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我家的故事—陳白塵女兒的講述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紀實文學
    【市場價】
    139-201
    【優惠價】
    87-126
    【作者】 陳虹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紀實文學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3998482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9984827
    作者:陳虹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8月 

        
        
    "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由著名作家陳白塵先生的女兒精心撰寫的有關回憶文字的結集,坦誠、繫統地敘寫了家族內部鮮為人知的那些事兒。全書共分為:“父親的故事”、“母親的故事”、“哥哥的故事”、“我的故事”、“兒子的故事”五大部分。全面反映了這個知識分子家庭數十年間所經歷的坎坷、磨難、悲歡離合。尤其是對陳白塵與夫人愛情故事的描寫,感天動地,催人淚下。而家庭所經歷的種種磨難與打擊,更是令人感嘆不已……

    目錄
    父親的故事
    笑傲坎坷人生路
    “群眾演員”陳白塵
    熱血青年陳征鴻——父親早年在家鄉的生活片斷
    監獄中誕生的作家
    陳白塵與《石達開的末路》
    話劇·重慶·陳白塵
    沒有硝煙的戰鬥——陳白塵與國民黨“圖審會”的一場較量
    陳白塵在較場口事件中
    陳白塵與電影
    陳白塵與《人民文學》——讀父親於“文革”中的“認罪書”
    中國作家的蹣跚足跡——讀父親陳白塵在“四清運動”中的日記
    三十四封書信背後的故事
    寫在《聽梯樓日記》出版之際


    父親的故事



    笑傲坎坷人生路



    “群眾演員”陳白塵



    熱血青年陳征鴻——父親早年在家鄉的生活片斷



    監獄中誕生的作家



    陳白塵與《石達開的末路》



    話劇·重慶·陳白塵



    沒有硝煙的戰鬥——陳白塵與國民黨“圖審會”的一場較量



    陳白塵在較場口事件中



    陳白塵與電影



    陳白塵與《人民文學》——讀父親於“文革”中的“認罪書”



    中國作家的蹣跚足跡——讀父親陳白塵在“四清運動”中的日記



    三十四封書信背後的故事



    寫在《聽梯樓日記》出版之際



    寫在《陳白塵文集》出版之日



    松柏歲寒心——寫在父親陳白塵一百誕辰之際






    母親的故事



    母親的故事



    一段歷史的“補白”



    父親與母親的千封家書



    媽媽的信






    哥哥的故事



    一本殘缺的日記



    血濃於水






    我的故事



    童年啊,童年



    尋人啟事



    “媽媽級”的大學生



    這裡曾經是文化部五七干校






    兒子的故事



    夢弛兒






    編後記




    在線試讀
    母親的故事


    也許是爸頭上的光環過於耀眼了吧,媽被我長時間的忽略了;也許是媽本人的經歷過於平凡了吧,我始終不曾探問過有關她自己的一生。
    那是一個淒風苦雨的夜晚——爸去世不久,擔心媽太孤單太寂寞,我住回娘家與她相伴。客廳的牆上掛著爸的遺像,書房的櫥裡擺著爸的骨灰盒。我們母女二人靜靜地靠在床上,她說她睡不著,想跟我說說話,於是我次親耳聽到媽講述她自己的故事。
    “我一生信奉的是‘愛情至上’。”她這樣開的口,聲音很低,卻沒有絲毫的猶豫,“我知道,你們這代人是不能理解的,甚至會看不起我……”
    那一夜我沒有說一句話,始終低著頭不敢看她的眼睛,但我一直在聽,聽她從心底發出的聲音。臺燈的光線很黯淡,屋外的夜雨很淒厲,媽沒有流淚,她似乎又回到了與爸相愛的日子裡,她甚至沒有漏掉每一個微小的細節……
    1
    的確,到了我們這一代人已經無法理解“愛情至上”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與追求了,但媽對爸的“至上”卻深深地打動了我。後
    媽媽和爸爸相愛了
    來我在《自有歲寒心——陳白塵紀傳》一書中,記下了他倆從相識到相戀的過程:那是1939年,父親因養傷的需要,經朋友介紹來到重慶歌樂山中一處名叫高店子的小鎮上——……主人楊英梧年紀不大,卻已有了一兒一女。他的妻子叫金淑華這是媽以前的名字,跟爸結婚後改名為金玲,是爸給他起的。,不多言不多語,喫飯時總愛用那雙深邃的大眼睛時不時地對著新來的客人瞅上一眼,裡面蘊藏著的是好奇,是崇敬,當然還有對外面世界的渴望與遐想。
    “這個女子真單純,真年輕,如果不知道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還真以為是一名剛剛邁出校門的女學生呢!”——這是這家女主人給我爸留下的眼印像。
    “你今年多大了?”一次楊英梧不在家,我爸忍不住向她開了口,盡管他明白隨便打聽女士的年齡是不禮貌的。
    “二十一歲,屬馬,1918年生。”
    “這麼年輕!那你……?”我爸似乎不知足,還想再知道點什麼。


    母親的故事



     



     



    也許是爸頭上的光環過於耀眼了吧,媽被我長時間的忽略了;也許是媽本人的經歷過於平凡了吧,我始終不曾探問過有關她自己的一生。



    那是一個淒風苦雨的夜晚——爸去世不久,擔心媽太孤單太寂寞,我住回娘家與她相伴。客廳的牆上掛著爸的遺像,書房的櫥裡擺著爸的骨灰盒。我們母女二人靜靜地靠在床上,她說她睡不著,想跟我說說話,於是我次親耳聽到媽講述她自己的故事。



    “我一生信奉的是‘愛情至上’。”她這樣開的口,聲音很低,卻沒有絲毫的猶豫,“我知道,你們這代人是不能理解的,甚至會看不起我……”



    那一夜我沒有說一句話,始終低著頭不敢看她的眼睛,但我一直在聽,聽她從心底發出的聲音。臺燈的光線很黯淡,屋外的夜雨很淒厲,媽沒有流淚,她似乎又回到了與爸相愛的日子裡,她甚至沒有漏掉每一個微小的細節……



    1



    的確,到了我們這一代人已經無法理解“愛情至上”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與追求了,但媽對爸的“至上”卻深深地打動了我。後



    媽媽和爸爸相愛了



    來我在《自有歲寒心——陳白塵紀傳》一書中,記下了他倆從相識到相戀的過程:那是1939年,父親因養傷的需要,經朋友介紹來到重慶歌樂山中一處名叫高店子的小鎮上——……主人楊英梧年紀不大,卻已有了一兒一女。他的妻子叫金淑華這是媽以前的名字,跟爸結婚後改名為金玲,是爸給他起的。,不多言不多語,喫飯時總愛用那雙深邃的大眼睛時不時地對著新來的客人瞅上一眼,裡面蘊藏著的是好奇,是崇敬,當然還有對外面世界的渴望與遐想。



    “這個女子真單純,真年輕,如果不知道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還真以為是一名剛剛邁出校門的女學生呢!”——這是這家女主人給我爸留下的眼印像。



    “你今年多大了?”一次楊英梧不在家,我爸忍不住向她開了口,盡管他明白隨便打聽女士的年齡是不禮貌的。



    “二十一歲,屬馬,1918年生。”



    “這麼年輕!那你……?”我爸似乎不知足,還想再知道點什麼。



    “是父母之命!就連高中都沒有讓我讀完……”“女學生”的那雙大眼睛黯淡了下去,她默默地低下了頭。



    我爸一下子慌了:“真對不起,不該問你這些。”他趕快掉轉話題,希望能讓對方快活起來:“……是啊,我看楊英梧還是很愛你的。”



    “不,他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愛情!”“女學生”脫口而出,竟令我爸大喫一驚。“我向他提出過好幾次離婚的要求,他都不同意!”這時“女學生”的眼圈已經紅了,她毫不掩飾地掏出了手帕。



    後來,我爸終於一點一點地了解了她的身世——她是江西九江人,父親為當地一位資產頗為雄厚的商人。但金淑華不是他的親生女兒,同兩個兄弟、一個姐姐一樣,都是從別處抱養來的。



    “女學生”告訴我爸,由於她的姐姐欠了鎮江姓楊的人家一筆人情債,便動念要把自己的妹妹許給他家做媳婦。父母沒有反對——在重男輕女的年代裡,女兒的婚姻並不需要他們去操太多的心。



    於是反抗、哭泣,甚至於絕食,都沒有絲毫的結果,終於一頂花轎將金家的二小姐抬進了楊家的大門。那天她正發著高燒,但父親竟連一丁點的惻隱之心都沒有。



    “我對楊英梧講,我什麼要求都沒有,隻請你把我出嫁時父親送我的二百塊錢還給我,我拿它去讀大學。”



    “哦,你愛讀書?”我爸的興趣來了。



    “陳先生,不瞞你說,你寫的劇本《虞姬》,我在初中時就讀過了。”“女學生”的眼裡閃出一星光亮,但很快又黯了下去:“楊英梧就是不答應我,他不讓我去考大學,他心裡隻有錢,而我也隻是他的生兒育女的工具……”



    這樣的談話一直在斷斷續續地進行著,但我爸那隻木箱子裡的書卻被“女學生”一本又一本地讀完了……這部傳記出版之後,我得意地拿回家去給媽看。不料媽讀完後很生氣,隻給我打了個70分——還是在反復懇請她“高抬貴手”的情況之下。我明白了:我的筆隻能描述出當年的那個過程,卻無法闡釋出媽心中的那個“至上”的內涵。



    ……再後來呢,則是楊英梧終於發現了他們兩人的秘密,不得不下“逐客令”了。由於事情發生得非常突然,媽當時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用手帕包了幾塊銅板,悄悄地塞進了爸的口袋裡,她知道這時的他身無分文;而爸當時所能做的一件事,則是暗暗地遞給了媽一張紙條,上面隻有兩個字:“堅忍”。



    ……再後來,便是媽不顧一切地從楊家跑了出來,她隻拿了幾件換洗衣裳,沒有要姓楊的一分錢。她告訴我說,她在重慶千方百計地找到了一份工作,“獲得了經濟上的獨立”;至於那一雙小兒女,“大的送進了兒童保育院,小的則送到重慶南岸的一家托兒所……”



    ……再後來,便是她同楊英梧終於辦妥了離婚手續,當然付出的代價也夠慘痛的——爸被楊英梧迎面狠擊了一拳,當場流了很多的血。不過二人終還是友好地談了一次話,畢竟他倆曾先後在一個劇社裡演過戲。我在我的書裡這樣寫道:“他倆談了些什麼,我不知道;但這一過程,不知怎的讓我想起了瞿秋白與楊之華的故事……”



    可能就是因為有了這句話吧,媽不再繼續指責我了。——難道正是這幾個字道出了她們那一代人的赤誠追求?還是這幾個字表述出了母親心中的“至上”?我至今不敢輕易地做出回答。



    凡是見到過媽的人,無不為她的美貌而驚嘆——“靡顏膩理”也好,“楚楚動人”也罷,但似乎又都難以概括出她的氣質:那是一種柔弱的美,柔得讓你心生愛憐,弱得讓你陡生愍惜。當年在重慶,夏衍先生次看見媽時亦曾凝眸了片刻,他沒有稱“夫人”,也沒有稱“女士”,而是緩緩喊出了“金玲娘子”。眾人皆愕,繼而鼓掌——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然而,正是這位“娘子”,這位柔心弱骨的“娘子”,做出了足以讓今天的我們也不敢相信的舉動!為了心中的真愛,她放棄了富裕的生活,離開了親生的骨肉,這需要何等的勇氣、何等的堅忍啊……那個夜晚,那個伴著淒風與苦雨的夜晚,雖說我一直沒敢抬頭看媽的眼睛,但我不能不由衷地佩服她。



    後來,我曾不止一次地想問媽:你後悔過嗎?但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我知道,為了這一“至上”的愛情,她付出的犧牲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先是不滿兩歲的小女兒夭折了,媽說過,她是那樣的漂亮和可愛。接著便是她自己患上了在當年來說如同絕癥般的肺結核,差點送掉了性命。那天媽吐出了一臉盆的鮮血,爸抱著媽哭了,這麼硬的漢子——蹲過大牢、挨過槍子,都沒掉過一滴眼淚的漢子,竟因為自己太窮,因為自己沒能讓心愛的女人過上一天好日子而悲痛欲絕了。媽說,是她用蒼白的手給爸擦去了腮邊的淚水,並安慰他道:“別難過,嫁給你是我自願的,喫苦受窮也是我自願的……”



    2



    媽不顧一切地愛上爸,到底是因為什麼,我同樣不敢提出這一問題。



    不少年長者都曾對我說過:“你爸年輕時可英俊呢!”我問過媽,她卻撲哧一聲笑了:“土!”——隻有一個字的評價。“你看他,頭發梳不好,領帶打不好……”媽像數落自己的孩子一樣地數落了起來,“就連看書……”她將食指放在唇邊作了一個蘸口水的動作,於是連我也忍不住大笑了起來——一點沒錯,直到晚年爸也沒能改掉這個土得掉渣的毛病。



    的確,爸是在封閉的蘇北小縣城裡長大的,這自然無法與媽的老家——早在1858年就成為開埠城市的九江相比了。至於各自的家庭背景,更是懸殊巨大:我爺爺的全部資產,充其量也隻能算個小業主——五臺手搖的機器,從早忙到晚也隻能織出不到一百雙的土布襪子,而且沒有幾年就倒閉了;但是我的外公,則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不僅和上海的火柴大王劉鴻生是拜把兄弟,創辦了大中華火柴廠的分廠,而且還被推選為九江市的商會會長。為此作為金家的二小姐,媽自幼便跟著家庭教師習讀四書五經、研究琴棋書畫,長大之後又被送進教會學校讀書,那一口流利的英語,著實讓隻有一張“野雞大學”文憑的爸望塵莫及。



    看來,媽對爸的感情純粹是由“追星”開始的——儒勵女中的生活讓她接觸到了五四運動所傳播的新文化和新思想,她便一發而不可收地痴迷於其中了。別的不說,就拿那篇發表在《文學》雜志上的《虞姬》而言吧,那是爸1933年在監獄裡寫成的,算算看,這一年媽纔十五歲,竟然一字不落地讀完了這部標新立異的劇本,並且牢牢記住了那個讓古人喊出“愛情萬歲”的作家。



    就這樣,媽由爸的“粉絲”而變成爸的“鐵杆”,又由爸的“鐵杆”而變成爸的妻子。後來她在《祭白塵》一文中這樣寫道:1939年你到歌樂山養病。那時我年青單純,而你已是一位名作家了。我尊你為師,你經常給我上課,除了談些文學藝術、人生哲學之外,也談到你自己。你說,你隻有通過作品,纔能表白自己;你還說,隻有寫作,纔能感受生活。我感動萬分,並在心中立下誓言:今後一定要竭盡全力為你安排一個良好的創作環境,讓你堅強地活下去,讓你安心地寫下去。從此你視我為知己,我們兩顆心緊緊結合在一起,再也不分離。



    ……那時我們很窮,隻能靠你寫文章的微薄稿費來維持生活。但是我們從未埋怨過,我們享受著精神上的富有。……每當你順利地寫完一個章節時,都會對坐在身邊的我抱以會心的微笑,又或是緊緊握著我的手,讓我也分享你的快樂和幸福。每當這時,我就會為你泡上一杯新茶,點燃一支香煙;而你喝下一口茶、吸上一口煙後,又埋頭寫了下去……這就是媽苦苦追求的幸福!這就是媽朝思暮想的愛情!——當時我讀完這段文字時,感動得熱淚盈眶。我明白了,她的要求其實很低,她隻願永遠做爸的綠葉,永遠隱於爸的身後。她說了,她的欣慰就是——“成為你的每一部作品、每一篇文章的個讀者,也是個批評者。”她還說了,她的幸福則是——“在你的每篇作品中都浸透著我精神上的無形支持!”



    永遠的“綠葉”



     



    我看過媽給爸抄的稿子,那一手端莊的顏體不能不讓人驚羨和感動;我也看過他們二人在一起討論創作的情景,媽說得頭頭是道,爸聽得聚精會神。其實要論媽的纔華,她完全可以不當綠葉,不隱幕後。媽的老領導——著名作家陳翔鶴就曾這樣誇獎過她:“論文學功底和藝術修養,絕不在他人之下。”這時的媽在中國作協古典文學編輯部當編輯,或許是出於器重吧,也或許是出於鼓勵,陳翔鶴先生竟然送給了媽一套珍藏多年的《聊齋志異》,而且是乾隆三十一年的青柯亭刻本!



    一次,我忍不住悄聲問媽:“你自己就從來沒有寫過點什麼嗎?”我還自作聰明地說道:“我爸從解放前到解放後一直都在編報紙、編刊物,他不會不給你支持、不幫你發表吧?”



    哪知媽輕輕地嘆了一口氣,並向我吐露了一個久藏心底的秘密——她這輩子的遺憾,就是沒有能夠讀成大學。“我爹爹不讓我讀,是重男輕女;楊英梧不讓我讀,是要‘金屋藏嬌’。哪知你爸也同樣不讓我讀——他的理由是:‘我就在大學教書,你何必舍近求遠呢!’”



    “那他教你了嗎?”我追問道。



    媽笑了,她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而是下意識地絞著手絹,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那是1943年在成都,媽悄悄地寫了一篇社會見聞,說的是一個貧苦的農婦因為無錢進醫院,隻好躲在廁所裡生產。她將稿子投給了《華西晚報》,因為爸當時正在那裡編副刊。哪知第二天“伎倆”就被戳穿了!媽說,她親眼看到爸是如何將一摞稿件帶回家的,又是如何拆開那個信封的,更是如何邊看邊點頭的……但很快他便停止了閱讀,並轉過身來望著媽的眼睛:“哈哈,還想騙我?別以為改換了筆跡我就認不出來!”雖說語氣並不嚴厲,臉上也依然掛著笑容,但媽卻不敢吭聲了。媽說,那一刻她從爸的眼神裡讀懂了其中的意思,於是她紅著臉低下了頭,並從此再也沒有將那個光彩四射的“作家夢”繼續做下去……



    “我爸也真是的!”我忍不住拍著椅背,為媽抱打不平。



    哪知媽一把抓住我的手:“別怪他,這是我的命!”



    “命?”我不能理解,“憑你過目能誦,憑你下筆成章……”



    媽輕輕地將臺燈扭開,並展開了自己的雙手——“我爹爹懂得相術,他看了我的手相後說:‘女孩子能有功名線實不多見,但按照男左女右的定律,你這輩子怕是隻能去輔佐他人成就功名了。’你看……”媽指著自己的左掌心,苦笑著對我說:“他說的沒錯,我的這條線長錯了地方。”



    我真的不敢相信,媽竟然為自己找到了這樣一個“理論依據”!我想批評她太荒唐,太迷信,但是又不敢,因為她從來就沒有埋怨過爸,哪怕是我的這位當過教授、當過主編的爸一直忽略了她的要求,她也沒有吐露過半句怨言。



    是怕“妻以夫貴”遭人口舌?是怕“近水樓臺”留下詬病?我相信我那清高絕塵的爸一定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難道不是嗎?作為他的女兒,我自己豈不也從未得到過他一絲一毫的“關照”!



    ……那是到了1977年,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遍了全國——大學恢復招生了!我等“老三屆”又有了參加高考的希望!媽拿著當天的報紙,急如星火地把我叫回家:“去報名,快去報名!”“媽,我都三十歲了……”我囁嚅著,沒有太大的信心。媽沒有多說話,隻是一把攥住了我的手,緊緊的,連指甲都陷進了我的肉裡:“你能考上,一定能考上!——就報南京師範學院!”



    這後的一句話,一下子刺在了我的心上——南京師範學院的前身是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即俗稱的“金女大”,這裡曾經是媽的夢想!當年她和眾多的有志青年一樣,向往著它,遙望著它,周圍的同學們一個個地考了進去,就連同宿舍的餘振華也在媽的資助下邁進了化學繫的大門,而她自己卻永遠失去了機會……



    於是我努力地復習,努力地迎考,兩個月後終於收到了那份蓋著大紅印章的錄取通知書。媽哭了,我也哭了,我的淚是為了媽心中的那個久遠的夢……



    3



    媽這輩子的遺憾,是沒能讀成大學;媽這輩子的懊悔又是什麼呢?直到我讀完她寫的《祭白塵》後纔明白,原來是沒能保留下爸在“文革”期間寫給她的數百封家書。“文革”中,你被揪去干校,關進牛棚,從此我們天各一方。在離別的七年中,我們隻有每天通信,若有一日接不到信,你我都會焦慮萬分。你每封來信中,不僅告訴我你所受到的遭遇和迫害,更重要的是在這人世間你有了一個訴述苦悶和煩惱的知己。七年中我倆的家書加起來該有一千多封,然而懊悔的是,當時為了怕抄家,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每封信的末尾都寫上“看後即焚”,竟是一封未能留下……爸是1966年的9月11日被中國作家協會的造反派從南京揪回北京去的,從此之後天各一方,甚至連通信的自由都沒有。查閱爸的日記可以看到,媽寫給他的每一封信都要經過專案組的審查,一次甚至還在信封上打了幾個烏黑的××,並喝斥他道:“你的老婆居然還稱你為‘同志’!——你要明白自己的身份!”



    這一年媽纔四十八歲,由於此前文藝界已被折騰出了一場規模不小的“文化小革命”,其結果不僅爸被發配到了金陵,媽也受到株連,於高壓之下辦理了退職手續。……就這樣,整整七年的光陰,我們一家人孤零零地生活在南京。——沒有錢,媽不怕,她變賣了家中所有的值錢東西;但沒有爸,媽撐不住了,她整日憂心如焚、悵然若失。



    我沒有看到過媽給爸寫的任何一封信,但我看到過媽每天等盼郵遞員時的焦慮身影——倚著門,伏著窗,一動不動,如同石雕一般。外面傳來高音喇叭的叫喊,她會像觸電一樣痙攣起來:“你爸會不會又挨鬥了……”天空飄下片片雪花,她會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語:“你爸走時沒帶厚棉襖……”一天晚上又停電了,我百無聊賴地靠在床頭,凝視著窗外如水的月光。房間裡悄無聲息,媽也在舉頭遙望。不知過了多久,忽然從黑暗中傳來了一聲嘆息,輕輕的,卻又那麼悠長:“……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我的心猛然間停止了跳動——既為詩中那纏綿悱惻的內容,也為媽那幽憂悲涼的聲音。直到數年之後,我借到了一本《宋詞選》,纔知道那是晏殊寫的《蝶戀花》。



    爸被揪走後的日子是極其枯寂的,媽幾乎忘記了我們姐弟三人的存在,整天生活在她的思念與幻覺之中——那裡應該是:“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那裡應該是:“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這時的我雖說已經上到高二,但語文課上除了詩詞,又何曾讀到過如此婉約的詩句?於是我漸漸地從媽的口中明白了什麼是愛情——“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什麼是不渝——“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那一個個寂寥的夜晚,永遠地留在了我的腦海中——弟妹們都睡了,媽獨自一人坐在臺燈下,萬籟俱寂,隻有她那巨大的身影投射在斑駁的牆面上,稍稍有些晃動。不一會兒聲音響起來了,幽幽的,綿綿的,吟誦著一首又一首千古不朽的詩句,全憑她的記憶,全憑她的思緒。而我則一聲不響地蜷縮在床角裡,貪婪地聆聽著她發出的每一個音節,痴迷地陶醉在幽婉縹緲的意境中。



    我知道媽此時的苦,不僅是思念,更是無法傳遞這思念。——爸給媽寫信,可以尋找各種機會,巧妙地避開造反派的視線,將信擲入路邊的郵筒裡;但媽給爸寫信卻難了,既要能夠順利地通過造反派的檢查,又要能夠讓爸讀懂其中的意思。我不知道她用的是什麼方法,直到有一天——



    ……那天其實也很平常,大媽同往常一樣在廚房裡燒飯,而媽也同往常一樣推門走了進來。她掀開鍋蓋,小心翼翼地撇出一小碗米湯,濃濃的,泛著泡沫。我問過大媽,她說家裡沒錢訂牛奶了,權當補充一點營養。不料回到臥室後,媽卻關上了房門,拉上了窗簾,舉止極為詭秘。我惴惴不安起來,並忍不住扒著鎖孔往裡偷看——隻見她坐在寫字臺邊,先是拿出一張報紙,繼而又取出一根竹簽,然後便蘸著那碗米湯,在報紙四周的空白處匆匆地寫了起來。



    “媽,你在干什麼?”我猛地推開房門衝了進去:“這也不是墨水,怎麼能寫得出來?”



    媽抬起頭,定睛望著我,不僅沒有絲毫的責怪,反而是一臉的神聖與莊重。“隻要拿碘酒一塗,就能顯現出來。這是解放前你爸干地下工作時教會我的……”



    “媽!”我的心狂跳不已,既為偷窺到了一項絕密的工作,又為發現了媽的一個重大秘密——隔不了幾天,她就要給爸寄去一張報紙,說是上面有重要的社論,讓他認真學習。



    那天晚上我興奮得睡不著覺,並自作聰明地給媽背誦起了柳永的《蝶戀花》:“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不料媽卻搖了搖頭,接著又是一聲長嘆:“還是李清照寫得好:‘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纔下眉頭,卻上心頭……’”



    整整七年的離別,整整七年的相思,爸究竟從媽的去信中獲得了什麼?查看他的日記,有這樣一段記載:孫××將南京寄來的包裹當面拆開,檢查無訛後方交還於我。返回宿舍,立即從“機密”處尋到玲的附信,讀後心潮起伏,不能自已。立復數行,大呼:“玲知我!玲知我!”這是批判會後收到的封“私信”。——這是發生在1971年的事情。爸的“問題”升級了,《紅旗》雜志刊登出了批判他的文章,干校接著也“狂轟濫炸”了一通。他憤怒,他無奈,但身邊卻沒有一個可以傾訴衷腸的朋友。媽在南京也看到了這篇文章,她同樣氣憤,同樣無奈,但她明白這時的爸需要的是支持,是理解。於是她又動腦筋了——必須要寫一封長長的信,一封能夠逃避檢查的不被別人看到的“私信”,將心中的一切表述出來。



    那晚,她手中拿起的不是竹簽,而是縫衣針。她親手為爸縫制了一件中式的棉襖,不為別的,隻為在那個襯有袼褙的硬領裡藏匿起她的家書——一封足足寫滿了六張信紙的家書!媽的女紅實在不敢恭維,可能是年幼時隻顧讀書而荒廢了這一必修的“功課”吧,針腳歪歪斜斜尚且不談,手上更是扎出了不少的針眼,滲出滴滴血珠。後還是叫來了大媽,在她的幫助下,總算將就著做成了這件衣裳。我不放心,悄悄地問媽:“爸怎麼會知道棉襖中的秘密?”媽隻回答了我一句話:



    “心有靈犀一點通!”



    4



    媽對爸的深情著實令人感動,但同時它卻又著實令人不安——畢竟爸年長媽十歲,且又於“文革”中被折磨出了嚴重的冠心病,如果萬一有一天他走在了媽的前面,媽又如何能夠一個人活下去?



    我聽到過爸對媽開的玩笑:“公不離婆,秤不離砣。”也看到過爸給媽親筆寫下的十六個字:“柔情似水,意志如鐵。共患共難,同枕同穴。”我更看到過爸和媽相依相伴的身影——天晴時,他倆相互攙扶著在庭院中散步,又或是爸坐在輪椅上,媽在後邊慢慢地推著,二人的背影襯著西天的晚霞鑲嵌在了那片蔥郁的竹林中。天雨時,他倆則手拉手地坐在沙發上講故事,爸一遍一遍地講,媽一遍一遍地聽,二人的笑聲甜蜜而溫馨,伴著清風,飄出了窗外,飄向了蒼穹……



    “公不離婆,秤不離砣。”



    然而,人生的自然規律是無法抗拒的——不管怎樣的不安,不管怎樣的提心弔膽,怕發生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那是1994年的初夏,爸與世長辭了。他是在媽的呼喚聲裡閉上眼睛的,是在自己的家中與親人告別的。從此之後,媽的精神徹底崩潰了——她整日以淚洗面,這我能理解;她堅持不讓安葬,這我也能理解。但她後來竟於夜深人靜之時悄悄地吞服了安眠藥,這則讓我無論如何也難以理解,更難以原諒。



    那天是保姆先發現的,全家人手忙腳亂地喊來了救護車。我永遠也忘不掉急診醫生那刀子般的眼神,他直視著病床前的我們:“這是你們的親生母親嗎?”我聽懂了他話中的意思,卻又無法能夠解釋得清。



    媽終於被搶救過來了。從醫院回來的那天,我忍不住號啕大哭,並不顧一切地埋怨起來:“媽呀,媽!……難道在你的心中就隻有爸,沒有我們兒女嗎?”媽木然地看著我,搖了搖頭。“那你當初為什麼要生下我們?”我幾近絕望了。“你爸喜歡孩子,我是為他生的……”媽的臉上依然沒有任何的表情,我的心卻訇然一聲碎裂了。



    日子總還得過下去,沒有了爸的家依然還得是個家。



    為了讓媽盡快地從悲痛中解脫出來,我帶她去北京,一來散散心,二來看看老朋友。不料,我還是錯了!那些舊日的街道與熟悉的建築,偏偏讓她回憶起了以往的一切——“這裡我陪你爸來散過步”,“這裡我和你爸來買過書”……眼淚照樣淌,哀戚照樣生。



    為了讓媽能夠高興起來,我特地跑到專賣店為她挑選了一件天藍色的開司米毛衣。不料,我還是錯了!她看都不看就扔在了地上:“你爸剛走,我怎麼能穿新衣服?”邊說邊用腳使勁地踩。這次該輪到我流淚了:“媽,這麼貴的東西,我自己從來都沒舍得買過……”



    以前的那個溫柔的、慈祥的媽再也看不見了;她變得那樣冷漠,那樣無情。一天,為了給來訪的客人留下一個詳細的地址和電話,我隨手拿起爸生前用過的信箋,並撕下了一張。哪知客人剛走,媽就大發雷霆起來,她一把將我拽到爸的遺像前:“跪下,向你爸認罪!”——僅僅是一張信箋啊,我哭得天昏地暗。



    ……這難道就是媽說的“愛情至上”嗎?我想起了那個淒風苦雨的深夜,想起了媽對我講述的一切——她說:“你們這代人是不能理解的,甚至會看不起我……”



    一天、兩天,一年,兩年……日子總算平靜地過了下去,媽沒有再吞安眠藥,她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那是2001年,一位名叫張昌華的作家朋友前來家中看望媽。不久他寫出了一本《文化名人的背影》,其中記錄下了他於當天的所見所聞:我仔細地打量著她的臥室,西南一隅設了一座陳白塵的靈位,已七年矣!牆上掛著陳白塵的遺像,供臺上的兩隻花瓶裡插滿了鮮花,一隻潔白的馬蹄蓮異常舒展。八卷本的《陳白塵文集》和各種版本的陳氏著作各成一摞,用紅緞帶繫著,分列於供桌兩側;中間是一尊小香爐,爐前置著一隻陳白塵生前愛用的白瓷杯。我掀開杯蓋,茶色碧清,數片香茗漂在水面上,熱氣卷著清香撲鼻而至……的確,這就是媽的臥室。媽每天早上起來的件事,便是在爸的遺像前點燃一炷香,泡上一杯茶,換上幾枝新買來的鮮花,然後開始她的談話,和爸的心對心的談話——就在這裊裊的煙煴中,在這清新的茶香裡,在這盛開的花束下,就像爸還活在這世上一樣。她永遠有著說不完的話題,或是回憶過去的日子,或是彙報今天的生活,胃口怎麼樣、睡眠怎麼樣,一談就是半個多小時,娓娓的,絮絮的,後一句永遠是:“白塵啊,我的親人!你等著我,我很快就來陪伴你……”



    張昌華在文章中這樣寫道:“望著眼前縹緲繚繞的雲煙,我問金玲:‘陳先生會知道嗎?’金玲點點頭,肯定地說:‘知道。’她那虔誠的神態,真的讓你寧信其有,不信其無了。”



    ……整整十四個年頭啊,五千三百多個日夜,有誰能夠像媽這樣一天不落地給爸敬香,給爸上茶,給爸獻花,陪爸談心——她怕爸一個人在那邊太孤單,太淒清。……望著媽那瘦小、羸弱,甚至有些佝僂的身影,我每次都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淚,它永遠定格在了爸的遺像前,定格在了我的腦海中。我終於理解了媽,也原諒了媽——她的心上隻有爸,她隻為他一個人活著,卻活得如痴如醉,活得無怨無悔。



    爸的骨灰盒是媽親自挑選的,她買了一對,一模一樣;爸的墓碑也是媽親自設計的,黑底白框,並排刻著兩人的名字,墓蓋上是爸的手書:“柔情似水,意志如鐵。共患共難,同枕同穴。”



    ……媽終於走了,那是2008年的鼕天。她沒有絲毫的悲哀,她高高興興地跟爸團聚去了。



    我們在墓穴裡放進了一個小鈴鐺,那是爸病重時媽怕聽不見爸的呼喚而特地為他準備的,上面留有爸的指紋;我們在壙穴裡放進了一支鋼筆,那是媽數十年來為爸抄寫稿子時所使用的,上面留有媽的汗水。



    還有一樣東西卻再也無法放進去了——那是爸的一條領帶,“文革”中被我用剪刀剪碎了。記得那天媽急得渾身哆嗦,我卻反復強調:“二女中的紅衛兵明天就要來抄家了!”……直到後來我纔知道,這條領帶是媽與爸戀愛時送給爸的禮物。那時的她剛從楊英梧家跑出來,靠給一戶有錢人家的孩子當家庭教師為生。一天,她在商店裡看中了這條紅黑相間的斜紋領帶,便發誓一定要買下來,但一問價格,竟足足需要攢上三個月的工資。她沒有灰心,隻是每天都要跑到那個櫥窗前瞅一瞅,生怕被別人買了去……



    相濡以沫



     



    那天,在安葬爸和媽的時候,我不住地流淚。有思念,有懺悔,也有隱隱的安慰: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終於在天國團聚了。為了這一天,你們曾天人相隔,苦苦思念了十四年,切切等盼了五千多個日夜。從此以後,你們便可再也不分離:媽媽繼續為爸爸抄稿,爸爸繼續陪媽媽散步,兩人手拉手地繼續去講述那些永遠也講述不完的故事……——我相信爸和媽一定會聽到的!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