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廣西多民族文學經典(1958—2018)·戲劇卷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集
    【市場價】
    980-1422
    【優惠價】
    613-889
    【作者】 李詠梅,黃偉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集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5981219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812193
    作者:李詠梅,黃偉林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精選20世紀50年代至今在廣西乃至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具有較高水平和成就的優秀原創戲劇,對當代廣西的戲劇百花園進行了全景式、歷時性的梳理,是廣西60年戲劇舞臺的耀眼呈現。


    2. 從驚艷世界的《劉三姐》精彩登場,到《瑤妃傳奇》《哪嗬咿嗬嗨》《歌王》《大儒還鄉》屢獲殊榮、“三編兩導”(張仁勝、常劍鈞、龍傑鋒、胡筱坪)集體亮相……名家荟萃,佳作紛呈,廣大戲劇文學愛好者、寫作者、研究者。


    3. 精裝巨制,適合典藏。

     
    內容簡介

    “廣西多民族文學經典書繫”是全面展示60年來廣西文學創作領域的優秀成果的大型叢書。本卷為該書繫之一——戲劇卷。按總序、分卷導言、分卷年譜(年度重要作品索引)、作者小傳、作品簡介、作品文本、文學史評價等構建內容框架,選取了60年中經歷了時間檢驗、屢獲大獎、極具分量的15部代表性作品,較為全面地展現了廣西文學版圖中“戲劇”這一支流的面貌。


    60年來,廣西在中國當代戲劇舞臺上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閃光的貢獻,是新中國戲劇發展的重要疆域。自60年代壯族歌舞劇《劉三姐》登上首都舞臺,廣西創作了大量具有標志性色彩的“大劇”,如《南方來信》《羽人夢》《泥馬淚》《大儒還鄉》《哪嗬咿嗬嗨》《瑤妃傳奇》《龍隱居》《歌王》等。劇種豐富多彩,有桂劇、彩調劇、壯劇、歌舞劇、現代話劇等;涉及壯族、瑤族等多個民族的地方風情;內容上既有緊扣時代發展,積極反映現實的現實主義作品,又有反映地方風情、民族歷史、家國意識的大題材,也有表現人心人情人性的探索之作。廣西戲劇創作領域培養出了謝民、周民震、張仁勝、常劍鈞等知名編劇、導演,他們奉獻的大戲不但是廣西戲劇界斐然成就的基石,在中國戲劇歷史的坐標上都是不可忽視的。本書集結60年來的優秀戲劇,精彩紛呈,蔚為大觀。

    作者簡介

    黃偉林,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特聘專家,文學桂軍影響力的評論家之一。從事廣西現當代文學研究30多年,曾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中國作家協會莊重文文學獎、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著有《中國當代小說家群論》《小說的聚焦》《轉型的解讀》《文學桂軍論》《桂海論列》等多部文學研究專著;主編大型史料文獻叢書《抗戰桂林文化城史料彙編》,《廣西現代文化史》“文學編”總撰稿。

    目錄
    目 錄

    1960年代
    集體創編《劉三姐》
    莎色、傅鐸、馬融、李其煌《南方來信》
    謝民《朝陽》

    1970年代
    周民震《甜蜜的事業》
    謝民《我為什麼死了》

    1980年代
    韋壯凡、符震海、郭玉景、王超《泥馬淚》
    白先勇、楊世彭《遊園驚夢》

    目   


     


    1960年代


    集體創編《劉三姐》


    莎色、傅鐸、馬融、李其煌《南方來信》


    謝民《朝陽》


     


    1970年代


    周民震《甜蜜的事業》


    謝民《我為什麼死了》


     


    1980年代


    韋壯凡、符震海、郭玉景、王超《泥馬淚》


    白先勇、楊世彭《遊園驚夢》



     


    1990年代


    楊波、惠國興《瑤妃傳奇》  


    張仁勝、常劍鈞《哪嗬咿嗬嗨》



     


    2000年代


    齊致翔、楊戈平、王志梧《大儒還鄉》


    常劍鈞《天上的戀曲》  


     


    2010年代


    張仁勝《龍隱居》


    張仁勝《花橋榮記》


     

    前言
    總 序
    黃偉林
    一個有文學大師的國家或地區是值得自豪的。比如丹麥,雖為北歐小國,但因為有安徒生而得到全世界的尊敬。比如四川,地處偏遠,但因為有李白、蘇軾而足可傲視華夏。在當代廣西,因為擁有梁羽生、白先勇、林白、東西等著名作家,讓這個擁有喀斯特地貌的多民族地區,平添了文化的底氣。
    翻開中國文學史,從《詩經》到《楚辭》,從先秦諸子到兩漢駢賦,從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在群星璀璨的文學天空,都找不到廣西的名家,讀不到廣西的名作。這種局面,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後纔有所改觀。《百鳥衣》一瞥驚艷,《劉三姐》一鳴驚人。當時光的腳步邁進1990年代,《南方文壇》華麗轉身,“廣西三劍客”橫空出世,文學桂軍邊緣崛起。文學桂軍的崛起,體現了廣西的文化自覺和轉型發展。
    這種文化自覺和轉型發展,對廣西形像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如今,人們讀到這套廣西多民族文學大繫,除了想到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還會想到“百鳥衣”,想到“劉三姐”,想到“美麗的南方”。

    總   


    黃偉林


    一個有文學大師的國家或地區是值得自豪的。比如丹麥,雖為北歐小國,但因為有安徒生而得到全世界的尊敬。比如四川,地處偏遠,但因為有李白、蘇軾而足可傲視華夏。在當代廣西,因為擁有梁羽生、白先勇、林白、東西等著名作家,讓這個擁有喀斯特地貌的多民族地區,平添了文化的底氣。


    翻開中國文學史,從《詩經》到《楚辭》,從先秦諸子到兩漢駢賦,從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在群星璀璨的文學天空,都找不到廣西的名家,讀不到廣西的名作。這種局面,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後纔有所改觀。《百鳥衣》一瞥驚艷,《劉三姐》一鳴驚人。當時光的腳步邁進1990年代,《南方文壇》華麗轉身,“廣西三劍客”橫空出世,文學桂軍邊緣崛起。文學桂軍的崛起,體現了廣西的文化自覺和轉型發展。


    這種文化自覺和轉型發展,對廣西形像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如今,人們讀到這套廣西多民族文學大繫,除了想到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還會想到“百鳥衣”,想到“劉三姐”,想到“美麗的南方”。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評論家李敬澤說:“對於我來說,提起廣西就會想起它的文學,在我心中的中國文學的地圖上,廣西遠不像它的地理位置那麼偏遠,它正處在中國文學創造的中心地帶。”


    這是文學造就的廣西。


    認識一個國家和地區好的媒介是什麼?


    是文學。


    我們因為莎士比亞的戲劇而認識英國,我們因為巴爾扎克、雨果、福樓拜的小說而認識法國,我們因為普希金、萊蒙托夫、葉賽寧的詩歌而認識俄羅斯,我們因為愛默生、梭羅的散文而認識美國。


    那麼,認識廣西好的媒介是什麼呢?


    當然還是文學。


    閱讀《百鳥衣》,我們纔知道廣西的大地是如此絢麗。


    閱讀《劉三姐》,我們纔知道廣西的歌聲是如此動聽。


    閱讀《臺北人》,我們纔知道廣西人的鄉愁如此深邃。


    閱讀《桂繫演義》,我們纔知道廣西人曾經如此縱橫捭闔、深謀遠慮。


    閱讀《一個人的戰爭》,我們纔知道廣西人能夠如此孤絕率性、平地撥起、卓然獨立。


    通過文學,我們可以了解廣西的歷史,認識廣西的現實,感知廣西人的性格,體會廣西人的心靈世界。


    為了展示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文學成就,為了呈現廣西文學經典化的歷程,為了讓廣大讀者獲得一個好的認識廣西、審美廣西的途徑,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師生,憑數十年廣西文學閱讀之積累,積數十年廣西文學研究之心得,多方搜尋,爬梳剔抉,編選了七大卷十二冊數百萬字的《廣西多民族文學經典(19582018)》。


    當代廣西文學是當代廣西歷史滄桑的記錄,是當代廣西人物形像的寫真,是當代廣西心靈世界的透視,是當代廣西人文形像的重塑,是廣西未來願景的預見和想像。美國詩人惠特曼說:“指出美好的,並把它同壞的東西區別開來,是一世代帶給另一世代的煩惱……”《廣西多民族文學經典(19582018)》就是將那些好的、代表性的廣西當代文學作品從汗牛充棟的期刊、報紙、圖書中精選出來,附之以該作者的相關信息和創作評論、該作品的相關信息和經典解讀,使之銘文於眼前,銘記於內心,銘刻於歷史。它是廣西壯族自治區60年的文學見證,是對廣西文學精英的致敬,並將成為廣西更多文學名家、文學名著的催生劑。


     

    在線試讀
    導 言

    好戲連臺 精彩紛呈
    ——廣西戲劇60年
    60年的廣西戲劇可以用“好戲連臺”、“精彩紛呈”來概括。作為新中國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60年來廣西在中國當代戲劇舞臺上,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閃光的貢獻,是新中國戲劇發展的重要疆域。1960年代《劉三姐》這一取材壯族山歌的歌舞劇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伊始登上首都舞臺,是廣西秀麗山川、民族地域文化的全面展示。一部《劉三姐》驚艷了全世界,從此一曲傳唱60年。繼《劉三姐》之後,廣西的戲劇舞臺又推出了《南方來信》《朝陽》《甜蜜的事業》《我為什麼死了》 《泥馬淚》《瑤妃傳奇》《哪嗬咿嗬嗨》《歌王》《大儒還鄉》《天上的戀曲》等一批優秀戲劇作品。在自治區成立 60周年的今天,站在戲劇中國的舞臺回望廣西戲劇60年,我們欣喜地看到,廣西戲劇舞臺的這些作品,在中國戲劇歷史的坐標上,都是濃墨重彩的標志性符號。

    1960年代:廣西戲劇精彩登場
    1960年代的十年,是廣西戲劇歷史上重要的十年。這期間,廣西戲劇有以下三點值得書寫:一是全區範圍內群眾性的《劉三姐》大會演活動。在全區人民同排、同唱、同看《劉三姐》的藝術盛會基礎上,誕生了日後成為廣西標志性文化符號的歌舞劇《劉三姐》。二是廣西話劇與時代同步的水準。1960年代,廣西話劇團先後排演了《雷雨》《同志,你走錯了路》《紅岩》《霓虹燈下的哨兵》《奪印》《千萬不要忘記》《年輕的一代》,以及阿爾巴尼亞名劇《漁人之家》等一批全國話劇舞臺的著名劇目在全區公演,體現了廣西話劇舞臺的繁榮。三是廣西作者原創話劇《南方來信》和《朝陽》的全國影響力。廣西話劇團莎色根據越南同名報告文學改編的反映越南軍民抗美愛國六場話劇《南方來信》在全國轟動一時,總政話劇團以及各地劇團競相排演。廣西話劇團排演的我區作家謝民創作的話劇《朝陽》在 1965年中南五省區話劇演出中一炮走紅,先後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200多場,其演出規模僅次於《劉三姐》。
    1958年 12月 1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1960年《劉三姐》的成功打造讓全國人民了解了美麗廣西,認識了生活在這美麗南方的壯族。《劉三姐》是廣西戲劇工作者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主導下集中全區優勢資源合力打造的經典。

    導  言 


     


    好戲連臺   精彩紛呈


    ——廣西戲劇60年


    60年的廣西戲劇可以用“好戲連臺”、“精彩紛呈”來概括。作為新中國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60年來廣西在中國當代戲劇舞臺上,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閃光的貢獻,是新中國戲劇發展的重要疆域。1960年代《劉三姐》這一取材壯族山歌的歌舞劇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伊始登上首都舞臺,是廣西秀麗山川、民族地域文化的全面展示。一部《劉三姐》驚艷了全世界,從此一曲傳唱60年。繼《劉三姐》之後,廣西的戲劇舞臺又推出了《南方來信》《朝陽》《甜蜜的事業》《我為什麼死了》 《泥馬淚》《瑤妃傳奇》《哪嗬咿嗬嗨》《歌王》《大儒還鄉》《天上的戀曲》等一批優秀戲劇作品。在自治區成立 60周年的今天,站在戲劇中國的舞臺回望廣西戲劇60年,我們欣喜地看到,廣西戲劇舞臺的這些作品,在中國戲劇歷史的坐標上,都是濃墨重彩的標志性符號。


     


    1960年代:廣西戲劇精彩登場 


    1960年代的十年,是廣西戲劇歷史上重要的十年。這期間,廣西戲劇有以下三點值得書寫:一是全區範圍內群眾性的《劉三姐》大會演活動。在全區人民同排、同唱、同看《劉三姐》的藝術盛會基礎上,誕生了日後成為廣西標志性文化符號的歌舞劇《劉三姐》。二是廣西話劇與時代同步的水準。1960年代,廣西話劇團先後排演了《雷雨》《同志,你走錯了路》《紅岩》《霓虹燈下的哨兵》《奪印》《千萬不要忘記》《年輕的一代》,以及阿爾巴尼亞名劇《漁人之家》等一批全國話劇舞臺的著名劇目在全區公演,體現了廣西話劇舞臺的繁榮。三是廣西作者原創話劇《南方來信》和《朝陽》的全國影響力。廣西話劇團莎色根據越南同名報告文學改編的反映越南軍民抗美愛國六場話劇《南方來信》在全國轟動一時,總政話劇團以及各地劇團競相排演。廣西話劇團排演的我區作家謝民創作的話劇《朝陽》在 1965年中南五省區話劇演出中一炮走紅,先後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200多場,其演出規模僅次於《劉三姐》。


    1958年 12月 1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1960年《劉三姐》的成功打造讓全國人民了解了美麗廣西,認識了生活在這美麗南方的壯族。《劉三姐》是廣西戲劇工作者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主導下集中全區優勢資源合力打造的經典。


    廣西是山歌的故鄉,壯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廣西民間,特別在壯族中,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劉三姐是其中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劉三姐》的文人創作始於1929年戲劇家歐陽予倩創作的歌劇《劉三妹》,由於歷史的局限,《劉三妹》離不開舊戲劇的窠臼。經研究者梳理,新中國成立後早出現的《劉三姐》劇本是柳州地區宜山中學教師鄧昌伶 1953年創作的彩調劇《劉三姐》,隨後廣西各地相繼有彩調劇、歌劇、歌舞劇《劉三姐》《劉三妹》演出。1959年,柳州市創作演出了彩調劇《劉三姐》,成為當時影響的《劉三姐》劇目。1959年8月底9月初,《廣西日報》分五期刊登了柳州市創作的《劉三姐》劇本,與此同時,廣西各地掀起了演出《劉三姐》的高潮。1960年 2月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作出關於舉行全區《劉三姐》會演的決定,4月中旬,廣西全區舉行了《劉三姐》文藝會演。據報道,全區共有1209個專業和業餘演出團隊、58000多人、11個劇種演出了《劉三姐》,觀眾達1200多萬人次,占當時廣西人口的60%。


    1960年 7月,歌舞劇《劉三姐》進京進行了為期兩個多月的彙報演出,轟動京城。許多專家學者撰文,對《劉三姐》給予高度贊賞,美學家蔡儀認為:


     


    從歌劇的發展上來看,《白毛女》是我們新歌劇的部獲得很大成功的作品。它的成功,不用說是在於體現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基本精神。無論從作品所描寫的對像來說,從它所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來說,或從它的表現形式來說,都是根本上實踐了工農兵的方向,是革命的政治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形式相結合的作品。因此可以說它是新歌劇發展中個裡程碑。但是《劉三姐》在主要之點上表現了我們新歌劇發展的又一個新的階段,也可以說是發展過程中的第二裡程碑。


     


    進京演出期間,首都的藝術家對這臺充滿民族地區色彩的清新的作品十分厚愛,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高度的重視。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親自示範,和《劉三姐》演員們切磋技藝;中國戲劇家協會邀請首都文藝、戲劇界知名人士舉行了座淡會,到會的有田漢、蕭三、鳳子等作家、藝術家,大家普遍認為這部戲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浪漫主義的,從民歌改編為戲劇的過程中,進行了艱苦的創造工作。它既繼承了傳統,又經過了重新創造,有很高的成就,值得重視。大家一致認為這出戲的舞臺美術富有地方色彩,以美麗的桂林山水的景色,生動地烘托了戲的內容。


    舞臺劇《劉三姐》在全國的傳播和影響吸引了電影藝術家的創作熱情。1961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劉三姐》在全國公映。電影《劉三姐》由喬羽、蘇裡合作劇本,雷振邦作曲,蘇裡導演,十七歲的廣西桂林姑娘黃婉秋飾演劉三姐。電影《劉三姐》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影片充滿民族地域色彩的優美的唱段,質樸美麗的劉三姐扮演者,以及與優美的音樂、美麗的姑娘融為一體的仙境般的桂林山水征服了廣大觀眾。電影《劉三姐》被稱為是一部“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作,成為當時拷貝發行量的中國電影。1963年,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選,《劉三姐》一舉奪得攝影獎、音樂獎、美工獎和男配角獎四項大獎。電影《劉三姐》在港澳地區及東南亞乃至世界華人圈也引起了轟動:在新加坡創造了連續兩次各上映…120…天的電影放映紀錄;在馬來西亞被評為世界十部影片之一。由於電影《劉三姐》的影響,桂林山水成為有吸引力的旅遊勝地,黃婉秋成為東南亞有人氣的女演員,具有濃郁壯族民間色彩的《劉三姐》音樂家喻戶曉、廣為傳唱。


    《劉三姐》是廣西作為新成立民族自治區為全國乃至世界舞臺奉獻的一臺精彩的民族文化大戲。今天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劉三姐》,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一出戲的價值,甚至遠遠超出了文化的價值。《劉三姐》被評論者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廣西有光彩、有影響的舞臺劇目”。《劉三姐》的成功,讓中國和世界認識了廣西這片美麗的地方,認識了壯族這個勤勞勇敢又幽默詩意的民族。


    莎色在中國話劇史上是一位值得書寫卻被長期遺忘的編劇。莎色 1934年 12月生於江蘇,曾任江蘇話劇團演員。1956年至 1958年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隨後到廣西話劇團工作。1964年,全國人民援越抗美熱潮如火如荼,氣氛高漲,來自越南的書信體報告文學《南方來信》中譯本出版,在中國廣為傳播。《南方來信》集和第二集,印數分別達到 30萬冊和50萬冊。《南方來信》原名《祖國來信》,由抗美戰爭期間越南南方人民寫給北方親人和朋友的信件彙集整理而成。這些信反映了在美國入侵下南越人民的生活。時任廣西話劇團演員的莎色,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重大題材,根據書信體報告文學《南方來信》構思了同名話劇。劇本完成後,莎色把劇本寄到了北京。當年談到《南方來信》劇本創作背景時,時任總政話劇團團長的傅鐸是這樣記述的:


     


    一九六三年八月,我們英明偉大的領袖同志發表了《反對美國—吳庭艷集團侵略越南南方和屠殺越南南方人民的聲明》,全力支援越南南方人民反美愛國的正義鬥爭。作為部隊的文藝工作者,要用文藝這一武器去謳歌越南人民的英勇鬥爭,揭露美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一九六四年夏,我們懷著激動和崇敬的心情讀到了越南南方人民用血和恨寫成的書信集《南方來信》,書中每字每句都浸透著越南南方人民的血海深仇,和越南南方人民堅貞不屈的鬥爭意志。我們決心要把越南南方人民的英勇鬥爭反映在舞臺上。正當我們開始根據《南方來信》書信集構思劇本時,廣西文工團莎色同志寄來了一個反映越南南方人民鬥爭的劇本。劇本是以一九五五年“永貞”事件為背景的。


     


    傅鐸的記述表明,總政話劇團排演的話劇《南方來信》編劇是莎色,在接到莎色的劇本後,傅鐸又與馬融、李其煌合作,對劇本進行了修改和完善,但劇中主要人物、劇本的框架結構都采用了莎色的話劇劇本形態。總政話劇團排演的話劇《南方來信》1965年 9月在北京公演。一時間,全國各地紛紛排演《南方來信》,據當時媒體報道:


     


    繼今年九、十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話劇團在北京首次演出話劇《南方來信》以後,各地紛紛上演《南方來信》。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昆明部隊國防話劇團、廣州部隊政治部文工團聯合演出隊、武漢部隊勝利文工團話劇團、雲南人民藝術劇院、廣西話劇團、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天津市評劇院二團、上海越劇院、雲南京劇院一團等戲劇團體紛紛上演《南方來信》。其中有的是根據總政話劇團的改編本,也有的是根據《南方來信》原著重新改編的。它們的演出,都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


     


    一時間,全國話劇舞臺掀起排演《南方來信》盛況,全國戲劇舞臺上,根據話劇劇本還改編成京劇等民族傳統劇種上演。據《人民日報》消息,周恩來、朱德、董必武、彭真、李先念、薄一波等國家領導人以及時任越共中央委員會書記的黎筍、越南總理範文同、老撾蘇發努馮親王等外國貴賓都先後觀看了話劇《南方來信》。與此同時,廣西話劇團也排演了《南方來信》並引起轟動,在南寧等地演出74場。


    謝民是廣西戲劇界又一個有全國影響的重要作家,1959年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分配到廣西藝術學院任教,後在廣西文聯、百色地區文工團、廣西大學、廣西文化廳工作,曾任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1965年,廣西話劇團排演了謝民編劇的話劇《朝陽》。該劇在廣州舉行的中南戲劇會演上演出引起轟動,參加廣州彙演的全國戲劇界同行對《朝陽》給予高度評價。時任中共中央中南局書記的陶鑄同志在彙演期間先後兩次接見劇組全體工作人員,與劇組人員一起探討,對《朝陽》劇本及演員表演做了認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修改意見。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林默涵在看完演出後認為這部劇應該推廣到全國舞臺,建議廣西話劇團《朝陽》劇組到北京演出。1965年12月初,廣西話劇團《朝陽》劇組在北京民族宮禮堂、全國政協禮堂、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北京展覽館劇場以及北京大學等高校連續演出,載譽京城。在北京民族宮禮堂演出時,周恩來總理親臨觀看,並親切接見謝民,對謝民說:“你是我們黨培養的劇作家,要為人民多寫好劇本。”1966

    輿論界對《朝陽》的創作和演出十分重視,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包括《人民日報》《南方日報》《文彙報》《成都日報》《西安日報》《廣西日報》《南寧晚報》等十餘家報紙刊載了五十篇評論文章,全國各省各地區的大專院校以及中專學校紛紛發來邀請函,希望這出眾口稱贊的話劇蒞臨演出。老作家李健吾在報紙上熱情撰文:“我們的劇作家,他們抓政策抓得緊,抓群眾抓得牢……沒有生活,抓緊了政策也寫不出好戲!沒有感情,群眾成了應景的龍套。我們的劇作家,活像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活像工讀學校的校長林恆,認定了方向,敢於突破一切條條框框,大踏步向前邁進……這纔是戲,社會主義的戲。看這樣的戲,讓我這老頭子也變得年輕了。”


     1965年,周民震創作的兒童彩調劇《三朵小紅花》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三朵小紅花》劇本寫於1964年,定稿於1965年,選取的是當時的階級鬥爭題材。這個戲劇在全國演出廣受好評。


     


    1970年代:探索戲劇開中國劇壇風氣之先 


    經歷了“文革”十年,1970年代的廣西戲劇在全國仍然有突出的貢獻,成就可圈可點。


    新時期廣西戲劇在全國有影響的作品首推周民震的話劇《甜蜜的事業》。計劃生育題材的話劇《甜蜜的事業》1978年在舞臺上出現。作者把圍繞計劃生育問題上的新舊觀念以及感情糾葛的戲劇衝突寫得詼諧幽默,充滿生活氣息,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該劇由廣西話劇團搬上舞臺,在各地先後演出百餘場,是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廣西個進京彙報演出的創作劇目。1979年同名影片面世,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


    60年代創作了《朝陽》的話劇作者謝民,70年代又有卓越建樹,他1979年發表於《劇本》的話劇《我為什麼死了》成為中國部探索劇。


     


    一九七八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一九七九年十月第四次全國文代會召開,與此同時,整個社會掀起了思想解放運動和文化的開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影響的到來自在情理之中。一九七九年,在詩歌界挑頭的是“朦矓詩”,小說界“意識流”小說盛行一時,都見出現代主義潮流的初湧。而戲劇界,則是《我為什麼死了》和《屋外有熱流》揭開了話劇探索的序幕。


     


    《我為什麼死了》寫的是“江青反革命集團”橫行時一對夫婦範辛和夏俊的經歷。這部戲從故事情節和主題思想的角度看都是當時的流行題材和流行主題,即對“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控訴,對政治投機分子的鞭撻。然而,作品的價值在於它的藝術探索。“作者處理這一題材,別出心裁采用‘喜劇’形式表現;其次,作者打破了‘三一律’的束縛,戲的時間跨越了兩年多,(這在獨幕劇中是少見的),戲劇地點變換了三處,戲劇動作也隨之變化;第三,戲的情節倒置,大膽采取倒敘的寫法,先讓觀眾看結果,然後再一步步追溯前因,這種表現手法在獨幕話劇中是罕見的;第四,大量使用獨白、旁白和直接同觀眾交流的說白,人物跳進跳出,把說故事與戲劇表演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處理得十分貼切;第五,著力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全劇思想深邃、語言生動、文筆流暢,人物性格鮮明。 ”


    作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戲劇舞臺上部探索劇,《我為什麼死了》在國際戲劇界也引起關注。羅馬尼亞雅西市瓦·亞歷山德裡國家劇院排演了該劇,由 50年代曾把曹禺的《雷雨》搬上羅馬尼亞舞臺的著名導演弗洛裡安執導。談到該劇的排演,弗洛裡安導演說:“我們所以選這個劇本,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風格、精煉的語言和帶有普遍意義的思想內容。”a該劇在羅馬尼亞上演受到羅馬尼亞觀眾的好評,羅共中央候補委員、大國民議會議員、雅西國家劇院院長雅各班說:“我們上演中國話劇,與中國上演羅馬尼亞話劇《公正輿論》一樣,都是為了促進兩國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除在羅馬尼亞演出外,《我為什麼死了》還曾在加拿大公開演出,美國百老彙也作了試驗演出。由此可見,該劇具有某種現代意味的普世價值,因此纔能在國際舞臺得到廣泛認同。


     


    1980年代:廣西戲劇“各美其美” 


    如果說1970年代的廣西戲劇是以重大題材的表現、戲劇藝術的探索在全國戲劇舞臺上成績斐然,進入1980年代,表現地方歷史和民族特色的廣西戲劇開始在全國嶄露頭角。


    韋壯凡、符震海創作,柳州桂劇團表演的桂劇《泥馬淚》被評論者稱為“大手筆”。《泥馬淚》“擺脫了傳統戲曲傳奇性的悲歡離合,寓藏褒揚、針砭或澆胸中塊壘的舊觀念,通過一個普通而又陳舊的民間故事,點悟出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一切紛亂的悲劇之源——一個偉大民族國民性的沉痾”。這個戲塑造了匡政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像,賦予《說嶽全傳》“泥馬渡康王”這一民間傳說以嶄新的意義,展示了封建統治者如何取得皇權、鞏固皇權的奧秘,挖掘了數千年來民族心理深層結構的一面。《泥馬淚》是桂劇,但是在藝術上博采眾長,廣泛地吸收了中西音樂、中西舞蹈等其他藝術種類的藝術表現手法,令人耳目一新。評論者稱《泥馬淚》是“戲曲劇目中橫向借鋻得多的一個戲,也是創新步子邁得的一個戲之一”。


    美籍華人作家白先勇是廣西桂林人,是當代海外華人作家中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話劇、舞臺劇等綜合藝術較多的作家。自1984年臺灣導演白景瑞將白先勇小說《金大班的後一夜》改編成電影開始,迄今為止有超過十五部電影、電視劇以及話劇、舞劇、音樂劇改編自白先勇的小說。白先勇的作品獨特的藝術特征使其成為受影視及舞臺藝術青睞的、有影響的海外華人作家之一。小說《遊園驚夢》創作於1966年,1981年白先勇親自改編創作了同名話劇。


    小說《遊園驚夢》與舞臺藝術有著天然的聯繫。在談到小說《遊園驚夢》的創作時,白先勇曾經說:“我寫這篇小說寫了五次。前三次用比較傳統的手法寫內心的活動,我都不滿意。起初我並沒想到要用意識流手法。女主角回憶過去時的情緒非常強烈,也有音樂、戲劇的背景,為了表達得更好,嘗試用了意識流手法。 ”話劇《遊園驚夢》描寫竇夫人桂枝香大宴賓客,邀請昔日得月臺唱昆曲的各位姐妹們,錢夫人應竇夫人之邀,與當年在南京得月臺的姐妹故人相聚的故事。宴會上,眾人閑話談天,演唱昆曲《牡丹亭》唱段,經歷過榮華富貴,見識過各種奢華場面,如今繁華落盡的錢夫人跌入往日情感交織的痛苦回憶中。話劇《遊園驚夢》演繹了白先勇對昆劇的痴迷,也通過女主角錢夫人現實的寂寥和對往日繁華不再的失落寄托了白先勇對時代流離、人生無常的感懷。話劇《遊園驚夢》1982年 8月在臺北隆重公演引起轟動,連演十場,場場爆滿。



    《媽勒訪天邊》(合著),…兒童音樂劇《太陽童謠》等。曾獲全國少數民族戲劇創作金獎、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文化部“文華獎”、文華劇作獎、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等1980年代的代表作是表現現代題材、現代意識的壯劇《羽人夢》。《羽人夢》改編自其創作的小說《黑水河》。發表於 1985年的小說《黑水河》是廣西文學界“百越境界”探索作品。小說通過漁婆婆和她的兒媳婦滿妹,以及收魚少年的現實生活,他們間的感情聯繫、糾葛,同幻想的世界糅合起來,並以人物的聯想、幻覺和意像 (具有像征性的羽人、赤蛇、小盒子、古老的歌韻、自然界的神秘氣氛等 )與直接的現實描摹交相疊映,來反映迷信守舊和對傳統風習的忠貞,與對美好向往、追求和抗爭的矛盾、踫撞,後對舊傳統的屈服,借以思考一種復雜的生存意識。1986年,在廣西第二屆戲劇展覽會上《羽人夢》榮膺廣西戲劇獎“桂花獎”第二名。正如評論者評論的:從小說到戲劇,作者再不是消極地隻滿足於落後愚味生活表面現像的描寫,而是積極地力求剖析造成這種現像的內在因素。為了揭示現實生活中潛藏著的一種文化意識對人的思想、行為的影響和制約,他進行了一次很有意義的探索,一種深沉的人生價值的哲學思考。在這出戲劇裡,他顯現了出眾的靈氣和文學纔華並在創作傾向上,真正踏在生活這個厚實的大地上,邁出了比較堅實的腳步。


    此外,1980年廣西話劇團排演了該團王文忻根據我區作家李棟、王雲高中篇小說《彩雲歸》改編的話劇《天涯望歸人》。《天涯望歸人》是一部反映臺灣老兵戀鄉思歸的作品,評論者評價這部戲“是我們戲劇脫離幾十年寫正面人物模式的一個創舉” 。該劇赴京演出獲得成功,著名作家劉紹棠在《光明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盛贊這出話劇。1981年,廣西話劇團王琦、楊令燕創作的四幕兒童話劇《寶寶貝貝乖乖》通過三個同齡伙伴的成長,提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這一嚴肅問題。《寶寶貝貝乖乖》參加全國兒童劇彙演獲創作獎和演出獎,1988年獲廣西文藝獎銅鼓獎。


    1980年代的廣西戲劇,題材上有本土題材,有外省題材,有歷史題材,有現實題材,有成人題材,有兒童題材;戲劇形式上有桂劇、壯劇、話劇。可謂品種多樣,立異標新,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為下一個十年廣西戲劇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0年代:戲劇精品屢獲殊榮 


    1991年,文化部設立了專業舞臺藝術政府獎“文華獎”。“文華獎”的設立,旨在促進中國戲劇事業的發展繁榮。1990年代,廣西《瑤妃傳奇》《哪嗬咿嗬嗨》《歌王》《商海搭錯船》獲得“文華獎”殊榮。


    由桂林戲劇家楊波、惠國興編劇,桂林市桂劇團演出的新編歷史劇《瑤妃傳奇》根據明朝瑤族女子、孝宗皇帝的生母紀妃的故事改編而成。這部劇舞臺藝術上繼承了傳統戲曲寫意的手法,巧妙地將現代物質技術融入戲曲舞臺,運用舞臺上轉臺和三稜柱將皇宮大殿、冷宮、壽宮、瑤妃神廟等空間表現出來。


     


    瑤妃:哪裡山水甲天下,


    哪裡嶺上滿青衫,


    繡花絲線自己紡,


    山塘開出什麼花?


     


    皇上:嶺南山水甲天下,


    八桂嶺上滿青衫,


    我猜姑娘你姓紀,


    山蓮就是眼前花。


     


    劇中,瑤妃的“長鼓舞”、“香哩歌”等體現了廣西的地方民族特色,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旖旎的山寨展現了秀甲天下的南國風光。《瑤妃傳奇》1993年在文化部第三屆文華獎評獎中,獲“文華新劇目獎”和“文華表演獎”,這是廣西首次獲得全國戲劇獎項。


    1990年代廣西戲劇的成就離不開一代戲劇人的探索耕耘,這其中編劇外,還有張仁勝、常劍鈞。1956年出生的張仁勝,是編劇和導演雙棲藝術家。1990年代以來,張仁勝擔任編劇及導演的劇目多次獲中國戲劇節獎項、中國藝術節獎項、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張仁勝編劇的代表作有彩調劇《哪嗬咿嗬嗨》,音樂劇《桂林故事》,張家界山水實景音樂劇《天門狐仙》,廣播劇《千條水總歸東》,電視連續劇《我們的父親》《後的子彈》等。1955年出生的常劍鈞主要作品有《歌王》《哪嗬咿嗬嗨》 《大山小村官》 《瓦氏夫人》《夢裡聽竹》《漓江燕》等,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新劇目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多項全國獎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頒發的文藝銅鼓獎。常劍鈞 1996年被授予“文化部優秀專家”稱號,1998年被評為“廣西德藝雙馨50傑藝術家”。


    彩調劇《哪嗬咿嗬嗨》寫的是戰亂頻繁的民國初年,廣西桂林近郊“飛彩班”一群唱調子的男女青年的命運故事。該劇通過飛彩班藝人這些小人物在戰亂年代悲涼的命運,揭示了戰爭的創傷。劇本初發表在《劇本》雜志1994年第10期上,此後又經過多次修改,終由廣西彩調劇團編排演出並在 1995年四川成都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戲劇節上大放異彩,奪得優秀編劇獎等九個獎項。此後,該劇又獲得第六屆文華新劇目獎、中國曹禺文學獎等二十多個獎項,成為1949年之後廣西戲劇獲獎多的劇目之一。彩調劇《哪嗬咿嗬嗨》的出現引起了當時中國劇壇的震動,被譽為“可與世界接軌的作品”、“繼《劉三姐》之後彩調劇演出史上的又一裡程碑”。彩調劇《哪嗬咿嗬嗨》的編劇張仁勝、常劍鈞,導演龍傑鋒、胡筱坪,再加上《羽人夢》及《歌王》的編,這五人當時盡管還隻是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卻已經成長為廣西戲劇界的扛鼎人物,因此被時人並稱為廣西戲劇界的“三編兩導”。


    繼彩調劇《哪嗬咿嗬嗨》之後,“三編兩導”成員在1990年代又合作推出壯劇《歌王》。《歌王》、陳海萍、常劍鈞編劇,由廣西壯劇團演出。《歌王》講述古駱越族的首領勒歡,痴情於山歌,山歌成為他精神世界中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該劇“以獨特的角度切入歷史的肌理,超越了具體的歷史時空,以一個杜撰的歷史故事,概括了寬泛的歷史生活,對歷史事實並不亦步亦趨,不拘泥事事有根據,而在更高層面上顯示了高度的歷史真實性,給觀眾提供了聯想與想像的廣闊空間。劇情你可以看成是發生在秦軍南征的時期,也可以認作是漢代‘出兵三歲’時期的故事。劇中帥,既可以從秦軍統帥尉屠唯身上找到一些影子,也能從馬援將軍的行蹤得到某些印證,乃至感到狄青等人的遺緒。至於駱越王勒歡、寨佬卜加、駱越山民、產婆、花婆等等,更是嶺西地區歷朝歷代都可以見到的普通人。那優美的民歌,純樸的風俗,獨特的戀情,也都是現在的壯鄉壯寨裡可以見到它們的遺風流韻。正是以上的這一切交織成一幅真實的歷史畫卷,把觀眾帶到那遙遠的歷史年代”。《歌王》獲中宣部第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戲劇部分 ),文化部第七屆文華獎 (戲劇部分 ),曹禺戲劇文學獎,第三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


    《泥馬淚》的編劇符震海這一時期又有新成就。符震海編劇的大型現代桂劇《商海搭錯船》敏銳地抓住了社會變革給人的精神帶來的衝擊,表現了在來勢洶湧的經濟大潮中一些人的迷失、困惑和後的回歸,準確地反映了在改革開放中的人們的各種思想和生活的狀態,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觀照。 《商海搭錯船》1996年榮獲文化部第八屆“文華獎”。


    桂林市桂劇團排演的桂劇《風采壯妹》(楊波、宋西庭編劇)描寫壯族妹子羅妹走出大山弘揚壯族工藝壯錦,實現自己從打工妹到企業家蛻變的故事。1997年,該劇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南寧市粵劇團演出的粵劇《月到中秋》(崔志光、鄧炳光、黃肇郎編劇)講述在“文革”前結怨的兩家人,內地實行改革開放後,已成為香港企業家的韋正明回到家鄉,幫助家鄉致富,兩家人的恩怨終於在中秋月下盡釋。《月到中秋》獲第五屆中國戲劇節曹禺戲劇獎。


     


    2000年代:梅花、荷花、文華競相開放 


    2001年,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在廣西舉辦。作為東道主,廣西優秀劇目《白蓮》《媽勒訪天邊》《漓江燕》《瓦氏夫人》《烈火南關》等參加中國戲劇節展演,得到參加藝術節的同行和專家好評。《白蓮》《媽勒訪天邊》《瓦氏夫人》獲得本屆戲劇節“中國曹禺戲劇獎”。


    大型民族音樂劇《白蓮》是柳州市歌舞團 1998年創作演出的。該劇運用國內外的光、色、音響器材,彙美妙絕倫的燈光、舞美和服飾於一臺,集音樂、舞蹈、故事於一體,被稱為中國部大型民族音樂劇。該劇先後獲自治區黨委頒發的“五個一作品獎”,廣西第五屆劇展“桂花金獎”名,並獲文化部第九屆“文華獎”、中國曹禺戲劇獎優秀劇目獎。該劇曾到香港、廣東、山東等地公演78場,觀眾達 10多萬人次,並代表國家出訪瑞士、荷蘭、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宋安群、謝國權、常劍鈞編劇的壯劇《瓦氏夫人》以主人公瓦氏夫人和壯族將軍莫古的愛情為主線,塑造了廣西歷史上敢愛敢恨個性鮮明的女英雄瓦氏夫人形像,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愛情史詩。該劇獲中國曹禺戲劇獎提名獎、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劇本金獎。


    宋西庭、常劍鈞編劇,桂林市桂劇團演出的桂劇《漓江燕》以桂林抗戰時期“八百壯士”的故事為背景,講述桂劇名伶柳飛燕的愛情故事,表現了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該劇獲中國曹禺戲劇獎劇目獎、優秀表演獎,該劇柳飛燕的扮演者張樹萍獲中國戲劇表演獎“梅花獎”,南寧市粵劇團演出的粵劇《紫金錘》中扮演果娘的粵劇演員梁素梅與張樹萍同時獲得梅花獎。


    由齊致翔、楊戈平、王志梧編劇的《大儒還鄉》講述年逾古稀的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陳宏謀將取道運河回廣西桂林老家養老,回桂林之前,到他曾任職的陝西還一筆積在心底的苦情賬。沒想到竟發現自己引以為豪、皇帝嘉定的桑政,其實是坑農害農的假政績,是一個“短期形像工程”,他離任後,所創下的“秦絹”名牌,成了後繼官員的面子工程、造假工程。大儒陳宏謀痛切反思,就此演繹出官場君臣、師生、親情的大踫撞,而陳宏謀求真之路終未果,在對清純漓江的無限向往中客死異鄉。《大儒還鄉》展現的人文內涵頗為豐富,其主題內涵對當今社會具有警示作用,有著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其中蘊含的“天人合一”思想與當前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相接,“廉政愛民”、“忠君報國”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執政理念相一致,“和諧共存”與當今主流意識形態所提倡的建設和諧社會相得益彰,這使其整個文本實踐著主流意識形態的諸多理念。而且,《大儒還鄉》思考了行政決策的責任與義務、依據與效果、官員的政治素質與文化素質、施政作風與官民關繫等一繫列和政治文明有關的重大問題,對當今廣泛存在著的為追求政績而亂搞形像工程,為討好上級領導而唯上級命令是從的腐敗現像是極大的諷刺。陳宏謀老先生“人心需要療救,假政必須戳穿!詔告天下百姓:桑政有誤,秦絹是假。造假者害人,造假者誤國”的錚錚之言發人深省。將時代召喚的精神注入戲曲創作,賦予戲曲更為持久的生命力,這可以說是桂劇在歷史文化和現實需要的交相滋養中所作的當代探索。《大儒還鄉》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該劇2003年獲廣西第六屆劇展獎“桂花工程獎”金獎、獲2003年至 2004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優秀劇本獎、第九屆中國戲劇節“中國戲劇獎”。2004年 12月公演以來一年多時間裡,在桂林、南寧、寧波演出90多場,場場爆滿,好評如潮。


    在90年代聲名鵲起的廣西戲劇界的“三編兩導”成員常劍鈞在 2000年代又有建樹。常劍鈞根據東西的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改編的壯劇《天上的戀人》由廣西壯劇團搬上舞臺。《天上的戀人》發表於《劇本》2009年第8期,寫的是為尋找哥哥而流落他鄉的瑤家啞妹藍玉珍被壯鄉聾哥韋家寬家庭收留,在這個組合家庭裡的三人各有殘疾:分別是聾、啞、瞎,三個人相濡以沫、互為支撐,在愛的情感中克服了生理的缺陷造成的溝通障礙,奇跡般地找到了表達和傾訴的特殊方式。在平淡又充滿溫馨的相處中,啞妹被聾哥正直豁達的品格和無私的胸懷深深吸引,聾哥也不斷感受到來自善良美麗啞妹的溫暖。他們於是從相扶相助到相依相愛相伴,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愛情戀曲。從此,殘缺的生活因愛而變得完整幸福,殘缺的家庭因愛而變得健全歡樂。《天上的戀人》入選 201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 30臺初選劇目,獲全國第二屆中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銀獎。2012年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資助。


    由常劍鈞、胡紅一編劇,張仁勝任總導演,傅磬擔綱作曲,百色市右江民族歌舞團演出的壯族歌劇《壯錦》以一個母親和三個兒子歷盡千辛萬苦,用愛情、智慧和生命尋找帶有民族“幸福密碼”的美麗壯錦為線索,將壯錦、百鳥衣、馱娘江等壯族民間傳說故事串聯起來,以歌劇的形式對故事做出了新的解讀和闡釋,劇中包含了“嘹歌”等壯族經素,展示了壯族絢麗多彩的服飾、舞蹈,民風民俗等民族風情。《壯錦》自 2008年底公演以來,受到廣泛好評,榮獲廣西劇展“桂花金獎”,2009年榮獲第 11屆“中國戲劇獎 ·劇目獎”,第九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優秀劇目獎”,主演韋藝獲得“中國戲劇獎 ·優秀表演獎”。


    由馮雙白編劇,南寧市藝術劇院演出的壯族舞劇《媽勒訪天邊》演繹一個古老的美麗傳說:壯族人生活的地方被陰暗和寒冷籠罩,一位美麗的孕婦到天邊尋訪陽光,路上一個新的生命勒降生了,母親沒有走完尋訪太陽的路而漸漸蒼老,勒成長起來,繼續艱難地跋涉尋訪太陽。《媽勒訪天邊》以美麗的民間傳說為基礎,運用現代的編舞、舞美、燈光、服裝等藝術手段,全劇既有史詩般的雄渾,又有絲絲入扣的細膩情感和獨具民族色彩的諧謔歡快情緒,展示了廣西壯族人民勇敢堅定、不斷進取的民族性格,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該劇自 1999年上演至今,在全國各地演出 400多場,美、英、法、德、瑞士、比利時等國巡演二十多場。《媽勒訪天邊》榮獲中國舞劇獎“荷花獎”金獎、中國戲劇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十佳等全國大獎。


    2003年,策劃的《印像·劉三姐》為標志,一種全新的戲劇演出形態——山水實景演出在廣西誕生。《印像·劉三姐》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此後,這臺世界首創的山水實景演出大獲成功,每年觀眾逾百萬,十餘年不衰。2004年,《印像 ·劉三姐》榮獲國家首批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稱號,2005年榮獲“中國十大演出盛世獎”、首屆文化部創新獎。


    雖然有些研究者認為實景演出是對西方景觀戲劇或者環境戲劇的摹仿,但是,也有研究者認為:“山水實景演出不是‘西已有之’的景觀戲劇或環境戲劇,而是中國藝術家的重大創舉。山水實景演出將自然山水作為劇場,實現了劇場的革命;讓原住民演員演自己,實現了演員的革命;由於劇場和演員的革命,導致了藝術法則的改變,實現了演出的革命。它將中國豐富多樣、絢麗多姿的地形地貌和博大精共生的文化資源有機整合提煉成視聽藝術,創造性地傳播了優美的中國形像,含蓄地釋放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研究者認為,“迄今為止,山水實景演出的價值或許尚未得到充分估價。它在‘中國制造’遍及世界的時代,提供了一個‘中國創造’的品牌;它又是文化產業時代一個創意型的文化產品,將中國多樣性的地理景觀與文化資源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尋找到一種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呈現方式;它還是旅遊時代一個創新型的旅遊項目,將文化與旅遊進行了有機的結合,解決了中國旅遊長期存在的一繫列難題,增加了旅遊的文化內涵,提升了旅遊的文化品位,成為文化與旅遊結合的典範” 。


    《印像 ·劉三姐》的成功,引發了全國性的實景演出熱。繼《印像 ·劉三姐》之後,為領軍人物的實景演出團隊,先後打造了《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等《山水盛典》繫列的十九個大型山水實景演出,成為中國山水實景演出的開創者和引導者。


     


    2010年代:戲劇共生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文藝舞臺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各種影視藝術、網絡文化藝術以及自娛自樂的各種藝術形式的百花齊放,戲劇舞臺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面臨新的機遇。


    在1990年代、2000年代都有卓越建樹的廣西戲劇界“三編兩導”成員張仁勝,2010年代為戲劇舞臺奉上了兩臺大劇——桂林方言話劇《龍隱居》和話劇《花橋榮記》。這兩部戲有一個共同特點:均是桂林題材。


    在桂林度過青少年時光的張仁勝,對桂林的山水人文有著天然的感情,這影響到他日後的文學創作。他曾說:“如果以後能寫成什麼大東西,一定也是以桂林作為背景或主題的。”在他創作時,腦中音調仍是桂林話。2015年,抗戰勝利 70周年之際,張仁勝親自編劇並執導了桂林方言話劇《龍隱居》。劉、關、張是南明桂林三個守軍,他們曾在桂林北門跟清兵打得你死我活,立下戰功。龍隱居是南明重臣瞿式耜贈送劉、關、張三家的一戶民居,是一家人的格局,為三家人共有。將近 300年後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又一次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龍隱居》將南明桂林抗戰和民國桂林抗戰兩段歷史做了巧妙的連接,通過講述同住龍隱居的劉、關、張三家底層百姓的情感糾葛以及龍隱居的來龍去脈,反映抗戰時期桂林城的命運以及中國人在國破家亡之際的歷史擔當。《龍隱居》公演後贏得了廣泛好評,2018年榮獲第八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


    話劇《花橋榮記》是根據白先勇桂林題材同名小說改編,講述桂林水東門外花橋榮記米粉丫頭流落臺灣後在臺北長春路開花橋榮記小食店的故事。小說中桂林米粉成了蘊含著鄉愁的意像,這個意像和鄉愁引起張仁勝的共鳴。正如評論者所說“小說《花橋榮記》由張仁勝改編成話劇,堪稱得人。張仁勝是戲劇人,深諳戲劇之道;張仁勝又是小說家,頗能領略小說藝術的奧妙;張仁勝還是桂林人,對桂林地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由於同時具備這三項綜合素質,張仁勝將小說《花橋榮記》改編為話劇,可謂文逢解人,琴遇妙手,樂遇知音” a。話劇《花橋榮記》強化了桂林米粉的意像。在話劇中,桂林米粉不僅是鄉愁的寄托,還連著廣西人的過去和現在,連著家和遠方。話劇演繹了桂林米粉的配方與制作過程,將桂林米粉與桂林的山川河流、地域文化交融為一體。在話劇中,花橋、漓江、桃花、桂花、桂戲、山歌、三花酒等多個桂林文化符號得到了整體的呈現。桂林米粉經過這些地方文化符號的豐富和解讀,形像、生動、豐滿地傳達了作品所要表達的文化鄉愁。


    “三編兩導”成員常劍鈞這個時期延續了其…90年代的創作活力,精品迭出。常劍鈞編劇、廣西戲劇院排演的新編傳奇壯劇《牽雲崖》是一部由壯族民間傳說故事改編的新劇,講述的是駱越壯鄉遠古時期的一個傳奇故事,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牽雲崖》曾在 2017年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上獲好評,入選2018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2018年榮獲第八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


    常劍鈞、裴志勇編劇,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排演的大型方言話劇《水街》以南寧市特色文化歷史街巷水街為背景,以跨越半個世紀的時空交錯,三個不同家庭的發展變遷,表現了南寧歷史的滄桑巨變。作品將邕江、水街、雙孖井等南素作為故事背景嵌入戲劇情節,描繪了一幅老南寧的城市畫卷。該劇2018年榮獲第八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同時榮獲廣西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此外,廣西戲劇院推出的現代壯劇《書記》、壯劇《馮子材》、京劇《油茶御史》也同時獲得廣西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201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 70周年。廣西師範大學以“青春激活歷史、學術引領時尚、信仰照亮人生”為宗旨策劃排演的校園話劇文化工程新西南劇展給劇壇帶來了意外的驚喜。新西南劇展是對抗戰時期西南劇展的呼應和致敬。1944年2月至 5月,歐陽予倩、田漢、李文釗等知名文化人士在桂林舉辦了盛況空前的“西南劇展”活動。西南8省千名戲劇工作者共演出 60多個劇目170多場次。西南劇展是中國現代戲劇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2014年,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 70周年的先聲,新西南劇展橫空出世,廣西師範大學重排、重演桂林抗戰時期的優秀劇目,重溫“西南劇展”,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2014年5月開始,新西南劇展三臺核心劇目《秋聲賦》《桃花扇》《舊家》先後在廣西師範大學、桂林廣西省立藝術館和南寧錦宴劇院進行了演出,並在第五屆“廣西校園戲劇節”中榮獲“大學生戲劇獎”的多個獎項。2014年11月,《秋聲賦》參加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校園戲劇節,榮獲優秀導演獎、優秀劇目獎和優秀組織獎。《光明日報》 《中國藝術報》 《文藝報》等媒體均對其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和評論。2017年,廣西師範大學新西南劇展第二季核心劇目《花橋榮記》同樣贏得社會廣泛好評,被譽為“一個新的桂林文化符號”,甚至催生了“花橋榮記馬肉湯粉”這樣一個新的桂林米粉品牌。


    2017年,胡紅一編劇並導演,由廣西木偶劇團制作的兒童音樂劇《壯壯快跑》引起關注。《壯壯快跑》講述的是盲童壯壯穿越夢境,用誠實、勇敢、智慧打敗邪惡的蝙蝠王,解救母親的故事。作為國家藝術基金 2016年度大型舞臺劇資助項目,


    《壯壯快跑》“將主創的童心和溫情全部釋放了出來。嚴肅的事情玩笑化,玩笑的事情嚴肅化的特點,消解和重構,精明老到與戲謔遊戲似乎是一體兩面,矛盾統一著。而這種消解重構和矛盾統一的自身特質體現在《壯壯快跑》中,就是能夠用好玩的遊戲心態呈現一個真摯善良美好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