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張愛玲的文學世界(遍邀海內外張學專家,解讀你所不知的全方位的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理論
    【市場價】
    129-187
    【優惠價】
    81-117
    【作者】 宋以朗符立中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學理論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0586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3305860
    作者:宋以朗,符立中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1月 

        
        
    "

    編輯推薦

    內地首次大規模的張愛玲學術研討會全紀錄
    海內外張愛玲研究專家講解導讀張愛玲作品
    不同角度、深入淺出
    解析文字背後那個真實的張愛玲

     
    內容簡介

    張愛玲(1920-1995)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一繫列作品震動文壇,代表作有小說《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和散文集《流言》等。一九五六年移居美國,創作英文小說《雷峰塔》《易經》。晚年著有長篇小說《小團圓》、紅學論著《紅樓夢魘》,國語版《海上花列傳》。一九九五年在洛杉磯逝世。

    二〇一〇年,為紀念張愛玲冥誕九十周年、逝世十五周年,海內外“張學”研究專家齊聚北京大學百年講堂,舉辦了內地首次張愛玲紀念研討會。講題分為“張愛玲的文學視野”、“張愛玲的雙語創作”、“張愛玲與視覺藝術”、“張愛玲的晚期風格”四部分,與會專家從不同角度,為讀者做深入淺出的講解與導讀,全方位地解析真實的張愛玲。

    作者簡介
    陳子善:
    學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致力於張愛玲等重要作家的遺作發掘、整理、研究。
    蘇偉貞:
    作家。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為臺灣成功大學中文繫副教授。
    以《紅顏已老》《陪他一段》《沉默之島》等小說飲譽文壇,著有各類作品十餘種,張愛玲相關研究著作有《孤島張愛玲》《長鏡頭下的張愛玲》等。
    止庵:
    學者。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張愛玲全集、張愛玲外集主編。
    著有《周作人傳》《樗下讀莊》《老子演義》《神奇的現實》等,並編校《周作人自編集》《苦雨齋譯叢》《周氏兄弟合譯文集》《魯迅著譯編年全集》等。
    宋以朗:

    陳子善:

    學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致力於張愛玲等重要作家的遺作發掘、整理、研究。

    蘇偉貞:

    作家。香港大學哲學博士,現為臺灣成功大學中文繫副教授。

    以《紅顏已老》《陪他一段》《沉默之島》等小說飲譽文壇,著有各類作品十餘種,張愛玲相關研究著作有《孤島張愛玲》《長鏡頭下的張愛玲》等。

    止庵:

    學者。畢業於北京醫學院,張愛玲全集、張愛玲外集主編。

    著有《周作人傳》《樗下讀莊》《老子演義》《神奇的現實》等,並編校《周作人自編集》《苦雨齋譯叢》《周氏兄弟合譯文集》《魯迅著譯編年全集》等。

    宋以朗:

    張愛玲畢生摯友、翻譯家宋淇與宋邝文美之子,現為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致力於張愛玲文學遺產的保護與整理。

    編有《張愛玲私語錄》。

    楊聯芬:

    學者。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繫教授,從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

    著有《晚清至五四》《孫犁:革命文學中的多餘人》《中國現代小說導論》《二十世紀

    中國文學期刊與思潮》等。

    馬家輝:

    作家。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

    著有《愛戀無聲》《江湖有事》《死在這裡也不錯》《在廢墟裡看見羅馬》《日月》《明暗》《關於歲月的隱秘情事》《曖昧的瞬間》《溫柔的路途》等。

    郝譽翔:

    作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為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著有小說集《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初戀安妮》《逆旅》《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散文集《一瞬之夢:我的中國紀行》《衣櫃裡的秘密旅行》等。

    符立中:

    樂評人,從事張愛玲、白先勇影劇作品研究。

    著有《絕世歌聲的傳奇》《張愛玲與白先勇的上海神話》《歌劇派》《黑須馬偕:一

    部歌劇的誕生》。

    陳建華:

    學者。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著有《十四至十七世紀中國江浙地區社會意識與文學》《“革命”的現代性——現代中國革命話語考論》《徘徊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與李歐梵合著)及散文集《去年夏天在紐約》等。

    吳福輝:

    學者。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等。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三四十年代文學、左翼文學與京海派文學、現代諷刺小說等。

    著有文學史專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合著)《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散文

    《京海晚眺》等。

    格非:

    作家。華東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中文繫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有長篇小說《敵人》《邊緣》《欲望的旗幟》《人面桃花》《春盡江南》,小說集《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覺》,散文集《塞壬的歌聲》《格非散文》《一個人的電影》等。

    目錄

    序 我看,看張
    緣起
    第一場 張愛玲的文學視野
    第二場 張愛玲的雙語創作
    第三場 張愛玲與視覺藝術
    第四場 張愛玲的晚期風格
    附錄 張愛玲大事記

    媒體評論

    記得《重訪邊城》有幾句話是這樣的:“越是妙語越是‘白扔掉’,不經意地咕噥一聲,幾乎聽不清楚。那一份閑逸我特別欣賞。”完全可信手撚來當作我對張愛玲的贊美。為了這份心意,我和符立中先生編輯出這本張愛玲紀念文集,獻給她的讀者,以及——TheOne And Only 的張愛玲。
    ——宋以朗

    在線試讀

    我看,看張
    宋以朗
    二○一○年九月三十日,是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紀念;也正是這個九月,張愛玲去世十五周年。我想借此時機總結一下近年她幾部遺作的出版概況,也分享一些個人感受和觀察。
    隨著《重訪邊城》《小團圓》《異鄉記》《張愛玲私語錄》《雷峰塔》和《易經》的問世,張愛玲再一次成為大眾焦點,其人氣之鼎盛甚至比她生前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她的遺稿究竟應否出版呢?到今天依然聚訟紛纭,莫衷一是。簡言之,這裡有兩派互不兼容的意見:一派主張毫無保留地出版她寫過的每一個字,另一派則認為她生前沒有發表的,就應該永不發表。這顯然是一個順得哥情失嫂意的兩難處境。
    表面上,兩類意見似乎公婆有理,但隻要細心一想,便不難發現兩者隱含的結果是大相徑庭的,因為這不單關乎“出,抑或不出”,還涉及“選擇權屬誰”的問題。把手稿出版,選擇權在你,你喜歡就去讀,不喜歡就不要讀,你有的是自由。若我決定不出,那表示我已經替你做了選擇——誰也不許看,或者我喜歡給誰看就讓誰上我家看個夠。張愛玲在世時,旁人(如出版商、朋友、經理人、“張學專家”、政府機構、讀者等)時常干預她的意願,甚至代她做“不出版”的決定,以至有些作品至今大家都看不到,名字亦不見經傳。我則寧願公之於世,因為隻有這樣纔能把選擇權歸還讀者,而不是由我自己越俎代庖地做最後審判。
    出版理由不必再絮絮叨叨地復述了,現在我想討論的,是幾部遺作出土後的讀者反應。首先是二○○八年出版的《重訪邊城》。一九六三年,張愛玲在美國發表了一篇英文遊記AReturn To TheFrontier,記述她在一九六一、一九六二年間造訪臺灣和香港時的見聞,惜反響不大。一九八二年後,她根據這遊記以中文重寫一次,就是這篇《重訪邊城》了。說的盡管是同一件事,但中、英版本卻耐人尋味地有很大差別。對這篇遲來的“譯作”,外界反應不算熱烈,即使寫的就是臺灣、香港,但兩地也隻有些零星回響,未免令人失望。是因為作者筆下的六十年代已太遙遠嗎?很難說,但無論如何,我至少提供了一個選擇給大家。
    就個人口味來說,我反而對張愛玲的“翻譯”手法更感興趣。一九七三年,我爸爸宋淇曾在《文林》月刊發表一篇《從張愛玲的〈五四遺事〉說起》,文章內仔細比較了
    StaleMates與其“中譯”《五四遺事》的寫法異同後,竟然得出以下結論:張愛玲做的不是一般意義的翻譯,而是運用原作者的特權和自由來“再創造”。讀《重訪邊城》時,我的取向跟父親可謂不謀而合,更發現《重》文對英語原作的增刪還要比《五四遺事》多得多。

    我看,看張

    宋以朗

    二○一○年九月三十日,是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紀念;也正是這個九月,張愛玲去世十五周年。我想借此時機總結一下近年她幾部遺作的出版概況,也分享一些個人感受和觀察。

    隨著《重訪邊城》《小團圓》《異鄉記》《張愛玲私語錄》《雷峰塔》和《易經》的問世,張愛玲再一次成為大眾焦點,其人氣之鼎盛甚至比她生前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她的遺稿究竟應否出版呢?到今天依然聚訟紛纭,莫衷一是。簡言之,這裡有兩派互不兼容的意見:一派主張毫無保留地出版她寫過的每一個字,另一派則認為她生前沒有發表的,就應該永不發表。這顯然是一個順得哥情失嫂意的兩難處境。

    表面上,兩類意見似乎公婆有理,但隻要細心一想,便不難發現兩者隱含的結果是大相徑庭的,因為這不單關乎“出,抑或不出”,還涉及“選擇權屬誰”的問題。把手稿出版,選擇權在你,你喜歡就去讀,不喜歡就不要讀,你有的是自由。若我決定不出,那表示我已經替你做了選擇——誰也不許看,或者我喜歡給誰看就讓誰上我家看個夠。張愛玲在世時,旁人(如出版商、朋友、經理人、“張學專家”、政府機構、讀者等)時常干預她的意願,甚至代她做“不出版”的決定,以至有些作品至今大家都看不到,名字亦不見經傳。我則寧願公之於世,因為隻有這樣纔能把選擇權歸還讀者,而不是由我自己越俎代庖地做最後審判。

    出版理由不必再絮絮叨叨地復述了,現在我想討論的,是幾部遺作出土後的讀者反應。首先是二○○八年出版的《重訪邊城》。一九六三年,張愛玲在美國發表了一篇英文遊記AReturn To TheFrontier,記述她在一九六一、一九六二年間造訪臺灣和香港時的見聞,惜反響不大。一九八二年後,她根據這遊記以中文重寫一次,就是這篇《重訪邊城》了。說的盡管是同一件事,但中、英版本卻耐人尋味地有很大差別。對這篇遲來的“譯作”,外界反應不算熱烈,即使寫的就是臺灣、香港,但兩地也隻有些零星回響,未免令人失望。是因為作者筆下的六十年代已太遙遠嗎?很難說,但無論如何,我至少提供了一個選擇給大家。

    就個人口味來說,我反而對張愛玲的“翻譯”手法更感興趣。一九七三年,我爸爸宋淇曾在《文林》月刊發表一篇《從張愛玲的〈五四遺事〉說起》,文章內仔細比較了

    StaleMates與其“中譯”《五四遺事》的寫法異同後,竟然得出以下結論:張愛玲做的不是一般意義的翻譯,而是運用原作者的特權和自由來“再創造”。讀《重訪邊城》時,我的取向跟父親可謂不謀而合,更發現《重》文對英語原作的增刪還要比《五四遺事》多得多。

    可惜的是,我至今仍未見有評論者對A Return To TheFrontier和《重訪邊城》兩文,做過像我父親那樣的對照研究。現在輪到萬眾矚目的《小團圓》。它在二○○九年一出,立即搶盡風頭,能夠同時雄霸兩岸三地的暢銷書榜首,確實是罕有現像。至於此書出版後的反應,大致可分為“三波”表述。第一波湧現時,即使沒有誰真正讀過此書,很多人卻已迫不及待發表偉論。這些意見的主調就是非議出版,有的更勸人罷買罷看,媒體樂得順水推舟,於是有關評論便由負面看法及偏激情緒主導。

    到第二波時,人們終於看書,小報式書評紛紛出籠,趕著考證“誰就是誰”“誰又做過什麼”之類的問題,而滿足小市民的好奇心之餘,自覺嚴肅的論者總不忘苦口婆心提醒大家:“祖師奶奶的作品畢竟新不如舊。”仿佛隻要有這麼一句話壓場,娛樂版八卦就會自動升格為文學史點評。至於第一波的負面論調,在這階段注定就要無影無蹤——你既然已反對出版,堅決罷看,還有什麼好說呢?難道要把行動升級為上街抗議?第一波的參與者顯然沒想清楚自己的出路。

    第三波的特點,就是以理智為主導的細讀。這階段的評論者不再為《小團圓》的角色對號入座,而是回到文本之上,深入探討作者的文學技巧,具體分析其早晚期風格,以及評估《小團圓》在張愛玲整體著作中的地位等。當然,我不認為一切值討論的都已經討論過了,我還期待著更多評論此書的文章。

    但有一個事實擺在眼前:不看白不看,你罷讀《小團圓》,就不可能對張愛玲的作品和生平做任何嚴肅研究,可以說,“張學”的領域從此便沒有你的份兒。

    二○一○年纔出版的《異鄉記》則是一篇未完稿的散文,它詳細記述了作者一九四六年從上海往溫州找胡蘭成時的途中見聞。早在五十年代,張愛玲曾對我母親宋邝文美說,《異鄉記》是她“自己覺得非寫不可”的,又說“我真正要寫的,總是大多數人不要看的”(參考《張愛玲語錄》,已收入《張愛玲私語錄》)。是因為別人不要看,所以她纔放棄發表?據我猜測,她不出《異鄉記》的理由,很可能是怕它會觸動某些讀者的神經,牽起新一輪針對其“漢奸妻”身份的圍攻。

    《異鄉記》在港、臺發表以來,反應始終不算熱烈,是讀者對四十年代大陸的農村生活不感興趣嗎?我不敢斷言。《異》已於大陸出版,話題較為熱烈,原因跟《秧歌》有關。在《遙寄張愛玲》中,柯靈批評《秧歌》寫得壞,說其“致命傷在於虛假,描寫的人、事、情、境,全都似是而非”,理由是張愛玲“平生足跡未履農村”。也許因為柯靈的一錘定音,《秧歌》在大陸便一直沒有出版。若事實果真如此,那麼《異鄉記》出版便有一重大意義:為《秧歌》平反。為什麼呢?第一,《異》是張愛玲在旅途上的札記,反映了她對農村生活的第一身經驗,柯靈所謂“平生足跡未履農村”顯然不符事實。第二,這許多關於農村的描寫,後來都被作者插入《秧歌》之內,於是《秧歌》便不能說是作者閉門造車的“虛假”之作,柯靈的講法亦因而失去信服力了。《異鄉記》在大陸出版,究竟能否推翻《遙寄張愛玲》的嚴厲批判呢?現在我們隻能拭目以待。

    二○一○年七月,《張愛玲私語錄》率先在港、臺出版。這部書收錄了我父母宋淇、邝文美寫張愛玲的兩篇流傳不廣的舊文,再加上最新增訂的《張愛玲語錄》足本(共三百零一條)和他們三人的書信選輯,共四部分。大概是內容與體裁不夠大眾化——畢竟張愛玲是以小說見稱——迄今讀者的反應也隻是不冷不熱而已。

    但我出版此書,本不志在賣它一百萬本,而是要影響張愛玲的傳記作者。我看過每一本我能買到手的張愛玲傳,它們都不約而同地草草略過她在美國的四十年生活,也忽視了我父母跟她的密切關繫。這些作者不一定馬虎了事,也不是要存心作假,他們隻是欠缺資料。結果如何?舉一個顯例:名編劇王蕙玲寫電視劇《她從海上來》,以張愛玲的事跡為主題,但全部劇裡宋淇就僅僅出現三秒鐘,淪為不折不扣的快閃黨。王蕙玲不是不做功課,而是她參考的傳記和相關文獻都有大量漏洞。《張愛玲私語錄》就是要煉石補天,相信從今以後,沒有一個認真的張愛玲傳記作者可以無視此書。

    現在要談談《雷峰塔》和《易經》。這兩部書原是六十年代時張愛玲用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分別題作The Fall of thePagoda和The Book ofChange。當時沒出,是因為被美國出版社拒絕了。《雷峰塔》寫女主角的童年往事,情節背景類似《私語》《童言無忌》《小團圓》童年部分和《對照記》,但內容更豐富;《易經》主要寫港戰時的大學生涯,可視為《燼餘錄》與《小團圓》港戰部分的加長版。出這兩部小說,不僅為其文學價值,我也考慮到它們作為史料的意義:二書既加深了我們對作者早年生活的了解,也展示了她六○年代初在美國的創作成果。

    由於很多讀者不諳英語,中譯是必需的。兩部譯作問世後,翻譯的情況成為討論焦點。這裡有兩個事實值得注意。一,按照張愛玲的一貫作風(請參考她“譯”出來的《五四遺事》和《重訪邊城》),若兩部英文小說是由她親自翻譯,出來的效果恐怕會跟現在的直譯迥然不同,但不要忘記她享有“原作者的特權和自由”,隻要她心血來潮,平平無奇的原文也可“譯”得有聲有色。二,你也許可以把某些段落用“張腔”重新翻譯,但那又如何呢?事實是,你到底不是張愛玲。

    幾部遺作都分別講完了,可以交代一下以後的出版計劃。其實很簡單:張愛玲的所有重要著作已經出齊,她和我父母的書信全集則正在整理,預計一兩年內可以出版。至於張愛玲留下的其他遺稿,剩下的多是未完成的殘稿:《少帥》(YoungMarshal)是英文小說,有七十六頁,講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的愛情故事,沒有結局,隻有開頭。文章未提及“張學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帥來代替。當時張愛玲給賴雅和另一朋友看,他們看了都喊“救命”,因為裡面涉及大量的歷史人物,如張作霖、閻錫山、馮玉祥等。可張愛玲無法修改,要寫少帥張學良無法避開這些人物。

    這個小說除了人物復雜外,也有弊端,因為事實無法避免,若將小說人物改成負面,會涉及誹謗。同時,張愛玲希望寫成愛情小說,對她來說,寫作方式是從細節入手,從下面建起來。她寫前,會知道所有事情的發生,比如《小團圓》的每一個細節,可能都是曾經發生過的。可寫《少帥》,她無法知道細節,很多事情不清楚,硬著頭皮來寫很困難,所以就放棄了。

    還有一個張愛玲的小說《相見歡》(Visiting),我覺得出英文版沒意思。《華麗緣》是《小團圓》的第九章,寫一個人在鄉下看大戲,英文小說與中文沒得比。《色,戒》(SpyRing)中文版與英文版的情節中間是不一樣的,英文版沒有銷路,賣不出,就放下了。多年後,她離開加州大學,在一九七四年開始想重寫《色,戒》,就寫信給我爸爸說出她的想法,將第一稿寄給我爸爸看,我爸爸覺得不行,因為把女主角寫成是國民黨特務的話,文章一定無法發表。何況,當時臺灣認為國民黨特務不可能會失敗的。張愛玲同意我爸爸的觀點,便將王佳芝寫成女大學生,在第一稿的開頭加了很多情節。

    還有些不太有意義的小說沒出版。比如《我的香港妻子》,涉及另一個作者麥卡錫,所以還不能出版。小說裡面校對的字跡,是張愛玲的。

    最後,我想回應一個很多人都曾經提出的問題:為什麼張愛玲要不斷重寫同一些人同一些事?難道她江郎纔盡,唯有老調重彈?不妨舉些實例來說明,有一段文字廣為傳誦,曾以不同形式在張愛玲筆下出現,是這樣的:

    一個人死了,可能還活在同他親近愛他的人的心—等到這些人也死了,就完全沒有了。

    ——《張愛玲語錄》,一九五五

    祖父母卻不會丟下她,因為他們過世了。不反對,也不生氣,就靜靜躺在她的血液中,在她死的時候再死一次。

    ——《易經》,一九六五

    她愛他們。他們不干涉她,隻靜靜的躺在她血液裡,在她死的時候再死一次。

    ——《小團圓》,一九七六

    我沒趕上看見他們,所以跟他們的關繫僅隻是屬於彼此,一種沉默的無條件的支持,看似無用,無效,卻是我最需要的。他們隻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裡,等

    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

    我愛他們。

    ——《對照記》,一九九三

    不錯,張愛玲是在不斷寫同一件事,但這算老調重彈嗎?

    我們首先要想一想她寫作時的情景。第一次其實是跟我母親的對話,或她寫在私人筆記上,再由我母親抄錄,原意可不是用來發表的。第二次見於被出版社拒絕的《易經》,第三次則見於她為了政治因素而放棄出版的《小團圓》。長此下去,用她的口吻來說,“這些句子就隻靜靜地躺在她的腦子裡,等她死的時候再死一次”,所以“出版要趁早呀”——在一九九三年,亦即她死前兩年,這些句子終於趕得上在《對照記》中開花結果。盡管是第四次寫,但當時全世界都是第一次看,這算老調重彈嗎?

    我希望大家還留意另一個事實:她的“重寫”其實是重新寫,而不是重復寫,每一次重寫都是漸次前進而非原地踏步。看上面的第一例,作者是抽離、冷靜的,語調像驗尸報告般客觀,又像警世諺語般超然。第二例漸趨個人,且引入了祖父母和他們的態度(不反對,也不生氣)。到第三例,作者更進一步表白“她愛他們”,點出了自己的感受。第四例則完全揭示了她和祖父母之間那最重要和最動人的關繫:“一種沉默的無條件的支持,看似無用,無效,卻是我最需要的。”

    無論在思想或情感上,每一次重寫都透深一層,那顯然是作者有意識地進行的靈魂探索,在穿越千回百轉的幽深洞穴之後,終於豁然開朗,抵達了太古的桃花源。正因為明白了這些往往藏著重大啟示的細節,閱讀和重讀張愛玲纔一直帶給我無窮樂趣。記得《重訪邊城》有幾句話是這樣的:“越是妙語越是白扔掉’,不經意地咕噥一聲,幾乎聽不清楚。那一份閑逸我特別欣賞。”完全可信手撚來當作我對張愛玲的贊美。為了這份意,我和符立中先生編輯出這本張愛玲紀念文集,獻給她的讀者,以及——TheOne And Only的張愛玲。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