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曼菱說《紅樓》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評論與鋻賞
    【市場價】
    529-768
    【優惠價】
    331-480
    【作者】 張曼菱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學評論與鋻賞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4660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9246600
    作者:張曼菱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8年08月 

        
        
    "

    產品特色
    內容簡介

    《曼菱說<紅樓>》是作者張曼菱多年來潛心於紅學研究的結晶,其中充滿了作者個人對《紅樓夢》的理解。作者文化視野寬闊,其文字從個人閱讀體驗出發,切入角度獨特,體現了作者極具特色的紅學觀。全書由“紅樓”手記、“紅樓”人物、“紅樓”餘思、“紅樓”繪本品賞四個部分組成,包含作者一生閱讀《紅樓夢》的理解和感悟。作者主張回歸曹雪芹的創作文本,對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香菱、小紅等人物提出了諸多不同於傳統“紅學”的見解,對由“調包計”所支撐的寶黛愛情悲劇提出了強烈質疑。

    作者簡介









    張曼菱,生於昆明,自幼受其父熏染,以《紅樓夢》為家學。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繫,畢業後到天津作家協會工作,為專業作家。1998年被雲南省“人纔引進”,還鄉。


    主要作品:小說《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改編電影《青春祭》,散文《中國布衣》《北大回憶》,音像作品《西南聯大人物訪談錄》,紀錄片《西南聯大啟示錄》,史話《西南聯大行思錄》。



    目錄
    “紅樓”手記
    邊土茅屋說《紅樓》(一)/3
    邊土茅屋說《紅樓》(二)/ 10
    邊土茅屋說《紅樓》(三)/ 14
    “紅樓”人物
    菱黛同源、“根並荷花”解/ 27
    林黛玉氣韻為冠/33
    雨聲殘荷寄詩魂/ 38
    “性靈”焉能入深宮/ 46
    獃香菱/ 58
    青春的晴雯 / 62
    風花雪月與探春/ 72
    人前薛寶釵/ 89
    湘雲為妓的疑雲/ 102

    “紅樓”手記


    邊土茅屋說《紅樓》(一)/3


    邊土茅屋說《紅樓》(二)/ 10


    邊土茅屋說《紅樓》(三)/ 14


    “紅樓”人物


    菱黛同源、“根並荷花”解/ 27


    林黛玉氣韻為冠/33


    雨聲殘荷寄詩魂/ 38


    “性靈”焉能入深宮/ 46


    獃香菱/ 58


    青春的晴雯 / 62


    風花雪月與探春/ 72


    人前薛寶釵/ 89


    湘雲為妓的疑雲/ 102


    男權世界的報復:鳳姐末路考/ 108


    襲人與破席/ 119


    尤三姐命斷“俠客夢”/127


    依附與遊離:鴛鴦與小紅的比對/ 134


    妙玉、芳官、智能兒/ 146


    “紅樓”餘思


    “待選”一事要推敲/ 159


    質疑高續本“調包計” / 168


    卻憶秦淮河艷影/ 183


    “杏花”的俗世意味/ 203


    頑石與美玉的遐思/ 209


    莫若納蘭酬“知音”/ 220


    寶黛與“少年維特”/ 229


    及時行樂/ 235


    “宿命”的追問與隔世魅力/ 245


    邊城一夢到“紅樓”/ 280


    “紅樓”繪本品賞


    妙通靈犀:孫溫繪本與周汝昌詩/ 291


    古意新風:賞戴敦邦《紅樓》畫冊/ 308


    附錄 兩顆巨星 兩種際遇:莎士比亞與曹雪芹/ 331


    後記 金薔薇、詩性與“原著”之美/ 335

    前言
    引子 假如沒有《紅樓夢》
    自從回到故鄉,勞碌已久。因為寫這本書,而得以重歸《紅樓夢》的情感季節,這是我歲月中難得悠然的一個夏天。
    半生良伴,今日執筆。如今我的生命也進入了夏末秋初。不必思慮取悅於飽學之士,隻是作為一種愉悅自己的犒勞,作為與九泉下父親的相敘,還有友情的回報。太虛幻境,大觀園中的故事,那是一曲低回迷離在我靈魂深處的音樂旋律。它使得每日銀屏上那冷硬的世界,世界上血海彈霧的報復事件,變得遙遠和陌生。大地上疫病的陰影也不再令我絕望。懷抱一部《紅樓夢》,生生死死有歸途。
    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所能擁有的無價之寶。我願永遠地悲鳴那“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之歌,而淡漠於那些自稱為王者和戰爭者的自頌。
    母親在風琴旁彈著她所喜愛的《夏天後一朵玫瑰》。家裡總是提前熄燈,使人可以在寧靜的夜光下,行走、更衣、飲水、閑聊,然後鋪被就臥。這是父母的習慣。
    每到晚間,隻要不看書,他們總是暗燈或熄燈。這不隻是為了省,更是為了靜。父親曾說:“太強的燈光使人躁。”

    引子 假如沒有《紅樓夢》


    自從回到故鄉,勞碌已久。因為寫這本書,而得以重歸《紅樓夢》的情感季節,這是我歲月中難得悠然的一個夏天。


    半生良伴,今日執筆。如今我的生命也進入了夏末秋初。不必思慮取悅於飽學之士,隻是作為一種愉悅自己的犒勞,作為與九泉下父親的相敘,還有友情的回報。太虛幻境,大觀園中的故事,那是一曲低回迷離在我靈魂深處的音樂旋律。它使得每日銀屏上那冷硬的世界,世界上血海彈霧的報復事件,變得遙遠和陌生。大地上疫病的陰影也不再令我絕望。懷抱一部《紅樓夢》,生生死死有歸途。


    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所能擁有的無價之寶。我願永遠地悲鳴那“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之歌,而淡漠於那些自稱為王者和戰爭者的自頌。


    母親在風琴旁彈著她所喜愛的《夏天後一朵玫瑰》。家裡總是提前熄燈,使人可以在寧靜的夜光下,行走、更衣、飲水、閑聊,然後鋪被就臥。這是父母的習慣。


    每到晚間,隻要不看書,他們總是暗燈或熄燈。這不隻是為了省,更是為了靜。父親曾說:“太強的燈光使人躁。”


    現在我也學會了這習慣,纔明白在暗夜中有一種解脫之感。沒有外在的注視,人回到自己,感覺踏實和從容多了。倚樓望月。窗外一片和悅的蟲鳴聲。歲月與今日,仿佛是這流螢和細鳴聲織成的一條銀河。


    生命終的成功在於人性的恢復與完善,中國文化中所說的“正果”是也。


    人生無論如何遭遇,如若能夠回歸到自然態,與春秋大地同心,如纖草幽菊般淡然,生則自呈個性,死則從容奔赴。這就接近了“正果”。


    說不清這是曹雪芹的宗旨,還是父親對我的影響。假如當初家中沒有一部《紅樓夢》,當那哺育我靈魂的父親突然被遣往邊地,父愛在一夜間被人奪走,我會完全孤獨。天倫的延續將沒有一座聯想之橋。


    如果沒有文學的濡養,沒有《紅樓夢》這長線話題,沒有這遊思的安置,我肯定不是今天的我,會擁有更少的纔華和快樂,更少一些人性的深與柔。


    父親被放逐蠻荒,骨肉離散,一部《紅樓》伴淒清。但“紅樓”諸君,依然如在近鄰。父女雖千裡之隔,而神魂相依,同遊大觀園。


    中學裡也搞“運動”,一張大字報上說我“晚上在女生宿舍講《紅樓夢》”,並命我交出父親從遠方寄來的剪報——《葬花詩》和《白頭吟》。這兩首詩我都背誦下來了。


    在暴力與愚昧面前,心中暗自鄙薄:這是一座屬於我們父女的山中宮闕,猶如書中那“太虛幻境”,世俗之力如何剝奪?


    “下鄉”之後,勞役之外,沉吟著“孤標傲世偕誰隱”,紅塵瘋狂,自矜有“質本潔來還潔去”。為寶釵黛玉辯遲疑,


    替探春晴雯嘆命運,往往令人忘卻自己的逆境。在那個肆意胡言的小丑縱橫的時代,在鄉下的茅屋竹籬下我依然寫著“《紅樓夢》辨”。這是一種對自己的犒勞。它成為心靈的秘訣,一種自由的意識。野芳相伴妙文章。


    雖身處竹籬茅舍,亦無可懼慮。父親來信,依然如窗下低吟。


    這一代人中,有許多女孩與我同一個命運。她們都在後半生中被烙上了“失父”“失衡”的烙印。她們不知道父親的心靈閱歷。


    紅顏薄命我亦然。但是在我的烙印上,有文學的止痛劑。


    在《紅樓夢》這片芬芳的人性花園裡,安頓著一顆稚嫩失落的女兒心,使她能夠面對這個世界的冷酷無情,編織起一層隔離網,找到“孤標傲世”的芳菊。


    在曹雪芹的寒苦寫作中,也安頓著父親的懷纔不遇和骨氣。


    那是一個柔情蜜意被蔑視的時代。《紅樓夢》使我可以不為自己的多思和一往情深而感到無端羞愧並懷有罪惡感,反而使我擁有了一份秘密的驕傲和尊貴。


    在一個個性被鏟除的異質年代,憑借心有一部《紅樓夢》,使我保存自己並區別於他人。


    是《紅樓夢》使我將自己的人生感受融入到美的追求中,變成一種生命的實踐。我已經將此追求視為一種與生俱來的狀態,就如同空氣,給我呼吸。


    假如沒有《紅樓夢》這部書,別人會怎樣?天下會怎樣?這我不知道。但對於我和父親,假如沒有《紅樓夢》,也許我們就不是現在這樣的父女,而會更孤單,更淒冷,更飄零,生活中的苦痛愁緒會更多。


    心中的寶庫一旦空失,人生的腳步也就不知會在何處停頓。


    《紅樓夢》,使我雖經歷苦難而依然存留著對人生的眷戀與執著。


    也許是父親告誡過我,高鶚續本的長處及不足,我讀“後四十回”心有疑惑。從一翻開他的“占旺相四美釣遊魚”,就感到突然稀薄與無味起來。“四美”這種稱呼很淺俗,一下子抹平了“紅樓”人物鮮明的個性。


    前八十回裡面的女性都很敏銳特別,即使是迎春、惜春這樣鋒芒不露的女孩,對自己的命運和這個大家庭的趨勢也是有清明之見的。她們怎麼一下子浮淺起來,還企圖要“占旺相”了?


    並且,全書從第七十四回“惑奸讒抄檢大觀園”到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淒清”,人們已經失去從前那種生活的朝氣和興致。死的死,走的走,“悲涼之霧籠罩華林”。


    到這後續的第八十一回,姐妹們哪裡還會有這種令人津津樂道的釣魚的場景?顯然在這一回裡,除了重復前面的“入家塾”,節奏也緩慢下來,似乎作者不知道該往哪裡去。


    僅是看回目,高鶚先生已經令我很不入眼。什麼“驚惡夢”“翻案牘”“入邪魔”“博庭歡”“慕賢良”,用詞皆不雅,完全是“說書人的套路”。後還有“還玉闕”“延世澤”,也就是滿足市井人的“大團圓”的審美要求。


    還有那些“投毒”的舉動,很難認同這是《紅樓夢》,似乎翻開了市井商業社會的“三言”“二拍”。


    可是沒有高續本,也沒有其他書可看,可以尋找“紅樓”人物的蹤跡。


    於是硬著頭皮還是看,一面分辨,一面品味,看他寫出了原著的哪些端倪,看他失落了原著的哪些蛛絲馬跡,看他總算是敷衍成一個收官之局。


    慢慢也就覺出了高鶚的貢獻,他提供了一個參照繫統,使我們現在還可以依此來批評他。


    至少不似那些“新夢”“圓夢”,寫寶黛竟是“終成眷屬”了。


    後人以高續本作為傳世之續,還是一個成全吧。


    這是“紅樓”的一段傳奇,三百年來被續寫,被細細品嘗,議來議去。


    父親曾經告訴我一句話,大意是:開篇不談《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


    那就談下去吧。


    2005 年仲夏至201宵定稿


    於昆明
    在線試讀
    雨聲殘荷寄詩魂

    “沒有人能夠阻止真正的纔能奔赴命定的歸宿。”
    當我在一篇譯著中看到這句話時,心中一驚。
    西方人對宿命的感覺不比我們差。這句驚心動魄的話,正揭示出黛玉之命運。
    瀟湘妃子是死於她的“纔情”的。
    書上說她為淚而生,淚盡而逝。其實她是為詩而生,與詩同歸。那淚,就是靈性與纔情。“花魂鳥魂總難留。”黛玉就是這一部《紅樓夢》的詩魂。
    黛玉與寶玉之戀,人謂之“小心眼”,直至今天,仍不能為世俗之人所理解。其實這是詩人之戀。她是以詩的敏感、詩的溫柔、詩的表達在戀愛。所以眾人不惱時,她偏惱;眾人計較,她卻不計較。
    黛玉的性格及其表達方式,隻有寶玉懂得。因為她是緊緊地與詩、與纔情連在一起的,而與世俗功利有隔。厭煩庶務,遠離世故,本是古今中外詩人的天性。
    至於藝術家的神經質和脆弱感,更是早為藝術界所認知。然而黛玉在世俗的賈府中卻不可能得此理解。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眾人去看《桃花行》的詩篇:

    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一聲杜宇春歸盡,寂莫簾櫳空月痕!

    “寶玉看了並不稱贊,卻滾下淚來。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淚來,又怕眾人看見,又忙自己擦了。”寶琴騙他說是自己作的,但寶玉不信,以為雖有此纔,亦斷不會作,而非得有過離喪之哀,纔能作出。可見他對黛玉的特質理解之深。
    真纔情者,莫不是以天性為源頭。黛玉那掩不住的冰雪聰明,鋒利口角,敏感氣質,如“葬花”之類的古怪行為,俱為纔情之表現。情不改,性難移。她的命運隻能是擁抱著天賦的絕代之纔歸去。

    雨聲殘荷寄詩魂


     


    “沒有人能夠阻止真正的纔能奔赴命定的歸宿。”


    當我在一篇譯著中看到這句話時,心中一驚。


    西方人對宿命的感覺不比我們差。這句驚心動魄的話,正揭示出黛玉之命運。


    瀟湘妃子是死於她的“纔情”的。


    書上說她為淚而生,淚盡而逝。其實她是為詩而生,與詩同歸。那淚,就是靈性與纔情。“花魂鳥魂總難留。”黛玉就是這一部《紅樓夢》的詩魂。


    黛玉與寶玉之戀,人謂之“小心眼”,直至今天,仍不能為世俗之人所理解。其實這是詩人之戀。她是以詩的敏感、詩的溫柔、詩的表達在戀愛。所以眾人不惱時,她偏惱;眾人計較,她卻不計較。


    黛玉的性格及其表達方式,隻有寶玉懂得。因為她是緊緊地與詩、與纔情連在一起的,而與世俗功利有隔。厭煩庶務,遠離世故,本是古今中外詩人的天性。


    至於藝術家的神經質和脆弱感,更是早為藝術界所認知。然而黛玉在世俗的賈府中卻不可能得此理解。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眾人去看《桃花行》的詩篇:


     


    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一聲杜宇春歸盡,寂莫簾櫳空月痕!


     


    “寶玉看了並不稱贊,卻滾下淚來。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淚來,又怕眾人看見,又忙自己擦了。”寶琴騙他說是自己作的,但寶玉不信,以為雖有此纔,亦斷不會作,而非得有過離喪之哀,纔能作出。可見他對黛玉的特質理解之深。


    真纔情者,莫不是以天性為源頭。黛玉那掩不住的冰雪聰明,鋒利口角,敏感氣質,如“葬花”之類的古怪行為,俱為纔情之表現。情不改,性難移。她的命運隻能是擁抱著天賦的絕代之纔歸去。


    她的死就是一種領悟。


    種種跡像透露,她並非是一個“纏綿”二字可以了得之女性,也決非隻是一個“殉情者”的材料。


    她與寶玉相通,但比寶玉更加成熟。透過黛玉的悲涼,其實她胸懷著對整個世界,乃至對宇宙的一種空靈意識,對萬物易逝的無奈悲涼。她的性格裡所含有的傷春素,決非隻是一個熱烈專注於愛情的少女之敏感,而是對這大千世界,對歷史、過去、未來之敏感。


    在“蘅蕪君蘭言解疑癖”一回裡,寶釵勸黛玉道:“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你我隻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纔是。……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當時也說得黛玉“垂頭喫茶,心下暗優”。


    但黛玉之性情乃是天性,並非“為雜書所移”。當她從書中找到知音,咀嚼起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之至情至性來,便如醉如痴。自由的天性是難以轉移的。


    在“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一回中,各人所得的簽都是薄命司中命運冊上判詞的補充。


    黛玉得了一枝芙蓉,題著“風露清愁”,一句舊詩“莫怨東風當自嗟”。這即是告訴讀者,勿要怨這怨那,黛玉的結局,自有她氣質中的必然。


    大觀園內眾人遊湖時,人們埋怨池塘裡的殘荷未除,那黛玉卻說“留得殘荷聽雨聲”。此一吟便顯出了她高超逸群的詩人氣質,以及她對人生意境中一種淒美的鐘愛。


    對於詩人兼哲人的黛玉,永恆之意境並非是花開粉白緋紅時,而是那承受了一切風華之後的孤獨。此乃永恆之境。


    黛玉以詩為心,哀其愛情,更哀天地萬物,哀花鳥春秋,哀風雨朝夕。中國古詩中自有一種詩哲,含有道佛之性,悲天憫人之情。真詩人皆兼有哲人心態。黛玉在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裡,透露了她有淡然塵世之意,亦深蘊其有謝世之心理準備。


    而在她一貫所作的詩中,從詠海棠到詠菊,到《秋窗風雨夕》,境界都是極高標孤傲的,目光是極深邃透徹的。


    黛玉既以千金之質,歸至外祖母家,就不會察言觀色來改變自己,何況也無從改變。她稟性愛琴棋詩書,通體文人氣質,不喜庸俗脂粉。即使大觀園中無詩會,她一個人也是日夜沉吟。


    午覺醒來,張口便是“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秋風秋雨襲來,她一氣呵成《秋窗風雨夕》。“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一部長歌送群芳。


    世人過花神節,她獨荷鋤葬花。《葬花詩》實為《紅樓夢》中詩中之詩:“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用現在的話講是此一部小說的“主題歌”,是一首可以單獨流傳的藝術之歌。黛玉則是這部大書中的詩魂。所以曹雪芹令她有“冷月葬詩魂”之句。


    黛玉完全生活在詩裡頭。可謂是“為伊消得人憔悴”。她的病——咳嗽、夜醒、虛弱等,皆與苦吟有關。苦吟更苦戀,苦戀愈苦吟。她執迷不悟,仍然“煎首年年復月月”。病體稍好,手不釋卷,口不絕吟。連襲人也說:“我們寶二爺念書若能像姑娘這樣,豈不好了呢。”


    黛玉是浸透著秋氣的清冷的詩魂,卻不是鼕天,不應凜冽,而是傷感。她是在一種清秋的氣息中死去的,甚至將死作為歸宿,有視死如歸之氣概。一句“質本潔來還潔去”,便是她早已經有所依恃和精神準備的印證。


    她應是死於體弱者的秋風中,她感到“人間姻緣”和嫁入賈府其實並不適合自己。她早悟出,人生貴在逗留,而非“終極”。所謂“終極”,不是虛空,便近乎騙局。真實的內容,已盡在中途體現了。


    所以她對人生對寶玉都日漸地撒手,正是為這撒手而流著無盡的眼淚。在前八十回中,就有許多時候,二人相對時,淚垂無言,隻說“保重”。


    悲哉!秋之氣也。中國人認為四時節氣與人的興衰狀態是合一的。自宋玉作《秋聲賦》後,千古秋歌不絕。納蘭性德也是其中一個。“纔聽夜雨,便覺秋如許”;“握手西風淚不干,年來多在別離間”,秋是四季中有穿透力和涵納量的。它令人感覺到鼕的寂滅,卻又存留著成熟的春夏艷麗之痕跡。它是一個有延續性的季節,一個思想收獲的季節,可以像征人生與社會的某種轉折與預兆。剛剛淪亡了的明末王朝,就在秦淮河上發生過一股悲秋的文化餘波。


    如果以秋來比人生,那麼它相當於一個人可貴的“知天命”之年。所以,大凡能領略秋意的人,也就領略了人生,領略了歷史與古今。


    在黛玉短暫的生命裡,沒有表現出她對性事之類發生過興趣與衝動。她曾與人同來恭喜襲人,被暗立為“二房”。而當寶玉祭奠晴雯時,她對《芙蓉女兒誄》提出潤色之建議。


    她所要求寶玉的東西太清純,有一種穿透力,穿透於一般的男女之情。黛玉又太自信,因此平素她對於寶玉的男女事,便常用冷嘲與禪意解之。如在“薛寶釵羞籠紅麝串”一回裡,寶玉為寶釵的玉腕而意馬心猿,黛玉就投以手帕,以“獃雁”喻之。


    黛玉纔是“好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她在走向一種恬淡,漸自悟出了自己另外的歸宿。故她亦不會那麼死恨著寶玉和深妒於寶釵。


    她的愛情是太純了,甚至有“水清無魚”之嫌。在環繞寶玉的這個被聲色所包圍的世界上,黛玉卻幾乎不可能有過洞房花燭之夢。


    原因一,她與寶玉青梅竹馬,是以童稚之情為基礎,而不是以異性誘惑為引媒的。故二人坐臥不避嫌。


    原因二,她以太多的心力放在詩意傳情的關繫上,而自視清高,反而人事未開。那寶玉亦太重她,未敢有造次之念。


    原因三,寄居他人籬下,心態壓抑,故肉體之愛沒有完全覺醒,青春之花未曾怒放。對情,總是曲折以文。


    寶玉對林妹妹,首先是識其性知其纔,為其纔情所征服。無論作詩對禪,他處處表示甘服於黛玉下風。黛玉對寶玉情之所依,多是知己相依,孤獨相伴。雖然含有終身相托之意,內中男女性愛的成分一直不足。而對床幃之想,她比寶釵、襲人等要想得更少。


    寶玉當是在她死後娶寶釵的,而後家破,寶釵則於貧困中逝世,符合“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寶玉終是與患難中的湘雲相逢的。這纔合乎雪芹本意。


    作為一個詩人,本來就具有不為世人認識的悲劇性。由於詩意對物質世界的排斥,詩人便多具有病死窮死的命運。在黛玉的時代,以林黛玉這樣孤高的性格,敢說王爺、皇帝是“臭男人”,即使她是男詩人,也注定不能得意,亦不能入科舉之途,而被人視為無用者。


    關於寶玉的親事如何擇人,老祖宗賈母是常常強調“根底”的。而論“根底”,比起黛玉,那寶釵是商家出身,則次一疇。商家以“實用”為略,故她的“淑女”也不是本源上的,是實用型的。她的文采更是應酬型的。這與本質上的詩人纔女林黛玉是完全分流的。


    那黛玉出身於“學而優則仕”的侯門之家。其父為“探花”出身,為五歲幼女專門請了蒙師。賈雨村雖繫梟雄,其纔學功底,作啟蒙私塾足矣。林家獨有此千金,生長於蘇杭之天堂。黛玉的“根底”可想而知。


    黛玉之母賈敏,為賈母之獨女。賈母的“根底”,乃史家名門閨秀,資質宏麗,彌雅彌博;而又秉受賈府之世澤,則當年賈敏之美慧,絕、迎、探、惜等人。所以到了黛玉,其外秀內慧之資,應該是鹽中之鹽,結晶之頂,隻能用“花魂鳥魂”來形容了。


    那賈府中人上下都說她“不如寶釵”,蓋“曲高和寡”之故。


    在“太虛幻境”中,“金陵十二釵正冊”上有判詞說“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纔”,“玉帶林中掛”,“月明林下美人來”,則是說黛玉注定遠離繁華。
    她帶著自己的纔華死去,“質本潔來還潔去”,不留下什麼也不帶走什麼,一生竟與這塵世無干。


    黛玉之戀是以她的詩人氣質為前提的。她執著於愛,更執著於自己的個性。這與在以往愛情經典中的女主角鶯鶯和杜麗娘等皆不同。


    對於鶯鶯與杜麗娘等,隻要讓她們能夠與中意的男子結合就可以,沒有任何其他的思想與理想。愛情就是她們的個性,追隨和依附自然就是這種個性的特征。此外沒有其他獨立的個性。應該說鶯鶯與杜麗娘,隻要自身麗質,想要這個層次的幸福是有現實可能的。


    而林黛玉則是注定的美與悲劇結局。那種以知音為基礎的愛情,以詩意締結的婚姻,即使社會發展至今,在現實中也一直是鮮而有之。人類的可悲,就在於它首先是物質性的動物,而使純粹的靈性從來成為一種歷史的祭品。


    執著於詩意追求的黛玉,決不可能選擇自棄妥協之途。試想林黛玉若真的變成了以針線女紅巧於逢迎的襲人之類,順應環境而成為“美眷”,那《紅樓夢》這部書的獨特生命也就不存在了。


    “留得殘荷聽雨聲”,也伏下了曹公的意願,黛玉將命逝於水。荷,雖殘而潔。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