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終須一別:與死亡的20次照面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外國詩歌
    【市場價】
    276-401
    【優惠價】
    173-251
    【作者】 英簡妮·布朗(Janie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外國詩歌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4116065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1160653
    作者:[英]簡妮·布朗(Janie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  關於“活著”這件事,“死亡”是極好的老師。知名臨終關懷師,近40年臨床及心理咨詢經驗集結,20則真實細膩的敘事,書寫人生終了時安然、無憾、有尊嚴的告別。《泰晤士報》《觀察者報》《衛報》高分好評。
    ★  我們的身體知道如何死去,就像知道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一樣——有關死亡與衰老,你必須知道的故事。
    ★  一本撼動你人生觀的療愈之書,寫給可能離開我們的人,寫給依然陪伴我們的人,寫給每一個害怕離別的人。


    本書以慈悲、細膩而溫馨的故事,訴說人生中唯獨可以確定的事。──斯蒂芬·韋斯塔比,英國心髒外科泰鬥、熱銷書作家


    以一本關於用許多方法與死亡和解的書來說,本書對生命的價值給予崇高的肯定。它不隻讓你思考自己想要如何面對死亡,也讓你思考要如何活著。這些臨終的真心對話不但勇敢、優雅,經常流露機鋒,而且充滿了愛。這些對話能在黑暗中陪伴你,讓光亮照進來。──傑基·凱,蘇格蘭桂冠詩人、劇作家


    布朗展現了一本書轉化(其實是扭轉乾坤)的力量。她用二十個照見死亡的驚奇故事,化死亡為生命,化絕望為希望,化憂傷為喜樂,化痛苦為愛……智慧、仁慈而美好,令人難忘。──斯蒂芬·弗雷,英國知名演員、作家與主持人


    這是一本驚奇又美麗的旅程指南,記錄我們終將踏上的旅途。本書作者布朗陪伴了許多美好的靈魂在人間度過臨終的日子,她現在用這本書寫生命精致的書,把學到的交給我們。──克裡斯?克利夫,毛姆文學獎獲得者、《紐約時報》熱銷書作家

     
    內容簡介

    本書記錄了作者在從事腫瘤科護士和癌癥晚期患者心理咨詢工作的三十餘年間,與臨終人士及其家人之間的二十個故事。通過分享生命終了時刻那些真實感人的經歷,作者提供了實用的方法,教給大家正面肯定的力量和新的思維方式,從而促成從恐懼到接受、從無助到滿懷希望、從悲觀到充滿勇氣的心理轉變。生活中總會經歷很多失去,直面終點,珍惜活著的意義,恰恰是對心靈深深的療愈。

    目錄
    前言……001
    卡倫:金子般的愛……014
    丹尼爾:記憶之盒……022
    蕾切爾:一群虎鯨……033
    約翰:戰勝恐懼……043
    丹:按自己的節奏死去……056
    布裡基德:方案……072
    吉姆:莫談死亡……080
    帕特:決定……089
    喬治:拒絕死亡……098
    貝拉:修補靈魂……114
    安妮莉絲:釋懷……125
    柯爾斯滕:有目的地寫作……136
    露易絲:寬恕的可能……153

    前言……001 


    向死亡敞開心扉
    卡倫:金子般的愛……014
    丹尼爾:記憶之盒……022 
    蕾切爾:一群虎鯨……033 
    約翰:戰勝恐懼……043 
    丹:按自己的節奏死去……056 


    接受心中未決之事
    布裡基德:方案……072 
    吉姆:莫談死亡……080 
    帕特:決定……089 
    喬治:拒絕死亡……098 


    治愈受傷的心
    貝拉:修補靈魂……114 
    安妮莉絲:釋懷……125 
    柯爾斯滕:有目的地寫作……136 
    露易絲:寬恕的可能……153 


    棲於寬廣的心
    菲利普: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168
    羅納德和馬爾科:心靈成長……180 
    希瑟:躍入大洋……188 
    比爾:十三周……191 
    珍:贊嘆生命……199 
    凱特:翩翩起舞……205 
    莉茲:磨人的美麗……213 


    致謝……225

    前言
    前言
    我不記得自己那時害怕死亡,隻是好奇房間裡為什麼會有不尋常的氣味,也不知道奶奶為什麼總咳嗽、不怎麼講話。媽媽做得很好。她似乎也不害怕,隻顧著忙忙碌碌。她也當過護士,多少知道該怎麼做。在奶奶的病床邊,沒有發自肺腑的促膝長談,也沒有長長的遺願清單。對於床榻上的奶奶和照顧她的母親來說,有的隻是生命的垂暮。
    我了解到大多數死亡都是一個自然而平淡的過程,絕非輕易,但也不一定可怕;不會帶來創傷性的記憶,也沒有過度醫療;既不浪漫也不光榮。死亡通常普普通通,在可控制的範圍內,人們終也會接受,但是過程總是悲痛異常。大多數老人像我奶奶一樣,都是在家裡去世的。那時,在醫院裡度過生命的後幾天或幾周還是稀罕事。
    現在,大多數六十歲以下的人從沒親眼見過一個人死去,因此對死亡產生了深深的恐懼;自己怕死,也害怕他們所愛之人死亡。沒有人給他們示範如何照顧垂死之人,所以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嬰兒潮一代推動了助產士回歸和分娩非醫學化,我希望他們也能恢復人們面對死亡的方式。這本書是我的貢獻,為了讓我們所有人重新獲得掌控自己生死的權利。記住,我們的身體知道如何死去,就像知道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一樣。我們也知道如何治愈傷痛,知道如何在離世前過好生命後的時刻。在我看來,這是我們能給愛人好的禮物:當我們即將離開這個世界時,做好準備,敞開心扉,接受現實。

    前言


    個在我面前去世的人是奶奶,那年我十九歲,她八十一歲。她是我父親的母親。在生命的後幾年裡,她和我們一家住在格拉斯哥郊外的一間小村舍裡,就在我和三個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的砂岩屋旁。奶奶死於食道癌,過去大量吸煙的人很多,這種病更常見,而且她每天還要喝威士忌。我記得曾跟著媽媽走進奶奶明亮的白色臥室,在她身後看著她給奶奶擦洗、更換弄髒的床單。我想幫她照顧奶奶,但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做什麼——盡管那時,我已經在醫院工作了兩個夏天。奶奶是我的親人,不是病人,這在當時對我影響很大。
    我不記得自己那時害怕死亡,隻是好奇房間裡為什麼會有不尋常的氣味,也不知道奶奶為什麼總咳嗽、不怎麼講話。媽媽做得很好。她似乎也不害怕,隻顧著忙忙碌碌。她也當過護士,多少知道該怎麼做。在奶奶的病床邊,沒有發自肺腑的促膝長談,也沒有長長的遺願清單。對於床榻上的奶奶和照顧她的母親來說,有的隻是生命的垂暮。
    我了解到大多數死亡都是一個自然而平淡的過程,絕非輕易,但也不一定可怕;不會帶來創傷性的記憶,也沒有過度醫療;既不浪漫也不光榮。死亡通常普普通通,在可控制的範圍內,人們終也會接受,但是過程總是悲痛異常。大多數老人像我奶奶一樣,都是在家裡去世的。那時,在醫院裡度過生命的後幾天或幾周還是稀罕事。
    現在,大多數六十歲以下的人從沒親眼見過一個人死去,因此對死亡產生了深深的恐懼;自己怕死,也害怕他們所愛之人死亡。沒有人給他們示範如何照顧垂死之人,所以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嬰兒潮一代推動了助產士回歸和分娩非醫學化,我希望他們也能恢復人們面對死亡的方式。這本書是我的貢獻,為了讓我們所有人重新獲得掌控自己生死的權利。記住,我們的身體知道如何死去,就像知道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一樣。我們也知道如何治愈傷痛,知道如何在離世前過好生命後的時刻。在我看來,這是我們能給愛人好的禮物:當我們即將離開這個世界時,做好準備,敞開心扉,接受現實。


    我的份暑期工作是在格拉斯哥兒童醫院骨科病房做護士助理。傷筋動骨的格拉斯哥孩子滿臉沮喪地弔在牽引支架上,大聲使喚我拿東西,如果搞砸了就取笑我。盡管他們的要求經常嚇到我,但在十六歲時,我喜歡這種能幫助別人的感覺。第二年夏天,我在一家老年精神病院工作,許多病人已經在醫院住了三四十年了。我記得有一個可怕的老婦人,無論我走到哪裡,她都拖著腳跟在我後面,盯著我的一舉一動,就像一隻貓頭鷹盯著獵物一樣。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被迫去嘗試理解崩潰的人性。
    進入聖安德魯斯大學後,我計劃學習地理。我一直都很喜歡地圖,現在依然如此。但在大三時,我決定主修心理學,研究人類行為的願望壓倒了我對地形的興趣。我於1980年畢業,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然後在第二年春天又作為一名學生去愛丁堡皇家醫院學習護理。我想去旅行,做一份所有國家、所有文化都會需要的工作,我想找到一種方式來改變世界。
    二十二歲時,我已經當了六個月的見習護士,被分配去照顧一個將要死於白血病的四十多歲的男人。醫院有兩間包房,他剛從兩邊各有十五張床的主病房搬到其中一間。那天晚上,我緊張地站在他的房間外,心怦怦直跳,想著自己該說些什麼:
    晚上好,史蒂文斯先生,我是布朗護士,今天值夜班。你感覺怎麼樣?
    經歷過奶奶的逝去,又在護理學校上過學,不知道這些經歷是否能幫我做好準備。
    我深吸了一口氣,輕輕敲了敲史蒂文斯先生的房門。應門的聲音比我預想的更有力:“進來。”
    走進去時,房間裡的黑暗包圍了我,我的眼睛花了一些時間纔適應。
    “你好,你一定是今晚負責照看我的護士。就叫我傑克吧,好嗎?所有這些繁文縟節——在我生命的這個階段沒有多大用處了。”
    “晚上好。我是布朗護士。”我說。醫院不允許我們告訴病人自己的名字,也不能喊他們的名字——盡管我一直想這麼做。他光禿禿的頭頂和濃重的黑眼圈嚇住了我。
    傑克床邊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張海邊全家福,是在有風的日子拍的。照片上的女人滿臉喜色,海風吹起她的黑發,遮住了大半張臉。還有兩個孩子:一個八歲左右的男孩,一臉頑皮,滿頭紅發;一個五歲的小女孩,手裡拿著濕漉漉的餅干,害羞地望著鏡頭。
    “暑假照的嗎?”我問,很高興找到了開啟話題的由頭。
    “就在去年夏天,伊萊島,”傑克回道,“風很大,但我們喜歡那裡,從阿利斯泰爾還是個嬰兒那會兒我們就常去。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假日了,至少我們四個人沒法一起去了。”
    “啊。”我不知道說什麼好。眼淚快要流下來了,但現在不行。我在房間裡忙忙碌碌,整理整理平裝書,折折《衛報》,然後把幾張皺巴巴的紙巾塞進粘在桌面邊緣的垃圾袋裡。
    “我給你再倒些冰水好嗎?”我問。
    “謝謝。止痛藥讓我口渴得要命。”
    我拿起塑料杯,很高興有了走出房間的借口。站在制冰機前,冰塊掉到空杯子裡發出咔啦咔啦的聲響。這日常的響動使我平靜。
    我感到不知所措,也沒有能力幫助傑克排解死亡帶來的悲痛與恐懼。但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他開誠布公地說出了自己的感受,讓我輕松不少。他為自己將要離開孩子和妻子感到非常內疚,盡管他知道癌癥不是自己的錯。他還擔心自己的死會給孩子們帶來痛苦。
    和傑克在一起,我懂得了我的責任不是帶走他的悲傷和憂慮,而是為他的感情提供一個柔軟的落腳點。我發現,如果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傾聽,不怎麼說話,傑克就會暢談自己的感受,直到傾盡一切,深深的寂靜將我們籠罩。我們之間的空間似乎將兩人與某種更宏觀的東西聯繫在了一起。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我明白這種視角可以在語言失去作用的時刻撫慰心靈。
    傑克的坦誠和脆弱讓我想要了解人們如何度過垂死的日子,以及醫療專業人員如何更好地支持人們度過情感和精神上的困難時期。他教會我,如果想讓照料發揮作用,那就要有一個安靜、鎮定、不會品頭論足的人在身邊,這個人也要堅信,病人有能力找到自己的方式來度過生命後的旅程。
    在我看來,這種陪伴人的品質發自內心;不是實體的心髒,而是一個情感中心,它由特殊感受聚集起來——也許是愛或憐憫,在回應他人痛苦時產生。這種通過痛苦建立的羈絆可以在兩個人之間創造一種博大而完整的感受,我相信這就是潛在的治愈空間。
    與傑克的故事促使我向深層次探索如何創造出喚起這種完整感的條件。我將永遠對他充滿感激,是他讓我開始從事這項對我日後生活至關重要的工作。
    幾年後,二十六歲的我想花一年時間出國生活、工作,所以我去了加拿大。十二個月的短暫停留變成了三十多年的常駐:我在溫哥華做了十年腫瘤科護士。正是在那段時間,我越來越熱愛這份工作,但也對這套體繫愈發不滿。我對這種醫療模式感到沮喪,它更關注於治療癌癥,而不是治愈病人。我想要更多關注一個人的心靈和精神,還有他們所愛的人。
    這種文化與死亡的割裂,讓我感到沮喪。我看到醫護人員和腫瘤醫師連與病人討論死亡時都這麼害怕,更別說提供工具來幫助病人消除恐懼和憂慮了。
    回想起來,我意識到自己也在努力應對所選職業帶來的痛苦。我不知道如何哀悼我關心的那些人,我也不知道該衝誰、衝什麼事發洩怒火。我覺得自己要對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負責,也要對沒有發生的事負責。我把癌癥視為敵人,親自加入了戰鬥。堅定信念是腫瘤科護士的日常工作,但我還沒有學會如何在做到這一點的同時保持開放的心態。
    我想改變自己,改變這套體繫。
    回到大學並完成護理碩士學位後,我成為一個全職專科護士,這使我能夠繼續以咨詢師的角色直接與病人、家庭和護士打交道。我對投身教育、研究和管理事業的護士懷有的敬意,但我知道自己的職業道路將是直接從事臨床護理工作。我對綜合醫學這一新興領域越來越感興趣,這是一種關注整個人(包括身體、思想和精神)的治療方法,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強調個人和醫生的治療關繫,利用所有科學的支持療法,包括常規療法、輔助療法和替代療法。
    我花了十年向紐約大學的退休護理教授德洛麗絲·克裡格學習,每年夏天都去。她和多拉開發了觸摸治療——一種基於古老“按手療法”的能量治療技術,人們可以用它緩解疼痛和焦慮,減少死亡過程中的痛苦。兩位女士在治療過程中指導我,啟發了我對靈性的理解——畢生求索,在人類經驗的普遍性中尋找意義、目的和安慰。她們教會了我如何與一個人建立深厚的聯繫,同時不用擔心被自己的感情吞沒。她們幫助我相信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相信人們可以為自己的療愈和幸福負責。
    1993年,比爾·莫耶斯制作的一部電視劇——《治愈與心靈》——給了我靈感。這部劇的第六集介紹了邁克爾·勒納和蕾切爾·內奧米·萊梅在加州博利納斯為癌癥患者舉辦的一周靜修會。第二天,我打電話給癌癥公益項目(CCHP),詢問如何纔能更多地了解他們的靜修活動。恰巧,他們會在兩個月後舉辦次研討會來教醫護人員如何運營癌癥靜修項目,我報名參加了。
    CCHP的研討會結束後,我召集了一群對癌癥靜修感興趣的醫療保健專家,第二年卡蘭尼什協會就在溫哥華誕生了。在我寫這篇序言的時候,卡蘭尼什已經舉辦了近百期一周靜修會,成為備受歡迎的治療中心,幫助癌癥家庭療傷,給他們帶癌生存或是走向死亡的力量。這是一個專門為那些被癌癥永遠改變生命之人而設的地方,讓他們來這裡參加靜修活動,重新與生命中重要的東西相聯。我們致力於幫助他們與親人開誠布公地談論死亡,解決過去的痛苦和創傷,讓他們平靜地接受死亡。
    我希望《終須一別》能讓讀者對死亡的過程有更深入的了解,無論是面對自己的死亡,還是遭遇所愛之人的離去。正如我們小心翼翼地為分娩做準備一樣,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地為死亡做準備,並在其中給予別人信心與安慰,畢竟,死亡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確定無疑的結局。有些家庭想在收到絕癥通知後的短暫時光裡盡其所能地去生活、去愛,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他們希望。
    本書提到的家庭數目有限,他們的經歷也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我知道,有些讀者可能沒有在這些故事中找到與自己相似的經歷,對此我感到遺憾。
    為了保護書中人物的隱私,我改變了一些可能識別出身份的特征,也編寫了幾個合成故事。我把故事發給還在世的家庭成員,請他們核對內容。與他們的交流深深打動了我,也讓我確信真愛長存。
    我把這本書分成四個部分。每個部分包含四至七個小故事,照亮一段旅程:對死亡敞開心扉,做好準備,療愈過去,處理未竟之事或接受未決之心,選擇按自己的節奏死去,學會從自然中找到安慰,認識到死亡的普遍性。
    我的克裡族朋友莫琳·肯尼迪告訴我,按照她們那兒的傳統,長者們會從多年的生活經歷中收集“有教育意義的故事”。
    “總有一天,”她說,“長老們必須把這些故事公布於眾。簡妮,當那個時刻來臨,你會知道的。你現在已經有很多‘教育故事’了,是不是?”
    “至少是三十年的精華。”我點點頭說。
    我相信現在是發布這些故事的時候了。
    為死亡做準備是對我們自己徹底的愛,也是對那些在我們死後仍然活著的親密家人的愛。讀者們,我希望這些故事能為你們提供一個地圖,讓你們了解我們生活中重要卻鮮有討論的經歷之一。希望這些別人贈予我的故事,能夠治愈、滋養你們的心靈,讓它更加堅強,也能揭示生死本質的可怕之美,這是你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媒體評論

    這是一本關於愛,也關於死亡的書,精彩絕倫。我會毫不猶豫,向所有面臨絕癥診斷或預後的人及他們的所愛之人推薦這本書。——《泰晤士報》


    布朗的文筆優雅而深具力量……我們通常把療愈與恢復健康以及延續生命聯繫在一起,本書重新詮釋了療愈的意義。──《衛報》


    布朗是深富同情心且善解人意的對話者,書中的敘述閃耀著人性的光芒……本書別有見地,充滿智慧,樂觀積極,讓我們明白,分享某人生命的終了時光,或許是我們能表現愛的方式。──《觀察者報》

    在線試讀
    卡倫:金子般的愛
    “什麼意思?”我問道,腸胃感到一陣惡心。我們三個已經是二十五年的好友了。相識八年後,我們一起成立了慈善組織卡蘭尼什協會,為癌癥患者提供時長一周的療養服務。
    凱西的聲音在顫抖:“過去兩周我倆都以為她得了流感,但她的身體越來越虛弱,已經兩天沒下床了。”
    我換上了負責護理的語氣:“她看過醫生了嗎?”
    “你知道她是什麼樣的人,簡妮。她寧願不看醫生。”凱西說。
    同居了二十三年,這是她們解不開的矛盾之一。凱西是一個營養學家,和卡倫一樣喜歡草藥多於現代藥物,但她們對西藥在健康和治愈方面的作用有不同看法。有一次卡倫告訴我她很怕醫生和醫院,因為在她二十多歲時,她的父親僅僅接受了一次化療就在腫瘤醫院去世了。她告訴我,她相信帶走父親的是藥物而非癌癥。
    “凱西,你需要帶她去醫院。”我說。
    第二天早上,凱西用毯子把卡倫裹好,開車送她到八英裡外鎮上的醫生辦公室。她們喜歡住在溫哥華以北六個小時車程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卡裡布地區,那裡的鼕天漫長而多雪,大片草地點綴著碧綠的湖泊,還有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二十歲出頭時,凱西和卡倫在卡裡布相遇。那時她們都參加了聖光使者舉辦的一場會議。聖光使者是一個國際組織,在全世界有七個精神中心。卡倫和凱西搬到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百裡屋小鎮的使者公社住了幾年,然後她們相愛了。
    去醫院後,我們知道卡倫的肝確實不行了。超聲波顯示乳腺癌大面積轉移。我們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她的時間可能不多了。那時,我們從事與癌癥患者接觸的工作已經有十八年了,我們知道噩運的降臨沒有規律,也沒有理由:誰罹患癌癥,所患癌癥的類型和發展的程度,誰抗癌成功,誰因癌去世,每個人又是如何走向死亡。我們知道,成為專門的醫護人員也並不能保證自己生得健康或死得輕松。
    卡倫決定不找腫瘤專家咨詢,這意味著她將所有癌癥治療拒之門外。她的決策過程總是清晰又迅速,從來不在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上白費力氣。她說自己的占星命盤上全都是火。
    我知道少數幾個還不了解選項就拒絕治療的人,她是其中之一。很多人認為“不治療”的現實太可怕,寧願擺出戰鬥的姿態,拿化療或放療當手中好的武器。掙扎求生對卡倫來說沒有意義。她知道自己後的日子屈指可數,相信即使治療能讓她多活幾個月,生命的質量也不會增加。她見過幾百人經歷癌癥治療,認為在她這種情況下治療隻是拖延時間的手段,還會消耗掉自己後那點體力。她希望自己感覺良好的時間越長越好。

    卡倫:金子般的愛


    “卡倫可能時日不多了。”12月初的一個晚上,凱西突然在電話裡說。
    “什麼意思?”我問道,腸胃感到一陣惡心。我們三個已經是二十五年的好友了。相識八年後,我們一起成立了慈善組織卡蘭尼什協會,為癌癥患者提供時長一周的療養服務。
    凱西的聲音在顫抖:“過去兩周我倆都以為她得了流感,但她的身體越來越虛弱,已經兩天沒下床了。”
    我換上了負責護理的語氣:“她看過醫生了嗎?”
    “你知道她是什麼樣的人,簡妮。她寧願不看醫生。”凱西說。
    同居了二十三年,這是她們解不開的矛盾之一。凱西是一個營養學家,和卡倫一樣喜歡草藥多於現代藥物,但她們對西藥在健康和治愈方面的作用有不同看法。有一次卡倫告訴我她很怕醫生和醫院,因為在她二十多歲時,她的父親僅僅接受了一次化療就在腫瘤醫院去世了。她告訴我,她相信帶走父親的是藥物而非癌癥。
    “凱西,你需要帶她去醫院。”我說。
    第二天早上,凱西用毯子把卡倫裹好,開車送她到八英裡外鎮上的醫生辦公室。她們喜歡住在溫哥華以北六個小時車程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卡裡布地區,那裡的鼕天漫長而多雪,大片草地點綴著碧綠的湖泊,還有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二十歲出頭時,凱西和卡倫在卡裡布相遇。那時她們都參加了聖光使者舉辦的一場會議。聖光使者是一個國際組織,在全世界有七個精神中心。卡倫和凱西搬到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百裡屋小鎮的使者公社住了幾年,然後她們相愛了。
    去醫院後,我們知道卡倫的肝確實不行了。超聲波顯示乳腺癌大面積轉移。我們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她的時間可能不多了。那時,我們從事與癌癥患者接觸的工作已經有十八年了,我們知道噩運的降臨沒有規律,也沒有理由:誰罹患癌癥,所患癌癥的類型和發展的程度,誰抗癌成功,誰因癌去世,每個人又是如何走向死亡。我們知道,成為專門的醫護人員也並不能保證自己生得健康或死得輕松。
    卡倫決定不找腫瘤專家咨詢,這意味著她將所有癌癥治療拒之門外。她的決策過程總是清晰又迅速,從來不在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上白費力氣。她說自己的占星命盤上全都是火。
    我知道少數幾個還不了解選項就拒絕治療的人,她是其中之一。很多人認為“不治療”的現實太可怕,寧願擺出戰鬥的姿態,拿化療或放療當手中好的武器。掙扎求生對卡倫來說沒有意義。她知道自己後的日子屈指可數,相信即使治療能讓她多活幾個月,生命的質量也不會增加。她見過幾百人經歷癌癥治療,認為在她這種情況下治療隻是拖延時間的手段,還會消耗掉自己後那點體力。她希望自己感覺良好的時間越長越好。
    卡倫選擇在朋友、家人和當地家庭護理團隊的幫助下在家中離世,而不是死在醫院或臨終關懷機構裡。我知道自己需要在哪裡出現,也知道自己想要去哪兒。2013年12月27日,我為一段不知何時返程的旅途打點行裝,驅車北上支持我親愛的朋友們。那時她們正鼓起勇氣,準備面對卡倫的長逝。
    數百年來,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家中照顧垂死的愛人。有時人們必須去醫院,因為他們沒法在家裡控制癥狀。但卡倫的情況已經很穩定了,我和凱西可以幫她管理醫生開的止痛藥,家庭護工也會每天過來檢查。隻要有需要,我會陪著卡倫直到她離開這個世界,並且一直在那裡支持凱西。


    “會很久嗎?”到這裡兩天後,卡倫問我。我們坐在餐桌旁,一起喝著後一碗湯。
    “多一周左右吧。”我回答。有時事情的發展出人意料,人們離去的時間會比預計的稍早或稍晚,但當你目睹過多次生命的消逝,你的預感通常會很準確。
    “那很好。我覺得臨終沒什麼。活到六十二了,還不錯。”她說。卡倫一直將生命視為一場冒險,走向死亡也沒什麼特別的。
    “我害怕活著甚於死亡,”她說著,眼神望向窗外,“無論如何,我要去的地方一定會取代塵世的存在。我不害怕。我隻是對死亡感到難過,因為我不能再和我愛的人一起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地球上了。”她望著我說。我感到一滴眼淚滑落臉頰。對她的想念已經開始襲來。
    “不管以什麼形式,我希望你至少能回來告訴我們你是不是對的,那裡是不是更好的地方。”我說。
    “我想像你伸出一隻手穿過帷幔,就像這樣,”她說著,隔著桌子握住我的手,“我會找到你。”
    “如果我們那時真離得這麼近,那可是件大事。”我說,“難道你不希望我們能得到確切的消息嗎?”


    1月4日的早上,卡倫讓我們為她唱歌:“來吧,你們兩個吟遊樂師,把尤克裡裡拿出來。”她的聲音有些虛弱,但那雙藍色眸子還是那麼俏皮。多年以來,每當我變得特別嚴肅,她都會想辦法讓我放松。她從不讓我在一個想法裡鑽牛角尖,笑話我對理論的迷戀沒什麼意義。與心理構念相比,生活更像一個謎。
    凱西和我是六個月前開始學尤克裡裡的。我們喜歡親手奏樂的想法,而不僅僅是用耳朵欣賞。在工作中的艱難時刻,我們認為這可以幫助我們放松。我們的尤克裡裡老師保證,我們隻要學會三個和弦就能演奏兩百首樂曲。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搞定了五個。
    “輕輕搖晃,可愛的馬車,”我們唱著,笨拙地演奏和弦,“來載我回鄉。”
    卡倫閉著雙眼,干裂的嘴唇上露出一絲微笑。她沒有力氣唱歌。
    “一群天使在後,來載我回鄉。”我們低聲吟唱。
    我幾乎無法相信卡倫會變得這麼瘦小。快到六十歲之前,她一直是個健康、強壯的女人,一個狂熱的網球運動員。她開玩笑說要擁有納芙拉蒂洛娃一樣大的左肱二頭肌。自從12月確診後,她的體重掉得飛快,虛弱的胳膊幾乎沒力氣舉一杯水到自己嘴邊。
    身體不再想要食物時,口腹之欲便消失了——這是死神臨近的信號。但即使身體如此嬌小,卡倫在房間裡的存在感卻很強;她如此具有吸引力,就像晴朗夜空的一輪滿月。
    “俯瞰約旦河,我看到了什麼,”凱西和我隨意彈奏著,“來載我回鄉。”
    卡倫睡著了,她的頭懶洋洋地靠在一邊,呼吸急促。後來她睡了好幾個小時纔醒。她的眼睛半睜著,掃視著四周,好像在追蹤什麼引人注目的東西。
    “隻有在半睡半醒時,我纔能用五個字描述我將要去的地方——”她告訴我們,“金子般的愛。”
    “金子般的愛。”她重復著。我感到一陣欣慰,身體放松了下來。凱西看著我,露出微笑。有那麼多屬於友誼的時刻,卡倫的智慧讓我們卸下武裝,放下了曾經認為值得堅持的觀點。
    “我們這麼多年來一直好奇死後會發生什麼。我有個消息要給你們,”她喃喃說著,“就像我們想的那樣,但不止如此,遠遠不止。我們來自偉大的愛,而同樣的愛也會在終點等著我們,那真是太美了。”
    卡倫的話就像真理的碎片,“咔嗒”一聲落在正確的地方,這也是可能的圖景。她常說精神是無處不在的物質,每一種生命都生於斯、逝於斯。她管這個叫意識物質,說它仁慈且不朽,就像愛。有些人可能會管這種充滿愛的物質叫上帝,但她不會。她相信身體死去時,那些讓軀體富有生機的能量會與意識融合。
    我一直想知道,相信死後精神依然存在能不能幫我們更加平靜地面對死亡。如果死亡隻是純粹的假想,是一個腦海中的概念,那麼相信人有來世通常會帶來慰藉。在我看來,當身體已經油盡燈枯時,內髒的體驗可能會令人恐懼、痛苦、難以忍受,也可能是平靜的、舒適的,讓人感覺還應付得來。是否相信來世並不會影響死亡的體驗:輕松還是痛苦更多取決於身體癥狀能否被有效地控制,以及當事人是否與自己一生的情感經歷和解。
    卡倫已經好幾個小時不省人事,這時我注意到了另一個變化:她的氣息變得微弱,兩次呼吸之間要隔好幾秒。她的手腳冰冷,出現了瘀斑,她的雙唇十分蒼白。死亡已經在這棟房子裡徘徊了數天,但此刻又靠近了一點。
    “發生什麼了?”凱西問道,她也感受到了這個轉變。
    “我們得在這裡陪著她。”我回答。卡倫的眼皮微微顫動,仿佛在做夢。
    “我們該道別了嗎?”凱西問。
    “你想和卡倫單獨待一會兒嗎?”
    “不,我隻是不知道該不該給她一個離去的許可,告訴她我一個人也會沒事的。”分別即將到來,凱西的面孔因為痛苦皺成一團。
    我從床尾挪到床頭,來到凱西坐著的地方,摟住她的肩膀。
    “知道她大限將至後,我們一直在向卡倫道別。”我說著,輕輕撫摸凱西凌亂的頭發。她近沒怎麼合眼,這兩晚都是躺在卡倫床邊地板上的床墊過的夜。
    不存在一個特定的時刻來說再見,緩慢走向終點的時時刻刻都在道別。
    凱西斜倚在床上,頭靠在卡倫胸前。“我不想說再見。我們在一起的生活如此美好。”
    卡倫的呼吸就像一陣低語,呼氣的聲音要比吸氣稍重。
    “我可沒法想像卡倫還需要許可纔能離開,不是嗎?”我說,“她總是當老板的那一個。”
    這時我們一起笑了,放棄了繼續探討這個話題的努力。
    幾棟屋外有隻狗在吠叫。屋子裡很安靜,隻是我們時不時會說句“我愛你”。其他詞句都沒有任何意義了。
    接著,紗門“砰”的一聲撞上牆壁,一股冷空氣向我們湧來——大風強行吹開了門閂。那天下午早些時候我們打開了玻璃門,好讓卡倫的皮膚可以接觸些新鮮空氣。
    意識到終點近在眼前,我們的淚水奪眶而出。呼吸之間那十秒的寂靜仿佛永遠不會結束。接著又一陣長長的呼氣,然後又是寂靜——二十秒,三十秒。我知道要等待——即使一分鐘過去了,可能還是會有後一口氣。而這一刻到來了:卡倫再次吸氣、呼氣,然後她的生命就結束了。
    我一動都不想動,就好像屋裡的寂靜告訴我要等著,不要打擾這裡正在完成的一個循環。我的目光被窗外挺立的白楊吸引了,它們在回應越來越強的風。在落日的餘暉中,天空逐漸變成深粉色。接著,我注意到卡倫的臉頰正慢慢變得柔軟,眉毛間皺起的紋路逐漸舒緩,嘴巴的形狀也在改變。我的注意力被兩件事情吸引著,左右搖擺:一邊是素世界,一邊是卡倫的身體。她當然素構成的,正在我們面前慢慢變化著、消解著。兩者像是一個必要的動態過程,彼此影響。大約一個小時後,屋裡的變化停止了,我注意到卡倫一邊的嘴角露出了不易察覺的微笑,好像在說:“沒錯,就像我想的那樣。”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