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俄羅斯文學講稿(納博科夫精選集V)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名家作品
    【市場價】
    422-611
    【優惠價】
    264-382
    【作者】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名家作品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9524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2795246
    叢書名:納博科夫精選集V

    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4月 


        
        
    "

    編輯推薦

    “自由的人寫下真正的書,給自由的人讀,這何其珍貴。”
    ★ 小說大師納博科夫懷著鄉愁的文學課
    ★ 重返俄羅斯文學黃金年代
    ★ 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果戈理,屠格涅夫,高爾基……
    ★ 探究偉大作品背後的創作軌跡


    二十世紀傑出的小說大師納博科夫離開故國之後,曾於一九四〇至一九五〇年代在美國高校開設俄羅斯文學課。《俄羅斯文學講稿》是在該課程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納博科夫深入分析了俄羅斯六位重要作家——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和高爾基及其代表作品,重現俄羅斯文學的黃金年代。


    這些帶著鄉愁的講稿絕非枯燥的文學批評理論,而是以同為作家的靈感和天纔之光,帶領讀者穿梭於那片未經砍伐的俄羅斯文學森林,那是納博科夫失落的家園,是他從幼年時代即納入血液的精神養分。他從細節著手,深入剖析文本,其中不乏極具個人風格的褒貶,尤其突出的是對純粹的藝術性的贊美,對“庸俗”的深刻洞見,以及對文化管制背景下催生的虛偽乏味文學的嘲諷。這些講稿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學價值觀,同時顯示出相當獨特的文本分析方法,是俄羅斯文學及納博科夫研究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納博科夫深深感受到文字的魔力:“藝術是一場神聖的遊戲。”科學家對事實的尊重,作家對充滿想像力的偉大作品背後復雜微妙的激情軌跡的理解,這兩者的結合正是納博科夫的精髓,也是《俄羅斯文學講稿》的獨特魅力之一。走進納博科夫的文學課堂,讓閱讀回歸閱讀,品嘗細節的魔力,與鮮活的文字初遇的欣喜。


    “納博科夫精通托爾斯泰、果戈理和契訶夫,認為他們是19世紀俄羅斯最棒的小說家。當然,他更精通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後者生於1899年。閱讀納博科夫對其他作家的批評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洛麗塔》《愛達或愛欲》《微暗的火》,等等。”——《時代》雜志


    “納博科夫的想像力和風格令其講稿不囿於教學之樊籬而達致怡人的境地。”
    ——《新共和》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傑出的小說大師納博科夫離開故國之後,曾於一九四〇至一九五〇年代在美國高校開設俄羅斯文學課。《俄羅斯文學講稿》是在該課程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納博科夫深入分析了俄羅斯六位重要作家——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和高爾基及其代表作品,重現俄羅斯文學的黃金年代。
    這些帶著鄉愁的講稿絕非枯燥的文學批評理論,而是以同為作家的靈感和天纔之光,帶領讀者穿梭於一片未經砍伐的俄羅斯文學森林,那是納博科夫失落的家園。他從細節著手,深入剖析文本,其中不乏極具個人風格的褒貶,尤其突出的是對純粹的藝術性的贊美,對“庸俗”的深刻洞見,以及對文化管制背景下催生的虛偽乏味文學的嘲諷。這些講稿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文學價值觀,同時顯示出相當獨特的文本分析方法,是俄羅斯文學及納博科夫研究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


    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一九四〇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韋爾斯利、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並引發爭議。
    一九六一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目錄
    原編者前言
    《死魂靈》
    《外套》
    《父與子》
    《罪與罰》
    《鼠洞回憶錄》
    《白痴》
    《群魔》
    《卡拉馬佐夫兄弟》
    《安娜• 卡列寧》
    《伊凡• 伊裡奇之死》
    《帶小狗的女人》
    《在溝裡》
    《海鷗》筆記

    原編者前言


    俄羅斯作家、審查官及讀者 


    尼古拉• 果戈理 
     《死魂靈》 
     《外套》 


    伊凡• 屠格涅夫 
     《父與子》 


    費奧多爾•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與罰》 
     《鼠洞回憶錄》 
     《白痴》 
     《群魔》 
     《卡拉馬佐夫兄弟》 


    列夫• 托爾斯泰 
     《安娜• 卡列寧》 
     《伊凡• 伊裡奇之死》 


    安東• 契訶夫 
     《帶小狗的女人》 
     《在溝裡》 
     《海鷗》筆記 


    馬克西姆• 高爾基 
     《在木筏上》 


    非利士人和非利士主義 


    翻譯的藝術 


    跋 


    附錄 

    前言
    《俄羅斯文學講稿》原編者前言
    (作者:弗萊德森• 鮑爾斯)
    點無足輕重。托爾斯泰對通奸大致是個什麼態度,這誰都能明白,但是一個好的讀者要想欣賞托爾斯泰的藝術,則必須在腦海中構想出一百年前莫斯科到彼得堡的夜車上一節火車車廂裡的布局。”接著他繼續說道,“圖表在這裡是最有用的。”所以我們就看到了《父與子》中巴扎洛夫和阿爾卡狄十字交叉旅程的黑板圖表,安娜和伏倫斯基坐同一輛火車從莫斯科到彼得堡,納博科夫又手繪了安娜所在的臥鋪車廂裡的布局。吉娣滑冰時穿的衣服由一幅現代時裝圖改繪而成。我們還讀到網球在當時的打法,俄羅斯人早飯、午飯和晚飯分別喫什麼,在什麼時間喫。科學家對事實的尊重,作家對充滿想像力的偉大作品背後復雜微妙的激情軌跡的理解,這兩者的結合正是納博科夫的精髓,也是這些講稿的獨特魅力之一。

    《俄羅斯文學講稿》原編者前言
    (作者:弗萊德森• 鮑爾斯)


    弗拉基米爾• 納博科夫在美國的學術生涯始於一九四○年,據他本人說,在此之前他“不厭其煩地寫了一百份有關俄羅斯文學的講稿—大約兩千頁,此舉甚可慶幸……使我得以在衛斯理大學和康奈爾大學逍遙了二十年”。這些講稿(每一份均仔細按照美國五十分鐘的課時設計)看起來是納博科夫一九四○年五月抵達美國之後開始寫的,一直寫到他第一次上課為止,即一九四一年在斯坦福大學的暑期班講授俄羅斯文學時。一九四一年的秋季學期,納博科夫開始了在衛斯理大學的正式教職,那時的俄語繫就是他本人,一開始他上的是語言和語法課,但他很快就拓展出一門“俄語201”,講俄羅斯文學翻譯概論。一九四八年他轉到康奈爾大學,身份是斯拉夫語文學副教授,教授的課程包括“文學311—312”、“歐洲小說名家”、“文學325—326”,以及“俄羅斯文學翻譯”。


    本書中的俄羅斯作家似乎在“歐洲小說名家”和“俄羅斯文學翻譯”兩門課程中都有分布,這兩門課的課表也不時變動。“名家”課上納博科夫通常會講簡• 奧斯丁、果戈理、福樓拜、狄更斯,有時也會講屠格涅夫,但並不規律;第二學期他會講托爾斯泰、史蒂文森、卡夫卡、普魯斯特以及喬伊斯。本書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和高爾基是“俄羅斯文學翻譯”課上的,據納博科夫的兒子德米特裡說,這門課也包括一些不太知名的俄羅斯作家,但相關講稿沒有保存下來。


    一九五八年納博科夫因《洛麗塔》的成功可以不用再上課,他曾計劃出版一本書,收入那些關於俄羅斯和歐洲文學的講稿。但他從來沒有把這個計劃付諸行動,盡管十四年前他的一本小書《尼古拉• 果戈理》收入了經過修改的有關《死魂靈》和《外套》的課堂講稿。他也曾一度計劃出一部教科書版的《安娜• 卡列寧》(注①: 《安娜• 卡列寧》就是中國讀者熟知的《安娜• 卡列尼娜》。之所以譯作“卡列寧”,是基於納博科夫在關於托爾斯泰的講稿中對這個名字的分析說明,他認為“卡列尼娜”是誤譯,“卡列寧”纔是正確的譯法。因為納博科夫對俄羅斯人名英譯有自己獨到見解,本書中的人名中譯並未嚴格對應這些俄羅斯文學名著的任何一種中文譯本,而是由譯者獨立處理),但啟動一段時間之後又放棄了。本書保留了我們收集到的納博科夫關於俄羅斯作家的全部講座手稿。


    與第一本《文學講稿》中對歐洲作家的處理相比,納博科夫在本書中呈現素材的方式有些不同之處。在有關歐洲作家的講稿中,納博科夫完全不理會作家的生平,而且任何不會在課堂上念的作品,他也不會為學生寫內容介紹,哪怕一個簡略梗概都沒有。對一位作家他隻重點關注他的一本書。而在講授俄羅斯作家時,他一般的做法是給一個扼要全面的生平簡介,然後對這個作家的其他作品做一個總結,隨後纔是仔細研論一部讓學生們學習的主要作品。我們也許可以這樣推測:這一標準的學術研究法代表了納博科夫在斯坦福大學和衛斯理大學時最初的教學嘗試。從一些散見的評論中可以看到納博科夫似乎感覺他那時要教的學生對於俄羅斯文學幾乎一無所知。因此當時學術界約定俗成的教學法也許在他看來最適合用以向學生們介紹陌生的作家,以及陌生的文明。及至在康奈爾大學上“歐洲小說名家”時,納博科夫已經形成了更具個性、更成熟的教學方式,比如那些關於福樓拜、狄更斯、喬伊斯的講座,但他在康奈爾講課時似乎從來沒有改動過已經寫成的衛斯理時期的講稿。然而,由於開俄羅斯文學課對納博科夫來說駕輕就熟,所以很可能在康奈爾時他的講課還是有變化的,比如更多的即興評論,授課更靈活。他曾在《獨抒己見》中這樣寫道:“慢慢地,在講臺上我學會了讓眼睛上下移動看起來不那麼明顯,不過那些機敏的學生心裡一直很清楚我就是在讀稿子,而不是講話。”事實上,他關於契訶夫的一些講座,尤其是關於托爾斯泰的《伊凡•伊裡奇之死》的講座,讀講稿是不可能的,因為並不存在完成的手稿。


    我們還可以發現比結構上的區別更為微妙的一層區別。講授十九世紀的俄羅斯作家對納博科夫來說可謂極其得心應手。這些作家(當然包括普希金)在他眼中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絕對高度,不僅如此,他們的欣欣向榮正與他所鄙視的實用主義針鋒相對,這種實用主義存在於當時的文學評論家之中,也存在於後來的蘇維埃時代,納博科夫對後者的批判尤其犀利。《俄羅斯作家、審查官及讀者》這篇公開演講恰恰體現了他的這一態度。在他的課堂講稿中,屠格涅夫作品中素被批評,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素被嘲笑,而到了高爾基那裡,則是全部作品被猛烈抨擊。正如在《文學講稿》中納博科夫強調,學生不能把《包法利夫人》當作是十九世紀法國鄉村中產階級生活的歷史,他把最高的贊譽留給了契訶夫,因為契訶夫拒絕讓社會評論干涉他對自己眼中的人的細致描摹。《在溝裡》藝術地再現了生活的原貌,以及人的原貌,毫無扭曲,如果關注制造出這些角色的社會制度,則隨之而來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同樣地,在托爾斯泰的繫列講座中,納博科夫半開玩笑地表達了他的遺憾:他覺得托爾斯泰沒有意識到安娜柔美脖頸上的黑色鬈發之美在藝術上要比列文(托爾斯泰)的農業觀點重要得多。《文學講稿》對於藝術性的強調寬泛而又統一;然而,在這些俄羅斯文學講稿中,這一強調似乎更激烈,因為在納博科夫心中,藝術性的原則不僅要和一九五○年代讀者們先入為主的想法抗爭,他在前一本書中即如是說,而且—更重要的是,對作者而言—藝術性的原則要與敵對的、最終已經取勝的實用主義態度抗爭,這是十九世紀俄羅斯評論家的態度,繼而在蘇聯硬化為國家級的教條。


    托爾斯泰的世界完美呈現了納博科夫失落的家園。這個世界以及屬於這個世界的人的消失讓他傷感不已,他一再強調俄國黃金時代的小說,尤其是果戈理、托爾斯泰和契訶夫的小說,對生活的藝術性再現正是源於這份傷感。在美學中,藝術性當然就與貴族性相去不遠,納博科夫如此反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虛假感傷主義,也許正是他自己體內的這兩種強大氣質使然。他對高爾基的鄙視則更是氣質使然無疑。由於納博科夫講的是俄羅斯文學翻譯,所以他不可能詳細討論風格的重要性;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納博科夫不喜歡高爾基,除了因為在他看來高爾基缺乏再現人物和情景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高爾基的勞動人民風格(政治因素除外)。納博科夫無法欣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風格,他對這個作家一向評價不高可能也是受此影響。納博科夫幾次引用托爾斯泰的俄語原文,向讀者說明聲音與感官相結合的神奇效果,可謂極富說服力。


    納博科夫在這些講座中采用的教學姿態與《文學講稿》並無二致。他知道他是在給學生們講一個他們並不熟悉的話題。他知道他必須引誘自己的聽眾,領著他們一起在文學中品味那個已經消失了的世界中的豐富生活和復雜的人們,這一時期的文學在他看來是俄羅斯的文藝復興。於是,他大量引用原文,仔細闡釋文本,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他的學生們理解自己在閱讀時應該會產生的情感,以及經歷情感之後的心理反應,納博科夫試圖引導這些情感,並塑造對偉大文學的理解,這種理解是基於有意識的、理智的欣賞,而非基於他眼中枯燥的文學批評理論。他全部的方法就是吸引他的學生來分享他自己閱讀偉大作品時的激動,將他們圍裹進一個不同的現實世界,卻也是更為真實的一個世界,或者說這個世界與真實世界有著極為藝術的相似性。可以說這些私人性質的講稿強調的都是人們共同的經驗。當然,與納博科夫對狄更斯的衷心欣賞、對喬伊斯的深入洞察,甚至身為作家而產生的與福樓拜的共鳴相比,隻有俄羅斯文學纔對他有著更為切膚的私人意義。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這些講稿缺乏批判性的分析。他指出《安娜• 卡列寧》裡那個雙重噩夢的含義,這讓深藏的重要主題一目了然。安娜的夢預示了她的死,這並非此夢的唯一意義:某個靈光突顯的尷尬瞬間,納博科夫突然把這個夢同伏倫斯基征服安娜之後的內心感受聯繫在一起,那是在他們第一次肉體結合之後。伏倫斯基在那場賽馬會上害死了他的坐騎弗魯弗魯,這一事件的含義也沒有被忽略。盡管安娜與伏倫斯基的愛充滿激情,但他們精神上的貧瘠以及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卻注定了他們的悲劇結局,這是一個視角獨特的見解;相反吉娣與列文的婚姻寄托了托爾斯泰關於和諧、責任、溫情、真理以及天倫之樂的理想。


    納博科夫對托爾斯泰的時間安排很著迷。讀者與作者的時間感完全重合,制造出終極的現實感,對此納博科夫沒有追問究竟,而是稱之為一個不解之謎。不過,安娜—伏倫斯基和吉娣—列文兩條線索在時間進度上有矛盾,納博科夫對此有詳細有趣的描述。他指出托爾斯泰對安娜自殺當天坐在馬車裡穿過莫斯科時的內心描寫預示了詹姆斯• 喬伊斯的意識流技巧。他還有與眾不同的觀察點,比如他說伏倫斯基兵團裡的兩個軍官代表了現代文學最早的對同性戀的描寫。


    納博科夫一再說明契訶夫如何讓平常的事物在讀者眼中顯出非凡的價值。他批評屠格涅夫對人物生平的介紹常打斷敘事,主要故事結束後每個人物的結局之間的關繫也都落入俗套,但納博科夫畢竟還能欣賞屠格涅夫精致的浮雕式描寫,以及他調節適度的迂回風格,他把這種風格比作“牆壁上一隻受了日光蠱惑的蜥蜴”。如果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標志性煽情讓他不快,比如他怒不可遏地說起《罪與罰》中拉斯柯爾尼科夫和那個妓女湊在一起讀《聖經》的片段,他畢竟也還欣賞陀思妥耶夫斯基狂放的幽默感;他說《卡拉馬佐夫兄弟》的作者本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劇作家,卻偏偏掙扎著寫了一部失敗的小說,這一見解可謂獨一無二。


    如果一位教師加評論家可以在他自己的作品中達到作家的高度,這標志著他是一位偉大的教師、偉大的評論家。尤其那些關於托爾斯泰的講稿最給人閱讀的欣喜,是整本書的精華所在,納博科夫時不時參與進托爾斯泰那令人頭暈目眩的想像經驗中。他以解釋性的描述帶領讀者體驗《安娜• 卡列寧》的故事,這些描述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也許納博科夫為他的學生們所做的最大貢獻不僅僅在於他對共同經驗的強調,更在於這些共同經驗是由他來指明的。身為作家,他可以與那些被他評論的作家們平起平坐,通過他對於寫作藝術的理解讓其他作家的故事和人物在他自己筆下鮮活起來。他堅持強調智慧的閱讀,並發現讀者若想探知偉大作品的究竟,最好用的一把鑰匙乃是對細節的把握。他對《安娜• 卡列寧》的評述是一個信息寶庫,可以提升讀者對這部小說的內在生命的感知。這種對細節的科學而又藝術的欣賞正是納博科夫本人身為作家的特點所在,也是他的教學法的精髓要旨。他如此總結自己的感受:“在我教書的那幾年裡,我努力為學文學的學生們提供有關細節的確切信息,細節的結合產生感官的火花,一本書纔得以獲得生命。在這個意義上,一般的觀
    點無足輕重。托爾斯泰對通奸大致是個什麼態度,這誰都能明白,但是一個好的讀者要想欣賞托爾斯泰的藝術,則必須在腦海中構想出一百年前莫斯科到彼得堡的夜車上一節火車車廂裡的布局。”接著他繼續說道,“圖表在這裡是最有用的。”所以我們就看到了《父與子》中巴扎洛夫和阿爾卡狄十字交叉旅程的黑板圖表,安娜和伏倫斯基坐同一輛火車從莫斯科到彼得堡,納博科夫又手繪了安娜所在的臥鋪車廂裡的布局。吉娣滑冰時穿的衣服由一幅現代時裝圖改繪而成。我們還讀到網球在當時的打法,俄羅斯人早飯、午飯和晚飯分別喫什麼,在什麼時間喫。科學家對事實的尊重,作家對充滿想像力的偉大作品背後復雜微妙的激情軌跡的理解,這兩者的結合正是納博科夫的精髓,也是這些講稿的獨特魅力之一。


    這是一種教學法,但其結果是納博科夫與聽眾—讀者之間有了一種分享經驗的溫馨感覺。他通過情感與讀者交流他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令讀者如沐春風,隻有當評論家本身也是偉大的藝術家時,纔可能有這樣的本領。納博科夫深深感受到文學的魔力,這魔力在他看來無非就是為了帶來愉悅,這是我們從這些講稿中學習到的,另有一件軼事同樣可以說明納博科夫的這一想法:一九五三年九月,康奈爾大學的“文學311”課程第一次上課,弗拉基米爾• 納博科夫讓學生們把選修這門課的原因寫下來。第二堂課上,他贊許地告訴大家有一位學生是這樣回答的:“因為我喜歡聽故事。”

    媒體評論
    納博科夫精通托爾斯泰、果戈理和契訶夫,認為他們是19世紀俄羅斯最棒的小說家。當然,他更精通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後者生於1899年。閱讀納博科夫對其他作家的批評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洛麗塔》《愛達或愛欲》《微暗的火》,等等。
    ——《時代》
    ——《新共和》
    他還有近乎放肆的幽默感,任何悲劇在他筆下都能荒誕畢現。——《觀察者》
    ——《新聞日報》
    我們時代沒有任何一個作者,包括喬伊斯,能像他這樣,捕捉世界瞬息萬變的光影。
    ——《波士頓環球報》
    遣詞造句,精雕細琢,奔瀉無隘,直抵始終如一的獨造意像,

    納博科夫精通托爾斯泰、果戈理和契訶夫,認為他們是19世紀俄羅斯最棒的小說家。當然,他更精通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後者生於1899年。閱讀納博科夫對其他作家的批評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洛麗塔》《愛達或愛欲》《微暗的火》,等等。
    ——《時代》


    納博科夫的想像力和風格令其講稿不囿於教學之樊籬而達致怡人的境地。
    ——《新共和》


    我們時代最具原創性和創造力的作家。——《金融時報》


    納博科夫的天賦不僅在於他能將一切主題都轉化成清晰的視覺意像,
    他還有近乎放肆的幽默感,任何悲劇在他筆下都能荒誕畢現。——《觀察者》


    鮮活的記憶縈繞其中,面對命運的惡意嘲諷,或遊戲其間,或與之抗爭…納博科夫幽暗跌宕的故事之中閃爍著救贖的微光。
    ——《新聞日報》


    他所使用的語言是一件神奇的工具,微妙至極,卻又充滿力量:
    我們時代沒有任何一個作者,包括喬伊斯,能像他這樣,捕捉世界瞬息萬變的光影。
    ——《波士頓環球報》


    天纔之作……
    遣詞造句,精雕細琢,奔瀉無隘,直抵始終如一的獨造意像,
    於無形中將思維的邏輯演繹到了極致。
    ——《沃斯堡星報》


    任何一個認為人、人的思想及缺陷極為重要的個體,
    自能發現其中的意趣。
    ——《裡士滿時訊報》


    在塑造個人經歷並賦予其意義上,心靈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納博科夫對其刻畫之生動、探索之靈活有力,無人能出其右,
    由此推及,對於理解和包容個人的經歷,亦無人能與他比肩。
    ——《華盛頓時報》


    【讀者評論】:


    1、俄羅斯文學猶如一個陰雲密布之下的厚重海洋,尤其是納博科夫將這些無數偉大的俄羅斯作家彙聚在一起之後,這種感覺是更加的強烈。本書我正是從此角度入手。你會看到這其中原來各作家竟是一脈相承,有著如此共通之處,直到最後彙聚成一個偉大身影。想要快速了解俄羅斯文學,也正可以從本書入手。作為一名作家,納博科夫更是從專業水準的角度,分析了讀者所不能看到的、忽視的精華。


    2、納博科夫不厭其煩地告誡讀者,文學和藝術,隻不過是五光十色的多稜鏡,而很多人隻把它看作平面鏡。他們認為,藝術反映生活,還真實無誤地反映生活。其實,這不是藝術的用途,也貶低了藝術的價值。所以要當一名優秀的讀者,你要運用你的脊椎去讀,反復閱讀,沉浸於作家所創造出來的獨特的世界。


    3、《俄羅斯文學講稿》的可讀性不僅僅在於其內容的深度廣度,也在於作者的文字表達既生動且幽默,精彩的比喻常常信手撚來,畢竟納博科夫本人也是一位可與他的評論對像們平起平坐的大作家。

    在線試讀
    果戈理是個怪人,但天纔總是古怪的;對於心存感激的讀者來說,隻有那些身心健康的二流作家看起來纔像是充滿智慧的老友,友好地啟示推動讀者對生活的認識。偉大的文學作品總在非理性的邊緣徘徊。《哈姆雷特》是一個神經質學者的瘋狂夢境。果戈理的《外套》是一場怪誕、恐怖的噩夢,在昏暗的生活模式裡留下一個個黑洞。淺薄的讀者在這個故事中隻會看到一個放肆小丑的嬉鬧;嚴肅的讀者會想當然地認為果戈理的首要目的是譴責俄國官僚主義的丑惡。但無論是隻想找樂子的人,還是向往“發人深省”之書的人,一概無法理解《外套》真正的內涵。給我一個富有想像力的讀者,這個故事是說給他聽的。
    透過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句子的縫隙,我們總能不時瞥見一個怪誕的世界,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呢?在某種意義上這個世界是真實的,但它在我們看來仍是極度荒謬,盡管我們如此熟悉它的舞臺布景。正是從這幾瞥中,《外套》的主要人物,一個逆來順受的小職員出現了,因而他像征著穿越果戈理風格的那個神秘但真實的世界的精神。這個逆來順受的小職員是一個幽靈,一個來自悲慘深處的造訪者,他隻不過踫巧套上了一副卑微小官的偽裝。俄國進步批評家在他身上看到了受壓迫者的形像,他們感覺整個故事是對社會的抗議。但這個故事的實質遠比對社會的抗議更深刻。果戈理風格的紋理中所存在的縫隙和黑洞暗示著生命本身之紋理中存在的缺陷。有什麼事情錯到了極點,所有的人都是輕度的癲狂者,總在追求在他們看來非常重要的什麼東西,同時一種荒謬的邏輯力量使他們不斷重復著自己徒勞的工作—這纔是這個故事真正的“寓意”。在這樣一個完全徒勞的世界裡,徒勞的謙卑和徒勞的統治,激情、欲望、創造的衝動所能企及的最高領域就是一件新的外套,一件令裁縫和顧客全都頂禮膜拜的外套。我不是在講述道德觀或者作道德說教。在這樣一個世界裡不可能有道德說教,因為這裡既沒有老師,也沒有學生:這個世界就是存在本身,它排斥任何可能毀滅它的東西,因此,任何改革、任何鬥爭、任何道德目標或努力都是完全的徒勞,就好比要改變一顆恆星的軌跡。這是果戈理的世界,與托爾斯泰、普希金、契訶夫的,或者我本人的世界全都截然不同。但是讀過果戈理的作品後,你的觀點也許會被果戈理化,你可能會在最出乎意料的地方注意到這些或那些屬於果戈理的世界的東西。我訪問過許多國家,偶然相識過這樣那樣一些人,他們雖然從沒有聽說過果戈理,他們最熱情的夢想卻恰恰是跟阿卡基• 阿卡基耶維奇的那件外套一樣的某個東西。

    果戈理是個怪人,但天纔總是古怪的;對於心存感激的讀者來說,隻有那些身心健康的二流作家看起來纔像是充滿智慧的老友,友好地啟示推動讀者對生活的認識。偉大的文學作品總在非理性的邊緣徘徊。《哈姆雷特》是一個神經質學者的瘋狂夢境。果戈理的《外套》是一場怪誕、恐怖的噩夢,在昏暗的生活模式裡留下一個個黑洞。淺薄的讀者在這個故事中隻會看到一個放肆小丑的嬉鬧;嚴肅的讀者會想當然地認為果戈理的首要目的是譴責俄國官僚主義的丑惡。但無論是隻想找樂子的人,還是向往“發人深省”之書的人,一概無法理解《外套》真正的內涵。給我一個富有想像力的讀者,這個故事是說給他聽的。


    穩健的普希金,踏實的托爾斯泰,節制的契訶夫,他們全都有過洞察力不合理性的時刻,即會令句子含混不清,也會同時暴露某個隱秘的含義,讓人突然轉移焦點。但對於果戈理,這種轉移正是他的文學藝術的根本,因此無論什麼時候當他想按文學傳統來有板有眼地創作,想以合乎邏輯的方法來處理理性的觀點,他的天纔便蕩然無存。然而,在他的不朽之作《外套》中,當他真正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在自己心靈深淵的邊緣閑庭信步,他便成了俄國迄今為止最偉大的藝術家。


    要使生命這架理性的飛機突然傾斜,當然有很多種方式,而且每位偉大的作家都有他自己的方式。對果戈理來說,是兩種動作的結合:突然加速,以及滑行。想像一個活動門在你腳下突然打開,一陣狂風把你拋向半空,又任你跌進下一個洞穴。荒誕正是果戈理最愛的繆斯——但是我說“荒誕”,並不是指離奇古怪或者具有喜劇性。“荒誕”與悲劇一樣,具有很多明暗層次之分,更重要的是,就果戈理來說,他的“荒誕”已經接近悲劇。宣稱果戈理把人物置於一種荒誕的情境中,這是錯的。如果一個人所生活的世界是荒誕的,你就不可能再把這個人置於一個荒誕的情境中;你不可能這樣做,這是說如果你認為“荒誕”是指讓人噗嗤一笑或者聳聳肩膀。但是如果你認為“荒誕”是指可悲的人類生存狀態,是指在一個不至於如此怪誕的世界裡可以和最高尚的渴望、最深刻的痛苦、最強烈的激情連結到一起的所有的一切——那麼當然出現裂痕是必然的,一個可悲的人,迷失在果戈理噩夢般的、不負責任的世界裡,和他身處的情境對比而言,這個人就是“荒誕”的。


    裁縫的那隻鼻煙壺的蓋子上有“一位將軍的肖像;我不知道這位將軍是誰,因為臉的地方被裁縫的大拇指弄了個洞,後來貼了一塊四方形的紙片在上面”。這樣就有了阿卡基• 阿卡基耶維奇• 巴什瑪奇金的荒誕。我們不期望在旋轉著的面具中某一張面具會變成一張真正的臉,或者至少是這張臉應該出現的地方。果戈理的世界是由虛假的混沌組成的,而人類的本質恰恰可以從這種虛假的混沌中非理性地提煉出來。《外套》的主人公阿卡基• 阿卡基耶維奇是荒誕的,因為他很可悲,因為他是一個人,因為產生他的力量看上去與他本身恰恰是矛盾的。


    他不僅僅是一個人,不僅僅是可悲的。正如故事的背景不僅僅滑稽可笑一樣,他身上還有更深的意味。在明顯的對比背後,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原始的關聯。他的存在揭示出與他所屬的夢境世界同質的微顫與微光。果戈理將兩樣東西結合在一起,一是對粗糙背景之後其他東西的影射,二是故事敘述的表面結構,這一結合充滿藝術性,以至於有著公益心的俄國人完全沒有看出來。但是,如果有創造性地去閱讀,則可以發現在最直白描寫的那個段落中,這裡那裡不時會插入這樣那樣一個詞,有時不過是個副詞或介詞,例如“甚至”或者“幾乎”,它們的插入使整個本來無害的句子瞬間爆炸,升起噩夢般的煙花;或者以漫無目的的口語形式開始的段落會突然偏離軌道,滑入它真正屬於的非理性;又或者,也是突然間,一扇門被打開,一股強大的詩的浪花湧進來,但又消失在突降法中,或者回到對自己的滑稽模仿,或者句子的分節阻斷,成為魔術師的喋喋不休,這種喋喋不休正是果戈理風格的一個特點。它總是潛伏在角落裡,給人一種滑稽可笑但同時光彩奪目的感覺—人們不禁會想起,事物喜劇性的一面與其宇宙性的一面之間的區別竟隻取決於一個咝擦音而已。



    透過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句子的縫隙,我們總能不時瞥見一個怪誕的世界,那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呢?在某種意義上這個世界是真實的,但它在我們看來仍是極度荒謬,盡管我們如此熟悉它的舞臺布景。正是從這幾瞥中,《外套》的主要人物,一個逆來順受的小職員出現了,因而他像征著穿越果戈理風格的那個神秘但真實的世界的精神。這個逆來順受的小職員是一個幽靈,一個來自悲慘深處的造訪者,他隻不過踫巧套上了一副卑微小官的偽裝。俄國進步批評家在他身上看到了受壓迫者的形像,他們感覺整個故事是對社會的抗議。但這個故事的實質遠比對社會的抗議更深刻。果戈理風格的紋理中所存在的縫隙和黑洞暗示著生命本身之紋理中存在的缺陷。有什麼事情錯到了極點,所有的人都是輕度的癲狂者,總在追求在他們看來非常重要的什麼東西,同時一種荒謬的邏輯力量使他們不斷重復著自己徒勞的工作—這纔是這個故事真正的“寓意”。在這樣一個完全徒勞的世界裡,徒勞的謙卑和徒勞的統治,激情、欲望、創造的衝動所能企及的最高領域就是一件新的外套,一件令裁縫和顧客全都頂禮膜拜的外套。我不是在講述道德觀或者作道德說教。在這樣一個世界裡不可能有道德說教,因為這裡既沒有老師,也沒有學生:這個世界就是存在本身,它排斥任何可能毀滅它的東西,因此,任何改革、任何鬥爭、任何道德目標或努力都是完全的徒勞,就好比要改變一顆恆星的軌跡。這是果戈理的世界,與托爾斯泰、普希金、契訶夫的,或者我本人的世界全都截然不同。但是讀過果戈理的作品後,你的觀點也許會被果戈理化,你可能會在最出乎意料的地方注意到這些或那些屬於果戈理的世界的東西。我訪問過許多國家,偶然相識過這樣那樣一些人,他們雖然從沒有聽說過果戈理,他們最熱情的夢想卻恰恰是跟阿卡基• 阿卡基耶維奇的那件外套一樣的某個東西。



    《外套》的情節非常簡單。一個貧窮的小職員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定購了一件新外套。正在制作中的外套成了他生活的夢想。就在他穿上這件外套的第一天晚上,在一條漆黑的街上,他的外套被搶走了。他傷心而死,他的鬼魂從此在這個城市遊蕩。從情節的角度來講,這就是全部,但是當然真正的情節在於風格(果戈理向來如此),在於這個超自然軼事的內在結構。為了欣賞這部作品的真正價值,讀者必須做一次心理上的翻跟頭,以便擺脫文學中的傳統價值觀,進而跟隨作者沿著由他那超人般的想像力幻化出的夢之路走下去。果戈理的世界多多少少和“六角宇宙”或“宇宙爆炸論”這樣的現代物理概念有些聯繫,而和十九世紀那個自在旋轉的鐘表發條的世界相去甚遠。就像宇宙太空存在曲度一樣,文學風格也存在曲度—但是很少有俄國讀者願意不帶任何約束或遺憾地一頭扎進果戈理那個魔幻混亂的頭腦中去。認為屠格涅夫是一位偉大作家的俄國人,從柴可夫斯基下三濫的歌劇中得出對普希金的看法的俄國人,這樣一個俄國人隻會在果戈理那神秘莫測的海洋中最輕淺的微波裡涉涉水,對果戈理作品的反應也隻會局限於欣賞一下他自認為是作者心血來潮的幽默和五光十色的警句。但對於一個潛水者,對於一個尋找黑珍珠的人,對於喜歡探索海洋深處的怪物勝過海灘上的陰涼處的人來說,他們會在《外套》中發現一些隱蔽之處,這些隱蔽之處把我們的生存狀態和其他一些狀態及模式聯繫在一起,而這些狀態和模式隻在我們偶爾會有的非理性認知中被模模糊糊地感覺到。


    普希金的文章是三維的;而果戈理至少是四維的。他可以和他同時代的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相比。羅巴切夫斯基猛烈抨擊歐幾裡得,他發現的很多理論中有許多在一百年後被愛因斯坦進一步發展完善。如果兩條平行線不能相交,不是因為它們不能相交,而是因為它們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在《外套》中果戈理的藝術暗示兩條平行線不僅可以相交,而且可以扭動,可以瘋狂地纏繞在一起,好比倒映在水中的兩根柱子,如果水面恰恰泛起漣漪,則兩根柱子還會盡情地搖擺扭曲。果戈理的天纔就是那漣漪—二加二如果不等於五的平方就等於五,這在果戈理的世界中發生得很自然,在那裡無論是理性的數學,還是任何我們與自己達成的偽物理的協議,都很難說真的存在。


    阿卡基• 阿卡基耶維奇沉溺於其中的穿衣過程,包括外套的制作和穿上身,實際上正是他去衣的過程,是他逐漸倒退到鬼魂的全裸狀態的過程。從故事的一開始,他就在為超自然的騰空跳躍做訓練——諸如他為了鞋而在街上踮著腳尖走路,或者他不是很清楚自己是在馬路中間還是在句子中間,這樣的細節看起來無關緊要,卻逐漸使小職員阿卡基• 阿卡基耶維奇融化分解,直到在故事的結尾,他的鬼魂似乎纔是他這個人本身最有形、最真實的部分。他的鬼魂在聖彼得堡的街上遊蕩,尋找他那件被搶走的外套,並最終搶占了曾經在他不幸的時候拒絕幫助他的一位高官的外套—這段敘述對於天真的人來說也許就像一個普通的鬼故事,但卻在故事的結尾轉變成了我找不出準確的詞來表述的什麼東西。它既是升華也是墮落。以下就是這個結尾:


    “可憐的大人物差不多嚇了個半死。他一般在官府裡還有下屬面前都是個性情暴戾的人,以前不管誰隻要看一眼他那英武的樣子和體態都會忍不住害怕地想像他的脾氣該有多大;可是到了這個時候他(像許多相貌魁梧的人一樣)也是驚駭萬分,以至於他都擔心自己會中風,這樣擔心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他甚至扔下自己的外套,然後聲音古怪地連連催促車夫帶他回家,還讓他像要瘋了一樣地趕車。一聽見平時一般是在緊要時刻纔發出的喊聲,甚至[注意“甚至”這個詞被反復使用]語氣更有分量,車夫覺得還是縮緊腦袋比較明智;他揮鞭策馬,馬車箭也似的飛奔向前。六分鐘之後,可能不止六分鐘[按照果戈理特殊的時間計算器],大人物已經來到了自家的大門前。他臉色蒼白,驚魂未定,也沒有了外套,他沒有去卡羅琳娜• 伊凡諾夫娜那裡[他包養的女人]而是回到了家裡;他跌跌撞撞地挨到自己的房裡,這一夜過得尤其心慌意亂,所以第二天早晨喫早飯時,女兒很直接地對他說:‘您今天臉色很蒼白,爸爸。’而爸爸則默然不語[對一則《聖經》寓言故事的諷刺模仿!],他對誰都沒有說起自己出了什麼事,昨夜去過什麼地方,也沒說他打算去哪兒。整個事件給他留下了極其強烈的刺激[下面的內容有滑坡的效果,是果戈理出於特殊需要而使用的神奇的突降法]。這以後他甚至很少再對下屬說:‘你怎麼敢如此放肆?—你知道你是在和誰說話嗎?’—或者即使偶爾這樣說,也是在他先聽完對方說了些什麼之後。然而更奇特的是,這次以後那個小職員的鬼魂就不再出現了:顯然,這位大人物的外套正合他的身;至少再沒聽說有誰的外套被從肩上一把扒走了。不過,許多精力旺盛又小心謹慎的人不願意就此打住,他們常常堅持說那小職員的鬼魂仍在城裡某些偏遠的地段出沒。的確有一個郊區的警察親眼看見[從道德教誨滑向怪異離奇,至此已成一片混亂]一個鬼從一幢房子後面走出來。可是,警察天生是個膽小鬼(所以,有一次,一頭普通的發育完全的豬從一戶人家衝出來,把他撞倒在地,引起周圍車夫的一陣哄笑,他跟他們每人要了十個銅幣,作為嘲諷他的懲罰,自己拿這錢買了些東西),他不敢上去攔住那鬼,隻是一直暗中跟在他後面,直到那鬼忽然一轉身,停
    下問道:‘你要干嗎,你?’—並且伸出了甚至在活人中也很少見的大拳頭。‘沒什麼。’哨兵回答說,然後立刻掉頭走了。但是這個鬼的個子比那小職員高得多,而且有大把的胡子。它顯然是在朝奧布霍夫橋那邊走去,很快便完全隱沒在黑暗的夜色裡了。”


    一連串“不相關”的細節(例如設想“發育完全的豬”出現在私人住宅裡是很普通的事)起了催眠的作用,以至於使人差點忽略了一個簡單的事實(這恰是最後的收筆之美)。這最重要的一條信息,故事最主要的結構上的意義,在這裡被果戈理故意掩飾起來(因為所有的現實都是一副面具)。被認為是阿卡基• 阿卡基耶維奇的沒穿外套的鬼其實正是那個偷了他衣服的男子。但阿卡基• 阿卡基耶維奇的鬼魂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他沒有外套,然而這回警察卻陷入了故事最奇怪的悖論之中,他錯把這個鬼的對立面當成了鬼,就是那個偷外套的人。這樣一來,整個故事就完成了一個循環:一個像所有的循環一樣的惡性循環,不管這些循環的樣子是蘋果、星球,抑或人的臉。


    概括地說,這個故事是這樣進行的:含混咕噥,含混咕噥,一陣抒情,含混咕噥,一陣抒情,含混咕噥,一陣抒情,含混咕噥,荒誕的高潮,含混咕噥,含混咕噥,然後回到混沌,一切之源頭的混沌。在這樣一個超高的藝術水平,文學當然不是關於同情受迫害者或者詛咒高高在上者。它關注的是人類靈魂中隱秘的深處,在那裡,其他世界的影子猶如無名之船的影子一般悄無聲息地駛過。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