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夏丏尊集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集
    【市場價】
    139-201
    【優惠價】
    87-126
    【作者】 夏丏尊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集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6305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大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6063051
    叢書名:大家小集

    作者:夏丏尊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4月 


        
        
    "

    編輯推薦

    從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他夏丏尊先生的學術造詣、奮進的歷程,以及被譽為“民主主義文化戰線上的老戰士”的偉美風采。


     

     
    內容簡介

    本書從夏丏尊的作品中精選出小說、散文、雜文上百篇,分成“自敘”、“序跋與評論”、“懷人集”、“教育”等多個專輯。

    作者簡介


    夏丏尊是我國極負盛名的文學家、教育家、翻譯家和出版家。早年留學日本。1909年與魯迅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教。1912年起與留學日本的李叔同(弘一法師)在兩級師範學堂共事七年,情逾手足。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與陳望道、劉大白、李次九被稱為“四大金剛”。1920年到湖南一師任教,與時在一師的*共過事,毛氏對他的人格很崇敬。

    目錄
    序言
    自敘之一
    怯弱者
    長閑

    命相家
    鋼鐵假山
    整理好了的箱子
    流彈
    自敘之二
    黃包車禮贊
    做了父親
    我的中學生時代
    光復雜憶

    序言

    自敘之一

    怯弱者

    長閑



    命相家

    鋼鐵假山

    整理好了的箱子

    流彈

    自敘之二

    黃包車禮贊

    做了父親

    我的中學生時代

    光復雜憶

    我之於書

    白馬湖之鼕

    緊張氣氛的回憶


    ……


    序跋與評論


    懷人集


    教育雜談之一


    教育雜談之二


    雜文與隨筆

    前言


    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翻譯家、編輯出版家夏丏尊(1886—1946),名鑄,字勉旃,後改字丏尊。浙江上虞松廈人。祖上經商,父親是個秀纔。夏丏尊自幼從塾師讀經書,1901年考中秀纔,1902年考舉人未中,進上海中西學院(東吳大學前身)讀了一學期,1903年入紹興府學堂(浙江第五中學堂前身)讀了半年後輟學回家,替父親坐館。1905年,他向親友借貸赴日留學。到日本後,先是進東京宏文學院學習日文,後來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讀了還不到一年,“就領不到官費”,不得不中途輟學,於1907年歸國。





    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翻譯家、編輯出版家夏丏尊(1886—1946),名鑄,字勉旃,後改字丏尊。浙江上虞松廈人。祖上經商,父親是個秀纔。夏丏尊自幼從塾師讀經書,1901年考中秀纔,1902年考舉人未中,進上海中西學院(東吳大學前身)讀了一學期,1903年入紹興府學堂(浙江第五中學堂前身)讀了半年後輟學回家,替父親坐館。1905年,他向親友借貸赴日留學。到日本後,先是進東京宏文學院學習日文,後來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讀了還不到一年,“就領不到官費”,不得不中途輟學,於1907年歸國。


    1908年,夏丏尊應聘為浙江省兩級師範學堂(1912年更名為浙江省師範學校)通譯助教,為日籍教員中桐確太郎(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當翻譯,後來兼任舍監(相當於後來的“訓導主任”,現在的“級主任”)和國文教員。1909年,魯迅來兩級師範學堂任教,贈以《域外小說集》,夏丏尊自稱是“受他啟蒙的一個人”,並參加了魯迅、許壽裳等發動的反對尊孔復古的“木瓜之役”(這裡的“木瓜”指的是當時的浙一師校長夏震武,夏頑固不化,為人木強,魯迅等人稱他為“夏木瓜”)。1912年秋,李叔同來兩級師範學堂教圖畫音樂,兩人常在一起吟詩唱和,互贈印章,情逾手足。豐子愷在《悼丏師》刊《中學生》第176期,1946年6月。一文中說:猶憶三十餘年前,我當學生的時候,李先生教我們圖畫音樂,夏先生教我們國文。我覺得這三種學科同樣地嚴肅而有興趣。就為了他們二人同樣地深解文藝的真諦,故能引人入勝。夏先生常說:“李先生教圖畫音樂,學生對於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數學等更重要。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為他教圖畫音樂,而他所懂的不僅圖畫音樂;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的更好,他的書法比習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這好比一尊佛像有後光,故能令人敬仰。”這話也可說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監,後來教國文。但他也是博學多能,除了音樂以外,詩文,繪畫(鋻賞),金石,書法,理學,佛典,以至外國文,科學等,他都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交遊,因此能得學生心悅誠服。這話說得很到位,正是因為夏丏尊人好,又博學多能,因而纔會與李叔同“投緣”。1918年李叔同出家,就是因了夏丏尊向他介紹日本人寫的關於斷食的文章引發的。


    青年時代的夏丏尊思想相當活躍。他在《光復雜憶》中說到光復初年的心情時寫道:“我們青年朋友間都互相策勵,存心做一個新國民,對時代抱著很大的希望。”但他不願意涉足政治。當時有實行普選的說法,他不願當選,便把名字改為“丏尊”夕,其讀音與“勉旃”相近,但容易寫錯,如果選票上將“丏”字誤寫為“丐”,就是廢票。雖說不願涉足政治,但對教育事業抱有憧憬,且看他與李叔同分別作詞作曲,譜寫的《浙江師範學校校歌》:人人,代謝靡盡,先後覺新民。可能可能,陶冶精神,道德潤心身。吾儕同學,負斯重任,相勉又相親。五載光陰,學與俱進,磐固吾根本。葉蓁蓁、木欣欣,碧梧萬枝新,之江西,西湖濱,桃李一堂春。為了辦好教育,夏丏尊使出全身解數。他看到舍監在校中地位低下,被人輕視,就自告奮勇當舍監;看到學生國文程度差,又自告奮勇兼教國文。一人身兼三職(另一職是“通譯助教”),不辭勞苦,且事事認真。他在《緊張氣氛的回憶》一文中說:我在那時頗努力於自己的修養,讀教育的論著明的性理書類,又搜集了許多關於青年的研究的東西來讀。非星期日不出校門,除了在教室授課的時間外,全部埋身於自己讀書與對付學生之中。自己儼然以教育界的志士自期,而學生之間卻與我以各種各樣的綽號,據我所知道的,先後有“閻羅”“鬼王”“戆大”“木瓜”幾個,此外也許還有更不好聽的,可是我不知道了。


    我做舍監原是預備去挨打與拼命的,結果卻並未遇到什麼,一連做了七八年。到後來什麼都很順手,差不多可以“無為臥治”了。……當年的浙一師名師雲集,除魯迅、許壽裳、李叔同外,還有劉大白、李次九、陳望道等名家,學生思想活躍。“五四”運動中,浙一師和北大遙相呼應,成為浙江學運的中心。夏丏尊、劉大白、陳望道、李次九支持新文化運動,被譽為“四大金剛”。夏丏尊在校刊《校友會十日刊》上發表的《一九一九年的回顧》一文中說:1919年中國教育界空前的一樁事,就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影響,不但教育界受著,不過教育界是它的出發點,自然影響受得更大。以前的教育界的空氣何等沉滯!何等黑暗!經過了“五四運動”以後,從前的“因襲”“陳規”,都受了一種破產的處分,非另尋方法重立基礎不可……現在的教育界,平心講來,也究竟還沒有上正當的軌道。不過從本學年起,已經有了一個“動”字。“動”得好,固然好沒有了,“動”得不好,也不該就抱悲觀:因為“動”總比以前的“不動”好得多。天下本來不應該有“完全無缺”的事,逐漸改動,就是漸與“完全無缺”接近的方式;固滯不動,那是沒有藥醫的死癥!我對於1919年的教育界,所紀念的就是一個“動”字。1920年,浙一師學生施存統(施復亮)在《浙江新潮》發表《非孝》一文,提出在家庭中用平等的愛來代替“孝道”,被教育當局視為大逆不道。因《非孝》寫成後是經夏丏尊審閱過的,教育當局責成經亨頤校長立即將“四大金剛”解職,將施存統開除。經亨頤拒不執行,教育當局就撤換校長。學生發起“留經運動”,爆發了“浙一師風潮”,“驅齊(彈劾省長齊耀珊)滅夏(罷免教育廳長夏敬觀)”。這場鬥爭得到杭州各校以及京滬等地學生的支持,逼使教育當局讓步,魯迅稱之為又一次“木瓜之役”,而意義之深遠更勝於次。


    由於舊勢力的作祟,經亨頤和“四大金剛”終還是離開了浙一師。夏丏尊應長沙湖南師範校長易培基的邀請,到湖南師範教授國文。當年的湖南一師也譽滿全國,僅與夏丏尊同時應聘的就有周谷城、舒新城、田漢、孫俍工等名家。夏丏尊於國文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多有創新,深受學生的歡迎。他在《長沙小詩之一》中寫道:“中年陶寫無絲竹,澤畔行吟有美人。搜得漫天風絮去,貯將心裡作秾春。”雖說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趨於低潮,但湖南一師良好的學術氛圍,使夏丏尊心中充滿了喜悅。




    192l年,浙江上虞富商陳春瀾捐資興學,在白馬湖創辦春暉中學,經亨頤出任校長,他請夏丏尊回到春暉,把學校的事務幾乎全都托付他。夏丏尊一心想把春暉辦成全國的模範中學,就請匡互生來擔任教務主任,請劉薰宇、朱自清、朱光潛、豐子愷等志趣相投的朋友來春暉任教。他覺得白馬湖的環境好,就把家安頓在這裡,在湖西岸造了幾間平房,名曰“平屋”,打算終老是鄉,在《白馬湖之鼕》一文中寫道:在我過去四十餘年的生涯中,鼕的情味嘗得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馬湖的時候了。十年以來,白馬湖已成了一個小村落,當我移居的時候,還是一片荒野。春暉中學的新建築巍然矗立於湖的那一面,湖的這一面的山腳下是小小的幾間新平屋,住著我和劉君心如(劉薰宇——引者注)兩家。此外兩三裡內沒有人煙。一家人於陰歷十一月下旬從熱鬧的杭州移居這荒涼的山野,宛如投身於極帶中。


    那裡的風,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響,好像虎吼。屋宇雖繫新建,構造卻極粗率,風從門窗隙縫中來,分外尖削,把門縫窗隙厚厚地用紙糊了,椽縫中卻仍有透入。風刮得厲害的時候,天未夜就把大門關上,全家喫畢夜飯即睡入被窩裡,靜聽寒風的怒號,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後軒,算是我的書齋,在全屋子中風少的一間,我常把頭上的羅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燈下工作至夜深。松濤如吼,霜月當窗,饑鼠吱吱在承塵上奔竄。我於這種時候深感到蕭瑟的詩趣,常獨自撥劃著爐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擬諸山水畫中的人物,作種種幽邈的遐想。離開繁華熱鬧的杭州,來到極其荒野的白馬湖畔安家,可見他對家鄉的熱愛,對教育的真誠。夏丏尊在《春暉的使命》一文中談到辦校的理念時說:怯弱倒不要緊,方向卻錯不得!你須知道,你有你從生帶來的使命!你的能否履行你的使命,就是你的運命決定的所在。你的運命,要你自己創造!


    你是一個私立的,不比官立的,凡事多窒礙。當現在首都及別的省官立學校窮得關門,本省官立中等學校有的為了爭競位置,風潮迭起,丑穢得不可向邇的時候,豎了真正的旗幟,振起純正的教育,不是你所應該做的事嗎?


    你已男女同學了,這是本省中等學校的聲,也是你冒了社會的忌諱敢行的一件好事。你應如何好好地保持這纖弱的萌芽,使它發達?你無門無牆,組織是同志集合的。你要做的事情既那樣多而且難,同志集合,實是要緊的條件。你不應該從此多方接引同志,使你的同志結合在質上更純粹在量上更豐富嗎?……為了探究並實驗“純正的教育”,夏丏尊1923年翻譯了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名著《愛的教育》。《愛的教育》先在《東方雜志》連載,後由開明書店出單行本,此書風行二十餘年,再版三十餘次。他在譯者序言中說這本書使他受到異乎尋常的感動,他流了淚讀完此書,又含著淚譯出此書,“書中敘述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社會之同情,都已近於理想的世界”,“使人讀了覺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為世間要如此纔好”。他情不自禁地把現實狀況和書中描寫對照,一方面反省自己“平日為人為父為師的態度”,一方面剖析學校教育存在的弊病,說:“學校教育到了現在,真空虛極了。單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地更變迎合,而於教育的生命的某物,從未聞有人培養顧及”,接著用了非常形像的比喻:好像掘池,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又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於池的所以為池的要素的水,反無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這個形像化的比喻,以及譯者序言中介紹的“理想的世界”,吸引了無數讀者,包括父母、教師和兒童,凡是讀了這篇序言的人無不急於一讀全書,去體會那誘人的情味。書中的小學生安利可的父親說:“意大利全國五萬所學校教師,是你們未來國民精神上的父親,他們立在你們的背後,拿著輕微的報酬,為國民的進步發達勞動著”,所以,“應該敬愛先生,因為先生是父親所敬愛的人,因為是為了學生犧牲自己一生的人,因為是開發你們精神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愛的教育》是一部現代偉大的愛的讀物,是一部公民書。


    1924年鼕,教務主任匡互生與校長經亨頤意見不合,夏丏尊調解無效。匡互生和朱光潛等教員帶領一部分學生離開春暉去上海,那是一個大雪天。夏丏尊追到車站,挽留不住,隔了兩天也辭別春暉,趕到上海,和匡互生、朱光潛等一起組織立過學會,創辦立達中學(後改名為立達學園),再闢新境,想“自由自在地去實現教育理想”。1925年3月,立達學園開學,夏丏尊任立達學園常務委員(後又擔任文學專門部主任)。1925年年底,立達學園在上海江灣建造的校舍落成,學園增設了農場,從事養蜂、養雞和園藝種植,把“人格教育”和“生產教育”結合起來。匡互生在《立達、立達學會、立達季刊、立達中學、立達學園》中介紹說:立達是由一些志同道合的教師、工友為培育有理想的學生而組成的。它一面具有互助生活的精神,師生均以至誠相見,免除一切虛偽;另一面學校應充滿家庭般的親愛和溫暖,相互關懷、相互幫助、相互尊重的精神,使學生無形中懂得人與人之間本無高低貴賤之分,而應平等相待。個人與集體之間,則應以親愛和互助為主要原則。而“生產教育”是使受教育者不僅具有專業知識和生產技能,而且接近社會、接近廣大勞動人民,從而鞏固和提高學到的書本知識。所謂“人格教育”,其實也就是夏丏尊所倡導的“愛的教育”。1928年,夏丏尊擔任了開明書店編譯所所長,隻好辭去立達學園的職務,但他仍經常到立達學園演講,一如既往地關愛立達學園。1930年1月,他主編的《中學生》雜志創刊,《發刊辭》中說:數十萬青年“彷徨於分叉的歧路,饑渴於寥廓的荒原”,未聞有人從旁關心,不可謂不是“一件怪事和憾事”。宣稱:“我們是有感於此而奮起的”;“替中學生諸君補校課的不足;供給多方的趣味與知識;指導前途,解答疑問;且作便利的發表機關”。《中學生》成了青年的良師益友,深受廣大讀者歡迎。


    從1930至1940年,夏丏尊提出了一繫列教育思想,繼《愛的教育》之後,又翻譯了意大利孟德格查的《續愛的教育》。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是感情教育,軟教育;《續愛的教育》卻是意志教育,硬教育,使人發出“勇敢的自信來”走向“偉大”的路上去。當年的一篇書評中說:封建思想剝奪了人們的“自辱心”,在“孔子之言滿天地,孔子之行未曾見”的中國,《續愛的教育》“不失為一劑對癥的良藥”。王梓良:《“續愛的教育”》,《開明》第33期,1931年5月。


    夏丏尊發表的教育論文有:

    《“你須知道自己”》,諄諄教導“中學生諸君”要知道自己“所處的地位與時代”,要青年們“張開了眼,認識眼前的事實,更由這認識發出勇敢的新的努力,去適應目前或將來的環境,能在大時代中遊泳而不為大時代所淹沒。”悲天憫人的胸懷和潔白晶瑩的人格令人感動。


    《受教育與受教材》,針對當時學校灌輸僵化的知識的現像,指出:學生在學校裡,“目的應是受教育,不應是受教材”。

    《“自學”和“自己教育”》,希望“失學”的青年莫害怕、莫煩悶、莫頹喪,走“自學”,也就是“自己來教育自己”的道路,矢志自勵,自強不息。“在校的或是從業的青年”也要走“自學”的路,因為知識不是被“注入”而得來,乃是由“自學”而得來,“自學”為重要。


    《恭祝快樂》,奉勸青年不要“無謂的愁思”,“無謂的愁思,是足氣,為諸君之害的”;“愁思是無益於事而且可以害事的,快樂纔是青年可歡迎的氣像,至少須於愁思以外還有快樂。”


    《早老者的懺悔》,規勸青年切莫像他自己過去那樣輕視體育,以致未老先衰,成了一個“早老者”,鼓勵年輕人重視體育活動。讀他的文章,就像聽一位仁慈的長者在對晚輩述說著溫馨體貼的話。


    這類談教育的文章中洋溢著“以教育界的志士自期”的精神。豐子愷稱夏丏尊是“青年的導師”,朱自清說他“是以宗教的精神來獻身於教育的”,又說“夏先生纔真是一位誨人不倦的教育家”。朱自清:《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朱自清全集》第4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開明書店毀於炮火。開明同仁陸續內遷,夏丏尊因年老多病留守上海。上海淪陷期間,他堅貞自守,矢志不為日方做事。1943年被日軍憲兵司令部逮捕,敵偽“審訊”他時要他講“日語”,他斷然拒絕,說“我是中國人,隻講中國話”,表現了“一個中國人”的寧折不彎的愛國情操。後雖由日本友人內山完造營救獲釋,但健康狀況更形惡化,抗戰勝利後病情加劇,於1946年4月23日逝世,還不到六十歲。彌留之際他對親家葉聖陶說:“勝利!到底啥人勝利——無從說起!”4月27日,重慶《新華日報》發表題為《悼夏丏尊先生》的社論,稱贊他是“民主主義文化戰線上的老戰士”,表彰他為“文化運動和民主運動”建立的功績,以及在敵偽面前“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凜然正氣。5月12日,夏丏尊遺體火化。芝峰法師在為夏丏尊化身典禮舉火時致的法語中說:夏居士丏尊六十一年來,於生死岸頭,雖未顯出怎樣出格伎倆,但自家一段風光,常躍然在目。豎起撐天脊骨,腳踏實地,本著己靈,刊落浮華,露堂堂地,驀直行去。貧於身而不餡富,雄於智而不傲物,信仰古佛而非佞佛,緬懷出世而非厭世,絕去虛偽,全無迂曲。使強暴者失其威,奸貪者有以愧,怯者立,愚者智,不唯風規今日之人世,實默契乎上乘之教法。……芝峰法師的評價極為懇切。葉聖陶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芝峰之稿先嘗交諸友傳觀,餘不知何因,悲從中來,忍淚久之。中段數語,甚道著丏翁生平,為篤切。”《葉聖陶集》第21卷第74-75頁,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夏丏尊說他“對於文學”,是“不大努力”的人,就“創作”而言,生前隻出過一本《平屋雜文》開明書店,1935年12月初版。。所謂“雜”,指的是“文字的性質”,“有評論,有小說,有隨筆”,丁放鳴女士囑我編一本夏丏尊的集子,我就將《平屋雜文》以及散落在報刊上的文章彙集起來,分為七輯。


    輯自敘之一。這一輯彙集的是類似小說樣式的散文,也就是作者在《〈平屋雜文〉自序》中說“小說”和“不像小說”的“小說”。夏丏尊酷愛日本文學,他的作品受日本文學的影響很深,《怯弱者》、《長閑》、《流彈》等作品類似日本的“私小說”,而《貓》、《鋼鐵假山》、《整理好了的箱子》、《命相家》等散文則用了小說的描寫手段,也有日本“私小說”的風味。


    《怯弱者》和《長閑》用了第三人稱,實際上都是夏丏尊的自我寫照。《怯弱者》主人翁“自恨自己怯弱,沒有直視苦難的能力,卻又具有對於苦難的敏感。”文中主人翁回憶“幼時逢大雷雨躲入床內,得知家裡要殺雞就立即逃避。看戲時遇到《翠屏山殺嫂》等戲要當場出彩,預先俯下頭去,以及妻每次生產時不敢走入產房,隻在別室中悶悶地聽著妻的呻吟聲默禱她安全的光景……”熟悉夏丏尊的人一看便知寫的是他自己。這和“五四”時期“四大金剛”的氣派、春暉時期改革教育的雄心大志構成了強烈的反差。其實這正是夏丏尊性格的兩畫:對萬事萬物的“菩薩心腸”,對大是大非鮮明的愛憎,二者糅合在一起,因而造就了他特有的質樸、真誠、善良、剛強,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流彈》用的是人稱,寫“我”(“三伯伯”)和“我弟媳四太太”的真誠和善良。夏丏尊兄弟五人,他行三,作品裡的“三伯伯”顯然就是他自己。這三篇作品都取材於真實生活,也可以當作精瑩可喜的小說來讀。《貓》用的也是人稱,寫的也是白馬湖生活。作品寫到操勞的賢妻和阿吉、阿滿兩個可愛的幼女,隻是多了從夫家來訪的妹妹和她送的一隻小貓“金銀嵌”。這隻“金銀嵌”是曾祖時代一隻老貓繁衍下來的後代,所以成了作者聯想到“兒時的趣味”和家道盛衰種種悲歡往事的媒介。妹妹病故之後,這貓又成了一種聯想死者的媒介。全篇通過貓抒發了家道中落的惆悵,包裹著的哀傷和寂寥。《鋼鐵假山》用的也是人稱,描寫作者自己如何用一塊從廢墟拾得的彈片做成鋼鐵假山的經過。立達學園在“一?二八”之役被日本飛機炸毀,“我”從廢墟上拾來的一塊帶有“血腥氣”的彈片,鄭重其事地把它做成假山,作為侵略者犯下罪行的一種“鐵證”放在案頭,讓後人永遠銘記慘痛歷史教訓和民族責任心。《整理好了的箱子》用的是第三人稱,記錄的是1935年11月初上海的紛擾情景。中日關繫再度緊張,上海市民紛紛搬到租界避難,妻子整理好了準備搬家的幾隻箱子,可“他”不願搬家。“他”痛恨中國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他”說“如果中國政府真個會和人家打仗,我們什麼都該犧牲,區區不值錢的幾隻箱子算什麼?”這些都是作者本人真實的思想。


    第二輯自敘之二。這一輯彙集的是“自敘”色彩很濃的散文,著名的是《白馬湖之鼕》,白馬湖憑了這篇散文而聞名遐邇,我國現代散文史上一個重要的作家群體——白馬湖作家群也是由這篇散文而得名的,夏丏尊自己成了白馬湖作家群的精神領袖。全文不過千字,並不渲染那裡的山光水色,隻扣住一個“風”字做文章。因為“白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風景地相差不遠,唯有風卻與別的地方不同。”作者“在那裡所日常領略的鼕的情味,幾乎都從風來。”這種省略無關的枝節,集中筆力於關鍵處所的寫法,正是夏丏尊散文的特色之一。文中寫白馬湖的風多而且大,風刮得厲害時,全家喫完夜飯即睡入被窩裡,“靜聽寒風的怒號,湖水的澎湃。”唯有作者獨自坐在小後軒的書齋裡,把羅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燈下工作至深夜。他描繪當時的情景:松濤如吼,霜月當窗,饑鼠吱吱在承塵上奔竄。我於這種時候深感蕭瑟的詩趣,常獨自撥劃著爐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擬諸山水畫中的人物、作種種幽邈的遐想。作者不具體說自己擬諸何種山水畫中的何種人物,也不具體說自己遐想些什麼,可這種省略卻比具體的描述更能喚起讀者的想像,也凸顯了夏丏尊散文清雋淡遠的韻味,樸實無華,不事雕琢,絢爛與平淡和諧地統一在一起。


    第三輯序跋與評論。從這輯序跋與評論中可看到夏丏尊高度的概括能力,獨特的藝術眼光和獨到的寫作技巧。且看《〈弘一大師永懷錄〉序》中的一席話:……綜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纔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卒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其行跡如真如幻,不可捉摸,殆所謂遊戲人間,為一大事因緣而出世者。現種種身,以種種方便而作佛事,生平不畜徒眾,而攝受之範圍甚廣。對弘一法師的“認真”二字的解讀,對弘一法師“敬畏”二字的闡釋太精準了。《〈子愷漫畫〉序》意在凸顯豐子愷的漫畫藝術受到弘一法師的熏染。但寫法很別致,這篇序側重闡釋藝術與生活的關繫,說明“凡為實例或成見所束縛,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與藝術無緣的人。”這些認識全都來自作者和弘一和尚聚居數日間受到的藝術的刺激。弘一法師“對於一切事物,不為因襲的成見所縛,都還他一本來面目,如實觀照領略”,因而“世間竟沒有不好的東西,一切都好,小旅館好,統艙好,掛褡好,破席子好,破舊的手巾好,白菜好,蘿卜好,咸苦的蔬菜好,跑路好,什麼都有味,什麼都了不得。”竟使“囫圇吞棗地過了大半生”的夏丏尊“言之憮然”,深感“這纔是真解脫,真享樂。”受了弘一法師的啟示,夏丏尊對“藝術的生活”,以及藝術和宗教關繫有所省悟,並在文章煞尾畫龍點睛:因為子愷原是“和尚未出家時畫弟子”,由此想到子愷在畫中表現的對於生活的“咀嚼玩味的能力”,羨慕子愷是“幸福者”。在我國現代文學和現代藝術的序文中,很少有像《〈子愷漫畫〉序》寫得這麼鮮活灑脫的。


    第四輯懷人集。這一輯除了《魯迅翁雜憶》,以及《我的畏友弘一和尚》、《弘一法師之出家》、《弘一大師的遺書》、《懷晚晴老人》等幾篇寫弘一法師的散文之外,值得揣摩的是《白采》和《阮玲玉的死》。詩人白采有些怪異,去世得又早,因而為研究者所忽略。夏丏尊的這篇《白采》寫詩人的為人和人品,為白采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史料。且看以下二小節文字:我認識白采,始於去年秋季立達學園開課。在那學期中,我隔周由寧波到上海江灣兼課一次,每次總和他見面,可是因為來去都是匆匆,且不住在學園的緣故,除在事務室普通談話外,並無深談的機會。隻知道他叫白采,曾發表過若干詩和小說,是一個在學園裡幫忙教課的人而已。


    年假中,白采就了廈門集美的聘,不復在立達幫忙了。立達教師都是義務職,同人當然無法強留他,我到立達已不再看見他了。過了若干時,聞同人說他從集美來了一封很懇切的信,且寄了五十塊錢給學園,說是幫助學園的。我聽了不覺為之心動,覺得是一個難得的人。這是我在人品上認識白采的開始。


    在敘寫了白采為人的熱忱,以及自己對白采的歉疚之後,夏丏尊又對自己過去未留意白采的詩而懊悔:“我自來缺少詩的理解力和鋻賞力,特別是新詩。舊友中如劉大白朱佩弦都是能詩的,他們都有詩集送我,也不大去讀,讀了也不大發生共鳴。普通出版物上遇到詩的部分,也往往隻是胡亂韻過就算。白采的詩被我所忽視,也是當然的事了。一月前,佩弦由北京回白馬湖,我為《一般》向他索文藝批評的稿子,他提出白采的詩來,說白采是現代國內少見的詩人,且取出那慘綠色封面有喪訃式的輪廓的詩集來叫我看。我勉強看了一遍,覺得大有不可蔑視的所在,深悔從前自己的妄斷。這是我在作品上認識白采的開始。”於是認真看白采的遺物,認真披覽白采的遺稿,“佩服他的偉大”,覺得慚愧,以前“曾蔑視一般的所謂新詩,蔑視他的詩”,“委實對他不起了!”從這些感人的文字中,可以想見作者是一位非常真誠的人。隨後,夏丏尊在他主編的《一般》卷二期上開設了“紀念白采欄”,除了他的這篇《白采》之外,還發表了薰宇、佩弦、聖陶、匡互生寫的紀念文章,又在同期的“讀書錄”專欄發表了自清的《白采麗詩——〈贏疾者的愛〉》,以及趙景深的《讀白采小說偶識》,希望大家都能記住白采,紀念白采。白采詩集《贏疾者的愛》封面是綠色的,四周加了黑框,難怪夏丏尊稱為“喪訃式”呢。


    《白采》主要寫詩人白采的“人品”和“作品”,《阮玲玉的死》則重在探討文學與“大眾”的關繫。他認為阮玲玉的死引起轟動,倒不是她的“自殺”或“戀愛糾紛”,而是她在銀幕上贏得了大眾,進而闡述文學與大眾的關繫,批評“中國文人心目中沒有大眾”,進而抨擊當時的“作古文讀經”。由“阮玲玉的死”想到“新文學運動離成功尚遠”,剖析新文學運動面臨的“阻力”和“障礙”,這樣的悼念文章夠別致的。文章結尾說:中國文人死的時候像阮玲玉似地能使大眾轟動的,過去固然不曾有過,近的將來也決不會有吧。這是可使我們做文人的愧殺的。當年有些左翼作家也在奢談“大眾化”,而他們的“大眾化”是“教化大眾”。而夏丏尊“大眾化”是真心誠意地與大眾結合。他說:“凡是真正的藝術,照理都該以大眾為對像,努力和大眾發生交涉的。藝術家的任務就在用了他的天分體會大眾的心情,用了他的技巧滿足大眾的要求。好的藝術家必和大眾接近,同時為大眾所認識,所愛戴。”七十多年前說的話,今天讀來依然感到十分親切。


    第五輯教育雜談之一。作為教育家的夏丏尊前面已經講得很多,這裡側重介紹寫於1924年的《“無奈”》,從中可以看到他的人生態度。文章從“同業某友”撰寫的一副聯句寫起,聯句雲:命苦不如趁早死,家貧無奈做先生。


    夏丏尊並不諱言自己對此也有同感,但他對“無奈”二字作了深刻的分析,把它分為客觀的主觀的兩種,認為“基督的上十字架出於‘無奈’,釋迦的棄國出家也出於‘無奈’,耐丁格爾‘無奈’去親往戰場救護傷兵,列寧‘無奈’而主張革命。”他贊成這樣的“無奈”,即“主觀的無奈”的偉大。


    接著說:“‘家貧’是‘無奈’,‘做先生’是‘無奈’,都不是悲哀,所苦的隻是這‘無奈’的性質是客觀的而不是主觀的。”他主張把“無奈”從客觀的改為主觀的。“橫豎‘無奈’了,與其畏縮煩悶的過日,何妨堂堂正正的奮鬥。用了‘死罪犯人打仗’的態度,在絕望之中殺出一條希望的血路來!”


    他自己就是這樣,從不畏縮消沉,總是“堂堂正正的奮鬥”。19旦,旦書懷》送給《中學生》雜志的讀者,詩雲:“擊楫澄清志未伸,時艱依舊歲華新。聞雞起舞莫長嘆,憂患還須惜好春。”“聞雞起舞莫長嘆,憂患還須惜好春”,這也是一種“主觀的無奈”,勉勵“在絕望之中殺出一條希望的血路來!”


    第六輯教育雜談之二。彙集的是夏丏尊談語文教育的一組文章。夏丏尊的語文教育理念與葉聖陶是一致的。他們一同合作寫過《文心》、《國文百八課》和《閱讀與寫作》等研究語文教學的專著,編過好幾種中學語文教科書。學習語文離不開“閱讀”和“寫作”。關於“閱讀”(包括“略讀”和“精讀”)和“寫作”,夏丏尊有許多精闢的見解。他在《關於學習國文》中談到寫作時說:文字既應讀者為對像,首先須顧慮的是:(1)讀者的性質,(2)作者與讀者的關繫,(3)寫作這文的動機等等。對本地人應該用本地話來說,對父兄應自處子弟的地位。寫作的動機是為了實用,那麼用不著無謂的修飾,如果要想用文字煽動讀者,則當設法加入種種使人興奮的手段。文字的好與壞,步雖當注意於造句用辭,求其明了;第二步還須進而求全體的適當。對人適當,對時適當,對地適當,對目的適當。一不適當,就有毛病。關於此,日本文章學家五十嵐力:氏有“六W說”,所謂六W者:


    (1)為什麼作這文?(Why)

    (2)在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麼?(What)

    (3)誰在作這文?(Who)

    (4)在什麼地方作這文?(Where)

    (5)在什麼時候作這文?(When)

    (6)怎樣作這文?(How)

    歸結起來說,就是

    “誰對了誰,為了什麼,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用了什麼方法,講什麼話。”

    諸君作文時,好就了這六項逐一自己審究。這“六W說”的核心是作文要說“誠實的自己的話”。豐子愷在《悼丏師》一文中談到夏丏尊在“浙一師”講授如何作文時說:他教國文的時候,正是“五四”將近。我們做慣了《太王留別父老書》、《黃花主人致無腸公子書》之類的文題之後,他突然叫我們做一篇《自述》,而且說,不準講空話,要老實寫。有一位同學,寫他父親客死他鄉,他“星夜匍伏奔喪”。夏先生苦笑著問他:“你那天晚上真個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發笑,那位同學臉孔緋紅。又有一位同學發牢騷,贊隱遁,說要“樂琴書以消憂,撫孤松而盤桓”。夏先生厲聲問他:“你為什麼來考師範學校?”弄得那人無言可對。這樣的教法,初被頑固守舊的青年所反對。他們以為文章不用古典,不發牢騷,就不高雅。竟有人說“他自己不會做古文,所以不許學生做”。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多數學生對夏先生這種從來未有的,大膽的,革命的主張,覺得驚奇而折服,好似長夢初醒,恍悟今是昨非。這正是五四運動的初步。


    第七輯雜文與隨筆。這些雜文及隨筆寫法和風格各異。有的議論深刻,邏輯嚴密,筆鋒犀利,如《並存和折中》一文感嘆道:“變法幾十年了,成效在哪裡?革命以前與革命以後,除一部分的男子剪去發辮,把一面黃龍旗換了五色旗之外,有什麼大分別?”他把這種現像的病根歸於祖先傳下未的“中庸之道”,認為醫治這種現像的藥方是“”。他希望“軍閥”中有拿破侖那樣的人,“政治家”中有梅特涅那樣的人,來改變中國的面目。他本人自然不是那樣的人,所以自認為“怯弱者”。他反對庸俗調和派和一切偽善者,希望中國有痴獃的人出現。這“痴獃的人”是指釋迦、耶穌等類的人。文中寫道:社會一般人的心裡都認執拗不化的人為痴獃。以模稜兩可、不可已甚的人為聰明。中國人實在比一切別國的人來得聰明!……


    我希望中國有痴獃的人出現!沒有釋伽、耶穌等類的大痴獃也可以,至少像托爾斯泰、易卜生等類的小痴獃是要幾個的!現在把痴獃的易卜生底獃話,來介紹給聰明的同胞們吧:


    “不完全,則寧無!”在《中國的實用主義》一文中,夏丏尊詳細地剖析了學問、宗教、思想、文學、藝術等領域各個不同形式的實利主義,以為“中國人因為幾千年抱實利實用主義的緣故,一切都不進化。無純粹的歷史,無純粹的宗教,無純粹的藝術,無純粹的文學,並且竟至於弄到可用的物品都沒有了!國民日常所用的物品,有許多都是要仰給外人,金錢也流到外人的手裡去!”為此,他大聲詰問:“幾千年來抱著實利實用主義的中國人啊!你們的‘用’在哪裡?你們的‘利’在哪裡?”


    作者憧憬“獨立的學問”、“無功利的色彩”的宗教、“唯理哲學”、“純粹的文學”以及“發達”的藝術,熱誠地希望國民超脫“眼前的、現世的、個人的利”,孕育“創造衝動”,推進“文明進化”。不難看出他自己就是在《並存與折中》一文中所說的“痴獃的人”。夏丏尊所提倡的“痴獃”精神,其實就是朱自清誇贊他的時候說的“宗教精神”。


    夏丏尊的雜文及隨筆大多寫得相當沉重。1933年《東方雜志》開闢“新年的夢想”專欄,142位說夢者中有“‘大同世界’夢”,有“‘現代化國家’夢”,而夏丏尊做的是噩夢:我夢見中國遍地都開著美麗的罌粟花,隨處可聞到芬芳的阿芙蓉氣味。


    我夢見中國捐稅名目煩多,連撒屁都有捐。

    我夢見中國四萬萬人都叉麻雀,旺盛的時候,有麻雀一萬萬桌。

    我夢見中國要人都生病。

    我夢見中國人用的都是外國貨,本國工廠煙筒裡不放煙。

    我夢見中國市場上流通的隻是些印得很好看的紙。

    我夢見中國日日有內戰。

    我夢見中國監獄裡充滿了死人。

    我夢見中國到處都是匪。這一串的“噩夢”,使我們聯想到愛國詩人聞一多的《死水》。同聞一多一樣,夏丏尊的“噩夢”,也源自對祖國的愛的一種“激憤”和“”,一種“不如讓丑惡來開懇”的“重生”的希望。也正是因為愛國,夏丏尊“對於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遠的近的,大的小的,他沒有一件不關心。”葉聖陶《〈夏丏尊文集〉序》,《夏丏尊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一首訴說婦女勞碌生活的歌謠會使他想到莫泊桑的《一生》和中國女性的命運,想到自己的祖母、母親、妻子包括眼前學唱這歌謠的幼女,她們的一生“總免不掉是一個重大的犧牲,逃不出一個‘忙’字!”逃不出這個“鑄型”。(《聞歌有感》)


    良鄉栗子上市會使他想到“良鄉栗子,難過日子”的俗諺,因為“寒風就跟著來了”,對於窮人“著實就是一個威脅”。再想到這年頭窮人老是難過日子,“‘半山梅子’的時候”、“‘奉化桃子’的時候”,“也何曾好過日子?”(《良鄉栗子》)


    春天來臨氣候從嚴寒轉入溫暖,他又想到人事上的不如意會使季節帶來的歡悅減少,感傷加多。“春在哪裡呢?”反正在“我們一般人的身上,是不大有人能找到的。”(《春的歡悅與感傷》)


    看到在校的青年,“總艷羨他們有朋友之樂,暗暗地要在心中替他們祝福。”因為人到了中年,隨年齡增長和體力減退的會有“難以名狀的寂寞的情味”,而“知友的漸減少和疏遠”,“尤其難堪”。(《中年人的寂寞》)


    生老病死,使他想到“人本來是一個個的東西”,“旁人原都是無法幫助”的;“人生的寂寞”——也就是帶著宗教氣的“無可奈何的寂寞”。因此,人應當“把這寂寞來當作自愛自奮的出發點”,“樂得獨來獨往地干一生”。(《送殯的歸途》)


    夏丏尊的文章就是這樣的篇篇可讀,感情深沉、詩意濃郁。葉聖陶在《〈夏丏尊文集〉序》中說:“他是個非常真誠的人,心裡怎麼想筆下就怎麼寫,剖析自己尤其深刻,從不隱諱自己的弱點,所以讀他的作品就像聽一位密友傾吐他的肺腑之言。”他的文章就像白馬湖湖水一樣清澈,值得吟詠。商金林2010年7月5日於北大暢春園寓室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