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閱讀的煩惱-茅盾文學獎獲獎者散文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193-280
    【優惠價】
    121-175
    【作者】 張煒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隨筆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3999492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9994925
    作者:張煒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

    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閱讀的煩惱》是作家張煒*的散文集。共分二輯。*輯明天的筆:是作者對自己寫作經歷的回顧穿插了作者自身的經歷以及作者獨有的對自然對生活的感悟。第二輯傳統與現代:作者對寫作的態度和和用真誠創造了這些文字的過程。他的散文極富思想性,充滿了作者更多的反思和回顧。張煒對文學個性化的堅守和自然純樸的創作風格在中國文壇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張煒,1956年生於山東龍口市,原籍山東棲霞。當代著名作家,現為中國作協副主席、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院長。張煒是一位充滿和浪漫情懷的作家。他的文字深沉、,立足於理想中的鄉土與傳統的道德立場,充滿著人文關懷與哲思。其80年代前期所創作的長篇鄉土小說《》是一部具有史詩品格的長篇力作,一經發表便轟動文壇,成為20世紀80年代文學創作潮流裡長篇小說中的佼佼者之一。2011年,張煒憑借耗時20餘年所創作的七百萬餘字大河小說《》榮獲。2016年12月2日晚,在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次全體會議投票選舉中,作家張煒當選中國作協副主席。 

    目錄
    輯明天的筆
    003明天的筆
    005羞澀和溫柔
    019水手
    024寂寞營建
    026人生麥茬地
    031關於鄉土
    033望海手記
    084夜思
    112時代:閱讀與仿制
    119非職業的寫作
    122語言:品格與魅力
    126詩人
    127閱讀的煩惱

    輯明天的筆


    003明天的筆


    005羞澀和溫柔


    019水手


    024寂寞營建


    026人生麥茬地


    031關於鄉土


    033望海手記


    084夜思


    112時代:閱讀與仿制


    119非職業的寫作


    122語言:品格與魅力


    126詩人


    127閱讀的煩惱


    第二輯傳統和現代


    165八位作家待過的地方


    186當代文學的精神走向


    195有一個夢想


    198想像的貧乏與個性的泯滅


    208把自己準備好


    213傳統和現代


    218紙與筆的溫情


    224中年的閱讀


    228築萬松浦記


    240世界與你的角落


    267精神的地平線


    275西雙版納筆記


    280未能終結的人文之辯

    媒體評論

    張煒的寫作情意溫柔,氣像宏大,是關於靈魂的執著追問,關於土地與文明的詩篇。這樣的作家現在已經不多了。


    ——韓少功

    張煒的作品有著令人著迷的、值得珍惜的文字。在這特別而雅致的吟詠中,我們可以體會音樂的節奏、奇異的意境。語言和地獄造成的晦澀也不能抵消和影響它的美麗與深刻。


    ——尚德蘭(法國著名學者、翻譯家)




    這些文字純淨、明媚、溫馨,像潺潺流水一樣。張煒的寫作提供了一種精神的指引,他在和你促膝談心。


    ——陳曉明(北京大學中文繫教授、著名評論家)




    張煒是個用“心靈寫作”的詩人作家,是勘探這個民族、這個時代的精神地圖的人。他的創作出於心靈,為了心靈,創造心靈。


    ——唐曉渡(著名文學批評家、作家出版社編輯)
    在線試讀
    明天的筆
    書籍讓人不安分,讓人沉靜,讓人幻想,讓人痴迷地向往未知……我讀了很多雜書,其中有不少文學作品,也有很多的“禁書”。在那個混亂的年頭,我的中學生活過得並不愉快,但因為有了這些書,就使我心中常常充滿了各種的憧憬和希望。
    我用一支筆塗抹起來,寫著自己的激動和感想、各種各樣的夢幻。我於是懂得了沒有的可以在編織中獲得滿足,希望可以平展展地、活蹦鮮跳地擺放在紙上。我覺得這一切是那麼有趣。我因為課餘時間做著這些事情,就常常有一種難以言傳的興奮和感動。這種興奮和感動是屬於自己的,我想周圍的伙伴大概是沒有的吧。也許就因為這個,一種竊竊的、夾帶著某種私心的驕傲與得意,在胸間鼓漲著。我不斷地寫,一個內在的、隻有自己纔明了和洞徹的、絢麗燦爛的世界不斷擴大。它使我非常滿足,使我在現實的時光裡能夠忍受了,使我得到了真正的補償。這種活動進行了很久很久,一個概念纔在心中明晰起來:這就是“寫作”。
    有時我腦子裡也湧出一些掃興的念頭。因為那個年代裡讓人絕望的事情太多了,無論對於一個大人或是兒童,都足夠殘酷無情。我想我們畢業以後,都要各自忙自己的事情,要像大人們那樣“過日子”了。我隱隱地感到,將來,隻是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什麼來催逼我。到了這一天,我會扔掉筆杆——這當然是被迫的。生活可不輕松,它會逼迫我將今天鐘愛的筆,扔到明天的一個角落裡,讓它在那兒靜靜地蒙上一層灰塵。這真可怕。
    不過我不會甘心的。我想,明天,我也輕易不會告別這樣一支筆。也許沉重的勞動會把我的手指磨得僵硬,但手中的筆卻不會松脫到地上。我還那麼年輕,生活纔剛剛開始,明天一定會更多地使用手中的筆。
    當然,我那時候完全知道用筆的危險性、它的艱難與不測,況且以筆為生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畢竟是極少數。可我將來無論做什麼都離不開筆啊。我可以用筆給朋友寫信,和遠方的人交談我的痛苦與歡樂;我可以用筆寫日記,記錄我的生活;如果有誰嚴重危害了我們,也可以用筆去控告……或許日子真的太累太累,再也沒有時間去拾起它了。那時我的心將枯死。我不會甘心的,是的,人生來就要暢想、幻想、追逐一個又一個夢境。我將描繪出美麗而神奇的自然,寥寥數筆勾勒出一個栩栩如生的人來,那是多麼好啊!那是多麼重要啊!
    就這樣,我常常想像著明天的筆,結束了我的童年。
    這種想像,給了我無限的激勵。我在這特異的興奮中迎送著日子,企盼和等待明天。明天像是沒有盡頭的。這支筆為了明天、尋找了明天,記錄了“明天”之前的一刻。這支筆永遠有明天在等待它——我的和別人的明天。這就使我懂得了,一支筆有多麼神聖。它重若千斤。它直沉。

    明天的筆


    書籍讓人不安分,讓人沉靜,讓人幻想,讓人痴迷地向往未知……我讀了很多雜書,其中有不少文學作品,也有很多的“禁書”。在那個混亂的年頭,我的中學生活過得並不愉快,但因為有了這些書,就使我心中常常充滿了各種的憧憬和希望。


    我用一支筆塗抹起來,寫著自己的激動和感想、各種各樣的夢幻。我於是懂得了沒有的可以在編織中獲得滿足,希望可以平展展地、活蹦鮮跳地擺放在紙上。我覺得這一切是那麼有趣。我因為課餘時間做著這些事情,就常常有一種難以言傳的興奮和感動。這種興奮和感動是屬於自己的,我想周圍的伙伴大概是沒有的吧。也許就因為這個,一種竊竊的、夾帶著某種私心的驕傲與得意,在胸間鼓漲著。我不斷地寫,一個內在的、隻有自己纔明了和洞徹的、絢麗燦爛的世界不斷擴大。它使我非常滿足,使我在現實的時光裡能夠忍受了,使我得到了真正的補償。這種活動進行了很久很久,一個概念纔在心中明晰起來:這就是“寫作”。


    有時我腦子裡也湧出一些掃興的念頭。因為那個年代裡讓人絕望的事情太多了,無論對於一個大人或是兒童,都足夠殘酷無情。我想我們畢業以後,都要各自忙自己的事情,要像大人們那樣“過日子”了。我隱隱地感到,將來,隻是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什麼來催逼我。到了這一天,我會扔掉筆杆——這當然是被迫的。生活可不輕松,它會逼迫我將今天鐘愛的筆,扔到明天的一個角落裡,讓它在那兒靜靜地蒙上一層灰塵。這真可怕。


    不過我不會甘心的。我想,明天,我也輕易不會告別這樣一支筆。也許沉重的勞動會把我的手指磨得僵硬,但手中的筆卻不會松脫到地上。我還那麼年輕,生活纔剛剛開始,明天一定會更多地使用手中的筆。


    當然,我那時候完全知道用筆的危險性、它的艱難與不測,況且以筆為生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畢竟是極少數。可我將來無論做什麼都離不開筆啊。我可以用筆給朋友寫信,和遠方的人交談我的痛苦與歡樂;我可以用筆寫日記,記錄我的生活;如果有誰嚴重危害了我們,也可以用筆去控告……或許日子真的太累太累,再也沒有時間去拾起它了。那時我的心將枯死。我不會甘心的,是的,人生來就要暢想、幻想、追逐一個又一個夢境。我將描繪出美麗而神奇的自然,寥寥數筆勾勒出一個栩栩如生的人來,那是多麼好啊!那是多麼重要啊!


    就這樣,我常常想像著明天的筆,結束了我的童年。


    這種想像,給了我無限的激勵。我在這特異的興奮中迎送著日子,企盼和等待明天。明天像是沒有盡頭的。這支筆為了明天、尋找了明天,記錄了“明天”之前的一刻。這支筆永遠有明天在等待它——我的和別人的明天。這就使我懂得了,一支筆有多麼神聖。它重若千斤。它直沉。


    每一支筆都不過是在記錄“明天”之前的一刻。


    “明天”會證明它、考驗它、鋻別它、質詢它。這支筆既屬於現在,更屬於明天。


    1985年4月羞澀和溫柔


    不知道人們心目中的作家該有怎樣的氣質、怎樣的形像。因為關於他們的一些想像包含了某種很浪漫的成分,是一種理想主義。我也有過類似的想像和期待。我期望作家們無比純潔,英俊而且挺撥。他不應該有品質方面的大毛病,隻有一點點屬於個性化了的東西。他站立在人群中應該讓凡眼一下就辨認出來,雖然他衣著樸素。


    實際中的情形倒是另外一回事。我認識的、了解的作家不盡是那樣或完全不是那樣。這讓我失望了嗎?開始有點,後來就習慣了。有人會通達地說一句,說作家是一種職業,這個職業中必然也包括了形形色色的人。這個說法好像是成立的,但也有不好解釋的地方。比如從大家都理解的“職業”的角度去看待作家,就可以商榷。


    不是職業,又是什麼?


    源於生命和心靈的一種創造活動,一種沉思和神遊,深入到一個輝煌絢麗的想像世界中去的,僅僅是一種職業嗎?不,當然不夠。作家是一個崇高的稱號,它始終都具有超行當超職業的意味。


    既然這樣,那麼作家們——我指那些真正的作家——就一定會有某些共通的特質,會有一種特別的印記,不管這一切存在於他身體的哪一部分。


    我看到的作家有沉默的也有開朗的,有的風流倜儻,有的甚至有些猥瑣。不過他們的內心世界呢?他們蘊藏起來的那一部分呢?讓我們窺視一下吧。我漸漸發現了一部分人沒有來由的羞澀。盡管歲月中的一切似乎已經從外部把這些改變了、磨光了,我還是感到了那種時時流露的羞澀。由於羞澀,又促進了一個人的自尊。


    另外我還發現了溫柔。不管一個人的陽剛之氣多麼足,他都有類似女性的溫柔心地。他在以自己的薄薄身軀溫暖著什麼。這當然是一種愛心演化出來的,是一種天性。這種溫柔有時是以相反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不過敏銳的人仍會察覺。他偶爾的暴躁與他一個時期的特別心境有關,你倒很難忘記了他的柔軟心腸,他的寬容和體貼外物的悲涼心情。


    這隻是一種觀察和體驗,可能偏執得很。不過我的確看到它是存在的,因為我沒有看到有什麼例外的藝術家。一個藝術家甚至在脫離這些特征的同時,也在悄悄脫離他的藝術生涯。這難道還不讓人深深地驚訝嗎?


     


    如果生硬地、粗暴地對待周圍這個世界,就不是作家的方式。他總試圖找到一種達成諒解的途徑,時刻想尋找友誼。他總是感到自己孤立無援,所以他有常人難以理解的一片熱情。他太熱情了,總有點過分。有人不止一次告訴我,說那裡有一個大作家,真大,他總是冷峻地思索著,總是在突然間指出一個真理。我總是懷疑。我覺得那是一種表演。誰不思索?咱就不思索嗎?不過你的思索不要老讓別人看出來纔好。他離開了一個真實的人的質樸,那種行為就近乎粗暴。這哪裡還像一個藝術家?


    我認識一個作家,他又黑又瘦,不善言詞,動不動就臉紅,可是他的文章真好極了,犀利,一針見血。有個上年紀的好朋友去看過他,背後斷言說:他可能有些纔華,不過不“橫溢”。當然我的這位老朋友錯了。那個人的確是一個纔華橫溢的人。我的朋友犯的是以貌取人的錯誤,走進了俗見。因為社會生活中有些相當固定的見解,這些見解對人的制約特別大。可惜這些見解雖然十有八九是錯誤的或膚淺的,但你很難掙脫它。我聽過那位作家的講演,也是在大學裡。那時他的反應就敏銳了,妙語如珠,因為他進入了一個藝術境界,已經真的激動了。


    我的學生時期充滿了對於藝術及藝術家的誤解。這大大妨礙了我的進步。等我明白過來之後,一切都晚了。我不知道內向性往往是所有藝術的特質,而是往相反的方向去理解。好的藝術家,一般都是內向的。不內向的,總是個別的,總是一個人的某個時刻。我當時的心沉不下去,幻想又多又亂,好高騖遠。我還遠遠沒有學會從勞動的角度去看問題。


    一個勞動者也可以是一個好的作家。他具有真正的勞動者的精神和氣質:干起活來任勞任怨,一聲不吭,力求把手中的活兒干好、干得別具一格。勞動是要花費力氣的,是不能偷懶的,要從一點一滴做起,並且忍受長長的孤寂。你從其中獲得的快樂別人不知道,你隻有自己默默咀嚼一遍。那些浪漫氣十足的藝術家也要經歷這些勞動的全過程——他的藝術是浪漫的,可他的勞動一點也不浪漫,他的汗水從來都不少流。


    藝術可以讓人熱血沸騰,可以使人狂熱,可是制造這種藝術的人看起來倒比較冷靜。他或許抽著煙鬥,用一個黑乎乎的茶杯喝茶,捏緊筆杆一畫一畫寫下去,半天纔填滿一篇格子。


     


    一個人不是無緣無故地選擇了藝術。當然,他有先天的素質,俗話說他有這個天纔。不過你考察起一個人的經歷,發現他們往往曲折,本身就像是一部書。生活常常把他們逼進困境,讓他尷尬異常。這樣的生活慢慢煎熬他,把他弄成一個特別自尊、特別能忍受、特別怯懦又特別勇敢的矛盾體。看起來,他反應遲鈍,有時老長時間說不出一句要害的、一語中的的話來。其實這隻是一方面。這是表示他的聯想能力強,一瞬間想起了很多與眼前的題目有關的事物,他需要在頭腦深處飛快地選擇和權衡。這差不多成了習慣。所以從外部看上去,就有點像反應遲鈍。而那些反應敏捷的人,往往隻有一副簡單的頭腦,蛇走一條線,不會聯想,不夠豐富,遇到一個問號,答案脫口而出。他是一個機敏的人,也是一個機械的人。


    考察一個人究竟怎樣漸漸趨於內向是特別有意思的。有的原因很簡單,還有些好笑。但不管怎樣,也還是值得研究。這其中當然有遺傳的因素,不過也有其他的原因。


    我發現一個人在逆境中可以變得沉默寡言,可以變得深邃。外界的不可抗拒的壓力使他不斷地向內收縮,結果把一切都縮到了內心世界中去。而一般人就不是這樣,他可以放松地將其溢在外表。一般人是無所顧忌的,一張口就是明白通暢的語言,像他的經歷一樣直爽。另外一種人就不是了,他要時刻準備應付挑剔和斥責——即便這些挑剔和斥責不存在了的時候,他仍要提防。這成了一種習慣。他哪怕說出的是明白無誤的真理,也覺得會隨時受到有力的詰難而不斷地張望。好像他是個涉世不深的少年,像個少年一樣怕羞,小心翼翼。他一點也不像個經多見廣的人。


    內向的人有時不善於做一呼百應的工作。他特別適合放到一個獨立完成工作的崗位上,特別適合做個自由職業者。當然,他的世界同樣是闊大的,不過不在外部,而隻限定在內部。


    你看,這一切特征不是正好屬於一個藝術家嗎?所以我說我一開始不理解藝術,主要是因為我不理解藝術家。


    也有超出這種現像的,那就是一個人在經過長久的修養、漫長的生活之路以後,也可以極有力地克服掉一些心理障礙,回到一般人的外部狀態。他可以強力地抑制掉一些不利於他面向外部生活的部分,堅強起來灑脫起來。如果到了這一階段,那就要重新去看了。你會發現遇到了生活中一個真正的超人,一個強有力的人物,他可能是一個社會活動家,一個群眾公認的領袖和智者。


    不過即便在這個時候,你如果細心觀察,仍可以看到他的強硬外表遮掩下的一絲羞怯,看到他的悲天憫人的心懷。沒有辦法,他走進了一個世界,一生都努力走出來,結果一生也做不到。這就是藝術的魔力,是血統也是命。你必須從客觀世界強加給一個人的屈辱和不幸、從人類生活當中的不公平去開始理解一個人。那會是有用的、實在的……


     


    理解了作者再去理解作品,那就容易多了。你到後總會弄明白,一部作品為什麼可以寫成這樣而不寫成那樣,你會弄明白它的晦澀和繁瑣來自哪裡。一般講一個作家的全部作品,包括他的書信和論文,所有的文字,都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他的作品構築成一個無比宏大的世界,你走進去,纔會發現它有無限的曲折。那是他的思想和情感擋起的屏障。他充滿了自身矛盾,他的一致性之中恰恰也表現了這種矛盾。


    讀作品一目十行,那等於白費工夫。因為你想捕捉一個人思維的痕跡,進入他的想像的空間,所以不可能那麼輕松,它甚至一開始讓你覺得不知所雲,覺得煩膩。這些文字往往不是明快暢曉的,而是處處表現了一種小心翼翼的回避,使你一次次地糊塗起來。


    他會多情地談論他所感到的、看到的一切,所以他不可能一掠而過地跳進你所需要的情節。他對所有事物都細心地觀察過了、揣摩過了,情感介入很深。他的敘述細致入微。這與一般的不簡潔不凝練毫不相干。你初讀它會感到不能忍受,但總會忍受下來。


    他因為要回避很多東西,所以你在閱讀中常常覺得不能盡興,其中當然也包含了禁忌。他不樂於談論事物的有些方面,起碼是不願以別人慣用的口吻和方式。作品中一再地表現出一種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意味,這就是回避的結果。這種回避的價值,就是展示了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體現了一種獨特的性格魅力。他的拘謹是顯而易見的,他絲毫也不打算遮掩這一點。他的全部作品,不論哪一章哪一節有多麼潑辣,總體上看也還是像作家本人一樣。這裡面沒有矯情,沒有牽強附會,而是一個真實有力的生命的自然而然。


    有些作品寫得明朗而空洞,一層力量都浮在了表面,有的甚至有些聲嘶力竭。這樣的作品不讓人喜歡。因為它無論如何構不成一個藝術世界,不具有那種內向性。這是很多作品的共同特點。至於那些情節作品、故意催人淚下的作品,都常常會是粗疏的。因為它們沒有隱隱的不安和娓娓道來的敘說意味,沒有一種藝術的幽然色彩。


    這種作品的氣質恰恰與我們所理解的藝術家的氣質相異。如果我們確立了一個大致的原則,我們就不會滿足那種作品。帶著這種有色眼鏡去看作品也許是危險的、粗暴的、不近人情的,但你縱觀文學史,縱觀人類藝術史,就不能不承認它大致還是有益的準確的,近乎一個常識。


    有一次我讀了一部作品,遍喜歡一點,回味了一會兒纔覺得有些掃興。再讀第二遍,簡直有些討厭它。我覺得它太自以為是,太肯定,太武斷,什麼都被它簡化了疏漏了——我由這本書又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作者本人,那個我素不相識的異國人。我想他是一個驕傲的人,自大的人,一個願意先入為主的人,而他又有一定的纔華,有藝術的修養,能把這些相對粗淺的東西運用藝術技能連貫起來。所以這部作品一開始也容易打動人,好接觸。因為它的外殼太薄。


    讀作品必然想到作者。每部作品的背後都有一個面孔。


     


    我們看到,現在有纔能的人太多了,而真正運用纔能做出成功事業的人倒越來越少了。這好像是矛盾的。其實這又合乎情理。看上去的纔能都是浮在表面的,而真正的纔能總是沉在深層的。所以看上去有纔能的人越來越多,就不是好兆頭。


    一個人隻要記住了一些書本理論,並且又毫無遮攔地說出來,看上去就有條理,有纔華。書本理論比起你腳踏的土壤,再復雜也是簡單的。一個人被沉重的生活折騰過來折騰過去,他就不會是一個善於背誦書本的人。他的疑慮重重讓你感到厭煩,但你得承認他有深度也有力量。


    我認識一個博學的人。他在青年時期出口成章——人家都這樣對我說。他在人多的場合具有極大的演講能力,而且聲音洪亮。可是他現在卻沒有多少言詞,吞吞吐吐。總之他是個相當拙訥的人,他甚至有點不好意思。我如果不是聽人講過他的歷史,還會以為他從來就這樣呢!看來他這些年背向著外部世界,大踏步地前進了。他進入的內心世界越廣大,他看上去也就越笨拙和遲鈍了。當然,他是一個作家,他的作品我十分喜歡。我親眼見過他多麼脆弱地生活著,他的脆弱與極大的名聲有些不相稱……他真的脆弱嗎?你稍稍深入研究一下,就會發現他具有真正的勇敢。你怎麼理解他?他的柔軟的性情,小心翼翼的舉止,這一切都是怎麼變成的?他經歷了什麼可怕的事情?這都需要從頭問起。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是一個好人,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人。他熱愛小動物,與植物也互通心語,顯而易見,他將老成一個可愛的善良的老人。


    相反,一些沒有做出什麼貢獻、小有得手的人,在生活中倒處處表現得剛勇潑辣,好像什麼都不在話下,喘氣都是硬的。不用說,這是有知之前的無知,是不足為訓的。生活有可能接下去教會他們什麼,也許永遠也教不會了。因為你還得想到人本來就該是各種各樣的,想到人性中不屈從於教化和誘導的那一部分。


    比較起來,這種人更少一些同情心,很難商量事情。他們裝成了信心十足的樣子,很少懷疑自己,生硬而且冷漠。他們欣賞指揮士兵的將軍,幻想著所向披靡的機會。有時他們真的讓人感到是果決而有纔華的人。可惜你觀察下去,就會發現他們的真面目:一個毫無創造能力的循規蹈矩的平庸的人。那一切隻是一種外部色彩,是偽裝。他們遠不是真切質樸的人,不願意面對真實的客觀世界——一個人對於一個世界總是微不足道的,人的迷惘和恐懼有時是必然的,不由自主的。


     


    一個人有了復雜的閱歷,纔會更多地認識世界,而認識了世界,纔會真正地看到自己的渺小。他懷著弱小的孤立無援的真實無誤的感覺走向未來的生活,是完全正常的。所以他懂得了生命之間互相維護的重要,對一草一木、對一切的動物,都充滿了愛憐之心。他常常把深深的情感寄托到周圍的事物上,為一株艷麗的花,一棵挺撥的樹而激動。多麼好,多麼值得珍惜,因為這是生命,是這個世界上寶貴也容易摧折的東西。他覺得自己也需要關懷和維護。他知道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想團結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


    他仇視那些粗暴和殘忍的東西。他知道什麼是敵人,什麼給人以屈辱。他自覺地站在了一個立場上。假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妥協了,隻剩下了一個,那麼這個人就會是他。他經歷過,他愛過,他深深地知道要做些什麼。隻有這時候你纔能看到他的滿臉冷峻,看到激烈的情緒使其雙手顫抖。可是誰也別想讓他盲目跟從。他像一個孤兒來到了人間,衣衫上撲滿了秋風。


    你可以看到很多沒有選擇藝術的藝術家。而真正的藝術家,隻一眼你就可以看到那個顯眼的徽章。那就是他的多情和善良,他的內在的恬靜和熱烈。盡管他很可能在揀拾羊糞,放牧牛羊,可他品質上是一個詩人。他沒有一行一行寫下詩句,可他卻帶領著一群一群潔白的小羊。小羊圍著他,與之緊緊相依。你跟隨他走遍草原,他可以給你講一個催人淚下的關於母親和兒子的故事。他的臉被風吹糙了,可那也遮不住靦腆。他為什麼害羞?一個過慣了辛苦,接觸過無數生人的老漢為什麼還要不好意思?這一類人何曾相識!


    我不知見過多少這樣的人。我從來都把他們視為藝術家的同類。


    反過來,你也可以發現很多根本不是什麼詩人的人,安然地在白紙上塗來塗去。他們精明得很,很懂得利害關繫,一心想著乞來的榮譽。他們有同情心嗎?是一副軟心腸嗎?他們真的為大自然激動過嗎?他們曾經產生過憐憫嗎?我永遠表示懷疑。因為做不成其他事情纔來塗紙,這是無聊的。而詩人首先是個好的勞動者,他可以去做一切方式的勞動而不至厭惡。藝術家必然是勤勞的人,他生活的中心內容隻有一個勞動。而那些偽藝術家一旦獲得了什麼,就再也不願過多地流汗水了。他覺得勞動是下等人的事情,是恥辱。他根本不理解勞動纔是永恆的詩意。


     


    你大概經常遇到被繁重的勞動弄得十分瘦削的人,他們已經沒有工夫說俏皮話了。這些人頭上蒙著灰塵,皮膚粗黑,由於常年埋在一種事情裡而顯得缺少見識。他們沒有時間東跑西竄,聽不到什麼新奇的事情。他們干起活來十分專注,尤其不是誇誇其談的人。說起關於勞動的事情,纔有些經驗之談,但用語極其樸實。他們說得緩慢而瑣碎,甚至不夠條理。不過你慢慢傾聽下去,總會聽出真正的道理。


    好像他們已被這種勞動弄得遲鈍了似的。其實他們是沿著一個方向走得太遠,已經不能四下裡張望了。你隻要沿著他前進的方向去詢問,就會發現他是這個世界上博學的人。他的心都用在一處,他的目光都聚在一方,看上去也就有些愚蠢。當然這是地地道道的誤解,因為勞動者沒有愚蠢的。


    任何勞動都連結著一個廣闊的世界,一個人如果可以深刻地闡述一種勞動,那麼他就闡述了整個世界。與此相反的是,有些人總想分析和描敘整個世界,到頭來卻沒有準確地道出一種事物。這真是讓人警醒的事情。


    那些活絡機靈的眼睛和光亮的面龐,都是沒經歷長久勞動的緣故。那不是天生麗質。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很容易就被一種表面現像所迷惑。人們就像誤解一般的勞動者一樣,一次又一次地去誤解藝術家。他們不理解藝術,其實首先是從不理解藝術家開始的。那些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文學的作家們,他們正是因為長久地沉迷於一種勞動而變得少言寡語。這裡雖然也不排斥另一類型的作家,但實際上的另一種類型又在哪裡?他們又怎麼會始終地開朗活潑,面無愧色呢?這個謎由誰來解呢?他們是心安理得的藝術家,是在自己的世界裡痴迷忘返的藝術家嗎?我不知道。


    我太熟悉在藝術之途上走了一輩子,到後來慢慢衰老也慢慢沉靜下來的可敬的老人了。他們後來已經十分坦然與和善了,真正地與世無爭。他們的骨節僵硬的手還是讓人感到溫暖和柔軟,還是那麼善於安撫別人。他們沒有進入尾聲的怨艾和急躁,而是微笑著看待一切。這就是一個成熟的、真正的、純潔的藝術家的結局。這難道不是像鏡子一樣清晰地映照著一個人生嗎?這是不能摻假的。


    我想,這個老人在特別年輕的時候失去了歡蹦跳躍的機會和權力,以至於深深地傷害了他。後來他成熟了,一種性格開始穩定也開始完美,生活的奧秘向他不斷展示,他已經不必像個孩子那樣把喜怒哀樂掛在臉上了。至於到了晚年,他早已把心中積存的各種壓抑盡情地宣洩了,早已痛痛快快地馳騁過了,這時候帶來的是身心的放松,是無私無欲的怡然心境。


    至此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不同的人接近生命終點的情景。這會非常有意思。種種差異是特別明顯的。或微笑地迎接,或力不從心。有的嫉妒,有的寬容。有的愈加狂躁,有的趨於平靜。一個勤勞的人知道一生能做些什麼、已經做成了什麼,盡了自己的職分,於是也就感到了安慰。與此相反的是掠奪和索取,是蒙騙和乞求,他後不會安寧。私欲越多越不容易滿足,必然不會善罷甘休。


    我們研究一個作家,過去很少從勞動的角度去進行。其實日復一日的,不間斷的勞動的確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秉性。隻要這種勞動不是強加於人的,不是超負荷高強度的,那麼它就可以使人健康。真正健康的人總是淳樸的。他給人的感覺是持重、謹慎,很能容忍。這一切特征難道不是一個好的作家也應該具備的嗎?


     


    童年對人的一生影響很大。那時候外部世界對他的刺激,常常在心靈裡留下永不磨滅的痕跡。差不多所有成功的藝術家,都在童年有過曲折的經歷,很早就走入了充滿磨難的人生之途。這一切讓他咀嚼不完。無論他將來發生了什麼,無論這一段經歷在他全部的生活中占據多麼微小的比例,總也難以忘懷。童年真正塑造了一個人的靈魂,染上了永不褪脫的顏色。


    你能從中外藝術家中舉出無數例子,在此完全可以省略了。不過你不可忘記那些例子,而要從中不斷思索,多少體味一下一個人在那種境況下的感覺。一個人如果念念不忘那種感覺,就會設法去安慰所有的人——他有個不大不小的誤解,認為所有人都是值得愛撫和照料的。當然他也很快醒悟過來,知道不需要這樣,可那種誤解是深深連在童年的根上,所以他一時也擺脫不掉。


    昨天的呵斥還記憶猶新,他再也不會去粗暴地對待別人,不會損傷一個無辜的人。他特別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懂得體貼那些陌生的人。他動不動就會想到過去,想到他曾經耳聞目睹的場景。他往往長久地、不由自主地處於思索的狀態。所以放聲言說的時間也就相對減少。一旦把自己想過的東西說出來,他會覺得不及想過的廣度和深度的十分之一,於是他為自己的表達能力而深感愧疚。久而久之,他倒不願意輕易將所思所想表述出來,因為這往往歪曲和誤解了自己。自尊心越來越強,任何歪曲都不能容忍。但生活總需要他公開一些什麼,總需要他的表達,於是他就一再地呈現出一種羞澀不安的情狀。他自覺地分擔了很多人的責任,以至於屬於人類的共同弱點和不幸,都可以引起他的自責。這種種奇怪的跡像,都可以從童年找到根據。所有這樣的人,都具有藝術家的特質,無論他從事什麼。


    當然,也許有人雖有上述特征,卻沒有那樣的童年。我想,那一切特征隻是外部世界對一個人的童年構成刺激,反射到內部世界纔形成的。也許看上去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平平常常,但他自己卻有永生不忘的感觸。比如那些不為人知的細枝末節,比如僅僅是一個場景甚或不經意的一瞥,都有可能造成長久的後果。這些也許十分偶然地發生了,但對於有的人卻極其重要。它不一定從哪一方面刺中了他,他自己清清楚楚地記住他受傷了。接下去是對傷口的悉心照料,或欣喜或恐懼或耿耿於懷。所以,我們不能僅僅從外部去查看一個人的經歷。


    有人天生就易於體察外物,比常人敏感。童年的東西,一開始就在他的心靈上被放大了。不管周圍的人多麼小心地愛護著一個兒童,這個兒童心中到底留下了什麼印像,你還是不得而知。


     


    把一種事物搞顛倒了是經常發生的。比如我們就常常把健康視為不健康,把荒謬視為真理。在藝術領域裡,對於藝術家和藝術品的理解也同樣是這樣。庸常的作品往往更容易被認可,而博大精深的、真正有內容的東西卻長久地被忽略。一部作品的背後站立著一個人,作品與人總是一致的。好作品無論有怎樣激昂的章節,整個地看也還是謙遜的、不動聲色的。它好像根本就沒有想過被誤解的尷尬,好像一個與世隔絕的人在口念手寫,旁若無人。這樣的作品所洋溢出的精神氣質,是我深深贊許的。


    有的作品盡管也曾激動過我,但那裡面隱含著的粗暴成分同時也傷害了我。有人可能說它的粗暴又不是針對你的。可我要說的是,所有的粗暴都可以認為是針對我和你的。他沒有理由這樣,因為他是一個藝術家。他應該和善,應該充滿同情,因為所有花費時間來讀你的書的人,十有八九需要這些。


    至於那些流露著偽善和狂妄的作品,這裡就更不值一提了……從作品到人,再從人到作品,我們就是這樣地分析問題,這樣地尋找感覺,彙合著經驗,確立著原則。


    當然,我們並不輕易指出哪些算是偽作,但我們卻可以經常地贊嘆,向那些終其一生為藝術傾盡心力的人表示我們由衷的景仰。我們更多的時候不發一言,可是我們內心裡知道該服從什麼、欽敬什麼。一切都可以在默默之間去完成,讓其永遠伴隨著我們的勞動。創作事業的甘苦得失是難以言說的,這也正好留給了不善言說的人去經營。這個工作對於他們來說,不存在什麼失敗。因為隻要不停止,就是一種愉快,就是一種目的。


     


    我認為要從事藝術,不如首先確立你的原則。要尋找藝術,不如先尋找為藝術的那種人生。我為什麼要一再地談論這個?因為我所看到的往往都是相反的做法,並且早已對理解藝術和傳播藝術構成了危害。如果社會上一種積習太久,慢慢俗化,形成了風氣,比什麼都可怕。


    人人都有理解和選擇的自由,但是你必須說出真實的感覺。我這裡隻是說了我對藝術和藝術家的理解——這都是時常襲上心頭的。我覺得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那些由於各種原因忍受著創痛,維護著人類健康的人,是為尊貴的。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正像他們有自己的纔華和勇氣一樣。我們應該理解他們,並進而指出他們這種方式的意義。如果一個人總要尋找同類的話,那麼我希望我和我的朋友們都能走進他們的行列。在這個隊伍中,你會始終聽到互相關切的問候的聲音,看到彼此伸出的扶助之手。他們行動多於言辭,善於理解,也善於創造。他們更多的時間沉浸於一種創造和幻想的激動之中。由於怕打擾了別人,有時說話十分輕微,有時隻是做個手勢。但他們從不出賣原則,也從不放棄自尊。


    歸入了這一類,不一定就是個藝術家;但不歸於這一類,就永遠也不會是個藝術家。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