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母親的羽衣(張曉風散文精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158-230
    【優惠價】
    99-144
    【作者】 張曉風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隨筆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7020531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70205318
    作者:張曉風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張曉風暖心之作,以溫柔心感受人生的萬般有情。在茫茫人海中,漫漫人生路,ZUI珍貴的莫過於在心靈深處感動你我的親情、愛情、友情等種種感情,它是我們心靈的力量之源。願用這燭點亮你心中的光明和溫暖!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了張曉風關於親情、愛情、友情、師生情等方面的經典散文,分為母親的羽衣、一個女人的愛情觀、情懷、想你的時候、孤意與深情、衣衣不舍六個小輯,收錄了《母親的羽衣》《地毯的那一端》《一個女人的愛情觀》等名篇。張曉風是著名散文家,她的散文亦秀亦豪、亦莊亦諧、亦古典亦現代,她以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於凡俗塵世的種種瑣碎中,自然、由衷地發現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進一步發現人生的種種有情,人世的種種可愛,生命本身的珍貴無比。有多篇作品入選大陸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中國臺灣中學教科書,近二十篇文章被選作大陸中考現代文閱讀試題,是華語散文中廣受歡迎的大家作品。
    作者簡介
    張曉風,出生於浙江金華。現居臺灣。著名散文家。被臺灣地區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創作過散文、新詩、小說、戲劇、雜文等多種不同的體裁,以散文為著名。其散文創作初期的作品,文字清新,世界澄澈;中期的散文則大氣遼闊,是“亦秀亦豪” 的“淋漓健筆”;其後的作品更著眼於家國情懷和人間百態,飽含對生命本身的贊許和尊重。
    目錄
    目錄

    輯一母親的羽衣
    003那夜的燭光
    005母親的羽衣
    011塵緣
    023不識
    030遇見
    嬌女篇
    032——記小女兒
    041一握頭發
    043盒子

    輯二一個女人的愛情觀

    目錄


     


    輯一母親的羽衣


    003那夜的燭光


    005母親的羽衣


    011塵緣


    023不識


    030遇見


    嬌女篇


    032——記小女兒


    041一握頭發


    043盒子


     


    輯二一個女人的愛情觀


    047地毯的那一端


    055到山中去


    062一個女人的愛情觀


    067成聖的女子


    070別人的同學會


    072卓文君和她的一文銅錢


    076會不會有一天招人嫌?


    079四個身處婚姻危機的女人


     


    輯三情懷


    085盤


    087情懷


    097一缽金


    102遊園驚夢


    105我家獨制的太陽水


    108圓桌上的親情構圖


     


    輯四想你的時候


    113江河


    127溯洄


    一半兒春愁,一半兒水


    140——溪城憶舊


    145我知道你是誰


    想你的時候


    152——寄亡友恩佩


    158光環


     


    輯五孤意與深情


    169孤意與深情


    176一個東西南北人


    181半局


    193重讀一封前世的信


    200我聽到你唱了


    208巷子裡的老媽媽


    211某個不曾遭歲月蝕掉的畫面


     


    輯六衣衣不舍


    215戈壁酸梅湯和低調幸福


    218衣衣不舍


    223絲綿之為物


    226瓶身與瓶蓋


    228女人,和她指甲刀


    231花盆的身世


    233一隻玉羊


    235炎涼

    在線試讀
    那夜的燭光


    臨睡以前,晴晴赤腳站在我面前說:
    “媽媽,我喜歡的就是臺風。”
    我有一點生氣,這小搗蛋,簡直不知人間疾苦,每刮一次大風,有多少屋頂被掀跑,有多少地方會淹水,鐵路被衝斷,家庭主婦望一斤的小白菜生氣……而這小女孩卻說,她喜歡臺風。
    “為什麼?”我盡力壓住性子。
    “因為有一次臺風的時候停電……”
    “你是說,你喜歡停電?”
    “停電的時候,你就去找蠟燭。”
    “蠟燭有什麼特別的?”我的心漸漸柔和下來。
    “我拿著蠟燭在屋裡走來走去,你說我看起來像小天使……”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吧?我終於在驚訝中靜穆下來,她一直記得我的一句話,而且因為喜歡自己在燭光中像天使的那份感覺,她竟附帶地也喜歡了臺風之夜。
    也許,以她的年齡,她對天使是什麼也不甚了然,她喜歡的隻是我那夜稱贊她時鄭重而愛寵的語氣。一句不經意的贊賞,竟使時光和周圍情境都變得值得追憶起來,多可回溯的畫面啊!那夜,有一個小女孩相信自己像天使,那夜,有一個淡淡的稱許中,制造了一個天使。


    母親的羽衣

    那夜的燭光


     


     


    臨睡以前,晴晴赤腳站在我面前說:


    “媽媽,我喜歡的就是臺風。”


    我有一點生氣,這小搗蛋,簡直不知人間疾苦,每刮一次大風,有多少屋頂被掀跑,有多少地方會淹水,鐵路被衝斷,家庭主婦望一斤的小白菜生氣……而這小女孩卻說,她喜歡臺風。


    “為什麼?”我盡力壓住性子。


    “因為有一次臺風的時候停電……”


    “你是說,你喜歡停電?”


    “停電的時候,你就去找蠟燭。”


    “蠟燭有什麼特別的?”我的心漸漸柔和下來。


    “我拿著蠟燭在屋裡走來走去,你說我看起來像小天使……”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吧?我終於在驚訝中靜穆下來,她一直記得我的一句話,而且因為喜歡自己在燭光中像天使的那份感覺,她竟附帶地也喜歡了臺風之夜。


    也許,以她的年齡,她對天使是什麼也不甚了然,她喜歡的隻是我那夜稱贊她時鄭重而愛寵的語氣。一句不經意的贊賞,竟使時光和周圍情境都變得值得追憶起來,多可回溯的畫面啊!那夜,有一個小女孩相信自己像天使,那夜,有一個淡淡的稱許中,制造了一個天使。


     


     


    母親的羽衣


     


     


    講完了牛郎織女的故事,細看兒子已經垂睫睡去,女兒卻猶自瞪著壞壞的眼睛。


    忽然,她一把抱緊我的脖子把我贅(此字稍俗,也有人以為當寫成“墜”)得發疼:


    “媽媽,你說,你是不是仙女變的?”


    我一時愣住,隻胡亂應道:


    “你說呢?”


    “你說,你說,你一定要說。”她固執地扳住我不放,“你到底是不是仙女變的?”


     


    我是不是仙女變的?——哪一個母親不是仙女變的?


    像故事中的小織女,每一個女孩都曾住在星河之畔,她們織虹紡霓,藏雲捉月,她們幾曾煩心掛慮?她們是天神偏憐的小女兒,她們終日臨水自照,驚訝於自己美麗的羽衣和美麗的肌膚,她們久久凝注著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華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見了,她換上了人間的粗布——她已經決定做一個母親。有人說她的羽衣被鎖在箱子裡,她再也不能飛翔了,人家還說,是她丈夫鎖上的,鑰匙藏在極秘密的地方。


    可是,所有的母親都明白那仙女根本就知道箱子在哪裡,她甚至也知道藏鑰匙的所在。在某個無人的時候,她甚至會惆悵地開啟箱子,用憂傷的目光撫摸那些柔軟的羽毛。她知道,隻要羽衣一著身,她就會重新回到雲端,可是她把柔軟白亮的羽毛拍了又拍,仍然無聲無息地關上箱子,藏好鑰匙。


    是她自己鎖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


    她不能飛了,因為她已不忍飛去。


     


    而狡黠的小女兒總是偷窺到那藏在母親眼中的秘密。


    許多年前,那時我自己還是一個小女孩,我總是驚奇地窺伺著母親。


    她在口琴背上刻了小小的兩個字——“靜鷗”,那裡面有什麼故事嗎?那不是母親的名字,卻是母親名字的諧音,她也曾夢想過自己是一隻靜棲的海鷗嗎?她不怎麼會吹口琴,我甚至想不起她吹過什麼好聽的歌,但那名字對我而言是母親神秘的羽衣,她輕輕寫那兩個字的時候,她可以立刻變了一個人,她在那名字裡是另外一個我所不認識的有翅的什麼。


    母親曬箱子的時候是她另外一種異常的時刻,母親似乎有好些東西,完全不是拿來用的,隻為放在箱底,按時年年在三伏天取出來曝曬。


    記憶中母親曬箱子的時候就是我興奮欲狂的時候。


    母親曬些什麼?我已不記得,記得的是樟木箱又深又沉,像一個混沌黝黑初生的宇宙,另外還記得的是陽光下竹竿上富麗奪人的顏色,以及怪異卻又嚴肅的樟腦味,以及我在母親喝禁聲中東摸摸西探探的快樂。


    我真正記得的一件東西是一幅漂亮的湘繡被面,雪白的緞子上,繡著兔子和翠綠的小白菜,和紅艷欲滴的小楊花蘿卜,全幅上還繡了許多別的令人驚訝贊嘆的東西,母親一面整理,一面會忽然回過頭來說:“別踫,別踫,等你結婚就送給你。”


    我小的時候好想結婚,當然也有點害怕,不知為什麼,仿佛所有的好東西都是等結了婚就自然是我的了,我覺得一下子有那麼多好東西也是怪可怕的事。


    那幅湘繡後來好像不知怎麼就消失了,我也沒有細問。對我而言,那麼美麗得不近乎真實的東西,一旦消失,是一件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事。譬如初春的桃花,深秋的楓紅,在我看來都是美麗得違了規的東西,是茫茫大化一時的錯誤,纔胡亂把那麼多的美堆到一種東西上去,桃花理該一夜消失的,不然豈不教世人都瘋了?


    湘繡的消失對我而言簡直就是復歸大化了。


    但不能忘記的是母親打開箱子時那份欣悅自足的表情,她慢慢地看著那幅湘繡,那時我覺得她忽然不屬於周遭的世界,那時候她會忘記晚飯,忘記我扎辮子的紅絨繩。她的姿勢細想起來,實在是仙女依戀地輕撫著羽衣的姿勢,那裡有一個前世的記憶,她又快樂又悲哀地將之一一拾起,但是她也知道,她再也不會去拾起往昔了——唯其不會重拾,所以回顧的一剎那更特別地深情凝重。


    除了曬箱子,母親愛回顧的是早逝的外公對她的寵愛,有時她胃痛,臥在床上,要我把頭枕在她的胃上,她慢慢地說起外公。外公似乎很舍得花錢(當然也因為有錢),常常帶她上街去喫點心。她總是告訴我當年的肴肉和湯包怎麼好喫,甚至煎得兩面黃的炒面和女生宿舍裡早晨訂的冰糖豆漿(母親一再強調“冰糖”豆漿,因為那是比“砂糖”豆漿為高貴的),都是超乎我想像力之外的美味。我每聽她說起那些事的時候,都驚訝萬分——我無論如何不能把那些事和母親聯想在一起。我從有記憶起,母親就是一個喫剩菜的角色,紅燒肉和新炒的蔬菜簡直就是理所當然地放在父親面前的,她自己的面前永遠是一盤雜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鍋飯”(擦鍋飯就是把剩飯在炒完菜的剩鍋中一炒,把鍋中的菜汁都擦干淨了的那種飯),我簡直想不出她不喫剩菜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而母親口裡的外公,上海、南京、湯包、肴肉全是仙境裡的東西,母親每講起那些事,總有無限的溫柔,她既不感傷,也不怨嘆,隻是那樣平靜地說著。她並不要把那個世界拉回來,我一直都知道這一點,我很安心,我知道下一頓飯她仍然會坐在老地方,喫那盤我們大家都不愛喫的剩菜。而到夜晚,她會照例一個門一個窗地去檢點去上閂。她一直都負責把自己牢鎖在這個家裡。


    哪一個母親不曾是穿著羽衣的仙女呢?隻是她藏好了那件衣服,然後用黯淡的一件粗布把自己掩藏了,我們有時以為她一直就是那樣的。


     


    而此刻,那剛聽完故事的小女兒鬼鬼地在窺伺著什麼?


    她那麼小,她何由得知?她是看多了卡通,聽多了故事吧?她也發現了什麼嗎?


    是在我的集郵本偶然被兒子翻出來的那一剎那嗎?是在我揀出石濤畫冊或漢碑並一頁頁細味的那一刻嗎?是在我猛然回首聽他們彈一闋熟悉的鋼琴練習曲的時候嗎?抑是在我帶他們走過年年的春光,不自主地駐足在杜鵑花旁或流蘇樹下的一瞬間嗎?


    或是在我動容地托住父親的勛章或童年珍藏的北平畫片的時候,或是在我翻揀夾在大字典裡的干葉之際,或是在我輕聲地教他們背一首唐詩的時候……


    是有什麼語言自我眼中流出嗎?是有什麼音樂自我腕底瀉過嗎?為什麼那小女孩會問道:


    “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呀?”


    我不是一個和千萬母親一樣安分的母親嗎?我不是把屬於女孩的羽衣收折得極為秘密嗎?我在什麼時候洩漏了自己呢?


    在我的書桌底下放著一個被人棄置的木質砧板,我一直想把它掛起來當一幅畫,那真該是一幅莊嚴的畫,那樣承受過萬萬千千生活的刀痕和鑿印的,但不知為什麼,我一直也沒有把它掛出來……


    天下的母親不都是那樣平凡不起眼的一塊砧板嗎?不都是那樣柔順地接納了無數尖銳的割傷卻默無一語的砧板嗎?


    而那小女孩,是憑什麼神秘的直覺,竟然會問我:


    “媽媽?你到底是不是仙女變的?”


    我掰開她的小手,救出我被弔得酸麻的脖子,我想對她說:


    “是的,媽媽曾經是一個仙女,在她做小女孩的時候,但現在,她不是了,你纔是,你纔是一個小小的仙女!”


    但我凝注著她晶亮的眼睛,隻簡單地說了一句:


    “不是,媽媽不是仙女,你快睡覺。”


    “真的?”


    “真的!”


    她聽話地閉上了眼睛,旋又不放心地睜開:


    “如果你是仙女,也要教我仙法哦!”


    我笑而不答,替她把被子掖好,她興奮地轉動著眼珠,不知在想什麼。


    然後,她睡著了。


    故事中的仙女既然找回了羽衣,大約也回到雲間去睡了。


    風睡了,鳥睡了,連夜也睡了。


    我守在兩張小床之間,久久凝視著他們的睡容。


     


     


    塵緣


     


     


     


     


    大約兩歲吧,那時的我。父親中午回家喫飯,匆匆又要趕回辦公室去。我不依,抓住他寬邊的軍腰帶不讓他繫上,說:“你戴上這個就是要走了,我不要!”我抱住他的腿不讓他走。


    那時代的軍人軍紀如山,父親覺得遲到之罪近乎通敵。他一把搶回了腰帶,還打了我——這事我當然不記得了,是父親自己事後多次提起,我纔印像深刻。父親每提此事,總露出一副深悔的樣子,我有時想,挨那一頓打也真劃得來啊,父親因而將此事記了一輩子,悔了一輩子。


    “後來,我就舍不得打你。就那一次。”他說。


    那時,兩歲的我不想和父親分別。半個世紀之後,我依然抵賴,依然想抓住什麼留住父親,依然對上帝說:


    “把爸爸留給我吧!留給我吧!”


    然而上帝沒有允許我的強留。


    當年小小的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留不住爸爸,半世紀後,我仍然不明白父親為什麼非走不可。當年的我知道他繫上腰帶就會走,現在的我知道他不思飲食,記憶渙散便也是要走。然而,我卻一無長策,眼睜睜看著老邁的他杳杳而逝。


    記憶中小時候,父親總是帶我去田間散步,教我閱讀名叫“自然”的這部書。他指給我看螳螂的卵,他帶回被寄生蜂下過蛋的蟲蛹。後來有一次我和五阿姨去散步,三歲的我偏頭問阿姨道:


    “你看,菜葉子上都是洞,是怎麼來的?”


    “蟲喫的。”阿姨當時是大學生。


    “那,蟲在哪裡?”


    阿姨答不上來,我拍手大樂。


    “哼,蟲變蛾子飛跑了,你都不知道,蟲變蛾子飛跑了!你都不知道!”


    我對生物的初驚艷,來自父親,我為此終生感激。


    然而父親自己蛻化而去的時候,我卻痛哭不依,他化蝶遠揚,我卻總不能相信這種事竟然發生了,那麼英挺而強壯的父親,誰把他偷走了?


    父親九十一歲那年,我帶他回故鄉。距離他上一次回鄉,前後是五十九年。


    “你不是‘帶’爸爸回去,是‘陪’爸爸回去。”我的朋友糾正我。


    “可是,我的情況是真的需要‘帶’他回去。”


    我們一行四人,爸爸媽媽我和護士。我們用輪椅把他推上飛機,推入旅館,推進火車。火車一離南京城,就到了滁縣。我起先嚇了一跳,“滁州”這種地方好像應該好好待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裡,怎麼真的有個滁州在這裡。我一路問父親,現在是什麼站了,他一一說給我聽,我問他下一站的站名,他也能回答上來。奇怪,平日顛三倒四的父親,連喫過了午飯都會旋即忘了又要求母親開飯,怎麼一到了滁州城附近就如此凡事歷歷分明起來?


    “姑娘(即姑母)在哪裡?”


    “渚蘭。”


    “外婆呢?”


    “住寶光寺。”


    其他親戚的居處他說來也都了如指掌,這是他魂裡夢裡的所在吧?


    “大哥,你知道這是什麼田?”三叔問他。


    “知道,”爸爸說,“白芋田。”


    白芋就是白番藷的意思,紅番藷則叫紅芋。


    不知為什麼,近年來他像小學生,總乖乖回答每一道問題。“翻白芋秧子你會嗎?”三叔又問。


    “會。”


    白芋秧子就是番藷葉,這種葉子生命力極旺盛,如果不隨時翻它,它就會不斷抽長又不斷扎根,後白芋就長不好了。所以要不斷叉起它來,翻個面,害它不能多布根,好專心長番藷。


    年輕時的父親在徐州城裡念師範,每次放假回家,便幫忙農事。我想父親當年年輕,打著赤膊,在田裡執叉翻葉,那個男孩至今記得白芋葉該怎麼翻。想到這裡,我心下有一份踏實,覺得在茫茫大地上,也有某一塊田是父親親手料理過的,我因而覺得一份甜蜜安詳。父親回鄉,許多雜務都是一位安營表哥打點的,包括租車和食宿的安排。安營表哥的名字很特別,據說那年有軍隊過境,在村邊安營,表哥就叫了安營。


    “這位是誰你認識嗎?”我們問父親。


    “不認識。”


    “他就是安營呀!”


    “安營?”父親茫然,“安營怎麼這麼大了?”


    這組簡單的對話,一天要說上好幾次,然而父親總是不能承認面前此人就是安營。上一次,父親回家見他,他年方一歲,而今他已是兒孫滿堂的六十歲老人。去家離鄉五十九年,父親的迷糊我不忍心用老年痴獃解釋。兩天前我在飛機上見父親讀英文報,便指些單字問他:


    “這是什麼字?”


    “西藏。”


    “這個呢?”


    “以色列。”


    我驚訝他一一回答,奇怪啊,父親到底記得什麼又到底不記得什麼呢?


    我們到田塍邊謁過祖父母的墳,爸爸忽然說:


    “我們就回家去吧!”


    “家?家在哪裡?”我故意問他。


    “家,家在屏東呀!”


    我一驚,這一生不忘老家的人其實是以屏東為家的。屏東,那永恆的陽光的城垣。


    家族中走出一位老婦人,是父親的二堂嬸,是一切家人中老的,九十三了,腰杆筆直,小腳走得踏實迅快,她把父親看了一眼,用鄉下人簡單而大聲的語言宣布:


    “他迂了!”


    迂,就是鄉人說“老年痴獃”的意思,我的眼淚立刻湧出來,我一直刻意閃避的字眼,這老婦人竟直截了當地道了出來。如此清晰如此殘忍。


    我開始明白“父母在”和“父母健在”是不同的,但我仍依戀仍不舍。


     


    父親在南京旅館時有老友陳頤鼎將軍來訪。陳伯伯和父親是鄉故,交情素厚,但我告訴他陳伯伯在樓下,正要上來,他卻勃然色變,說:


    “干嗎要見他?”


    這陳伯伯曾到過臺灣,訓練過一批新兵,那時是一九四六年。這批新兵訓練得還不太好就上戰場了,結果喫了敗仗,以後便成了臺籍滯留大陸的老兵,陳伯伯也就因而成了共產黨人。


    “我一輩子都不見。”他說,一臉執倔。


    他不明白說這種話不合時宜了。


    陳伯伯進來,我很緊張,陳伯伯一時激動萬分,緊握爸爸的手熱淚直流。爸爸卻淡淡的,總算沒趕人家出去,我們也就由他。


    “陳伯伯和我爸爸當年的事,可以說一件給我聽聽嗎?”事後我問陳媽媽。


    “有一次,打仗,晚上也打,不能睡,又下雨,他們兩個人困極了,就穿著雨衣,背靠著背地站著打盹。”


    我又去問陳伯伯:


    “我爸爸,你對他印像深的是什麼?”


    “他上進,他起先當‘學兵’,看人家黃埔出身,他就也去考黃埔。等黃埔出來,他想想,覺得學歷還不夠好,又去讀陸軍大學,然後,又去美國……”


    陳伯伯位階一直比父親稍高,但我看到的他隻是個慈祥的老人,喃喃地說些六十年前的事情。


     


    爸爸急著回屏東,我們就盡快回來了。回來後的父親安詳貞定,我那時忽然明白了,臺灣,纔是他願意埋骨的所在。


     


    一九四九年,爸爸本來是後一批離開重慶的人。


    “我會守到後五分鐘。”


    他對母親說,那時我們在廣州,正要上船。他們兩人把一對日本鯊魚皮軍刀各拿了一把,那算是家中比較值錢的東西,是受降時分得的戰利品。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戰爭中每次分手,爸爸都寫這句話給媽媽。那時代的人令人不解,仿佛活在電影情節裡,每天都是生離死別。


    後來父親遇見了一個舊日部屬,那部屬在戰爭結束後改行賣紙煙,他給了父親幾條煙,又給了他一張假身份證,把張家閑的名字改成章佳賢,且縫了一隻土灰布的大口袋作煙袋,父親就從少將軍官變成煙販子。背上了袋子,他便直奔山區而去,參加遊擊隊。以後取道法屬越南的老撾轉香港飛臺灣,這一周折,使他多花了一年零二十天纔和家人重逢。


     


    那一年裡我們不幸也失去外婆,母親總是胃痛,痛的時候便叫我把頭枕在她胃上,說是壓一壓就好了。那時我小,成天到小池塘邊抓小魚來玩,憂患對我是個似懂非懂的怪獸,它敲門的時候,不歸我應門。他們把外婆火化了,打算不久以後帶回老家去,過了二十年,死了心,纔把她葬在三張犁。


     


    爸爸從來沒跟我們提他被俘和逃亡的艱辛,許多年以後,母親纔陸續透露幾句。但那些恐懼在他晚年時卻一度再現。有天媽媽外出回來,他說:


    “剛纔你不在,有人來跟我收錢。”


    “收什麼錢?”


    “他說我是甲級戰俘,要收一百塊錢,乙級的收五十塊。”


    媽媽知道他把現實和夢境搞混了,便說:


    “你給了他沒有?”


    “沒有,我告訴他我身上沒錢,我太太出去了,等下我太太回來你跟她收好了。”


    那是他的夢魘,四十多年不能抹去的夢魘,奇怪的是夢魘化解的方法倒也十分簡單,隻要說一句“你去找我太太收”就可以了。


    幼小的時候,父親不斷告別我們,及至我十七歲讀大學,便是我告別他了。我現在纔知道,雖然我們共度了半個世紀,我們仍算父女緣薄!這些年,我每次回屏東看他,他總說:


    “你是有演講,順便回來的嗎?”


    我總嗯哼一聲帶過去。我心裡想說的是,爸爸啊,我不是因為要演講纔順便來看你的,我是因為要看你纔順便答應演講的啊!然而我不能說,他隻容我“順便”看他,他不要我為他擔心。


    有一年中秋節,母親去馬來探妹妹,父親一人在家。我不放心,特別南下去陪他,他站在玄關處罵起我來:


    “跟你說不用回來、不用回來,你怎麼又跑回來了?你回來,回去的車票買不到怎麼辦?叫你別回來,不聽。”


    我有點不知所措,中秋節,我丟下丈夫孩子來陪他,他反而罵我。但愣住幾秒鐘後,我忽然明白了,這個鋼錚的北方漢子,他受不了柔情,他不能忍受讓自己接受愛寵,他隻好罵我。於是我笑笑,不理他,且去動手做菜。


     


    父親對母親也少見浪漫鏡頭,但有一次,他把我叫到一邊,說:“你們姐妹也太不懂事了!你媽快七十的人了,她每次去臺北你們就這個要五包涼面,那個要一隻鹽水鴨,她哪裡提得動?”


    母親比父親小十一歲,我們一直都覺得她是年輕的那一個,我們忘記她也在老。又由於想念屏東眷村老家,每次就想買點美食來解鄉愁,隻有父親看到母親已不堪提攜重物。


     


    由於父親是軍人,而我們子女都不是,沒有人知道他在他那行算怎樣一個人物。連他得過的二枚雲麾勛章,我們也弄不清楚相等於多大的戰績。但我讀大學時有次站在公交車上,聽幾個坐在我前面的軍人談論陸軍步兵學校的人事,不覺留意。父親曾任步校的教育長、副校長,有一陣子也代理校長。我聽他們說著說著就提到父親,我心跳起來,不知他們會說出什麼話來,隻聽一個說:


    “他這人是個好人。”


    又一個說:


    “學問也好。”


    我心中一時激動不已,能在他人口碑中認識自己父親的好,真是幸運。


    又有一次,我和丈夫孩子到鷺鷥潭去玩,晚上便宿在山間。山中有幾椽茅屋,是些老兵蓋來做生意的,我把身份證拿去登記,老兵便叫了起來:


    “呀,你是張家閑的女兒,副校長是我們老長官了,副校長道德學問都好的,這房錢,不能收了。”


    我當然也不想占幾個老兵的便宜,幾經推扯,打了收錢。其實他們不知道,我真正受惠的不是那一點,而是從別人眼中看到的父親正直崇高的形像。


     


    八十九歲,父親去開白內障,打了麻藥還沒有推入手術室,我找些話跟他說,免得他太快睡著。


    “爸爸,杜甫,你知道嗎?”


    “知道。”


    “杜甫的詩你知道嗎?”


    “杜甫的詩那麼多,你說哪一首啊?”


    “我說《兵車行》‘車轔轔’那下面是什麼?”


    “馬蕭蕭。”


    “再下面呢?”


    “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我的淚直滾滾地落下來,不知為什麼,透過一千二百年前的語言,我們反而狹路相遇。


    人間的悲傷,無非是生離和死別,戰爭是生離和死別的原因,但,衰老也是啊!父親垂老,兩目視茫茫,然而,他仍記得那首哀傷的唐詩。父親一生參與了不少戰爭,而衰老的戰爭卻是艱辛難支的戰爭吧?


    我開始和父親平起平坐地談起詩來,是在初中階段。父親一時顯然驚喜萬分,對於女兒大到可以跟他談詩的事幾乎不能置信。在那段清貧的日子裡談詩是有實質的好處的,母親每在此時烙一張面糊餅,切一碟鹵豆干,有時甚至還有一瓶黑松汽水。我一面喫喝,一面縱論,也隻有父親容得下我當時的胡言吧?


    父親對詩,也不算有什麼深入研究,他隻是熟讀《唐詩三百首》而已。我小時常見他用的那本,扉頁已經泛黃,上面還有他手批的文字。成年後,我忍不住偷來藏著,那是他一九四一年六月在浙江金華買的,封面用牛皮紙包好。有一天,我忽然想換掉那老舊的包書紙,不料打開一看,纔發現原來這張牛皮紙是一個公文袋,那公文袋是從國防部寄的,寄給聯勤總部副官處處長,那是父親在南京時的官職,算來是一九四六、一九四七年的事了。前人惜物的真情比如今任何環保宣言都更實在。父親走後,我在那層牛皮紙外再包它一層白紙,我隻能在千古詩情裡去尋覓我遍尋不獲的父親。


     


    父親去時是清晨五時半,終於,所有的管子都撥掉了,九十四歲,父親的臉重歸安謐祥和。我把加護病房的窗簾打開,初日正從灰紅的朝霞中騰起,穆穆皇皇,無限莊嚴。


     


    我有一袋貝殼,是以前旅遊時陸續撿的。有一天,整理東西,忽然想到它們原是屬於海洋的。它們已經暫時陪我一段時光了,一切塵緣總有個了結,於是決定把它們一一放回大海。


    而我的父親呢?父親也被歸回到什麼地方去了嗎?那曾經劍眉星目的英颯男子,如今安在?我所挽留不住的,隻能任由永恆取回。而我,我是那因為一度擁有貝殼而聆聽了整個海潮音的小孩。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