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舊時風物 瀋從文代表作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222-323
    【優惠價】
    139-202
    【作者】 瀋從文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隨筆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795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7047958
    作者:瀋從文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8年04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文學大師轉向文物專家
    耗盡餘生的文物研究精粹之作
    一本書參透古人的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為瀋從文先生的研究隨筆集。所選篇目為瀋從文研究的精華之作,內容涵蓋玉石、古代扇子、鏡子、玻璃、陶瓷、景泰藍、服飾等多個方面。瀋從文先生的研究對像多為日常用品,大家喜聞樂見。瀋從文先生不僅小說寫得精妙、散文寫得精致,文物研究文章也寫得精彩。散文般的語言,小說般的構思,使得原本枯燥的研究文章不再詰屈聱牙,文字優美生動,言簡意賅,好讀易懂。本書還精選了珍貴手稿、書法作品、畫作,圖文並茂,以饗讀者。
    作者簡介
    瀋從文(1902-1991),男,原名瀋嶽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人,中國著名作家。瀋從文先生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有《邊城》《湘行散記》《從文自傳》《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瀋從文是一位具有世界聲譽的文學大師,他以特殊的筆觸、獨特的方式用小說、散文建造起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獨特的文學世界,即“湘西世界”。
    目錄
    追尋美的一生(吳曉東)/001中國古玉/001青瓷之認識/009中國古代陶瓷/028玻璃工藝的歷史探討/037談瓷器藝術/046漆工藝問題/051螺甸工藝試探/060中國漆器工藝/083我們從古漆器可學些什麼/087獅子在中國藝術上的應用及其發展/096古代鏡子的藝術/110鏡子的故事(上)/119鏡子的故事(下)/132中國對於蠶的馴服和絲織物加工技術的進展/149談錦/153從文物中所見古代服裝材料和其他生活事物點點滴滴/161我國古代人怎麼穿衣打扮/178古代人的穿衣打扮/1時裝/192說“熊經”/199龍鳳藝術/207魚的藝術/215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胡子問題/221談輦輿/231談車乘/238扇子史話/242明代的燈市和燈/246景泰藍/252談金花箋/256談寫字(一)/264談寫字(二)/270編後記/279
    前言
    追尋美的一生—瀋從文創作精品導讀吳曉東

    追尋美的一生—瀋從文創作精品導讀
    吳曉東

    瀋從文逝世三十周年之際,萬卷出版公司擬印行瀋從文幾個創作領域的精品,堪稱瀋從文愛好者的福音。幾部作品囊括了瀋從文好的小說、散文與別具一格的自傳,加上瀋從文的文物研究,呈現出的是瀋從文畢生成就的濃縮精華版。就三部文學作品而言,彙聚的都是瀋從文成熟期的之作。其中《從文自傳》1934 年由上海出版社出版,同一年,中篇小說《邊城》出版,散文集《湘行散記》也開始發表,可以說這個1926 年從湘西小城走出來的“鄉下人”已經達到了他一生中的輝煌頂點。一瀋從文的表作《邊城》的問世,標志著瀋從文精心打造的“湘西世界”已上升為一個由高超想像力建構的文學王國,堪與魯迅筆下的“魯鎮”相提並論,甚至已經成為鄉土中國的一個像征。瀋從文的高足汪曾祺就認為:“邊城”不隻是一個地理概念,意思不是說這是個邊地的小城。這同時是一個時間概念、文化概念。“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這是“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邊城題記》)。瀋先生從鄉下跑到大城市,對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對城裡人的“庸俗小氣自私市儈”深惡痛絕,這引發了他的鄉愁,使他對故鄉尚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所摧毀的淳樸民風十分懷念。在汪曾祺看來,“邊城”世界在與大城市以及現代物質文明的對峙之中獲得了文化和時間意義上的雙重自足性。作家林斤瀾也曾經這樣言說瀋從文及其《邊城》:“瀋從文是個什麼樣的作家呢?他拜美為生命,供奉人性,追求和諧。他投奔自然,《邊城》的翠翠就是水光山色,爺爺純樸如太古,渡船聯繫此岸和彼岸,連跟進跟出的黃狗也不另外取名,隻叫做狗。”在林斤瀾的理解中,邊城世界是太古一般充滿和諧之美與自然人性的田園世界。在《邊城》蘊含的各種豐富的主題內容之中,有研究者格外看重的正是瀋從文所延續的陶淵明奠定的桃花源傳統,建構了一個湘西的世外桃源,因此在《邊城》中存有中國本土田園牧歌文化的後的背影。劉洪濤在《〈邊城〉:牧歌與中國形像》一書中認為,當這個牧歌指向文化隱喻的時候,就誕生了一個詩意的中國形像,“邊城”是20 世紀30 年代“中國形像”的一個代表,這個詩意的中國形像有別於五四啟蒙主義話語所形塑的“中國”。如果說,魯迅的《阿Q 正傳》呈現了國民性需要改造的落後的中國,那麼《邊城》則傳達了一個類似田園牧歌的詩意化的中國形像。…… ……二從一個初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的文學青年,到成長為一個“現代短篇小說之王”,瀋從文堪稱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壇的一個“鄉下人”的文學傳奇。而瀋從文的故鄉—偏遠的湘西一隅也帶給中國內地都市讀者以一種神秘性。這些因素都使集中書寫了瀋從文離鄉之前人生經歷的《從文自傳》獲得了文壇的矚目。在《宇宙風》雜志所做的“一九三四年我所愛讀的書籍”調查中,著名作家周作人和老舍就都選擇了《從文自傳》作為自己愛讀的書。《從文自傳》的創作意圖在瀋從文於1980 年寫的“附記”中有明確的追溯:當時我正在青島大學教散文習作。本人學習用筆還不到十年,手中一枝筆,也隻能說正逐漸在成熟中,慢慢脫去矜持、浮誇、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當時主觀設想,覺得既然是自傳,正不妨解除習慣上的一切束縛,試改換一種方法,干脆明朗,就個人記憶到的寫下去,既可溫習一下個人生命發展過程,也可以讓讀者明白我是在怎樣環境下活過來的一個人。……部分讀者可能但覺得“別具一格,離奇有趣”。隻有少數相知親友,纔能體會到近於出入地獄的沉重和辛酸。從這段自述中,研究者捕捉到的是《從文自傳》中“自覺的文體意識和生命意識,及二者間的糾纏”,從而使《從文自傳》與當時其他作家的自傳相區別開來。…… ……三1934 年年初,因母親病危,離開湘西已十幾年的瀋從文次踏上回鄉的路。從北平經長沙到桃源後,瀋從文雇了一隻小船沿著沅水逆流而上,大約六天後到沅陵,又在船上度過五天纔抵達老家鳳凰。為了排遣船上的寂寞,瀋從文寫下大量給新婚夫人張兆和的書信,講述水上所見所感。《湘行散記》即是在這些書信的基礎上整理而成,因此我們從這本書中也集中看到瀋從文對於故鄉河流的書寫。瀋從文在一封信中這樣向張兆和(瀋從文稱其為“三三”)描寫故鄉的河流:三三,我因為天氣太好了一點,故站在船後艙看了許久水,我心中忽然好像徹悟了一些,同時又好像從這條河中得到了許多智慧。三三,的的確確,得到了許多智慧,不是知識。我輕輕的嘆息了好些次。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麼渣滓,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麼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我會用我自己的力量,為所謂人生,解釋得比任何人皆莊嚴些與透入些!三三,我看久了水,從水裡的石頭得到一點平時好像不能得到的東西,對於人生,對於愛憎,仿佛全然與人不同了。我覺得惆悵得很,我總像看得太深太遠,對於我自己,便成為受難者了。這時節我軟弱得很,因為我愛了世界,愛了人類。對“水”的凝視使瀋從文忽然發現心靈被一種愛充滿,這種愛進而泛化到對世界和人類上面。故鄉的河水因此啟發了瀋從文的博愛,而有博大之愛的人往往是如瀋從文所說“軟弱得很”的。同時也正像孔夫子說,“智者樂水”,河水也讓瀋從文“徹悟”,從中獲得的是智慧。…… ……四1949 年之後瀋從文放棄了文學寫作,改行去歷史博物館工作,致力於中國古代的服飾與文物研究,也同樣取得了輝煌的功績。看上去似乎瀋從文的轉行有些可惜,但卻是中國文物研究領域之幸。同時,瀋從文選擇文物研究者的職業度過自己的後半生,並不是出於一時間的心血來潮。其實從《從文自傳》中即可看出,瀋從文在故鄉當兵的時候就對歷史與文物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從文自傳》中題為《學歷史的地方》的一章,就集中敘寫了他在“湘西王”陳渠珍身邊作書記的經歷,其間接觸了大量的字畫、碑帖、古書,因此瀋從文把這段日子看成“實在是我一個轉機,使我對於全個歷史各時代各方面的光輝,得了一個從容機會去認識,去接近”。瀋從文對於文物的興趣可以說持續了差不多整個一生。汪曾祺這樣回憶西南聯大時期的瀋從文:我在昆明當他的學生的時候,他跟我(以及其他人)談文學的時候,遠不如談陶瓷,談漆器,談刺繡的時候多。他不知從哪裡買了那麼多少數民族的挑花布。沏了幾杯茶,大家就跟著他對著這些挑花圖案一起贊嘆了一個晚上。有一陣,一上街,就到處搜羅緬漆盒子。而瀋從文對文物的愛好中始終滲透了審美的眼光,毋寧說,他是以一個畢生執著於美的文學家的身份致力於文物研究的,正如汪曾祺所說:“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美’的愛好者,對於由於人的勞動而創造出來的一切美的東西具有一種宗教徒式的狂熱。對於美,他永遠不缺乏一個年輕的情人那樣的驚喜與崇拜。” 作為在歷史中追尋美的研究者,瀋從文的文學創作與文物研究由此獲得了生命意義上的一體性。(吳曉東,北京大學中文繫教授,博士生導師,瀋從文研究專家。)






















    ǒ
    在線試讀
    中國古代陶瓷陶瓷發展史是民族文化發展史的一部分。中國有代表性的史前陶器,是三條胖腿的鬲。鬲的產生過程,目下我們還不大明白,有的專家認為是從三個尖錐形的瓶子合並而成的。當時沒有鍋灶,用鬲在火上烹煮東西,實在非常相宜。比較原始的鬲,近於用泥捏成,作法還十分簡單。後來纔加印上些繩子紋,並且起始注重造形,使它既合用,又美觀。進入歷史時期,鬲依然被廣泛使用,卻已經有另外兩種主要陶器產生,考古學者叫它做彩陶和黑陶。彩陶出土範圍極廣,時間前後相差也很大。研究它的因此把它分作數期,但年代終難確定。河南、陝西、甘肅、山西黃河流域一帶發現的,時期比較接近,但更新的發現還不斷在修正過去的估計。這是一種用紅黃色細質泥土做胎,頸肩部分繪有種種黑色花紋,樣子又大方又美觀的陶器。工藝制造照例反映民族情感和氣魄。看看這些彩陶,我們可以明白,古代祖國人民的性格歷來就是健康、明朗、質樸和愛美的。比彩陶時代稍晚些,又有一種黑陶在山東產生,是一九二一年在日照縣城子崖發現的。用細泥土做胎,經過較高火度纔燒成。黑陶的特征是素樸少裝飾,胎質極薄,十分講究造形。同時還發現過一個舊窯址,因此把燒造的方法也弄明白了。有一片殘破黑陶器,上面刻劃了幾個字,很像“網獲六魚一小龜”,可以說是中國陶器上出現的早期文字。少數歷史學者,想把這些東西配合古代歷史傳說,認為是堯舜時代的遺物。這一點意見,目前還沒有得到科學考古專家的承認。代表文字成熟時期的重要發現,是在河南安陽縣洹水邊古墓群裡出土的四種不同陶器(因為和大量龜甲文字同時出土,已經確定這是三千二百年前殷商時代的東西):一、普通使用的灰陶;二、山東城子崖繫的黑陶;三、完全新型的白陶;四、帶灰黃釉的薄質硬陶。灰陶在當時應用極普遍,大小墓中都有,而且特別具有發展性。到了周代,記載上就提起過用它做大瓦棺。春秋戰國時,燕國都城造房子,用瓦已大到兩尺多長,還印有極精美的三角形雲龍花紋。又有刻花的牆磚,合抱大陶鼎,徑尺大瓦頭,圖案都十分壯麗。在長安洛陽一帶漢代古墓裡,還發現過許多印花空心大磚,每塊約七十斤重,五尺多長,上面全是種種好看花紋,有作動植物和遊獵車馬圖案的,有作一條非常矯健活潑龍形的。這些大磚圖案極為精美,設計又合乎科學,表現出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和切實精神,也表現了古代工人的智慧和優秀技術。由此發展,二千年來,中國馳名於世界的古代建築藝術,特別是一千七百年前晉代以來塔的建造和唐宋明清典型的宮殿建築,更加顯出民族藝術的壯美和崇高。在商代墳墓中的黑陶,有幾件是雕塑品,裝飾在墓壁間,可以推想在當時已經是比較珍貴的生產。後來浙江良渚鎮也發現過一些黑陶,時代還不易估定。近年來河南輝縣又發現過一些戰國時期的黑陶鼎,北京郊外也發現過一些漢代黑陶朱畫杯盤,都可以說是古代黑陶的近親。至於白陶的出現,實在是文化史上一件大事情,因此這種花紋精美,形式莊嚴的白質陶器,在世界陶瓷美術史中,占據了首席位置。它的花紋和造形,雖不如同時期青銅器復雜多樣,有幾種卻和當時織出的絲綢花紋相通。重要的是品質已具有白瓷的規模,後來唐代河北燒造的邢瓷,宋代的定瓷,雖和它相去已二千年,還是由它發展而來。另外重要的發現是塗有一層薄薄黃釉的陶器,明白指示我們,三千年以來,聰敏優秀的中國陶瓷工人,就已經知道敷釉是一種特別有進步發展性的技術加工。這種陶器的特征,胎質比其它三種都薄些,釉色黃中泛青,釉下有簡單水紋線條,本質已具備了瓷器所要求的各種條件,恰是後來一切青綠釉瓷器的老大哥。隨後又有四種不同的日用釉陶,在不同地區出現。類是翠綠釉陶器,當時用作墓中殉葬品,風氣較先,或從洛陽長安創始。主要器物多是酒器中的壺、尊和羽觴,近於死人玩具的雜器,有樓房、豬羊圈、倉庫、井灶和種種不同的陶俑。此外還有焚香用的博山爐,是依照當時神話傳說中的海上蓬萊三山風景作成的。主要紋樣是浮雕狩獵紋。這種翠綠色亮釉的配合技術,有可能是當時方士從別處傳來的。在先或隻帝王宮廷中使用,到東漢纔普遍使用。第二類是栗黃色加彩亮釉陶器。在陝西寶雞縣鬥雞臺地方得到,產生時代約在西漢末王莽稱帝前後,器物有各式各樣,特征是釉澤深黃而光亮,還著上粉綠釉彩帶子式裝飾,色調比例配合得非常新穎,在造形風格上也大有進步。一切從實用出發,可是十分美觀。兩種釉色的原理,恰指示了後來唐代三彩陶器和明清琉璃陶一個極正確的發展方向。第三類是茶黃色釉陶器,起始發現於淮河流域,形式多和戰國時代青銅器中的罌、罍差不多。釉色、胎質,上可以承商代釉陶,好像是它極近的親屬,下可以接長江南北三國以來青釉陶器,作成青瓷的先驅。第四類極重要的發現,是一份淺綠釉色陶器,也可以說是早期青瓷器,是河南信陽縣擂鼓臺十年墳墓中挖出來的。這份陶器花紋、形式、釉色都和漢代薄銅器一樣。胎質硬度已完全如瓷器,目下我們說漢代青瓷器,就常用它作代表。這些青綠釉陶啟示了我們對中國陶瓷發展的新認識。即二千年前陶釉的顏色,特別發展了青綠釉,實由於有計劃取法銅器而來。可能有三種不同原因,纔促進技術上的成功:一、從西漢以來節葬的主張到東漢社會起了相當作用;二、社會經濟發展,鑄錢用銅需要量漸多,一般殉葬器物受限制,因而發明用釉陶代替銅器;三、釉陶當時是一種時髦東西,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而來。從上面發現的四種著釉陶器看來,我們可以肯定,陶器上釉至遲到西漢末年,就已成為一種正常的生產。先是釉料中的赭黃和翠綠,在技術上能正確控制,隨後纔是仿銅綠釉得到成功。但就出土遺物比較,早期綠釉陶器的生產價值,可能比同時期的銅器還高些。因為制作上的精美,就是一般出土漢代銅器不如的。陶器形態也起始有了很多新變化,一切從實用出發。例如現代西南鄉村中還使用的褐釉陶器,在信陽出土一千八百年前陶器中,就已經發現過。現代泡酸菜用的覆水壇子,寶雞縣出土二千年前帶彩陶器中,並且有了好多種不同式樣。這些劃時代的新型陶器,除實用外還十分結實美觀,這也正是中國陶瓷傳統的優點。這時節還有一種和陶釉有密切聯繫的工藝生產,即玻璃器的制作,同樣有較多方面的展開。小件彩琉璃珠裝飾品,各地漢墓中都陸續有發現(西北新疆沙漠廢墟中,朝鮮漢代人墳墓裡,長沙東漢墓等都陸續有發現),其中作得格外精美的,是一種小喇叭花式明藍色的耳珰,和粉紫色長方柱形器物。仿玉色作成的料璧,即《漢書》中說的“璧琉璃”,也常和其他文物在漢墓中出現。又如當時見時髦性的玉具劍,劍柄劍鞘用四五種玉,也有用玉色琉璃作的。至於各色玻璃碗,史傳中雖提起過,實物發現的時代,卻似乎稍晚些。但是由漢代綠釉陶器到宋代的官、均、安、汝四種著名世界的青白瓷器,中間卻有約八百年一段長時間,中國陶瓷發展的情形,我們不明白。它的進步過程,在文獻上雖有些記載,實物知識可極貧乏。因此賞鋻家敘述中國瓷器發展史時,由於知識限制,多把宋瓷當成一個分界點,以前種種隻是簡簡單單胡胡塗塗交代過去。一千七百年前的晉代人,文件中雖提起過中國南方出產的東甌、白坩和縹青瓷,可無人能知道白坩和縹青瓷的正確釉色、品質和式樣。中國人喝茶的習慣,南方人起始於晉代,東甌、白坩即用於喝茶。南北普遍喝茶成為風氣是中唐以後,當時有個喝茶的內行陸羽,著了一部《茶經》,提起過唐代各地茶具名瓷,雖說起越州青瓷如玉,邢州白瓷如雪,同受天下人重視;四川大邑白瓷,又因杜甫詩介紹而著名;到唐末五代,江浙還出產過一種秘色瓷,和北方傳說的柴世宗皇帝造的雨過天青柴窯瓷,遙遙相對,都是著名作品,可是這些瓷器的真實具體情況,知道的人是不多的。經過歷史上幾回大變故,例如宋代為遼金的戰事所代一百年的暴力統治,因此明代以來的記載,就更加不具體。著名世界的公家收藏如故宮博物院對於舊瓷定名,也因之無一定標準。問題的逐漸得到解決,是由一繫列的新發現,幫助啟發了我們,纔慢慢搞清楚的。先是一九三○年前後,河南安陽隋代古墓的開發得到了一份陶器,極引人注意的,是幾個灰青釉四個小耳的罐子,和幾個白瓷小杯子。墓志寫明這墳裡的死人名叫卜仁,是隋仁壽三年埋葬的。重要處是青釉瓷和漢綠釉發生了聯繫,白釉瓷杯還是新紀錄。差不多同時,中國南方古越州窯的種種,經過陳萬裡先生的調查收集,編印了一部《越器圖錄》,也初步豐富了我們許多越繫青瓷的知識。特別重要是一九三六年以來,浙江紹興地方因修公路挖了約三千座古墓,墓中大量青瓷的發現和墓中出土的有字墳磚,刻畫人物車馬的青銅鏡子,經過一九三七年《文瀾學報》上的報告,讓我們明白這份青瓷的時代,實包括了由三國時東吳一直到唐代,前後約六百年,標準的縹青瓷和越青瓷,都可從這份瓷器中得到實物印證。這前後六百年中國南方綠釉瓷的發展史的空隙,就和有了一道橋梁一樣,前後貫串起來了。也因此明白此後宋代南方生產馳名世界的哥窯和龍泉窯,修內司官窯,都有了個來龍去脈,不是憑空創造,被人當成奇跡看待。優秀傳統底子,所以它的發展,倒是歷史必然了。至於北方青瓷的發展,從漢代到隋代,中間依然還有五百年的空隙,無從填滿。北方古董店雖常有一種灰青釉或翠青釉瓶罐雜器,從胎質、釉色、紋片看來,都比唐代白瓷器舊些,比漢釉陶又似乎晚些,一般人常叫它做“古青瓷”。真正時代卻無人知道。另外即五代後周柴氏在顯德中燒造的柴窯,因傳說中的“雨過天青”釉色而著名。明清人筆記輾轉抄引,更增加了它的地位,可是卻有名無實。明代以來記載,矛盾百出,看不出真正問題。種種附會隨之而來,假柴窯因此南北流行。廓清這種傳說和偽托,也是要從地下新的發現來解決的。中國解放為社會帶來了無限光明的希望,對於中國陶瓷史的知識,也得到了一種新的光明照耀,豁然開朗。一九五○年,華北人民政府撥給歷史博物館一大批文物,其中有一份陶瓷,是河北省景縣人民發掘出土的。器物中有孔雀綠釉,有栗殼黃釉,還有很多淺青釉和淡黃釉的杯碗,一件豆青雜釉的高腳盤,三個高約三尺堆雕蓮花大型青釉尊,和一藍一白兩個玻璃碗。若僅此完事,我們還會以為大致是唐宋之際的東西。可是另外還有一些素銅器和素陶器,陶騎士俑和男女俑,都可證明確是北魏以來遺物。更重要的是兩方墓志和幾方銅印,讓我們明白,原來還是一千五六百年前南北史中有名的封家墓葬中器物!這一來,一道新的橋梁,把北方青瓷發展歷史,也完全溝通了。這份陶瓷從釉色,從式樣,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新鮮確實的物證,不啻告訴我們,它既上承漢代青黃釉陶的優秀傳統,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下還啟發了隋唐二代北方的三彩陶和邢州白釉瓷,宋代官、汝、定諸瓷,一直向前邁進。同時把明代人對於柴窯所加的形容,“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黃土”和“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也藉此明白,原來形容的大都是這種六朝瓷器。特別難得的計兩種器物,一件是灰青釉堆雕蓮花大尊,在造形設計和配釉技術上,都完全打破了舊紀錄,達到那個時代極高的成就。造形設計且摻雜了些印度或羅馬雕刻風格,可見出文化上的綜合性。其次是兩個玻璃碗,雖出於北朝人墳墓中,碗的形狀及下部網式紋飾,和西北出土的漢代漆筒子杯花紋倒極相近。自漢代以來,統治階級大都講究服藥,晉代著名方士葛洪著的《抱樸子》,就提起過服神仙長生藥,是要用極貴重的琉璃碗或雲母碗的。這種琉璃碗在河北省出土,還是中國地下材料的嶄新紀錄。因此這份文物,不僅可作漢隋之間數百年間北方陶瓷歷史的新橋梁,還更深一層啟示了我們,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性是永遠在發展中,且不斷會有新的東西,從一個傳統肥沃土壤中生長的。我們讀歷史,就知道這個時代正是住居黃河流域的北中國人民,遭受西部羌胡民族長期戰爭的蹂躪,本來文化受到嚴重摧殘,人民基本手工業生產,也大都被破壞垂盡的時期。陶瓷工人在這種萬分困難悲慘情況下,對於陶瓷的生產,不僅並未把原有優良技術失墜,還繼續不斷講求進步,得到如此驚人的成就。另一面,又因此知道,唐三彩陶和白釉陶瓷,都無一不是從原有基礎上逐漸改進,北宋在河南河北出產的官、均、定、汝四大名瓷的成就以及民間窯瓷器能產生如磁州窯和當陽峪窯、臨汝窯諸瓷,作為百花齊放的狀態,也無一不是在一定程度中慢慢提高,並非突然產生。總之,這份六朝青瓷的發現,對於中國陶瓷美術工藝的研究,實在太有用了。總上種種敘述,我們已比較具體把中國由商代到唐初偉大陶瓷工藝的發展過程以及近五十年發現過程,得到一個簡要明確的印像。還藉此知道,中國陶瓷過去其所以能在世界陶瓷業中居領導地位,實有兩種重要原因:一、生產方式中,很早就已分工組織,到目前為止,分工合作的生產方法,還是比其他手工業生產或半機制工業生產,細密而具體;二、聰敏偉大的陶瓷工人,不問是某一部門的工作,都是非常尊重傳統的優良技術和切實有用經驗的。因為他們深深明白,如何從民族遺產學習,不斷改進生產的技術,又勇於作種種新的試驗,方能在歷史發展每一段落中,都取得非常光輝的新成就。這兩種長處,即到如今還依然好好保持下來,並未失墜。中國古代陶瓷陶瓷發展史是民族文化發展史的一部分。中國有代表性的史前陶器,是三條胖腿的鬲。鬲的產生過程,目下我們還不大明白,有的專家認為是從三個尖錐形的瓶子合並而成的。當時沒有鍋灶,用鬲在火上烹煮東西,實在非常相宜。比較原始的鬲,近於用泥捏成,作法還十分簡單。後來纔加印上些繩子紋,並且起始注重造形,使它既合用,又美觀。進入歷史時期,鬲依然被廣泛使用,卻已經有另外兩種主要陶器產生,考古學者叫它做彩陶和黑陶。彩陶出土範圍極廣,時間前後相差也很大。研究它的因此把它分作數期,但年代終難確定。河南、陝西、甘肅、山西黃河流域一帶發現的,時期比較接近,但更新的發現還不斷在修正過去的估計。這是一種用紅黃色細質泥土做胎,頸肩部分繪有種種黑色花紋,樣子又大方又美觀的陶器。工藝制造照例反映民族情感和氣魄。看看這些彩陶,我們可以明白,古代祖國人民的性格歷來就是健康、明朗、質樸和愛美的。比彩陶時代稍晚些,又有一種黑陶在山東產生,是一九二一年在日照縣城子崖發現的。用細泥土做胎,經過較高火度纔燒成。黑陶的特征是素樸少裝飾,胎質極薄,十分講究造形。同時還發現過一個舊窯址,因此把燒造的方法也弄明白了。有一片殘破黑陶器,上面刻劃了幾個字,很像“網獲六魚一小龜”,可以說是中國陶器上出現的早期文字。少數歷史學者,想把這些東西配合古代歷史傳說,認為是堯舜時代的遺物。這一點意見,目前還沒有得到科學考古專家的承認。代表文字成熟時期的重要發現,是在河南安陽縣洹水邊古墓群裡出土的四種不同陶器(因為和大量龜甲文字同時出土,已經確定這是三千二百年前殷商時代的東西):一、普通使用的灰陶;二、山東城子崖繫的黑陶;三、完全新型的白陶;四、帶灰黃釉的薄質硬陶。灰陶在當時應用極普遍,大小墓中都有,而且特別具有發展性。到了周代,記載上就提起過用它做大瓦棺。春秋戰國時,燕國都城造房子,用瓦已大到兩尺多長,還印有極精美的三角形雲龍花紋。又有刻花的牆磚,合抱大陶鼎,徑尺大瓦頭,圖案都十分壯麗。在長安洛陽一帶漢代古墓裡,還發現過許多印花空心大磚,每塊約七十斤重,五尺多長,上面全是種種好看花紋,有作動植物和遊獵車馬圖案的,有作一條非常矯健活潑龍形的。這些大磚圖案極為精美,設計又合乎科學,表現出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和切實精神,也表現了古代工人的智慧和優秀技術。由此發展,二千年來,中國馳名於世界的古代建築藝術,特別是一千七百年前晉代以來塔的建造和唐宋明清典型的宮殿建築,更加顯出民族藝術的壯美和崇高。在商代墳墓中的黑陶,有幾件是雕塑品,裝飾在墓壁間,可以推想在當時已經是比較珍貴的生產。後來浙江良渚鎮也發現過一些黑陶,時代還不易估定。近年來河南輝縣又發現過一些戰國時期的黑陶鼎,北京郊外也發現過一些漢代黑陶朱畫杯盤,都可以說是古代黑陶的近親。至於白陶的出現,實在是文化史上一件大事情,因此這種花紋精美,形式莊嚴的白質陶器,在世界陶瓷美術史中,占據了首席位置。它的花紋和造形,雖不如同時期青銅器復雜多樣,有幾種卻和當時織出的絲綢花紋相通。重要的是品質已具有白瓷的規模,後來唐代河北燒造的邢瓷,宋代的定瓷,雖和它相去已二千年,還是由它發展而來。另外重要的發現是塗有一層薄薄黃釉的陶器,明白指示我們,三千年以來,聰敏優秀的中國陶瓷工人,就已經知道敷釉是一種特別有進步發展性的技術加工。這種陶器的特征,胎質比其它三種都薄些,釉色黃中泛青,釉下有簡單水紋線條,本質已具備了瓷器所要求的各種條件,恰是後來一切青綠釉瓷器的老大哥。隨後又有四種不同的日用釉陶,在不同地區出現。類是翠綠釉陶器,當時用作墓中殉葬品,風氣較先,或從洛陽長安創始。主要器物多是酒器中的壺、尊和羽觴,近於死人玩具的雜器,有樓房、豬羊圈、倉庫、井灶和種種不同的陶俑。此外還有焚香用的博山爐,是依照當時神話傳說中的海上蓬萊三山風景作成的。主要紋樣是浮雕狩獵紋。這種翠綠色亮釉的配合技術,有可能是當時方士從別處傳來的。在先或隻帝王宮廷中使用,到東漢纔普遍使用。第二類是栗黃色加彩亮釉陶器。在陝西寶雞縣鬥雞臺地方得到,產生時代約在西漢末王莽稱帝前後,器物有各式各樣,特征是釉澤深黃而光亮,還著上粉綠釉彩帶子式裝飾,色調比例配合得非常新穎,在造形風格上也大有進步。一切從實用出發,可是十分美觀。兩種釉色的原理,恰指示了後來唐代三彩陶器和明清琉璃陶一個極正確的發展方向。第三類是茶黃色釉陶器,起始發現於淮河流域,形式多和戰國時代青銅器中的罌、罍差不多。釉色、胎質,上可以承商代釉陶,好像是它極近的親屬,下可以接長江南北三國以來青釉陶器,作成青瓷的先驅。第四類極重要的發現,是一份淺綠釉色陶器,也可以說是早期青瓷器,是河南信陽縣擂鼓臺十年墳墓中挖出來的。這份陶器花紋、形式、釉色都和漢代薄銅器一樣。胎質硬度已完全如瓷器,目下我們說漢代青瓷器,就常用它作代表。這些青綠釉陶啟示了我們對中國陶瓷發展的新認識。即二千年前陶釉的顏色,特別發展了青綠釉,實由於有計劃取法銅器而來。可能有三種不同原因,纔促進技術上的成功:一、從西漢以來節葬的主張到東漢社會起了相當作用;二、社會經濟發展,鑄錢用銅需要量漸多,一般殉葬器物受限制,因而發明用釉陶代替銅器;三、釉陶當時是一種時髦東西,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而來。從上面發現的四種著釉陶器看來,我們可以肯定,陶器上釉至遲到西漢末年,就已成為一種正常的生產。先是釉料中的赭黃和翠綠,在技術上能正確控制,隨後纔是仿銅綠釉得到成功。但就出土遺物比較,早期綠釉陶器的生產價值,可能比同時期的銅器還高些。因為制作上的精美,就是一般出土漢代銅器不如的。陶器形態也起始有了很多新變化,一切從實用出發。例如現代西南鄉村中還使用的褐釉陶器,在信陽出土一千八百年前陶器中,就已經發現過。現代泡酸菜用的覆水壇子,寶雞縣出土二千年前帶彩陶器中,並且有了好多種不同式樣。這些劃時代的新型陶器,除實用外還十分結實美觀,這也正是中國陶瓷傳統的優點。這時節還有一種和陶釉有密切聯繫的工藝生產,即玻璃器的制作,同樣有較多方面的展開。小件彩琉璃珠裝飾品,各地漢墓中都陸續有發現(西北新疆沙漠廢墟中,朝鮮漢代人墳墓裡,長沙東漢墓等都陸續有發現),其中作得格外精美的,是一種小喇叭花式明藍色的耳珰,和粉紫色長方柱形器物。仿玉色作成的料璧,即《漢書》中說的“璧琉璃”,也常和其他文物在漢墓中出現。又如當時見時髦性的玉具劍,劍柄劍鞘用四五種玉,也有用玉色琉璃作的。至於各色玻璃碗,史傳中雖提起過,實物發現的時代,卻似乎稍晚些。但是由漢代綠釉陶器到宋代的官、均、安、汝四種著名世界的青白瓷器,中間卻有約八百年一段長時間,中國陶瓷發展的情形,我們不明白。它的進步過程,在文獻上雖有些記載,實物知識可極貧乏。因此賞鋻家敘述中國瓷器發展史時,由於知識限制,多把宋瓷當成一個分界點,以前種種隻是簡簡單單胡胡塗塗交代過去。一千七百年前的晉代人,文件中雖提起過中國南方出產的東甌、白坩和縹青瓷,可無人能知道白坩和縹青瓷的正確釉色、品質和式樣。中國人喝茶的習慣,南方人起始於晉代,東甌、白坩即用於喝茶。南北普遍喝茶成為風氣是中唐以後,當時有個喝茶的內行陸羽,著了一部《茶經》,提起過唐代各地茶具名瓷,雖說起越州青瓷如玉,邢州白瓷如雪,同受天下人重視;四川大邑白瓷,又因杜甫詩介紹而著名;到唐末五代,江浙還出產過一種秘色瓷,和北方傳說的柴世宗皇帝造的雨過天青柴窯瓷,遙遙相對,都是著名作品,可是這些瓷器的真實具體情況,知道的人是不多的。經過歷史上幾回大變故,例如宋代為遼金的戰事所代一百年的暴力統治,因此明代以來的記載,就更加不具體。著名世界的公家收藏如故宮博物院對於舊瓷定名,也因之無一定標準。問題的逐漸得到解決,是由一繫列的新發現,幫助啟發了我們,纔慢慢搞清楚的。先是一九三○年前後,河南安陽隋代古墓的開發得到了一份陶器,極引人注意的,是幾個灰青釉四個小耳的罐子,和幾個白瓷小杯子。墓志寫明這墳裡的死人名叫卜仁,是隋仁壽三年埋葬的。重要處是青釉瓷和漢綠釉發生了聯繫,白釉瓷杯還是新紀錄。差不多同時,中國南方古越州窯的種種,經過陳萬裡先生的調查收集,編印了一部《越器圖錄》,也初步豐富了我們許多越繫青瓷的知識。特別重要是一九三六年以來,浙江紹興地方因修公路挖了約三千座古墓,墓中大量青瓷的發現和墓中出土的有字墳磚,刻畫人物車馬的青銅鏡子,經過一九三七年《文瀾學報》上的報告,讓我們明白這份青瓷的時代,實包括了由三國時東吳一直到唐代,前後約六百年,標準的縹青瓷和越青瓷,都可從這份瓷器中得到實物印證。這前後六百年中國南方綠釉瓷的發展史的空隙,就和有了一道橋梁一樣,前後貫串起來了。也因此明白此後宋代南方生產馳名世界的哥窯和龍泉窯,修內司官窯,都有了個來龍去脈,不是憑空創造,被人當成奇跡看待。優秀傳統底子,所以它的發展,倒是歷史必然了。至於北方青瓷的發展,從漢代到隋代,中間依然還有五百年的空隙,無從填滿。北方古董店雖常有一種灰青釉或翠青釉瓶罐雜器,從胎質、釉色、紋片看來,都比唐代白瓷器舊些,比漢釉陶又似乎晚些,一般人常叫它做“古青瓷”。真正時代卻無人知道。另外即五代後周柴氏在顯德中燒造的柴窯,因傳說中的“雨過天青”釉色而著名。明清人筆記輾轉抄引,更增加了它的地位,可是卻有名無實。明代以來記載,矛盾百出,看不出真正問題。種種附會隨之而來,假柴窯因此南北流行。廓清這種傳說和偽托,也是要從地下新的發現來解決的。中國解放為社會帶來了無限光明的希望,對於中國陶瓷史的知識,也得到了一種新的光明照耀,豁然開朗。一九五○年,華北人民政府撥給歷史博物館一大批文物,其中有一份陶瓷,是河北省景縣人民發掘出土的。器物中有孔雀綠釉,有栗殼黃釉,還有很多淺青釉和淡黃釉的杯碗,一件豆青雜釉的高腳盤,三個高約三尺堆雕蓮花大型青釉尊,和一藍一白兩個玻璃碗。若僅此完事,我們還會以為大致是唐宋之際的東西。可是另外還有一些素銅器和素陶器,陶騎士俑和男女俑,都可證明確是北魏以來遺物。更重要的是兩方墓志和幾方銅印,讓我們明白,原來還是一千五六百年前南北史中有名的封家墓葬中器物!這一來,一道新的橋梁,把北方青瓷發展歷史,也完全溝通了。這份陶瓷從釉色,從式樣,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新鮮確實的物證,不啻告訴我們,它既上承漢代青黃釉陶的優秀傳統,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下還啟發了隋唐二代北方的三彩陶和邢州白釉瓷,宋代官、汝、定諸瓷,一直向前邁進。同時把明代人對於柴窯所加的形容,“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黃土”和“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也藉此明白,原來形容的大都是這種六朝瓷器。特別難得的計兩種器物,一件是灰青釉堆雕蓮花大尊,在造形設計和配釉技術上,都完全打破了舊紀錄,達到那個時代極高的成就。造形設計且摻雜了些印度或羅馬雕刻風格,可見出文化上的綜合性。其次是兩個玻璃碗,雖出於北朝人墳墓中,碗的形狀及下部網式紋飾,和西北出土的漢代漆筒子杯花紋倒極相近。自漢代以來,統治階級大都講究服藥,晉代著名方士葛洪著的《抱樸子》,就提起過服神仙長生藥,是要用極貴重的琉璃碗或雲母碗的。這種琉璃碗在河北省出土,還是中國地下材料的嶄新紀錄。因此這份文物,不僅可作漢隋之間數百年間北方陶瓷歷史的新橋梁,還更深一層啟示了我們,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性是永遠在發展中,且不斷會有新的東西,從一個傳統肥沃土壤中生長的。我們讀歷史,就知道這個時代正是住居黃河流域的北中國人民,遭受西部羌胡民族長期戰爭的蹂躪,本來文化受到嚴重摧殘,人民基本手工業生產,也大都被破壞垂盡的時期。陶瓷工人在這種萬分困難悲慘情況下,對於陶瓷的生產,不僅並未把原有優良技術失墜,還繼續不斷講求進步,得到如此驚人的成就。另一面,又因此知道,唐三彩陶和白釉陶瓷,都無一不是從原有基礎上逐漸改進,北宋在河南河北出產的官、均、定、汝四大名瓷的成就以及民間窯瓷器能產生如磁州窯和當陽峪窯、臨汝窯諸瓷,作為百花齊放的狀態,也無一不是在一定程度中慢慢提高,並非突然產生。總之,這份六朝青瓷的發現,對於中國陶瓷美術工藝的研究,實在太有用了。總上種種敘述,我們已比較具體把中國由商代到唐初偉大陶瓷工藝的發展過程以及近五十年發現過程,得到一個簡要明確的印像。還藉此知道,中國陶瓷過去其所以能在世界陶瓷業中居領導地位,實有兩種重要原因:一、生產方式中,很早就已分工組織,到目前為止,分工合作的生產方法,還是比其他手工業生產或半機制工業生產,細密而具體;二、聰敏偉大的陶瓷工人,不問是某一部門的工作,都是非常尊重傳統的優良技術和切實有用經驗的。因為他們深深明白,如何從民族遺產學習,不斷改進生產的技術,又勇於作種種新的試驗,方能在歷史發展每一段落中,都取得非常光輝的新成就。這兩種長處,即到如今還依然好好保持下來,並未失墜。
    一九五三年七月改寫

    玻璃工藝的歷史探討中國玻璃或玻璃生產,早出現的年代,目下我們還缺少完全正確具體的知識。但知道從周代以來,在詩文傳志中就經常用到如下一些名詞:“璆琳”、“球琳”、“璇珠”、“珂珬”、“火齊”、“琉璃”、“瑯玕”、“明月珠”和晉六朝記載中的“玻璃”、“瑟瑟”,後人注解雖然多認為是不同種類的玉石,如聯繫近十年古代墓葬中出土的豐富實物分析,這些東西事實上大部分是和人造珠玉發生關繫的。這種單色或復色、透明或半透明的早期人造珠玉,後來通稱為“料器”。古代多混合珠玉雜寶石作婦女頸部或頭上貴重裝飾品,有時還和其他細金工鑲嵌綜合使用。如同戰國時的雲乳紋璧,漢代玉具劍上的浮雕子母闢邪、璏和珥、雲乳紋鐔首等。也有仿玉作殮身含口用白琉璃作成蟬形的。漢代且更進一步比較大量燒成大小一般藍綠諸色珠子,用做帳子類邊沿瓔珞裝飾。武帝的甲乙帳,部分或即由這種人造珠玉作成。到唐代纔大量普遍應用到泥塑佛菩薩身體上,以及多數人民日用首飾上和部分日用品方面。至於名稱依舊沒有嚴格區分。大致珠子或器物類半透明的,通稱“琉璃”,透明的纔叫“玻璃”。事實上還常常是用同類材料做成的。又宋代以後,還有“藥玉”、“罐子玉”或“硝子”、“料器”等名稱,也同指各色仿玉玻璃而言。外來物,僅大食貢物即有“玻璃器”、“玻璃瓶”、“玻璃甕”、“碧—白琉璃酒器”等名目。而彩釉陶磚瓦,這時也已經正式叫做琉璃磚瓦。《營造法式》一書中,且有專章記載它的燒造配料種種方法。在中國西部發掘的四千年前到六千年間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中,已發現過各種琢磨光滑的小粒鑽孔玉石,常混合花紋細致的穿孔蚌貝,白色的獸牙,編成組列作頸串裝飾物。在中國河南發掘的約三千二百年前青銅器時代墓葬中,除發現大量精美無匹的青銅器和雕琢細致的玉器,鑲嵌松綠石和玉蚌的青銅斧、鉞、戈、矛、兵器,同時並發現許多釉澤明瑩的硬質陶器。到西周敷蝦青釉的硬質陶,南北均有發現。這時期由於冶金技術的進展,已能有計劃地提煉青銅、黃金和鉛,並學會用松綠石鑲嵌,用朱砂做彩繪。由於裝飾品應用的要求,對玉石的愛好,和矽化物燒造技術的正確掌握,從技術發展來看,這時期中國工人就有可能燒造近於玻璃的珠子。至晚到約二千八九百年前的西周中期,有可能在婦女頸串裝飾品中發現這種人造雜色玉石。惟西周重農耕,尚儉樸,這種生產品不切於實用,因而在農奴制社會中要求不廣,生產品即使有也不會多。到二千四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之際,由於鐵的發現,和鐵工具的廣泛使用,生產有了多方面的進步,物質文化各部門也隨同發展。襄邑出多色彩錦,齊魯出薄質羅紈,綺縞細繡紋已全國著名。銀的提煉成功和鎏金鎏銀技術的掌握,使得細金工鑲嵌和雕玉藝術都達到了高度水平。金銀彩繪漆器的大量應用,更豐富了這一歷史階段工藝的特色。在這時期的墓葬中,纔發現各種品質純潔、花紋精美的珠子式和管狀式單色和彩色玻璃生產。重要出土地計有西安、洛陽、輝縣、壽縣、長沙等處。就目前知識說來,內容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一、單色的:計有豆綠、明藍、乳白、水青各式。二、復色的:計有藍白、綠白、綠黃、黑白兩色並合及多色並合各式,近於取法纏絲瑪瑙和犀毗漆而作。特別重要的是一種在綠藍白本色球體上另加其他復色花紋鑲嵌各式。這一品種中又可分平嵌和凸起不同的技術處理。三、棕色陶制球上加塗彩釉,再繪粉藍、銀白淺彩的。這一類也有許多種不同式樣。這些色彩華美鮮明的工藝品,有圓球形或多面球形,又有管子式和棗核式,圓球形直徑大過五公分以上的,多屬第三類彩釉陶球,上面常用粉彩作成種種斜方格子花紋圖案,本質實不屬於玻璃。一般成品多在直徑二三公分左右。其中第二類加工極復雜,品質也特別精美,常和金銀細工結合,於金銀錯酒器或其他器物上如青銅鏡子,做主要部分鑲嵌使用。或和雕玉共同鑲嵌於金銀帶鉤上,或單獨鑲嵌於鎏金帶鉤上(如故宮所藏品)。也有用在參帶式漆器鎏金銅足上的(如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的奩足)。但以和金玉結合作綜合處理的金村式大罍和鏡子藝術成就特別高。從比較材料研究,它在當時生產量還不怎麼多。另有一種模仿“羊脂玉”做成的璧璜,和當時流行的珍貴青銅玉具劍的劍柄及漆鞘中部的裝飾品,時代可能還要晚一些;早可到戰國,晚則到西漢前期。品質特別精美純粹,則應數在河南和長沙古墓出土的藍料喇叭花式管狀裝飾品。過去以為這是鼻塞或耳珰,現已證明還是串珠的一部分。時間多屬西漢。又長沙曾出土一純藍玻璃矛頭,還是戰國矛頭式樣。廣東漢墓又發現兩個藍料碗和整份成串純淨藍色珠子,其中還有些黃金質鏤空小球。年來這部門知識日益豐富,二千年前漢人墓葬遺物中玻璃裝飾品的出土範圍越加普遍。除中原各地,即西南的成都、南方的廣州、東南的浙江以及東北和西北邊遠的內蒙古、新疆、甘肅各個地區,都有品質大同小異的實物出土。小如米粒的料珠,也以這個階段墳墓中出土的比較多。惟第二類復色的彩料珠,這時期已很少見。至於彩釉陶珠則更少。原來這時節中國釉陶用器已全國使用,如陝、洛、河北、山東之翠綠釉,廣東、湖南之青黃釉,長江中部各地之蝦背青釉,以及長江下遊江浙之早期縹青釉都達到成熟時期。並且有了復色彩釉陶,如陝西鬥雞臺出黃釉上加綠彩。出土料珠一般常是綠藍水青單色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應數長沙和洛陽出土,長度約三公分小喇叭式的藍色料器和一九五四年在廣州出土的大串藍料珠子。湖南出土的品質透明純淨玻璃矛頭,和廣東出土的二玻璃碗,格外重要。因為可證明這時期工人已能突破過去限制,在料珠以外能燒成較大件兵器和飲食器。由於海外文化交流的發展,漢代或更早一些時期,西北陸路已經常有大量中國生產的蠶絲和精美錦繡,外輸羅馬、波斯和中近東其他文明古國,並吸收外來物質文化和生產技術。這種玻璃生產品,除中國自造外,技術進展自然也有可能是由於外來文化交流的結果。並且還有可能一部分成品是從南海方面其他文明古國直接運來的。因《漢書·地理志》載黃支諸國事時,就提起過武帝時曾使人“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又《西域傳》也有罽賓國出“璧琉璃”語,《魏略》則稱“大秦國出赤、白、黑、黃、青、綠、縹、紺、紅、紫十種流離”。但從出土器物形式,如作雲乳紋的璧、白料蟬、浮雕子母闢邪的劍飾、戰國式的矛頭等看來,可以說這部分實物,是隻有在國內纔能生產的。晉南北朝以來翻譯印度佛經,更歡喜用“琉璃”、“玻璃”等字句。因此過去中國歷史學者受“中國文化西來說”的影響,多以為中國琉璃和陶器上釉的技術,都是外來物,而且時間還晚到漢魏時代。近年來新的殷周有釉陶器的發現,和晚周及漢代大量精美玻璃實物的出土,和數以萬計墓葬材料的陸續出土,已證明舊說見解實不正確。現在我們可以比較肯定的說,中國工人制造玻璃的技術,由顆粒裝飾品發展而成小件雕刻品,至晚在二千二百年前的戰國末期已經完成。再進一步發展成日用飲食器物,二千年前的西漢也已經成功。戰國古墓中,已發現有玉色琉璃璧和玉具劍柄,以及劍鞘上特有的玻璃裝飾物品。漢代墓中並有了死者口中含著的白琉璃蟬,廣東漢墓並且已經發現琉璃碗。魏晉時人作的《西京雜記》、《漢武故事》、《飛燕外傳》和三國《胡綜別傳》,如記載還有一部分可靠性,則早到西漢,晚到三國時期,還使用過大片板狀琉璃作成的屏風。雖然這時期小屏風做蔽燈用的還不過二尺見方(見《列女仁智圖》),用於個人獨坐的,也不過現在的三尺大小(見彩筐塚所得彩漆筐上繪孝子傳故事)。然而還是可以說明板玻璃已能有計劃燒出。換言之,即中國板玻璃的應用,時間有可能也早過二千年前。三國以後詩人著作中,已經常提起琉璃器物,如著名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就說及琉璃榻,傅咸文中曾歌詠琉璃酒卮,其他還有琉璃枕、琉璃硯匣、筆床各物。又著名筆記小說《世說新語》內容多是輯錄魏晉人雜傳記而成,其中記“滿奮畏風,在晉帝坐,北窗作琉璃扉,實密似疏,奮有寒色”。又記王濟事,稱濟為人豪侈,飲饌多貯琉璃碗器中。石崇、王愷鬥富為人所共知,如為三尺高珊瑚和數十重錦步障,其實也談起琉璃碗事。可知西晉以來已經有相當多的產量。惟記載未說明出處,是來自南海或得自西域,抑或即本國工人燒造,未可得知。西晉末年,因西北羌胡諸遊牧氏族侵入中國漢族文化中心的長安、洛陽,戰事並繼續發展,中國國土因此暫時以長江為界,分裂成兩個部分,即歷史中的南北朝時期。在長江以北,遊牧民族軍事統治者長時期的劇烈鬥爭,使重要的生產文化成就多遭受嚴重破壞。琉璃制造技術,也因此失傳。直到北魏拓跋氏統一北方後,纔又恢復生產,《北史》稱:“太武時,其國人商販京師(指洛陽),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采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餘人。光色映澈。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國中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由此可知彩色琉璃的燒造技術在北方確曾一度失傳。到此又能大量燒造平板器物,直接使用到可容百人行動的大建築物中。這類活動建築物雖然已無遺跡可尋,但在同時期墓葬中,卻有重要實物發現。建國後河北景縣封姓五座古墓發掘中,除得到大量具有時代特征的青釉陶瓷外,還得到兩個玻璃碗,一個藍色,一個淺綠色,現陳列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這種碗當時似為服長生藥所用,晉代人有稱它做“雲母碗”的。這時期南中國生產已有進一步發展,綠釉瓷的燒造也達到了完全成熟期。薄質絲綢和新興造紙,更開始著聞全國。文獻記載中雖敘述過用琉璃做種種器物(如庾翼在廣州贈人白,似即白色料器),由於制作技術究竟比較復雜,並且燒造技術僅掌握在少數工人手裡,成品雖美觀,還是遠不如當時在江浙能大量生產的縹青色釉薄質瓷器切合實用。又因政治上經過劇烈變化,正和其他文化成就一樣,玻璃無法進一步發展,關於實物品質形式的知識我們也知道不多。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佛教迷信極盛時期,統治者企圖借宗教來麻醉人民的反抗意識,大修廟宇,照史書記載,北朝統治者曾派白整督工七十萬人修造洛陽伊闕佛寺。南朝的首都金陵相傳也有五百座大廟,北朝的廟宇則有一千三百多個。此外還有雲岡、敦煌、麥積山、天龍山、洛陽、青州、鞏縣等石窟建築群。這時期的佛像以土木雕塑而成,而且都經常使用各色珠玉寶石、琉璃作瓔珞裝飾物。試從現存洞窟壁畫雕塑裝飾,如敦煌壁畫近於鬥帳的華蓋、藻井部分邊沿的流蘇來看,還可想像得出當時彩琉璃珠的基本式樣及其應用情形。隋代政府收藏的書畫卷軸,照史志記載,也有用各色琉璃作軸頭的。隋仁壽時李靜訓墓中幾件水綠色玻璃器,是目前為止出土文物中能說明當時生產水平的幾件實物。《隋遺錄》記載中提及的宮中明月珠,有可能即為如宋人筆記小說所說的一種白色新型大琉璃燈。所不同處,隻是隋代還當成宮中奇寶,宋代則已為商店中招徠主顧之物。《隋書·何稠傳》稱曾發明綠瓷,歷來學者多據這點文獻材料,說綠瓷成於何稠。如以近年出土文物判斷,則綠釉瓷北方早可到,惟白瓷倒隻在隋代初次出現,透明綠琉璃也在這一歷史階段達成熟期。唐代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琉璃制作也有了新的發展。廟宇殿堂雕塑裝飾更擴大了彩色琉璃的需要,根據《唐會要》和《唐六典》記載,除由政府專設“冶局”主持全國廟宇裝飾佛像的琉璃生產外,日用器物中琉璃的使用,也日益增多。唐詩人如李白等,每用豪邁愉快感情歌頌現實生活時,提及西涼葡萄酒必兼及夜光杯或琉璃鐘,此外琉璃窗、琉璃扉也常出現於詩文中。惟多近於從《藝文類聚》中掇拾《西京雜記》等文作辭章形容,不是事實。因直到晚唐蘇鶚《杜陽雜載家紅琉璃盤,還認為是重要寶物,可知珠璣易燒,大件瓶盤還不多見。又《唐六典》卷四說:“平民嫁女頭上金銀釵許用琉璃塗飾。”《唐六典》完成於天寶時代,可知當時一般小件琉璃應用的普遍程度。不過作器物的特種彩色琉璃,依舊似乎不怎麼多。直到宋代,真臘貯猛火油和其他外來薔薇露,還特別記載是用玻璃瓶貯藏,記大食傳入中國貢品時,也曾提及許多種玻璃器。可知中國工人還不熟悉掌握這種燒造技術。這問題如孤立的從技術發展上來認識,是不易理解的,甚至於因此會使人對於戰國、漢代以來琉璃生產的成就產生懷疑。但是如聯繫其他部門生產情形看,就可知道這種情況倒是十分自然的事。唐代瓷器的燒造,品質已十分精美。河北邢州的白質瓷器,和江南越州的綠釉瓷器生產品不僅具全國性,並且有大量成品向海外各國輸出。又中國絲綢錦緞,原來就有一個更久遠的優秀傳統。發展到唐代,薄質紗羅由漢代的方孔紗到唐代的輕容、鮫綃,更有高度的進步。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多數應用的要求有密切關繫,玻璃和陶器比較,技術處理遠比陶器困難,應用價值卻又不如陶器高,這是當時透明琉璃不容易向應用器物發展的原因。玻璃和薄質紗羅和紡織物比較,也是如此。薄紗中“輕容”,詩文中形容或稱“霧縠”,顯示質地細薄,已非一般人工可比。由於這類輕紗薄絹的生產,既結實又細致,甚至於影響到中國造紙工業的進展。例如五代以來雖有澄心堂紙的生產,在繪畫應用上,卻始終不能全代替細絹的地位。一般作燈籠、糊窗隔子,用紗羅早成社會習慣,而且在使用時具有種種便利條件,價值更遠比玻璃低賤,這是使平板玻璃在唐代不容易得到發展的又一原因。因此直到晚唐《邺侯家乘》稱代宗時嶺南進九寸琉璃盤,載家有徑尺紅琉璃盤,都認為是難得寶物。唐代重燈節,每宵全國舉行燈節。當時政府所在地的長安燈節,更是輝煌壯觀。據《朝野僉載》敘述,睿宗和武則天時燈有高及十丈延續百丈的。這種成組列的燈彩,個體多作圓形或多面球形的骨架,用薄紗糊就,畫上種種花紋,燈旁四角還點綴種種彩色流蘇珠翠。琉璃的使用,是作為燈旁裝飾,燈的主要部分還是用紗。借此可知某一部門的生產,常常和其他部門生產相互制約,有些還出於經濟原因。唐代鏡子工藝可說是青銅工藝的尾聲,然而也是壓軸戲,許多作品真可說近於神工鬼斧,達到金屬工藝浮雕技術水平。並且已經大量使用金銀薄片鑲嵌在鏡子背面,制作了許多華麗秀美的高級藝術品外,還曾用彩色琉璃鑲到鏡子背上,得到非凡成功。可是卻沒有工人會想到把這種琉璃磨光,設法塗上磨鏡藥,即可創造出玻璃鏡子。這種玻璃鏡子直到一千年後纔能產生出來,結束了青銅鏡子延長約二千三百年的歷史使命。仔細分析,還是受條件制約限制,即當時鑄鏡工藝優秀傳統,已成習慣,而且十分經濟,纔不會考慮到還有其他更便宜的材料可以代替。

    談瓷器藝術近十年以來每一次出國陶瓷工藝品預展,我都有機會參觀,真是幸運,深深感到萬千老師傅和工人同志共同努力下,景德鎮瓷業,正若駕著千裡馬,以極大速度向前行進,成績一年比一年好。看過這次在故宮展出的新產品,纔知道陶瓷工藝又得到更大的豐收。特別顯著如失傳二百年的有色釉胭脂水,繼孔雀綠、祭紅、嬌黃、鼕青等得到成功。這些新品種都釉色明瑩勻稱,達到了康雍時的水平,今後發展還無可限量。生產粉彩和釉下彩茶具,折枝花處理和清秀造型結合,作到既美觀,又符合實用,發展方向可說完全正確,必然會在國際上得到極高的評價。這種成功實值得全國陶瓷業生產取法,搪瓷生產花紋設計也值得向此學習。此外還有許多大小瓶子,也造型健康秀撥,穩定大方,裝飾圖案又能結合要求,藝術效果極高。總的看來,可以說這個展出給我印像是各極其妙,美不勝收。惟個人認為景德鎮瓷還不宜以這些成就自限。整個中國各部門生產既然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發展,新的需要將日益增多,瓷的應用範圍也必然日益擴大。即以北京首都一地而言,千百種有紀念性新建築,如博物館、大戲院、大禮堂、地下鐵道等等,都需要新的藝術裝飾,景德鎮瓷質料既好,又易清潔,也不怕陽光雨露,一個藝術家如善於結合需要,作出新的陶瓷設計,必可進一步發揮瓷的特長到新興萬千種事物上去,得到非凡成功。如作中型個別勞動人物雕塑,或紀念碑群像設計,用牙白瓷或加有色釉。如作大面積屏、壁、照牆、廊道裝飾,用各種釉色華美彩瓷鑲嵌。如燒淺色瓷磚,作門梁或室內裝飾,代替彩畫。此外則面對生活日益提高的人民日常生活要求,即有五十個景德鎮生產日用瓷,也怕還是供不應求,必需在各省市有條件地區發展現代燒瓷業。不過景德鎮生產如能注意到將來這個現實問題,即早投入部分人力,試在一部分生產中,領頭當先,把當前得到普遍成功的高級繪畫瓷,轉用吹花貼花法代替,加工勞力,成為比較多數人可購買的廉價日用品,也應當看成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新方向。而且這種成功,纔可說是新的國家瓷業真正的成功。人民生活在不斷提高,也有理由要求在不久將來即可看到這種新產品上市!這是一個方向問題。這麼作並不會妨害高級瓷的生產。如長此疏忽,任日用瓷保留到現在情況下,倒是不大合理的。就目下展品而言,有些小弱點也可提提。如有些瓶子胎料(特別是口沿部分)似乎略厚一些,比例不大合適,不免影響美觀。造型有部分破格,看來別扭,且和裝飾花紋不能很好結合,似乎值得從“古為今用”目的出發,多參考些傳統優秀成品,能有所折中即可改善。造型還受拘束,有保守處,或者更廣泛一些從商周銅和唐陶、宋瓷及康雍以來得到成就的彩瓷、單色釉瓷,全面加以注意,即可取得更多有益的啟發。又青花料目前色度尚不夠穩定,有的燒出效果好,有的卻發獃,有的又變成如洋藍,不甚美觀,值得作更深研究,或和科學院化學研究部門合作,取得有用成果。或從青料以外再作些試驗,如發現其他鮮明釉下顏色。釉裡紅特別是青花加紫,和釉下素三彩也待作新的努力,目下成就還不甚好。這些問題固然靠生產經驗來修正,更重要還是得進一步和化學物理研究部門結合,如同燒祭紅方式,能得到科學研究部門合作,解決即容易得多。至於新產品中彩墨山水人物繪畫裝飾,在展出品中成就不見特別出色,原因大致是由於畫稿畫法比較保守,並不是由於技術限制。因為一般畫師多習慣從清代中葉繪畫取法,布色構圖多比較細碎煩瑣,不免精致有餘,氣魄不大,且乏韻味。和明代青花瓷中的簡筆山水花鳥比較,及康雍青花山水人物花鳥比較,即可見出日下生產加工費力雖加倍,效果卻不能如預期。山水畫用墨彩較多,見油光,在瓷上使用凝固不靈活。為補救這一薄弱環節,私意值得從資料儲備工作入手。多為老師傅準備些好畫稿供觀摩,從個人經驗以外更充實些養料。如能博采兼收,必可得到更新的成功。個人意見不妨參明諸名家畫稿筆法設意構圖,作些插屏掛屏試驗。例如花鳥用崔白、王淵、呂紀、林良、邊景昭、徐青籐、陳復道、惲南田,山水參董源、夏圭、王詵、馬遠、趙幹、松雪、雲林、曹知白、盛懋、張靈、瀋周、石濤、八大,人物參張萱、周文矩、李公麟、唐寅,……以至參用近人齊白石花鳥,李可染山水畫法,必然會有更大發展。因為老師傅能精細卻不大習慣簡易,一習慣,情況即大不相同。這問題和湖南湘繡、北京雕漆有相似情形。要豐富多彩,得花樣百出,擴大題材,改進技法。此外甚至還可用彩漆、描金漆、螺甸、刻絲、刺繡千百種不同裝飾法,集合瓷繪特性,利用素三彩、硬五彩及鬥彩等不同加工方法,放映到新的日用瓷或美術瓷上,達到不同效果。總之,得不為目下成功所限制,來取精用宏,作新的突破努力,纔可充分發揮潛力,利用遺產,別創新作,收百花齊放效果。保守下去即近於凝固,不能和社會發展要求相合。至於立體雕像,如何從賞玩性主題,提高到有意識表現現實生活,特別是作三五尺面積的塑像群,也是值得加強注意處。因為這類作品實不宜僅僅停滯到泥人張面人郎成就上,還有更大前途。但是卻惟有和社會現實結合,新的塑像瓷纔會有更廣大的前途。這工作廣東陽江窯藝人和浙江木雕藝人,已先走了一步,作了不少有意義嘗試,值得急起直追。此外如雕塑人物燈座,目前取法受十九世紀國外燒瓷法影響,不大符合現代要求。浙江青田石燈走了彎路,多作細花薄葉,使用戶時時提心弔膽,景德瓷更不宜學步。因為在實用品作許多精雕細琢,或者轉不適宜於實用,反不如用像牙色瓷特制一種棒槌瓶或雙陸樽式,或素瓷加翠綠或胭脂紅剔刻暗花作燈座,給人安定愉快感為有前途而足稱真正新品種也。燈座為實用物,現代日用品不論用塑料、玻璃、合金、木材等作成,必然發展趨勢是簡潔、單純、干淨、利落,這也正是瓷器極容易作到的。作新的燈座創造,宜以移動便利,不怕絆倒、不易踫損為方向,過度裝飾不合要求。至於裝飾加工部分,剔花堆花法,目下產品如幾件天藍掛粉盤子,是用現代西洋雕塑法,雖得到一定成功,但是還值得作更多方面試驗。可供景德鎮老師傅和青年藝人參考的,或者還是宋耀窯,當陽峪、磁州、定州諸窯各種不同加工雕花作法,以及明代永樂時雕漆法,嘉定刻竹法,和雍正、乾隆漿胎瓷繡雕法,浮雕法,以及康熙素三彩部分淺刻堆釉法,還有百十種不同處理,都值得保存下來,充分加以利用,不利用未免可惜。新產品中對於圖案串枝、錦地開光,這次展出新花樣不算多,也少新發展。這個優秀傳統,也有不少值得繼承下來的東西值得參考。例如近年出現極多的錦繡花紋,古代漆器、近代少數民族染織花紋,如能部分轉用到新電光瓷花紋上,用作帶式裝飾,都必然會收到好效果。本於一切研究學習,都重在有助於新的生產的提高的想法,外行一得之見,或有不少錯誤處,寫出來作為一點建議,供專家參考。並盼另日還有機會當面向各位老師傅商討請教。
    1959年10月寫中國古代陶瓷陶瓷發展史是民族文化發展史的一部分。中國有代表性的史前陶器,是三條胖腿的鬲。鬲的產生過程,目下我們還不大明白,有的專家認為是從三個尖錐形的瓶子合並而成的。當時沒有鍋灶,用鬲在火上烹煮東西,實在非常相宜。比較原始的鬲,近於用泥捏成,作法還十分簡單。後來纔加印上些繩子紋,並且起始注重造形,使它既合用,又美觀。進入歷史時期,鬲依然被廣泛使用,卻已經有另外兩種主要陶器產生,考古學者叫它做彩陶和黑陶。彩陶出土範圍極廣,時間前後相差也很大。研究它的因此把它分作數期,但年代終難確定。河南、陝西、甘肅、山西黃河流域一帶發現的,時期比較接近,但更新的發現還不斷在修正過去的估計。這是一種用紅黃色細質泥土做胎,頸肩部分繪有種種黑色花紋,樣子又大方又美觀的陶器。工藝制造照例反映民族情感和氣魄。看看這些彩陶,我們可以明白,古代祖國人民的性格歷來就是健康、明朗、質樸和愛美的。比彩陶時代稍晚些,又有一種黑陶在山東產生,是一九二一年在日照縣城子崖發現的。用細泥土做胎,經過較高火度纔燒成。黑陶的特征是素樸少裝飾,胎質極薄,十分講究造形。同時還發現過一個舊窯址,因此把燒造的方法也弄明白了。有一片殘破黑陶器,上面刻劃了幾個字,很像“網獲六魚一小龜”,可以說是中國陶器上出現的早期文字。少數歷史學者,想把這些東西配合古代歷史傳說,認為是堯舜時代的遺物。這一點意見,目前還沒有得到科學考古專家的承認。代表文字成熟時期的重要發現,是在河南安陽縣洹水邊古墓群裡出土的四種不同陶器(因為和大量龜甲文字同時出土,已經確定這是三千二百年前殷商時代的東西):一、普通使用的灰陶;二、山東城子崖繫的黑陶;三、完全新型的白陶;四、帶灰黃釉的薄質硬陶。灰陶在當時應用極普遍,大小墓中都有,而且特別具有發展性。到了周代,記載上就提起過用它做大瓦棺。春秋戰國時,燕國都城造房子,用瓦已大到兩尺多長,還印有極精美的三角形雲龍花紋。又有刻花的牆磚,合抱大陶鼎,徑尺大瓦頭,圖案都十分壯麗。在長安洛陽一帶漢代古墓裡,還發現過許多印花空心大磚,每塊約七十斤重,五尺多長,上面全是種種好看花紋,有作動植物和遊獵車馬圖案的,有作一條非常矯健活潑龍形的。這些大磚圖案極為精美,設計又合乎科學,表現出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和切實精神,也表現了古代工人的智慧和優秀技術。由此發展,二千年來,中國馳名於世界的古代建築藝術,特別是一千七百年前晉代以來塔的建造和唐宋明清典型的宮殿建築,更加顯出民族藝術的壯美和崇高。在商代墳墓中的黑陶,有幾件是雕塑品,裝飾在墓壁間,可以推想在當時已經是比較珍貴的生產。後來浙江良渚鎮也發現過一些黑陶,時代還不易估定。近年來河南輝縣又發現過一些戰國時期的黑陶鼎,北京郊外也發現過一些漢代黑陶朱畫杯盤,都可以說是古代黑陶的近親。至於白陶的出現,實在是文化史上一件大事情,因此這種花紋精美,形式莊嚴的白質陶器,在世界陶瓷美術史中,占據了首席位置。它的花紋和造形,雖不如同時期青銅器復雜多樣,有幾種卻和當時織出的絲綢花紋相通。重要的是品質已具有白瓷的規模,後來唐代河北燒造的邢瓷,宋代的定瓷,雖和它相去已二千年,還是由它發展而來。另外重要的發現是塗有一層薄薄黃釉的陶器,明白指示我們,三千年以來,聰敏優秀的中國陶瓷工人,就已經知道敷釉是一種特別有進步發展性的技術加工。這種陶器的特征,胎質比其它三種都薄些,釉色黃中泛青,釉下有簡單水紋線條,本質已具備了瓷器所要求的各種條件,恰是後來一切青綠釉瓷器的老大哥。隨後又有四種不同的日用釉陶,在不同地區出現。類是翠綠釉陶器,當時用作墓中殉葬品,風氣較先,或從洛陽長安創始。主要器物多是酒器中的壺、尊和羽觴,近於死人玩具的雜器,有樓房、豬羊圈、倉庫、井灶和種種不同的陶俑。此外還有焚香用的博山爐,是依照當時神話傳說中的海上蓬萊三山風景作成的。主要紋樣是浮雕狩獵紋。這種翠綠色亮釉的配合技術,有可能是當時方士從別處傳來的。在先或隻帝王宮廷中使用,到東漢纔普遍使用。第二類是栗黃色加彩亮釉陶器。在陝西寶雞縣鬥雞臺地方得到,產生時代約在西漢末王莽稱帝前後,器物有各式各樣,特征是釉澤深黃而光亮,還著上粉綠釉彩帶子式裝飾,色調比例配合得非常新穎,在造形風格上也大有進步。一切從實用出發,可是十分美觀。兩種釉色的原理,恰指示了後來唐代三彩陶器和明清琉璃陶一個極正確的發展方向。第三類是茶黃色釉陶器,起始發現於淮河流域,形式多和戰國時代青銅器中的罌、罍差不多。釉色、胎質,上可以承商代釉陶,好像是它極近的親屬,下可以接長江南北三國以來青釉陶器,作成青瓷的先驅。第四類極重要的發現,是一份淺綠釉色陶器,也可以說是早期青瓷器,是河南信陽縣擂鼓臺十年墳墓中挖出來的。這份陶器花紋、形式、釉色都和漢代薄銅器一樣。胎質硬度已完全如瓷器,目下我們說漢代青瓷器,就常用它作代表。這些青綠釉陶啟示了我們對中國陶瓷發展的新認識。即二千年前陶釉的顏色,特別發展了青綠釉,實由於有計劃取法銅器而來。可能有三種不同原因,纔促進技術上的成功:一、從西漢以來節葬的主張到東漢社會起了相當作用;二、社會經濟發展,鑄錢用銅需要量漸多,一般殉葬器物受限制,因而發明用釉陶代替銅器;三、釉陶當時是一種時髦東西,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而來。從上面發現的四種著釉陶器看來,我們可以肯定,陶器上釉至遲到西漢末年,就已成為一種正常的生產。先是釉料中的赭黃和翠綠,在技術上能正確控制,隨後纔是仿銅綠釉得到成功。但就出土遺物比較,早期綠釉陶器的生產價值,可能比同時期的銅器還高些。因為制作上的精美,就是一般出土漢代銅器不如的。陶器形態也起始有了很多新變化,一切從實用出發。例如現代西南鄉村中還使用的褐釉陶器,在信陽出土一千八百年前陶器中,就已經發現過。現代泡酸菜用的覆水壇子,寶雞縣出土二千年前帶彩陶器中,並且有了好多種不同式樣。這些劃時代的新型陶器,除實用外還十分結實美觀,這也正是中國陶瓷傳統的優點。這時節還有一種和陶釉有密切聯繫的工藝生產,即玻璃器的制作,同樣有較多方面的展開。小件彩琉璃珠裝飾品,各地漢墓中都陸續有發現(西北新疆沙漠廢墟中,朝鮮漢代人墳墓裡,長沙東漢墓等都陸續有發現),其中作得格外精美的,是一種小喇叭花式明藍色的耳珰,和粉紫色長方柱形器物。仿玉色作成的料璧,即《漢書》中說的“璧琉璃”,也常和其他文物在漢墓中出現。又如當時見時髦性的玉具劍,劍柄劍鞘用四五種玉,也有用玉色琉璃作的。至於各色玻璃碗,史傳中雖提起過,實物發現的時代,卻似乎稍晚些。但是由漢代綠釉陶器到宋代的官、均、安、汝四種著名世界的青白瓷器,中間卻有約八百年一段長時間,中國陶瓷發展的情形,我們不明白。它的進步過程,在文獻上雖有些記載,實物知識可極貧乏。因此賞鋻家敘述中國瓷器發展史時,由於知識限制,多把宋瓷當成一個分界點,以前種種隻是簡簡單單胡胡塗塗交代過去。一千七百年前的晉代人,文件中雖提起過中國南方出產的東甌、白坩和縹青瓷,可無人能知道白坩和縹青瓷的正確釉色、品質和式樣。中國人喝茶的習慣,南方人起始於晉代,東甌、白坩即用於喝茶。南北普遍喝茶成為風氣是中唐以後,當時有個喝茶的內行陸羽,著了一部《茶經》,提起過唐代各地茶具名瓷,雖說起越州青瓷如玉,邢州白瓷如雪,同受天下人重視;四川大邑白瓷,又因杜甫詩介紹而著名;到唐末五代,江浙還出產過一種秘色瓷,和北方傳說的柴世宗皇帝造的雨過天青柴窯瓷,遙遙相對,都是著名作品,可是這些瓷器的真實具體情況,知道的人是不多的。經過歷史上幾回大變故,例如宋代為遼金的戰事所代一百年的暴力統治,因此明代以來的記載,就更加不具體。著名世界的公家收藏如故宮博物院對於舊瓷定名,也因之無一定標準。問題的逐漸得到解決,是由一繫列的新發現,幫助啟發了我們,纔慢慢搞清楚的。先是一九三○年前後,河南安陽隋代古墓的開發得到了一份陶器,極引人注意的,是幾個灰青釉四個小耳的罐子,和幾個白瓷小杯子。墓志寫明這墳裡的死人名叫卜仁,是隋仁壽三年埋葬的。重要處是青釉瓷和漢綠釉發生了聯繫,白釉瓷杯還是新紀錄。差不多同時,中國南方古越州窯的種種,經過陳萬裡先生的調查收集,編印了一部《越器圖錄》,也初步豐富了我們許多越繫青瓷的知識。特別重要是一九三六年以來,浙江紹興地方因修公路挖了約三千座古墓,墓中大量青瓷的發現和墓中出土的有字墳磚,刻畫人物車馬的青銅鏡子,經過一九三七年《文瀾學報》上的報告,讓我們明白這份青瓷的時代,實包括了由三國時東吳一直到唐代,前後約六百年,標準的縹青瓷和越青瓷,都可從這份瓷器中得到實物印證。這前後六百年中國南方綠釉瓷的發展史的空隙,就和有了一道橋梁一樣,前後貫串起來了。也因此明白此後宋代南方生產馳名世界的哥窯和龍泉窯,修內司官窯,都有了個來龍去脈,不是憑空創造,被人當成奇跡看待。優秀傳統底子,所以它的發展,倒是歷史必然了。至於北方青瓷的發展,從漢代到隋代,中間依然還有五百年的空隙,無從填滿。北方古董店雖常有一種灰青釉或翠青釉瓶罐雜器,從胎質、釉色、紋片看來,都比唐代白瓷器舊些,比漢釉陶又似乎晚些,一般人常叫它做“古青瓷”。真正時代卻無人知道。另外即五代後周柴氏在顯德中燒造的柴窯,因傳說中的“雨過天青”釉色而著名。明清人筆記輾轉抄引,更增加了它的地位,可是卻有名無實。明代以來記載,矛盾百出,看不出真正問題。種種附會隨之而來,假柴窯因此南北流行。廓清這種傳說和偽托,也是要從地下新的發現來解決的。中國解放為社會帶來了無限光明的希望,對於中國陶瓷史的知識,也得到了一種新的光明照耀,豁然開朗。一九五○年,華北人民政府撥給歷史博物館一大批文物,其中有一份陶瓷,是河北省景縣人民發掘出土的。器物中有孔雀綠釉,有栗殼黃釉,還有很多淺青釉和淡黃釉的杯碗,一件豆青雜釉的高腳盤,三個高約三尺堆雕蓮花大型青釉尊,和一藍一白兩個玻璃碗。若僅此完事,我們還會以為大致是唐宋之際的東西。可是另外還有一些素銅器和素陶器,陶騎士俑和男女俑,都可證明確是北魏以來遺物。更重要的是兩方墓志和幾方銅印,讓我們明白,原來還是一千五六百年前南北史中有名的封家墓葬中器物!這一來,一道新的橋梁,把北方青瓷發展歷史,也完全溝通了。這份陶瓷從釉色,從式樣,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新鮮確實的物證,不啻告訴我們,它既上承漢代青黃釉陶的優秀傳統,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下還啟發了隋唐二代北方的三彩陶和邢州白釉瓷,宋代官、汝、定諸瓷,一直向前邁進。同時把明代人對於柴窯所加的形容,“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黃土”和“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也藉此明白,原來形容的大都是這種六朝瓷器。特別難得的計兩種器物,一件是灰青釉堆雕蓮花大尊,在造形設計和配釉技術上,都完全打破了舊紀錄,達到那個時代極高的成就。造形設計且摻雜了些印度或羅馬雕刻風格,可見出文化上的綜合性。其次是兩個玻璃碗,雖出於北朝人墳墓中,碗的形狀及下部網式紋飾,和西北出土的漢代漆筒子杯花紋倒極相近。自漢代以來,統治階級大都講究服藥,晉代著名方士葛洪著的《抱樸子》,就提起過服神仙長生藥,是要用極貴重的琉璃碗或雲母碗的。這種琉璃碗在河北省出土,還是中國地下材料的嶄新紀錄。因此這份文物,不僅可作漢隋之間數百年間北方陶瓷歷史的新橋梁,還更深一層啟示了我們,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性是永遠在發展中,且不斷會有新的東西,從一個傳統肥沃土壤中生長的。我們讀歷史,就知道這個時代正是住居黃河流域的北中國人民,遭受西部羌胡民族長期戰爭的蹂躪,本來文化受到嚴重摧殘,人民基本手工業生產,也大都被破壞垂盡的時期。陶瓷工人在這種萬分困難悲慘情況下,對於陶瓷的生產,不僅並未把原有優良技術失墜,還繼續不斷講求進步,得到如此驚人的成就。另一面,又因此知道,唐三彩陶和白釉陶瓷,都無一不是從原有基礎上逐漸改進,北宋在河南河北出產的官、均、定、汝四大名瓷的成就以及民間窯瓷器能產生如磁州窯和當陽峪窯、臨汝窯諸瓷,作為百花齊放的狀態,也無一不是在一定程度中慢慢提高,並非突然產生。總之,這份六朝青瓷的發現,對於中國陶瓷美術工藝的研究,實在太有用了。總上種種敘述,我們已比較具體把中國由商代到唐初偉大陶瓷工藝的發展過程以及近五十年發現過程,得到一個簡要明確的印像。還藉此知道,中國陶瓷過去其所以能在世界陶瓷業中居領導地位,實有兩種重要原因:一、生產方式中,很早就已分工組織,到目前為止,分工合作的生產方法,還是比其他手工業生產或半機制工業生產,細密而具體;二、聰敏偉大的陶瓷工人,不問是某一部門的工作,都是非常尊重傳統的優良技術和切實有用經驗的。因為他們深深明白,如何從民族遺產學習,不斷改進生產的技術,又勇於作種種新的試驗,方能在歷史發展每一段落中,都取得非常光輝的新成就。這兩種長處,即到如今還依然好好保持下來,並未失墜。
    一九五三年七月改寫

    玻璃工藝的歷史探討中國玻璃或玻璃生產,早出現的年代,目下我們還缺少完全正確具體的知識。但知道從周代以來,在詩文傳志中就經常用到如下一些名詞:“璆琳”、“球琳”、“璇珠”、“珂珬”、“火齊”、“琉璃”、“瑯玕”、“明月珠”和晉六朝記載中的“玻璃”、“瑟瑟”,後人注解雖然多認為是不同種類的玉石,如聯繫近十年古代墓葬中出土的豐富實物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