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回憶錄,1914—1933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紀實文學
    【市場價】
    608-880
    【優惠價】
    380-550
    【作者】 德國)塞巴斯蒂安·哈夫納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紀實文學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6943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4769433
    作者:德國)塞巴斯蒂安·哈夫納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0月 

        
        
    "

    編輯推薦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是一部不同凡響的作品,集奇人、奇事、奇書於一身。它撰寫於1939年,但在六十一年以後纔首度與世人見面。本書出版後,受到了媒體的廣泛好評,並被書評界譽為“2000年度德國出版的*有價值圖書”。《美國圖書館協會書目》將本書與《安妮日記》相提並論,稱之為“書中瑰寶”。德國《時代報》於2002年秋將本書列入德國學生的五十本圖書之—,而同時入選該書單的包括歌德的《浮士德》與《少年維特的煩惱》、卡夫卡的《審判》及《短篇小說集》、馬丁·路德翻譯的《馬太福音》、托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特奧多爾·施托姆的《白馬騎士》等世界文學名著,由此可見本書的重要性。

     
    內容簡介

    本書是德國著名政論家與歷史專論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納青年時代的回憶錄。全書始於1914年夏天*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結束於1933年底,即哈夫納在“候補文官營區”通過“世界觀教育”之際,而那一年正是第年。在本書中,哈夫納著力展現了兩個實力懸殊對手之間的決鬥:一方是強而有力且肆無忌憚的國家,另一方則是一個既渺小又名不見經傳的平民青年。作為一個成長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普通德國青年,作者生動描述了那一代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心理狀態以及他們所親歷的國家和社會的變遷。

    作者簡介

    塞巴斯蒂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1907年生於柏林,逝於1999年,被公認為20世紀德國歷史重要的時代見證者之一。1938年移居英國擔任記者,1954年以英國《觀察家報》海外特派員的身份重返德國後,自1961年起先後為德國《世界報》《明星周刊》撰寫政論專欄。哈夫納著有一繫列以歷史為主題的暢銷書,其中包括《解讀希特勒》《從俾斯麥到希特勒》《不含傳說的普魯士》《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回憶錄,1914—1933》等。

    目錄
    譯序 良知即為其心中之尺度
    部序幕
    01 啞謎
    02 歷史事件的不同強度
    03 次世界大戰爆發
    04 一場國家大戲
    05 “十一月革命”與德皇退位
    06 革命的破壞者與“義勇軍”
    07 內戰的“戰火洗禮”
    08 卡普政變
    09 拉特瑙部長遇刺身亡
    10 群魔亂舞的1923年
    11 平淡的施特雷澤曼時代
    12 “體育病”

    譯序 良知即為其心中之尺度     


    部序幕   


    01 啞謎      


    02 歷史事件的不同強度      


    03 次世界大戰爆發      


    04 一場國家大戲    


    05 “十一月革命”與德皇退位 


    06 革命的破壞者與“義勇軍” 


    07 內戰的“戰火洗禮”      


    08 卡普政變     


    09 拉特瑙部長遇刺身亡      


    10 群魔亂舞的1923年 


    11 平淡的施特雷澤曼時代  


    12 “體育病” 


    13 施特雷澤曼之猝逝——末日的開端   


    14 嚴峻的布呂寧時代   


    15 準備就緒     


    第二部革命   


    16 我的父親——普魯士清教徒 


    17 假革命(1933年2月) 


    18 柏林的嘉年華舞會   


    19 國會大廈縱火案


    20 “第三帝國”的誕生(1933年3月)     


    21 生活正常如昔    


    22 真革命  


    23 柏林高等法院的沉淪(1933年3月31日)  


    24 查莉——兩段奇特的插曲     


    25 抵制猶太人的行動與弗朗克·蘭道之流亡     


    第三部告別   


    26 什麼是真正的歷史事件?     


    27 與狼共嗥(1933年4月)    


    28 舊世界的解體    


    29 三種“置身事外”的誘惑     


    30 一群朋友的分崩離析與“科佩尼克大屠殺” 


    31 自己祖國之內的流亡者  


    32 異族統治是否勝過納粹統治?    


    33 不真實的夏天    


    34 泰蒂重返柏林    


    35 你怕我,我怕你——“第三帝國”的精髓     


    36 抵達於特博格候補文官營區 


    37 於特博格的“世界觀教育” 


    38 “我”而今安在?   


    39 被“同志化”的德國人  


    40 兩個狂歡晚會    


    後  記 


    增訂版說明


    大事年表     

    前言
    譯序 良知即為其心中之尺度
    本書德文版原名為《一個德國人的故事:1914—1933年回憶錄》(以下簡稱《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作者塞巴斯蒂安·哈夫納為20世紀德國著名、影響深遠的政論家與歷史專論作家。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撰寫於1939年,過了六十一年以後纔首度與世人見面,被書評界譽為“2000年度德國出版的有價值書籍”。德國《時代報》還於2002年秋,將本書列入學生的五十本書籍之一,同時被列入的還有歌德的《浮士德》與《少年維特的煩惱》、卡夫卡的《審判》及《短篇小說集》、馬丁·路德翻譯的《馬太福音》、托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特奧多爾·施托姆的《白馬騎士》等世界文學名著。本書之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在此之前,《美國圖書館協會書目》已將本書與《安妮日記》相提並論,稱之為“書中瑰寶”。美國《評論月刊》指出:“這部大師之作……娓娓道出希特勒帝國難解的重重謎團,幾乎令現代探討同一主題的長篇大論均瞠乎其後。”德國著名的希特勒傳記作者約阿希姆·費斯特亦撰文表示:“這本小書足可取代一整個書架的報道文學作品。”

    譯序 良知即為其心中之尺度
    本書德文版原名為《一個德國人的故事:1914—1933年回憶錄》(以下簡稱《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作者塞巴斯蒂安·哈夫納為20世紀德國著名、影響深遠的政論家與歷史專論作家。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撰寫於1939年,過了六十一年以後纔首度與世人見面,被書評界譽為“2000年度德國出版的有價值書籍”。德國《時代報》還於2002年秋,將本書列入學生的五十本書籍之一,同時被列入的還有歌德的《浮士德》與《少年維特的煩惱》、卡夫卡的《審判》及《短篇小說集》、馬丁·路德翻譯的《馬太福音》、托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特奧多爾·施托姆的《白馬騎士》等世界文學名著。本書之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在此之前,《美國圖書館協會書目》已將本書與《安妮日記》相提並論,稱之為“書中瑰寶”。美國《評論月刊》指出:“這部大師之作……娓娓道出希特勒帝國難解的重重謎團,幾乎令現代探討同一主題的長篇大論均瞠乎其後。”德國著名的希特勒傳記作者約阿希姆·費斯特亦撰文表示:“這本小書足可取代一整個書架的報道文學作品。”
    哈夫納1907年12月27日生於柏林市,1999年1月2日逝於柏林市,享年九十一歲。其生平充滿傳奇性,20世紀德國史幾乎等同他個人的歷史。柏林市的市長埃貝爾哈特·迪普根就曾發表悼詞表示:“塞巴斯蒂安·哈夫納的一生,體現出許多德國人在本世紀的命運。”
    他去世之前幾個月,德國電視二臺的歷史節目負責人古多·克諾普教授亦撰文表達輿論界對他的高度評價:“他的寫作能力,在德語地區幾乎無人可出其右:其語言強而有力、扣人心弦、優美雅致並富於獨創性。哈夫納是名副其實的全民作家,他在大戰結束以後,通過書籍、專欄及隨筆,獨自向德國讀者傳播歷史知識與歷史意識。這是旁人所無法企及的。有人因此對他心生不滿,其功成名就更招來了妒忌者。……哈夫納天賦異稟,有辦法將論點極度尖銳化,以石破天驚的方式,把眾人習以為常的事物改弦更張呈現出來,借此發人深省。”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為哈夫納早年的作品,但已多方面顯露其日後的語言特質。全書始於1914年夏天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結束於1933年底,即哈夫納在“候補文官營區”通過“世界觀教育”之際。眾所周知,1933年就是“第三帝國&rdq年。
    作者將二十年來的德國歷史與個人遭遇合而為一,稱之為“親身體驗歷史”。而1914年至1933年間,正是德國開始出現“大地震”的時代:哈夫納入學不久,戰爭便結束了他的童年。他以“小沙文主義者”及“待在家中的戰士”等方式,興高采烈地期待“後勝利”的到來。結果,德意志帝國在他小學畢業前後戰敗並鬧出革命,變成了“沒有共和黨人的共和國”(魏瑪共和國);德國必須割讓七分之一的領土、十分之一的人口,並且每年支付巨額賠款。當時街頭出現的“義勇軍”,被哈夫納視為日後納粹“衝鋒隊”的前身。
    他上初中時幾度發生內亂、政變和內戰,德國瀕臨解體。他就讀高中以後,德國幣值於1923年不斷狂跌,馬彙率以4.2兆比1收場!也就在那一年,德國傳統的價值觀淪喪殆盡,凡事皆見怪不怪。各方妖魔鬼怪亦紛紛出籠,其中一人表現出“有如癲痫癥發作一般的動作”。那個人便是希特勒,但希特勒正式登場的時刻尚未到來。德國經濟於同年底恢復穩定,進入“黃金的二十年代”,各路“救世主”被迫重返鼕眠狀態。
    哈夫納本人則已蛻變為自由派的國際主義者。
    哈夫納進入大學研讀法律前夕,魏瑪共和國首任總統弗裡德裡希·埃伯特去世,由帥接任——此人日後將任命希特勒出任總理。不過,當時的實際執政者為施特雷澤曼,以外長(副總理)的身份為德國帶來安定。柏林成為國際色彩十足的文化之都,哈夫納也自懂事以來首度經歷和平的日子。但是,一般德國人並不曉得應如何享受“無聊的”自由生活,隻想再度進行集體冒險行動。
    施特雷澤曼於1929年猝逝以後,已無任何政黨可獲得過半數支持。興登堡乃架空國會的內閣同意權,徑自任免總理。他任命布呂寧接任總理時,全球正面臨經濟大恐慌,德國失業人口暴增至600多萬,妖魔鬼怪再度躍躍欲試。布呂寧乃以“手術獲得成功,病患已經死亡”,或“陣地固守下來,人員全部損失”的模式,以反民主的措施維護魏瑪共和國,結果值得捍衛的事物所剩無幾。
    哈夫納大學生涯的末期,亂局驀然重返。納粹在1930年國會大選中,從一個令人發噱的小黨躍升為第二大黨,從此希特勒的陰影不斷籠罩德國。布呂寧下臺之後,相繼由投機取巧的巴本和性好權謀的施萊歇組成短命內閣。同時,納粹於1932年兩次國會大選中成為黨。德國於是在哈夫納大學畢業前後變天,1933年1月底由希特勒上臺組閣。
    納粹上臺還不到一個月,哈夫納就在化裝舞會上結識了一位猶太少女(他日後的妻子)。結果,那場舞會被白面金發的“黑衫隊鯊魚面孔”強力驅散。兩天以後,國會大廈遭人縱火(可能為自導自演),興登堡立即在納粹催促下簽署《護民衛國行政命令》,限制德國人的言論、集會及新聞自由,德國自此處於戒嚴狀態。接著,新國會通過臨時修憲案(《授權法》),將立法權拱手交給政府。此後,希特勒即以“合法”方式肆意集權,幾個月之內已將各級政府及組織全面納粹化。
    納粹隨後在同年4月1日展開抵制猶太人的行動。哈夫納對猶太女友的愛意卻變得愈發堅定,因為“沒有人可以強迫我去抵制她”。可是,當他與女友前往野外踏青時,卻有一班又一班郊遊的學童興高采烈地對著二人喊道:“猶大去死!”
    哈夫納畢業以後在柏林高等法院實習期間,納粹“衝鋒隊”襲擊該院,將所有猶太裔法官及律師攆了出去,法院被迫關閉一個星期之久。接著,有“黑衫隊員”取代猶太人出任高院法官,要求其他法官不得拘泥於法條,從此希特勒的旨意取代了法律,德國司法體繫乃沉淪至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可是,當時德國從左到右的政黨均喪失道德勇氣,以致束手就範或自動解散,德國變成了法定的“一黨國家”。作者的朋友或已投靠納粹而與之形同陌路,或已流亡海外。後隻剩下哈夫納昵稱為“查莉”的猶太女友,陪伴他度過苦難期。
    哈夫納是“血統純正的雅利安人”,從未參加任何政黨及政治活動,除了女朋友是猶太人之外,全無“污點”可言。尤其納粹企圖建立“國家社會主義新法學”,他身為新生代法學家,正是新政權極力拉攏的對像。可是,哈夫納既無意舍棄猶太女友,更不願於此環境下出任公職。在他眼中,納粹就是自己所珍惜之一切事物的敵人,於是不斷抗拒誘惑,並逐漸走上抵抗之路。然而,能供他選擇的抵抗方式極為有限,隻能“過著不泛政治化的生活”和“不與狼共嗥”。哈夫納一度在盛怒之下打算移居巴黎,但其父堅持他必須先通過國家考試及獲得博士學位,為學業畫下完美句點。哈夫納聽從了父親的意見,可是為了取得參加考試的資格,被迫連續數周接受納粹的集體洗腦教育。
    以上即為全書大致的故事背景。雖然哈夫納撰寫至此即已收筆,不過其原意是一直撰寫至1939年。我們不妨將有關本書的後續發展簡單過目一下。
    哈夫納一通過國家文官考試,便於1934年初前往巴黎。他在那裡停留半年並完成博士論文,接著返回德國成為自由作家。哈夫納前往巴黎之前,已開始為一些德國報紙撰稿,通過隱喻來表達對“第三帝國”的不滿。他投稿的主要對像,就是具有二百年光輝歷史的《福斯日報》。可是在他回國之前,《福斯日報》早就承受不住納粹政府的一再打壓(一年之內即有2000多位記者遭勒令退職),已經被迫停刊。這位日後的政論大師失去了自由創作的空間,隻得在《珊瑚報》撰寫輕松小品,然後為流行服飾雜志《淑女》負責編輯工作。
    禍不單行的是,納粹政府在1935年9月頒布《紐倫堡法案》,禁止“雅利安人”與猶太人通婚,以“捍衛德國的血統與榮譽”。哈夫納與猶太女友埃麗卡·希爾施無法締結良緣——那是非法行為!而埃麗卡的身份證件還被大大地蓋上字母J,標明她是猶太人(Jude)。
    埃麗卡在1938年初移民英國。哈夫納隨即於同年8月作出後決定,選擇了猶太女友和流亡生涯,與埃麗卡先後在劍橋及倫敦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納粹時代的德國流亡者多半為猶太人或曾經參加“不正確政黨”的人士。哈夫納與之不同,在納粹時代並未直接遭受迫害,純粹遵照自己的良心來做事。“隻問是非,不看立場”即為哈夫納此後一生的寫照。無怪乎哈夫納去世以後,德國《明星周刊》譽之為“德國的道德良知”。
    哈夫納在英國終於獲得了自由發揮的天地,可以暢所欲言。他不想牽累留在德國的親人,於是不使用本名——萊蒙德·普雷策。他結合了作曲宗師塞巴斯蒂安·巴赫姓名的前一半,以及莫扎特《哈夫納交響曲》的標題名稱,作為自己的筆名,同時借此展現自己對“另一個德國”的懷戀之情。此後,他即以塞巴斯蒂安·哈夫納之名卓然於世。
    哈夫納抵達英倫三島之後開始撰寫《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他纔寫了一半,納粹德國就在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英國乃對德宣戰。於是,哈夫納把這本具有強烈個人色彩的著作永遠擱置下來,改弦更張以政治作為探討重點,寫出一本名為《論德國之雙重性格》的小冊子。英國在1940年與德國交戰,哈夫納是敵國公民,於是兩度遭到拘留,險些被船運至加拿大集中監禁——依照當時德國潛艇活躍的程度,哈夫納不無永遠消失之虞!幸好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論德國之雙重性格》被丘吉爾規定為內閣人手一本的讀物,哈夫納不但從此躲過牢獄之災,進而在英國新聞界打響名號,並於1948年正式成為英國公民。如此一來,哈夫納當初寫下《一個德國人的故事》這本回憶錄,似乎就意味著自己與德國的永遠告別。
    可是在1954年的時候,西柏林出現了一位英國《觀察家報》駐德特派員。他很快就成為廣播、電視訪談節目的常客。德國大眾起初覺得奇怪,為什麼那位記者的德語聽不出外國口音?後來人們纔逐漸曉得,原來他從前是德國人。那位“英國記者”當然就是哈夫納。
    到了1961年,哈夫納重新投效德國新聞界,先後為《世界報》和《明星周刊》撰寫專欄,並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著述歷史專論。過去他向英國人介紹德國,此後的職志改為向德國人解釋自己的國家,成為一位特立獨行、無法被歸類為“右派”或“左派”的媒體工作者。他寫出的政論,經常在德國政壇投下一顆炸彈;而他撰寫的歷史書籍,例如《解讀希特勒》或《不含傳說的普魯士》,皆為經典名著。其中《解讀希特勒》一書,更是國際上評價、銷路廣的希特勒專論,曾經連續四十三周在德國暢銷書排行榜名列前茅,讓不少專業歷史學家覺得很不是滋味。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更是一本不同凡響的作品,集奇人、奇事、奇書於一身。德國《明鏡周刊》即曾表示:“我們仿佛聞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柏林的空氣,當時哈夫納已經預見了希特勒上臺後即將成形的災難。”德國中部廣播電視臺表示:“這本青年時代的回憶錄,以難得一見的方式,精確而深刻地描繪出納粹主義崛起的時代氛圍。”英國《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的評論是:“哈夫納通過卓越的觀察力與想像力,以生動逼真和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現出德國普通平民的心理狀態……其深刻的見解說明了希特勒如何得以大權在握。”美國《密爾沃基新聞衛報》稱贊道:“哈夫納就像是但丁的‘地獄’向導,以詳盡細節描繪出德國逐漸落入納粹手中的經過……全書風格清新、立論直接,而且充滿奇妙的個人色彩,是一部引人入勝的著作。”美國《華爾街日報》譽之為“流的傑出回憶錄”。德國《世界報》則稱之為偉大的“流亡文學”作品之一。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在21世紀開始不久即已成為世紀經典名著。不過,這種空前的盛況起先則相當出人意料。哈夫納生前從未提及此書,其子奧利弗·普雷策於整理遺物時纔意外發現早已泛黃的打字稿。尤其哈夫納自1987年以後即因年老體衰而無法繼續創作,逐漸自一般人的記憶中淡出。更何況全書撰寫於六十一年前,完成了一半就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束之高閣,甚至部分文稿已經散失。無怪乎德意志出版社印刷3萬冊以後,即認為此數量應可綽綽有餘。
    結果,這本來自一甲子以前、中道而止的遺作,在2000年夏末付梓以後立即造成轟動,不但連續數月在德國暢銷書排行榜名列前茅,更成為聖誕節的熱門禮物。一年內僅僅在德國就售出了32萬冊。中譯本所采用的增訂版於2002年年中面世時,《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已經加印了十幾次!德國更出現迄今未衰的“哈夫納熱”,其20世紀30和40年代為德、英報刊撰寫的論述也紛紛被集結成冊出版發行。
    國際上的反應也頗為類似。本書英文版出版人魏登費爾德勛爵曾在“倫敦猶太文化中心”發表演說表示:“《挑戰希特勒》(Defying Hitler)是一本出色和富於想像力的書籍,是我們所出版過的重要書籍之一。”(《挑戰希特勒》為本書英文版書名。)連遠在天涯海角的新西蘭“旺阿努伊”圖書館也傳來佳評:“哈夫納撰寫偉大歷史論述,並將讀者身臨其境地帶入當時日常生活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這是一本非凡的著作,值得一再咀嚼玩味,並將書中所述牢記在心。這是每個人都必須一讀的著作——不論是否曾經閱讀過有關納粹德國的書籍。”
    2001年下半年,情況一度有所改變,德國報刊突然出現攻訐《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的文字。哈夫納一生充滿爭議,為右派眼中的“左派”和左派眼中的“右派”,幾十年來得罪了不少人。其身後所獲得的熱烈贊揚,更令那些人由妒生恨,想利用他無法還手的機會,一舉將之徹底擊垮。率先發難者是一位退休的藝術史教授於爾根·保羅。他在8月10日公開表示,《一個德國人的故事》隻可能完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理由是書中出現一些此前沒有的用語,例如“後勝利”(Endsieg)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用語,而柏林地鐵站在20世紀30年代還沒有“電動手扶梯”……他的說法很快即遭駁斥: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已在談論“後勝利”,柏林地鐵站於1927年即已使用電動手扶梯。
    但柏林自由大學歷史繫教授亨寧·克勒六天後向保羅發出聲援,發洩郁結已久的悶氣。他表示:許多事情是哈夫納當時根本不可能曉得的,所以文稿偽造於20世紀60年代或更晚,然後放置於身後可被人“意外發現”之處,借以展現自己的“過人纔智”並“制造賣點”。“專家”言之鑿鑿如此表示之後,德國新聞界對本書的評價暫時變得比較保守,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哈夫納之子於是寫下出書的來龍去脈,將之收入2001年增訂版(“後記”的部分)。同時,他主動將原稿交付德國聯邦刑事局鋻定。聯邦刑事局依據紙張的同構型(特殊英國規格:19.8cm×25.2cm)、紙張的水印及年代(1936年開始出現)、所使用的打字機(分別為德國1929年及1928年的機型)……在兩個月後提出鋻定結果:“原稿完成的時間絕不晚於1939年。”
    新聞界還發現,許多哈夫納“當時不可能出現的觀點”,在1940年出版的《論德國之雙重性格》早已白紙黑字表達出來。整場鬧劇自此落幕,哈夫納的聲譽更是如日中天。接著,在2002年3月又發現兩份遺稿,於是《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出現了終的版本——增訂版。
    攻訐哈夫納的理由雖然五花八門,但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哈夫納打破了一個歷史神話。
    希特勒雖然是被探討得為頻繁的20世紀的歷史人物,可是“希特勒現像”始終無法被完全解釋清楚。某些新聞界和史學界人士甚至在有意無意之間,將希特勒及納粹時代“淡化處理”,並把大多數德國人呈現為純粹的受害者。許多經歷了納粹時代的德國人,更可在後生晚輩質問的時候堂而皇之地表示:“當時的許多事情我們根本就不曉得。”哈夫納卻在《一個德國人的故事》裡面,從20世紀30年代一個平凡德國人的角度,點出了即將成形的災難。這隻能表示,當時凡是還沒有閉上雙眼或者視若無睹的人,都不可能看不見納粹的暴行和集中營,以及即將出現的戰爭與大浩劫。
    本書的價值不在於作出了預言,因為那些都是我們今天已經曉得的事情。其真正的意義就是,哈夫納入木三分地描繪出他那一代人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成長過程、心理狀態和社會變遷。同時,他以生活化、直接的方式告訴我們,納粹的“世界觀”如何一步步滲入每個德國人的私人生活領域,後演成千古悲劇。納粹在本書撰寫時仍為“現在進行式”,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閱畢不覺驚呼:“難怪會變成那個樣子。”美國的亞馬遜網絡書店的書評即表達出各國讀者的普遍反應:“想知道希特勒為什麼有辦法上臺嗎?答案就在這裡!”本書也連帶使人們對21世紀的時局進行省思。除了德國以外,許多歐美國家的讀者均表示:“同樣的事情今天也可能在我國重新發生。”德國《明星周刊》甚至在2000年非常直白地表示:“哈夫納的作品提出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當我們面對下一次考驗的時候,果真會有把握做出較佳的表現嗎?”
    哈夫納在《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的序幕中指出,書中有一個“秘而不宣的道德寓意”(啞謎)。哈夫納戰後的作為,似乎就為這個道德寓意作出了的解說:納粹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真正可怕的就是當時德國人的集體軟弱和集體精神錯亂——他本人也不例外。如果不在事發當時立即提出異議,日後將不再有置喙的餘地;他在希特勒上臺的時候也曾采取“置身事外”“事不關己”的做法,後隻得期待外國用武力來拯救德國。當他流亡英國撰寫本書的時候,還想“打自己一記耳光”。因此,哈夫納在德國新聞界重新起步以後,采取了類似“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做法,對當政者的不當措施立即嚴詞批判。他思慮周密、直言不諱,成為令任何政治人物頭痛的對手。
    例如,在1968年一年之內發生的兩起著名事件,就充分展現了哈夫納敢做敢當的行事風格。當時,西德政府準備查禁極右派的“國家民主黨”,他立刻提出反對意見:“黨禁意味著議會民主因為畏懼死亡而進行的自殺!”(雖然他反對該黨)西德政府稍後也對左派學生的“議會外反對運動”進行鐵腕鎮壓,他這個六十一歲的老頭子於是和學生一起走上街頭!
    時人對他的評語是:“哈夫納從不向威權低頭屈服。他經常以絆腳石的姿態出現,有時更完全棄自己的前程於不顧。”他去世的第二天,《柏林晨間郵報》更發表了一篇名為《良知即為其心中之尺度》的專論:“隨著哈夫納的去世,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不但失去了嚴厲的批判者,同時也失去了聰明的捍衛者!”
    周全
    2005年2月於臺北

    媒體評論

    這部大師之作……娓娓道出希特勒帝國難解的重重謎團,幾乎令現代探討同一主題的長篇大論均瞠乎其後。


    ——美國《評論月刊》


     


    哈夫納通過卓越的觀察力與想像力,以生動逼真和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現出德國普通平民的心理狀態……其深刻的見解說明了希特勒如何得以大權在握。


    ——英國《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這本青年時代的回憶錄,以難得一見的方式,精確而深刻地描繪出納粹主義崛起的時代氛圍。


    ——德國中部廣播電視臺

    在線試讀
    即將在此講述的故事,具有一種“決鬥”的性質。
    那是介於兩個實力懸殊對手之間的決鬥:一方是強而有力且肆無忌憚的國家,另一方則是一個既渺小又名不見經傳的平民。這場決鬥未曾在習稱的“政治角力場”上進行,而且那位平民既未投身政治,更絕非“謀反者”或“國家公敵”之流的人物。他始終居於的守勢,除了捍衛其敝帚自珍的己身人格、生命和榮譽之外,別無所求。可是,他必須朝夕與之為伍的國家卻用盡粗暴,甚至有些笨拙的手段,不斷對這一切進行攻擊。
    那個國家運用恐怖的威脅,勒令該平民舍棄自己的男女朋友、拋開自己的想法來采納官方的論點,並要求他以自己不習慣的方法來行禮,按照自己不喜歡的模式來喫喝,把閑暇時間用於令自己深惡痛絕的活動,獻身於自己所抗拒的冒險行為,更進而逼迫他否定過去與自我。尤有甚者,他必須不斷為上述事項公開表達狂熱的興奮與感謝之意。
    這一切都是那位平民所完全無法接受的。他雖然身為受害者,卻沒有做好太多反擊的準備。他絕非天生的英雄或殉道者,而隻是一個具有許多弱點的普通人,更何況,他還是一個危險時代的產物。但他不願如此忍氣吞聲下去,於是走上了決鬥之路——心中既無激情,甚至帶著幾分無奈,卻默默有著絕不退讓的決心。
    他的實力當然遙遙落於對手之後,但在行動上可以比較靈活。人們將會看見,他如何采取迂回運動,時而閃避,時而驀然重返;以及他如何穩住身子,在千鈞一發之際撥開重擊。人們將會承認,對一個不具特別英雄色彩或殉道者風格的平凡人而言,他的表現可謂非常頑強。可是人們也將看見,後他無論如何還是必須終止戰鬥。如果有人願意的話,也可以換個說法來表示,那就是,他必須把戰鬥轉移到另外一個層次。
    那個國家是“德國”,而那位平民正是在下。我們之間的爭鬥可能會像其他競賽遊戲一樣,讓別人看得津津有味。(我希望它真的有趣!)但我並非純粹為了消遣娛樂纔講述這些故事,因為在我心中還另外存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
    我個人與“第三帝國”之間的決鬥絕非特例。一介平民為了捍衛自我及維護個人榮譽,而與一個強大且充滿敵意的國家進行決鬥之故事,六年來已經在德國上演了千萬次。它們每一次都於的隔離之下進行,缺乏外界的配合及參與。不少天生即具有英雄風格或殉道者色彩的“決鬥者”表現得比我更為突出,直到他們進了集中營、上了斷頭臺,甚至有資格將來被人立碑紀念為止。但其中也有人很快就歸順,今天早就成為隻能暗中發發牢騷的“衝鋒隊預備隊員”,或納粹組織的小頭頭。
    我個人的遭遇隻不過是一個很尋常的案例而已。正因為如此,人們可以從中看出,今天尚待在德國的人們到底還能夠有什麼樣的機會。

    即將在此講述的故事,具有一種“決鬥”的性質。
    那是介於兩個實力懸殊對手之間的決鬥:一方是強而有力且肆無忌憚的國家,另一方則是一個既渺小又名不見經傳的平民。這場決鬥未曾在習稱的“政治角力場”上進行,而且那位平民既未投身政治,更絕非“謀反者”或“國家公敵”之流的人物。他始終居於的守勢,除了捍衛其敝帚自珍的己身人格、生命和榮譽之外,別無所求。可是,他必須朝夕與之為伍的國家卻用盡粗暴,甚至有些笨拙的手段,不斷對這一切進行攻擊。
    那個國家運用恐怖的威脅,勒令該平民舍棄自己的男女朋友、拋開自己的想法來采納官方的論點,並要求他以自己不習慣的方法來行禮,按照自己不喜歡的模式來喫喝,把閑暇時間用於令自己深惡痛絕的活動,獻身於自己所抗拒的冒險行為,更進而逼迫他否定過去與自我。尤有甚者,他必須不斷為上述事項公開表達狂熱的興奮與感謝之意。
    這一切都是那位平民所完全無法接受的。他雖然身為受害者,卻沒有做好太多反擊的準備。他絕非天生的英雄或殉道者,而隻是一個具有許多弱點的普通人,更何況,他還是一個危險時代的產物。但他不願如此忍氣吞聲下去,於是走上了決鬥之路——心中既無激情,甚至帶著幾分無奈,卻默默有著絕不退讓的決心。
    他的實力當然遙遙落於對手之後,但在行動上可以比較靈活。人們將會看見,他如何采取迂回運動,時而閃避,時而驀然重返;以及他如何穩住身子,在千鈞一發之際撥開重擊。人們將會承認,對一個不具特別英雄色彩或殉道者風格的平凡人而言,他的表現可謂非常頑強。可是人們也將看見,後他無論如何還是必須終止戰鬥。如果有人願意的話,也可以換個說法來表示,那就是,他必須把戰鬥轉移到另外一個層次。
    那個國家是“德國”,而那位平民正是在下。我們之間的爭鬥可能會像其他競賽遊戲一樣,讓別人看得津津有味。(我希望它真的有趣!)但我並非純粹為了消遣娛樂纔講述這些故事,因為在我心中還另外存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
    我個人與“第三帝國”之間的決鬥絕非特例。一介平民為了捍衛自我及維護個人榮譽,而與一個強大且充滿敵意的國家進行決鬥之故事,六年來已經在德國上演了千萬次。它們每一次都於的隔離之下進行,缺乏外界的配合及參與。不少天生即具有英雄風格或殉道者色彩的“決鬥者”表現得比我更為突出,直到他們進了集中營、上了斷頭臺,甚至有資格將來被人立碑紀念為止。但其中也有人很快就歸順,今天早就成為隻能暗中發發牢騷的“衝鋒隊預備隊員”,或納粹組織的小頭頭。
    我個人的遭遇隻不過是一個很尋常的案例而已。正因為如此,人們可以從中看出,今天尚待在德國的人們到底還能夠有什麼樣的機會。
    人們將會發現,德國人已經處於朝不保夕的境地。倘若外界願意的話,他們原本不必變得如此窮途末路。而且我相信,外界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會希望他們不再這麼毫無指望。如果外界能夠采取實際行動的話,縱使無法阻止這場戰爭——現在為時已晚——但至少也可以借此縮短幾年打仗的光陰。這是因為,凡出於善意而努力捍衛個人的和平與自由之德國人,正在有意無意之間同時捍衛其他的事物,那就是世界的和平與自由。
    基於這個道理,我始終覺得有必要把世人的注意力,引導到正發生於不為人知的德國國內之事件。
    在這本書裡面我隻作敘述,不會講出大道理來。但本書內含一個道德寓意,那就好像埃爾加的《謎語變奏曲》貫穿全曲之“另一個旋律主題”一樣——啞謎。
    我並不介意有人讀完本書以後,完全忘卻我講述的冒險經歷和交互事件。但是,人們若能記得那個秘而不宣的道德寓意,我將於願已足。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