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瘋狂時刻:謀殺、欺騙及哈珀·李最後的審判(《殺死一隻知更鳥》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紀實文學
    【市場價】
    860-1248
    【優惠價】
    538-780
    【作者】 美國凱西·塞普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紀實文學 
    【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5502271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5022718
    叢書名:·

    作者:[美國]凱西·塞普
    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7月 


        
        
    "

    編輯推薦

    ★ 《殺死一隻知更鳥》出版60周年,哈珀·李遺著創作細節首度公開。
    ★ 奧巴馬“2019年度書單”力薦,《紐約時報》《時代周刊》《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等媒體評選的“年度之書”。
    ★ 一本關於哈珀· 李的答案之書,道盡傳奇作家的偏執與瘋狂、孤獨與榮耀。
    ★ 還原美國犯罪文學誕生伊始的原初形態,見證真實犯罪小說的高光時刻,再現20世紀美國社會歷史圖景。
    ★ 讓事件再現事件本身,讓哈珀·李講述哈珀·李自己。


     
    內容簡介

    20 世紀70 年代,美國亞拉巴馬州。一名牧師涉嫌騙保謀殺遭多次起訴,他雖然靠律師辯護逃脫了法律制裁,卻終究沒能躲過受害者葬禮上的一槍。諷刺的是,殺害他的兇手也在同一名律師的幫助完美脫罪。彼時,《殺死一隻知更鳥》盛名之下,哈珀·李已沉寂多年,流言蜚語甚囂塵上。有關牧師謀殺與被害的真實事件重燃哈珀·李的寫作熱情,她從摯友杜魯門·卡波特的《冷血》中看到非虛構寫作的更多可能,於是回到家鄉,開始了為期一年的背景調查與資料收集工作。
    牧師、律師、作家,謀殺、欺騙、審判。凱西·塞普精心排布,在《瘋狂時刻》中編織出一張縝密華麗的網,籠罩其中的,是“塑造了美國印像”的一代大家哈珀·李的傳奇一生,以及她對真實近乎偏執的渴望。

    作者簡介

    凱西·塞普(Casey Cep)


    美國記者、作家,從哈佛大學畢業後,以羅德學者身份在牛津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紐約客》《巴黎評論》等媒體。《瘋狂時刻:謀殺、欺騙及哈珀·李後的審判》是她的作品,一經出版迅速登上各大暢銷榜和年度書單,受到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大力推薦,同時入圍非虛構寫作重要獎項——貝裡·吉福德文學獎和阿加莎非虛構文學獎短名單,以及安德魯·卡耐基卓越非虛構作品獎長名單。

    目錄
    序言
    部:牧師
    1.斷水截流
    2.福音牧師
    3.死亡福利
    4.第七子的第七子
    5.純粹恐懼
    6.沒有例外
    第二部:律師
    7.是誰在鍋裡?
    8.玫瑰是紅的
    9.為正義而戰
    10.麥克斯韋府
    11.和平與親善

    序言
    部:牧師
    1.斷水截流
    2.福音牧師
    3.死亡福利
    4.第七子的第七子
    5.純粹恐懼
    6.沒有例外
    第二部:律師
    7.是誰在鍋裡?
    8.玫瑰是紅的
    9.為正義而戰
    10.麥克斯韋府
    11.和平與親善
    12.湯姆對湯姆
    13.小鎮的來客
    14.霍姆斯的話
    第三部:作家
    15.消失行動
    16.某種靈魂
    17.禮物
    18.深淵召喚
    19.死亡與稅
    20.謠言、幻想、夢、猜測,和徹頭徹尾的謊言
    21.末日回歸
    22.馬蹄灣
    23.漫長的告別
    後記
    致謝
    注釋
    參考文獻


    內文插圖

    前言
    沒有一個人認出她來。哈珀·李(Harper Lee)雖然很出名,卻不是因為長相。如果不做自我介紹的話,法庭上不可能有人猜得出她是誰。好幾百人湧入旁聽席,一動就吱嘎作響的木質長椅上擠得滿滿當當,來晚了沒有座位的人隻好在房間後面靠牆站著。9 月底,亞拉巴馬州的酷熱仍盤桓不去,再加上法院的空調繫統無法正常工作,女人們隻好搖起扇子,男人們西服的腋下和領口處都被汗水浸濕。圍觀者不時小聲低語,並發出陣陣哄笑,那是一種不自在的笑,隻要法官一喊“肅靜”,笑聲就會像水蒸氣一樣消散在空中。被告是個黑人,律師、法官和陪審團全是白人,指控罪名為一級謀殺。3 個月前,在一個16 歲女孩的葬禮上,這個坐在被告席、耐心地蹺著二郎腿的男人,從夾克內側的口袋裡掏出一把手槍,朝威利·麥克斯韋(Willie Maxwell)牧師的頭部連開三槍。當時在場的有300 名目擊者,他們中大多數人現在就在庭審現場。他們來這兒不是為了弄清楚被告為什麼要這麼做——三縣的每個人都知道原因,有些人甚至驚訝為什麼沒人早點動手——而是為了了解,在他們目擊的這場謀殺之前發生的,一繫列令人不安的死亡事件。在長達7 年的時間裡,與被害牧師關繫密切的六個人一個接一個地死亡。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他十分可疑,也有人認為這屬於靈異事件。在接下來的所有調查中,牧師的代理律師都是一個名叫湯姆·拉德尼(TomRadney)的人。庭審那天,若不是因為替殺死他前客戶的兇手辯護,他也不會那麼引人注目。身為亞拉巴馬州南部一名支持肯尼迪的自由主義者,拉德尼擅長制造頭條。這一次,他制造的新聞之轟動,足以登上比當地的《亞歷山大城市觀》(Alexander City Outlook)更大的報紙並成為頭條。美聯社和其他通訊社,以及《新聞周刊》(Newsweek)和《紐約時報》(TheNew York Times)等全國性報紙雜志的記者們,也紛紛湧入亞歷山大城,來報道這個廣為人知的“邪惡的巫毒牧師和替天行道的正義之士”的故事。不過,其中一名記者並不受截稿日期的限制。哈珀·李住在曼哈頓,但每年仍會到她出生長大的小鎮門羅維爾住些日子,那裡距亞歷山大城僅150 英裡。此時,距離她出版《殺死一隻知更鳥》(To Kill a Mockingbird,1960)已經過去了17 年,距她幫助摯友杜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調查堪薩斯罪案也已經過去了12 年,該案後來被卡波特寫成《冷血》(InCold Blood,1966)一書。現在,她終於準備再次提筆。這個國家秀的庭審律師之一要替這個國家撲朔迷離的案件之一進行辯護,而這個國家著名的作家也在場,並打算寫下這個故事。哈珀·李會花1 年的時間在小鎮上調查這起案件,隨後用更多的時間把它寫出來。那天,法庭上的謎團是:槍殺威利·麥克斯韋牧師的兇手會怎樣。但是在判決結束了幾十年後,謎團成了:哈珀·李的書到底寫得怎樣了。

    沒有一個人認出她來。哈珀·李(Harper Lee)雖然很出名,卻不是因為長相。如果不做自我介紹的話,法庭上不可能有人猜得出她是誰。好幾百人湧入旁聽席,一動就吱嘎作響的木質長椅上擠得滿滿當當,來晚了沒有座位的人隻好在房間後面靠牆站著。9 月底,亞拉巴馬州的酷熱仍盤桓不去,再加上法院的空調繫統無法正常工作,女人們隻好搖起扇子,男人們西服的腋下和領口處都被汗水浸濕。圍觀者不時小聲低語,並發出陣陣哄笑,那是一種不自在的笑,隻要法官一喊“肅靜”,笑聲就會像水蒸氣一樣消散在空中。被告是個黑人,律師、法官和陪審團全是白人,指控罪名為一級謀殺。3 個月前,在一個16 歲女孩的葬禮上,這個坐在被告席、耐心地蹺著二郎腿的男人,從夾克內側的口袋裡掏出一把手槍,朝威利·麥克斯韋(Willie Maxwell)牧師的頭部連開三槍。當時在場的有300 名目擊者,他們中大多數人現在就在庭審現場。他們來這兒不是為了弄清楚被告為什麼要這麼做——三縣的每個人都知道原因,有些人甚至驚訝為什麼沒人早點動手——而是為了了解,在他們目擊的這場謀殺之前發生的,一繫列令人不安的死亡事件。在長達7 年的時間裡,與被害牧師關繫密切的六個人一個接一個地死亡。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他十分可疑,也有人認為這屬於靈異事件。在接下來的所有調查中,牧師的代理律師都是一個名叫湯姆·拉德尼(TomRadney)的人。庭審那天,若不是因為替殺死他前客戶的兇手辯護,他也不會那麼引人注目。身為亞拉巴馬州南部一名支持肯尼迪的自由主義者,拉德尼擅長制造頭條。這一次,他制造的新聞之轟動,足以登上比當地的《亞歷山大城市觀》(Alexander City Outlook)更大的報紙並成為頭條。美聯社和其他通訊社,以及《新聞周刊》(Newsweek)和《紐約時報》(TheNew York Times)等全國性報紙雜志的記者們,也紛紛湧入亞歷山大城,來報道這個廣為人知的“邪惡的巫毒牧師和替天行道的正義之士”的故事。不過,其中一名記者並不受截稿日期的限制。哈珀·李住在曼哈頓,但每年仍會到她出生長大的小鎮門羅維爾住些日子,那裡距亞歷山大城僅150 英裡。此時,距離她出版《殺死一隻知更鳥》(To Kill a Mockingbird,1960)已經過去了17 年,距她幫助摯友杜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調查堪薩斯罪案也已經過去了12 年,該案後來被卡波特寫成《冷血》(InCold Blood,1966)一書。現在,她終於準備再次提筆。這個國家秀的庭審律師之一要替這個國家撲朔迷離的案件之一進行辯護,而這個國家著名的作家也在場,並打算寫下這個故事。哈珀·李會花1 年的時間在小鎮上調查這起案件,隨後用更多的時間把它寫出來。那天,法庭上的謎團是:槍殺威利·麥克斯韋牧師的兇手會怎樣。但是在判決結束了幾十年後,謎團成了:哈珀·李的書到底寫得怎樣了。

    媒體評論

    這本書講述了普利策獎得主、作家哈珀·李沒能說完的故事。
    ——《紐約時報》


    一則罪案故事,同時也包含大量有關種族、文化以及美國南部地區政治史的內容。不過單就講述作家哈珀·李的部分而言,就足以為本書贏得贊譽了。
    ——《華盛頓郵報》


    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綜合體,集合了懸疑、罪案、法庭情景劇以及微型哈珀·李自傳。如果年少時的你喜歡《殺死一隻知更鳥》,那麼如今的你有必要讀一讀《瘋狂時刻》。
    ——《南方生活》


    奧巴馬年度書單力薦

    在線試讀
    23. 漫長的告別

    23. 漫長的告別
    杜魯門·卡波特的《冷血》出版時,哈珀·李曾撰文為其宣傳,在文章結尾,她推測說:“堪薩斯人接下來將卷入一場找尋杜魯門足跡的遊戲中。”這是一個十分奇怪的說法。卡波特熱愛宣傳,早在他去世之前,他在堪薩斯或其他地方的經歷就已經沒什麼可供挖掘的了。而相比之下,李是如此神秘,甚至連她的秘密裡都有秘密:不光是她寫了什麼,還有怎麼寫的;不光是她什麼時候停筆的,還有為什麼。在《殺死一隻知更鳥》出版後的17 年裡,讀者始終想知道李接下來會寫什麼。在她敲開馬丁湖畔住戶的門做調查的那幾年,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確切內容,但是不知道這些內容什麼時候纔會公開出版。而且許多人都知道《牧師》這個書名。一名女子聲稱她曾見過書封。大湯姆也曾不止一次從李那裡聽說,這本書馬上就要交給出版商了,或者印刷廠已經有了樣稿。大湯姆的一個朋友還記得,李在某天晚餐時曾說過,她已經寫完了大部分內容,但在寫結局時遇到了點困難。李給紐約的朋友寫過一封信,信中說,在放棄這本書的時候,她已經寫了2/3。有人說路易絲在她尤福拉家中的餐桌前讀完了整本書,並宣布它比《冷血》更好。亞拉巴馬大學的一名英國教授從李的老朋友詹姆斯·麥克米蘭那裡聽說,李寫完了整本書,但被她的出版商拒稿了,因為這本書“主題太過敏感”。麥克米蘭的女兒也聽說這本書已經全部完成了,但是被鎖在一個手提箱裡,要等李死後纔會出版。李來到亞歷山大城時是那麼熱切,追查她的故事時是那麼志在必得,《牧師》的問世似乎近在眼前,但是她的第二本書就像耶穌的第二次降臨一樣遙遙無期。她花了幾年時間創作《牧師》,有時是在尤福拉,在她姐姐刻耳柏洛斯般的監視下。在巴伯縣寫作的那段時光過去3 年後,李的新文學經紀人朱莉·法洛菲爾德(Julie Fallowfield)說:“據我所知,李小姐一直在寫作。”9 年之後,法洛菲爾德對另一名記者說了同樣的話:“她一直在寫些什麼。”哈珀·李一直在寫作,這對任何認識她的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哪怕隻是因為李會在每一封信裡提醒他們。李的信件簡直可以建成一座檔案館,裡面不僅有她的生活,她在外地或本地的冒險經歷,還有她的思想。在寫書時,她可能會為了一個句子苦思冥想,絞盡腦汁;但在她的信中,她有著堪比尤多拉·韋爾蒂的聽覺、沃克·埃文斯(WalkerEvans) 似的觀察力、約翰· 多恩(John Donne) 一般的精準和與多蘿西·帕克(Dorothy Parker)不相上下的睿智,而且還通常有著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式的長度。這些信件包括她與住在全國各地的朋友和家人的通信,以及寫給世界各地的崇拜者和學生的回信,當他們收到作家一對一的回復時,往往會激動不已。這些信還揭露了李的另一面:她喜歡小額賭博,同時還“毒舌”地對賭場做過評價(她在1990 年給朋友的信中寫道:“上帝能為我這個罪人設計的可怕的懲罰,就是將我的靈魂永遠禁錮在大西洋城的泰姬陵王牌賭場。”),她完全可以勝任體育比賽的解說員[ 就憑她在1963 年對當時的“熱點頭條”做出的評論,ESPN1就應該聘請她。當時沃利·巴茨(Wally Butts)和“大熊”·布萊恩特(Bear Bryant)被指控在佐治亞大學對亞拉巴馬大學的一場足球比賽中作弊],她喜歡記錄世界各地的酒吧民謠(包括托馬斯·哈代喜歡的《來吧,到酒更便宜的地方來》,歌詞不斷重復著,“來吧,把酒壺裝滿!來吧,到老板更慷慨的地方來!來吧,到隔壁的酒館來!”),曾對謀殺案進行過飽含同情又令人捧腹的報道[“我完全理解她為什麼要這麼做。”李在報道1976 年的莉茲·波登(LizzieBorden)1 殺人案時做出了這樣的評價,“任何人,如果被迫穿上那樣一條又厚又長的襯裙,還要在早餐喝羊肉湯,天黑之前肯定會忍不住殺人的。”],她的信裡甚至還包括附錄,其中一些是以詩歌的形式寫成的。她曾經給紐約的一位朋友寄去一篇愛德華·李爾(Edward Lear)2風格的指南,標題是《對經常大聲朗誦的亞拉巴馬人發音特征的社會學研究》。在解釋完自己的發音特點後,她開玩笑地說:“我在任何方面都十分正確,包括下雨的時候穿橡膠雨靴/ 但是人們紛紛側目,仿佛我當眾脫了褲/ 隻因我把鄧西嫩3說成了鄧孫。”(作為莎士比亞的忠實粉絲,李年輕時曾記錯了《麥克白》中的那個地名,這件事給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這樣的押韻詩整整有近一頁,一行比一行有趣,但同時表明了李長期以來與外界格格不入——即使在那些她原本就擅長的領域,“因為在這座城市,人們不能說博士和智者狂傲自恃/ 區別高知和懶漢的,不是你的穿著,而是你為何焦灼!”李的敘述引人入勝,但並不會跑題,而是像八爪魚一樣一直牢牢貼合著主題。她發表過大量描寫門羅維爾和曼哈頓地區生活的文章,並且嘗試過新聞報道,所有這些都表明,哈珀·李寫的紀實小說不會遜色於她的虛構小說。然而她寫的東西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個謎。“她一直在寫作。”當談到《殺死一隻知更鳥》出版後的幾十年裡內爾都在干什麼,她的姐姐愛麗絲說:“我想她是在寫一些短篇,想把它們整合成一個長篇。對此她說得不多。”無論寫了什麼,哈珀·李都沒有將其出版。但現在說她是“一鳴驚人”仍為時過早,她獨特的敘事風格要在一段時間之後纔能得到廣泛認同,在當時,這種形容聽起來既奇怪又少見,特別是對於小說家來說。李不像拿破侖或墨索裡尼,他們很早就出版了自己的部小說,但因為其他追求而放棄了這條道路;她也不像J. D. 塞林格,雖然隻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但發表了許多短篇故事和中篇小說;不像奧斯卡·王爾德,雖然隻有一部小說,但寫了一堆戲劇;也不像多蘿西·戴(DorothyDay)和托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主業是神聖的宗教事業,寫一部小說隻是兼職;或者萊昂內爾·特裡林(Lionel Trilling)和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他們雖然隻是將各自宣揚的思想寫進了一部小說裡,但他們還寫了無數的文學評論;甚至不像艾米麗·勃朗特(Emily Brontë)等文學天纔,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會創作出更多的小說。不,李不像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曾有人將她和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以及拉爾夫·埃利森(Ralph Ellison)相提並論,這兩人的部小說均非常成功,但是到了後來,他們就銷聲匿跡了。現在,李永遠地成了他們中的一員。埃利森的《隱形人》(Invisible Man)於1952年問世,在接下來的40 多年裡,他一直在寫第二部小說,但是當他在1994 年去世時,留下的隻有2000 頁的筆記。米切爾曾是安妮·勞麗·威廉斯的客戶,並且憑借她的部也是一部小說,獲得了普利策獎和國家圖書獎,她的遭遇一定曾讓威廉斯和克雷恩,甚至後來聽說這件事的李本人感到恐懼。米切爾在1949 年的一次車禍中喪生,但那時《飄》(Gone with the Wind,1936)已經出版13 年了。米切爾至少有因“二戰”和在紅十字會志願服務的經歷帶來的心理創傷作為借口,更不用說還有胸膜炎、視力問題和“自我貶低”的傾向1,這是她對其他作家表示敬畏的方式。米切爾給出了借口,埃利森留下了遺稿,然而李這兩者都沒有,對此她甚至都不屑於裝裝樣子。寫作瓶頸隻是一種癥狀,而不是疾病本身。這個詞描述的隻是無法寫作這種現像,卻沒有解釋原因。這種癥狀是英國人發明的,或者至少是詩人塞繆爾·泰勒·柯爾律治首先給出的詳細說明,但是針對李的情況,顯然,一種美國式的解釋會更為適用。哈珀·李是在一種酒氣熏天的美國文學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當時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聲稱,如果身邊沒有一杯威士忌他就無法寫作,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則更甚,說他每天要喝掉1 誇脫2 的威士忌,並且一有機會就要喝上幾杯干馬提尼和甜莫吉托。李認識約翰·史坦貝克(JohnSteinbeck),和她的好友杜魯門·卡波特一樣,兩人的酗酒是眾所周知的,而且李對咖啡的熱愛並不遜於酒精。毫無疑問,李確實喝得太多了,而且她喝多以後就會變得難以相處。但是,到底是酗酒導致了李的寫作障礙,還是李的寫作障礙導致了她酗酒,人們不得而知。這兩種情況也都有可能是內心深處的某種不幸導致的——就李的情況而言,也可能是很多種不幸。然而,不幸本身也不足以解釋寫作上的失敗。其他作家,包括很多李認識的人,都是在對抗酒精、抑郁和完美主義的過程中寫作的。這些障礙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足以解釋為什麼李沒能再寫出一本書,即使每一項都給她的寫作增加了困難。我們也無法確定,在對抗這些困難的過程中,李到底是在哪一刻徹底放棄的。正如克爾凱郭爾1所觀察到的,隨著人生不斷地向前,我們對過去的理解不斷加深。甚至,很可能連哈珀·李自己都不知道她到底是在哪一刻放棄再寫一本書的。如果去讀李的日記(有傳言說李始終保持著寫日記的習慣),上面不太可能明確寫著:“某周二早上或周六晚上,李決定放棄完成第二本書”。更不可能徹底剖析她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是出於理性還是感性,或者她為何如此堅定地放棄?或許就像愛麗絲說的那樣,是因為李的手稿在約克維爾的公寓內失竊了。但即使這是真的,手稿的丟失對李來說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她也完全可以再寫一份出來。無論損毀了多少頁手稿,都不應該阻止李再寫出新的來。曾經有一段時間,哈珀·李的腦海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寫作靈感。她曾在1958 年給邁克爾和喬伊·布朗寫過一封信,那是李收到他們的聖誕禮物後的第二年,她堅持要一分不差地償還他們禮物錢外加利息,因此向他們“抵押了自己作為貸款擔保”。在信中,李列出了她想在接下來15年裡寫的東西:(1)種族小說(2)維多利亞時代小說(3)格雷阨姆·格林(Graham Greene)2先生稱之為消遣的東西(4)我要把(1958年的)門羅維爾撕個粉碎(5)關於聯合國的小說(6)1910年的印度所有這些想法——除了一個之外——都沒有完成,甚至有沒有開始動筆都不知道。但是“沒有完成”這四個字,就像愛與失去一樣,是分不同程度的。一件事未完成的程度可能有高有低:它可能完成了1/3 或者一半,完成另一半可能要花上兩年甚至20 年。奇怪的是,一本書越接近完成,某種意義上,它“未完成”的感覺就越強烈。一些構思,比如“格雷阨姆·格林先生稱之為消遣的東西”,能夠大大激發人的想像力。想像李會在腦海中構思出什麼樣的驚悚故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它也許像《密使》(The Confidential Agent,1939),隻不過在李的故事中,主人公被派去亞拉巴馬州買棉花1,或者像《一個被出賣的殺手》(A Gun for Sale,1936),隻不過萊文後回到了塔斯卡盧薩的家2。即使李動筆寫出了這樣一本書,其未完成度也不會高於“我要把(1958 年的)門羅維爾撕個粉碎”,她初的作品《守望之心》寫的就是這個題材,但終還是放棄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李所有未完成的作品中,沒有一本書的未完成程度像《牧師》一樣高。寫這本書時,李正處於全盛時期,並且雄心勃勃,她不僅在給朋友的私人信件中提到過這本書,還一反常態地與同事和陌生人談起過它。她在事件調查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並且為了方便采訪而長期居住在外地。所有這些都表明了她寫作這本書的誠意,而事件本身也表明,它有成為一本書的潛力。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