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邊城新紀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紀實文學
    【市場價】
    267-387
    【優惠價】
    167-242
    【作者】 龔靜染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紀實文學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4116524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1165245
    作者:龔靜染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  《昨日的邊城》姊妹篇,深耕川蜀歷史地理文化的非虛構力作。
    ★  以扎實的史料相證,重現西南邊城七十餘載歷史之路。
    ★  實地行走、人物采訪、檔案查尋、文獻梳理……勾畫出一幅由政治經濟、文化習俗和社會生活交織而成的邊城立體畫面。

     
    內容簡介

    《邊城新紀》是知名作家龔靜染繼《昨日的邊城》之後又一部反映馬邊社會發展的非虛構紀實文學作品。作者以文獻檔案查閱、實地考察、口述記錄、人物走訪等方式獲取豐富的素材,講述了馬邊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七十餘年的歷史,生動而深刻地反映小涼山地區“一步跨千年”的成就。本書在呈現馬邊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的基礎上,還以建設小康社會時期作為重點,以近十年的歷史切入,特別在扶貧攻堅、經濟建設、鄉村振興等方面著力表現,用真實、細膩的筆觸展現了馬邊社會方方面面的人物故事。本書以現實觀照歷史,以歷史光耀未來,是呈現小涼山地區歷史脈絡和文化內涵的佳作。

    作者簡介

    龔靜染,作家。出版有《李劼人往事:1925—1952》《河山有靈:岷峨記》《我們的小城》《昨日的邊城》《整個世界慢慢灰暗下來》《西遷東還》《一盞燈的世界》等十多部文學作品集。其中,《昨日的邊城》入選2017年7月“中國好書”;《西遷東還》獲評“2019年度影響力圖書”;《李劼人往事:1925—1952》獲第七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並被評為商務印書館2021年度十大好書。 

    目錄
    目錄
    1950:真武山下,馬邊河畔 015
    小城裡有了供銷社 027
    在曾經開滿罌粟花的土地上 036
    清澈記憶 049
    消失的木船社 058
    河與城:不變之變 067
    荒嶺辦學記 079
    遙遠的白家灣 095
    達子的世界 104
    白衣記(上) 113
    白衣記(下) 125
    彝族醫生們 133
    百裡“挑兒客” 145

    目錄


    引 子  重訪邊城 001


    章  風吹小涼山 013
    1950:真武山下,馬邊河畔 015
    小城裡有了供銷社 027
    在曾經開滿罌粟花的土地上 036


    第二章  怎樣去描述一條河流? 047
    清澈記憶 049
    消失的木船社 058
    河與城:不變之變 067


    第三章  燃燈人 077
    荒嶺辦學記 079
    遙遠的白家灣 095
    達子的世界 104


    第四章  行走的使者 111
    白衣記(上) 113
    白衣記(下) 125
    彝族醫生們 133


    第五章  百轉千回路 143
    百裡“挑兒客” 145
    通往邊城的路 157
    築路人生“縱、平、橫” 169


    第六章  大風頂下 179
    一個老人眼裡的“農業秘密” 181
    田間的“餘蟲蟲” 194
    森林行路人 203


    第七章  在群山之間 215
    一畝茶園百年史 217
    紅盆地之底的遐想 228
    又見煙峰 238


    第八章  蓮花山上的雲 247
    橋:一生漫長的回憶 249
    知青小屋:那些飄逝的歲月 260
    後的鄉村放映人 272


    第九章  邊地塵夢 285
    馬邊大熊貓往事 287
    尋找《山城》 297
    小城飲食摭憶 307


    後 記 318

    在線試讀
    引子
    重訪邊城
    “每天都要轉一大圈,閉著眼睛都找得到,太熟悉了!”潘師傅說。
    當時馬邊縣城裡隻有兩個郵遞員,他是其中之一,一個送城內,一個送城外。潘師傅就送城內,這份工作他一直干到1997年退休。
    “小城裡的人都面熟,天天一踫到,叫不出名字,但也要打招呼。”
    潘師傅對他的這份工作有種自豪感。穿著綠色的郵電服,每天去送信的時候,人們都喜歡他那個綠包包,總覺得自己可能會遇到意外的驚喜。潘師傅有張圓臉,彎彎的眼角,遇到這樣的人會覺得世界就是一團和氣。
    “主要是送報刊、信件,還有彙款單,大家喜歡這個。”
    潘師傅的家在農村,年輕時當過工程兵,修過成昆鐵路,轉業後在1970年底到郵電單位工作。“本來人家想招能歌善舞的,我肯定不行,但人家看我當過工程兵,能喫苦,能爬電杆,就招進去了。”他說。
    剛開始,潘師傅被分到大院子區工作,給鄉上送信。每天背著郵包跑,如果郵件多,隻有挑擔子。在潘師傅的記憶中,馬邊正式通郵車是1982年,之前的書信全是人去沐川挑回來,那叫“郵政擔子”。挑的人一走就是幾十裡,長年累月,都走成了“山夫腳”,大腳板。1976年,潘師傅回到了城裡,騎上了郵政自行車,在城裡穿梭,也就不用再過唐僧西天取經似的生活了。
    那時候,潘師傅每天送得多的是《人民日報》《四川日報》,黨報黨刊,每個單位都要訂。潘師傅對《紅旗》雜志的印像深,每次一來,自行車後座就要碼上高高的一摞,綁在後座上,蹬起來很沉。20世紀80年代後,馬邊城裡私人訂閱也漸漸多了,訂得多的是《參考消息》《文摘周報》《四川廣播電視報》,後來也有人訂《深圳青年報》《南方周末》《中華工商時報》。閱讀趣味慢慢在變,外面的世界好像就在那幾張報紙上。
    “那時候郵政快件很少,每天隻有二三十件;現在就不一樣了,五花八門,單郵政都有兩三千件,還不說其他民營快件公司攬的貨。”

    引子 
    重訪邊城


    沒有人比潘德榮老人更熟悉老馬邊縣城了。當年,他每天騎著輛綠色自行車,挨家挨戶去送信送報,每一條巷子,巷子裡每一戶人家,人家旁的每一棵樹,樹下的每一個門牌號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每天都要轉一大圈,閉著眼睛都找得到,太熟悉了!”潘師傅說。
    當時馬邊縣城裡隻有兩個郵遞員,他是其中之一,一個送城內,一個送城外。潘師傅就送城內,這份工作他一直干到1997年退休。
    “小城裡的人都面熟,天天一踫到,叫不出名字,但也要打招呼。”
    潘師傅對他的這份工作有種自豪感。穿著綠色的郵電服,每天去送信的時候,人們都喜歡他那個綠包包,總覺得自己可能會遇到意外的驚喜。潘師傅有張圓臉,彎彎的眼角,遇到這樣的人會覺得世界就是一團和氣。
    “主要是送報刊、信件,還有彙款單,大家喜歡這個。”
    潘師傅的家在農村,年輕時當過工程兵,修過成昆鐵路,轉業後在1970年底到郵電單位工作。“本來人家想招能歌善舞的,我肯定不行,但人家看我當過工程兵,能喫苦,能爬電杆,就招進去了。”他說。
    剛開始,潘師傅被分到大院子區工作,給鄉上送信。每天背著郵包跑,如果郵件多,隻有挑擔子。在潘師傅的記憶中,馬邊正式通郵車是1982年,之前的書信全是人去沐川挑回來,那叫“郵政擔子”。挑的人一走就是幾十裡,長年累月,都走成了“山夫腳”,大腳板。1976年,潘師傅回到了城裡,騎上了郵政自行車,在城裡穿梭,也就不用再過唐僧西天取經似的生活了。
    那時候,潘師傅每天送得多的是《人民日報》《四川日報》,黨報黨刊,每個單位都要訂。潘師傅對《紅旗》雜志的印像深,每次一來,自行車後座就要碼上高高的一摞,綁在後座上,蹬起來很沉。20世紀80年代後,馬邊城裡私人訂閱也漸漸多了,訂得多的是《參考消息》《文摘周報》《四川廣播電視報》,後來也有人訂《深圳青年報》《南方周末》《中華工商時報》。閱讀趣味慢慢在變,外面的世界好像就在那幾張報紙上。
    “那時候郵政快件很少,每天隻有二三十件;現在就不一樣了,五花八門,單郵政都有兩三千件,還不說其他民營快件公司攬的貨。”
    說起當年送信,潘師傅就滔滔不絕。這個小城有很多愛寫信的人,但愛寫的都是些小姑娘,寫不完的信。也有愛投稿的文學青年——小城裡有一群人做著文學夢,不斷給報刊投稿,收到稿費單像中了彩票一樣。潘師傅還記得有個“眼鏡”,文質彬彬的,每天站在路邊等他,他的車子隻要不停下來,那人就失落得很。其實潘師傅也失落呀,“覺得欠了人家什麼似的”。
    因為寫信,就有了不少故事。20世紀80年代,有個派出所的民警在報紙上登了一則征婚啟事,每天要收到上百封信,雪花一樣飄來,持續了好幾個月。老潘就納悶: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求婚
    信?咋個不分青紅皂白就來求婚呢?關鍵是那麼多的信,這個人到底看完了沒有?有一次他就真的去問了對方,人家隻是嘿嘿笑。又過了兩年,就聽說這個年輕人結婚了,老潘好奇此人到底是娶了何方仙女,結果一打聽,原來找的還是本地姑娘。
    “後來在馬路上踫到過那兩口子。女的嘛,長得也不咋樣。”潘師傅說。
    這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
    這一天,我同潘師傅一起走在馬邊老城區,他已不再是一個郵遞員,退休快30年了。但我想聽的,就是他講馬邊的老故事,就像翻出那些過去的集郵冊來看一樣。那天,我們從北門橋出發,過去到馬邊,主要就是從這裡進城。
    “過去要進馬邊城就要在這裡等船。隔著一條河,要等好久。”潘師傅指著對岸。
    說這話時,我們正站在北門橋的橋頭上,隻用了一分鐘就過了橋,橋上有幾個彝族老人在那裡聊天。當年這裡是個關口,稱為北門關,是進出馬邊城的必經之處。過去送人,就要送到這裡,河這頭望著河那頭,如果按照詩人們的說法,那可能就是鄉愁的距離。
    過了北門橋,就進入了潘師傅記憶中的老縣城。極目望去,街道窄窄的,街上行人也不多,一片低矮的房屋。順著左手邊當頭的是朱家旅館,再下來是一家小食店,賣油條、包子、饅頭。中間有賣棉絮和棉被的門市,都是在低矮的房屋裡。
    “當年,馬邊城裡全是清一色的木頭青瓦老房子,預制板房子是後來纔修的。”
    我們慢慢地走著,走進了一段舊時光裡。
    小城沿山而建,路是從北向南走的。馬邊城依山傍水,其布局歷來就是沿著馬邊河的南北走向,東臨馬邊河,西靠真武山,對岸是蓮花山。
    老城很小,很快就走到了西街口,那是一個小丁字路口。西街一帶過去是馬邊熱鬧的地方,1949年前就辦有彝漢交易所,賣洋廣雜貨,也賣本地特產。馬邊中學也在西街上,這個學校的故事我在《昨日的邊城》中寫過,那是一段傳奇。馬邊中學的校長李伏伽過去在街口有祖屋,他母親就在那裡賣血旺,進城趕場的人會在那裡喫一碗血旺,啃塊玉米粑,那就是當年的馬邊風味。
    這是一條長長的小街,沿路的房子都是木頭青瓦蓋的,各有各的樣式,但聚在一起,就有種特別的韻味。這樣的街道要是遇上雨天,撐把油紙傘,一個人孤單地走在上面,基本就把你的前世走了一遍。那天,我走在西街上,感受它曾經的熱鬧和繁華,但眼前卻是冷冷清清。房子破舊,有些都快傾圮了,唯獨一些小物件還留著過去的樣子:一扇花窗、一把銅鎖、一個踏得光光生生的門檻。門檻外有塊認不出是什麼的石頭,但我相信它應該是小狗變的,守著曾經的人家,那人家早就散了,而它還不願離去。
    街上零零碎碎的東西多,你得悠著點。一個修鞋的攤、一間補胎的鋪子、一張破破爛爛的臺球桌也夠你瞧一陣,再說那沿街的茶館,則可以讓你坐下來歇腳,要上一碗蓋碗茶,聽裡面的人天南海北地擺龍門陣,或者看幾個人在那裡打“貳柒拾”,半天的光陰就打發過去了。
    再往前走,又到了一個丁字路口,往東可以通往大東門碼頭。途中有小城當年繁華的百貨公司,那是一幢比較別致的建築,中式兩層屋頂,歇山式。當然,這座房子就是小城的萬花筒,是看世界的窗口,手表、花露水、籃球、尼龍雨傘、搪瓷盅、紅頭繩、卡其布、回力鞋、自行車……新奇的物品總是會早出現在裡面。馬邊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物品貿易上還有很多民族特色,氈衫、雜色棉布、木碗、銀首飾、珠子、鋼質鍋壺、毛毯等,這都是彝族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每一樣物品都是一種像征,如手表是奢侈品的像征,花露水是女性美的像征,回力鞋是青春的像征,自行車是自由的像征……這些像征是時代的,也是個人的;是公開的,也是隱秘的。它們交織在一起,彙聚出了一種湧動的“物欲”。
    不遠處是國營照相館,櫥窗裡放著幾幀照片,走到這裡的人都要停下來望兩眼。當然,那鏡框裡的人也正意味深長地望著你。照相的師傅姓鐘、姓盧,老潘至今記得他們的名字,大概要想英俊漂亮一點,就得靠他們的手藝。那時候,照相師傅就像是變魔術的,從照相機後面伸出頭來,讓坐在燈光下的人們“背要立起”“抬頭”“輕松一點”“笑一笑”,這些幾乎可以當作那
    個時代的關鍵詞,而所有的底片就定格在一個你看不到的“時代感”裡。我小的時候,喜歡的一件事就是跑到照相館去看師傅洗照片,看那些泡在化學液體中的膠片如何把人變出來,變成眼睛、眉毛、鼻子和帶笑的嘴角。
    小城熱鬧的地方是電影院,那時叫人民禮堂,是1957年修建的。前面有燈光球場,旁邊是文化館和民建鎮小學。我聽一些老人講過,20世紀50年代初的時候,那些機關裡的干部們有不少是外地來的,愛在那裡打籃球,晚上跳交誼舞,點著煤油燈,放的是留聲機。20世紀80年代後興起的歌舞廳和夜總會也集中在那一段,年輕男女流行穿牛仔褲,燙爆炸頭,蹦迪斯科,老人們就看不慣了,嗤之以鼻。而醉醺醺的馬路青年在夜總會門前徘徊,鄧麗君的歌聲像初春時的柳絮,軟綿綿的,彌漫到了小城裡的大街小巷。到了晚上,街上就會燈光閃爍,把小城的夜晚晃得躁動不安,那是一個興奮和激情的年代。
    “過去進城的農民,住不起旅館,就去看電影,看完電影就坐在屋檐下擺一晚上。”
    電影院門口就是個江湖,小城裡漂亮的裙子、帥氣的軍帽、潮的牛仔褲、堅硬的磚頭、飄忽的扒手、荒唐的打架鬥毆都會出現在那裡。一角錢一張的票,人們要排著長隊去買,火的是《天仙配》,看了整晚都睡不著覺,人生始知悱惻纏綿。當然,人們知道劉曉慶、周潤發、成龍、高倉健、山口百惠、阿蘭·德隆等中外明星也在那個時候,他們的大幅照片貼在電影院門口,並迅速成為萬千人的偶像。
    “現在電影院不放電影了,空在那裡很多年。還好,這兩年疫情來了,正好用來打疫苗、做核酸,經常看到人排在那裡。”潘師傅說。
    過去,小城繁華的地段大概不足500米,對於一個隻有幾千人的縣城,全部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濃縮在了這裡。走過這裡的時候,潘師傅突然告訴我,20世紀80年代他在這一帶掉過一件值錢的東西,是件真絲衣服,值900多。“當時繩子沒有捆緊,東西在路上跑掉了,但人家是保了價的,隻好賠。”關鍵是,那時潘師傅的工資,後賠了,捶了好久的心口。
    其實,他至今還耿耿於懷:為何會偏偏掉在這裡?
    潘師傅掉東西的附近過去有一座“燈樓子”,是小城熱鬧的地方,過年過節就要掛燈籠,也要點燈猜謎,老百姓害病許願都要到那裡點燈,據說應驗得很。“燈樓子”附近有戲臺,可以
    唱戲,外地戲班來馬邊,總要在那裡咿咿呀呀幾天。附近還有一家賣醪糟的,主人姓康,人稱“康醪糟”。當年在馬邊中學的窮學生,出來搞勤工儉學,周末就到糧站去背糧食,一天下來能掙好幾角錢,喫一碗“康醪糟”纔8分錢,那是真解饞。
    再往南走,就到了糧站,那是過去的文廟舊址。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記載中,文廟有“大成殿、崇聖祠、東西兩廡及禮門、欞星門等”,“廟貌巍峨,壯厥觀瞻”(《馬邊廳志略》),但後來都消失了。不過,在中國古代,一個城市重要的地方就是文廟,每年春節後的望日,縣衙的大小官員都要恭恭敬敬去朝拜。後來雖然大成殿變成了米倉,但事關百姓的溫飽,也不太算是有辱聖賢。
    如今,糧站也不在了,又變為了一所幼兒園,房子是重修的,每天一大群孩子在裡面蹦蹦跳跳。看《馬邊廳志略》上的廳城圖,文廟在靠南的位置上。那天我順便去幼兒園看了一眼,裡面正在唱歌,童聲裊裊,顯然比讀“四書”“五經”好聽多了。
    我觀察過很多城市,在一般情況下,盡管歷代都興修了大量的寺廟,但後保留下來的一定有文廟,這是因為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尊孔是重要的內容。其實馬邊在建城之際修了很多寺
    廟,如文昌宮、城隍廟、火神廟、西嶽廟、禹王宮、萬壽宮、龍王廟等,不下三四十座,但都逐漸荒廢,後消失了。而馬邊文廟一直到30年前都還在,隻是後來城市改造,儒家尊嚴在挖掘機面前那是不堪一擊,被拆了個干干淨淨。
    繼續往前走,房屋逐漸稀落,就看到了江邊的幾棵大黃葛樹,樹齡少則幾百年,有的比馬邊城還老,它們是這個小城活的見證者。再往前走就到了南門口,也就是南郊,賀昌群當年回馬邊就住這一帶,曾發出過“樓閣郡城非昔比”的感嘆。從這裡一出城就是關外,紅崖口以外人煙稀少,是出“棒老二”的地方,而江的對岸是無邊無際的群巒和荒野。據說過去殺人行刑一般就在南門外。小孩子愛看熱鬧,但看了晚上要“驚抓抓地叫”。李伏伽曾經在《舊話》一書中回憶過:“首級用繩子絡好,掛在樹枝上,頑童們就用石頭擲它作遊戲,看誰打得準。當它被石子擊中時,便卜地一響,輕輕地搖晃一下。”
    潘師傅告訴我,當年送信出南門,隻有小路,荒涼得很。每次走到這裡他都要推著自行車過去。如果遇到下雨,路就爛得不行,車都推不動,鏈條會被泥漿給塞住。但這又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那天我同他走到了這裡,也就從北到南大致把老馬邊城走了一遍。突然間,我感到自己仿佛從短短的歷史場景中穿越回來,又回到了喧鬧的生活中。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一切皆為當下,卻瞬間就分出了歷史與現實。
    “當年的馬邊就這麼大。”潘師傅攤了攤手。
    但這就是當年他那輛綠色自行車的整個世界。
    這天,我們慢慢地走到對岸,那是馬邊的新城區,高樓林立,一望無際。但路上沒有人認識潘師傅,他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當年那個討人喜愛的郵遞員已經被人忘記了。他說,新城這邊的發展太快了,30年前這些街道都還沒有,更不消說那些新生的街名和編號了。
    “老了,老了!”他說。
    是的,他會越來越老,老得像一張記憶的底片。
    從河的左岸往右岸望去,馬邊是個被河流環繞的小城,就像個襁褓中的嬰兒一樣。但我覺得它更像片樹葉,落在蓮花山和真武山之間。這片樹葉,被歷史的大風吹過,葉片正朝向光亮的一面。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