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歲華晴影(當代“紅學泰鬥”周汝昌散文集《紅樓夢》書迷優選之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評論與鋻賞
    【市場價】
    272-395
    【優惠價】
    170-247
    【作者】 周汝昌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學評論與鋻賞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1839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218398
    作者:周汝昌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5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推薦語1


    《歲華晴影》一書雖是散文集,卻無處不體現出周汝昌先生治學注重“活”“悟性”、“文、史、哲會通”的一貫宗旨。欣賞文章篇幅短而內涵深遠的概括力,“活而不板,能放能收”的靈活性,能三言五語說到“點子上”的“片言居要”之功夫。


     


    推薦語2


    從這本散文集中,可看出周汝昌強調更重要的還是“好頭腦好心靈”的悟性;既對讀書“浮光掠影”“深悔自愧”,又警惕“書廚”式的死記硬背。應該說,這是貫穿周先生一生的治學之心得和經驗,“繡取鴛鴦從君看”並不想密藏嗇斂而切望“度與人”的“金針”寶典。


     


    推薦語3


    中華文化的“慧命”,就是通過紅學家周汝昌先生身上“學術成就”與“文采風流”的辯證統一,而得到體現,這就是周汝昌作為一個中國文化人的文化意義。


     


    推薦語4


    《紅樓夢》書迷之書。自乾隆至今,《紅》迷數不勝數,《紅樓夢》到底養活了多少人難以估計,《紅樓夢》之所以受追捧,是因為寫盡了人學,一個把《紅樓夢》研究到骨子裡的紅學家,在耄耋之年寫出了這部平淡之中見深長的“滿漢全席”式的散文集,文化大家的靈心神筆、喜怒哀樂、海納百川盡顯其中。


     


    推薦語5


    一本書滿足你對古代傳統節日喫喝玩樂的好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教你怎麼把節日過得有滋有味。


     

     
    內容簡介

    《歲華晴影》是著名紅學家周汝昌的隨筆集,全書輯選了作者隨筆精品88篇,大致有讀書治學、自我觀照、講“紅”說“夢”、追憶故交、前塵往事、文化反思幾方面的內容。《紅樓夢》書迷之書,一本“滿漢全席”式的散文集,滿足你對古代傳統節日喫喝玩樂的好奇。

    作者簡介

    周汝昌,天津人,中國紅學家、詩人、書法家,是繼胡適等諸先生之後新中國紅學研究人,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譽為當代“紅學泰鬥”。

    目錄
    目錄

    隨筆與掉書袋_ 001
    讀書似水能尋脈_ 006
    文采風流_ 009
    對待書的方法和態度_ 013
    讀書與治學_ 017
    藝術古今雜話_ 022
    八旗文贊_ 028
    漫話“工具書”_ 031
    詩文化_ 033
    文之思_ 037
    詩人什麼樣子_ 041
    悲劇性人物——漫畫家_ 044

    目錄


     


    隨筆與掉書袋_ 001


    讀書似水能尋脈_ 006


    文采風流_ 009


    對待書的方法和態度_ 013


    讀書與治學_ 017


    藝術古今雜話_ 022


    八旗文贊_ 028


    漫話“工具書”_ 031


    詩文化_ 033


    文之思_ 037


    詩人什麼樣子_ 041


    悲劇性人物——漫畫家_ 044


    瀟灑意如何_ 047


    羨魚_ 051


    談笑_ 055


    談哭_ 058


    擠和捧_ 062


    虛字和實_ 066


    念半邊字及其他_ 070


    京劇之思_ 073


    緣話_ 079


    多少樓臺煙雨中_ 083


    逢年到節繫人思_ 087


    太原隨筆_ 090


    女士頌_ 094


    四通八達百和祥_ 099


    新秋漫筆_ 101


    妙語與妙人_ 105


    毫釐之差_ 109


    不悔——知愧_ 113


    少年書劍在津門_ 120


    何限深情_ 124


    我和胡適之_ 131


    自家的癖性_ 137


    我與“紅樓”有夙緣_ 141


    我的筆_ 145


    看畫與觀化_ 149


    《三國》補詩與《西遊》駢語_ 154


    豈敢豈敢_ 158


    “恨水兩埋肩”_ 161


    青石板的奧秘_ 164


    雪芹曾客“富兒”家_ 169


    長安·種玉及其他_ 172


    普度寺·福佑寺·克勤郡王府_ 176


    龍年與曹雪芹_ 178


    雪芹遺物_ 183


    紅樓竟親歷_ 187


    <佳節訪芹居_ 191


    “紅樓”本是燕京典_ 193


    從紅樓到康熙_ 196


    絳珠草·文化教養_ 199


    不敢提芹字字清_ 202


    世事無如糾謬難_ 204


    “六朝人物”說紅樓_ 207


    潘霍芬與太虛幻境_ 210


    雪芹·水星·紅祠_ 213


    芹廟·芹像·紅樓升官圖_ 216


    藕香名榭在津門_ 220


    萬安山訪古剎_ 223


    太平湖夢華錄_ 227


    字比巴鬥大_ 233


    金陵紅樓女_ 242


    翰墨緣_ 245


    什剎海邊憶故交


    ——記張伯駒先生軼事_ 248


    黃裳·我·紅樓夢·水西莊_ 251


    “真”亦可“畏”


    ——吳宓先生史片_ 255


    中華文化八千年_ 260


    世間曾有這麼一個人


    ——悼亡兄祜昌_ 264


    黃氏三姊妹_ 269


    海外紅友小記_ 273


    淵淵鼓音_ 280


    海大道·柳劫·皇會_ 286


    曹寅題畫與天津鋻藏家_ 291


    王維·年畫·美容院_ 294


    《歲華紀麗》與“熱愛生活”_ 298


    圖書館·齊如山·《紅樓》秘本_ 303


    哈門鴉兒的_ 307


    老掌櫃的_ 311


    黃葉村·小蒸食·蒲包_ 315


    臘鼓催年  人天同慶_ 319


    因粽葉想到“人大”提案_ 324


    “對對子”的感觸_ 328


    教學是一門藝術_ 331


    豈止“勝讀十年書”


    ——讀唐君毅先生論中西文藝精神之不同而有感_ 337


    翻譯的慷慨和“亂來”_ 342


    深刻的不幸_ 345


    讀“史”有感_ 349


    城·紅樓茶社·三毛_ 352


    佳節話清明_ 358


    校後記_ 360


    編後綴語_ 363

    前言


    我們中華文獻自古分四大類,名為“四部”“四庫”,即經、史、子、集是也。經史不消多說自明,倒是子與集如何區別,值得弄個清楚。我引光緒二十三年(1897)嚴復與夏曾佑二先生合撰的《國聞報附印說部緣起》中的幾句話:“書之實欲創教而其教不行者,謂之子。書之出於後人一偏一由,偶有所托,不必當於道,過而存之,謂之集。”可見集是夠不上哲士賢人之言、沒有足以創教濟世的大道、而隻記下些零星的一偏一隅之見的東西,——扔進字紙簍又覺心疼,於是“過而存之”罷了。
    過而存之呀,怎不先就讓人臉紅。


     


    我們中華文獻自古分四大類,名為“四部”“四庫”,即經、史、子、集是也。經史不消多說自明,倒是子與集如何區別,值得弄個清楚。我引光緒二十三年(1897)嚴復與夏曾佑二先生合撰的《國聞報附印說部緣起》中的幾句話:“書之實欲創教而其教不行者,謂之子。書之出於後人一偏一由,偶有所托,不必當於道,過而存之,謂之集。”可見集是夠不上哲士賢人之言、沒有足以創教濟世的大道、而隻記下些零星的一偏一隅之見的東西,——扔進字紙簍又覺心疼,於是“過而存之”罷了。


    過而存之呀,怎不先就讓人臉紅。


    我從初中時代十四五歲時喜弄筆墨,積習甚深。在報紙上發表小文,為時也是很早的,今皆難尋。以後作了“考證派”,寫些“論文”,而詩詞隨筆等“非論文”實亦未曾停筆,所積數量實在不小,但大抵隨緣信筆,寄興抒懷,根本無意為文——也夠不上“文”的真規格。信筆漫談的“信漫性”太強了,就不免落於草率粗疏,很少是精心措意、經營締造的用功之作。


    但近年忽蒙《光明日報》的韓小蕙女士——散文創作、編集、評論專家——在報上發文,把拙文列入“高境界”等級內,與季羨林先生諸前輩“平坐抗禮”,可真使我汗顏而內愧!這實在是她的偏愛與謬許。我很感謝她,人都會因有賞音而欣幸喜慰,文人尤甚——於是我也因此進入了“文”壇。幸甚至哉,愧甚至哉!


    這本集子收錄的,有一部分是我早年寫就的。因年深日久,自己賦性散漫,沒有一點兒條理性,破書殘稿亂極了,有些舊文是連記都不記得了,記得的也無法找全了。這就定會“遺珠”,而編收在此的更難免“濫竽”之嘆。明眼高人自能鋻之。


    此外,有一部分是在編輯時新寫的,未曾發表過。


    編時原則有二:一是不修飾“加工”,一一存其歷史本真。例如《黃氏三姊妹》,把二姐與三妹兩個人的芳名都弄顛倒了,以致有“饑鳳”先生在成都報上為之補糾,我對此另加注,文中則不做改正——因為一改就失了真,而人家的糾補也落空了,那是不對的。


    第二是“盡力”校正原刊時的錯字、漏字與被人改壞了的字法句法、文理與音律節奏——漢字文章是要講這些的。我平生所發文字,刊出時幾乎百分之九十九是帶錯刊誤植的,有的令人啼笑皆非,行家也會哂我“不通”。但“命”中注定,辦法不多,常以為“恨事”。今次乘此機會,應該消滅補正那些了吧?


    書名取《歲華晴影》,因為我很喜歡“歲華”二字,它就是人生的佳境。至於“晴”,我從幼年就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一開始自學作七絕詩就有一句“檐牙小雀噪晨晴”之句;後來把“詞集”題名曰“晴窗語業”。近年給報紙寫專欄隨筆又叫作“響晴軒硯漬”。這番晴意,大約與生長在北國的晴空高爽的氣候裡大有關聯。


    歲華是流轉不居的,秦郎少遊的佳句“東風暗換年華”就寫得特好。既然它是流轉的“逝水年華”,所以隻能用筆來敘寫一些偶然可以捕捉的影子。既是影子,於是它總在清晰與模糊之間,似有如無之際。何況“文不逮意”,古人早有此嘆了。就連曹雪芹也自稱“未學無文”,則可見要想為歲華留影,談何容易——須學,第二須文,而我之“學與文”,比之前代文星,那又該用何言何語來“自雲”呢?


    再有一點,不怕您見怪:我根本不喜歡胡適之先生平生至極得意的“白話文”,因為“白話”實不成“文”;而強名為“文”,盡失中華漢字文章之大美至味了,這種想法大約很“荒謬”吧?而自己也隻好寫些“白話文”,真是自相矛盾,“違心之文”,既可笑,又可嘆。


    這樣寫“文”,它能好得了嗎?


    但世上萬事有緣,我這種無學不術的“文”,居然也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春瑜先生的謬識,他定要我選編一本“文”集。這真讓我慚感交加,非常感謝他的至意高情,也益發“自慚‘文’穢”。


    因雙目俱損,工作艱甚,此一小冊之編整繕錄,亦須女兒助手倫玲出力,出版社責編以及校對、美工等位貢勞者,在此謹表謝忱。


    校後記


    病目校書,十分喫力,女兒又助校一遍,希望“基本上”消除了作稿、繕錄、排字……等工序中出現的誤字誤句。“校書如掃落葉”,古語不虛,難保已無“漏網”的殘“魚”,深盼讀者發現時賜示,以便改正。


    在此附帶解說幾處並非誤排的——或者說是“文義”上的事:


    “掉書襲”,掉的本義是搖晃、擺動,引申為顯示、賣弄一類意思。書袋,古時書是卷軸,分用袋裝,叫作“帙”,俗呼書囊。掉書袋是顯弄書多,與“掉進袋裡”無關。拙文中有一處故意借用現今“掉”的另一俗義,不過是一種趣語,請勿誤會。


    “巴鬥”,似多寫作“笆鬥”,我引用的是復印本原字。笆鬥,柳條編的農具,個頭兒很大,容糧米甚多,故以“大”顯名。


    “夠嗆”,北方俗語,嗆是“喫”的打趣語,夠嗆猶言“夠受的!”,即“難以消受”“苦於承當”之意,“漢文章”,語稱“西漢文章兩司馬”,謂太史公與司馬相如,皆前漢人也。若“漢文章”,應包兩漢而言,故拙文舉司馬遷、班固為例,不必拘看。


    《談笑》篇寫時本意在於借此小例以展示我們漢文的語彙之豐富而願今之為文者能夠多讀些書而不致文詞十分單薄貧瘠;但文體是半莊半諧的。未料後來選入中學教材書中。近一位教師惠函指教,指出此文的許多“文病”,如“證明了”須改“表明了”,“吧”後要用“?”,等等。他是善意的,但經他一“改卷”,文趣全失,話也死板了——這是不明“文各有體”之故,而要“規範化”。文字的風格與風趣,隻在分寸之間,把它消滅了就不再可讀了。


    萬安山訪古剎,據同遊的劉女士(現在日本教學)說,我把時日記得不盡準確。但已無法追查改正。


    “紅樓升官圖”,近北京竟發現了宮內所傳彩繪本,是一位滿族老人之家藏。報紙上稱之為“紅樓夢棋”。附記於此,讀者或感興趣。


    《太平湖夢華錄》中提到一個石羊臥於古城牆與護城河之間的茂草之中。後來方知,西便門外的石羊,乃是北京九門古文物的一項名品,我們所見的,即此無疑了。


    《雪芹遺物》中所敘舊硯,鐫有“千山老芹”之疑識。假若此疑不是偽造,則必又有人據此“考證”曹雪芹祖籍了。按曹寅詩集曾署“千山”,實為當時漢人身隸滿洲包衣旗籍(旗奴)的避諱含糊之設詞隱語,並非實指某一地點,正如也署“長白”“滿洲”,其義無異。已有學者指出,從古之遼陽籍人氏,絕無自稱本貫為“千山”之例,豈可以此二字為實際地名?其說是。拙文是隨筆,原不涉“論文”之事,但恐因此又生是非糾纏,故略為解說於此。


     


    周汝昌


    丙子重陽佳節前


    編後綴語


    這本書,初版於1997年初,至今已經過去了25個年頭。如今蒙作家出版社厚意再次印制精美圖書,不勝感慨繫之。


    那是1996年,父親收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王春瑜先生的來函,告知東方出版中心擬推出一套《當代中國學者隨筆叢書》,因常讀父親文章,以為年高事繁,卻能寫出大量隨筆,表示贊嘆;還說父親的隨筆,深受讀者的喜愛,因此希望能將文章選編,收入這套叢書中。父親十分感謝王先生的這一番厚愛至意,就答應了下來。而這一任務,他的目力已難做到,就落在了我的肩上——當然這是責無旁貸的樂為之事。


    父親的“美名”是“紅學家”,罩在他這“紅學家”頭上的,是一頂“考證派”的帽子。父親為此遍嘗了嘲罵與譏諷。他對紅學的貢獻,自有公論,不是二三人所能左右的。父親的詩學、紅學,在十幾歲時就埋下了深深的種子,待根深葉茂,挺撥高大,直插雲霄時,什麼“桂冠”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


    然而不為人知的是,他在研紅之外,還寫了大量的信筆漫談,寄興抒懷的文章。五十年代,他就為《人民日報》《文彙報》寫過一些這類文章,還寫了一些例如《學書雜語》《退谷》《板橋逸文》等短篇文章,後刊載於《春遊瑣談》一書中。六十年代,他又為《光明日報》《大公報》《中國婦女》等撰過文章。1962年陸續發表在《天津晚報》上的一組《沽灣瑣話》,可以說是他在這方面的一個“多產”時期。“文化大革命”初期批判“三家村”時,嚇得他把“瑣話”交出來接受“審查”,萬幸沒有當成“黑話”。


    進入八十年代,父親的創作狀態可謂“如日中天”,他不僅出版了幾部專著,在極為艱難的目力下及繁冗雜事之中,寫了幾百萬字的學術論文,還為幾家報紙、雜志分別開闢了《響晴軒硯漬》和《七十二沽人語》等專欄。九十年代,又寫出了一批很受讀者注目的隨筆文章。


    父親的這類文章數量很大,每一篇都是對中華文化的闡釋、熱愛,更離不開對“紅學”的執著。 我從一個“先睹為快”的“讀者”來看父親的這些雜文,有一特點,即真正是名副其實的“信筆”,文章是從他筆下“流出”的,寫得很快,很自如,不苦思冥索,更不打磨造作,如行雲流水,而無“八股”氣。這樣行文,是他的主客觀條件造成的習慣,也許不免一個“率”字:不精不細,但好處就在一個“真”字上。有一位朋友曾特言:過去之文是功力,近來之文是升華,父親則說:豈敢當此!


    我還清楚地記得1996年年末,父親突然得了一場大病,來勢兇猛而重,高燒不退。1997年1月28日,我們取到《歲華晴影》,送到父親手邊時,他很高興,還寫下一首詩:


     


    丙子臘二十為五九第三日病始愈值滬寄《歲華晴影》文集亦到因賦詩紀之


     


    五九六九河邊柳,大化生機浩蕩春。


    我獨病中吟好句,誰能枕上作閑人。


    民間藥物皆神聖,故裡年光想煥新。


    欣喜歲華晴影麗,刊成吉日賀良辰。


     


    初版書原是作為父親八十壽辰的慶典禮品。如今手捧這本精美圖書,父親的靈心神筆,他的喜樂哀怒,他的海納百川……流連回轉,難以逝去。


    父親逝世十周年,我把《歲華晴影》放在墓前,作為好的紀念。


    感謝作家出版社,感謝責編劉瀟瀟、單文怡兩位女士,感謝為本書貢力之全體同仁。


     


    周倫玲


    壬寅二月十二花朝日


     


     


     


     

    在線試讀
    歲華晴影
    隨筆與掉書袋
    隨筆與掉書袋,好像天生不相合套,有點兒“矛盾”——在“子平學”中就是“犯六衝”的關繫。既曰隨筆,那何必詩雲子曰,引經據典?若一繁征博引,那“隨筆味兒”即使不變,也要大減了。它們兩“家”難以並存是真的,雖然說不上“勢不兩立”。
    有些人一聽掉書袋就搖頭——也許搖頭是頭疼的一種“表現”?所以願意聽“隨筆”二字。更多的人是嘲笑掉書袋,連大詞人辛稼軒都因此而“虛心接受”了嶽倦翁的“批評”,真是其來尚矣!
    那麼,掉書袋這“東西”就注定是壞的了?
    我看也不一定。誰叫咱們中華的文化如此悠久而豐富得驚人呢?從秦火焚燒,以後的無數的浩劫,到今日的書還裝滿了億兆的“袋”,則又何怪乎一不小心就“掉”進去了?
    隻要不是為了賣弄炫耀,在需要的時候掉它一掉,應該是“無可厚非”,未必那麼可笑甚至可怕,避之如洪水猛獸。
    掉書袋,也不一定非具“形式”“體例”不可,比如列出某書、某題、某冊、某卷、某頁……一大串,清楚明確(也用以表示“目驗”而非“轉販”,其實,標明出處的轉販更多);不具“形式”“體例”的掉法兒也不勝枚舉。胡適先生反對“用典”,就是反對掉書袋。但是當他自己說他當年的文學革命是“逼上梁山”,這又算不算掉書袋與用典?且不必說“梁山”一典,就說“革命”吧,如果不是湯周武很早“革”過桀紂的“命”,那胡先生自己用的“革命”一詞,又從何來?難道可以說是他自創的“革新”的“白話”?
    說到這個詞,我想起被關在“牛棚”時,因晚上要喫藥,向那位看守的“革命派”姜公申請拿藥瓶兒(那是必須放在外屋,現喫現要,我屋裡是任何“身外之物”不許有的)。他惡狠狠地吼道:“這不是療養所,我們是革你的命!”我聽了心下暗想,原來我也與紂王有同等的身份資格,豈不大哉。
    說到隨筆,其實不管你如何地“隨”——隨時、隨地、隨事、隨境、隨想、隨感……也還是不知不覺地要掉幾回書袋的。小例不用多舉了,我隻說一句總話吧:我們中華的漢字,即大家寫“隨筆”用的文字,它本身就是一個特號的大書袋。你不掉進它去,那你文章怎麼寫成的呢?

    歲華晴影


    隨筆與掉書袋


    隨筆與掉書袋,好像天生不相合套,有點兒“矛盾”——在“子平學”中就是“犯六衝”的關繫。既曰隨筆,那何必詩雲子曰,引經據典?若一繁征博引,那“隨筆味兒”即使不變,也要大減了。它們兩“家”難以並存是真的,雖然說不上“勢不兩立”。


    有些人一聽掉書袋就搖頭——也許搖頭是頭疼的一種“表現”?所以願意聽“隨筆”二字。更多的人是嘲笑掉書袋,連大詞人辛稼軒都因此而“虛心接受”了嶽倦翁的“批評”,真是其來尚矣!


    那麼,掉書袋這“東西”就注定是壞的了?


    我看也不一定。誰叫咱們中華的文化如此悠久而豐富得驚人呢?從秦火焚燒,以後的無數的浩劫,到今日的書還裝滿了億兆的“袋”,則又何怪乎一不小心就“掉”進去了?


    隻要不是為了賣弄炫耀,在需要的時候掉它一掉,應該是“無可厚非”,未必那麼可笑甚至可怕,避之如洪水猛獸。


    掉書袋,也不一定非具“形式”“體例”不可,比如列出某書、某題、某冊、某卷、某頁……一大串,清楚明確(也用以表示“目驗”而非“轉販”,其實,標明出處的轉販更多);不具“形式”“體例”的掉法兒也不勝枚舉。胡適先生反對“用典”,就是反對掉書袋。但是當他自己說他當年的文學革命是“逼上梁山”,這又算不算掉書袋與用典?且不必說“梁山”一典,就說“革命”吧,如果不是湯周武很早“革”過桀紂的“命”,那胡先生自己用的“革命”一詞,又從何來?難道可以說是他自創的“革新”的“白話”?


    說到這個詞,我想起被關在“牛棚”時,因晚上要喫藥,向那位看守的“革命派”姜公申請拿藥瓶兒(那是必須放在外屋,現喫現要,我屋裡是任何“身外之物”不許有的)。他惡狠狠地吼道:“這不是療養所,我們是革你的命!”我聽了心下暗想,原來我也與紂王有同等的身份資格,豈不大哉。


    說到隨筆,其實不管你如何地“隨”——隨時、隨地、隨事、隨境、隨想、隨感……也還是不知不覺地要掉幾回書袋的。小例不用多舉了,我隻說一句總話吧:我們中華的漢字,即大家寫“隨筆”用的文字,它本身就是一個特號的大書袋。你不掉進它去,那你文章怎麼寫成的呢?


    隨筆的“隨”,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對不起,我這就先得一掉。


    書袋是漢代大師許慎在《說文》裡說了的:“隨,從也。”


    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跟著走”。好比排著隊次第行進,你不能掉隊,也不能擋礙後邊的人走,更不能“走自己的路”——所謂“另闢蹊徑”,那就不是隨了。


    因此,隨也就有了隨順、隨和的含義。


    這不有點兒太“被動”了嗎?不然的。據《易經》上講,“隨”乃第十七卦的卦名,震下兌上,是個吉卦。儒師的解釋說,隨有兩重意蘊:一是讓自己隨從眾人,二是讓眾人隨從自己,諧和團結,都為大家的公益,而不為個人的私利。這種精神可太好了!一點兒也不是個“被動”的問題。


    那麼,無怪乎《易經》說是“隨之時義大矣哉”了。


    既然如此,則敢來寫隨筆的,可不是“鬧著玩的”,其意義價值就值得重新估量,刮目相視了。


    自己跟著人走,而又不等於“被動”,那必然就是心裡明白所跟的前行者是個正確的真理正道者。這就不是甘做糊裡糊塗的盲從奴役。而能使眾人願隨自己而行,又必然須是你自己也是個講真理正道的人,因為眾人也不低智,即不會盲從你。


    如此看來,我們的這“隨”,確非“隨隨便便”或者“隨心所欲”的小事一段,實乃“人際關繫”的事,群眾之間的事,亦即社會生活的一樁大事。把“隨”看小了,“隨筆”的市場價格也就不值大錢了。


    我說這話,千萬別誤會,以為我是對隨筆的“稿酬標準”有所不足而借題發揮,小題大做。


    舊時在戲臺上拉胡琴的,鼓書園子裡彈弦子的,都沒有福分享到今日的美稱,叫作“伴奏藝術家”,隻叫“隨手”——梅蘭芳先生的文章裡就還這麼用。雖說是“隨”,可要緊極了,比如梅先生他若沒有徐蘭沅、王少卿,簡直唱不了戲,更成不了名,他沒有笛師馬寶明,他怎麼唱得出那麼優美動人的《奇雙會》?有一年,尚和玉這位長靠武生大師到天津的天華景戲園去演出,一出拿手的絕活《挑滑車》,那靠把武功架勢氣魄就不用多說,單說那唱,是昆曲牌子,隨手是嗩吶小海笛,一曲《上小樓》,“遙望那殺氣天高……”真是揭響入雲,令人意氣昂揚激越,慨慷擊節而喚“奈何”!然而你別忘了那位吹嗩吶的。他平時隻拉胡琴,坐臺的開場戲,都是他的活,那胡琴真叫無精打采,聽了讓人昏昏欲睡——誰知他一給尚老吹嗩吶,那全副的精氣神,都透出來了!那份兒精彩,使得尚老的技藝更顯神威十倍。由此例(還有很多可舉)可見,這“隨”可不隻是個簡單的可有可無的“附加物”,它是一種骨肉、魚水的關繫。也由此我纔懂得,中華古語“夫唱婦隨”,絕不意味著婦隻是個“百依百順”的應聲蟲,那“隨”乃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道理。而人們往往誤解了真義。


    人們說“隨分守常”。魯智深唱《寄生草》說“芒鞋破缽隨緣化”。佛門還有一句話叫作“隨喜”,也很有滋味可尋。


    這實在夠不上“書袋”的規格,可我已經掉了一番。雖不免為大雅方家所哂,畢竟給“隨”添了點兒顏色。隨筆之身價,是否能因之稍加尊崇?實在難保;但在我自己來說,則書袋雖不廣不深,倒是掉過之後比原先的“水平”提高了一些:原先隻以為隨筆者,和“閑聊”不過五十步與百步之間耳,如今卻覺得“隨筆”的“隨”非常重大起來了。書袋給隨筆撐了腰,誰曰不然。


    “筆”呢?又怎麼掉法?這也大有來歷,孔聖曾雲:“筆則筆,削則削。”也翻今日之言:該寫的寫;不該寫的,寫了也得刪去。


    這多麼好!“隨”了之後,再來“筆”之於紙,纔可稱為文章,而這裡面也包含了削的工序,外行人,哪得知哉。


    書袋本身,其實並不總是可怕可厭,可怕可厭的隻是那“掉”者若是個鼕烘腐儒,本來好好的書袋也被他掉得一派酸氣、腐氣和架子氣。


    若是真有能掉得風流瀟灑的能手纔人,那就不但不嫌他掉,還巴不得他多掉一番,也是一種“美學享受”,開心益智——我的話題範圍當然還是“掉書袋的隨筆”,不涉其他文體。


    ——可是,到哪兒去尋這種風流瀟灑的“書袋隨筆家”呢?我滿懷虔敬,盼望能多遇到一些,盼望這些也能被認可算為一個新的“隨筆流派”。


    讀書似水能尋脈


    1954年之春末,我奉特調由成都四川大學回到北京。川大歷史繫老教授、詩詞名家繆鉞先生深懷惜別之真情,作有七律一章見贈,其中一聯寫道是:“讀書似水能尋脈,談藝從今恐鮮(xiǎn)歡。”


    他贊稱我的話,實在愧難克當;但讀書要能“尋脈”,卻是我們兩人(忘年之深契)治學上彼此的交流體會,不同於泛泛之詞,俗常的套語。


    讀書要能尋脈,至少有兩層意義:一是從一部書來看時,要理會其間的首尾章法,起伏呼應,縈回曲折,放收擒縱,開合跌宕……此為行文賞筆,明義識旨的必由之路,書中有脈,隱顯無常,含露不定——是以貴在能尋,方不迷惘。


    二是從多部書之間的承傳演化關繫而尋其脈絡,識其意旨。比如說,以《紅樓夢》這一部書來說,那要尋起來,其來龍去脈就太豐富了!


    先說“去脈”。雪芹之書一經問世,仿、續、補、翻……之作紛紛出現,至於不可勝數(至少可列七八十種之多)!那從嘉慶初年開始,絡繹不絕。迨到《鏡花緣》《兒女英雄傳》《老殘遊記》《海上花列傳》這幾部出名的書,沒有一部不在“脈”中——李汝珍寫一百名纔女,是正面效顰;文康是反面“對臺唱戲”大翻案;劉鐵雲金針暗度,遺貌取神;“海上花”揭題“列傳”實實得雪芹本懷——因為《金陵十二釵》這個題名之後面原是省去了“列傳”二字的(雪芹原書寫百零八位不幸女子的“列傳”,十二釵僅僅是以“正釵”為代表之義)。這都分明清楚的。


    但若回過頭來再尋“來龍”,便更有意趣了。早有漢代劉向,創了一部《列女傳》;到晉代皇甫謐,他又撰出一部新的《列女傳》。這就都是雪芹要寫他自己贊美、憫惜、悼念、憤慨、悲痛的一大群“列女”的真正源頭啟示。


    如若不信,那麼請君一讀清代記載戲劇演員的《燕蘭小譜》吧,著者還要正式說明,其選列的人數為何是“七十二”?那是從《列女傳》而來的。


    中華的“七十二”,是個文化像征數字,意思是“很多很多”,不要拘認是個實數。七十二是“九”的八倍。“九”已代表多了,故“四九”三十六與“八九”七十二都運用到《水滸》裡去了。四九加八九,正得百零八位——《水滸》《紅樓》,皆取此義(四九、八九,共十二個九。九為陽數,十二為陰數)。


    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妙諦,如今能理會古代作家的文心匠意的讀者也漸漸少起來了,所以對“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十二正釵”“九十六副釵”的涵義也就莫名其妙,囫圇吞下一個個的大棗罷了。


    本文以“數”講“脈”,其他可悟,所謂“隅反”之理,自不須絮繁瑣瑣逐一詳說。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