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靈犀(中國專業作家作品典藏文庫·屈興岐卷)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集
    【市場價】
    297-430
    【優惠價】
    186-269
    【作者】 屈興岐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集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2528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0525282
    作者:屈興岐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3月 

        
        
    "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散文隨筆作品集,集中收錄了作者多年來精心創作的散文隨筆作品六十餘篇,有很濃郁的地域特色和地方風情,作者出身林場,對森林,對那片白山黑水和父老鄉親,都有著深厚的情感,生長地給了他文學的衝動和靈感,啟發他“靈犀”一點,體現在他的作品裡,便處處都有農家飯的香甜、家鄉人的純樸赤誠和大森林的寬厚豐饒。

    作者簡介

        屈興岐,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兒童文學創作專業委員會主任。著有長篇小說《伐木人傳》《祖母綠傳說》,散文集《興安雪》《》,兒童中篇小說集《樹海迷航》,長篇報告文學《金獎是怎樣鑄成的》《白森林告訴未來》《命運在今天決定》《三環大進軍》《太陽傳人》,另外發表短篇小說報告文學、隨筆百餘篇。

    目錄
    目 錄
    小屯逸事1
    瓜秋12
    鄉間童趣16
    春餅23
    菜包飯26
    豆兒醬29
    育雛圖33
    嘗鮮36
    玉米秋39
    又見紅高粱41
    流螢45
    鄉井47
    鼕之韻50

    目  錄


    小屯逸事1


    瓜秋12


    鄉間童趣16


    春餅23


    菜包飯26


    豆兒醬29


    育雛圖33


    嘗鮮36


    玉米秋39


    又見紅高粱41


    流螢45


    鄉井47


    鼕之韻50


    打年紙53


    隱沒了的行當56


    告別了的生活59


    遠離了的什物62


    源與流66


    故鄉的風76


    落差79


    憐愛81


    主蔬89


    牛冤93


    雀兒趣97


    太陽島上看踏青103


    雲的家園106


    歌·號子·酒112


    大森林的色調126


    山女131


    山韻137


    雪回來了143


    河谷柳林146


    巢營何處147


    小魚兒150


    魚眼152


    石火153


    永遠的一瞥162


    莽林風景167


    向往淨土171


    心靈漫步大自然179


    中州思絮186


    愉悅190


    溪水·純金192


    歲月195


    告別198


    傘語200


    田野·遮陽傘下203


    拜年208


    紅T恤211


    門球場情趣215


    靈犀219


    釀224


    三個“兵站”的站長227


    滿心胸的綠240


    想念烏蘇鎮245


    山崩地還在251


    火紅的中國結261


    老人與客265


    中東路遐思269


    我知道你為了誰275

    在線試讀
    鄉 間 童 趣

    一般以為,偏遠的小山村,纔閉塞落後。現在也許如此,舊時,尤其在地廣人稀的黑龍江,就是平原小村,也像居於天涯海角,很少與外界往來。大人們都是這樣,孩子們可想而知,周圍放眼是茫茫地氣,那以外有縣城與其他鄉村,但那是朦矓而渺茫的。然而,小屯裡的孩子們,也自有他們的樂趣。自然,那多半是從祖輩父輩傳下來的。
    那時鄉村孩子的樂趣,也是玩兒。天性嘛,與現在孩子相差不多,但玩法卻有天壤之別。小屯孩子的玩法,可分為單獨、結伴和集體這樣幾種。
    先說單獨玩。比如捉蟈蟈兒,人多相互干擾。亞麻搖鈴、小麥泛黃、黃蒿湧動著暗香的時候,田野裡、水壕塄上,便有成千上萬小金鈴搖動,此起彼伏,那是蟈蟈兒的叫聲。男孩子們魂被招了去,就分散開去捉。側耳傾聽,揀聲音響亮撩人的,貓著腰,貓一樣輕手輕腳撥開莊稼或蒿草,獵人般湊過去。看見的時候,天不在了,地不在了,我不在了;在的,唯有眼中的蟈蟈兒,心免不了狂跳,要切忌毛躁。看準地形地勢,決定是捧是壓。捧,兩手捧水似的,沿著植株慢慢上移,兀然一合。手中撲稜稜地撞,好,抓住了。這時兩手盡量空得要大,免得手中物的大腿兒脫落,待它火性小了一些,再捏它頭胸部。這一捏,也需技巧,輕了捏不住,重了要捏傷。迅速拿下掖在後腰上的籠兒,小心裝進去。壓的抓法,是蟈蟈兒在植株的中下部,忽地壓倒一小片莊稼,就裹夾在裡面了,這是笨招,“名家”多不用。籠兒呢,是用“箭竿”,也就是秫秸,自己扎的,方尖碑形狀、尖三角形的都有。還有麥秸擰的,是個螺絲轉的金燦燦的小塔。那多是有父親或哥哥,還得是巧手的,有耐性的,其他孩子隻有羨慕的份兒。我們那兒,有火蟈蟈兒、鐵蟈蟈兒,還有青頭愣,等而下之。火蟈蟈兒,頭胸火炭般紅,極少見,鳴聲嘹亮清脆,我們很珍視;鐵蟈蟈兒,黑而大,性情兇猛,發起瘋來,可咬死同籠的同伴,鳴聲高亢;青頭愣長而綠,有勝於無而已。還有一種豆蟈蟈兒,生在青枝綠葉的大豆地裡,短而粗,通體嫩綠,玉雕一般,隻可惜鳴聲吱吱啦啦,故棄置不用。
    這時節,小屯有男孩兒的人家,家家茅屋檐下,掛著蟈蟈兒籠兒,籠上還插著嫩黃的倭瓜花,那是蟈蟈兒們的美食佳肴。於是,田野與村落,小金鈴聲連成一片了。

    鄉 間 童 趣


     


    一般以為,偏遠的小山村,纔閉塞落後。現在也許如此,舊時,尤其在地廣人稀的黑龍江,就是平原小村,也像居於天涯海角,很少與外界往來。大人們都是這樣,孩子們可想而知,周圍放眼是茫茫地氣,那以外有縣城與其他鄉村,但那是朦矓而渺茫的。然而,小屯裡的孩子們,也自有他們的樂趣。自然,那多半是從祖輩父輩傳下來的。


    那時鄉村孩子的樂趣,也是玩兒。天性嘛,與現在孩子相差不多,但玩法卻有天壤之別。小屯孩子的玩法,可分為單獨、結伴和集體這樣幾種。


    先說單獨玩。比如捉蟈蟈兒,人多相互干擾。亞麻搖鈴、小麥泛黃、黃蒿湧動著暗香的時候,田野裡、水壕塄上,便有成千上萬小金鈴搖動,此起彼伏,那是蟈蟈兒的叫聲。男孩子們魂被招了去,就分散開去捉。側耳傾聽,揀聲音響亮撩人的,貓著腰,貓一樣輕手輕腳撥開莊稼或蒿草,獵人般湊過去。看見的時候,天不在了,地不在了,我不在了;在的,唯有眼中的蟈蟈兒,心免不了狂跳,要切忌毛躁。看準地形地勢,決定是捧是壓。捧,兩手捧水似的,沿著植株慢慢上移,兀然一合。手中撲稜稜地撞,好,抓住了。這時兩手盡量空得要大,免得手中物的大腿兒脫落,待它火性小了一些,再捏它頭胸部。這一捏,也需技巧,輕了捏不住,重了要捏傷。迅速拿下掖在後腰上的籠兒,小心裝進去。壓的抓法,是蟈蟈兒在植株的中下部,忽地壓倒一小片莊稼,就裹夾在裡面了,這是笨招,“名家”多不用。籠兒呢,是用“箭竿”,也就是秫秸,自己扎的,方尖碑形狀、尖三角形的都有。還有麥秸擰的,是個螺絲轉的金燦燦的小塔。那多是有父親或哥哥,還得是巧手的,有耐性的,其他孩子隻有羨慕的份兒。我們那兒,有火蟈蟈兒、鐵蟈蟈兒,還有青頭愣,等而下之。火蟈蟈兒,頭胸火炭般紅,極少見,鳴聲嘹亮清脆,我們很珍視;鐵蟈蟈兒,黑而大,性情兇猛,發起瘋來,可咬死同籠的同伴,鳴聲高亢;青頭愣長而綠,有勝於無而已。還有一種豆蟈蟈兒,生在青枝綠葉的大豆地裡,短而粗,通體嫩綠,玉雕一般,隻可惜鳴聲吱吱啦啦,故棄置不用。


    這時節,小屯有男孩兒的人家,家家茅屋檐下,掛著蟈蟈兒籠兒,籠上還插著嫩黃的倭瓜花,那是蟈蟈兒們的美食佳肴。於是,田野與村落,小金鈴聲連成一片了。


    鄉下的孩子,很少有玩具,制造小玩具,也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玩法。我就自制過不下十種,材料匱乏,竹頭、木尾、短鐵絲、碎皮角,都金貴。工具呢,鐮刀、菜刀、斧頭,好在有尖端的,那是一把舊鉗子。冷兵器,制過刀槍劍棍,拐子流星,當然都是木竹削的。還有柳條弓箭。較多的還是膠皮彈弓,先後有三四把。制彈弓的膠皮條,我們叫猴筋兒,是膠皮車輪胎剪成的,屯裡哪有?隻好托人從城中捎來。比現在托人從國外捎東西還難。費大勁弄成了,向蒼茫上天奮力試射,泥丸帶著風聲消逝,興奮不亞於科學家發射火箭。火器,木頭手槍多把,有的有機頭和扳機,能打紙炮子和紅火柴頭,有聲有響有火藥味。有了基礎不愁發展,竟造了把“輕型”火藥槍。槍管是媽媽的一個銅煙袋杆,小指頭粗細。藥囊是三八大蓋槍的子彈殼。工期三天,組裝順利。軟磨硬泡,從打圍的炮手處,討來一點點米砂和火藥。試射場選在小屯後邊,老楊樹林裡。有一隻鴿子蛋大的蜘蛛,橫行霸道在蛛網上享受滿漢全席。目標就選它啦。我把小火藥槍架好,像打機槍那樣,兩腿叉開趴在地上瞄準開火。轟然一聲,目標灰飛煙滅。


    我真慶幸,那以後,我還有兩隻完好的眼睛。


    我還造過一隻鉛坨子,是玩“拒砟”用的。畫一方志,每人下均等的砟,就是馬掌鍥銅錢之類,兩丈遠以外,畫一條線,叫“杠”。站在杠外,用鉛坨將砟拒出去就贏。鄉間哪裡有鉛?吉人天相,偏遇我家有隻銅燈臺,約尺半高,為放得穩,底座做得挺大,還卷起一寸高的邊。那時算,燈齡不足百年。與長信宮燈比,不倫不類,與“小耗子,上燈臺,偷油喫,下不來”的那種比,恰如其分。我將那邊緣剪下,剪碎,放在一隻大鐵勺子裡,大鐵勺子,是過去大人家盛菜用的。放在灶坑裡做飯燒的豆秸硬火上,一會兒就熔化。事先在土地上掏一半球形大小適宜的坑。鉛一熔化,輕輕端出,小心倒入坑內,冷凍後,一嶄嶄鉛坨子,閃著青白的光,就出廠了。


    說不上從什麼地方得到啟發,我一心要造一把胡琴。我家有一舊的木茶筒。哪裡找蟒皮去?隻好蒙之以豬“吹泡”,也就是豬膀胱。好不容易,剪來一小扎長馬尾,做了一個弓子,其餘依葫蘆畫瓢,也都有了。裝上後,怎麼拉也不響亮。後來纔知道,馬尾上應塗松香。即便當時有松香,那聲音也不會怎麼美妙吧。


    下一兩場雪,小屯子周圍,甚至屯邊子的場院裡,就有了野兔的腳印,是夜裡印上的。前面兩隻成斜橫狀,後面兩隻順著,在一條線上對得很齊。這樣的兩組相距一尺多遠,說明它走得挺悠閑挺慢,兩尺左右,它走得快了。六七尺遠,前後兩對足拉得很開,它喫驚了在狂奔。腳印有時密密麻麻,說明野兔至少有五六隻。腳印中蘊藏著太多神秘,不由得讓人想要把那主角,請到前臺來看看。孩子們的辦法,是下套。我也做過許多套子,用的是細細的鐵絲。但沒套住過,當時遺憾,現在卻不。


    雪下大的時候,田野中的野雞就集成幫兒。它們飛不高也跑不遠,追趕急了,將頭往雪中一插,顧頭不顧尾,就以為安全,一哈腰即可撿來。一次,我去鄰村的學校上學,曾見幾十隻,撲啦啦落在一棵楊樹上,紅紅綠綠,樹杈積雪直往下落。這當然也是誘惑,但我們卻趕不上,得另謀出路。大些的孩子,托人從縣城買來野雞藥,勻給我一些,於是將黃豆粒兒用扁錐子一點點掏空,填之以藥,撒到田野裡野雞常出沒處。沒藥到過,當時遺憾,現在卻不。


    小屯房舍,多是土坯和“拉合辮”造的,用土甚多。年深日久,屯南就有了一個很大的坑,水往低處流,遂成一個泡。岸上栽有楊樹、柳樹。有水就有魚,唼喋於水面,自然更誘人。哪兒去弄的鉤?好在咱是多面手,從媽那兒要根針來,燈火上燒紅,一揻就成。納鞋底的麻繩當釣絲,柔柔的柳條當釣竿。不管烈日當頭還是細雨如絲,釣興不減。因鉤上無倒須,要一咬鉤立刻就起。別說,還真釣上過幾條,小小的山胖頭,也就是老頭兒魚,出水就爛,卻極高興。


    造毽子,要下些功夫,不然使不住。造“盤”的毽子,用四枚銅錢合適。嘉慶、光緒倒沒大關繫,要緊的是方孔大小一致。要事先物色好了狗,柔軟的尾毛起碼要三寸,黃色為顏色。不拘誰家的,狗對孩子們都親。不親也沒什麼,人托人可以進皇宮,找與它熟的孩子,給塊干糖行點兒賄,它就搖尾巴。拉不動了,也差不多到毛根了。削一硬木小方寨子,分開根毛,楔入錢孔。將無毛的一面切齊(隻有菜刀)。後一道工序,把切齊的毛根,或用燒紅的烙鐵烙,或在燈火上燎,這樣結實,不“散花”。這樣制成的毽子,盤起來,節奏舒緩,毽子一上一下,畫出的路線極優美,看上去像花瓣柔軟的鮮花,緩緩開放。下來,又像鮮花神奇地合攏了,合攏成花蕾。


    踢的毽子,用五六枚銅錢,速度快。毛也有用馬鬃、馬尾的,速度過快,我們說“太賊”,容易傷人,不喜歡。


    結伴玩的遊戲很多。下五道兒須有伴。地頭道旁,尋一平坦硬實處,用玻璃碴兒或小石子畫一方框,方框裡橫豎各畫三道,棋盤成了。你折五小段樹枝,我折五小段蒿稈,棋子就有了。對面席地而坐,布好棋子,一場鏖戰就開始了。遊戲規則有幾條,主要一條是兩個先走到一條線上,同在此線上的對方的孤子,則被喫掉。先失四子者敗。互不服輸,常常一連幾盤。放豬的直到豬進莊稼地,小些的直到媽媽喊著乳名,要他回去喫飯,輸棋的一方,一腳抹平那棋盤,跑著走開。這算斯文的玩法。鼕天打雪仗,到結冰的泡子上打“出溜滑”,春天到壕塄上扣鳥,夏天在泡子裡“打狗刨”,秋天在田野裡燒毛豆,孤煙直上藍天,豆香麻子香香飄四野。


    吸引更多孩子的大場面,要算打馬仗與踢毽子。打馬仗,人分兩伙。個大結實的,當馬頭。另兩個,各將一隻手搭在馬頭的肩上。戰頭就騎在這兩隻胳膊上。單打獨鬥,三戰兩勝為贏。所謂勝,就是把對方拉下馬來。有時候也決戰,雙方各出三五隊,來場混戰。吶喊聲、歡呼聲,半個屯子都聽得見,這種遊戲,大約源於三國故事吧。


    踢毽子,在鼕天。因穿烏拉,可以踢得遠,腳還不疼。鼕天雖農閑,農家也有不少活計。所以這遊戲,多在晴天晚飯前進行。一個人踢,一個人在三丈遠處給他扔毽子,叫“拾毛的”。踢的人對面很遠處,很多人散開站著,誰接著,就耀武揚威“上臺”。如被拾毛的接著,那應與踢的人主僕易位。看來機會平等。接毽子的,人人眼盯著毽子,有的用帽兜子接,有的兔子般彈跳起來,一隻手凌空一掠,輕巧抓住毽子。他贏得一片喝彩聲。皇帝輪流做,就看誰抓住那飛如流星的毽子了。戶戶炊煙飄後,暮色蒼茫,孩子們纔各回各的窩兒。


    上面說的,好像都是男孩子。舊時,鄉間女孩子遊戲少一些,有一種叫“扯拉拉尾(讀雨)”,也就是今天的老鷹抓小雞。還有叫唧唧靈跑馬繩的,今天也有,城裡沒了。跳八圈,特別是“抓(讀chuǎ)嘎拉哈”,城鄉均已不見了。嘎拉哈是豬後腿上一活動骨頭。四面的名字各名坑、肚、支、驢。把一些銅錢,穿起來成一串,叫碼頭。玩時,把碼頭拋起,手去抓坑、肚、支、驢中的一樣的,再迅速去接碼頭。後,以嘎拉哈抓得多者為勝家。有的人家,嘎拉哈有一兩百對,一年纔殺一口年豬,一兩百對,得攢幾十年呢。鼕天熱炕上,適宜這遊戲。姑娘、娘們兒的天真笑聲,隔著糊紙的窗戶,在院中也聽得見。這似乎是滿族女孩子的玩法。


    忽發奇想,如那時的鄉下孩子,看到現在的城裡孩子,玩航模、電腦、遊戲機,不以為是神仙中人呀?


            


    2000年4月


     


     


     


      


     


     


     


    春      餅


     


    每年春分前後,母親必要烙一頓春餅。到時候,一年清苦的餐桌上,會神奇地發生變化,出現春餅與許多好喫的菜肴。喫了餅,纔覺得春天悄悄爬到心頭上,心裡癢癢的,熱酥酥的,直想要到風雪裡去喊去跳。


    現在想來,這一頓迎接春天的餅,母親差不多是要籌措一年的。準備時,都笑盈盈的,好像樂趣在這家務勞動本身,絕不透露準備春餅的一絲信息。比如三伏天麥子上場,揚場後,她總要揀上風頭的,精心留起小半面袋來。上風頭的,籽粒成實飽滿,磨出面來有“筋性”。春節前家人磨面,必囑咐單磨單裝。秋天,“家雀蛋”豆角,現今叫油豆角,葉子剛一發黃,就頂著露水摘回來,陰干個一兩天,開始剪豆角絲。舊時農婦講究炕上一把剪子,地上一把鏟子,母親剪子功夫,屯子裡出名,所以豆角絲也剪得格外巧。別人家,一剪子下去,剪成細條就好,攤開晾在蓋簾上,干了收起就是。母親卻能讓一條條的豆角條,顛顛倒倒地,連成一條長長的絲,晾在繩子上,微風來了,像飄動的淡綠色的流蘇。晾時要揀背陰地兒,秋風一溜很見干,三兩天收起時,翠綠。


    接著是秋收土豆、腌好酸菜,把上好的大蔥,陰干起來,與東鄰西舍沒大區別。東北農村天冷,家家養著的雞,剛剛三場白露一場霜,早早就“歇張”,不下蛋了,春天“開張”也晚。到春分前後,不是雞下蛋的時候,而喫春餅,一定要用雞蛋醬,雞蛋新,醬纔鮮。母親也有辦法。煞冷時,挑那“舔活人”(下蛋勤)的三兩隻,移到廚房裡養,開小灶,又不冷,開張下蛋早。如果過年殺了豬,豬頭二月二前燎毛,刮得焦黃,烀好。從外面玩完回來,庭院裡有燎毛子味,外屋裡,鍋內咕嘟嘟的,飄散著肉香,就知道那頓春餅,與自己拉近了距離。


    生綠豆芽,對農家來說,也要十分經心纔可成功。水勤投好辦,難處在溫度不易掌握,放炕頭怕熱,放炕梢怕冷。母親半夜時也要起來看一看。


    農家春餅,是餅卷菜。餅要烙得薄軟筋道,面粉早已選好,水溫涼多少得合適。農家平日裡省油,菜裡見不到幾滴油花,唯有此時母親舍得用油。餅烙得薄的訣竅,是三四個劑子蘸好油,拍在一起,擀成一張餅,烙熟揭開單放。用平時做飯的大鍋烙餅的時候,母親眉毛上挑,滿面春風,餅翻來翻去,手顯得很靈巧。菜呢,一般是炒豆芽、炒酸菜粉、炒土豆絲,主要是家熬干豆角絲加肉絲細粉。肉食是豬頭肉。母親說,熏肉味道更佳。佐料隻兩樣,細蔥絲和雞蛋炸大醬。沒這個佐料,就沒了這個風味。


    幾盤菜擺在小小的桌子上,隻是那顏色,在早春裡就夠誘人了。白的潔白,黃的嬌黃,綠的蔥綠。再加上豆角絲帶來的秋香,就更誘人了。母親自己卻不喫,幫著這個夾菜,幫著那個卷餅,一如做各種準備時那樣,笑盈盈的。


    離開家出來做事,纔知那餅叫荷葉餅。母親去了,再不能烙來給我喫了。去過幾次飯店,好喫是好喫,然而沒了那風味。後來妻就學著做,久了,竟然所差無幾。現在雖是早已進了城,妻每到春分,總是要親手做一桌農家春餅。


     


     


      


     


     


     


    菜   包   飯


     


    我們中國,地方大人口多,主食的習慣大不一樣。大體上分,是南米北面。我的一位熟人,浙江籍。新中國成立後清華大學水電繫畢業,志願到邊疆艱苦地方工作,分配到鏡泊湖水電站。不怕冷不怕苦,很快由技術員升到工程師、副總工程師。就一樣不適應,糧食定量供應中大米太少。幾年後回家探母,白發老母說可苦了我兒了!他說就是“沒飯喫”,他說的飯,老媽媽自然明白是指大米飯,於是頓頓給他做,不幾日就見胖了。與這個例子相反的,是1976年春節前,我陪一位好友去上海治病。住南京路附近一家飯店,一住三個月。一天至少兩頓米飯。那米細而長,瘦得像粒米骨頭。做成了飯,沙沙稜稜的,粒粒離心離德,誰跟誰也“不搭界”。喫進去胃就覺磨得難受,卻難得有頓饅頭。回來後他好了,我卻得了胃病,一二年纔好轉,卻至今未去根兒。


    其實,龍江這裡的北方人,過去也不是總喫面。因為那時麥子產量不高,物以稀為貴,總喫面一年要餓半年肚子。主食是谷子。


    過去黑龍江人,一天兩頓要喫小米飯。為了調節口味,婦女們發明了菜包飯。菜包飯包的也是小米飯,是小米飯的一種喫法。小米來自谷子,所以那時農村谷子種得特多,秋天晴時放眼一望,滿眼是金黃顏色,遇有微風會湧起谷浪,谷穗沉甸甸地彎垂下去,搖搖擺擺,便有千千萬萬光點搖來晃去。除了像別的莊稼一樣三鏟三耥,谷子春天苗出個一二寸高,要薅苗撥草。因是寬苗眼散播,須去掉多餘的比較弱的小苗和谷莠子。苗和谷莠子、稗草長得差不多,不好分辨,要格外留心。這個活要“小工子”來干,所謂小工子就是婦女。手拿一小小扒鋤子,蹲在壟溝裡一步一步向前挪,比鋤地的男人要累得多,工錢卻隻拿一半。谷子這作物累男人的時候也有,那就是割地。鐮刀磨得風快,一刀拽下去,壟臺子一呼扇,隨後騰起一團輕微的浮塵,沒力氣是干不了的。


    小米的喫法多種多樣。如早晚喫,一般是熬粥。有干糧時稀溜溜兒的,一個粒跟一個粒跑也行。午間多是做干飯。撈干飯是米下鍋“扒拉翅兒”(基本軟透),就趕快用細柳條編的笊籬撈出,倒進一個瓦盆,鍋裡米湯舀出來另放,或直接喝或熬湯都可。鍋內放清水,瓦盆坐進去,蓋好鍋加火,大鐵鍋咕咕嘟嘟響到飄香氣,就好了。蒸的飯散散落落,肉肉頭頭,顫顫巍巍的。還有蒸的和燜的,原湯在內比較香,不知為什麼女人們不大願意這麼做。小米上水磨,可以掄煎餅,也是在大鍋裡做,鐵勺子舀滿漿面,傾斜著沿熱熱的鍋腰轉一圈,一張煎餅就成了。小米子泡上,發了酸時上水磨,一個木桶裡盛小灰(草木灰),用一塊大紗布鋪進去,倒進漿水,不久,就成了一塊柔軟的面坨子。鍋裡燒好開水,架上饸饹床子,就可壓打鹵饸饹喫了,光滑筋道。太費事,也就是大熱天時喫個一兩次。


    所謂菜包飯,就是用新鮮白菜葉,包上撈小米飯。也叫打飯包。一般也是夏天喫。初春種的小白菜,到了夏天就叫“春不老”,要揀那沒讓“地狗子”(小蟲)咬著的用。要有香菜、生菜、小蔥、炸雞蛋醬,用菜葉包起來一喫,菜飯的原味全變了,隻覺得清香可口,齒頰生津。一般說來,這是女人們的專利,男人們喫得沒有這樣精致,我還是在孩子時,母親給我包過幾次,卻至今不忘。


    谷子古時叫粟、禾、谷,特好的一種叫粱。顏色紅、橙、黃、白、紫、黑都有,讓人想起太陽。地道土特產,原產我國北方。谷養了一代代的人,谷草養了一代代的馬。《韓非子》說,“征賦錢粟,以實倉庫”,《廣雅》說,“粟,祿也”。延安時期,革命靠小米存活,後來也是靠“小米加步槍”發展,可見米小作用大啊。


     


     


      


     


     


     


    豆   兒   醬


     


    新中國成立前後,我家鄉巴彥一帶,莊稼人日常飲食,常見離不開的,要算是豆兒醬了。人們大約看到了它的重要,看到了它在尋常歲月中的分量,所以在醬字前面加了一大字,叫大醬。就像在老爺前加個大,在土匪前加個大,在財主前加個大,在土豪前加個大一樣,上了一個檔次。不要說在醬中它要居首位,就是在每家每戶的實際生活和對外形像樹立中,起的作用也不能說不大。


    那時鄉村,交通不便,就是一個小鋪子,十裡八村也是沒有的。即便有,也絕不賣大醬。這種醬家家自制,即便日子富裕些的人家,也不去買。為啥?怕人笑話不會過日子呀。再說,買來的喫著不合口味。一家的醬一個味兒,喫慣了自家的,忽然就換一種,總覺得不是味。也有公認哪一家的醬確是上品的。大醬出了名,這家主婦干淨利落,心靈手巧,炕上一把剪子,地下一把鏟子也就傳揚到南北二屯去了,這家是過日子人家的聲譽,自然也就有了。說不定兒子娶媳婦姑娘找婆家,也有人上趕著。所以,家家戶戶,院子大小、利落不利落盡管不盡相同,但是裡面必在窗前安放一兩口醬缸,則是相同的。家裡的主婦或走親戚或辦事,走時件囑咐的,便是叫女兒照顧好醬缸。她們在家門前房後勞作,趕上一陣雲彩一陣雨的,必要喊一句哎呀媽呀我醬缸還沒蓋呢,趕緊跑回家去。醬缸一般用幾塊磚墊起,三根釘進地裡的木橛夾住固定。罩一頂秫秸篾子編的尖尖的“醬帽子”,以防雨淋和過分的日曬。誰家醬缸被牛馬毛了撞翻,那可是一大新聞。如因吵嘴打架,醬缸被砸破,不僅仇火越結越大,全屯子也要記個十年八年的,說這事干得太“損”了。這說明,在這裡大醬是何等的不可或缺。後來有些人進城喫商品糧,定量分配,“定量”一減再減,每年也還給幾斤醬豆,也說明醬在我們這兒的重要性。


    黑龍江是氣溫低的地方。四五月開化,九十月雪花飛回來,接著又上凍。可種、可喫青菜的時間太短。秋日貯起來的白菜、蘿卜、土豆,鼕天沒過去就沒了。尤其“春脖子”長的苦春頭子,大醬就成了主要下飯菜了。然而一年四季,卻都有蘸醬的菜。青貯菜斷了的殘鼕時候,可以喫凍白菜、凍蘿卜。入凍前揀那些青貯剩下的,隨意放在背陰背風的角落,場雪一落,就嚴嚴實實蓋住了。用時從雪裡扒出,仍然紅是紅綠是綠。洗淨切好,放進滾開的鍋裡一炸,就好蘸醬下飯了。皮點兒艮點兒,卻有一種特殊的清香,這清香一嘗出來,便會想起剛一上凍時的天氣。


    “三月三,苣荬菜鑽天”,幾場春風,幾個響晴響晴的太陽天,山東叫苦菜、這兒叫苣荬菜的一種野菜,出來幫助苦人兒了。這野菜在黑油油的土地上剛一冒錐兒,就可以去挖。小臂上斜斜地挎一隻細寶筐,放一把舊鐮刀頭夾以木把自制的刀,小姑娘們小小子們,仨一群倆一伙,各自找好“窩子”,孩子們眼尖手靈腳快,不一會兒就一筐。時間一長,筐裡的菜有些發蔫。清水洗淨再浸泡一會兒,就莖白葉綠水靈靈支支稜稜的,苦味也淡了些。野菜接下來是婆婆丁、小根蒜、柳蒿芽,連灰菜、馬錢子也能喫。不久,羊角蔥下來了,嫩綠的小菠菜下來了,還有頂花帶刺的黃瓜,鄉親們飯桌上菜就不愁了。不過,大部分是蘸醬喫,因此醬碗在桌上的位置,就如轂在輪日在天,是個中心。


    醬的優劣區分,也像其他菜肴一樣,在色味香上。那些早已登上大雅之堂的名菜,燒起來也許要許多技巧,但大多是現做現賣的。我們那裡的豆兒醬,做起來卻要一年時間。


    秋天新黃豆剛下來,篩淨簸好洗得纖塵不染,用淨水發上。待豆子漲得恰到好處,下到大鍋裡烀。水多少要正好,多了醬泥稀易營養流失,少了則醬豆不爛不易成泥。烀得將好未好時,那豆香氣就像長了翅膀似的,從鍋蓋縫裡鑽出來。這時候孩子們該穩不住神了,眼睛溜著鍋,從鍋臺旁走來走去。鍋一揭開,滿屋都充滿香味。母親用長柄鐵勺勺背,趁熱將滿鍋黃嫩嫩的豆子“插”成豆泥。她好像剛剛看見孩子們圍著鍋看,便撩起圍裙擦把額上鼻尖上的汗,變魔術一般找出不知何時珍藏的紅糖,從鍋裡盛出一點兒豆泥拌一拌,說嘗嘗吧。紅糖豆泥的美味,讓苦孩子們大半輩子忘不掉。然後是看母親靈巧的雙手,把豆泥做成醬塊子。六七寸長三寸厚的長方體。過小不易發酵,過大讓人笑話說懶老婆。一塊塊整齊擺在面板上,放在陰涼通風處,繃了皮、表面一層硬了,就用草紙裹好,用塊板弔在屋裡不礙事的某處,讓它慢慢地從內往外發酵。


        到了來年天暖,把醬塊取下,洗刷干淨掰開晾曬,再把大粒鹽以涼開水洗淨,就好下醬了。除了利用日光加溫,每天還要“打醬缸”,工具是樺木制的醬耙,手握的一端還繫一小條紅布,是圖吉利的,就像蓋房子上梁要繫紅布一樣。用醬耙子每天把醬缸翻動一遍,要均勻要徹底。還要隨時將沫子、黑點兒有礙觀瞻之類的東西,細心地撇出。


    過個兩三個月,豆醬比較稠了,色澤變得橙黃,有香味彌漫,就是大功告成了。


    講究人家有兩口醬缸,做成後封起口來,第二年用,表面一層,比母油還要好喫。醬缸還可以腌各種小菜。母親用紗布縫幾個小口袋,裝小辣椒、小黃瓜在裡面,還有烀熟了的小土豆,湊巧有肉也裝條煮熟的肥豬肉。其綿長美味,遠非尋常小菜可比。


    現在人們生活有所改善,醬菜一般都買著喫了,成了小菜一碟,是煎炒烹炸的一個補充了。但人們有時上飯店還點一道蘸醬菜,也許是一種回味吧。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