看見光了。她們的臉上現出了歡喜”。並非所有的鐘都如承天寺的幽冥鐘,乃“女性的鐘,母親的鐘”;可鐘聲似乎溝通了人間與地獄、實在與虛無、安生與超越,比起有字的經書來更有感召力。



    僧人流品不一,有可敬也有不可敬。為世人所詬病的“專喫菩薩飯”的和尚,其實也壞不到哪裡去。就看你怎麼理解宗教徒了。蘇曼殊的不僧不俗亦僧亦俗至今仍為人所稱羨,不隻是其浪漫天性,其詩纔,更因其對宗教的特殊理解。至於龍師父這樣“剃光頭皮的俗人”,一經魯迅描述,也並不惡俗,反因其富有人情味而顯得有點可愛(《我的個師父》)。寫和尚而不突出渲染色空觀念,卻著意表現其世俗趣味(首先是人,其次纔是宗教徒),這種創作傾向貫串於廢名的《火神廟的和尚》、老舍的《正紅旗下》和汪曾祺的《受戒》等一繫列小說。這種既非高僧也非惡和尚的普通僧人的出現,使得二十世紀中國作家對人性、對宗教的本質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隻可惜好多作家轉而拜倒在弗洛伊德門下,一門心思發掘僧人的性變態,這又未免淺俗了些。


    有趣的是,圍繞著一代高僧弘一法師,出現了一批很精采的散文。一般來說,高僧不好寫,或則因過份崇拜而神化,或則因不了解而隔靴搔癢。作為現代話劇運動和藝術教育的先驅,弘一法師披剃入山前有不少文藝界的朋友,而且俗聖生活的距離,並沒有完全切斷他們之間的聯繫。弘一法師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中國為文人所了解的僧人,這就難怪幾十年來關於弘一法師的紀念文章層出不窮,且不少甚為可讀。


    五四新文學作家中具有“隱逸性”的遠不隻廢名、許地山、夏丏尊、豐子愷等三五人;周作人五十自壽詩引起的一大批“袈裟”,並非隻是逢場作戲。俞平伯《古槐夢遇》中有這麼一句妙語:“不可不有要做和尚的念頭,但不可以真去做和尚。”亦處亦出、亦僧亦俗的生活態度,既為中國文人所欣賞,又為中國文人所譏笑——譏笑其中明顯的矯情。1936年郁達夫拜訪弘一法師後,曾作詩表白自己矛盾的心態:“中年亦具逃禪意,兩道何周割未能。”對照其小說,郁達夫並沒有說謊。而據豐子愷稱,夏丏尊十分贊賞李叔同(弘一法師)的行大丈夫事,隻因種種塵緣牽阻,未能步其後塵,一生憂愁苦悶皆源於此(《悼夏丏尊先生》)。也就是說,弘一法師以其一貫的認真決絕態度,把文人潛藏的隱逸性推到,拋棄不僧不俗的把戲,完全割斷塵緣皈依我佛。就像俞平伯所說的,“假如真要做和尚,就得做比和尚更和尚的和尚”(《古槐夢遇》)。這一點令作家們感到震驚和慚愧。因而不管是否信仰佛教,他們對弘一法師學佛的熱情和信念都表示尊重和敬畏。即使像柳亞子這樣以為“閉關謝塵網,吾意嫌消極”的革命詩人,也不能不為其“殉教應流血”的大雄大無畏所感動。


    不見得真的理解弘一法師的佛學造詣,也不見得真的相信弘一法師弘揚律宗的價值,作家們主要是把他作為“真正的人”,一個學佛的朋友來看待的。弘一法師之所以值得尊敬,不在於他是否能救苦救難,而在於他找到了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嘗到了生活的別一番滋味。夏丏尊反對說弘一法師為了什麼崇高目的而苦行,“人家說他在受苦,我卻要說他是享樂”。在他,世間幾乎沒有不好的東西,就看你能否領略。“對於一切事物,不為因襲的成見所縛,都還他一個本來面目,如實觀照領略,這纔是真解脫,真享樂。”(《〈子愷漫畫〉序》)而葉聖陶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弘一法師的自然平靜如“春原上一株小樹”。不管信教與否,人生不就希望達到“春滿”“月圓”的境界嗎?弘一法師“一輩子‘好好的活’了,到如今‘好好的死’了,歡喜滿足,了無缺憾”(《談弘一法師臨終偈語》)。沒有實在的功績,也不講輝煌的著述,隻是一句“華枝春滿,天心月圓”,這在世人看來未免不夠偉大,可這正是佛家的人生境界。學佛能進到這步田地,方纔不辜負“悲欣交集”數十載。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七日於暢春園

    在線試讀
    喫 菜
    周作人

    偶然看書講到民間邪教的地方,總常有喫菜事魔等字樣。喫菜大約就是素食,事魔是什麼事呢?總是服侍什麼魔王之類罷,我們知道希臘諸神到了基督教世界多轉變為魔,那麼魔有些原來也是有身分的,並不一定怎麼邪曲,不過隨便地事也本可不必,雖然光是喫菜未始不可以,而且說起來我也還有點贊成。本來草的莖葉根實隻要無毒都可以喫,又因為有維他命某,不但充饑還可養生,這是普通人所熟知的,至於專門地或有宗旨地喫,那便有點兒不同,仿佛是一種主義了。現在我所想要說的就是這種喫菜主義。
    喫菜主義似乎可以分作兩類。類是道德的。這派的人並不是不喫肉,隻是多喫菜,其原因大約是由於崇尚素樸清淡的生活。孔子雲,“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可以說是這派的祖師。《南齊書》周颙傳雲,“颙清貧寡欲,終日長蔬食。文惠太子問颙菜食何味勝,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黃山谷題畫菜雲,“不可使士大夫不知此味,不可使天下之民有此色。”——當作文章來看實在不很高明,大有帖括的意味,但如算作這派提倡咬菜根的標語卻是頗得要領的。李笠翁在《閑情偶寄卷五》說:
    “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風,人能疏遠肥膩,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園不使羊來踏破,是猶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與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於世者,棄美名不居,而故異端其說,謂佛法如是,是則謬矣。吾輯飲饌一卷,後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儉,一以復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茲在茲而不忍或忘者矣。”笠翁照例有他的妙語,這裡也是如此,說得很是清脆,雖然照文化史上講來喫肉該在喫菜之先,不過笠翁不及知道,而且他又那裡會來斤斤地考究這些事情呢。
    喫菜主義之二是宗教的,普通多是根據佛法,即笠翁所謂異端其說者也。我覺得這兩類顯有不同之點,其一喫菜隻是喫菜,其二喫菜乃是不食肉,笠翁上文說得蠻好,而下面所說念茲在茲的卻又混到這邊來,不免與佛法發生糾葛了。小乘律有殺戒而不戒食肉,蓋殺生而食已在戒中,唯自死鳥殘等肉仍在不禁之列,至大乘律始明定食肉戒,如《梵網經》菩薩戒中所舉,其辭曰:


    周作人


     


    偶然看書講到民間邪教的地方,總常有喫菜事魔等字樣。喫菜大約就是素食,事魔是什麼事呢?總是服侍什麼魔王之類罷,我們知道希臘諸神到了基督教世界多轉變為魔,那麼魔有些原來也是有身分的,並不一定怎麼邪曲,不過隨便地事也本可不必,雖然光是喫菜未始不可以,而且說起來我也還有點贊成。本來草的莖葉根實隻要無毒都可以喫,又因為有維他命某,不但充饑還可養生,這是普通人所熟知的,至於專門地或有宗旨地喫,那便有點兒不同,仿佛是一種主義了。現在我所想要說的就是這種喫菜主義。


    喫菜主義似乎可以分作兩類。類是道德的。這派的人並不是不喫肉,隻是多喫菜,其原因大約是由於崇尚素樸清淡的生活。孔子雲,“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可以說是這派的祖師。《南齊書》周颙傳雲,“颙清貧寡欲,終日長蔬食。文惠太子問颙菜食何味勝,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黃山谷題畫菜雲,“不可使士大夫不知此味,不可使天下之民有此色。”——當作文章來看實在不很高明,大有帖括的意味,但如算作這派提倡咬菜根的標語卻是頗得要領的。李笠翁在《閑情偶寄卷五》說:


    “聲音之道,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為其漸近自然,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風,人能疏遠肥膩,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園不使羊來踏破,是猶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與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於世者,棄美名不居,而故異端其說,謂佛法如是,是則謬矣。吾輯飲饌一卷,後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儉,一以復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茲在茲而不忍或忘者矣。”笠翁照例有他的妙語,這裡也是如此,說得很是清脆,雖然照文化史上講來喫肉該在喫菜之先,不過笠翁不及知道,而且他又那裡會來斤斤地考究這些事情呢。


    喫菜主義之二是宗教的,普通多是根據佛法,即笠翁所謂異端其說者也。我覺得這兩類顯有不同之點,其一喫菜隻是喫菜,其二喫菜乃是不食肉,笠翁上文說得蠻好,而下面所說念茲在茲的卻又混到這邊來,不免與佛法發生糾葛了。小乘律有殺戒而不戒食肉,蓋殺生而食已在戒中,唯自死鳥殘等肉仍在不禁之列,至大乘律始明定食肉戒,如《梵網經》菩薩戒中所舉,其辭曰: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賢首疏去,“輕垢者,簡前重戒,是以名輕,簡異無犯,故亦名垢。又釋,瀆污清淨行名垢,禮非重過稱輕。”因為這裡沒有把殺生算在內,所以算是輕戒,但話雖如此,據《目蓮問罪報經》所說,犯突吉羅眾學戒罪,加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於人間數九百千歲,此墮等活地獄,人間五十年為天一晝夜,可見還是不得了也。


    我讀《舊約》利未記,再看大小乘律,覺得其中所說的話要合理得多,而上邊食肉戒的措辭我尤為喜歡,實在明智通達,古今莫及。《入楞伽經》所論雖然詳細,但仍多為粗惡凡人說法,道世在《諸經要集》中酒肉部所述亦復如是,不要說別人了。後來講戒殺的大抵偏重因果一端,寫得較好的還是蓮池的《放生文》和周安士的《萬善先資》,文字還有可取,其次《好生救劫編衛生集》等,自郐以下更可以不論,裡邊的意思總都是人喫了蝦米再變蝦米去還喫這一套,雖然也好玩,難免是幼稚了。我以為菜食是為了不食肉,不食肉是為了不殺生,這是對的,再說為什麼不殺生,那麼這個解釋我想還是說不欲斷大慈悲佛性種子為得體,別的總說得支離。眾生有一人不得度的時候自己決不先得度,這固然是大乘菩薩的弘願,但凡夫到了中年,往往會看輕自己的生命而尊重人家的,並不是怎麼奇特的現像。難道肉體漸近老衰,精神也就與宗教接近麼?未必然,這種態度有的從宗教出,有的也會從唯物論出的。或者有人疑心唯物論者一定是主張強食弱肉的,卻不知道也可以成為大慈悲宗,好像是《安士全書》信者,所不同的他是本於理性,沒有人喫蝦米那些律例而已。


    據我看來,喫菜亦復佳,但也以中庸為妙,赤米白鹽綠葵紫蓼之外,偶然也不妨少進三淨肉,如要講淨素已不容易,再要徹底便有踫壁的危險。《南齊書》孝義傳記江泌事,說他“食菜不食心,以其有生意也”,覺得這件事很有風趣,但是離徹底總還遠呢。英國柏忒勒(Samuel Butler)所著《有何無之鄉遊記》(Erewhon)中第二十六七章敘述一件很妙的故事,前章題曰《動物權》,說古代有哲人主張動物的生存權,人民實行菜食,當初許可喫牛乳雞蛋,後來覺得擠牛乳有損於小牛,雞蛋也是一條可能的生命,所以都禁了,但陳雞蛋還勉強可以使用,隻要經過檢查,證明確已陳年臭壞了,貼上一張“三個月以前所生”的查票,就可發賣。次章題曰《植物權》,已是六七百年過後的事了,那時又出了一個哲學家,他用實驗證明植物也同動物一樣地有生命,所以也不能喫,據他的意思,人可以喫的隻有那些自死的植物,例如落在地上將要腐爛的果子,或在深秋變黃了的菜葉,他說隻有這些同樣的廢物人們可以喫了於心無愧。“即使如此,喫的人還應該把所喫的蘋果或梨的核,杏核,櫻桃核及其他,都種在土裡,不然他就將犯了墮胎之罪。至於五谷,據他說那是全然不成,因為每顆谷都有一個靈魂像人一樣,他也自有其同樣地要求安全之權利。”結果是大家不能不承認他的理論,但是又苦於難以實行,逼得沒法了便索性開了葷,仍舊喫起豬排牛排來了。這是諷刺小說的話,我們不必認真,然而天下事卻也有偶然暗合的,如《文殊師利問經》雲:


    “若為己殺,不得啖。若肉林中已自腐爛,欲食得食。若欲啖肉者,當說此咒:如是,無我無我,無壽命無壽命,失失,燒燒,破破,有為,除殺去。此咒三說,乃得啖肉,飯亦不食。何以故?若思惟飯不應食,何況當啖肉。”這個喫肉林中腐肉的辦法豈不與陳雞蛋很相像,那麼爛果子黃菜葉也並不一定是無理,實在也隻是比不食菜心更徹底一點罷了。


    二十年十一月十八日,於北平


    (選自《看雲集》,開明書店1932年10月版)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