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餘秋雨評傳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理論
    【市場價】
    113-164
    【優惠價】
    71-103
    【作者】 欒梅健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學理論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ISBN】978780623895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806238950
    叢書名:中國當代作家評傳叢書

    作者:欒梅健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04月 


        
        
    "

    內容簡介
    餘秋雨認為歷史文化資源對於造就一種恢弘深厚的文化人格至關重要。他所探尋的歷史文化資源。隻有在造就他心目中的文化人格時纔會引起他的注目,引起他的沉思與遐想。
    尋找這樣的文化現場也就是在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字校。歷史並不僅僅是中學、大學裡的一門課程,而是一種無法擺脫的背景,一種無法抵拒的遺傳,文化人的使命是自覺地幫助自己和他人整理這種背景和遺傳,力圖使它們經過優化選擇而達到良性組合。這一切,僅僅在今天發生的文化事實中尋找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回過身去踏訪千年……
    ——餘秋雨
    作者簡介
    欒梅健,文學博士,1962年生於江蘇常州。現任復旦大學中文繫中國當代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等。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前工業文明與中國文學》、《純與俗:文學的對立與溝
    目錄
    緣起:秋風秋雨愁煞人
    章滄桑人間
    第二章精神放逐
    第三章漸行漸遠
    第四章雪泥鴻爪
    第五章群起杯葛
    第六章學海孤舟
    第七章餘音裊裊
    第八章餘秋雨對當代散文文體的拓展及其局限
    餘緒:相見時難別亦難
    附錄一餘秋雨著作及主要研究資料彙編
    附錄二有關論爭資料
    附錄三餘秋雨大事年表
    後記
    在線試讀
    章滄桑人間
    斯山斯水斯人
    從餘秋雨1946年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至今,他已經在人間度過了六十二個寒暑,而我們這個社會也歷經了少有的滄桑巨變。
    餘秋雨出生的那個小山村,具體名稱叫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鄉車頭村,是一個山明水秀的所在。村前是一壟壟的水稻田,村後是清澈的上林湖,而在湖四周的山坡上則遍植著郁郁蔥蔥的楊梅樹。
    在十餘年前,浙江省因行政管轄的需要,將橋頭鄉劃歸了鄰近的慈溪縣,從此,使餘秋雨先生在填報自己的籍貫時頗費躊躇,是填原先出生時的名稱餘姚?還是現在稱呼的慈溪?不過,令餘秋雨一直感到滿臉榮光的是,在他出生的那塊古稱餘姚縣的土地上,曾經出現了一批諸如王陽明、黃宗羲、嚴子陸、朱舜水等諸多大師。他以餘姚縣自豪,並一直自稱是餘姚人。
    他的童年是在極其窮困的境況下度過的。由於八年的抗日戰爭以及連年的內戰,使得一直以富庶傲視全國的江浙一帶也破敗凋零,民不聊生。偶爾喫到的一餐白米飯,頓時會成為全村人議論與注目的中心,而如果在白米飯上再能夠放上一撮烏黑發亮的梅干菜的話,那定會使幼小的餘秋雨興奮許久,認為是天底下誘人的美食。而倘若在喫飯時不小心打碎了一隻粗瓷碗時,那父母瘋狂的追打也定會劈頭蓋臉而來。當時生活之貧乏,是可想而知。
    然而,童年畢竟是有趣的。
    在暮春時節。當上林湖畔山坡上的楊梅成熟的時候,餘秋雨便迎來了一年中快樂的時光。他與小伙伴一起一頭鑽進楊梅樹叢中,盡情享受著那些紅得發黑、清甜微酸的果實。因為隻有在這時,他纔有可能整天與小朋友們在山上逗留,纔有可能脫離家長的管束;而在家長,則是可以省去幾碗飯菜。
    到傍晚時分,當這些小伙伴一個個穿著果汁斑斑的布衫,腆著脹脹的小肚子,打著飽嗝,從山上下來的時候,便會不知不覺朝上林湖走去。一來可以用湖水漱漱口,清新一下已經失去感覺的嘴唇,二來也可以偷偷地背著父母,盡一下久違的遊興。
    盡管纔是暮春季節,湖水還明顯透著涼意,但小朋友們已來不及等到夏天,歡叫了兩聲,便跳下去了。假如有哪位縮頭縮腦不敢下水,便有可能被其他小朋友喊上半個月的膽小鬼。偶爾地,他們會在湖底踫到一些滑滑的硬片。撈起來一看,盡是些厚薄勻整、釉面锃亮的瓷片和陶片。他們頗為失望,順手向湖面中心擲去,在水面上濺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然而,這些小伙伴怎麼也不會想到,這些瓷片和陶片在後來的考古發現中,竟然是距今七千多年的河姆渡文化的遺物!章滄桑人間
    斯山斯水斯人
    從餘秋雨1946年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至今,他已經在人間度過了六十二個寒暑,而我們這個社會也歷經了少有的滄桑巨變。
    餘秋雨出生的那個小山村,具體名稱叫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鄉車頭村,是一個山明水秀的所在。村前是一壟壟的水稻田,村後是清澈的上林湖,而在湖四周的山坡上則遍植著郁郁蔥蔥的楊梅樹。
    在十餘年前,浙江省因行政管轄的需要,將橋頭鄉劃歸了鄰近的慈溪縣,從此,使餘秋雨先生在填報自己的籍貫時頗費躊躇,是填原先出生時的名稱餘姚?還是現在稱呼的慈溪?不過,令餘秋雨一直感到滿臉榮光的是,在他出生的那塊古稱餘姚縣的土地上,曾經出現了一批諸如王陽明、黃宗羲、嚴子陸、朱舜水等諸多大師。他以餘姚縣自豪,並一直自稱是餘姚人。
    他的童年是在極其窮困的境況下度過的。由於八年的抗日戰爭以及連年的內戰,使得一直以富庶傲視全國的江浙一帶也破敗凋零,民不聊生。偶爾喫到的一餐白米飯,頓時會成為全村人議論與注目的中心,而如果在白米飯上再能夠放上一撮烏黑發亮的梅干菜的話,那定會使幼小的餘秋雨興奮許久,認為是天底下誘人的美食。而倘若在喫飯時不小心打碎了一隻粗瓷碗時,那父母瘋狂的追打也定會劈頭蓋臉而來。當時生活之貧乏,是可想而知。
    然而,童年畢竟是有趣的。
    在暮春時節。當上林湖畔山坡上的楊梅成熟的時候,餘秋雨便迎來了一年中快樂的時光。他與小伙伴一起一頭鑽進楊梅樹叢中,盡情享受著那些紅得發黑、清甜微酸的果實。因為隻有在這時,他纔有可能整天與小朋友們在山上逗留,纔有可能脫離家長的管束;而在家長,則是可以省去幾碗飯菜。
    到傍晚時分,當這些小伙伴一個個穿著果汁斑斑的布衫,腆著脹脹的小肚子,打著飽嗝,從山上下來的時候,便會不知不覺朝上林湖走去。一來可以用湖水漱漱口,清新一下已經失去感覺的嘴唇,二來也可以偷偷地背著父母,盡一下久違的遊興。
    盡管纔是暮春季節,湖水還明顯透著涼意,但小朋友們已來不及等到夏天,歡叫了兩聲,便跳下去了。假如有哪位縮頭縮腦不敢下水,便有可能被其他小朋友喊上半個月的膽小鬼。偶爾地,他們會在湖底踫到一些滑滑的硬片。撈起來一看,盡是些厚薄勻整、釉面锃亮的瓷片和陶片。他們頗為失望,順手向湖面中心擲去,在水面上濺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然而,這些小伙伴怎麼也不會想到,這些瓷片和陶片在後來的考古發現中,竟然是距今七千多年的河姆渡文化的遺物!
    童年,就是如此的詩意盎然、耐人尋味。
    至於讀書方面,由於餘秋雨隻是一個普通山村農民的孩子,並不是出生於達官顯貴或者書香門第,因而也談不上濃郁文化氛圍的熏陶與傳染。既不可能如大詩人郭沫若兒時那樣,在母親懷中已咿咿呀呀背誦了幾百首古詩,也不可能如文豪魯迅先生兒時那樣,已經在的書櫥中偷看了幾箱子小說與閑書。
    不過,餘秋雨仍然有著讀書的天分。他這樣回憶道:
    自從四歲時走進山村學校後,學校就成了我的基地,記得我們一開始學的是“開學了,我們上學,學校裡同學很多”三段文字。對我來說,這是個具有儀式感的終身性文化行為。從此,我再也沒有離開過學校。如果問,餘秋雨的人生中的一件事是什麼,那就是上學。可以說,我是一個永恆的讀書人。(轉引自陳竹《永遠的讀書人》,載《人到中年》1994年第1期)
    喜歡讀書,愛好讀書,是餘秋雨日後成為一個文化人的邏輯起點。他以讀書為樂,以待在學校中為滿足,構築了他事業發展的基石。
    不過,他在家鄉餘姚的讀書生活隻是到十一歲。其後,他便到上海去了。
    發現了虔誠崇拜的人
    餘秋雨這次去上海是為了讀書。
    原本,餘秋雨的父親一人在上海工作,母親和家人都在餘姚。這是上海開發初期江浙一帶相當普遍的家庭生活模式。而現在,餘秋雨已小學畢業了,要讀中學,自然是選擇上海。
    1957年的夏天,餘秋雨在山上喫過了楊梅,拜別了上林湖畔的祖墳,一個人怯生生地踏上了開往上海的火車。在他的行李包中,有一瓶酒浸楊梅,一包黑乎乎的梅干菜,一副地地道道的山村少年模樣。
    上海畢竟是上海,與偏僻山村的餘姚縣車頭村不可同日而語。餘秋雨進的那所中學,芳草萋萋,典雅富麗,甚至還有歐洲式的大理石噴水池。這在看慣了上林湖畔楊梅樹的餘秋雨眼中,簡直就像是海市蜃樓、異域天堂。
    然而,1957年是祖國不尋常的一年。大鳴、大放、大字報成了學校裡熱門的事情。政治鬥爭掛帥,學習已不重要。
    餘秋雨與他的中學同學們一起,投入到沒完沒了的運動之中。當時,國家倡導大煉鋼鐵,認為隻要鋼產量超過英國、美國,那麼,中國就躍身於世界流強國的行列。餘秋雨和他的同學們也在學校的號召下,停止了大好的學習光陰,挨家挨戶搜尋著一塊塊鏽跡斑斑的廢銅爛鐵,然後,看著這些心愛的寶貝在簡陋的火爐旁煉成一團團丑陋不堪的黑疙瘩。
    煉完鋼鐵,上級領導又進一步要求學生們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不能老坐在課堂裡讀死書。於是,餘秋雨又和他的同學們一起到學校附近的工廠參加勞動。有時,餘秋雨還要跟著機械廠老師傅和紡織廠女工值夜班,常常累得打瞌睡。就這樣,餘秋雨在短短幾年中,就把學校周圍所有的工廠都勞動遍了。
    那麼,學業方面呢?餘秋雨就這樣白白地耽誤掉了大好的中學光陰嗎?如果他不來上海仍然待在餘姚,或許還要比這樣好一些吧?
    其實,情況並非完全如此。
    那時學校的教學秩序。還沒有像後來的“文化大革命”中那樣遭到徹底的破壞,一大批教師仍然有著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因此,勞動
    活動一結束。那些正直而學養豐富的老師便一個個如搶奪珍寶似的,爭取時間給同學們補課。後來,餘秋雨回憶到中學時期的往事,深情地說道:
    我很感謝當時的那些具有崇高使命感的教師,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依然不忘授道解惑,盡管如此,我們學問主要還是來源於自學。(同上注)
    一方面由於老師的辛勤教學,另一方面也由於餘秋雨本人的刻苦自學,他在中學時期還是打下了較為扎實的根底。尤其是在語文方面,僅僅是在三年初中階段,他的寫作能力已經能夠達到語句流暢無礙,幾乎不犯語法錯誤的地步。
    到了高中階段,餘秋雨的語文水平更加提高。他悄悄地學過了全本的《論語》,背誦了屈原的《離騷》,接觸到不少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也許是餘秋雨在作文方面顯示出的特殊天賦吧,高中時期的語文老師穆尼先生非常喜歡並器重這位學生。他驚訝地看著餘秋雨的每一篇習作,默默地為餘秋雨的語文學習提供著精心的教學與輔導。即使相隔三十幾年之後,師生之間的往來已並不密切,在穆尼老先生即將離開人世時,他還希望將他的所有藏書都無償地贈送給餘秋雨。這是一份淳樸的師生之情。在他的心目中,他肯定認為在所有學生中餘秋雨的語文水平是好的。
    也就在中學時期,一件決定著餘秋雨終生命運的事情發生了,他的作文在整個上海市的比賽中得了大獎。
    聯繫到餘秋雨在中學時對語文的特殊偏愛。再聯繫到他在勞動之餘背誦《離騷》、《論語》,他的作文得獎其實是可以預見的。然而,對於一個普通中學生來說,對於一個剛剛不久纔從餘姚山村出來的少年來說,這該是一件多麼激動人心的事情啊!
    在授獎大會上,他目不轉睛地看著極其莊嚴的主席臺,看著那位風度不凡的擔任這次作文評獎總裁判的大學教師,他陡然崇拜起來:
    他講話了,音色渾厚,知識淵博,瀟灑幽默,在全場一陣陣的笑中把文章之道講得那樣清楚,我幾乎全身心地被他收服了。散會之後,我悄悄跟在他後面。他在給另外一些大人講話,我很想再聽到一點什麼,再看看他走路的姿勢,怎麼擺手,怎麼邁腿。此後,我讀書寫作時常常會想起這位大學教師,揣想著如果他在我眼前,會叫我怎麼讀、怎麼寫,這種揣想常常是毫無根據的,因此我變得很苦惱。總之,這位根本不認識我的大學教師既向我展示了一種高度,一種風範,也取走了我的輕松和自在。我終於因他而告別了少年心態。(《三十年的重量》,見《文化苦旅》第271頁)
    這是一種崇拜,是少年在確定人生理想時常會發生的崇拜,這也是一種成功,在成功榮譽後的更大期待。
    餘秋雨日後曾說,這位大學教師曾是他虔誠地崇拜的人,他曾作過一次決定餘秋雨終身的指點。從此,餘秋雨更加喜愛文學,更加痴
    痴地做著一個作家的夢想。
    這時,餘秋雨纔十四歲。
    楓落吳江冷
    1963年夏天,十六歲的餘秋雨以優異成績從中學畢業。
    畢業後選擇什麼專業?報考什麼樣的大學?繼續做作家的夢嗎?
    盡管餘秋雨熱愛文學,醉心於創作,然而,在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眼中,前面的路還很多很多。他覺得不應該報考中文繫,因為覺得自己在中學時早已把《離騷》、《論語》和幾十篇古文背得滾瓜爛熟,根本沒有必要再去做這種令人厭煩的事。
    那麼,到底應該報考什麼呢?他真是有些犯愁了。他覺得那個夏天是那麼煩熱又那麼令人興奮,自己的偶然決定便會成為自己的終身選
    擇。
    苦惱與無奈之餘。餘秋雨與另外兩個要好的同學決定以抓鬮兒的方法來確定,一個學理工科,一個學醫科,再一個學文科,這樣可以在二十年以後,三個人一起周遊世界,走到哪裡都沒有不懂的事情。這真是少年時期的豪情與幻想。
    結果,餘秋雨抓到了文科。
    他的初步意向是報考外文繫。中文基礎已經初步具備,再進外文繫學好外文,不就中西兼備了嗎?正在傻想當中,班主任孫老師找到他,向他介紹了一位上海戲劇學院的招生老師。“我們學院要以的要求招收戲劇文學繫的一個班,現在已有幾千人報名,隻招三十名,但我們還是怕遺漏了好的,聽說你在全市作文比賽中得了大獎……”這其實是招辦人員的標準說辭。
    餘秋雨心動了:“那你們是不是今年全國文科大學中難考的?”他在中學裡成績優異,心裡有這個把握。
    “還沒有作這種排列。”招辦老師說,“你知道郭沫若先生嗎?他以中國科學院院長身份兼任了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他在這個大學裡發現
    了一個能寫劇本的高材生,決定終止他的學業,轉到我們學院來讀書。還有巴金的女兒,她也要來參加競爭……”
    一長串名人的名字,一個個都令人肅然起敬。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餘秋雨當即下了報考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繫的決心。
    經過九門課程的考試,餘秋雨終於順利跨入了上海戲劇學院的大門,成為那幾千名投考者中幸運的三十分之一。
    然而。上海戲劇學院的大學生活,卻使滿懷希望的餘秋雨徹底失望了!
    專業主課叫“劇本分析”,講解與評論的是朝鮮的《紅色宣傳員》、中國的《奪印》和《英雄工兵》等一批政治思想性極強的宣傳品,沒有藝術欣賞與分析,隻講思想內容,與枯燥乏味的政治課無異。本來抱有希望與興趣的古典文學課,來了一位似乎稍有名氣的教授,用不標準的普通話教了幾個月的平仄和格律後,便要求學生們寫作古詩,使餘秋雨本來有的那點興趣都消失了。
    我們覺得,平心靜氣想來,這也怪不得上海戲劇學院,因為當時全國所有的學校都不把教學質量放在位了。餘秋雨後來這樣說道:“進大學後不久就下鄉勞動,那年月下鄉勞動特別多,上一趟大學有一半多時間在鄉下。”(《鄉關何處》,見《山居筆記》第200頁)這確實是當時教育界的實際情形。
    餘秋雨與他的大學同學們去的鄉下,是江蘇省太倉縣的瀏河鎮。
    這是一個長江下遊南岸的小村莊。往東不遠,有一個古老的閱兵臺,是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留下的遺跡;往西不遠,則是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碼頭所在。不過到現代,歷史人物已全然隱去,隻剩下這個貧困的小村莊蹲在長江岸邊。
    餘秋雨與農民一起同喫、同住、同勞動,似乎真正要脫胎換骨成為一個農民。好在餘秋雨本來就出生於浙江餘姚農村,對各種農活都駕輕就熟,並沒有感到特別的困難。難得的是晚上,當他拖著疲乏的身體從田裡回到陋室。喫下幾碗難咽的飯菜以後,他又想起了讀書,想起了那些似乎已經久違了的文學大師。在這時,他抽空看了雨果、契訶夫和莎士比亞等作家著的西方文學名著,在文學的星空中度過了一個個有軍宣隊員找我談話。要我參加設在復旦大學的一個現代文學編寫組。
    ‘每個文科學校都有人參加,以復旦、師大為主,我們是小學校,要謙虛。’他說。”
    在這裡,餘秋雨交代清楚了他參加“編寫組”的經過。至於在編寫組中的活動與表現,他這樣介紹道:“當時所有的修訂組和教材編寫組都由市裡的寫作組統管,寫作組對我這樣一個‘文革’以來未曾參加過任何組織的年輕人有點看重的意思,然而畢竟我的運氣太好,1975年年初就發覺得了肝炎,在家休息一陣還不行,隻得住院,出了醫院就到故鄉休養去了。要不然,從1975年到1976年,我如果在上海,沒準也會奉命參與一些諸如‘反擊右傾翻案風’和其他名目繁多的小運動,這些居然都讓我逃過去了。有人說‘因病得閑殊不惡’,信然……”
    這便是餘秋雨自稱的在寫作組中的全部情況。他沒有參加那些名目繁多的批判運動,也沒有成為罪惡的御用文人,其原因是生病讓他避開了。說到養病,他這樣介紹:
    說是回鄉養病,故鄉卻隻有一位70多歲的老祖母,我怕傳染給她。後來是我同鄉的老師盛鐘健先生在奉化縣的一個半山腰裡找到一間小房子,讓我住了下來。喫飯則有一頓沒一頓,搭在山腳下一個極其簡陋的小食堂裡。那裡連一份報紙也看不到,完全不知道天下發生了什麼事。又是大幸,居然讓我認識了一位80多歲的瀋老先生,他受當地文化館委托管理著早年蔣經國先生在山間的一個讀書室,經他點頭,我就全身心地鑽到那些舊書裡去了。那兒除了《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四部叢刊》外還有《萬有文庫》和比較完整的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文化雜志,我反正有的是時間,一本本閱讀。正統書讀累了,就去興致勃勃地翻閱一大堆《東方》雜志。讀書室外面是長天荒草,安靜無比。我從來沒有獲得過那麼優越的讀書條件,當然絕不放過,連生病的事也忘記了。(《霜冷長河•長者》)
    ……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