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福州風土詩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詩歌
    【市場價】
    188-273
    【優惠價】
    118-171
    【作者】 鄭麗生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詩歌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106593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11065936
    作者:鄭麗生著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10月 

        
        
    "

    內容簡介

    本書按時間順序解讀鄭麗生先生的七十多首福州風土詩,由詩來訴說並介紹福州的風俗民情,表達感情,妙趣橫生。

    目錄

    序一 盧美松
    序二 楊凡
    前言方炳桂
    解讀說明門
    為麗生作福州采風圖並題四
    絕句何遂
    贈麗生七律一首朱右白門
    福州風土詩敘陳海瀛門
    接春門
    禳春
    供歲飯
    拜年
    袈年
    水仙
    十番
    猴戲門
    喜年圖
    接神門
    人本命日門<宵但看初八燈門
    上采門
    悅神
    迎年
    問謎
    灶心橘
    送燈
    請花高腳
    龍燈
    放花
    迎吳顏
    迎尚書公
    迎白馬王
    驚蟄未屆雷先發四十九日不成天
    蠶繭出世
    拗九粥
    過九
    出丁
    迎拗九王
    拗九寒
    二月
    二月日子長糟菜填腹腸
    土地誕
    關蠣門
    三月
    懿旨菜
    軒轅誕
    玄帝誕
    仙爺誕
    三月臺
    橫三
    鰣魚
    壓紙
    清明寒
    清明棵
    犬戴柳
    春筍
    媽祖誕
    娘娘會
    泰山誕
    迎泰山
    四月
    做夏
    珠紅米菜瓜船
    茉莉花趕頭水
    采蓮
    四月八
    一葡雨一盆蛇
    光齋
    呂祖誕
    藥王誕
    大水
    五月
    討夏表
    香包
    肚爿
    海味
    午時茶
    黃煙
    午時書
    普庵符
    西湖競渡
    臺江奪鴨
    洗港
    魯班誕
    夏至日出火
    六月
    泗洲佛誕
    六月初三雨
    六月六犬洗湯
    祭六爺
    荔枝紅送丈人
    西禪寺開園
    大暑荔枝小暑鱟
    風飚
    禳疫
    查夜門
    請將遊村門
    擔福桶門
    出海門
    天君誕門
    將軍誕門
    補庫門
    七月
    秋烘門
    結緣門
    燒紙衣門
    做半段門
    施食門
    上座門
    普渡門
    王爺誕門
    地藏王誕門
    八月
    灶君誕門
    栽秧門
    養盆魚門
    排塔門
    起坎爿塔門
    進香門
    懺鬥門
    環塔門
    香球門
    賞月華門<帥誕門
    國姓王誕門
    灶媽誕門
    九月
    九月烏
    登高門
    放紙鷂
    祭九使
    開堂門
    十月
    迎城隍
    立鼕門
    畫眉勝會門
    十一月
    老郎誕門
    搓丸門
    搜粞門
    占驗門
    食雞柑門
    十二月
    筅堂門
    烏龜進門來門
    各家各主火燭小心
    彙年料門
    封印門
    封箱門
    雙價門
    祭灶門
    紅嘴綠鸚哥門
    花面殼門
    樣歷官歷門
    新人糅門
    分年門
    謝鼕門
    燒火炮
    芥菜門
    躲債門
    隔年飯門
    春聯門
    後記門
    前言
    方炳桂
    包括福州民間歲時節慶在內的閩都風土文化,是閩都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福州民間在挖掘整理民俗文化中,歲時節慶和風土人情(以下簡稱“風情”)占相當的分量。但人們總覺得挖掘來整理去,多是停留在一些平鋪直敘式的民俗事像的介紹上。我們的先人為我們創造了燦爛的風土文化。風土文化植根於本土,但不等於土裡土氣。土中有外表的美,也有內在的韻。這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研究其外表的美和內在的韻,纔是我們後輩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21世紀初,老友馬信發送來一本他手謄油印的《福州風土詩》(以下簡稱《詩》)。老馬喜愛??錄典籍,他的小楷書法瀟灑靚麗,人見人愛。《詩》雖是手工謄印的,但仍魅力無窮。??開詩卷讀之,漸漸入迷,愛不釋手,竟一口氣讀完萬言佳作。??來這是一本用七言絕句歌頌福州地方風情的詩卷。讀著讀著,眼前豁然開朗。我次從許多過去自認為熟悉的民俗風情事像中清醒過來。三山之下,榕城內外的風土竟如此之美,那樣的富有詩情??意,那樣的豐富多彩,那樣的令人陶醉!

    方炳桂

     包括福州民間歲時節慶在內的閩都風土文化,是閩都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福州民間在挖掘整理民俗文化中,歲時節慶和風土人情(以下簡稱“風情”)占相當的分量。但人們總覺得挖掘來整理去,多是停留在一些平鋪直敘式的民俗事像的介紹上。我們的先人為我們創造了燦爛的風土文化。風土文化植根於本土,但不等於土裡土氣。土中有外表的美,也有內在的韻。這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研究其外表的美和內在的韻,纔是我們後輩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21世紀初,老友馬信發送來一本他手謄油印的《福州風土詩》(以下簡稱《詩》)。老馬喜愛??錄典籍,他的小楷書法瀟灑靚麗,人見人愛。《詩》雖是手工謄印的,但仍魅力無窮。??開詩卷讀之,漸漸入迷,愛不釋手,竟一口氣讀完萬言佳作。??來這是一本用七言絕句歌頌福州地方風情的詩卷。讀著讀著,眼前豁然開朗。我次從許多過去自認為熟悉的民俗風情事像中清醒過來。三山之下,榕城內外的風土竟如此之美,那樣的富有詩情??意,那樣的豐富多彩,那樣的令人陶醉!


    《詩》的作者是已故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老報人、當代著名民俗學家、八閩詩壇前輩鄭麗生。鄭老用144首七言絕句,簡介、歌頌福州傳統的風土人情;除謳歌我們熟悉的十多個傳統歲時節慶外,還以詩敘事,對約130個民俗風情事像作??龍點睛般的介紹;每首詩的後面都有簡短的注釋,使我們既感受到福州民俗風情的美,又了解到它們的本意和精華所在。


    多年來,我靠“五親”(親目所睹,親耳所聞,親身??歷,親手做過,親自所能),倚老賣老,為傳承福州的民俗文化作了些努力,自認“還可以”。但讀了《詩》,發現自己太淺薄了。許多過去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甚至謬誤的東西都得到了啟示和糾正。《詩》太有指導價值了。


    《詩》讓我們更全面了解福州的風土

    《詩》中有我們還在傳承的十多個傳統節日。首先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正月。正月即春節,現時民間還在傳承的不外是拜年、壓歲錢、送燈、??宵、拗九節等,這說明我們不但存在對這個重要的節慶了解不全面的問題,還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如現在民間每逢除夕還有留隔年飯待正月食的習俗,意為“有餘”。“隔年飯”(見十二月的《隔年飯》)到了正月初一早作供品時就稱“供歲飯”。“供歲”是供老天一年來對我們的恩賜,意義比“隔年”大。鄭老詩雲:“喫飯??為萬事先,今將一飯謝青天;檜花綠映紅丁富,塵甑生春過好年。”這裡提到的“供歲飯”、檜花和丁富,已不復存在。但此俗曾??有過,我們應知它的本意。本意是什麼?鄭老注釋:“歲朝炊米貯甑中,奉於堂前謂之供歲飯????中插檜花兩枝,庋丁富於其上????丁富????即??南之所謂善富也。”這就為我們解決了對傳統的歲時節慶一知半解的問題。


    另外,《詩》中所列的正月的節慶活動與節慶“風情”、節令俗諺竟有32項之多,除供歲飯外還有禳春、拜年、賀年、水仙、十番、猴戲、喜年圖、接神、人本命日、上采、悅神、??年、問謎、灶心橘、送燈、宵、高腳、龍燈、放花、??吳顏、??尚書、??白馬王、“驚蟄未屆雷先發四十九日不成天”、拗九寒、蠶繭出世、拗九粥、過九、出丁、??拗九王等等。當然這其中的許多內容已過時,現實中已不復存在。但那都是過去福州的正月曾??有過的民俗活動,是福州歲時節慶的歷史,是八閩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料。我們,尤其是文史界人士必須全面了解,很好地繼承。


    《詩》是福州風土的一部好詞典

    《詩》中有許多是說風物的。如二月中有一首題為《關蠣門》,說的是福建沿海一帶的海鮮產品——海蠣。鄭老詩曰:“不以西施舌本論,太真玉乳更消魂;萬安橋畔春光寂,落盡梨花關蠣門。”告訴我們海蠣何時肉肥,味美;何時質變差,不可食。本首詩的注釋說:“蠣房味清腴,有太真乳之稱,可媲美於西施舌也。泉州萬安橋下所出特佳,性宜寒,風雪則尤肥美,過春分天漸暖,肚多爛,不可食矣。諺曰:‘九月觀音誕開蠣門,二月觀音誕關蠣門。’”教我們懂得海蠣質量與季節氣候的關繫。


    三月是個特別有詩意的月份,《詩》中所列節慶活動和“風情”有16項,其中除有眾所周知的壓紙、清明粿等外,說到福州評話的“三月臺”,令人感到特別有意思。詩曰:“講白訴牌仗口纔,輕敲鑼鈸話箱開;一年好景君須記,忙煞先生三月臺。”本首詩的??注說:“評話俗不稱平,又名清書,說書者稱曰‘評話先生’。講白,猶雲道白;訴牌,則歌唱有韻之文也。說書時以鐃為節拍,稱鐃為‘鑼鈸’。仙爺誕前後,講評話之風盛,俗謂之三月臺。”這裡把評話這個行當納入了福州“風情”,並作了簡要而恰到好處的解釋,堪稱匠心獨具。此外,上巳節懸門的荠菜為何稱懿旨菜,也有詩和典故的很好配合。


    福州民間每年立夏(農歷四月間)要食筍,炊碗糕,煮鼎邊糊。年輕人問為什麼,做長輩的回答隻是含糊其辭,甚至不能自圓其說,瞎編一套誤導後輩。讀了《做夏》一詩,什麼都明白了。詩曰:“梔子花開燕始雛,餘寒立夏尚堪虞;明目碗糕強足筍,舊蟶買煮鼎邊糊。”??來福州民間認為食碗糕能明目,食筍能強足;此時的舊蟶已開始肥嫩鮮美起來,好煮鼎邊糊了。如今立夏已被定為福州的風味小食節,市民也可從《詩》中了解到食碗糕、食筍和煮鼎邊糊是為什麼了。


    《詩》還對近30個民間??神賽會,以及神誕活動予以歌頌和注釋,使許多民間信仰都得到了釋義和正名。難得的是《詩》還糾正了被誤讀誤寫的字詞。如早年私塾每年一次的拜師祭孔活動稱“光齋”,過去被誤寫成“扛齋”;“食”都被誤寫成“喫”(“喫”的方言音為“吸”);正月的“上采”被誤寫成“上彩”等。普通話中的“過分”、“太離譜”,福州話應怎樣說?讀了鄭老的詩纔知道用“支離”(見《問謎》一詩)能準確表達。


    《詩》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了許多福州民間俗諺,宵無中秋”、“清明谷雨,寒死老鼠”、“夏至日出火”、“六月初三雨,七月晡晡來”、“六月防初,七月防半”、“一雷壓九颱”、“六月大暑熱未死,七月秋烘烘死人”、“九月烏”、“茉莉花趕頭水”、“鐵拐子、呂洞賓,顧嘴不顧身”、“荔枝紅,送丈人”、“大暑荔枝,小暑鱟”、“普安符抵煞宵但看初八燈”
    、“當被單買橫三”、“官三民四曲蹄五”等等。

    《詩》是美化福州風土的典範

    福州的風土,是閩越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但人們很難想像能用詩來贊美和歌頌它。可是鄭老為我們樹立了典範。他的詩集熔敘事、抒情、幽默於一爐。每首詩包括注釋在內都隻有一兩百字,其精煉的程度令人嘆服。


    敘事是讓人了解風土的本意,介紹民間傳統的做法。如早年福州端午有外公外婆給外甥(女)送肚爿(肚兜)的風俗。這肚爿究竟是什麼樣的?《肚爿》一詩雲:“紅紅綠綠自斕斑,繡上龜蛇更可觀;共信護身真有物,肚爿換新祝平安。”其實不用注釋,人們已明白肚爿是孩童護身之物,除繡上龜蛇外,還可以繡上八卦等圖形;每年端午要“換新祝平安”。又如早年福州端午有富含文化內??的風俗——貼午時書。《午時書》一詩雲:“裁箋題句似桃符,風調由來自特殊;可笑一丁都不識,門前也貼午時書。”午時書是什麼樣的呢?“似桃符(春聯)”。到了端午,家家戶戶都撕下春聯換上午時書,連“一丁都不識”者“門前也貼午時書”,可見多麼普遍。此俗唯福州纔有傳承,實在“自特殊”。在《紅嘴綠鸚哥》一首中,把年關祭灶這一節日的供品美化到惟妙惟肖的境地。詩雲:“薦來司命波斯菜,解語如花吉利多;喜有金磚玉蘭片,配茲紅嘴綠鸚哥。”據注金磚玉蘭片就是??油炸和未??油炸的兩種豆干,紅嘴綠鸚哥就是菠菜。


    抒情是詩人熱愛家鄉情感的抒發。早年福州婦女有八月十四夜登烏山天香臺進香的風俗,鄭老借事寫景抒情。《進香》詩雲:“層臺縹緲欲凌霄,海國蒼茫入望遙;半夜進香山上去,一輪明月十分秋。”詩人抒情往往用誇張的手法,當時他眼中的天香臺“縹緲欲凌霄”。此時他好似望見在“一輪明月”
    映照下的士女,“半夜進香山上去”。這分明是一幅美妙的山水??。又見《清明寒》一首,詩人盼望春暖花開的季節到來,除自己??春的心情迫切外,還顧及有病的人更需要春天的暖流,但偏偏還有清明寒,詩雲:“梨花落盡報春闌,病體難禁翠被單;布谷聲中騎月雨,清明又作一番寒。”


    幽默往往能表達詩人對事物的態度。鄭老看來不迷信鬼神,對鄉間的一些鄉事活動有自己的看法。早年福州民間有為廟裡的大王補庫(即補大王庫銀不足)的活動,鄭老對此幽它一默:“除卻孔子??,使鬼通神亦賄私;廟祝傳鑼呼補庫,大王公帑也曾虧。”再讀《六月六犬洗湯》一首,更讓人感到十分幽默好笑,詩雲:“搖尾依依每乞憐,如何投富不投貧;笑它勢利逢??者,落水猶呼是潔身。”福州民間有六月六犬洗湯的風俗和貓投貧犬投富的俗諺。這些極為普通的民俗事像,不想鄭老竟能妙筆生輝,把犬的形像描繪得如此活靈活現,令人讀了印像深刻,忍俊不禁。


    鄭老生於1912年,於1998年離世。《詩》是他晚年的遺篇,也是傳世佳作,福州十邑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詩》佐證了他老人家除了是眾所周知的文博專家、詩人外,還無愧為當代傑出的民俗學家。《詩》雅俗共賞,用詩贊美福州的風土,古今未見。我們對多年學習、運用《詩》的體會進行解讀,希望對傳承閩都的鄉土文化有所助益,並以此紀念鄭老誕辰100周年。


     

    在線試讀
    鄭麗生(1912-1998年)是福建文史館館員,福州著名文史學者、民俗專家、詩人。生前著述宏富,據本館不完全統計,其各類著作達50多種。前兩年,福建文史館已為之整理出版《鄭麗生文史叢書》(上、下冊),收錄其著作14種,還計劃繼續整理出版他的其他著作。
    今日拜讀方炳桂、方向紅父女二人為鄭麗生《福州風土詩》所作解讀,感覺很有意義。因為鄭老詩作本身極富情趣,語言通俗,內容豐富,將福州歷史文化中的民間風俗以詩歌的形式進行敘述,亦雅亦俗,亦莊亦諧,有歌詠,有詮解,無疑是一種創造,讀後不僅增長知識,而且各有會心,啟迪智慧,激發想像。其詩風清新活潑,淺顯易懂,其注釋也簡明扼要,龍點睛。
    盡管如此,由於時代隔膜和社會變遷,鄭老詩中所述民俗事像,有的已不復存在,有的隻存約略梗概,甚至有為後人曲解誤讀之處。有鋻於此,方老憑借豐富的民俗知識和深厚的驗積累,對鄭老的詩作進行認真而細致的解讀,對讀者領會“風土詩”的內容蘊以及民俗事像的實際活動,會有進一步認識或具體了解。加上有陳友榮先生的配圖,既生動活潑,又增加生活情趣,從風與文風看,與民俗內容切合,渾然一氣,相得益彰。這對宣傳福州民俗傳統與民間方言謠諺,也有積極作用。因為語言正是憑借俗事俗情而傳承播揚的。
    鄭麗生熟稔鄉邦掌故、軼聞舊事,精於考證故實。今觀其舊作《福州風土詩》,愈發令人生敬佩之心。正如他的文友陳海瀛故館員所說:“麗生此作,亦有心人之所為。”前人何遂亦稱鄭著“寓考證於詩歌,亦難得之作。”究其故,正在於鄭老“邃於六書訓詁之學,貫穿諸家”。他傳統學術功底深厚,又善詩文,故能作此詩著。今方老為詩作解,誠一大善事:一可使世人得以釋讀領會鄭老吟詠節序月令之作;二可使福州地區之風土民俗知識得以傳承弘揚。此皆不僅於保存史著有功,而且於傳播鄉俗有用。但既稱解讀,則有兩難,一難在對詩文的理解,二難在對舊俗的認識。古人雲“詩無達詁”,何況是詮釋風俗之詩?以民歌頌風俗,古已有之,昉於《詩國風》;以詞記敘民事,如閩風越土之俗事,古亦有之,則散見於古書、舊著之中,麗生搜采而得,形於詩誦,益增解讀之難。方老父女雖用力勤劬,恐亦難免舛誤疏漏。因為,古人稱欲會詩人深心衷曲甚難,欲解古風鄉俗之本事意蘊更難,何況是時隔千載之下的後生晚學呢?古人戒慎於強作解人,蓋亦緣於此。
    方老為鄭老出書並作解,亦堪稱功德如山的事。此書之出,仰鄭麗生之嫻於鄉邦掌故者及慕方老之熟於福州風俗者,諒皆會熱心閱讀。鄙意讀者觀書之後,必定各有會心,存疑不明之處,在所難免,欲求的解確詁,還望自查圖書,以求尋根溯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賴有人傳,亦賴有人勤讀與善解。方老命序,理難固辭,況於鄭老且義在同館乎?

    壬辰年壬寅月
    (作者繫福建省文史館館長)


    鄭麗生(1912-1998年)是福建文史館館員,福州著名文史學者、民俗專家、詩人。生前著述宏富,據本館不完全統計,其各類著作達50多種。前兩年,福建文史館已為之整理出版《鄭麗生文史叢書》(上、下冊),收錄其著作14種,還計劃繼續整理出版他的其他著作。


    今日拜讀方炳桂、方向紅父女二人為鄭麗生《福州風土詩》所作解讀,感覺很有意義。因為鄭老詩作本身極富情趣,語言通俗,內容豐富,將福州歷史文化中的民間風俗以詩歌的形式進行敘述,亦雅亦俗,亦莊亦諧,有歌詠,有詮解,無疑是一種創造,讀後不僅增長知識,而且各有會心,啟迪智慧,激發想像。其詩風清新活潑,淺顯易懂,其注釋也簡明扼要,龍點睛。


    盡管如此,由於時代隔膜和社會變遷,鄭老詩中所述民俗事像,有的已不復存在,有的隻存約略梗概,甚至有為後人曲解誤讀之處。有鋻於此,方老憑借豐富的民俗知識和深厚的驗積累,對鄭老的詩作進行認真而細致的解讀,對讀者領會“風土詩”的內容蘊以及民俗事像的實際活動,會有進一步認識或具體了解。加上有陳友榮先生的配圖,既生動活潑,又增加生活情趣,從風與文風看,與民俗內容切合,渾然一氣,相得益彰。這對宣傳福州民俗傳統與民間方言謠諺,也有積極作用。因為語言正是憑借俗事俗情而傳承播揚的。


    鄭麗生熟稔鄉邦掌故、軼聞舊事,精於考證故實。今觀其舊作《福州風土詩》,愈發令人生敬佩之心。正如他的文友陳海瀛故館員所說:“麗生此作,亦有心人之所為。”前人何遂亦稱鄭著“寓考證於詩歌,亦難得之作。”究其故,正在於鄭老“邃於六書訓詁之學,貫穿諸家”。他傳統學術功底深厚,又善詩文,故能作此詩著。今方老為詩作解,誠一大善事:一可使世人得以釋讀領會鄭老吟詠節序月令之作;二可使福州地區之風土民俗知識得以傳承弘揚。此皆不僅於保存史著有功,而且於傳播鄉俗有用。但既稱解讀,則有兩難,一難在對詩文的理解,二難在對舊俗的認識。古人雲“詩無達詁”,何況是詮釋風俗之詩?以民歌頌風俗,古已有之,昉於《詩國風》;以詞記敘民事,如閩風越土之俗事,古亦有之,則散見於古書、舊著之中,麗生搜采而得,形於詩誦,益增解讀之難。方老父女雖用力勤劬,恐亦難免舛誤疏漏。因為,古人稱欲會詩人深心衷曲甚難,欲解古風鄉俗之本事意蘊更難,何況是時隔千載之下的後生晚學呢?古人戒慎於強作解人,蓋亦緣於此。


    方老為鄭老出書並作解,亦堪稱功德如山的事。此書之出,仰鄭麗生之嫻於鄉邦掌故者及慕方老之熟於福州風俗者,諒皆會熱心閱讀。鄙意讀者觀書之後,必定各有會心,存疑不明之處,在所難免,欲求的解確詁,還望自查圖書,以求尋根溯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賴有人傳,亦賴有人勤讀與善解。方老命序,理難固辭,況於鄭老且義在同館乎?




                                                            
    壬辰年壬寅月

                                                      
    (作者繫福建省文史館館長)

    序  二

    楊  凡

       
    在鄭麗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由鄭老吟述,方炳桂和方向紅解讀的《福州風土詩》一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我市弘揚和傳承閩都文化,梳理和總結民俗文化意義深遠的一項工作,應當引起各方的關注。


    福州對民俗文化研究的淵源深厚,早在1936年,吾閩先賢鄭振鐸就編著了《中國俗文學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50年,鄭振鐸先生到福州尋訪長篇彈詞《榴花夢》的歷,至今還是福州文壇膾炙人口的佳話。建國以後,鄭麗生、張傳興、王植倫等先賢率前啟後,篳路藍縷,對福州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發展傳承做了大量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福州風土詩》用詩歌的形式,內容涉及福州的歲時節慶、物產風情、民風民俗,是以鄭麗生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文史工作者和民俗專家對福州民俗文化的全面梳理、形像描繪和生動解說,堪稱福州民俗文化的典之作,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


    當代文明的進程對民俗文化既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又是一個廣闊的平臺。進入新世紀以來,以方炳桂先生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史工作者和民俗學者,對福州民俗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進行了廣泛的演繹和生動的踐行,使民俗文化提升了節慶(拗九節),走向了鄰裡(鄰裡節),登上了講堂(閩都鄉學講習所),深入到學校(閩都文化傳承示範點),展示到電視屏幕和廣播空間(“攀講”欄目和“左海之聲”頻道),使福州的傳統文化和當代文明和諧交融,交相輝映,呈現出勃勃生機和迷人風情。這其中,方炳桂先生既是倡導者,又是踐行者,更是講述者和推動者。對《福州風土詩》的解讀和踐說,正是方炳桂先生在城市文明建設和文化發展層面上對福州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方面作出的又一貢獻。


    近代福州詩風頗盛,我喜歡同光體的抑郁沉雄,也喜歡折枝詩的典雅靡麗,更喜歡福州竹枝詞的通俗浪漫。福州風土詩144首,每一首我都把它當做竹枝詞來讀,而對風土詩的解讀,又引起我對福州新民俗的思考鄭麗生(1912-1998年)是福建文史館館員,福州著名文史學者、民俗專家、詩人。生前著述宏富,據本館不完全統計,其各類著作達50多種。前兩年,福建文史館已為之整理出版《鄭麗生文史叢書》(上、下冊),收錄其著作14種,還計劃繼續整理出版他的其他著作。


    今日拜讀方炳桂、方向紅父女二人為鄭麗生《福州風土詩》所作解讀,感覺很有意義。因為鄭老詩作本身極富情趣,語言通俗,內容豐富,將福州歷史文化中的民間風俗以詩歌的形式進行敘述,亦雅亦俗,亦莊亦諧,有歌詠,有詮解,無疑是一種創造,讀後不僅增長知識,而且各有會心,啟迪智慧,激發想像。其詩風清新活潑,淺顯易懂,其注釋也簡明扼要,龍點睛。


    盡管如此,由於時代隔膜和社會變遷,鄭老詩中所述民俗事像,有的已不復存在,有的隻存約略梗概,甚至有為後人曲解誤讀之處。有鋻於此,方老憑借豐富的民俗知識和深厚的驗積累,對鄭老的詩作進行認真而細致的解讀,對讀者領會“風土詩”的內容蘊以及民俗事像的實際活動,會有進一步認識或具體了解。加上有陳友榮先生的配圖,既生動活潑,又增加生活情趣,從風與文風看,與民俗內容切合,渾然一氣,相得益彰。這對宣傳福州民俗傳統與民間方言謠諺,也有積極作用。因為語言正是憑借俗事俗情而傳承播揚的。


    鄭麗生熟稔鄉邦掌故、軼聞舊事,精於考證故實。今觀其舊作《福州風土詩》,愈發令人生敬佩之心。正如他的文友陳海瀛故館員所說:“麗生此作,亦有心人之所為。”前人何遂亦稱鄭著“寓考證於詩歌,亦難得之作。”究其故,正在於鄭老“邃於六書訓詁之學,貫穿諸家”。他傳統學術功底深厚,又善詩文,故能作此詩著。今方老為詩作解,誠一大善事:一可使世人得以釋讀領會鄭老吟詠節序月令之作;二可使福州地區之風土民俗知識得以傳承弘揚。此皆不僅於保存史著有功,而且於傳播鄉俗有用。但既稱解讀,則有兩難,一難在對詩文的理解,二難在對舊俗的認識。古人雲“詩無達詁”,何況是詮釋風俗之詩?以民歌頌風俗,古已有之,昉於《詩國風》;以詞記敘民事,如閩風越土之俗事,古亦有之,則散見於古書、舊著之中,麗生搜采而得,形於詩誦,益增解讀之難。方老父女雖用力勤劬,恐亦難免舛誤疏漏。因為,古人稱欲會詩人深心衷曲甚難,欲解古風鄉俗之本事意蘊更難,何況是時隔千載之下的後生晚學呢?古人戒慎於強作解人,蓋亦緣於此。


    方老為鄭老出書並作解,亦堪稱功德如山的事。此書之出,仰鄭麗生之嫻於鄉邦掌故者及慕方老之熟於福州風俗者,諒皆會熱心閱讀。鄙意讀者觀書之後,必定各有會心,存疑不明之處,在所難免,欲求的解確詁,還望自查圖書,以求尋根溯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賴有人傳,亦賴有人勤讀與善解。方老命序,理難固辭,況於鄭老且義在同館乎?




                                                            
    壬辰年壬寅月

                                                      
    (作者繫福建省文史館館長)

    序  二

    楊  凡

       
    在鄭麗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由鄭老吟述,方炳桂和方向紅解讀的《福州風土詩》一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我市弘揚和傳承閩都文化,梳理和總結民俗文化意義深遠的一項工作,應當引起各方的關注。


    福州對民俗文化研究的淵源深厚,早在1936年,吾閩先賢鄭振鐸就編著了《中國俗文學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50年,鄭振鐸先生到福州尋訪長篇彈詞《榴花夢》的歷,至今還是福州文壇膾炙人口的佳話。建國以後,鄭麗生、張傳興、王植倫等先賢率前啟後,篳路藍縷,對福州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發展傳承做了大量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福州風土詩》用詩歌的形式,內容涉及福州的歲時節慶、物產風情、民風民俗,是以鄭麗生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文史工作者和民俗專家對福州民俗文化的全面梳理、形像描繪和生動解說,堪稱福州民俗文化的典之作,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


    當代文明的進程對民俗文化既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又是一個廣闊的平臺。進入新世紀以來,以方炳桂先生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史工作者和民俗學者,對福州民俗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進行了廣泛的演繹和生動的踐行,使民俗文化提升了節慶(拗九節),走向了鄰裡(鄰裡節),登上了講堂(閩都鄉學講習所),深入到學校(閩都文化傳承示範點),展示到電視屏幕和廣播空間(“攀講”欄目和“左海之聲”頻道),使福州的傳統文化和當代文明和諧交融,交相輝映,呈現出勃勃生機和迷人風情。這其中,方炳桂先生既是倡導者,又是踐行者,更是講述者和推動者。對《福州風土詩》的解讀和踐說,正是方炳桂先生在城市文明建設和文化發展層面上對福州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方面作出的又一貢獻。


    近代福州詩風頗盛,我喜歡同光體的抑郁沉雄,也喜歡折枝詩的典雅靡麗,更喜歡福州竹枝詞的通俗浪漫。福州風土詩144首,每一首我都把它當做竹枝詞來讀,而對風土詩的解讀,又引起我對福州新民俗的思考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