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重生——桑塔格日記與筆記(1947-1963) (蘇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外國隨筆
    【市場價】
    257-372
    【優惠價】
    161-233
    【作者】 美桑塔格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外國隨筆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5993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2759934
    作者:(美)桑塔格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04月 

        
        
    "

    編輯推薦

    一代知識偶像閃婚閃離內幕;同性戀情人、情事;一部宛如濃縮的歐美斷代文化史的名人日記

    每一本桑塔格著作的問世,都是美國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桑塔格日記首次公開出版。一部宛如濃縮的歐美斷代文化史的名人日記。

    《重生》是桑塔格日記的**部分,截取的是1947—1963年桑塔格早年的生活片斷。她曾在日記中寫到,日記的功能之一就是被人偷看的,“讓那些在日記中纔能誠實相對的人”。寫下這句話的時候,她偷看了哈麗雅特的日記,了解到哈麗雅特對她的評價草率,苛刻,充滿惡意,這種來自愛人的想法讓她很受傷。我們通過那些充滿睿智的見解,深刻的洞見,咄咄逼人的氣勢的文化批評和論文中得到桑塔格的印像在這本日記中得到了顛覆性的印證。

     
    內容簡介

    自《反對闡釋》開始,每一本桑塔格著作的問世,都是美國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這種現像,甚至到桑塔格死後都在延續。許多有關她生平逸事的著作在她逝世後陸續出版,而所有這些在桑塔格身後出版的著作中,當屬桑塔格日記的出版最令人期待與激動。蘇珊?桑塔格身後留下了近100個日記、筆記本。2008年12月,在她去世4年後,由其子戴維?裡夫親自整理的三卷本桑塔格日記首卷《重生》出版,世人終於得以窺見私人日記中那個真我的女鬥士。
    1947至1963年,這16年,正是桑塔格從一個花季少女成長為一個青年作家以及單身母親所走過的歷程。其生命的中心內容就是不顧一切地去經歷:如饑似渴地去閱讀,竭盡全力地去理解。日記中的內容都是高密度的、省略性的、跳躍性的,有大量的摘抄、無窮無盡的書單、關於寫作的想法、與不同時期友人的關繫,以及詳盡的自我分析。

    作者簡介

    蘇珊·桑塔格(SusanSantag,1933—2004),美國作家、評論家、女權主義者,當代西方最引人注目也是*爭議性的一位女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的公眾良心”、“大西洋兩岸第一批評家”。

    前言
    前言

    我向來認為,凡生者談及逝者,最愚蠢的說法之一,便是講“某某會樂意如此行事。”往最好處說,這是臆測;而多半,無論出於怎樣的善意,這都是妄自尊大。你根本就無從得知嘛。所以,關於這本《重生》——即蘇珊·桑塔格日記選的第一卷(共三卷)——的出版,無論還有多少別的話可說,它並不是一部她會出的書——即一開始就假設她生前就做過出版這三卷日記的決定。相反,無論是決定出版,還是著手遴選,都是我一人所為。即便不存在審查問題,這樣的事業於文學之危,於道德之險,均不言自明。在此提請讀者注意。
    這決定我從來就不想做。但家母辭世,並沒有留下什麼囑托,交代如何處置她的文件和未輯錄、未寫完的稿子。這看起來似乎與其個性不符——一個對自己的工作如此殫精竭慮的人,一個對於那些她隻能算粗通的語言的譯法都孜孜以求的人,一個對於全球的出版社和雜志都廣知博聞並能對他們作出果斷評價的人。然而,盡管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深具摧毀性,盡管白血病在2004年12月28日奪走了她的生命,直到其辭世前數周,她仍然相信自己能活下來。因此,她並未談及一旦她無力親自處置工作,則希望他人如何代勞——那些更順命於死亡的人就會這麼做——而是強調說要恢復工作,念叨所有那些她一出院就要寫的東西。

    前言

    我向來認為,凡生者談及逝者,最愚蠢的說法之一,便是講“某某會樂意如此行事。”往最好處說,這是臆測;而多半,無論出於怎樣的善意,這都是妄自尊大。你根本就無從得知嘛。所以,關於這本《重生》——即蘇珊·桑塔格日記選的第一卷(共三卷)——的出版,無論還有多少別的話可說,它並不是一部她會出的書——即一開始就假設她生前就做過出版這三卷日記的決定。相反,無論是決定出版,還是著手遴選,都是我一人所為。即便不存在審查問題,這樣的事業於文學之危,於道德之險,均不言自明。在此提請讀者注意。
    這決定我從來就不想做。但家母辭世,並沒有留下什麼囑托,交代如何處置她的文件和未輯錄、未寫完的稿子。這看起來似乎與其個性不符——一個對自己的工作如此殫精竭慮的人,一個對於那些她隻能算粗通的語言的譯法都孜孜以求的人,一個對於全球的出版社和雜志都廣知博聞並能對他們作出果斷評價的人。然而,盡管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深具摧毀性,盡管白血病在2004年12月28日奪走了她的生命,直到其辭世前數周,她仍然相信自己能活下來。因此,她並未談及一旦她無力親自處置工作,則希望他人如何代勞——那些更順命於死亡的人就會這麼做——而是強調說要恢復工作,念叨所有那些她一出院就要寫的東西。
    就我而言,她當然有權按照自己的意願離世。當她為活下去而抗爭時,並不虧欠子孫什麼,更不欠我的。不過,顯而易見的是,她的決定產生了一些始料未及的後果——眼下最重要的後果是,決定如何出版她的遺著就成了我的任務。事關她的隨筆——它們在她去世兩年後出版的《同時》中露面——選擇相對要容易一點。盡管家母無疑更樂意在重新出版時大幅度修訂原稿,但畢竟在她在世時,那些文字或是曾經刊印過,或是作為講稿在演說中發布過。她的意圖是明確的。
    這些日記全然是另一回事。她純粹寫給自己,常記不輟,從豆蔻年華寫到人生的最後幾年——彼時,她從電腦和電子郵件裡得到的樂趣似乎抑制了一點她寫日記的興致。其中沒有一行字是她允準出版的,而且,與某些日記撰寫者不同,她沒有念給朋友聽過,盡管與她親近的人知道有這些日記存在,也知道她有個習慣,每寫完一個筆記本,就跟之前那些本子歸攏在一起,存放在臥室的步入式壁櫥裡,邊上是其他一些珍愛物但某種程度上主要是私人物品,比如家人的照片和孩提時代的紀念品。
    截至2004年春她最後一次患病,這樣的筆記本已有近百本。她去世後那年,我和她最後一位助手安妮·江普、她最好的朋友保羅·迪洛納爾多一起整理她的物件時,又有些筆記本冒出來。關於筆記本裡的內容,我幾乎一無所知。我跟母親關於筆記本唯一的一次談話是在她白血病第一次發作時;這輩子她先前已經兩次罹患癌癥,這一次,她尚未重燃其信念認為她能夠像以前一樣戰勝白血病活下來。隻有一句話,輕輕的一聲:“你知道那些日記本在哪裡的。”至於她想讓我怎麼處置它們,她隻字未提。
    我說不準,但我願意相信,若全憑我裁斷,我會等好久以後纔出版日記,或者根本就不會出版。有幾次我甚至想將它們付之一炬。不過那純屬妄想。事實上,無論如何,這些有形的日記本並不屬於我。家母健在時,就把她的文件賣給加州大學洛杉磯圖書館,協議規定,她一旦辭世,那些日記就得和她的文件、書稿一道運過去——如今也確實運過去了。既然家母簽署的合同並未就使用作任何重大意義上的限制,我很快就意識到,這情勢已經替我做好了決定。我如果自己不籌劃出版,別人也會做這件事。看來最好還是迎上前去。
    我仍然心存疑懼。說這些日記揭示了自我,那實在是太輕描淡寫。我最終決定將母親的許多極為嚴苛的判語納入書中。她是個偉大的“評判者”。然而,將她的這一特質暴露出來——而這些日記真是充滿了“暴露”——就難免相當於邀請讀者來評判她。做這件事,最叫人進退維谷的問題之一就是,至少在家母晚年,不管從哪方面看她都不是個樂意袒露自己的人。尤其,關於她的同性戀問題,關於她是否承認自己的雄心的問題,她都盡一切可能,在不否認的基礎上避開任何形式的討論。所以,我的決定當然侵犯了她的隱私。對此,再也沒有比這更公正的描述了。
    相形之下,(本書中的)這些日記緊緊扣住了她青春期自身性傾向的覺醒,身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名16歲大一新生時的初期體驗,以及她剛剛成年時經歷的兩段重大關繫——第一段關繫中的那位女子,此處以H代稱,她們初次相遇是那年在加州大學,之後,1957年在巴黎同居;第二段是同劇作家瑪麗亞·艾琳·福恩斯,母親同年在巴黎與其邂逅(原本福恩斯與H是一對情侶),她回到美國與家父離婚之後搬到曼哈頓,於1959年至1963年間在紐約與福恩斯同居。
    一旦決定出版她的日記,我就沒有刪材減料的打算,無論這材料是將我母親曝光到某種程度,還是在性事上頗為坦率,抑或對於日記中出現的人物不甚友善,不過,我最終還是略去了某些隱私人物的真名。相反,我的遴選原則部分仰仗如下觀念:這些材料呈現的是年輕的桑塔格的肖像,那時她正自覺而堅定地致力於塑造她所向往的自我,而這肖像的青澀與質樸,恰恰是這些日記的非凡魅力所在。正因為如此,我決定將這一卷定名為“重生”,取自某則早期日記的開端;它似乎能概括家母告別童年之後的情形。
    與母親同代的美國作家,誰都不像她那樣與歐洲趣味有如此深厚的淵源。約翰·阨普代克談及其寫作生涯之初,曾說他家鄉的那個小鎮,即“整個[賓夕法尼亞]希靈頓”都可供他“講述”,很難想像母親會像他那樣,說她擁有“整個圖森”或者“整個加州‘謝爾曼奧克斯’”來供她“講述”。更難想像母親會像她那一代的許多美國猶太裔作家那樣,通過追憶其童年、回溯其社會及種族背景來汲取靈感。她的故事——似乎再度印證本書以“重生”為名有多麼妥帖——恰恰相反。在許多層面倒與呂西安·德·呂邦潑雷相同——那個來自深鄉僻壤、一心要在首都出人頭地的野心勃勃的年輕人。
    當然,在性格、氣質或事業的任何其他意義上,母親都不是呂邦潑雷。她並不希求恩寵。相反,她相信自己的命運。剛到青春期,她就意識到自己天賦異稟,亦能有所貢獻。那強烈而不懈的,力求使自身學識愈深、愈廣的渴望——這項工程在日記中占據了那麼多篇幅,因而我也試圖在選集中納入相同的比例——某種程度上即是她這一自我意識的物化形式。她想向她崇敬的作家、畫家和音樂家們看齊。從這個意義上講,阿薩克·巴別爾的那句口號“你必須無所不知,”也可以用在蘇珊·桑塔格身上。
    這和我們如今的想法截然相反。世間成功人士的思維中,“相信自己”是一個恆量,但自信的方式受到文化的制約,隨時代更替而顯著變化。母親的自信,我想,是一種19世紀的觀念,而她沉湎於這些日記的行為就跟那些偉大而自私的“成就斐然者”頗有氣味相投之處——我想到了卡萊爾。這種方式在21世紀初表達雄心的記錄裡已經蕩然無存。一個想要在其中尋找反諷的讀者會一無所獲。對此,家母深有覺察。在她關於艾利亞斯·卡內蒂的隨筆中——我總覺得,這篇隨筆加上她關於沃爾特·本雅明的文章,簡直就像從她的自傳裡逸出的妙筆,但凡她寫自傳的話——她滿懷贊賞地引用過卡內蒂的冥思,“我試圖想像某人對莎士比亞說‘悠著點兒!’”
    因此,再度提請讀者注意。在這部日記裡,藝術被看做一個關乎生死的問題,反諷被定義成缺陷而非優點,嚴肅性則是至高無上的美德。這些特點母親早就有所展露。她身邊從來都不缺少想讓她悠著點的人。她曾經回憶,說她那位和藹而世俗的、在戰場上當過英雄的繼父懇求她少讀點書,否則找不到丈夫。更為自信且高雅的版本來自她在牛津的導師、哲學家斯圖亞特·漢普夏,她曾告訴我,漢普夏在某堂輔導課上沮喪地說,“哦,你們這些美國人啊!你們是如此嚴肅……就像那些德國人。”他並無恭維之意;但家母卻把這話當成一枚榮譽勛章佩戴起來。
    上述種種也許會讓讀者認為,家母是一位“天然的歐洲人”,即以賽亞·伯林所謂的,既有“天然是”美國人的歐洲人,也有“天然是”歐洲人的美國人。但我認為這話用在家母身上並非完全合適。誠然,在她看來,美國文學不過是偉大的歐洲文學——德國文學首當其衝——的邊緣,然而,可能她最深沉的假設是,她能重塑自己,我們都能重塑自己,出身背景其實能憑著自己的意願——確切點說,如果你有這意願的話——被拋棄,或者被超越。菲茨傑拉德說過“美國人的生活沒有第二幕”,如果不充當這理論的化身,那又是怎樣的情形?我說過,就在她從來不肯完全相信那是她臨終床榻的臨終床榻上,她還在籌劃,一旦治療為她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她將如何展開餘生的第一幕。
    在這一點上,家母令人驚嘆地畢生如一。讀她的日記,在那些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其中有這麼一個印像:由青春而至老去,母親始終在打一樣的仗,既同這世界作戰,也同她自己抗爭。她在把握人文學科時的感知能力,她那驚心動魄的、認定自己判斷正確的信心,她那無與倫比的貪婪——她覺得非要聽到每一首樂曲,看到每一件藝術品,對所有偉大的文學作品均熟稔於胸不可——從一開始就歷歷在目,那時她先列出自己想讀的書,然後一邊讀一邊逐一打勾。然而,同樣歷歷在目的還有她的挫敗感,對於愛甚至性的種種困惑。她對自己的智慧有多麼淡定,她對自己的身體就有多麼不安。
    這讓我的憂傷無以言表。家母年少時曾去過希臘。在那裡,她在南方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一個圓形劇場裡看過一出《美狄亞》。那次經歷讓她深為動容,因為就在美狄亞準備殺掉自己的孩子時,觀眾席上有好多人嚷起來,“別,別這麼干,美狄亞!”“這些人壓根兒就不覺得自己在看一部藝術作品,”她多次對我講,“那都是真的!”
    這些日記也是真的。我一邊讀,一邊體會著與50年代中期的希臘觀眾們相差無幾的焦慮。我想大聲喊,“別那麼干”或者“別對自己如此苛刻!”或者“自我感覺別這麼好”或者“對她防著點,她不愛你。”但是,當然,我為時已晚:戲已演罷,主角已離場,而其他角色,大部分,雖然不是全部,也走了。
    留下的是痛苦與雄心。這些日記就遊移在兩者之間。母親會樂意讓它們面世嗎?再說一次,我決定不僅允許其出版,而且由我自己擔任編輯,是基於務實的考慮,即便日記裡包含了讓我痛苦的內容,還有許多我寧可不知道,而且也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東西。
    我確切知道的是,作為一名讀者和作者,家母熱愛日記和書信——越私密越好。所以,或許,作家蘇珊·桑塔格會同意我的做法。至少,我希望如此。

    ( 黃昱寧譯 姚君偉校 )


    在線試讀
    1956年12月
    今晚戴維說:“怎麼纔能有兩個丈夫?在一個死後嗎?”我回答說:“對。如果一個死了,你可以再婚,如果你想的話。”聽了這個,他回答說:“那好吧,老爹死後,我要娶你。”我太喫驚了,也太高興了,隻能回答說:“戴維,這是你對我說過的最美妙的事情。”

    1957年×月
    我相信什麼?私人生活 標舉文化 音樂、莎士比亞、古老的建築
    我欣賞什麼?音樂 熱戀 孩子 睡覺 肉
    我的缺點:從不準時 撒謊,話太多 懶 不能下決心拒絕

    1957年1月6日
    從現在起,我準備寫出每個我腦子裡出現的該死的東西。
    一種因長期浸潤於高雅文化而產生的愚蠢的傲慢。
    我的嘴腹瀉可打字機卻便秘。
    我不在乎這話髒不髒。學習寫作的唯一之路就是寫。說你正在思考,這個借口不夠好

    1957年12月31日
    把日記理解為不過是人的私人的、秘密的想法的貯存器——像個又聾又啞還是文盲的閨密,是膚淺的。在日記裡,我不隻是更加敞開心扉;我創造我自己。
    日記是我表達自我感覺的一個媒介。它再現的是情感上和精神上獨立的我。
    日記或日志的主要(社交)功能之一完全就是讓別人偷看,關於這些人(如父母+情人),我們隻在日記裡殘酷地實話實說。H會看到我寫的這些嗎?

    1956年12月
    今晚戴維說:“怎麼纔能有兩個丈夫?在一個死後嗎?”我回答說:“對。如果一個死了,你可以再婚,如果你想的話。”聽了這個,他回答說:“那好吧,老爹死後,我要娶你。”我太喫驚了,也太高興了,隻能回答說:“戴維,這是你對我說過的最美妙的事情。”

    1957年×月
    我相信什麼?私人生活 標舉文化 音樂、莎士比亞、古老的建築
    我欣賞什麼?音樂 熱戀 孩子 睡覺 肉
    我的缺點:從不準時 撒謊,話太多 懶 不能下決心拒絕

    1957年1月6日
    從現在起,我準備寫出每個我腦子裡出現的該死的東西。
    一種因長期浸潤於高雅文化而產生的愚蠢的傲慢。
    我的嘴腹瀉可打字機卻便秘。
    我不在乎這話髒不髒。學習寫作的唯一之路就是寫。說你正在思考,這個借口不夠好

    1957年12月31日
    把日記理解為不過是人的私人的、秘密的想法的貯存器——像個又聾又啞還是文盲的閨密,是膚淺的。在日記裡,我不隻是更加敞開心扉;我創造我自己。
    日記是我表達自我感覺的一個媒介。它再現的是情感上和精神上獨立的我。
    日記或日志的主要(社交)功能之一完全就是讓別人偷看,關於這些人(如父母+情人),我們隻在日記裡殘酷地實話實說。H會看到我寫的這些嗎?

    1958年1月2日
    我被婚姻戰爭——那種殊死的、使人麻木不仁的爭鬥——嚇壞了,麻木了;這種爭鬥與情人之間激烈而痛苦的抗爭相反、形成對照。爭鬥中,情人們操刀子和鞭子,丈夫和妻子使下了毒的藥蜀葵、安眠藥和濕毯子。
    60年2月18日

    我和I.現在不再真正講話了。我們已經疲倦,知道一切都已說過,或者至少說的要多於做的(我們說的不付諸行動)。積怨越來越深,而轉移視線似乎是件有教養的事情。

    我記得我第一次意識到和P的這種狀況。那時,我們結婚纔幾個月。第一次吵架讓人感到震驚(是在米德韋德雷塞爾,起因是我把髒襪子扔在衛生間地上;——一周左右後我在看《美與孽》時看到主人公他們吵架,我哭得有多傷心啊),但更糟糕的是,我們吵過以後再也沒有和解。一開始,我們會吵,會非常不安,沉默、不說話;接下來,我們倆會有一個人打破沉默來解釋、請求原諒,進一步反唇相譏;隻有等我們各自抱怨完了、為此後悔,哭過了、做了愛之後,爭吵纔告結束。可接著,情況變成我們吵架,+吵架持續下去。有一兩天令人厭倦的、痛苦的沉默——或者也許隻是一個晚上——然後,不知不覺地,每天的慣例+義務(過的完全是老一套的生活,這種生活意味著購買食品雜貨+換床單和到處找你的另一隻鞋)迫使一個人講話,做到態度和藹,於是生活的線頭又撿了起來,結果,這樣的爭吵不是被雙方同意結束,而是被掩蓋起來了。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