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超越雅俗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理論
    【市場價】
    113-164
    【優惠價】
    71-103
    【作者】 孔慶東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學理論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ISBN】978753669426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6694262
    叢書名:孔慶東文集

    作者:孔慶東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10月 


        
        
    "

    內容簡介
    文學歷來在高雅和通俗兩部分相互對峙、相互競爭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中向前發展,高雅文學和通俗文學原是文學不可或缺的兩翼。本論著以高雅小說(嚴肅小說)為參照繫,來討論通俗小說,研究雅俗文學之間的某些規律,截取抗戰時期這個橫斷面來對通俗小說的發展狀況和雅俗文學的互動關繫做出考察,填補了學術界空白。
    《超越雅俗》有三大特色:一是注重歷史描述,而於結論則較為謹慎,力避武斷輕率。二是善於面對繁雜宏大的文學材料做出理論概括,顯示出駕馭材料而不被材料所駕馭的出色纔能。三是藝術感受能力與體悟能力很強,能以生動明快的語言提出一針見血的精彩論斷。值得廣大學界人士一讀,或爭論、或參考、或研究。
    作者簡介
    孔慶東,人稱“北大醉俠”,北京大學中文繫副教授,央視“百家講壇”著名壇主,新浪文化博客首席博主。1983年自哈爾濱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繫,後留校任教。曾被評為“北大十佳教師”之首。
    十餘年來,孔慶東博士先後寫出當下中國罕見的酣暢淋漓、嬉笑怒罵的痛快文字,其《4
    目錄
    序:嚴家炎
    章 通俗小說的流變與界定
    一 通俗小說概念闡釋
    二 古代通俗小說流變
    三 近現代通俗小說流變
    四 如何界定通俗小說
    第二章 戰前通俗小說掃描
    一 現代通俗小說四階段
    二 民初五年的繁榮
    三 調整期概況
    四 中興期概況
    第三章 抗戰與通俗小說的勃興
    一 勃興的必然性
    二 淪陷區通俗小說序:嚴家炎
    章 通俗小說的流變與界定
    一 通俗小說概念闡釋
    二 古代通俗小說流變
    三 近現代通俗小說流變
    四 如何界定通俗小說
    第二章 戰前通俗小說掃描
    一 現代通俗小說四階段
    二 民初五年的繁榮
    三 調整期概況
    四 中興期概況
    第三章 抗戰與通俗小說的勃興
    一 勃興的必然性
    二 淪陷區通俗小說
    三 國統區通俗小說
    四 解放區通俗小說
    第四章 理論建設的自覺
    一 理論建設的基礎及特點
    二 解放區作為理論中心
    三 國統區的探討
    四 淪陷區的幾場論爭
    第五章 雅俗文學的互動
    一 十二類考察對像
    二 新文學小說的求雅與隨俗
    三 通俗小說的雅化
    四 新類型的誕生
    第六章 類型的深化與綜合
    一 通俗小說作為消費類型
    二 社會言情小說
    三 武俠小說
    四 偵探等其他類型
    結束語
    附錄 抗戰時期重要通俗小說作家小傳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在線試讀
    章 通俗小說的流變與界定
    ●通俗小說概念闡釋
    ●古代通俗小說流變
    ●近現代通俗小說流變
    ●如何界定通俗小說
    一通俗小說概念闡釋
    通俗小說作為一個文類概念,其所指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和流變性。
    相對而言,雖然“小說”的定義林林總總,紛纭雜出,但“小說”的所指——即究竟哪些作品算是小說,卻基本上是穩定的。不論“詩意小說”抑或“散文化小說”,歸根結底都是小說而不是詩或散文。可是“通俗小說”的版圖疆域則麻煩甚多。首先,“通俗小說”的“種差”在邏輯上是模糊的,因而它的對立者是什麼就難下定論。是“高雅小說”,是“嚴肅小說”,是“先鋒小說”,是“探索小說”,是“純小說”,是“新文藝體小說”?還是籠而統之、一言以蔽之曰“非通俗小說”?通俗小說本身界定不清,又何來“非通俗小說”?正像不知哪裡是中國,又怎能知道哪裡是外國?
    於是,自不免發生許多歸屬上的困惑。如《紅樓夢》算不算通俗小說?《茶花女》算不算?張愛玲、蘇青的小說算不算?無名氏、徐訐的算不算?趙樹理的算不算?《林海雪原》算不算?王朔的作品算不算?《廢都》算不算?……算與不算,依據何種定性標準或技術指標?諸如此類的麻煩與困惑,使人真正感覺到“名不正則言不順”一語的力量。所以,考察通俗小說這一概念的淵源及流變,即使僅在“解惑”這個意義上,也是十分必要的,更何況考慮到通俗小說在當今及以後的迅猛勢頭呢。
    事實上,通俗小說這一概念從來沒有一個固定的含義。人們對它的認識和研究是依憑其實際存在而不是“定義”。“所有的定義都隻有有條件的、相對的意義,永遠也不能包括充分發展的現像的各方面聯繫。”因此,面對通俗小說這一復雜的研究客體,我們隻能從其具體流變中去把握和界定,而不應是先設置好了畫地為牢的定義,再去按圖索驥。
    考察“通俗小說”這一概念能指與所指的關繫,關鍵是考察其定語“通俗”二字。
    《現代漢語詞典》釋“通俗”為“適合群眾的水平和需要,容易叫群眾理解和接受的”,例詞為“通俗化“通俗易懂”“通俗讀物”。章 通俗小說的流變與界定
    ●通俗小說概念闡釋
    ●古代通俗小說流變
    ●近現代通俗小說流變
    ●如何界定通俗小說
    一通俗小說概念闡釋
    通俗小說作為一個文類概念,其所指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和流變性。
    相對而言,雖然“小說”的定義林林總總,紛纭雜出,但“小說”的所指——即究竟哪些作品算是小說,卻基本上是穩定的。不論“詩意小說”抑或“散文化小說”,歸根結底都是小說而不是詩或散文。可是“通俗小說”的版圖疆域則麻煩甚多。首先,“通俗小說”的“種差”在邏輯上是模糊的,因而它的對立者是什麼就難下定論。是“高雅小說”,是“嚴肅小說”,是“先鋒小說”,是“探索小說”,是“純小說”,是“新文藝體小說”?還是籠而統之、一言以蔽之曰“非通俗小說”?通俗小說本身界定不清,又何來“非通俗小說”?正像不知哪裡是中國,又怎能知道哪裡是外國?
    於是,自不免發生許多歸屬上的困惑。如《紅樓夢》算不算通俗小說?《茶花女》算不算?張愛玲、蘇青的小說算不算?無名氏、徐訐的算不算?趙樹理的算不算?《林海雪原》算不算?王朔的作品算不算?《廢都》算不算?……算與不算,依據何種定性標準或技術指標?諸如此類的麻煩與困惑,使人真正感覺到“名不正則言不順”一語的力量。所以,考察通俗小說這一概念的淵源及流變,即使僅在“解惑”這個意義上,也是十分必要的,更何況考慮到通俗小說在當今及以後的迅猛勢頭呢。
    事實上,通俗小說這一概念從來沒有一個固定的含義。人們對它的認識和研究是依憑其實際存在而不是“定義”。“所有的定義都隻有有條件的、相對的意義,永遠也不能包括充分發展的現像的各方面聯繫。”因此,面對通俗小說這一復雜的研究客體,我們隻能從其具體流變中去把握和界定,而不應是先設置好了畫地為牢的定義,再去按圖索驥。
    考察“通俗小說”這一概念能指與所指的關繫,關鍵是考察其定語“通俗”二字。
    《現代漢語詞典》釋“通俗”為“適合群眾的水平和需要,容易叫群眾理解和接受的”,例詞為“通俗化“通俗易懂”“通俗讀物”。
    《辭源》釋“通俗”為“淺顯易懂”,例舉漢代服虔的《通俗文》和清代翟灝的《通俗編》,並引《京本通俗小說》裡《馮玉梅團圓》中語:“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
    這顯然是兩種立足於現代視角的通常釋義。從日常語言的運用效果來看,它們無疑是正確的。但對於一個概念的考察,比正確要求更高的是精確。在語言哲學家那裡,無論亞裡士多德還是羅素,“都未給出日常語言中任何表達式的精確邏輯,因為日常語言本來就沒有精確的邏輯”。比如《辭源》所引的兩句詩中的“通俗”,並不能簡單地釋為“淺顯易懂”,而是與“關風”對偶的一個動賓結構。《辭源》的這一條,在邏輯上是有欠精確的。
    所以,我們必須暫時拋開日常理解的正確度問題,而去追溯一下這個日常理解是如何形成的。
    根據《民國通俗小說論稿》的作者、“當今大陸著名美學家”張贛生的研究,中國人產生“俗”這個概念,大約是在西周時代。殷商的甲骨文和銅器銘文中均未見有“俗”字,似乎表明那個時候尚無“俗”的觀念。到西周恭王(前968-前942年)時所作衛鼎和永盂的銘文中已有“俗”字,用於人名;宣王(前827-前782年)時所作駒父蓋銘文中有“堇(謹)尸(夷)俗”句,意指南淮夷的禮法,已具“風俗”的意思;同時代的毛公鼎銘文中的“俗”則當做“欲”解。西周銅器銘文並不常見“俗”字,現知僅數例,用法大體如此。從傳世古籍來看,《易》、《詩》、《書》、《左傳》和《論語》等重要典籍中均未見“俗”字,這不會是偶然現像,它似乎證明“俗”的觀念在春秋時代尚未得到普遍確認。
    張贛生的研究很細致。但用文獻中有無“俗”字來判斷當時有無“俗”的觀念,未免取巧,容易惑於名而乖於實。上古文獻不見“豬”字,能不能說明上古沒有豬?其實有豬,不過叫做“豕”罷了。文字符號能指與所指的關繫永遠是變動的。西周以前雖未見“俗”字,但人類隻要進入了階級社會,就必然產生文化分野,精神境界上的高下、尊卑、雅俗、精粗之分,是肯定存在的。韓愈所說的“周誥殷盤,佶屈聱牙”的《尚書》,其中同時引錄了“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這樣的民謠,這已可說明雅與俗分別有了各自的“話語”。《史記·殷周本紀》記載周武王聲討商紂王“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這裡“淫聲”與“正聲”的對置,實際就如今日所言“通俗音樂”與“嚴肅音樂”的對立,雅俗的觀念表現得已很分明了。至於《詩經》三百篇中風、雅、頌的區分,更說明當時之人已經能將藝術的功利目的與審美作用結合起來看待雅俗文化的實際存在了。
    問題在於“俗”這一早已存在的所指是如何與“俗”的能指統一起來的。張贛生對這一問題的梳理還是頗為清晰有致的。
    張氏指出,進入戰國時代以後,“俗”成了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如《孟子》雲:“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莊子》雲:“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管子》雲:“漸也順也靡也久也服也習也謂之化,……不明於化,而欲變俗易教,猶朝揉輪而夕欲乘車”;《周禮》雲:“以俗教安,則民不愉”;《禮記》雲:“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如此等等指的都是風俗或民俗,即某一民族或地區由習慣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風俗之“俗”本無所謂褒貶義,故《荀子》雲:“無國而不有美俗,無國而不有惡俗。”風俗作為一種人類社會文化現像,它不是個人有意或無意的創作,而是社會的、集體的現像,是一種非個性的、類型的、模式的現像,它體現在一般人的生活中,由此又引申出“俗”的另一層含義——“世俗”,在“俗”字前加上“世”字,是指一般情況,雖然含有“平凡”的意思,但並不一定就是“俗不可耐”。如《老子》雲:“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墨子》雲:“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都是指一般的見識不高明而已。
    張贛生有意強調“俗”的中性色彩,強調其“無所謂褒貶”。而實際上,當“俗”由“風俗”引申出“世俗”一義時,一種褒貶已然暗含於其中了,“世俗”已經作為“不世俗”的對立面而存在了(“風俗”倒的確是中性的,因為不能說“不風俗”),即以張贛生所舉的《老子》、《墨子》兩旬為例,不都是明顯地貶斥世俗之人、反褒不世俗之人麼?“平凡”也好,“一般”也好,都可以作為“不高雅”的婉詞。《商君書·更法》雲:“論至德者不和於俗”,《:荀子·儒效》雲:“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價值判斷一清二楚,可以肯定,後世雅俗對立的觀念已在此時萌芽了。如果翻翻《莊子》和《離騷》,更能發現大量對“俗”的貶斥。
    張贛生認為“雅”原本是諸夏之夏,是指周王室所在的地區,所以雅也是一種俗,隻是由於儒家學派尊王,以雅(夏)為正統,纔導致了雅俗對立,如《荀子》雲:“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大師之事也。”而《論語》中所謂“雅言”不過是指“普通話”而已,別無深意。
    然而,正像普通話並非是某一種方言,將“雅”簡單地視為俗之一種,實際上忽視了問題的本質。普通話相對方言,本身便呈現著文化上的高雅優勢。學者袁鐘瑞指出“方言是從小學會的‘母親語言’、‘生活語言’,普通話則是在學校學會的‘教師語言’、‘文化語言’。”周王室所在地區之俗,除了生活習慣之外,必定還有超乎地區特點之上的其他文化因素,那纔是“雅”的所指。當齊宣王不無慚愧地說:“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正聲”與“淫聲”的所指,便與“雅”、“俗”的能指,開始走向統一了。
    所以,“俗”是一個雙重語義的概念。當它作名詞時,是習俗、風氣,“多數人普遍實行的習慣生活方式”。當它作形容詞,表示性質、特征時,則是凡庸。這兩重語義經常是同時呈現、含混表達的,如錢鐘書闡述漢字中蘊涵的辯證法時所雲:“賅眾理而約為一字,並行或歧出之分訓得以同時合訓焉,使不倍者交協、相反者互成……語出雙關,文蘊兩意,乃詼諧之慣事,固辭章所優為,義理亦有之。”孟子便是利用漢語的這一特性誘哄齊宣王說,“今之樂由古之樂也”。正因為“俗”字的雙重語義,纔導致了對“通俗”一語的多重理解。
    張贛生認為“通俗”有兩層意思,一是通曉風俗,一是與世俗溝通,由於在古籍中通曉風俗不稱“通俗”而稱“知風俗”,所以隻剩下“與世俗溝通”一層含義。這樣,張氏自然將“通俗”小說看作“要與民眾溝通”之小說。張氏認為“從史實來看,中國的小說一直是通俗的,沒有不通俗的小說”,所以,小說而冠以“通俗”,完全是一次歷史的“誤會”。
    但“通曉風俗”也好,“與世俗溝通”也好,都是將“通俗”一詞視為動賓結構,即固定“通”為動詞,“俗”是被動的,“俗”為名詞,靜待著隱身的主語來“通”。這個主語是誰呢?如果並不是凌駕於“世俗”之上的話,又何必去“通”呢?可見,“與世俗溝通”本身便是一句“雅話語”。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而寫出的小說,顯然不能包括“通俗小說”的全部。
    其實,“通”和“俗”本也可以簡單地視為形容詞。“俗”已如前述,是凡庸、俗氣,與“雅”相對。“通”則有普遍、一般的意思,《荀子·仲尼》雲:“少事長,賤事貴,不肖事賢,是天下之通義也。”這樣,“通”與“俗”兩個近義詞合為一個並列結構,“通而俗”,既“通”且“俗”。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小說就不見得“一直是通俗的”。小說與其他文類相比,也許確實“通俗”一些,但小說文類內部,其“通”的程度、“俗”的程度,卻是不可以道裡計的。所以小說自身當然會產生美學品位上的雅俗之分,其中“淺顯易懂”、“適合群眾的水平和需要”的,便是小說之通俗者也。
    因此,必須從“與世俗溝通”和“淺顯易懂”兩方面來理解,纔能把握通俗小說的本質。“與世俗溝通”強調的是創作精神,“淺顯易懂”強調的是審美品位。兩方面既相區別又相依存,“溝通”纔能“易懂”,“易懂”纔能“溝通”。人們的理解多偏重於某一面,纔導致圍繞“通俗小說”這一概念,產生了那麼多“頗不通俗”的闡釋。當然,這與中國通俗小說的流變是關聯在一起的。
    二古代通俗小說流變
    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通俗小說的開山之作是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施耐庵《水滸傳》。此前,雖然有敦煌變話本,但均非文人獨創之作。正如魯迅雲:“宋之說話人,於小說及講史皆多高手(名見《夢粱錄》及《武林舊事》),而不聞有代擾攘,文化淪喪,更無論矣。”《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的作者陳大康認為,通俗小說的“起點應是末明初的《三國演義》與《水滸傳》”。也有學者主話本是通俗小說之濫觴,否則無法解釋《三國》、《水滸》為何一出現便高度成熟。本文認為因概念理解不同,對起點的標定可早可晚,關鍵在於要明確《三國》、《水滸》是通俗小說早的完整成熟之作。
    受《三國志通俗演義》影響,隨後的一些歷史演義也都標出“通俗”字樣,如《隋唐志傳通俗演義》、《東西漢通俗演義》、《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等。張贛生認為這是為了特意強調“演義與正史之區別”,並非意味著其他小說就是不通俗的。這顯然是僅考慮到“與世俗溝通”而忽略了“淺顯易懂”。演義與正史之區別在當時不僅僅是種類之異,更有著等級之差。《水滸傳》、(《西遊記》等雖不加“通俗”字樣,但當時之人並不覺得它們是有別於歷史演義的另一種文體。萬歷年間的夷白堂主人楊爾曾在《東西晉演義序》中說:
    一代肇興,必有一代之史,而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聚取而演之。以通俗諭人,名日演義,蓋自羅貫中《水滸傳》、《三國傳》始也。 由此可末明初通俗小說產生後的一段時間裡,人們是以“正史、野史、演義”這樣的邏輯順序來為其定位的。中國人文史概念區分較晚,往往認為小說所描寫的生活內容必有一真實的“底本”,隻是若用史家筆法寫出,一般人讀不懂;若用“通俗”筆法寫出,人們就懂了。袁宏道在《東西漢通俗演義序》中說:
    文不能通而俗可通,則又通俗演義之所由名也。
    陳繼儒在《唐書演義序》中說:
    演義,以通俗為義也者。故今流俗節目不掛司馬班陳一字,然皆能道赤
    帝,詫銅馬,悲伏龍,憑曹瞞者,則演義為耳。演義固喻俗書哉,意義遠矣。
    這裡的“通俗”,意在“與世俗溝通”。顯然,這是以正史為參比對像,將通俗小說視為低檔文類。可觀道人在為馮夢龍的《新列國志》作序時說:
    自羅貫中氏《三國志》一書,以國史演為通俗,汪洋百餘回,為世所尚。
    嗣是效顰日眾,因而有《夏書》、《尚書》、《列國》、《兩漢》、《唐書》、《殘
    唐》、《南北宋》諸刻,其浩瀚幾與正史分簽並架。
    “與正史分簽並架”,卻又不如正史,通俗小說似乎擔負著通俗歷史教科書的任務。以正史作為文本標準,則通俗小說的價值不僅低於正史,連野史也不如的。許多野史,在今天看來已是小說,與當時的通俗小說相比,這些用文言和“史家筆法”寫出的小說,當然屬於“雅文學”。所以,不能因為那時不以小說稱之,就斷言“沒有不通俗的小說”。酉陽野史在《新刻續編三國志引》中說:
    ……
    書摘插畫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