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竹墨留青-王世襄致範遙青書翰談藝錄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208-302
    【優惠價】
    130-189
    【作者】 王世襄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隨筆 
    【出版社】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80768073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807680734
    作者:王世襄著

    出版社: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15年07月 

        
        
    "

    編輯推薦
     王世襄親筆135封書信,充分展現了老輩人為學之勤勉和藝術修養之深,以及對後輩的指點、提攜的不遺餘力。讀來令人感動。
     
    內容簡介
    竹刻藝術盛行於明清時代,到清末開始衰落,其後幾至絕響。王世襄先生受家學影響,對竹刻歷史及其藝術鋻賞深有心得。20世紀80年代,常州農民範遙青一邊務農,一邊摸索留青竹刻,王世襄先生贊賞其作品與精神,兩人開始密切的書信交流。從1983年至2007年,二十五年時間中,通信一百餘封。在信中,王世襄先生不僅向範遙青指點竹刻藝術的審美要求,更鼓勵他用功刻苦,試恢復竹刻史上失傳已久的陷地深刻、透雕、高浮雕手法。
    本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首次將王世襄先生的書信與手稿呈獻給讀者。通過這一百三十五封書信,我們不僅可以了解王世襄先生對後輩不遺餘力的培養與提攜,也可以深入了解竹刻這一藝術形式的文化內涵與魅力,以及範遙青是怎樣從一個農民手藝人成長為一代留青竹刻大師的。
    我認為刻十件尋常的不如刻一件極精的。刻平時常刻的技法,不如刻沒有試過的技法。隻有這樣纔有長進和提高。我認為這就是奮鬥的方向。因此我勸你試陷地深刻及透雕或高淺兼有的浮雕。
    ——王世襄致範遙青,1987年12月1日竹刻藝術盛行於明清時代,到清末開始衰落,其後幾至絕響。王世襄先生受家學影響,對竹刻歷史及其藝術鋻賞深有心得。20世紀80年代,常州農民範遙青一邊務農,一邊摸索留青竹刻,王世襄先生贊賞其作品與精神,兩人開始密切的書信交流。從1983年至2007年,二十五年時間中,通信一百餘封。在信中,王世襄先生不僅向範遙青指點竹刻藝術的審美要求,更鼓勵他用功刻苦,試恢復竹刻史上失傳已久的陷地深刻、透雕、高浮雕手法。

    本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首次將王世襄先生的書信與手稿呈獻給讀者。通過這一百三十五封書信,我們不僅可以了解王世襄先生對後輩不遺餘力的培養與提攜,也可以深入了解竹刻這一藝術形式的文化內涵與魅力,以及範遙青是怎樣從一個農民手藝人成長為一代留青竹刻大師的。

    我認為刻十件尋常的不如刻一件極精的。刻平時常刻的技法,不如刻沒有試過的技法。隻有這樣纔有長進和提高。我認為這就是奮鬥的方向。因此我勸你試陷地深刻及透雕或高淺兼有的浮雕。

    ——王世襄致範遙青,1987年12月1日

    三蛙皆不夠精神,比較好的一件是正身伏地的一件,因為它屬於“拙”的一類。刻件要拙則越拙越好,要巧則越巧越好,此理應知曉。如在不拙不巧之間,則全無是處。

    ——王世襄致範遙青,1989年6月1日
    作者簡介


    王世襄(1914—2009),號暢安,祖籍福建福州,生於北京。我國著名學者、文物鋻賞家,畢生從事文物研究,曾任國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文物鋻定委員會委員等職。王世襄先生學識淵博,研究廣泛,撰成多部專著,涉及書畫、家具、漆器、竹刻、金石牙角雕刻等多方面。王世襄先生的舅父金西厓為民國竹刻名家,王世襄受其影響,對竹刻藝術產生濃厚興趣。金西厓著有《刻竹小言》,後經王世襄整理、增補,成《竹刻藝術》,對竹刻的簡史、刻技、傳品及藝術價值均有細致深刻的記述與評價,在竹刻界影響極大。

    範遙青,1943年生於江蘇常州,當代竹刻家,中國留青竹刻五傑之一,江蘇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受祖輩熏陶,自幼擅作鳥籠及竹雕刻,對竹刻藝術產生濃厚興趣,刻苦鑽研。早年曾得著名竹刻家白士風先生指導,學習留青竹刻,後在王世襄先生指導下,潛心研究陷地深刻技術。

    榮宏君,山東曹縣人,1973年出生,畫家、文化學者,繪畫之餘從事文史研究,師承文博大家史樹青先生。曾出版《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實錄》《文博大家史樹青》《徐悲鴻與劉海粟》《季羨林說佛遺稿彙編》等書。現為全國青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目錄
    目錄
    序懷念王世襄先生 001
    【1】 1983年5月30日 005 【2】 1983年6月23日 008
    【3】 1984年1月3日 009 【4】 1985年4月9日 011
    【5】 1985年4月30日 012 【6】 1985年5月15日 015
    【7】 1985年6月29日 016 【8】 1985年8月24日 017
    【9】 1985年10月14日 019 【10】1985年10月24日 022
    【11】1985年11月11日 025 【12】1986年1月31日 027
    【13】1986年2月17日 029 【14】1986年2月20日 030
    【15】1986年3月15日 032 【16】1986年4月8日 033
    【17】1986年4月15日 034 【18】1986年4月24日 036
    【19】1986年5月2日 038 【20】1986年5月24日 039
    【21】1986年6月20日 040 【22】1986年7月1日 041
    【23】1986年7月12日 043 【24】1986年9月16日 045目錄

    序懷念王世襄先生 001

    【1】 1983年5月30日 005 【2】 1983年6月23日 008

    【3】 1984年1月3日 009 【4】 1985年4月9日 011

    【5】 1985年4月30日 012 【6】 1985年5月15日 015

    【7】 1985年6月29日 016 【8】 1985年8月24日 017

    【9】 1985年10月14日 019 【10】1985年10月24日 022

    【11】1985年11月11日 025 【12】1986年1月31日 027

    【13】1986年2月17日 029 【14】1986年2月20日 030

    【15】1986年3月15日 032 【16】1986年4月8日 033

    【17】1986年4月15日 034 【18】1986年4月24日 036

    【19】1986年5月2日 038 【20】1986年5月24日 039

    【21】1986年6月20日 040 【22】1986年7月1日 041

    【23】1986年7月12日 043 【24】1986年9月16日 045

    【25】1986年10月12日 046 【26】1987年1月20日 047

    【27】1987年3月20日 049 【28】1987年4月5日 051

    【29】1987年4月14日 053 【30】1987年4月18日 054

    【31】1987年4月24日 056 【32】1987年4月28日 057

    【33】1987年4月30日 058 【34】1987年5月8日 059

    【35】1987年5月12日 061 【36】1987年5月14日 063

    【37】1987年5月22日 064 【38】1987年6月7日 066

    【39】1987年8月22日 068 【40】1987年9月10日 069

    【41】1987年10月2日 071 【42】1987年10月7日 073

    【43】1987年10月19日 075 【44】1987年10月29日 077

    【45】1987年11月6日 078 【46】1987年12月1日 079

    【47】1988年1月2日 081 【48】1988年1月16日 084

    【49】1988年2月14日 086 【50】1988年3月7日 088

    【51】1988年3月24日 092 【52】1988年3月27日 093

    【53】1988年3月30日 095 【54】1988年4月28日 096

    【55】1988年6月20日 098 【56】1988年7月1日 100

    【57】1988年7月6日 102 【58】1988年8月1日 104

    【59】1988年10月5日 105 【60】1989年1月1日 108

    【61】1989年3月1日 109 【62】1989年4月11日 111

    【63】1989年4月12日 115 【64】1989年5月2日 116

    【65】1989年5月22日 118 【66】1989年6月1日 121

    【67】1989年6月17日 124 【68】1989年8月13日 125

    【69】1989年9月15日 127 【70】1989年9月22日 130

    【71】1989年9月24日 132 【72】1989年9月28日 133

    【73】1989年10月6日 135 【74】1990年1月6日 137

    【75】1990年4月24日 138 【76】1992年1月11日 140

    【77】1993年2月21日 143 【78】1993年3月24日 144

    【79】1993年4月4日 146 【80】1993年4月28日 149

    【81】1993年6月21日 150 【82】1993年8月30日 151

    【83】1994年3月12日 152 【84】1994年4月20日 153

    【85】1994年6月8日 156 【86】1994年7月8日 158

    【87】1994年7月21日 161 【88】1994年7月31日 164

    【89】1994年8月16日 167 【90】1994年8月22日 168

    【91】1994年8月25日 170 【92】1994年9月17日 171

    【93】1994年9月20日 172 【94】1994年9月25日 175

    【95】1994年10月16日 176 【96】1994年12月19日 178

    【97】1995年1月2日 179 【98】1995年1月14日 183

    【99】1995年1月28日 184 【100】1995年2月3日 185

    【101】1995年2月24日 186 【102】1995年2月27日 187

    【103】1995年4月4日 189 【104】1995年4月14日 192

    【105】1995年7月 193 【106】1995年10月29日 194

    【107】1997年2月3日 195 【108】1997年2月20日 197

    【109】1997年4月2日 198 【110】1997年4月13日 199

    【111】1997年6月8日 200 【112】1997年7月18日 202

    【113】1997年8月3日 203 【114】1997年8月16日 204

    【115】1997年9月24日 205 【116】1997年11月18日 206

    【117】1998年3月1日 207 【118】1998年4月23日 209

    【119】1998年5月13日 210 【120】1998年5月31日 211

    【121】1998年7月11日 212 【122】1998年7月19日 214

    【123】1998年7月20日 217 【124】1998年7月28日 219

    【125】1998年8月1日 221 【126】1998年8月17日 223

    【127】2000年3月19日 225 【128】2000年4月6日 226

    【129】2000年5月22日 228 【130】2000年7月10日 229

    【131】2002年4月16日 231 【132】2003年4月10日 233

    【133】2004年3月8日 235 【134】2007年8月2日 236

    【135】2007年10月5日 237

    後記我與王世襄先生的鴻雪因緣 239


    在線試讀

    懷念王世襄先生
    範遙青
    五年前,王世襄先生走了,從此學術界失去一位博學長者,文博界失去一位鴻儒巨擘,留青竹刻界痛失一位藝術指導,而我則永遠失去了此生為重要的良師益友。
    王世襄先生,當代著名學者、文博大家,因喜愛民間玩俗,被人們尊奉為“京城玩家”。其實王先生絕不僅僅耽於清玩,他處處留心,終將這些包括家具、漆藝、竹刻、葫蘆器、鴿子、蟋蟀、廚藝等民俗俚趣變成了一本本學術專著。其中若說到我與王世襄先生的結緣,還是因為我從小就喜愛的常州留青竹刻。
    竹刻盛行於明清,到清末開始衰落,幾至絕響。竹刻比起玉雕、牙雕、木雕、石雕來要不景氣得多,竹刻專家寥寥可數。像王世襄、葉義、李一氓先生這樣關心竹刻的有心人很少。
    “文革”後,常州還有幾位竹人在堅持搞竹刻,互不相識,各自都在苦苦探索。白士風先生竹刻成就,竹刻采取多用竹肌、少留青筠以生陰陽濃淡、暈退變化的技法。在常州結識名畫家的機會少,幸有畫家丁竹喜愛竹刻藝術,毅然專事替白先生設計竹刻畫稿,他們之間畫刻結合得很好,現在白老作品為世人所重,這裡不得不說一句,作為畫家的丁竹,一生為竹人畫稿,為竹刻藝術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其畫稿也得到王老的贊賞,認為他的白描水平很高。白先生用留青技法刻詩詞手跡配成鏡框掛屏,打破竹刻不能做大件的夙論。為了尋找從事竹刻的人纔資源,20世紀70年代王世襄先生親
    自到常州來,由陳晶先生陪同尋訪苦苦支撐的竹刻藝人,並請陳先生“諸多勞神,祈念為竹刻人服務”。次日王老約白士風同往參觀蘇州博物館收藏的竹刻類器物及精美犀角刻件,還多次寫信、贈詩,貼心的關切,對他日後的竹刻事業無疑產生了重要影響。
    白老逝世後,王老很是傷感,寫了“白士風竹刻集”的書面封簽,希望遺作出版寄給他一本,但這是一個永遠的痛了。
    徐秉方先生從父徐素白先生學藝,徐素白先生是一代竹刻大師,所以徐秉方的起點很高,王世襄愛纔,多次給他寫信,探討竹刻藝術,請啟功、趙樸初、黃苗子等先生為他題字,王老題詩“變幻無如嶺上雲,從來執筆寫難真。如今不復拋心力,且畫源頭洗眼人”。王老曾說,留青,秉方刻得好。現今他已成為留青竹刻的領軍人物。

    懷念王世襄先生

    範遙青

    五年前,王世襄先生走了,從此學術界失去一位博學長者,文博界失去一位鴻儒巨擘,留青竹刻界痛失一位藝術指導,而我則永遠失去了此生為重要的良師益友。

    王世襄先生,當代著名學者、文博大家,因喜愛民間玩俗,被人們尊奉為“京城玩家”。其實王先生絕不僅僅耽於清玩,他處處留心,終將這些包括家具、漆藝、竹刻、葫蘆器、鴿子、蟋蟀、廚藝等民俗俚趣變成了一本本學術專著。其中若說到我與王世襄先生的結緣,還是因為我從小就喜愛的常州留青竹刻。

    竹刻盛行於明清,到清末開始衰落,幾至絕響。竹刻比起玉雕、牙雕、木雕、石雕來要不景氣得多,竹刻專家寥寥可數。像王世襄、葉義、李一氓先生這樣關心竹刻的有心人很少。

    “文革”後,常州還有幾位竹人在堅持搞竹刻,互不相識,各自都在苦苦探索。白士風先生竹刻成就,竹刻采取多用竹肌、少留青筠以生陰陽濃淡、暈退變化的技法。在常州結識名畫家的機會少,幸有畫家丁竹喜愛竹刻藝術,毅然專事替白先生設計竹刻畫稿,他們之間畫刻結合得很好,現在白老作品為世人所重,這裡不得不說一句,作為畫家的丁竹,一生為竹人畫稿,為竹刻藝術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其畫稿也得到王老的贊賞,認為他的白描水平很高。白先生用留青技法刻詩詞手跡配成鏡框掛屏,打破竹刻不能做大件的夙論。為了尋找從事竹刻的人纔資源,20世紀70年代王世襄先生親

    自到常州來,由陳晶先生陪同尋訪苦苦支撐的竹刻藝人,並請陳先生“諸多勞神,祈念為竹刻人服務”。次日王老約白士風同往參觀蘇州博物館收藏的竹刻類器物及精美犀角刻件,還多次寫信、贈詩,貼心的關切,對他日後的竹刻事業無疑產生了重要影響。

    白老逝世後,王老很是傷感,寫了“白士風竹刻集”的書面封簽,希望遺作出版寄給他一本,但這是一個永遠的痛了。

    徐秉方先生從父徐素白先生學藝,徐素白先生是一代竹刻大師,所以徐秉方的起點很高,王世襄愛纔,多次給他寫信,探討竹刻藝術,請啟功、趙樸初、黃苗子等先生為他題字,王老題詩“變幻無如嶺上雲,從來執筆寫難真。如今不復拋心力,且畫源頭洗眼人”。王老曾說,留青,秉方刻得好。現今他已成為留青竹刻的領軍人物。

    說到我與王世襄先生的結緣,還要感謝香港的著名竹刻收藏家、鋻賞家葉義先生從中牽線,王世襄先生認為我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一直在堅持這門瀕臨滅絕的藝術實屬不易,之後王先生便以老師之職對我的竹刻進行全方位的指導。記得20世紀80年代,我到北京拜訪王世襄先生,他把自己的藏品悉數拿出來給我觀賞,次日又陪我到故宮博物院,由楊新副院長、劉靜拿出兩大筐竹箱裡的藏品,帶了白手套,任我盡興觀摩學習。王

    老特地拿了件陷地刻白菜筆筒說:“這個好,可以向這方面發展,要有突破,有突破纔會有創新。”那時候沒有相機,隻好硬記,菜心深達六七層,很不易記清層次,回來默寫稿子,邊畫邊刻邊琢磨,漸漸地有了模樣,這對我後來陷地刻藝術特色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還記得看了藏品後,王老又叮囑我,一定要自己畫自己刻,請畫家畫,要受制於人,陷地刻、浮雕、圓雕,畫家是畫不出來的,今後就隻有靠你自己了。後來我就以陷地刻為主攻方向,歷史上陷地刻隻有荷花、白菜兩種刻法,我在這個基礎上新刻了百合花、令箭荷花、蘭花等題材品種,並將留青與陷地刻結合,突出刻的味道,以少勝多,雕刻終究是雕刻(一味地刻畫稿隻能是工匠)。王老每每在我的刻件上題字,時間一長,作品把摩得紅潤可愛,看著這一件件同樣浸潤著王老心血的雕件,我真不知道用什麼方式感謝王老用心良苦的指導。

    王老不僅在大陸著文宣傳,還多次在港臺講學時宣傳竹刻文化。香港的學者董橋先生對竹刻情有獨鐘,他很看重竹刻裡面的文化含量,比如竹刻題材多取“東坡賞硯”“赤壁夜遊”“羲之愛鵝”“二喬讀書”“西廂記”等文典,很對文人胃口。就這樣,在王世襄先生的介紹下,我與董橋先生多有來往,董先生收藏了不少我的竹刻作品,也曾多次撰寫文章介紹留青竹刻藝術。

    竹刻在工藝美術史上沒有地位,歷史上的竹刻作品多不署款。一件成功的作品,是作者殫精竭慮、精工細鏤、心力交瘁之作,一器之作或數月乃至數年纔能成功,還少人關注。為此,王老屢屢著文為竹刻呼吁,以前相關的中國工藝美術史不收竹刻文獻,王老在編寫《當代中國的工藝美術》和《當代中國工藝美術群星譜》等權威書刊時,曾有編委主張不把竹刻編選書中,認為“手藝人”“工匠”“皂隸之事”不能登大雅之堂。不管竹人對中華文化付出了多少心血,他們的名字也難見經傳,在中國工藝美術史、文化史上實是一個悲哀。歷史原就不公,直到現在還是不夠公道,而王老據理力爭,一定要把常州四位竹人徐素白、徐秉方、白士風和我編進去,終為竹刻在藝術史上爭了一席之地。

    2008年常州竹刻成功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知消息後,時已在病榻上的王老還專程打來電話表示祝賀,並對包括我在內的幾位留青竹刻藝人念念不忘。一年後,王老永遠地走了,但他留下了很多很多,包括即將刊行的這一百餘封書信。說到我與王老的通信為何如此之多,這其中還有一個緣故,因為我不會說普通話,常州話王老聽不懂,電話交流很是不便,所以日積月累,王世襄先生不厭其煩地將他對我的教誨都化成了一封封長札短函。想念王老時,我就翻閱這些書信,因為這裡有文化,有藝術,有王世襄先生數十年來對我的諄諄教導,更有他光風霽月的品格以及對常州竹刻藝術的源遠影響。

    如今王世襄先生饋贈我的這一百三十五封書信,將由北京青年學者榮宏君先生編成《竹墨留青》一書交付北京三聯書店、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刊行。回想二十多年來王老對我的言傳身教,不由感激至深。這些信中的文字俱是王老對留青竹刻的諄諄教誨,亦是先生生前饋贈於我的一部談藝錄,雖然這些書信的所有權屬於我,但我認為王老的治學方法和美學思想應屬於學界公有,先生生前亦應允在學術研究的範圍內使用發表這些文

    字。王老生前為竹刻事業的發展,不拘一格培養年青竹人,如今王老駕鶴道山,我想這部談藝錄的出版定能嘉惠學林,使更多的青年刻竹者得到一本珍貴的竹刻談藝的教科書。

    人們常說見信如晤,就讓我們翻讀這一頁頁塵封的信函來共同懷念王世襄先生吧!

    3

    1984年1月3日

    遙青同志:

    你好!知你進山去采竹,甚慰。陳晶同志來信,對你也很推崇,願意給你幫忙。

    寄上參考圖片兩張(三件)。一是田世光同志畫的雉雞叢篁,頗合古法,是從王畫家王淵)及邊景昭等畫派中脫胎而來,我認為有臨刻或部分吸收的價值。竹葉太繁,可以簡化一些。雉尾看不太清,可以看真雉尾,至於羽毛等如何用留青來處理,要看你的運用和體會了。另一張(兩件)是據印本復制,不太清楚,但也可看出一些。這兩例都打破了臂擱的固定形制而有了變化。從此你可得到啟發。左邊一件不太成功,人物的形像也不夠好,但告訴我們不妨大膽打破竹筒的形,你可舉一反三。右邊一件我認為很好,一塊竹板變成兩竿竹子,就把造型搞活了。其技法是竹葉、竹節、題字為留青,餘為去青的竹地。你不妨仿制一塊,並在此啟發下,設計一些別的,如用兩株梅花老本,兩松老本等,可以有許多變化。你不妨試試看。

    我的那本《竹刻藝術》準備再版重印(何時纔能動手,現在還說不定),加進一些內容。我準備介紹兩位初版沒有提到的竹刻家。一是你,另一是貴州的劉萬琪。希望你準備一些作品。如我短時期內沒有時間把再版本準備好,也許先寫一篇文章介紹你的作品。所以希望你準備一些作品。我這裡尚有你的三塊仕女臂擱和一塊飛天。飛天我不想介紹,幾時有便人可請他來取,給你帶回去。三塊仕女可能選用兩塊,或隻用一塊,因風格內容太相近。過去你寄來的迎秋,是野菊花和螳螂,已給了葉醫生,我覺得那塊很好,隻是竹材不好。你是否能再刻一塊寄給我。總之,我希望你搞幾件題材、風格、技法不同的作品,這樣介紹起來纔有話可講。

    鳥籠做得如何了?有便人能否帶給我看看?



    新年好,竹刻技藝猛進!

    王世襄84/1/3

    此信及畫圖片收到後有何想法,盼來信告我為感。又及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