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詩探索12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詩歌
    【市場價】
    372-539
    【優惠價】
    233-337
    【作者】 吳思敬、林莽主編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詩歌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0303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203035
    作者:吳思敬、林莽主編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1月 

        
        
    "

    編輯推薦







     


    《詩探索》 編輯委員會在工作中始終堅持:


    發現和推出詩歌寫作和理論研究的新人。


    培養創作和研究兼備的復合型詩歌人纔。


    堅持高品位和探索性。


    不斷擴展 《詩探索》 的有效讀者群。


    辦好理論研究和創作研究的詩歌研討會和有特色的詩歌獎項。


    為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貢獻。


     


     
    內容簡介







     


    《詩探索12》由吳思敬、林莽主編,分為理論卷和作品卷。理論卷堅持高品位和探索性的品質,為詩歌創作者和愛好者提供發表言論的平臺,內容為來自名家或實力雄厚的新銳詩評家或詩人,具體欄目內容包括關於新詩傳統問題、葉櫓詩學思想研究、張二棍詩歌創作研討會論文選輯、新詩與中國古代詩學、中生代詩人研究、結識一位詩人、姿態與尺度、新詩理論著作述評、詩歌翻譯研究。作品卷是整理詩壇上出現的創新性詩歌作品而成,其中包括大量詩歌獎項的獲獎詩人的優秀作品,具體欄目內容包括詩壇峰會、漢詩新作、“詩探索·春泥詩歌獎”“詩探索·紅高粱詩歌獎”特輯、第十四位駐校詩人張二棍特輯、新詩集觀點、新譯界。


     


    作者簡介

    吳思敬,著名詩歌評論家、理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196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繫。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師範學院分院講師、副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院長、博士生導師。

    林莽,原名張建中,生於1949年11月,1969年到白洋澱插隊,為“白洋澱詩群”代表詩人之一,出版有《我流過這篇片土地》《林莽詩選》《穿透歲月的光芒》《永恆的瞬間》《林莽詩花集》等詩集、散文集八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









     


    吳思敬,著名詩歌評論家、理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196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繫。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師範學院分院講師、副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院長、博士生導師。


     


    林莽,原名張建中,生於1949年11月,1969年到白洋澱插隊,為“白洋澱詩群”代表詩人之一,出版有《我流過這篇片土地》《林莽詩選》《穿透歲月的光芒》《永恆的瞬間》《林莽詩花集》等詩集、散文集八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 


     


      


     


      


     


     


     



    目錄

    理論卷

    //關於新詩傳統問題
    2 新詩:現代中國的“一個語言身體”
    ——對百年新詩成就的一種認識……向衛國
    9 《無效的新詩傳統》及其他……朱子慶

    //葉櫓詩學思想研究
    14 從問題和歷史出發的“第三隻眼”
    ——論葉櫓詩歌批評的啟示與意義……羅小鳳
    29 詩歌與生命的解讀者
    ——葉櫓先生訪談……莊曉明李青松







     


    理論卷


     


    //關於新詩傳統問題


    2 新詩:現代中國的“一個語言身體”


    ——對百年新詩成就的一種認識……向衛國


    9 《無效的新詩傳統》及其他……朱子慶


     


    //葉櫓詩學思想研究


    14 從問題和歷史出發的“第三隻眼”


    ——論葉櫓詩歌批評的啟示與意義……羅小鳳


    29 詩歌與生命的解讀者


    ——葉櫓先生訪談……莊曉明李青松


     


    //張二棍詩歌創作研討會論文選輯


    44 張二棍詩歌的智與質……孔令劍


    48 在他手裡,詩歌成了一支狙擊步槍……劉年


    52 悲憫的焦慮


    ——張二棍詩歌中的底層書寫……孫曉婭


    60 試論張二棍詩歌中的宗教情懷……景立鵬


    70 “它們選擇站在一場大風中,必有深深的用意”


    ——張二棍詩歌論……王永吳惜文


    81 無非是,把一尊佛從石頭中救出


    ——張二棍訪談……張二棍霍俊明


     


    //中生代詩人研究


    92 語言修辭與古典性的誕生


    ——古馬詩歌語意辨析……苗霞


    102 生猛民謠,孕育“新詩經”


    ——讀古馬《生羊皮之歌》……陳仲義


    105 有緣的人,有根的草


    ——古馬詩歌《青海的草》賞析……白曉霞


    108 思無邪……古馬


     


    // 結識一位詩人


    122 時間的驪歌與靈魂的謠曲


    ——讀方石英的詩……張立群陳曦


    128 古典的韻味


    ——讀《在微山》的二三感受……王珊


    131 精神的還鄉


    ——評《父親的大興安嶺》……漆昕


    134 詩是活著的證明……方石英


     


    // 姿態與尺度


    138 張燁詩歌的哲學浸潤……褚水敖


    153 多餘的柔情


    ——論從容的詩……西渡


    169 揮之不去的靈動與沉穩


    ——王曉波詩歌品讀……鐵舞


     


    // 新詩理論著作述評


    176 “新世紀詩歌”研究的深化與拓展


    ——評王士強的《消費時代的詩意與自由》……吳投文


     


    // 詩歌翻譯研究


    184 《洵美詩選》翻譯溯源……孫繼成師文德


    194
    書評:《洵美詩選》英譯本……杜博妮著孫繼成譯


     


    作品卷


     


    // 詩壇峰會


    2詩人趙亞東


    6詩二十四首……趙亞東


    24緣起於苦難,在詩歌中升華和超越……趙亞東


    28詩人王暉


    29作品的短評……
    瀋葦高興徐敬亞北野


    31詩二十首……王暉


     


    // 漢詩新作


    50新詩七家


    50詩七首……李莊


    56錦瑟( 組詩)……林莉


    65詩六首……趙青


    71綠洲扎撒(組詩)……胡楊


    77十月,稻谷黃了(組詩)……牧歌


    85洞庭湖的燭光(組詩)……鄭偉


    91在曠野歌唱(組詩)……範劍鳴


     


    // “詩探索·春泥詩歌獎”“詩探索·紅高粱詩歌獎”特輯


    96第三屆“詩探索·春泥詩歌獎”


    100“詩探索·春泥詩歌獎”獲獎詩人作品選


    100盛滿月光的院子(組詩選六)……梁久明


    105在生活中我們時常遭遇那些微小事物


      的體恤而不覺(組詩選六)……白慶國


    109告祖母書(組詩選六)
    ……陳小蝦


    114第八屆“詩探索·中國紅高粱詩歌獎”


    119“詩探索·紅高粱詩歌獎”獲獎詩人作品


    119在我的故鄉酩酊大醉(組詩選六)……周簌


    122我的村莊,我的物語(組詩選六)……梁梓


    127藏地詩篇(組詩選六)……那薩


     


    // 第十四位駐校詩人張二棍特輯


    132“張二棍詩歌創作研討會”報道摘編


    133“張二棍詩歌創作研討會”致答辭……張二棍


    135詩二十六首……張二棍


    153“張二棍詩歌創作研討會”發言兩篇


    153簡談詩人張二棍詩歌的“質樸”……林莽


    154張二棍詩歌的智與質


     ——首都師範大學駐校詩人……孔令劍


    // 新詩集視點


    160詩人武兆強詩集:《誰替我們而生》


    161詩二十六首……武兆強


     


    // 新譯界


    180詩人傑克·吉爾伯特……柳向陽譯


    182傑克·吉爾伯特詩歌十九首……柳向陽譯


    193傑克·吉爾伯特對心的渴望


     ——馬西亞·曼托(Marcia
    Menter)文……柳向陽譯


     


     


    在線試讀

    新詩:現代中國的“一個語言身體”
    ——對百年新詩成就的一種認識

    向衛國

    隨著新詩百歲大壽的到來,關於新詩百年成就的評價早已成為眾多詩人、詩歌評論家和讀者關注的重要話題,相關研討會也時有召開。兩種相反的聲音貌似都很高調:一是高度肯定新詩的成就,認為中國新詩名家輩出,尤其是近三十年來,已有相當一批詩人可以躋身國際一流詩人行列;另一種聲音持完全相反的論調,認為中國新詩並未形成有效的傳統,既無詩人大家,也無足以傳世的作品,是一場完全失敗的語言實驗。還有一些聲音當然就處於中間或中庸狀態,強調一種所謂一分為二的態度。各種聲音的代表人物,關心詩歌的人士都是熟知的,在此不一一列舉。
    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新詩的各方,往往出於經驗主義的印像或某種情緒化的義憤者多。在立論的時候,大多忽視了一個基本前提,即新詩的發明者發明新詩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五七言八句的律詩決不能容豐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絕句決不能寫精密的觀察,長短一定的七言五言決不能委婉表達出高深的理想與復雜的感情。”“形式上的束縛,使精神不能自由發展,使良好的內容不能充分表現。若想有一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縛精神的枷鎖鐐銬。因此,中國近年的新詩運動可算得是一種‘詩體的大解放’。”一言以蔽之,發明新詩的理由主要就是一條:舊詩的語言形式空間不足以容納日益現代化的國人生活“豐富的材料”“高深的理想和復雜的感情”,尤其是對於現代中國革命時代前後瞬息萬變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日益復雜的日常生活狀態而言。不過,關於詩的語言形式局限與社會生活和思想內容豐富性之間的矛盾,並非始自現代,而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生活和文化在歷史遭遇和發展中一種長期累積的問題。適之先生早在《文學改良刍議》中就已指出:“自佛書之輸入,譯者以文言不足以達意,故以淺近之文譯之,其體已近白話。”可見,語言的革命不僅僅是詩歌的要求,也是國人生活和漢語文化發展的必然命題。“白話”在新詩之前早已在漢語繫統內部存在著,隻是它並未發展到需要完全取代“文言”的正統地位,因而未曾被有效地關注和繫統地整理以取代文言。






     


     新詩:現代中國的“一個語言身體”


    ——對百年新詩成就的一種認識


     


    向衛國


     


    隨著新詩百歲大壽的到來,關於新詩百年成就的評價早已成為眾多詩人、詩歌評論家和讀者關注的重要話題,相關研討會也時有召開。兩種相反的聲音貌似都很高調:一是高度肯定新詩的成就,認為中國新詩名家輩出,尤其是近三十年來,已有相當一批詩人可以躋身國際一流詩人行列;另一種聲音持完全相反的論調,認為中國新詩並未形成有效的傳統,既無詩人大家,也無足以傳世的作品,是一場完全失敗的語言實驗。還有一些聲音當然就處於中間或中庸狀態,強調一種所謂一分為二的態度。各種聲音的代表人物,關心詩歌的人士都是熟知的,在此不一一列舉。


    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新詩的各方,往往出於經驗主義的印像或某種情緒化的義憤者多。在立論的時候,大多忽視了一個基本前提,即新詩的發明者發明新詩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五七言八句的律詩決不能容豐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絕句決不能寫精密的觀察,長短一定的七言五言決不能委婉表達出高深的理想與復雜的感情。”“形式上的束縛,使精神不能自由發展,使良好的內容不能充分表現。若想有一種新內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縛精神的枷鎖鐐銬。因此,中國近年的新詩運動可算得是一種‘詩體的大解放’。”一言以蔽之,發明新詩的理由主要就是一條:舊詩的語言形式空間不足以容納日益現代化的國人生活“豐富的材料”“高深的理想和復雜的感情”,尤其是對於現代中國革命時代前後瞬息萬變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日益復雜的日常生活狀態而言。不過,關於詩的語言形式局限與社會生活和思想內容豐富性之間的矛盾,並非始自現代,而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生活和文化在歷史遭遇和發展中一種長期累積的問題。適之先生早在《文學改良刍議》中就已指出:“自佛書之輸入,譯者以文言不足以達意,故以淺近之文譯之,其體已近白話。”可見,語言的革命不僅僅是詩歌的要求,也是國人生活和漢語文化發展的必然命題。“白話”在新詩之前早已在漢語繫統內部存在著,隻是它並未發展到需要完全取代“文言”的正統地位,因而未曾被有效地關注和繫統地整理以取代文言。


    就詩而言,這好像是一個形式問題或詩體問題,但就語言而言,卻是一個關涉語言本體的大問題。隨著對詩與語言認識的雙重深化和深入,今天的詩人和批評家都早已意識到,語言並不隻是詩的載體或工具,語言的更新必關繫到詩歌本體的更新。反過來,詩的革命則同時帶來語言的革命。也許我們很難一下子在所有的層次上或復雜的邏輯關聯中講清楚詩與語言的同根同源或二者命運的同質同步,這裡面的關繫復雜多變,但經驗告訴我們,事實的確如此。正如,當代著名詩人兼批評家臧棣所言,“在新詩的問題上,人們經常會不自覺地從趣味的角度去看待新詩與漢語的關聯,總覺得新詩與漢語之間有莫名的隔閡。這裡,根本的情形被忽略了。從文學實踐的角度說,新詩給予漢語的是一個新的語言身體。”(2011年12月12日)“一首詩的誕生意味著一種語言的誕生。”(2012年1月30日)


    於是,如果我們談到百年新詩的成就,就必然要落實到三個根本性的問題上來:一是百年新詩是否真的已經給予漢語“一個新的語言身體”,即一種新的漢語繫統是否已通過新詩實踐及其他語言實踐建立並成熟?二是如果新的漢語繫統確實已經建立,那麼它是否有足夠的空間來表現胡適之所謂“新內容和新精神”或“高深的理想與復雜的感情”?三是新的漢語繫統是否與詩或詩意具有存在意義上的互相兼容性?


    這三個問題顯然又是相互關聯在一起的,比如個問題的答案就蘊涵在後面兩個問題之中,判斷一種語言繫統是否合理和成熟,必定離不開兩個基本的標準:它是否具有足夠的表達力來充分地或科學地表達當代人的思想和感情?其語言結構繫統是否具有足夠的詩意空間與當代人的審美感受心理結構大致匹配?而這一切,都隻能來自於觀察和體驗,沒有人能夠給出科學和邏輯的有效論證。


    就我個人的觀察而言,現代漢語體繫已經是高度完整和成熟的語言體繫,盡管它在構建過程中受到西方語言學的影響,犧牲了古代漢語在詞彙、句法邏輯等方面的靈活性和自由度,但同時獲得了古代漢語所短之語義精確性、結構清晰性、句法復雜性和思想層次性,也就是說,在語言靈活性上失去的空間通過結構的復雜性得到了加倍的彌補。這當然得益於吸收西語之所長,具體地說,得益於對翻譯體的有效學習和借鋻。當然,在現代漢語的建立中,新詩隻是活躍的構建力量之一,並非也絕不可能是的參與者。


    上述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需要結合起來看,但在我這裡,其答案同樣是清楚而明晰的。新詩以積極和先鋒的姿態參與了與古代漢語表現力完全不同的現代漢語的再發明;新詩/現代漢語實際上正是由於在多方面表現出古典詩/古代漢語所無法表現的內容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成功。


    首先,正如上文所言,詩歌與語言互為“身體”,有什麼樣的語言纔有什麼樣的詩,反過來,有什麼樣的詩(此處“詩”應該廣義地理解)就意味著創造出了什麼樣的語言。之所以說新詩參與現代漢語的“再發明”,是因為漢語的白話化早在佛經翻譯過程中就開始了,歷代文學都有貢獻,胡適的《白話文學史》對此有繫統之論,而“五四白話文運動”不過是對文言文的後致命一擊。顯然,中國敘事文學的成長與走向成熟,從唐傳奇、宋雜劇到明清小說,如果不是因為語言的相對白話化,是完全不能想像的。比如《紅樓夢》,如果用上古漢語來寫作是難以完成的,其中許多具體生活場景、人物心理等,若改用古漢語,其生動性和精確性都不可能達到現在的效果。比較而言,詩歌由於其語言簡練和思維的跳躍性、描摹事物的點狀化,文言有其所長,反而不像敘事文學那樣迫切地需要語言的白話化,因而白話詩的產生相對於白話小說晚了許多。從實際過程來看,漢語詩歌的白話化不過是漢語白話運動的後縱身一躍,也就是說,漢語的徹底白話化是在詩歌這裡後實現的。正如各種不同學科的思想者所共同看到的,這一語言的轉型關繫重大,如果沒有漢語言的現代轉型,我們將完全不能想像這個古老民族和國家的現代化轉型,因為所謂“現代”的重要標志就是思維、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的現代化、“科學”化。而所有現代科學的研究及其知識成果的表達,如果依然放到一個文言文的繫統中,將會是何種不堪的局面?漢語必定不堪其重負。


    總之,新詩的發明是漢語現代化的完成性標志;而現代漢語的成熟反過來也是漢語詩歌在本體意義上得到重新建立或重新發明的主要證據。之後百年,中國詩歌始終以活躍的姿態和有廣度及深度的探索走在現代漢語自身“符號-意義-詩意”三重空間拓展的前沿,充分顯示出中國這個世界上古老、偉大的文化國度之詩歌“傳統”的活力,其中雖有二十世紀四十至七十年代的曲折和跌宕,但也有富於建設意義的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對於漢語新詩的實踐本質和“傳統”生成性,認識得清楚、深刻的還是詩人臧棣:“詩應該有本質。這種想法一直糾結著我們對新詩的閱讀。但是,新詩並不依賴於本質。某種意義上,新詩的寫作抵達了這樣一種詩的驕傲:新詩並不需要一個既成的本質。在詩歌的本質問題上,人們也不妨挪用一下薩特的想法:新詩著眼於存在先於本質。新詩在實踐中生成著它的本質。”(2011年11月8日)“真正的新詩也屬於正在降臨之物:不過,它是降臨在未來之中的現在。”(2011年10月29日)筆者以為,這些話乃是當代詩歌理論中接近於中國詩歌真相的歷史認知。


    那麼,新詩百年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效地拓展了漢語的“符號-意義-詩意”的多重空間(主要與古代漢語相比,在現代生活和世界的哪些方面實現了古代漢語不能有效實現的詩化表現)?在哪些方面實現著新詩發明者使“新內容和新精神”得到“充分表現”的理想和目標?我個人認為新詩的表現優勢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人類理性思維繫統和現代哲學思想的“入詩”或詩化處理。隨著現代理性主義的世界性傳播,中國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在新的繫統化、知識化的理論和思維方式影響下,必然從古代的感悟性,即一時一地的碎片化感受,走向思維和認知的理性化、繫統化,同時要在詩歌中有所反映,因為“文學即人學”的訓誡並未失效,詩,也就是人。但這種反映或表現,如果用古代漢語的載體不僅會顯得笨拙而且表達會遠不及現代漢語來得充分。比如,新詩中早從瀋尹默的《月夜》開篇,到胡適的《夢與詩》、卞之琳的《斷章》《魚化石》、戴望舒的《秋蠅》、馮至的《十四行集》、穆旦的《我歌頌肉體》、鄭敏的《金黃的稻束》,再到當代張棗的《鏡中》,陳先發的《丹青見》《從達摩到慧能的邏輯學研究》《秩序的頂點》,臧棣的“協會”詩、“叢書”詩、“入門”詩,70後詩人夢亦非的《兒女英雄傳》、80後詩人高世現的《酒魂》等長詩,其題材、內容和思想的思辨性、結構的復雜性,都是古典詩歌形式和古代漢語所無法傳達、無法承受的。


    二、當代復雜的社會心理和隱微的個體生命經驗的詩化處理。現代人的個體生命體驗呈現出復雜的態勢,既有全球化和同質化的普遍性趨向,又有個體化和私人化的差異性的加劇,每個人都是十分矛盾的綜合體,其生命經驗的細微之處,很難像古代那樣被固化在穩定的形式之中。比如,郭沫若與廢名對現代生活的體驗竟是如此的不同,李金發與艾青對中國現代歷史和生命的體驗又何止相差千裡,他們之間很難有古典時期的同代詩人之間那種大同小異的生活追求與人生趣味,其詩歌的表現形式自然也難以趨同。置身於中國近四十年改革歷史中的詩人,內在的生命感受更加復雜難言,我們無法想像臧棣的詩和伊沙的詩如果放在同一種詩歌格律中會成什麼樣子?雷平陽《殺狗的過程》、李少君《神降臨的小站》中的那種多次遞進、層層深入的詩歌思維,如果改用文言文,還會有現在的效果和味道嗎?


    三、在人類文化學關照下的各種獨特的地域性文化和差異化生命狀態的詩化表現。古典詩盡管也有類似邊塞詩、軍旅詩等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地理空間差異的詩歌類型,但總體生命體驗和美學趣味與其他類型並無大的差別,形式上也完全雷同。新詩在表現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狀態等方面具有強大的能力,這種能力就在於對差異性的呈現和保留。昌耀的西部(青海)詩篇絕不會混同於潘維綺靡的江南抒情;雷平陽的雲南和瀋葦的新疆、發星的彝族神話和夢亦非的水族史詩、張執浩筆下真實的岩子河與東蕩子幻想的阿斯加,也都不能混淆,而且正是其差異化的生活、想像和表達,豐富了當代詩歌,呈現出當代世界本身的復雜性和多變性。


    四、對現代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空間的詩意呈現。此類題材及其詩歌對像決定了它完全異於古典詩歌的審美趣味,因為它們都置身於人工生產的、非自然的另類空間之中,人在其中的生存體驗與古代完全相異:高樓、馬路、汽車、商場、電影院、咖啡館、酒吧、混亂的男女、肉欲的身體、股票交易、網絡遊戲……所有這一切,都必然是以自然美為圭臬的古典詩歌所拒絕的對像,因為它們完全沒有“詩意”。但在當代新詩中,它們都得到了表達,成為漢語詩歌的重要部分。這背後顯然意味著一件大事,即對“詩意”的本質更新或重新發明。這方面除了早期的城市詩外,九十年代楊克的部分詩歌、近年湖南詩人譚克修的《縣城規劃》和繫列組詩《萬國城》等可以說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五、對當代中國政治、歷史的詩化表現。此種題材表現難度極大,很容易犯兩種毛病:一是概念化,以抽像的觀念入詩,把政治架空為抽像的主題;二是道德化,在抽像的道德判斷中不自覺地進行了主題的轉移。所以,古典詩中直接以政治為主題的作品極少見,詩人多半站在政治的外面,表現政治影響下的日常生活狀態,而新詩卻借助白話自由形式的力量,較為有效地開創出這個新的“政治詩意”的空間,比如四十年代的“七月詩派”“朦矓詩”群中的北島、“第三代”詩人中的歐陽江河、當代“工人詩歌”等都有成功的經典之作。歐陽江河的《傍晚穿過廣場》那樣的作品是一種新型的政治抒情詩,必須依賴具有高度修辭自由的語言形式,與古典語言的審美趣味,在根本上無法相容,如果將這樣的詩歌語言替換為典雅的古代漢語,其尖銳的批判性和隱幽曲折的思想皺褶,一定會喪失殆盡。


    六、當代長篇歷史神話和文化史詩的出現完全有賴於詩歌語言的白話化。早期新詩中的郭沫若、馮至、穆旦、艾青都有長詩的經典之作,當代詩歌更是多不勝數,楊煉、江河、歐陽江河、宋渠、宋煒、昌耀、海子、呂德安、夢亦非、高世現等。他們各自的長詩作品既有巨大的空間體量,也展現了超長的時間經驗,其宏大的視野和總體性歷史呈現方式,都是用古代漢語難以完成的,尤其是生活和思想的細節方面,古漢語的句子結構方式就決定了它難以承擔。


    七、語言修辭的不斷發明和當代寫作中自覺的&ldq詩”經驗,也體現了新詩的優勢和活力。古典詩中偶有超越常規的修辭,便會成為人們數百年、上千年津津樂道的了不起的發明,比如杜甫的“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便被人們驚奇至今。可是,此類修辭在當代新詩中隻是一種常態。比如臧棣的詩歌修辭之繁復多變、出人意料,餘怒詩歌的反語法、反邏輯思維,“新死亡詩派”全方位超語言或反語言寫作等,都是古典詩人所難以想像的。這種創作中的自由修辭意識的自覺通常導致另一個結果,就是詩人對寫作本身的自覺。這種自覺性表現在詩歌的具體內容上,就是所謂的&ldq詩”意識。中國古代雖有“以詩論詩”之說,由杜甫開篇,司好問等發揚光大,但是他們的“以詩論詩”並非今日之&ldq詩”。因為他們多半是針對具體對像的評論性言論,而一般不涉及詩歌本體論問題,不是針對自我的詩歌觀念和寫作意識本身的議論,而當代不少詩人則通常以自覺的反思眼光在寫作過程中就凝視著自己的詩歌寫作而不是詩歌文本。簡單地說,古代詩人寫“詩”;當代詩人“寫”詩,即將“寫”的意識和經驗直接作為詩的主題之一。


    上述所舉,不可能是新詩成績的全部。但隻要我們把這些思考的內容放到一起來看,新詩百年是否有所成就,成就的大小,也許並不難做出判斷。更重要的是,新詩的成就絕不隻是詩歌本身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看,新詩的發展約等於漢語的發展,新詩的成就不僅是漢語文化成就的一部分,也是漢語文化成就的一個隱喻或像征。如果說現代漢語是詩歌的“一個新的語言身體”,那麼作為一個現代國家的語言鏡像之一,也可以說,新詩正是現代中國的一個語言身體。如果真有一個現代的中國,它的形像之一,是一個新詩的中國;如果我們承認這個中國,就沒有理由不承認它身體的“這一個”——新詩。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