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真實的支點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193-280
    【優惠價】
    121-175
    【作者】 張釗維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隨筆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ISBN】978730816605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308166058
    作者:張釗維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² 
    給我一部紀錄片,我能撬動整個社會。


    ² 
    深耕紀錄片數十年的臺灣導演心血之作。


    ² 
    通往紀錄片世界的一份迷人指南。

     
    內容簡介

    作者作為一名知名的臺灣紀錄片制作者、導演,同時也是一名有著豐富閱歷和相當思想深度的評論家,在本書中,將自己長期拍攝紀錄片的經歷與感悟訴諸文字。通過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與一條條對人生的感悟,他希望自己的紀錄片以及自己對人類社會的思考,能夠像一個支點一樣,撬動人們對社會的關注,並推動社會改革的步伐。

    作者簡介

    張釗維:出生於臺灣臺南市,身兼評論作家與紀錄片工作者二職,現擔任香港陽光衛視制作總監,CNEX基金會制作總監,長駐北京。 出版過《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以及《穿梭米蘭昆》。

    目錄
    輯一
    紀錄片拿什麼跟社會對話|
    從不能說到能說|
    本真與教育|
    紀錄片中的青春本質|
    如果當下即是永別|
    無聊城市的凡人歌|
    城市的抽搐|
    作為華生醫師的紀錄片人|
    處理異己的藝術|
    從書齋到銀幕|
    看見“看不見的手”|
    在工業4.0的前沿與末端|
    |四十年民歌路|

    輯一
    紀錄片拿什麼跟社會對話|
    從不能說到能說|
    本真與教育|
    紀錄片中的青春本質|
    如果當下即是永別|
    無聊城市的凡人歌|
    城市的抽搐|
    作為華生醫師的紀錄片人|
    處理異己的藝術|
    從書齋到銀幕|
    看見“看不見的手”|
    在工業4.0的前沿與末端|
    |四十年民歌路|
    輯二
    |戰爭與藝術
    |看見戰爭
    |看不見的戰爭
    |騎樓上的歷史
    |灣生與阿生
    |家族史詩
    |運動中的影像
    |故鄉他鄉
    |舍了小家,中國向何處去?
    |雕刻企業,雕刻信任
    |典範轉移的長征
    |一個愛國青年的成長
    輯三
    |紀實電影是紀錄片嗎?
    |紀錄片的虛與實
    |紀錄片的山谷
    |故事原型
    |意氣或是倫理?
    失蹤、失語和虛無主義|
    照見彼此的存在|
    獨立舞姿|
    身體印像|
    如果靈氣可以山寨|
    事實與現實|
    真理與真實|
    紀錄之為業|
    真實的支點|
    附錄|一個臺灣知識分子的流浪記|
    跋|

    在線試讀
    灣生與阿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落幕。10月25日,在臺北中山堂舉行了臺灣方面的受降典禮;隨即,在相關規定要求下,所有在臺日本人必須在短時間內返日,隻允許攜帶少量行李財物。這批被遣返的日本人共有30萬,其中有8萬人在臺灣出生,這些在臺灣出生的新一代,被稱為“灣生”。
    將近70年後,當年在倉促間踏上未知旅程的灣生,如今都白發蒼蒼,垂垂老矣。其中一位灣生的後代田中實加,抓緊這些人後的生命餘光,走訪了數十位灣生,探訪他們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並且回到他們在臺灣的出生地,去看自己的先輩們誕生、成長的地方。這個過程中,田中實加跟導演黃銘正合作拍攝了其中幾位灣生的故事,制作了紀錄片《灣生回家》。
    影片中的灣生,出生背景各不相同。大部分人的先輩是當時響應日本帝國號召來臺灣,多半落腳在東部,引進日本的稻種開墾水田。他們跟少數民族(多為阿美族)雜處在一起,在這裡出生的日本孩子,也跟少數民族的孩子們一起成長,享受充分的自然洗禮;這是一生中快樂的時光。
    另外有些灣生,成長在西部的都市;他們的先輩,可能是“總督府”裡的文官,有的則是做小生意的商人。其中一個氣質優雅的老奶奶家倉多惠子,回到當年念書的臺北高等女學校(今天的北一女),觸摸著70年前留下來的欄杆、窗框、置物櫃,所有的美好回憶都湧上心頭。對這些灣生來說,臺灣是他們生命依戀的所在,是他們真實意義上的故鄉。
    許多灣生在回到日本後,遭遇各種挫折甚至歧視:父母找不到工作,自己的日語口音被認為很奇怪,生活習慣與步調差異極大。他們經歷了極大的努力與痛苦纔能融入日本社會。在中國臺灣被視為日本人、在日本被視為中國臺灣人,這是他們抹不去的認同錯位,也是生命中的巨大陰影,揮之不去。盡管他們在日本度過絕大部分時光,但心靈總是空缺了一角。家倉多惠子說,一直到幾年前她讀到五木寬之與塩野七生的《午後的兩人音符:異邦人對談》,纔醒悟:“原來我是永遠的異邦人。”
    異邦人,在中文裡又稱“異鄉人”,是一種既不屬於這裡、也不屬於那裡的感受,或者痛楚。
    1942年,出生在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作家加繆,出版了《異鄉人》一書,就以一種存在主義哲學態度,處理這種感受。相對於在當時臺灣出生的日本人被稱為“灣生”,我們把出生在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稱為“阿生”。在帝國主義式微的20世紀中葉,年輕一代依偎於殖民地與母國之間,跌跌撞撞地尋找自己的認同與出路,並非日本獨有的經驗。《異鄉人》所表現的,是一種巨大反差與壓力下,熔鑄出的無所謂、無目的、無追求心態,進而成為現代社會發展下,都市年輕人的某種心理共性。

    灣生與阿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落幕。10月25日,在臺北中山堂舉行了臺灣方面的受降典禮;隨即,在相關規定要求下,所有在臺日本人必須在短時間內返日,隻允許攜帶少量行李財物。這批被遣返的日本人共有30萬,其中有8萬人在臺灣出生,這些在臺灣出生的新一代,被稱為“灣生”。


    將近70年後,當年在倉促間踏上未知旅程的灣生,如今都白發蒼蒼,垂垂老矣。其中一位灣生的後代田中實加,抓緊這些人後的生命餘光,走訪了數十位灣生,探訪他們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並且回到他們在臺灣的出生地,去看自己的先輩們誕生、成長的地方。這個過程中,田中實加跟導演黃銘正合作拍攝了其中幾位灣生的故事,制作了紀錄片《灣生回家》。


    影片中的灣生,出生背景各不相同。大部分人的先輩是當時響應日本帝國號召來臺灣,多半落腳在東部,引進日本的稻種開墾水田。他們跟少數民族(多為阿美族)雜處在一起,在這裡出生的日本孩子,也跟少數民族的孩子們一起成長,享受充分的自然洗禮;這是一生中快樂的時光。


    另外有些灣生,成長在西部的都市;他們的先輩,可能是“總督府”裡的文官,有的則是做小生意的商人。其中一個氣質優雅的老奶奶家倉多惠子,回到當年念書的臺北高等女學校(今天的北一女),觸摸著70年前留下來的欄杆、窗框、置物櫃,所有的美好回憶都湧上心頭。對這些灣生來說,臺灣是他們生命依戀的所在,是他們真實意義上的故鄉。


    許多灣生在回到日本後,遭遇各種挫折甚至歧視:父母找不到工作,自己的日語口音被認為很奇怪,生活習慣與步調差異極大。他們經歷了極大的努力與痛苦纔能融入日本社會。在中國臺灣被視為日本人、在日本被視為中國臺灣人,這是他們抹不去的認同錯位,也是生命中的巨大陰影,揮之不去。盡管他們在日本度過絕大部分時光,但心靈總是空缺了一角。家倉多惠子說,一直到幾年前她讀到五木寬之與塩野七生的《午後的兩人音符:異邦人對談》,纔醒悟:“原來我是永遠的異邦人。”


    異邦人,在中文裡又稱“異鄉人”,是一種既不屬於這裡、也不屬於那裡的感受,或者痛楚。


    1942年,出生在法國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作家加繆,出版了《異鄉人》一書,就以一種存在主義哲學態度,處理這種感受。相對於在當時臺灣出生的日本人被稱為“灣生”,我們把出生在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稱為“阿生”。在帝國主義式微的20世紀中葉,年輕一代依偎於殖民地與母國之間,跌跌撞撞地尋找自己的認同與出路,並非日本獨有的經驗。《異鄉人》所表現的,是一種巨大反差與壓力下,熔鑄出的無所謂、無目的、無追求心態,進而成為現代社會發展下,都市年輕人的某種心理共性。


    這種“既不在這裡、也不在那裡”的反差與張力,可以讓人消極、讓人思考“存在先於本質”的哲學命題,同時,也可能成為構成新社會、新時代的創造力來源。戰後日本許多成就斐然的藝術家,其實都出生於帝國占領下的他國領土,包括指揮家小澤征爾、電影導演山田洋次(出生於偽滿洲,“滿生”),電影演員三船敏郎(出生於青島,“華生”);前述《異邦人的對談》的作者五木寬之,年少時期在朝鮮成長(“朝生”),戰後被引渡回日本,成為名滿全國的作家。


    是故,那種失根流離、被迫遷徙、異文化的跨越,帶給我們的是什麼?可能是對年少時期的無盡鄉愁,可能是終身被“異鄉人”的標簽所綁架,可能是始終融不進主流社會的邊緣感與孤寂感,但也可能成為文明改造與創作的土壤養分,而對母國甚至全世界產生影響。


    其實,這種“異鄉人”的感受,不免也沾附在1949年之後來到臺灣的所謂“外省人”身上。雖然性質迥然不同,但外省人也跟灣生、滿生、華生、朝生,乃至阿生一樣,經歷了流離、被迫遷徙以及同根源但不同環境的文化氛圍。戰後初期,他們或許在政治地位上有其優越性,但隨著臺灣社發展,他們的既有優勢不在,甚至有些外省人後代急於把自己的外省標簽拿掉,融入本土社會。這樣的經驗,或許跟灣生們有些共通之處。或許,當戰爭結束70年後,《灣生回家》的故事在臺灣社會受到許多關注的同時,臺灣外省人及其後代的“異鄉人”經驗,乃至對這經驗的反刍與再創造,也會在充滿人情味的臺灣,有其適切的呈現。


     


    家族史詩


    我曾聽聞過這麼一件事,是當事人告訴我的:在一個半官方的餐會場合,酒酣耳熱之餘,一個嘉賓跟座旁的專家學者提及自己是林家的後代。專家學者跟著問:“喔,是板橋林家嗎?”嘉賓回道:“他們家是商人,我們家是世襲!”


    這麼霸氣的回答,在臺灣,唯有霧峰林家。


    霧峰,是臺灣中部靠山的一個小鎮。跟臺灣許多地方的開發一樣,18世紀中葉,這裡湧進了許多從福建而來的單身漢,胼手胝足,開創自己的新天地。這其中,一個姓林的小家族,在“林爽文事變”(清朝時臺灣發生的一起武裝民變)之後,清廷對“天地會”的全面鎮壓當中,逃入霧峰重建家園。經過一兩代,他們發展成當地強大的豪族,並且有自己的武裝部隊,還協助清廷剿滅臺灣的叛亂,甚至渡海參與平定太平天國之亂,也在中法戰爭中立功。其後人被清廷封爵世襲,家族獲得臺灣與福建一帶的樟腦專賣權,並擁有大量土地。在清末臺灣建省之時,霧峰林家是臺灣有影響力的家族,沒有之一。


    用今天的話語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家族企業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但歷史並不僅止於此。2015年由李崗監制、許明淳導演的紀實電影《阿罩霧風雲Ⅱ:落子》,描述的是在20世紀初,日本據臺及大陸革命的時代風雲之中,這個家族的抉擇、奮鬥與命運。阿罩霧,是霧峰的舊地名。


    影片的進路以林家來臺之後的第六代林獻堂、第七代林祖密為主角,雙線推進。林獻堂這一支在清廷割臺之後留在臺灣,在日本“總督府”的高壓統治下,糾集同好,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並在日本本土大正民主的風潮底下,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追求受到殖民統治的臺灣的自主權利。另一方面,林祖密醉心追隨孫中山,投入大陸的革命風潮中,與軍閥進行鬥爭。他在詭譎的環境中不幸遇害,兒子林正亨長大之後踵繼父親遺志,投入國民革命軍的抗日行列,後受妹妹影響成為共產黨員。


    在極度缺乏相關歷史影像的情況下,導演使用了蠟像劇場般的真人再現重演方式,將觀眾帶入人物角色的處境。相對於今天已經很普遍的紀錄劇情(docu-drama)演出形式,蠟像劇場在講求真實的前提下,呈現出導演自身對再現歷史與詮釋人物的節制。這種看似有點刻意的節制,在人物與歷史本身已極其風起雲湧的對比下,反而創造出比一般劇情演出、火上加油式的再現,更為真切的戲劇張力與想像空間。


    本片的特色還不僅止於此。《阿罩霧風雲Ⅱ:落子》是這個家族紀錄片二部曲中的下部;2013年推出的上部,從當年林家逃入霧峰開始,呈現這個家族如何在王朝的邊陲地帶進行經濟的原始積累,以及如何參與一次又一次武裝爭鬥,一步步獲得其相應的政治地位。這二部曲,是華人社會中少見的以家族為主題的紀錄片繫列。


    通常,紀錄片傾向於以某個典型人物、成功人士或爭議人物為主題,其家庭或家族,往往隻是其中一個背景。然而,華人的文化話語經常自詡以家庭或家族為社會的基本,而非個人;在這種話語的印照下,我們缺少以家族為主題的紀錄片,是否意味著紀錄片工作者的失職?


    但是,華人另有一俗語:“富不過三代”,這又意味著什麼?一方面,從魏晉世家大族一一被剿滅、晉升之路被科舉取代後,或許華人的家族傳承便隱含著低調的基因,以免遭忌甚至招來抄家滅族之禍;另一方面,每一次朝代甚或王位更迭,往往會給世家大族帶來滅頂之災。在這種情形下,家族血脈都難以延續,遑論財富與文化的積累與傳承。“富不過三代”,或許不僅僅是因為二代、三代的驕奢揮霍,更因為華人政治與文化歷史中對於世家大族的忌憚。


    近年來,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有許多累積了財富的人士開始談論貴族精神。然而,一個根本問題是,自詡以家族為傳統文化核心的華人社會,卻少見綿延數世紀的家族傳承(除了極少數,如曲阜孔家);而在所謂講求個人主義的西方,一樣戰亂頻仍,卻動不動可見到活躍於各領域的傳統家族,如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


    如此,在當今華人成功人士熱衷於談論貴族、模仿貴族之際,或許應該先想想:如何先創造一個讓家族可以延續、文化傳承可以保存的宏觀環境,並且讓後代可以驕傲地說:“我們家是世襲。”


     


    運動中的影像


    一些臺灣人反“服貿協議”的運動,占據了許多人的眼球與心神。拜各種高科技移動終端設備與網絡媒體之賜,許多現場畫面可以即時地、無遠弗屆地傳送出來,包括備受爭議的一幕——警察使用超常規手段驅離進占臺灣地區行政機關的抗議者。


    就在此刻,臺灣電影資料館的網絡刊物《放映周報》以這種新媒體時代的紀實影像為題,制作了精彩的專題,名為“從戒嚴時代的綠色小組,到占領當局立法機構的iPad直播”。戒嚴、iPad,這都可以懂,但,什麼是綠色小組?


    1987年,在臺灣解除戒嚴前夕,因“美麗島事件”以叛亂罪入獄的黃信介,在將近八年的牢獄生涯之後獲得假釋出獄,隨即展開了在全島的出獄演講。


    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我,去聆聽了他在新竹某小學操場的戶外演講。現場果然如傳說中一般,人山人海;演講場的外圍,擠滿了販賣烤香腸、烤地瓜、冷飲冰品的小販,也有人在販賣各種雜志與禁書。在這之中,我意外地看見了販賣綠色小組錄影帶的攤位,並且現場有電視機播放,群眾圍了滿滿一圈,議論紛紛。


    20多年後,馬來西亞大選前夕我在那裡拍攝紀錄片,於檳城的戶外演講當中,再度見到這樣的場景。


    綠色小組是在1986年成形的,是一個記錄當時風起雲湧的“黨外運動”與社會運動的紀實錄像小組,成員約有四五人。他們扛著當時剛剛出爐、較電視臺ENG更為輕便的VHS攝影機,在各種演講場以及抗議現場出沒。他們捕捉到主流電視臺刻意忽視或不願播出的畫面,真實呈現抗爭者的聲音,繼而在簡單的編排剪輯之後,通過販售錄影帶的方式在追求改革的人群之間流通。對我來說,這是我年少啟蒙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88年臺灣中南部的農民北上臺北,抗議當局開放多項農產品進口政策,跟鎮暴警察發生激烈衝突,血灑臺北街頭。當時臺灣主流媒體意圖指稱農民是有預謀要挑起這場流血衝突。但是,我看到綠色小組冒著危險所拍攝的畫面,那些殷切的、臉上布滿勞動刻紋與風霜的老農夫、老農婦,在之下汨汨流著鮮血;而在衝突爆發之際,靜坐在前面阻擋警察進攻的學生,也遭到無情的毒打。對年輕的我來說,那是極為強烈的震撼,至今依然歷歷在目。


    誠然,在那樣大規模衝突的現場,沒有任何一架攝影機可以充分捕捉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時刻發生的裂變波動,但是如果隻有一架攝影機,特別是被主流權力所壟斷的攝影機,那麼真相就必然會被大幅度地扭曲。


    綠色小組每次出動,其拍攝位置都站在抗爭者這一邊,故而可以讓我們看到故事的另一面。有人批評他們角度太過單一,也缺乏說故事的能力,但是在那個劇烈轉型的時空當中,他們的確為當時民眾的啟蒙,以及後世的追索,留下手的珍貴見證。


    其美中不足之處,或在當時所使用的器材較為簡便,畫質不佳。近年來,綠色小組所拍攝的3000小時素材,已經被全部數碼化,保存在臺南藝術大學的音像管理研究所。通過網絡,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畫面,也能夠從那粗糲的、幾經損耗的畫面中,感受到政治與社會轉型的篳路藍縷。


    今天,連智能手機都可以拍攝高清影像,畫質已經全然不是問題。2014年11月,我在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上看到《日常反叛》這部紀錄片,導演便是使用輕便的高清攝影機拍攝。影片投射在影院大熒幕上,清晰可人,賞心悅目。片中記錄了烏克蘭裸體少女、西班牙反銀行抗爭、美國占領華爾街等當代抗爭運動當中年輕的組織者與參與者。他們都正當青春年少,率皆俊男美女,再加以漂亮的攝影構圖與運鏡,整部片子跟好萊塢電影的觀影效果幾無二致。


    這樣可以跟好萊塢電影匹敵的影片質量,進一步顛覆了我原本想像的,凡有關抗爭運動的紀實影片多半逃不出低技術、低美學要求的宿命。而今,技術的進步打破了這個局限,同時素的大量湧現與傳播,也讓更多年輕世代,包括俊俏靚麗的“男神”“女神”們,參與到改變社會與改變世界的活動之中。


    群眾素質的改變跟影片美學的改變,彼此攜手並進、相輔相成,此為當代的特征,也是當前社會運動中之影像的真義。


     


    一個愛國青年的成長


    許多小說、劇情片都圍繞著青少年成長的主題,比如侯孝賢的《風櫃來的人》《戀戀風塵》,賈樟柯的《小武》,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等等。對創作者來說,成長的經驗似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故事來源。即便在商業電影的領域,好萊塢也發展出YA片(Young Adult)的類型,蓋青少年是當今電影市場的主力消費者之一。


    但是在紀錄片的領域,要表現人物的成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的障礙,就是時間。因為成長是需要時間纔能看出有意思的變化,而紀錄片導演可以有多少時間、願意以多少時間,花費在一個乳臭未干、前途未卜的拍攝對像上呢?


    很多時候,紀錄片所呈現的成長,是跳躍式的。如張經緯的《音樂人生》,在主角的10歲與17歲間穿梭,《音樂人生》海報


    創造出一種蒙太奇般的劇情張力效果。英國著名的成長紀錄片《人生七年》(7-up),從主角們的7歲開始拍攝,每隔7年回訪一次;到今天主角們年近半百,拍攝還在進行中。這種跳躍式的拍攝,也呈現在電影《少年時代》(Boyhood)中。雖然是劇情片,但拍攝橫跨12年,演員們經歷了自己人生不同階段的成長變化。


    跟這些呈現成長的跳躍方式相比,如果要細密地跟拍某個年輕人在一段時間的變化,而不是切片式地萃取其人生某些段落,那可是要付出更多心力與允諾的。紀錄片導演杜海濱的《少年·小趙》,正是這樣一部作品。


    影片一開始,小趙是個血氣方剛的小鎮高中生;嘴上有了稀疏的短須。跟所有的小伙子一樣,小趙有熱血、有偶像、有自以為是的追求,更有自我表達的欲望,盡管腦袋裡的語彙可能還青澀生疏,甚至牛頭不對馬嘴,但可以感覺到他在鏡頭前,如實地表現了那個生命階段的特質,是一個非常典型的“90後”。


    從這裡開始,我們跟著鏡頭,見證了小趙在4年當中的成長。他在復讀一年之後,終於成為他們家裡個大學生,也開啟了他生命中的首次遠離,在兩千裡外的大學就讀。也跟許許多多的大學生一樣,他經歷了上課、談戀愛與社團生活。他依然保持著那原初的純真、熱血以及乳臭未干;他是社團中的活躍分子,帶領同學跋山涉水、遠赴深山支教,教一大群普通話都說不好的少數民族孩子們唱《義勇軍進行曲》。


    小趙似乎是再普通不過的年輕人了。這樣的“90後”,在中國大陸有千百萬。那麼,我們從他的成長經歷中看到了什麼?體會到了什麼?為什麼導演要讓我們看這樣一個小伙子的成長?


    如果僅僅隻是關於青春的熱血、揮霍、魯莽,那麼許多劇情片都已經入木三分地表達過了,不勞小趙再來跟我《少年·小趙》海報


    們說一次。《少年·小趙》重要的深意在於,導演透過縝密的跟蹤拍攝,有意識地展現了一個愛國主義青年在當代的變化。


    小趙亮相時身穿中山裝,扛著五星紅旗在小鎮街上揮舞,高喊反日口號。當時北京奧運會結束不久,有關釣魚島的爭端正紅紅火火,熱血青年小趙,急切地想要以行動來表達他的憤怒與愛國情操。導演在偶然間遇見了這樣的場景,便舉起攝影機記錄下來。當時,這隻是導演尚在構想中的、探討愛國主義的紀錄片拍攝計劃中的一個由頭;他想要知道,在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政治運動、改革開放、大國崛起之後,當今中國愛國主義的內涵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那個時刻,小趙的舉動,給了這個主題一個非常適切的切入點;但是,接下來小趙本人的變化,就不是導演所能預料,更不是導演能夠控制的。


    在小趙的大學生活中,導演有意識地選取了小趙上政治課、參與團委活動的片段,也完整地呈現了在支教過程中,小趙購買五星紅旗、搭建簡陋的旗杆、教唱國歌、帶領孩子們舉行升旗儀式的過程。這些都是當代中國青年政治生活的日常典型。然而,在不知不覺中,小趙的內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從一個熱血青年,變成一個憤世嫉俗的“憤青”。影片結束時,小趙老家的房子遭到拆除,在細雨中,他用攝影機記錄下這個過程。


    很少人會有這樣的機會,像小趙這樣,被細密地記錄下人生關鍵4年的轉變。在未來,小趙或許還會有進一步的辯證轉折,然而,這樣一個“90後”青年活生生的成長故事,或許比任何的學術分析、義理辯駁、統計推敲,要來得更為真切,甚至更為觸目驚心。在21世紀,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愛國主義?這是《少年·小趙》帶給我們的大哉問,或許這個大哉問,也是中國社會新一階段的成長契機。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