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玉見之美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集
    【市場價】
    640-928
    【優惠價】
    400-580
    【作者】 李玉剛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集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100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6391009
    作者:李玉剛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李玉剛沉澱多年的***文學作品,探訪中國傳統文化的朝聖之旅。


    *歷時一年,行走在中國名山大川,走訪各界文化名人,探訪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李玉剛獨特的禪意美學境界和驚人的文學修養。


    *國寶級藝術大師韓美林親題書名!並作序推薦!


    “玉剛是一個懂得惜緣的人,想來每次見面我們聊得*多的就是傳統文化和藝術創作,他能在藝術創作方面扶犁深耕,得益於他對傳統文化的孜孜追求。”——韓美林


    *全書配以李玉剛旅程行間的近百幅精美照片,全視角展現李玉剛與傳統文化相成的美學氣質。

     
    內容簡介

    李玉剛沉澱多年的***文字作品,他歷時一年時間,足跡遍及西雙版納、常州、蘇州、南京、宣城、敦煌、武夷山、建陽、五夫等地,誠心發願開啟了一場尋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旅程。其間李玉剛走遍名山大川,拜訪各界文化名人,探訪傳統手工藝民間作坊、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賦有禪意的優美文字講述著自己的藝術過往與美學感悟他說,一隻盞、一杯茶、一尊佛像、一段緙絲……是美的展現、是藝術的呈現,也是歷史回旋的句讀與感嘆,當以一顆朝聖之心用文字與圖片記錄這一路感受與沉澱。

    作者簡介

    李玉剛,中國歌劇舞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青年藝術家。被海外媒體贊譽為“中國國寶級藝術家”


    他用賦有中國傳統藝術的身形唱腔讓世界領略了中國之美,用自我魅力弘揚國粹。他以獨特的男性視角,完美詮釋中國傳統女性之美。他一面是平民的代表,另一面卻是藝術的化身。時至今日,李玉剛的影響力早已超出了娛樂圈的範疇,延伸到美學、文化、思想等社會各領域,成為具有代表性的中國青年一代的文化符號。

    目錄
    序 韓美林
    緣起

    章 建盞
    隱匿山間的龍窯 
    殘片與光陰 
    建盞風雲 
    初嘗制盞 

    第二章 問道武夷山
    天心永樂禪寺的愜意浮生  
    “一見不如百聞”—母樹大紅袍 
    尋一味“岩骨花香” 
    “紅茶”正當紅   

    韓美林 


    緣起


     


    章  


    隱匿山間的龍窯 


    殘片與光陰 


    建盞風雲 


    初嘗制盞 


     


    第二章 問道武夷山 


    天心永樂禪寺的愜意浮生  


    “一見不如百聞”—母樹大紅袍 


    尋一味“岩骨花香” 


    “紅茶”正當紅        


    吾行·五夫之行        


    煙雨“下梅” 


     


    第三章 尋茶雲水間 


    勐宋之行  


    聞香古茶園  


    做一回山林飲茶人  


    制茶的一招一式  


    拜訪“老前輩”  


    琴韻茶香兩芬芳  


     


    第四章 絲錦之謎 


    夢圓南京  


    唱一曲“白局”


    安逸角落與童趣時光


    初識緙絲  


    浮沉與變遷  


    “少長”咸集的手藝人


     


    第五章 對話宣紙 


    初到故土  


    法從“古法”  


    與陽光的對話  


    小嶺村的大文章  


    一音·禪音 


     


    第六章 尋夢敦煌 


    初見“莫高窟”


    夢中的“水月觀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後記 


     


    行走


    感恩

    前言
    韓美林 序

    初見玉剛,是在我的七十五歲生日聚會上,想來已是五年前的事了。姜昆帶一位年輕人過來,給我介紹說他就是李玉剛。當時客人較多,應酬不暇。雖是匆匆一面,卻給我的印像特別好。他生得眉清目秀,性格沉穩不見世人的浮躁,話語不多卻透著些許的儒雅之氣。
    我對他的了解早於這次謀面,他的那首《新貴妃醉酒》我已耳熟能詳。及至後來問世的《國色天香》和《蓮花》我也很喜歡,尤愛《蓮花》的優美,可謂百聽不厭。《蓮花》之後,感覺他心境更趨於寧靜與平和,多了幾分禪意和對內心的探索。
    後來我們又見過幾面,一來二去竟成了忘年交。他閑暇之餘,常來美術館看我,名氣雖是越來越大,但謙遜依舊,本色不改,我以為甚是難得。後來他導演並主演了舞臺劇《昭君出塞》,我為他題寫了“昭君出塞”四個字,他高興得不得了,連連合手道謝。

    韓美林  


     


    初見玉剛,是在我的七十五歲生日聚會上,想來已是五年前的事了。姜昆帶一位年輕人過來,給我介紹說他就是李玉剛。當時客人較多,應酬不暇。雖是匆匆一面,卻給我的印像特別好。他生得眉清目秀,性格沉穩不見世人的浮躁,話語不多卻透著些許的儒雅之氣。


    我對他的了解早於這次謀面,他的那首《新貴妃醉酒》我已耳熟能詳。及至後來問世的《國色天香》和《蓮花》我也很喜歡,尤愛《蓮花》的優美,可謂百聽不厭。《蓮花》之後,感覺他心境更趨於寧靜與平和,多了幾分禪意和對內心的探索。


    後來我們又見過幾面,一來二去竟成了忘年交。他閑暇之餘,常來美術館看我,名氣雖是越來越大,但謙遜依舊,本色不改,我以為甚是難得。後來他導演並主演了舞臺劇《昭君出塞》,我為他題寫了“昭君出塞”四個字,他高興得不得了,連連合手道謝。


    玉剛的唱片我家中收藏了不少,有他親自登門送贈的,也有派人送來的。印像裡他幾乎每年都有新作品問世。看得出來,這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年輕人,他對藝術執著的追求和無比熱愛,難能可貴。我在京劇界也有非常多的朋友,但我對他的表演與唱腔情有獨鐘,用當代手法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闡釋得恰如其分,在年輕的表演藝術家中是不多見的。


    我的藝術創作涉獵很廣,除繪畫之外,還有染織、陶瓷創作等,其中不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玉剛對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興趣很濃,一有機會見面,便向我請教一些陶瓷創作等方面的問題,對於傳統文化,他總有著似渴的求知欲。他對品茗的興趣我知道得較晚,於是送他一把我珍藏多年的紫砂壺,並在上面寫了“玉剛小弟存”幾個字,聽說此壺他一直珍藏著舍不得用。


    玉剛是一個懂得惜緣的人,想來每次見面我們聊得多的就是傳統文化和藝術創作,他能在藝術創作方面扶犁深耕,得益於他對傳統文化的孜孜追求。願他從《玉見之美》重新起步,在傳統文化當代探索之路上走得更遠、更長久。


     


    韓美林 2016.6


     


    自序 


     


    緣起 


    如佛家所講,有情眾生。一切起心動念,一旦遇到合適的人,合適的契機,便會呈現出來,化為具體的存在。


    就譬如你們此時此刻手裡的這本《玉見之美》。


    轉眼間出道十年,十年間我塑造了無數個古裝美人的形像。而這些人物,都來自中國深遠的歷史長河中。我多年沉浸在研究人物的形像、服裝、妝容、道具、飾物;在探究舞臺藝術、舞美、燈光之中……在這不斷進行藝術追尋的過程裡,我從初的藝術門外漢,到浸潤其中,漸漸地發覺藝術和文化成了我生命的全部。


    演出之餘,我開始學習陶瓷、演習書法,自己也熱愛起傳統的書寫與繪畫……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深厚如海,博大如川,令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撥。


    我一直在思考,幽幽的古國有太多的文化精髓,而在互聯網橫行霸道的今天,我們每天所思所想在與世界同步的時候,也失去了自己。如何能讓更多人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如何能利用我有限的影響力把中國傳統之美分享出去?成為我久久以來不斷思考的問題。


    古人雲,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這一切便成就了寫下這些文字的初心。


     


     


    後記 


     


    行走 


     


    我的尋美之旅,是在去年的5月份終得以成行的。


    結合我自己的演出實際情況,以及操作的可行性,我把計劃的內容分為雲南訪茶、緙絲之美、探訪宣紙、建盞之尋、雲錦之旅、古琴之操、敦煌攬勝等,涉及到普洱茶、宣紙、緙絲、雲錦、武夷岩茶、紅茶、建盞、古琴、敦煌佛像石窟等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粹。


    而由於種種原因,本書終未能呈現古琴之操章節,在此也算為日後的再次啟程留個伏筆吧。


    如大家在書中看到的,我們從去年的6月底開始,一直到10月初,差不多有半年的時間,我和團隊一行數人,一直行走在路上。西雙版納、常州、蘇州、南京、宣城、敦煌、武夷山、建陽、五夫等地,都留下我們虔誠行走的身影。


    從西南的熱帶雨林的茶山到絲綢之路上的石窟,從北宋時期的龍窯到明代的雲錦,一路行走下來,由南而北,自北而南,自然的景致多變,或茂盛,或蒼涼。無時無刻不在我的內心充盈著一種感動的情愫。


    我自當以一顆朝聖之心用文字和圖片記錄著一路感受與沉澱。


    無論是宣紙還是緙絲,敦煌壁畫或者是茶藝茶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每一面都是如此精致。我們當下的社會經常會討論的一個話題是匠人精神,太多人在感嘆,中國匠人精神的缺失。而在我們的歷史上,各行各業的先祖們都將匠人精神發揮到極致的境界。精益求精,細致入微,那不僅僅是技藝的精湛演繹,更是內心深處從容平和的體現。


    日本作家鹽野米松在《留住手藝》一書裡寫到,手藝人的工作其實就是他們的人生本身,那裡邊有很多自古以來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含了這個文化的歷史。


    我們都在談論文化傳承這一話題,而如何將文化傳承下去,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臺灣的黃永松先生有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他說—“為了新文明的建設,不但要留住手藝,更要傾聽歷史。”


    的確,我們這一路的行走,山一程,水一程,既是在尋訪那些精湛的手藝與技藝,更是在傾聽歷史的無聲訴說。一隻盞、一杯茶、一尊佛像、一段緙絲……都是美的展現,都是藝術的呈現,也都是歷史回旋的句讀與感嘆。


    一代人的身影過去,一代人的身影又出現。文化的傳承,如薪火不斷,綿延閃現。看到一些精美的老建築物的被拆除與消失,不覺會心痛。但是,看到那麼多人,包括一些80後甚至90後的一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時,我又覺得心底有一些希望在升騰。

    在線試讀
    章 建盞


    人世間的事情就是那麼奇妙,充滿各種因緣際會。
    誰能想到呢,我之所以發心去進行這次文化之旅,居然是因為一隻建盞的緣故。
    二○一四年末,我發行了自己的第三張專輯《蓮花》,這張原創專輯前前後後花了兩年時間,有上百位藝術家的參與制作,在臺灣一經發行便引起轟動。主打歌《蓮花》更是得到廣泛的關注,因為曲風和我以往所有的作品都截然不同,充滿著濃濃的禪意和放下自在的真實情感,所以坊間一直盛傳李玉剛“了卻紅塵,皈依佛門”,李玉剛“出家”的新聞一度甚囂塵上。

    的確,我早已皈依佛門,但這和所謂的“出家”卻是兩回事。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我一直崇拜一位高僧 —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出生於天津,三十九歲時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每次聽到那首“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經典旋律時,離別的愁緒和漂泊的過往便會湧上心頭,令人不能自已。他圓寂時留下的那句“悲欣交集”,更是讓我時常慨嘆生命的無常和人世的變幻。
    的確,把藝術視為生命的我,生活中時刻充滿著感性,面對紛亂復雜的現實生活,出離的念頭也經常縈繞於心。我一直尋找著心中的一方淨土,到那裡隱姓埋名,孤身而居。而彼時,一隻“建盞”不經意間走進了我的生命。
    那“建盞”來自一位出世的僧人,他是我的摯友。
    那天他來到我的工作室和我探討東方佛樂與西方唱詩班音樂的區別,我們又唱又跳,愜意極了。聊到盡興時,他突然說:“我給你看一樣東西,看你喜歡不喜歡。”
    說完,便拿出一個小木盒,那隻木盒子做得非常考究,散發著淡淡的香氣,是用金絲楠木制作。他小心翼翼打開木盒,裡面現出一個麻布袋子,打開袋子,又是一層……就這樣一層一層地剝離,後,一隻深褐色的、帶著金屬光暈的茶盞赫然出現在我的面前。

    建盞 


     


     


    人世間的事情就是那麼奇妙,充滿各種因緣際會。


    誰能想到呢,我之所以發心去進行這次文化之旅,居然是因為一隻建盞的緣故。


    二○一四年末,我發行了自己的第三張專輯《蓮花》,這張原創專輯前前後後花了兩年時間,有上百位藝術家的參與制作,在臺灣一經發行便引起轟動。主打歌《蓮花》更是得到廣泛的關注,因為曲風和我以往所有的作品都截然不同,充滿著濃濃的禪意和放下自在的真實情感,所以坊間一直盛傳李玉剛“了卻紅塵,皈依佛門”,李玉剛“出家”的新聞一度甚囂塵上。


     


    的確,我早已皈依佛門,但這和所謂的“出家”卻是兩回事。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我一直崇拜一位高僧 — 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原名李叔同,出生於天津,三十九歲時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每次聽到那首“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經典旋律時,離別的愁緒和漂泊的過往便會湧上心頭,令人不能自已。他圓寂時留下的那句“悲欣交集”,更是讓我時常慨嘆生命的無常和人世的變幻。


    的確,把藝術視為生命的我,生活中時刻充滿著感性,面對紛亂復雜的現實生活,出離的念頭也經常縈繞於心。我一直尋找著心中的一方淨土,到那裡隱姓埋名,孤身而居。而彼時,一隻“建盞”不經意間走進了我的生命。


    那“建盞”來自一位出世的僧人,他是我的摯友。


    那天他來到我的工作室和我探討東方佛樂與西方唱詩班音樂的區別,我們又唱又跳,愜意極了。聊到盡興時,他突然說:“我給你看一樣東西,看你喜歡不喜歡。”


    說完,便拿出一個小木盒,那隻木盒子做得非常考究,散發著淡淡的香氣,是用金絲楠木制作。他小心翼翼打開木盒,裡面現出一個麻布袋子,打開袋子,又是一層……就這樣一層一層地剝離,後,一隻深褐色的、帶著金屬光暈的茶盞赫然出現在我的面前。


    “真是絕美。”


    我將茶盞捧在手裡,仔細端詳。


    午後的陽光從工作室的窗戶斜灑進來,溫潤的日光下,這隻茶盞呈現出一種深沉內斂的氣質,卻又閃爍著斑斑點點的光芒,感覺神秘又不可捉摸,像極了我追求的舞臺。我幾乎按捺不住內心的狂喜,冒昧地脫口而出:“師父,這隻碗真美,你能送給我嗎?”


    師父並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卻和我娓娓道出了這個茶盞的來歷:


    “這種盞叫‘建盞’,又稱‘天目盞’,是宋代皇室喝茶的專用茶具,因為傳世稀少,非常珍貴。在日本的正倉院藏有四隻,被奉為國寶,並不輕易示人……機緣巧合下,我收藏了臺灣藝術家的幾隻盞,這幾隻是當代建盞中的。”


    兩宋時期,飲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變為點茶,開始崇尚鬥茶之風,時人對飲茶器具有了新的需求,在這種飲茶背景下,建窯的窯工們生產了一批批變幻莫測、絢麗多彩的黑釉瓷器。這些黑釉的瓷器,就是俗稱的“建盞”。在宋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上至宮廷皇室,下至布衣之家,對建盞都有一種特殊的執迷,風靡一時。


    而我當時手上捧著的那隻建盞,就是一隻來自宋代的油滴盞。


    到底是什麼讓我對那隻建盞一見傾心?後來我多次回憶起那天的光景。


    在那段時間裡,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內心的掙扎非常強烈,經常會追問自己:這是你真正要的生活嗎?每天披著明星的外衣,接受著別人對你的評判,不能自在出現於大庭廣眾,你的人生就要這個樣子嗎?


    十八歲離開家鄉,一路奔波,終成名,卻也隨即掉進了名與利的喧鬧中。我本是一直喜愛安靜之人,然而現在的生活和我的性格產生了極大的逆差。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經常會出現一些念頭—等在山上的廟裡,無塵世打擾,每日誦誦經,打掃打掃庭院,也許纔是心滿意足的生活。


    或許終究是因為塵緣未了,也或許機緣還未成熟,念頭過後,我仍在滾滾紅塵中扮演著芸芸眾生……


    後來,師父當真把這隻建盞送給了我。


    確切地講,是放在我這裡保存,因為那隻盞可謂是師父的傳家之寶。它經歷了千年的風雨,逃離了數次文化洗劫,後傳到了師父手上,無比珍貴。


    師父說自己不會還俗,而珍寶的意義更多是在對文化的傳承,也許放在我這裡,是當下好的歸宿。


    如今想來,正是因對這建盞的一見與一念,纔令我踏上了訪盞之旅,無意間卻開啟了一趟尋找大美中國的旅程。


     


     


     


     


     


     


    隱匿山間的龍窯 


     


    建盞根據釉面圖案的不同,大概可以分為三種:油滴、兔毫、鷓鴣斑。油滴建盞的釉面多是邊緣不規則的結晶體,像油滴炸開,閃耀無比。兔毫建盞的釉面則是絲絲縷縷的結晶體,纖毫萬千,淋漓畢現。鷓鴣斑顧名思義像鷓鴣鳥身上絢爛的斑點,結晶介於油滴和兔毫之間。


    現在市面上的建盞,精品已經很少。


    建窯創燒於唐末五代,盛代中後期走向衰落。歷史上建窯以燒造風格獨特的建盞著稱,尤以兔毫紋飲譽海內外。


    在福建的建陽,如今還有很多制盞的工坊。這一次我們選擇去往建陽的水吉鎮,是因為那裡的“龍窯”。


    從武夷山開車到水吉鎮,全程高速。坐在車內,望著窗外迅速閃過的山嶺,我還略略感覺有些遺憾,這段到達宋代建盞的旅程,似乎缺了一些古意。一千年過去,宋代的風姿早已遙不可及,如今隻能從書中的記載、畫作的描摹,或者博物館的文物中感受那一絲宋代的氣韻了。


    不覺中我進入了夢鄉。在夢裡,我竟變成了一個羽扇綸巾的公子,每天端著建盞,品茶論道,與友人下棋賦詩。


    突然一陣猛烈的顛簸,一切煙消雲散,我瞬間回到現實,抬眼間已到達了目的地。


    幾棵參天大樹為我們遮住了炎炎烈日,三三兩兩的農房錯落有致,村子四周是起伏的山坡,更遠處則是連綿的山峰,遠處的荷塘散發著誘人的清香,河溝邊竟散落著很多瓷器的殘片。此情此景,讓我們一下子忘記了現實世界的喧囂,心開始沉靜,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宋朝。


    前來迎接的後進村村長賴敏惺告訴我們,建窯窯址主要分布在蘆花坪、牛皮侖、大路後門和社長埂四處,方圓十數裡,窯址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早在晚唐五代時期,在蘆花坪、牛皮侖等處窯址就已經開始生產青釉和醬青釉瓷器,器形以碗、碟、盞為主,此外,尚有執壺、盤口壺、罐、盒、盞托等。


    廈門大學的師生和福建省博物館的考古學者分別在六七十年代對建陽蘆花坪窯址進行過兩次發掘,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確定了“建盞是在龍窯中燒成的”,證明了“建盞的燒造年代創於北宋,盛於初,而停燒或末以後。特別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批青黃釉器,證明建窯早在晚唐、五代遲至北宋,是燒制青瓷的地方”。


     “你看,這裡,這裡,以及那邊,”村長指著遠處告訴我,“被野草覆蓋的地方,曾經全部是窯口,地上隨便一挖,都會挖到建盞的殘片。一會兒如果不怕辛苦,我們可以爬到山那邊去看。類似這樣的龍窯,在當地有一百多處,散落在各地,不單單是這一處。”


    此刻,我們就站在了蘆花坪窯址的門口。平時,窯址的大門是緊鎖著的,打開曾藏有稀世珍寶的古窯址大門的鑰匙,就在我身邊這位看似貌不驚人的村長手中。


    緩步走上通往古窯址大門的臺階,回首,是遠方的連山和大片的荷塘。我的心裡忽然一陣莫名的感慨和悸動。


    門轟然打開,近千年歷史的窯址出現在我們面前。


    木頭支柱,茅草搭的棚子,彎彎曲曲的窯口,仿佛千年間未曾改變。它一直向山坡上蔓延,大約有十幾米長,因為它的身軀像是一條巨龍,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龍窯”。


    “龍窯不像景德鎮的窯口,景德鎮的窯口形狀像饅頭,所以我們叫它饅頭窯。”


    一百三十多米的龍窯窯口往往沿山坡而建,一層比一層高,這樣,比較利於煙火往上躥。


    窯口裡面,隨處是殘缺的陶缽。燒制建盞時,這些陶缽主要是被用來放建盞,上下各一,將建盞套在裡面。建盞的珍貴在於,燒制成型的成品極少。當釉面的釉水在高溫下流淌,會形成人為無可確定的或是油滴,或是兔毫,或是鷓鴣斑,或是曜變。腳下,已經幾乎見不到建盞的殘片,多是陶缽的殘骸。對於茶人而言,就算是這些殘舊破損的宋代陶缽,也是茶空間或者茶席上再好不過的裝飾物,如果用來插花,則會精妙無比。


    “這裡是燒柴火的地方,那邊也是燒柴火的。”村長指著一個半圓形的洞口說。這些燒柴火的地方,有的寬,有的窄,一層一層,根據地形的變化而變化。燒窯的時候,每層都要塞木頭進去,否則整窯的溫度上不去。用柴火燒窯,就是所謂的柴燒了。窯內的溫度可以達到1300攝氏度之多。柴燒的陶缽,會形成一層落灰,同陶土混合在一起,在高溫下,形成別樣的圖案。


    這個龍窯址隻建了一半,村長說,估計當年是因為錢不夠,而沒有繼續修建下去。這一類的窯口多為民間所有,資金跟不上,也是常有的事情。


    這裡每一個看似平常的場景都帶著時間沉澱的質感,大片的富含氧化鐵的黃土、殘片舉目皆是。它們仿佛還帶著千年前的溫度,塵埃中仿佛能聽見燒窯人的笑聲與嘆息。在時光深處的燒窯身影、品玩建盞的皇帝和達官貴人們早已一並煙消雲散。


    我突然好奇,燒窯人自己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他們喜歡自己的生活嗎?他們抗拒過自己的命運嗎?他們是否也曾想過要走出這大山深處,跟著建盞一同去看看更遼闊的世界呢?


    附近的村民仿佛自古都是從事燒窯或者是參與建盞制作工作的。


    “他們是不是祖祖輩輩都在做這樣的事情?”我問同行的設計師陳旭,他喜歡喝茶,也喜歡建盞。


    答案是否定的,“建盞已經斷了八百年,宋朝結束初時期,在兵荒馬亂朝代更迭下,建盞慢慢便沉寂了。”


    我一陣心痛,再美妙絕倫的東西,在歷史和時光的長河中,也經不過曇花一現的命運。


    我忍不住躺在那些宋代殘片上,感受著它們的低語傾訴。仿佛隻有這樣零距離的接觸,纔能釋放和表達我此刻對那些匠人的敬意。


    臨離開,在窯址山門的左手邊,我注意到,有兩塊黑色大理石碑,上面是建立古窯口遺址保護區時捐款人的名字,其中絕大多數竟然是日本人,隻有寥寥三兩個中國名字躋身其中。


    原來,令我沉醉的建盞的風華,早已被大多國人忘卻了。


     


     


    殘片與光陰 


     


     


    看完龍窯,我們決定去看村長剛纔說的那些散落的老窯址。陳旭興奮起來,說運氣好的話,我們應該還能撿到一些老殘片。


    建盞的老殘片,我想來竟也一陣激動。


    後進村有一千三百多戶人口,是山中一個安靜的村落。每天晚上八點鐘,這裡就完全安靜了。


    蓮子、水稻和竹蓀是這裡的主要農作物,村民過得倒也舒心安逸。


    顧不上天氣的炎熱,我們一行人向著山野深處走去。


    山路兩側,盡是紅藷地,些許的棉花田、稻田,以及大片的荷塘。沿途的橘子林向我們彰示著當地主打的水果。


    我們的運氣不錯,走在前面的陳旭突然彎下腰去,撿起一片瓷片仔細端詳起來,片刻後驚叫:“看!這就是宋建盞的殘片!”我忙趕過去,看他的手掌心中那一小片方形的瓷片,拂去濕土後,竟魔術般呈現出幽暗的深藍色,並能看出絲絲縷縷的線條,真正是典型的兔毫建盞殘片!胎體很厚,卻是薄薄的一層黑釉,如藍墨一般深刻。


    “從顏色看,這一片殘片的時間應該是宋代早期,但建盞的時期是在南宋。”陳旭專注地盯著手裡的瓷片說。


    驚喜還在後面。走入草叢深處的小徑,我們的雙腳幾乎等同於踩在了一條陶缽殘片和建盞殘片鋪就的路上。同行的作家唐公子也是一位資深茶人,看到這些殘片如獲至寶。


    我忙不迭彎下腰去撿起一片又一片的殘片,不一會兒雙手就捧了不少東西,喜形於色。


    看到大家如此“貪婪”的模樣,在前面帶路的村長忍不住笑了:“一會兒回去,我還是給你們看看完整的建盞和陶缽吧!”


    村長告訴我們,在建盞殘片中,珍貴的其實是油滴建盞的殘片,因為數量極少,價值很高,現在一塊油滴盞殘片的價格也被炒到了一兩千塊錢。


    而我們撿拾到的殘片全是清一色的兔毫盞。當然,這一點都不影響大家撿拾殘片的熱情。


    我們一行數人穿行於草間窄窄的泥巴路,越過一道水渠,再爬上一道山坡,撥開厚厚的長及腰部的雜草,一個巨大的坑口赫然出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村長剛纔所說的“那個有樹的山窩”了。由於被過度挖掘,它此刻更像是山間一個紅色的裸露的傷口,讓人覺得莫名哀傷。


    殘片從坑口坡一直鋪到坑底,陽光下,密密麻麻,層層疊疊,如同斷續的詩行。


    “在這裡撿拾殘片是允許的,但是不可挖掘。”陳旭告訴我們,“隨手拿起一片,可都是來自宋代的文物啊!”


    建盞燒制,成品率低,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瑕疵,不完美的建盞是不能進入到宮廷的,又不能隨意流落到民間,於是隻有將它們就地打碎,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殘片存在的原因。


    “怎麼這麼多殘片啊!太可不思議了!”唐公子不知道從哪裡找來了一個袋子,裡面已經裝滿一路撿來的沉甸甸的陶缽和建盞殘片了。


    村長說,現在的地底下,應該還有好東西,但是至於有多少,那就不好說了。這裡終究是已經被挖了二三十年了。


    “現在想再挖已經不可能了,國家已經全部保護了起來,”他用手指著一片區域,“這裡全部被保護起來了,國家要投資建立一個建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計劃投資兩個多億。”


    他感嘆說:“再好的東西,也就是過過我們自己的手而已,人死了東西也不可能帶到墓裡去,過過手癮,過過眼癮,差不多就好了,總還是要給後人留一點。”


    我望著村長的側臉,一絲暖意在心中蔓延開來。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