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作為方法的民國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理論
    【市場價】
    148-216
    【優惠價】
    93-135
    【作者】 李怡著,李怡、張中良主編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學理論 
    【出版社】山東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3294902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2949021
    叢書名:“民國歷史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書

    作者:李怡著,李怡、張中良主編
    出版社:山東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6月 


        
        
    "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民國歷史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是國內套從民國歷史文化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叢書。該成果的問世,中國文學史將面臨改寫,強調回到中國民國時期的歷史本身,揭示中國現代作家自己經歷的歷史故事,從中國歷史本身出發研究問題,具有全新的開拓意義。





    《作為方法的民國》一書集中研究了引入民國歷史文化視野之後對於傳統的現代文學研究可以形成哪些方面突破,對於過去的現代文學研究而言,究竟意味什麼新的思路、理念和問題意識。該書倡導一種真正回到“中國歷史”,挖掘“中國問題”,力圖展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新的方向。





    作者簡介
    李怡,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學術叢刊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郭沫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聞一多研究會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現代詩歌、魯迅及中國現代文藝思潮研究。出版過學術專著《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現代四川文學的巴蜀文化闡釋》、《七月派作家評傳》、《現代:繁復的中國旋律》、《大西南文化與新時期詩歌》、《閱讀現代——論魯迅與中國現代文學》、《為了現代的人生——魯迅閱讀筆記》、《中國現代詩歌欣賞》、《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等。曾入選*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獲得過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目錄
    總序一 李 怡
    總序二 張中良
    導論 作為方法的“民國”
    作為方法:亞洲與中國
    作為方法的“民國”
    “民國”如何成為“方法”
    一、“國家歷史情態”與文學史敘述
    ——百年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概念與範式問題
    “新文學”、“現代文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國家歷史情態”的提出
    “國家歷史情態”的歷史建構
    二、文學的民國機制
    民國機制:中國現代文學的一種闡釋框架
    怎樣討論中國現代文學的“民國機制”


    總序一 李 怡



    總序二 張中良



    導論 作為方法的“民國”



    作為方法:亞洲與中國



    作為方法的“民國”



    “民國”如何成為“方法”



    一、“國家歷史情態”與文學史敘述



    ——百年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概念與範式問題



    “新文學”、“現代文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國家歷史情態”的提出



    “國家歷史情態”的歷史建構



    二、文學的民國機制



    民國機制:中國現代文學的一種闡釋框架



    怎樣討論中國現代文學的“民國機制”



    關於文學的“民國機制”答問



    三、民國歷史視野中的現代中國文學



    憲政理想與民國文學空間



    辛亥革命與中國文學“民國機制”的國體承諾



    五四:民國機制的形成



    附:誰的五四?



    ——論“五四文化圈”



    含混與矛盾:國民黨戰時文藝政策的一個特點



    ——從張道藩《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談起



    四、民國文學研究的學術論衡



    “民國熱”與民國文學研究



    重寫文學史視域下的民國文學研究



    命運共同體的文學表述



    —兩岸華文文學視野中的民國文學



    “民國文學”與“民國機制”三個追問



    民國文學:闡釋優先,史著緩行



    五、“民國歷史情境”與知識社會學方法



    知識社會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世界知識、地方知識與中國文學研究



    少數民族知識、地方性知識與知識等級問題



    從進化論的時間到區域論的空間



    語言的整合與歷史情境的整合



    地方性文學報刊之於中國現代文學的史料價值



    “本土化”問題的“主體性”解決






    後記

    前言
    導論 論作為方法的“民國”



    導論 論作為方法的“民國”















    “作為方法”的命題首先來自日本著名漢學家竹內好,從竹內好1961年“作為方法的亞洲”到溝口雄三1989年 “作為方法的中國”,其中展示的當然不僅僅是有關學術“方法”的技術性問題,重要的是學術思想的主體性追求,日本學人通過中國這樣一個“他者”的參照進行自我的反省和批判,實現從“西方”話語突圍,重新確立自己的主體性,這對同樣深陷“西方”話語圍困的中國學界而言無疑具有特殊的刺激和啟發,19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華人)學人如孫歌、李鼕木、汪暉、陳光興、葛兆光等陸續介紹和評述了他們的學說,[1]特別是近10年的中國思想文化與文學批評界,可以說出現了一股竹內—溝口的“作為方法”熱,“作為方法的日本”、“作為方法的竹內好”、 “亞洲”作為方法、[2] 以及“作為方法的八十年代”等等在我們學術話語中流行開來,體現了一種難能可貴的自我反思、重建學術主體性的努力。竹內好借鏡中國的重要對像是文學家魯迅,近年來,對這一反思投入多的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學者,因此,對這一反思本身做出反思,進而探索真正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方法”的可能,便顯得必不可少。



    在“亞洲”、“中國”先後成為確立中國學術主體性的話語選擇之後,我覺得,更能夠反映中國現代文學立場和問題意識的話語是“民國”,作為方法的民國,具體貼切地揭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生存發展語境,較之於抽像的“亞洲”或者籠統的“中國”,更能體現我們返回中國文學歷史情境,探尋學術主體性的努力。







    作為方法:亞洲與中國







    日本戰敗,促成了一批日本知識分子的自我反省,竹內好(1908-1977)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看來,“脫亞入歐”的日本“什麼也不是”,反倒是曾經不斷失敗的中國在抵抗中產生了非西方的、超越近代的“東洋”,通常我們說魯迅等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從“東洋”日本發現了現代文明的啟示一樣,竹內好卻反過來從中國這個“東洋”發現了一條區別於西歐現代化的獨特之路:經由日本所沒有的社會革命完成了自我更新,如果說日本文化是“轉向型”的,那麼中國文化則可以被稱作是“回心型”,而魯迅的姿態和精神氣質就是這一“回心型”的也更富有獨立創造價值的體現。“他不退讓,也不追從。首先讓自己和新時代對陣,以‘掙扎’來滌蕩自己,滌蕩之後,再把自己從裡邊拉將出來。這種態度,給人留下一個強韌的生活者的印像。像魯迅那樣強韌的生活者,在日本恐怕是找不到的。”“在他身上沒有思想進步這種東西。他當初是作為進化論宇宙觀的信奉者登場的,後來卻告白頓悟到了進化論的謬誤;他晚年反悔早期作品中的虛無傾向。這些都被人解釋為魯迅的思想進步。但相對於他頑強的恪守自我來說,思想進步實在僅僅是第二義的。”[3] 所以,必須提出與西方視角相區別的“作為方法的亞洲”,這裡的“亞洲”主要指中國。溝口雄三(1932~2010)是當代中國思想史學家,他並不同意竹內好將日本的近代描述為“什麼也不是”,試圖在一種更加平等而平和的文化觀念中讀解中國近代的獨特性:“事實上,中國的近代既沒有超越歐洲,也沒有落後於歐洲,中國的近代從一開始走的就是一條和歐洲、日本不同的獨自的歷史道路,一直到今天。”[4] 作為方法的中國,意味著對“中國學”現狀的深入的反省,這就是要根本改變那種“沒有中國的中國學”,“把世界作為方法來研究中國,這是試圖向世界主張中國的地位所帶來的必然結果……這樣的‘世界’歸根結底就是歐洲”“以中國為方法的世界,就是把中國作為構成要素之一,把歐洲也作為構成要素之的世界。”[5]



    海外漢學(中國學)長期生存於強勢的歐美文明的邊緣區域,因而難以改變作為歐美文化思想附庸的地位,這一局面甚至是海外華人的中國研究也難以撼動的。而日本知識分子的反省卻將近現代中國作為了反觀自身的“他者”,次將中國問題與自我的重建、主體性的尋找緊密聯繫,強調一種與歐美文明相平等的文化意識,這無疑是“中國學”研究的重要破局,具有重要的學術啟示意義,同時,對中國自己的學術研究也產生了極大的衝擊效應。



    在逐步走出傳統的感悟式文學批評,建立現代知識的理性框架的過程中,中國的學術研究顯然從西方獲益甚多,當然也受制甚多,甚至裹挾了我們的基本思維與立場,於是質疑之聲繼之而起,對所謂“中國化”和保留“傳統”的訴求一直連綿不絕,至近20餘年,更在國內清算“西化”的主流意識形態及西方後現代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自我批判的雙重鼓勵下,進一步明確提出了諸如中國立場、中國問題、中國話語等繫統性的要求。來自日本學者的這一類概括——在中國發現“亞洲”近代化的獨特性,回歸中國自己的方法——顯然對我們當下的學術訴求有明晰準確的描繪,予我們的“中國道路”莫大的鼓勵,我們難以確定這樣的判斷究竟會對海外的“中國學”研究產生多大的改變,但是它對中國學術界本身的啟示和作用卻早已經一目了然。



    我高度評價中國學界“回歸中國”的努力與亞洲—中國“作為方法”的啟示意義,但是,與此同時,卻想提醒大家注意一個重要的現實,所謂的“作為方法”不經過嚴格的勘定和區分,其實並不容易明了其中的含義,而無論是“亞洲”還是“中國”,作為一個區域的指稱原本也有不少的遊移性與隨意性,比如竹內好將“亞洲”簡化為“中國”,將“東洋”轉稱為“中國”,臺灣學人陳光興也從這樣的“亞洲”論述中囊括了印度與臺灣,這都與論述人自己的關注、興趣和理解相互聯繫,換句話說,僅僅有“作為方法”的“亞洲”概念與“中國”概念遠遠不夠,甚至,有了竹內與溝口的充滿智慧的“以中國為方法”的種種判斷也還不夠,因為這究竟還是“中國之外”的“他者”從他們自己的需要提出的觀察,這裡的“中國”不過是“日本內部的中國”,而非“中國人的中國”,正如溝口雄三對竹內好評述的那樣:“這種憧憬的對像並不是客觀的中國,而是在自身內部主觀成像的‘我們內部的中國’。”[6]那麼,溝口雄三本人的“中國方法”又如何呢?另一位深受竹內好影響的日本學者子安宣邦認為,溝口雄三“以中國為方法,以世界為目的”的“超越中國的中國學”與日本戰前“沒有中國的中國學”依然具有親近性,難以真正展示自己的“作為方法”的中國視點。[7]所以葛兆光就提醒我們,對於這樣“超越中國的中國學”,我們也不能直接平移到中國自己的中國學之中,一切都應當三思而行。[8]



    問題是,中國學界在尋找“中國獨特性”的時候格外需要那麼一些支撐性的論述與證據,而來自域外論述與證據就更加的彌足珍貴了。在這個時候,域外學說的“方法”本身已經無暇追問了。例如竹內好與溝口雄三都將近現代中國的獨特性描述為社會革命:“中國的近代化走的是自下而上的反帝反封建社會革命、即人民共和主義的道路。”[9] 太平天國至社會主義中國的“革命史”就是中國自力更生的道路,這的確道出了現代中國的重要事實,因而得到許多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的認同,當然,一些中國學者對現代中國革命的重新認同還深刻地聯繫著西方後現代主義對西方文化的自我批判,聯繫著西方馬克思主義及其他左派對資本主義的嚴厲批判,在這裡,“西洋”的自我批判和“東洋”的自我尋找共同加強了中國學者對“中國現代史﹦革命史”的認識,這樣表述的學術理念及其形成過程具有某種典型意義:



    “從1993年起,我逐步地對以往的研究做了兩點調整:是將自己的歷史研究放置在‘反思現代性’的理論框架中進行綜合的分析和思考;第二是力圖將社會史的視野與思想史研究結合起來。在中國1980年代的文化運動和1990年代的思想潮流之中,對於近代革命和社會主義歷史的批判和拒絕經常被放置在對資本主義的全面的肯定之上;我試圖將近代革命和社會主義歷史的悲劇放置在對現代性的批判性反思的視野中,動機之一是為了將這一過程與當代的現實進程一道納人批判性反思的範圍。”“而溝口三雄教授對日本中國研究的批判性的看法和對明清思想的解釋都給我以啟發。也是在上述閱讀、交往和研究的過程中,我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個研究視野,即將思想的內在視野與歷史社會學的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10]



    東洋與西洋的有機結合,鼓勵我們對現代性的西方傳統展開質疑和批判,對我們自身的現代價值加以發掘和肯定,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中,這些“我們的現代價值”常常也指向革命文學、左翼文學、延安文學與新中國建立至新時期以前的文學,有學者將之概括為新左派的現代文學史觀,姑且不論“新左派”之說是否準確,但是其描述出來的學術事實卻是有目共睹的:“以現代性反思的名義將左翼文學納入現代性範疇,並稱之為 ‘反現代的現代主義文學’、‘反現代的現代先鋒派文學’,高度肯定其歷史合理性,並認為改革前的時代可以定位為‘反現代的現代性’,其合法性來自於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11]為了肯定這些中國現代文化追求的合理性,人們有意忽略其中的種種失誤,包括眾所周知的極左政治對現代文學發展的傷害和扭曲,甚至“文革”的思維也一再被美化,因而問題重重:“那種忽略了具體歷史語境中強大的以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意識為主體的特殊性,忽略了那時文學作品巨大的政治社會屬性與人文精神被顛覆、現代化追求被阻斷的歷史內涵,而隻把文本當作一個脫離了社會時空的、僅僅隻有自然意義的單細胞來進行所謂審美解剖.這顯然不是歷史主義的客觀審美態度。”[12]



    在急於標示中國也可以有自己的“現代性”的時候,我們學界迫切需要的是能夠支持自己某些他人的結論和觀點,至於究竟對方究竟是什麼 “作為方法”倒不是特別重要了。



    “悖論”是中國學者對竹內好等學者處境與思維的理解,當我們不再追問“作為方法”的緣由和形式,終自己也可能陷入某種“悖論”。比如,在肯定我們自己的現代價值之時,誕生了一個影響甚大的觀點:反現代的現代性。中國革命史被稱作是“反現代的現代性”,中國的左翼文學史也被描述為“反現代性的現代性”,姑且不問這種表述來源與西方現代性話語的繁復關繫,使用者至少沒有推敲:“反”的思維其實還是以西方現代性為“正方”的,也就是說,是以它的“現代”為基本內容來決定我們“反”的目標和形式,這是真世界觀呢還是繼續延續了我們所熟悉對立”的格局呢?這樣一種正/反模式與他們所要克服的思維中國/西模式同出一轍,把世界認定為某兩種力量對立鬥爭的結果,肯定不是對真文化的認可,不過就是對歷史事實的簡化式的理解。







    作為方法的“民國”







    “中國作為方法”不是學術研究大功告成之際的自得的總結,甚至也還不是理所當然的研究的開始,更準確地說,它可能是學術思想調整的準備活動。在這個意義上,真正的“中國”問題在哪裡,“中國”視角是什麼,“中國”的方法有哪些,都有待中國自己的學人在自己的歷史文化語境中開展新的探討。對於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而言,我覺得,與其追隨“他者”的眼界、取法籠統的“中國”,不如真正返回歷史現場的勘察,進入“民國”的視野。“作為方法的中國”是來自他者的啟示,它提醒我們尋找學術主體性的必要,“作為方法的民國”,則是我們重拾自我體驗的開始,是我們自我認識、自我表達的真正的開始。



    海外中國學研究,在進入“作為方法的中國”之後,無疑生產了不少啟發性的成果,即便如此,其結論也有別於自“民國”歷史走來的中國人,隻有我們自己的“民國”感受能夠校正他者的異見,完成自我的表述。包括竹內好與溝口雄三這樣的智慧之論也是如此。對此,溝口雄三自己就有過真誠的反思,他說包括竹內好在內他們對中國觀察都充滿了憧憬式的誤讀,包括對“文革”的禮贊等等。[13]因為研究“所使用的基本範疇完全來自中國思想內部”,而且“對思想的研究不是純粹的觀念史的研究,而是考慮整個中國社會歷史”,溝口雄三的中國研究曾經為中國學者所認同,[14]例如他在中國思想傳統的內部資源解釋孫中山開始的現代革命,的確就令人耳目一新,跳出了西方現代性東移的固有解說:



    “實際上大同思想不僅影響了孫文,而且還構成了中國共和思想的核心。”



    “就民權來看,中國的這種大同式近代的特征也體現在民權所主張的與其說是是個人權利,不如說國民、人民的全體權利這一點上。”



    “大同式的近代不是通過‘個’而是通過‘共’把民生和民權聯結在一起,構成一個同心圓,所以從一開始便是中國獨特的、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近代。”[15]



    雖然這道出了中國現代歷史的重要事實,但卻隻是一部分事實,很明顯,“民國”的共和與憲政理想本身是一個豐富而復雜的思想繫統,而且還可以說是一個動態的有許多政治家、思想家和知識分子共同參與共同推進的繫統。例如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夕,出於對民初政治的失望,《甲寅》的知識分子群體就展開了“國權”與“民權”的討論辨析,並且關注“民權”也從“公權”轉向“私權”, 至《新青年》更是大張個人自由,個人情感與欲望,這纔有了五四新文學運動,有了郁達夫的切身感受:“五四運動的成功,要算‘個人’的發現。從前的人是為君而存在,為道而存在,為父母而存在的,現在的人纔曉得為自我而存在了。”[16]不僅是五四新文學思潮,後來的自由主義者也一直以“個人權利”、“個人自由”與左右兩種政治主張相抗衡,雖然這些“個人”與“自由”的內涵嚴格說來與西方文化有所區別,但也不是“大同”理想與“社會主義性質”能夠涵蓋的,它們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有限制,但依然一路坎坷向前,並在20世紀80年代的海峽兩岸各有成效,成為現代中國文化建設所不能忽略的一素——不回到民國重新梳理、重新談論,我們歷史的獨特性如何能夠呈現呢?



    治中國社會歷史研究多年的秦暉曾經提出個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當前中國學術一方面在反對西方的所謂“文化殖民”,另外一方面卻又常常陷入到來自外來的“問題”圈套之中,形成有趣的“問題殖民”現像。[17]我理解,這裡的“問題殖民”就是脫離開我們自己的歷史文化環境,將他者研討中國提出來的問題(包括某些贊賞中國特殊價值的問題)當作我們自己的問題,從而在竭力掙脫西方話語的過程中再一次落入到他者思維的窠臼。如何纔能打破這種反反復復、層層疊疊的他者的圈套呢?我以為的出路便是敢於拋開一些看似眼花繚亂的解釋框架,面對我們自己的歷史處境,感受我們自己的問題,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中,就是在“民國”的社會歷史框架中醞釀和提煉我們的學術感覺,這當然不是說從此固步自封、拒絕外來的思想和方法,而是說所有的思想和方法都必須在民國歷史的事實中接受檢驗,隻有豐富地對應於民國歷史事實的理論和方法纔足以成為我們研究的路徑,纔能後為我所用。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並沒有異域學者所總結完成的“中國方法”,隻有在民國“作為方法”的取得成效之後的具體的方法,也就是說,是“作為方法的民國”真正保證了“作為方法的中國”。以下幾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影響較大、也爭論較大理論框架,莫不如此。



    例如,在描述中國歷史從封建帝國轉入現代國家的時候,人們常常使用“民族國家”這一概念,中國現代文學也因此被視作“現代民族國家文學”,不斷放大“民族國家”主題之於中國現代文學的意義:“在抗戰文學中,由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民族國家成為了一個集中表達的核心的、甚至的主題。”[18]甚至稱:“‘五四’以來被稱之為‘現代文學’的東西其實是一種民族國家文學。”[19]這顯然都不符合中國現代文學在“民國”的歷史事實,不用說五四新文學運動恰恰質疑了無條件的“國家認同”,民國時期文學前10年“國家主題”並不占主導地位,出現了所謂“民族國家意識的延宕與缺席”現像,[20] 第二個十年間的“民族主義”觀念也一再受到左翼文學陣營的抨擊,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文學,也不像過去文學史所描繪的那麼主題單一,相反,多主題的出現,文學在豐富中走向成熟纔是基本的事實。不充分重視“民國”的豐富意義就會用外來概念直接“認定”歷史的性質,從而形成對我們自身歷史的誤讀。



    文學的“民國”不僅含義豐富,也不便被稱作是“想像的共同體”。近年來,美國著名學者本尼狄克特·安德森關於民族國家的概括——“想像的共同體”廣獲運用, 借助於這一思路,我們描繪出來了這樣一個國家認同的圖景:中國知識分子從晚清開始,利用報紙、雜志、小說等媒體空間展開政治的文化的批判,通過這一空間中,中國人展開了對“民族國家”的建構,使國民獲得了初的民族國家認同。誠然,這道出了“帝國”式微,“民國”塑形過程之中,民眾與國家觀念形成的某些狀況,但卻既不是中華民族歷史演變的真相,[21]也不是現實意義的民國的主要的實情,當然更不是“文學民國”的重要事實。現實意義的民國,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依然處於殘留的“帝國”意識與新生的“民國”意識的矛盾鬥爭之中,專制集權與民主自由此漲彼消,黨國觀念與公民社會相互博弈,也就是說,“國家與民族”經常成為統治者鞏固自身權利的重要的意識形態選擇,與知識分子所要展開的公眾想像既相關又矛盾,在現實世界上,我們的國家民族觀念常常來自於政治強權的強勢推行,這也造成了知識分子國家民族認同的諸多矛盾與尷尬,他們不時陷落於個人理想與政治強權的對立之中,既不能接受強權的思想干預,又無法完全另立門戶,總之,“想像”並不足以獨立自主,“共同體”的形成步履艱難,“文學的民國”對此表述生動。這裡既有胡適“隻指望快快亡國”情緒性決絕,[22]有魯迅對於民族國家自我壓迫的理性認識:“用筆和舌,將淪為異族的奴隸之苦告訴大家,自然是不錯的,但要十分小心,不可使大家得著這樣的結論:‘那麼,到底還不如我們似的做自己人的奴隸好。’”[23]也有聞一多輾轉反側,難以抉擇的苦痛:“我來了,我喊一聲,迸著血淚,/‘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我來了,不知道是一場空喜。/我會見的是噩夢,那裡是你?/那是恐怖,是噩夢掛著懸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愛!”[24]



    總之,進入文學的民國,概念的迷信就土崩瓦解了。



    也有的學者試圖對外來概念進行改造式的使用,這顯然有別於那種不加選擇的盲目,不過,作為“民國”實際的深入的檢驗工作也並沒有完成,例如近年來同樣在現代文學研究界流行的“公共空間”(“公共領域”)理論。在西歐歷史的近現代發展中,先後出現了貴族文藝沙龍、咖啡館、俱樂部一類公共聚落,然後推延至整個社會. 終形成了不隸屬於國家官僚機構民間的新型公共社區,這對理解西方近代社會歷史與精神生產環境都是重要的視角。不過,真正“公共空間”的形成必須有賴於比較堅實市民社會的基礎,尚未形成真正的市民社會的民國,當然也就沒有真正的公共空間。[25]可能正是考慮到了民國歷史的特殊性,李歐梵先生試圖對這一概念加以改造,他以“批判空間”替換之,試圖說明近現代知識分子也正在形成自己的“公共性”的輿論環境,他以《申報·自由談》為例,說明:“這個半公開的園地更屬開創的新空間,它至少為社會提供了一塊可以用滑稽的形式發表言論的地方。”魯迅為《自由談》欄目所撰文稿也成為李歐梵先生考辨的對像,並有精彩的分析,然而,論者突然話鋒一轉:“因為當年的上海文壇上個人恩怨太多,而魯迅花在這方而的筆墨也太重,罵人有時也太過刻薄。問題是:罵完國民黨文人之後,是否能在其壓制下爭取到多一點言論的空間?就《偽自由書》中的文章而言,我覺得魯迅在這方而反而沒有太大的貢獻。如果從負面的角度而論,

    在線試讀
    就是在這些鏗鏘作響、力透紙背的文字當中,我們可以讀出路翎對民族復興的設想:一方面發揚固有的生命本質——或者是原始力量如“熊”,或者是風雅的文明如西歐浪子,另一方面卻在歷史的教訓中自我反省——如“浪子”祛除虛榮心利欲心,而“熊”獲得了智慧。智慧與力量的結合,這是抗戰告訴路翎的民族復興之路,所以他格外關注那些生存在底層卻有保有生命強力的“黑色子孫”們,那些“饑餓的郭素娥”們,而剽悍、乖戾的流浪漢、倔強勇猛山村女子,和“舉起他整個的生命在呼喚”的知識分子蔣純祖就是這一復興之路上的行走者,難怪胡風讀到《財主底兒女們》是如此的激動:“在這部不但是自戰爭以來,而且是自新文學運動以來的、規模宏大的,可以堂皇地冠以史詩的名稱的長篇小說裡面,作者路翎所追求的是以青年知識分子為輻射中心點的現代中國歷史的動態。然而,路翎所要的並不是歷史事變底記錄,而是歷史事變下面的精神世界底洶湧的波瀾和它們底來根去向,是那些火辣辣的心靈在歷史命運這個無情的審判者前面搏鬥的經驗。”(《財主底兒女們·序》)他也像路翎一樣使用了“搏鬥”一詞!
    今天,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校園文學”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不過,人們關注的重點還在那些充滿“藝術探索”精神的校園,如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其實,另外有一些頗具個性特色卻因為種種原因而史料保存不足的校園恰恰更需要我們倍加留意。
    與當時路翎的交流的重慶復旦大學曾經是有過一群十分活躍的作家,他們以各種文學壁報為陣地,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形成了關懷現實政治、思想激進、與昆明西南聯大風格有別的抗戰校園文學,除了文種社得到《新蜀報》、詩懇地社得到《國民公報》支持外——《新蜀報》的總經理周欽嶽臨時受聘在復旦擔任新聞繫學生的新聞評論寫作課,專門在《新蜀報》開闢了文藝副刊《文種》,從1938年1月31日到1939年1月15日出了第45期;詩懇地得到復旦教師章靳以鼓勵,章特意將自己在《國民公報》主編的“文群”副刊每月讓出兩期版面,供他們編輯“詩懇地”副刊,從1942年2月2日至1943年5月29日,共計25期——其他大多數文學社團隻能以壁報形式展示自己,《抗戰文藝》、《文藝懇地》、《夏壩風》及其副刊《文學窗》(束衣人等主編)、《復旦壁報》、《風牛馬》、《榴紅》、《聲音》、《嘉陵風》、《文藝信》、《谷風》、《政治家》等都是當時影響很大的壁報,至1944年春,壁報已達數十種。


    就是在這些鏗鏘作響、力透紙背的文字當中,我們可以讀出路翎對民族復興的設想:一方面發揚固有的生命本質——或者是原始力量如“熊”,或者是風雅的文明如西歐浪子,另一方面卻在歷史的教訓中自我反省——如“浪子”祛除虛榮心利欲心,而“熊”獲得了智慧。智慧與力量的結合,這是抗戰告訴路翎的民族復興之路,所以他格外關注那些生存在底層卻有保有生命強力的“黑色子孫”們,那些“饑餓的郭素娥”們,而剽悍、乖戾的流浪漢、倔強勇猛山村女子,和“舉起他整個的生命在呼喚”的知識分子蔣純祖就是這一復興之路上的行走者,難怪胡風讀到《財主底兒女們》是如此的激動:“在這部不但是自戰爭以來,而且是自新文學運動以來的、規模宏大的,可以堂皇地冠以史詩的名稱的長篇小說裡面,作者路翎所追求的是以青年知識分子為輻射中心點的現代中國歷史的動態。然而,路翎所要的並不是歷史事變底記錄,而是歷史事變下面的精神世界底洶湧的波瀾和它們底來根去向,是那些火辣辣的心靈在歷史命運這個無情的審判者前面搏鬥的經驗。”(《財主底兒女們·序》)他也像路翎一樣使用了“搏鬥”一詞!



    今天,中國現代文學中的“校園文學”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不過,人們關注的重點還在那些充滿“藝術探索”精神的校園,如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其實,另外有一些頗具個性特色卻因為種種原因而史料保存不足的校園恰恰更需要我們倍加留意。



    與當時路翎的交流的重慶復旦大學曾經是有過一群十分活躍的作家,他們以各種文學壁報為陣地,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形成了關懷現實政治、思想激進、與昆明西南聯大風格有別的抗戰校園文學,除了文種社得到《新蜀報》、詩懇地社得到《國民公報》支持外——《新蜀報》的總經理周欽嶽臨時受聘在復旦擔任新聞繫學生的新聞評論寫作課,專門在《新蜀報》開闢了文藝副刊《文種》,從1938年1月31日到1939年1月15日出了第45期;詩懇地得到復旦教師章靳以鼓勵,章特意將自己在《國民公報》主編的“文群”副刊每月讓出兩期版面,供他們編輯“詩懇地”副刊,從1942年2月2日至1943年5月29日,共計25期——其他大多數文學社團隻能以壁報形式展示自己,《抗戰文藝》、《文藝懇地》、《夏壩風》及其副刊《文學窗》(束衣人等主編)、《復旦壁報》、《風牛馬》、《榴紅》、《聲音》、《嘉陵風》、《文藝信》、《谷風》、《政治家》等都是當時影響很大的壁報,至1944年春,壁報已達數十種。



    壁報本身是很難保存的,所以要再現當年的校園文學盛況實屬不易,其中偶爾保存下來的資料就彌足珍貴了。其中,《文學窗》的作品的保存成了今天幾乎的壁報風景的記憶。《文學窗》所屬的“七人文談社”曾經是1940年代中期重慶復旦人數多、影響的文學社團,由束衣人(石懷池)發起,到1945年上半年,跨社團者不計,成員已達50人左右。《文學窗》初每期一張,1945年春,擴大為每期4大張,分別為文藝理論與批評版、小說版、詩歌版和綜合版(散文、雜文、讀書隨筆、漫畫等),以後相繼創辦了三個專輯類的壁報《風牛馬》、《榴紅》和《聲音》。1946年初,經由冀仿幫忙,應復旦校友、開封《中國時報》的文藝副刊創辦人郭海長之約,將壁報《文學窗》刊登的稿件加以剔選,發表在《中國時報》上,自1946年1月11日到1947年2月9日,共出了23期,編者署名“文學窗社”。重慶北碚的這一處文學壁報終於在千裡之外的開封面向了中國社會,開封的這家地方報紙副刊出人意料的承載了重慶的抗戰校園文學。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