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不信人間有別離(囊括了林徽因、張兆和、阮玲玉等30位知名女性的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236-344
    【優惠價】
    148-215
    【作者】 慕容素衣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隨筆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7740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45577402
    作者:慕容素衣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8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暢銷書作家慕容素衣多年心血之作,風格活潑、勵志又不失美感,書中有關孟小鼕、張充和等人的單篇文章此前已有一定知名度。
    2. 一本書讓你感受30位民國女性一生的精彩,是寫給勇敢女孩的枕邊書,也是寫給現代女性的人生啟示錄。
    3. 裝幀設計營造出溫柔、唯美的女性氛圍及懷舊的風格,給人身臨其境之感。
    4. 她們的人生,由自己決定;願你今後的人生,也能由自己把握。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孟小鼕、林徽因、陸小曼、蕭紅、張愛玲等30位知名女性的真實經歷,她們中有些人被譽為“纔女”,在文學、藝術、教育、影視、商業等領域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也有些人則以曲折、傳奇的人生經歷而知名,她們都在逆境中活出了真實的自己。作者以唯美又真誠的筆觸講述了她們各自的魅力人生,讓我們感受到她們一生的精彩,也體會到作者對人生、命運和那個時代的理解。

    作者簡介

    慕容素衣
    本名禹媚,性情湘女,文字中人。
    暢銷書作家,豆瓣人氣作者。
    已出版作品有《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時光深處的優雅》《生命的烤火者:楊絳傳》等。

    目錄
    孟小鼕:你既無心我便休
    張允和:多情人不老
    張兆和:忘了去懂你
    張充和:她選擇留在自己的時代裡
    林徽因:傾我所有去生活
    陸小曼:為愛痴狂
    張幼儀:成全了自己的碧海藍天
    蕭紅:她比煙花寂寞
    楊步偉:我就是我,不一樣的御姐
    潘素:素心人對素心花
    張愛玲:浪子終究不會為纔女停留
    黃逸梵: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張茂淵:亦舒女郎的鼻祖
    蘇青:繁華過後,一身憔悴

    孟小鼕:你既無心我便休
    張允和:多情人不老
    張兆和:忘了去懂你
    張充和:她選擇留在自己的時代裡
    林徽因:傾我所有去生活
    陸小曼:為愛痴狂
    張幼儀:成全了自己的碧海藍天
    蕭紅:她比煙花寂寞
    楊步偉:我就是我,不一樣的御姐
    潘素:素心人對素心花
    張愛玲:浪子終究不會為纔女停留
    黃逸梵: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張茂淵:亦舒女郎的鼻祖
    蘇青:繁華過後,一身憔悴
    蔣碧薇:沒有了愛,有很多很多錢也是好的
    楊絳:和誰爭我都不屑
    許廣平:當粉絲戀上偶像
    呂碧城:勝女不嫁
    江鼕秀:素手擋盡桃花劫
    阮玲玉:貪一點依戀貪一點愛
    胡蝶:蝴蝶飛過了滄海
    潘玉良:長得不漂亮,那就努力活得豐盛
    董竹君:揮別錯的,纔能和對的相逢
    丁玲:多血質文藝女青年
    湯國梨:章太炎的“藥”
    冰心:枯枝,在地上縱橫地寫滿了相思
    瀋祖棻:有斜陽處有春愁
    宋清如:醒來覺得甚是愛你
    葉嘉瑩: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
    王映霞:有多少神仙眷侶,變成了人間怨偶

    在線試讀
    張充和:她選擇留在自己的時代裡
    合肥四姐妹,指和、張允和、張兆和以及張充和。我若是男子,能在四姐妹中選擇一位,我最想娶的不是最有名氣的三姐兆和,而是小妹充和。
    這位老人,就是移居美國的張充和。
    她從遙遠的民國走來,在舊時月色和習習古風中長大。她的名字,曾經和瀋從文、卞之琳、俞振飛等人相連,一同成為那個年代的傳說。故人早逝,時移世易,屬於她的時代已經永遠地過去了,她最終仍然選擇活在她的時代裡,在去國離鄉數萬裡之外。這是一個奇跡,獨屬於她的奇跡。
    她考北大,國文是滿分,數學卻拿了零分;
    她嫁給了洋人傅漢思,可他是個漢學家,對中國歷史比她還要精通;
    她在美國的耶魯大學任教,教的卻是中國最傳統的書法和昆曲;
    她常和一位叫咪咪的美國女士切磋中國藝術,那位女士的身份是比爾·蓋茨的繼母。
    年少的時候,她在蘇州拙政園的蘭舟上唱昆曲;後來,她在耶魯的寓所和人拍曲 。她的箱子裡,珍藏著乾隆時期的石鼓文古墨;她的閣樓上,擺放著結婚時古琴名家贈予她的名琴“霜鐘”;她親自蒔弄的小園裡,種著來自故鄉的香椿、翠竹,園裡的芍藥花開得生機勃勃,張大千曾對著這叢芍藥,繪出一幅幅名畫。
    張大千在抗戰年代,甚至還以張充和為模特畫過一幅仕女圖。畫中的張充和隻有一個纖細的背影,身著表演昆曲的戲裝,雲髻廣袖,似要凌風飛去。
    也許很久以後,回顧中國藝術史,張充和留給後人的印像,就是這麼一個淡淡的背影吧。即使是在最好的年華,她也似乎無意正面展現她的美。
    張充和是在上海出生的,在她出生前,母親陸英已經連續生了三個女兒,所以張充和的出生並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太多驚喜。她一生下來,就被叫作“小毛姐”,意思是最小的姐姐,陸英太盼望後面能有個兒子了。張充和出生後因母親沒有奶水而整日啼哭,陸英既要徹夜照顧她,又要管著一大家子人,十分勞累。
    張充和的一個叔祖母心疼陸英,主動提出收養張充和,但打算先找人算一卦,怕自己命硬妨害到小孩。陸英爽快地說:“她有自己的命,別人是妨不到的。”然後就把張充和交給了叔祖母。後來張充和回憶說,這是因為母親心大,考慮到叔祖母沒有後代,需要過繼個孩子做繼承人。陸英之後還將四兒子張宇和也過繼給親戚了。

    張充和:她選擇留在自己的時代裡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女孩,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葉聖陶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合肥四姐妹,指和、張允和、張兆和以及張充和。我若是男子,能在四姐妹中選擇一位,我最想娶的不是最有名氣的三姐兆和,而是小妹充和。


    在知道張充和的存在之前,我以為閨秀這種生物已經在中國大地上絕跡了。完全無法想像,在與我相隔數萬公裡的大洋彼岸,一位老人直到一百零一歲仍保持著20世紀初的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即磨墨練字,吟詩填詞,偶爾和同好們舉行昆曲雅集,拍曲互和,以樂終日。
    這位老人,就是移居美國的張充和。
    她從遙遠的民國走來,在舊時月色和習習古風中長大。她的名字,曾經和瀋從文、卞之琳、俞振飛等人相連,一同成為那個年代的傳說。故人早逝,時移世易,屬於她的時代已經永遠地過去了,她最終仍然選擇活在她的時代裡,在去國離鄉數萬裡之外。這是一個奇跡,獨屬於她的奇跡。


    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國名媛不同的是,張家四姐妹屬於傳統仕女。她們的愛好、纔藝,乃至心性都很“舊派”,即使時代再風雲變幻,生活再顛沛流離,她們仍固執地保持著她們閨秀式的生活方式,時代影響了她們的生活軌跡,她們的生活本質卻並未改變。這一點,在張充和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她考北大,國文是滿分,數學卻拿了零分;
    她嫁給了洋人傅漢思,可他是個漢學家,對中國歷史比她還要精通;
    她在美國的耶魯大學任教,教的卻是中國最傳統的書法和昆曲;
    她常和一位叫咪咪的美國女士切磋中國藝術,那位女士的身份是比爾·蓋茨的繼母。
    年少的時候,她在蘇州拙政園的蘭舟上唱昆曲;後來,她在耶魯的寓所和人拍曲 。她的箱子裡,珍藏著乾隆時期的石鼓文古墨;她的閣樓上,擺放著結婚時古琴名家贈予她的名琴“霜鐘”;她親自蒔弄的小園裡,種著來自故鄉的香椿、翠竹,園裡的芍藥花開得生機勃勃,張大千曾對著這叢芍藥,繪出一幅幅名畫。
    張大千在抗戰年代,甚至還以張充和為模特畫過一幅仕女圖。畫中的張充和隻有一個纖細的背影,身著表演昆曲的戲裝,雲髻廣袖,似要凌風飛去。
    也許很久以後,回顧中國藝術史,張充和留給後人的印像,就是這麼一個淡淡的背影吧。即使是在最好的年華,她也似乎無意正面展現她的美。


    張充和出自合肥一個大家庭,曾祖父張樹聲曾是淮軍將領,官至兩廣總督。張充和的父親張武齡已經“棄武從文”,他離開了合肥,在蘇州創辦了樂益女子中學。
    張充和是在上海出生的,在她出生前,母親陸英已經連續生了三個女兒,所以張充和的出生並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太多驚喜。她一生下來,就被叫作“小毛姐”,意思是最小的姐姐,陸英太盼望後面能有個兒子了。張充和出生後因母親沒有奶水而整日啼哭,陸英既要徹夜照顧她,又要管著一大家子人,十分勞累。
    張充和的一個叔祖母心疼陸英,主動提出收養張充和,但打算先找人算一卦,怕自己命硬妨害到小孩。陸英爽快地說:“她有自己的命,別人是妨不到的。”然後就把張充和交給了叔祖母。後來張充和回憶說,這是因為母親心大,考慮到叔祖母沒有後代,需要過繼個孩子做繼承人。陸英之後還將四兒子張宇和也過繼給親戚了。
    叔祖母把隻有八個多月的張充和帶回了合肥老家,在那裡,她一直生活到十六歲。叔祖母是李鴻章的姪女,很有見識,相當重視小充和的教育。她曾經為張充和請過一個先生,那位先生科舉氣很重,愛教張充和駢文之類,叔祖母覺得很不滿,就給張充和換了一個老師。這位老師名叫朱謨欽,是吳昌碩的弟子,既有纔學也很開通,他教張充和學古文,從斷句開始,一上課就交給她一篇《項羽本紀》,讓她用紅筆斷句。他還專門編了一本講同音異義詞的書,用來解釋詞義。
    張充和很喜歡這位先生,喜歡的原因之一是“他主張解釋,不主張背誦”,另一個原因則是“他居然沒有想到騙我的古墨”。張充和的一位長輩曾經給過她幾錠古墨,她用來練字,朱先生見了,提醒她說:“你小孩子家寫字,別用這麼好的整墨,用碎墨就行了。”古墨的價值是很高的,後來張充和初到美國時生活困窘,忍痛出售了珍藏的十方墨,賣出了一萬美金。
    朱先生還專門弄來了《顏勤禮碑》的拓本,教她練字。張充和說,《顏碑》用來打基礎是非常好的,她每過幾年都要臨一次《顏碑》。可惜後世的《顏碑》拓本都是裱過的,字體太肥,臨摹起來完全走樣了。
    對比起《牡丹亭》中那個迂腐的先生陳最良,朱先生真是再可愛不過了。踫到陳最良那樣的迂夫子,難怪春香要鬧學。那時的教育是先生和學生朝夕相處言傳身教,張充和隨朱先生從九歲一直學到十六歲,這七年間,朱先生也隻有她一個學生,他留給張充和的,應該不僅僅是深厚的國學知識。


    叔祖母去世後,十六歲的張充和回到了蘇州九如巷。父親創辦了女學,三個姐姐受的是中西結合的教育,這和張充和的私塾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姐姐們更為洋派,而張充和的舊學功底最好。
    這個時期她們姐妹間發生了一件小事,顯示了她們不同的個性。張充和回來後有次被分給二姐張允和做學生,張允和給她取了個新名字叫“王覺悟”,還自作主張把這個名字繡到了張充和的書包上。張充和見了很不悅,反問道:“哪有人改名字,把姓也改了的?”一貫機靈的張允和啞口無言,隻得把繡的字一點點拆掉了。
    相對於三個姐姐,張充和反而和弟弟張宇和相處得最好。張宇和小時候也被過繼給親戚了,這時兩人都剛剛回蘇州的家中生活。張宇和個頭大,心細,對這個小姐姐格外照顧,常常帶著她到處玩。
    蘇州生活讓張充和的人生路上從此多了一項伴隨終生的愛好——昆曲。張武齡和陸英都是戲迷,張武齡還特意請來了蘇州全福班的尤彩雲來教孩子們唱戲,受此影響,女兒們也喜歡上了昆曲。
    四姐妹中最迷昆曲的是和,她特別喜歡登臺表演,後來甚至嫁給了名小生顧傳玠。張充和呢,更多的是將昆曲當成“玩兒”,她曾說:“她們喜歡登臺表演,面對觀眾;我卻習慣不受打擾,做自己的事。”在蘇州拙政園居住時,相傳她夜晚常常一個人在蘭舟上唱昆曲。
    汪曾祺在回憶西南聯大的往事時,也提到過張充和不愛扎堆的特點。在文章中,他寫道:“有一個人,沒有跟我們一起拍過曲子,也沒有參加過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卻在曲社中產生很大的影響……(她)唱得非常講究,運字行腔,精微細致,真是‘水磨腔’。我們唱的《思凡》《學堂》《瑤臺》,都是用的她的唱法(她灌過幾張唱片)。她唱的《受吐》,嬌慵醉媚,若不勝情,難可比擬。”
    可惜那個時候沒有錄像,我們已經很難想像,年輕時的張充和唱起昆曲來,是怎樣的“嬌慵醉媚,若不勝情”,幸好張大千以一張仕女圖留住了她的風姿。我們隻知道,抗戰年代,她憑著一出《遊園驚夢》,驚艷了當時的重慶。20 世紀80 年代後期,為紀念湯顯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她回國和和演了一出《遊園驚夢》,仍贏得了滿堂彩,其中一張劇照被俞平伯評為“最蘊藉的一張劇照”。


    二十一歲這年,張充和以語文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被北大破格錄取。
    當時她怕考不上,報考時用了個化名“張旋”,進校後胡適踫到她時曾說:“張旋,我記得你數學不大好。”她嚇了一跳,以為自己可能要被清退了,繫裡老師安慰她說,胡適那是嚇唬你的,都進來了怎麼可能再被清退呢。
    在北京大學國文繫,張充和聽過胡適講文學史和哲學史,錢穆、俞平伯、聞一多都是她的老師。但張充和對學校之外的世界更感興趣,北大旁邊的清華,有位專業昆曲老師開課,她經常前往聆聽。之後她退學了,患肺病是一個原因,還有個原因是她對學校裡的集會、讀書會之類的活動不感興趣。
    退學後,張充和曾隨瀋從文一家去過昆明,跟姐姐、姐夫住在一起,再後來回到北京,她還是住在瀋從文家裡。在她眼裡,這位三姐夫是個不愛說話,但很有纔的人。我一直覺得,四姐妹中,張允和、張充和對瀋從文的理解不在張兆和之下。瀋從文去世後,遠在海外的張充和發來悼文:“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鬥其文,赤子其人。”寥寥十六個字,卻寫盡了瀋從文一生,張充和可謂瀋從文的知音。後來這十六個字被銘刻在湘西瀋從文的墓碑上。
    抗戰爆發後,張充和到重慶教育bu禮樂館工作,結交瀋尹默、章士釗等名士,並師從瀋尹默學習書法。瀋尹默說她的字是“明人學寫晉人書”,評價很高。在蘇煒的《天涯晚笛》裡,說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瀋尹默為人很有紳士風度,一次堅持要送張充和去坐公交車。他高度近視,張充和擔心他找不到回家的路,特意沒上車偷偷跟在他身後,直到他平安返家纔離去。這對師生的做派,聽起來像《世說新語》中的一流人物。
    書法可以說是張充和一生的至愛。她曾說,自己不愛打扮,不喜歡金銀珠寶,但筆墨紙硯一定要用最好的。由於長期練習書法,她年老時臂上肌肉仍如少女般有力。在重慶那段時間,哪怕是經常要跑警報,她仍然堅持練習書法,防空洞就在桌子旁邊,她端立於桌前,一筆一畫地練習小楷,警報聲一響,就可以迅速鑽進洞中躲避。


    談到女子,總繞不過一個“情”字。張充和最初為大眾所知,就源於一段情事。
    情事的男主角大家並不陌生,他是當時有名的詩人卞之琳。相傳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就是詩人為張充和所作。
    卞之琳是瀋從文的密友,那時張充和正住在姐夫家裡,兩人得以相識。這對張充和而言,隻是多了一個如水之交的朋友,而對卞之琳而言,卻是多了一個終生傾慕的女神。卞之琳苦戀張充和,幾乎成了當時文學圈內公開的秘密。他持之以恆地給她寫信,甚至在她出嫁去了美國後,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送到香港去出版。他追求她長達十年之久,直到四十五歲纔黯然結婚,對她的愛戀,持續了大半生。
    可是,多年後,和朋友兼學生蘇煒談到這段“苦戀”,張充和說:“這完全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故事,說苦戀都有點勉強。我完全沒有和他戀過,所以談不上苦與不苦。”他精心寫給她的那些信,可能有上百封,她看過就丟了,從來沒有回過。她以為這樣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可他還是堅持不懈地給她寫信。蘇煒問張充和為什麼不跟他說清楚,張充和回答說:“他從來沒有說請客,我怎麼能說不來。”
    在張充和的印像裡,卞之琳人很不開朗,甚至是很孤僻的,性格又收斂,又敏感,屬於“不能惹,一惹就不得了”的類型。所以她總是不敢“惹”他,從來不敢單獨和他出去,連看戲都沒有。之所以傳出苦戀的傳言,可能是因為當事人表白和拒絕的方式都太委婉。
    卞之琳不是張充和喜歡的類型,她喜歡性格開朗單純的人,後來選擇的傅漢思就是這種類型。除性格外,卞之琳的纔華也打動不了張充和,他當時是以新詩聞名詩壇的,可張充和沒有被卞之琳和他的詩歌所吸引,她認為卞的詩歌“缺乏深度”,人也“不夠深沉”,甚至“有些裝腔作勢”。沒辦法,教育背景和審美追求都不同,在舊學中浸淫一生的張充和對“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實在是不欣賞。
    可嘆的是,卞之琳從未停止過對張充和的這份傾慕。1953年,卞之琳到蘇州參加會議,恰巧被接待住進了張充和的舊居,秋夜枯坐在原主人留下的空書桌前,痴情的詩人翻空抽屜,瞥見一束無人過問的字稿,居然是瀋尹默給張充和圈改的幾首詞稿,於是寶貝一樣地取走,保存了二十餘年。1980年,卞之琳訪問美國時,與張充和久別重逢,將詞稿物歸原主。張充和說他隻不過是單相思,可縱然是單相思,能夠持續如此之久,感情如此濃烈,即使得不到回應也足夠動人了。


    1948年,張充和在炮火聲中嫁給了傅漢思。那一年,她已經三十五歲了。她和傅漢思也是在瀋從文家裡相識的,一開始,傅漢思是來找瀋從文的,後來就專門來找她了,連瀋從文的兒子小虎都親昵地叫他“四姨傅伯伯”。
    在重慶的時候,章士釗曾為張充和賦詩一首,將她比作蔡文姬:“文姬流落於誰氏,十八胡笳隻自憐。”這令張充和很不高興,她覺得這樣比喻是“擬於不倫”。嫁給傅漢思後,她每每自嘲道:他說對了,我是嫁給了胡人。
    對傅漢思這個終身伴侶,張充和是滿意的。她提及傅漢思的次數不多,說漢思是個單純的好人,被人欺負了也不知道。巧的是,這對中西合璧的伉儷稱得上志同道合,他們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張充和說漢思的漢學修養很深,對中國歷史比她還要了解,寫起文章來一篇是一篇,讓她很服氣。
    這段婚姻對充和的最大影響是促使她選擇了遠渡重洋。1949年,張充和與傅漢思在上海搭上“戈頓將軍”號前往美國,隨身帶著一方古硯、幾支毛筆和一盒五百多年的古墨。
    這個最著迷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最終卻選擇了去國離鄉。她離開的時候還預想不到,孤懸於海外的她,反倒保存了一方傳統文化的小天地。天地雖小,但能夠容下一個優雅而干淨的靈魂,已經足矣。


    張充和對自己的吟詩作詞,有一個特別有趣的比喻,她說自己寫東西是“隨地吐痰,不自收拾”。
    說這句話時,她已經是九十多歲的老人了,老小老小,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說,真是一派天真,可愛極了。
    張充和一生醉心藝術,但始終保持著老派人“遊於藝”的態度,書法也好,詩詞也好,都是寫了就寫了,沒想過要結集出版,更沒想過要去搶占藝術史上的一席之地。
    她很早就開始了寫作,隨寫隨丟,一生中從未主動出版過任何著作。倒是那位暗戀她的詩人一片痴心,私下將她發在報刊上的作品都收集起來,拿去香港出版。在耶魯大學任教時,一名洋學生自費給她印了本詩集,名字很美,叫《桃花魚》,裝幀也很美,收入的詩隻不過寥寥十幾首。她百歲時,廣西師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張充和作品集,包括《天涯晚笛》、《曲人鴻爪》和《古色今香》等,收錄的其實都是她無意中留下的吉光片羽。
    張充和本是無意於以著作傳世的,做什麼都是隨興而至,她曾經說過:“我寫字、畫畫、唱昆曲、作詩、養花種草,都是玩玩,從來不想拿出來給人家展覽,給人家看。”蘇煒回憶他和洋學生向張充和學書法時,張充和經常用清水在紙上寫字教他們,他們試圖遊說她用墨寫在宣紙上以圖保存,不料一向溫和的老人居然生了氣,堅持就要用清水寫。
    英國詩人濟慈的墓碑上寫著一句話:“這裡躺著一個人,他的名字寫在水上。”張充和,也是這樣一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啊。寫的過程就是消失的過程,像飛鳥掠過,天空卻並沒有任何痕跡。
    不過,張充和這樣舊派的人,未必會喜歡這類新詩風格的句子。她自撰的詩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這一曲微茫,正是民國年間的古韻遺響。隨著那個年代的遠去,已成絕唱。


    2015年6月的一天,早上起來,微博、微信上都是關於張充和去世的消息,想起自己一年前寫過有關她的文章,也算是用這支拙筆,讓不少人熟悉了這位民國閨秀。張充和一生經歷了戰火紛飛,走過了流離亂世,卻從未改變過對傳統文化、書香生活的熱愛,一生與昆曲書法做伴,一生優雅從容。如今,斯人已逝,屬於她的時代已經結束,但她內心的執著和處世的淡然卻仍然值得我們敬佩。


    葉嘉瑩: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


    朋友問我,要想讓小朋友愛上唐詩宋詞,應該去看看誰的書,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葉嘉瑩。”說起來,我們這些喜愛古典文學的,誰沒有讀過葉嘉瑩的書呢?從這個角度來說,她是我們共同的先生,我們則都是她的私淑弟子。
    對很多人來說,葉嘉瑩充當的是一個啟蒙者的角色。在她的引領下,充滿好奇地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那裡繁花似錦、滿園春色,越往深處走,就越是美不勝收。葉嘉瑩所說的詩詞,多半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隻是通過她的解讀,那些熟悉的詩句纔突然煥發出全新的美感,我們這纔發現,原來簡簡單單的一句詩,居然蘊含著那樣千回百轉的心思,那樣纏綿細膩的情致。在她的啟蒙下,我們重新發現了詩意,重新發現了古典之美,甚至重新發現了深藏在自己內心的深情。
    有些人嫌她解說詩詞太過細致,笑她是“老嫗說詩”,我卻始終感激她,進而理解她的一片苦心——她生怕現在的年輕人讀不懂、不愛讀詩詞,所以纔不厭其煩地解說。而且說得細致是有好處的,畢竟很多人連《紅樓夢》都快讀不懂了。
    我很喜歡讀她的書,書裡說的不隻是詩詞,更融入了她對人生的全部見解。我總是想,該擁有怎樣一顆玲瓏剔透的詞心,纔會將詩詞解讀得那樣細膩入微呢?因為喜歡讀她的書,纔開始去了解她的人生。


    說到葉嘉瑩和詩詞的緣分,繞不過兩個人,一個是她的伯父,另一個則是她的老師顧隨。
    葉嘉瑩出生在六月,正是荷花盛開的季節,因此小名就叫小荷子。葉這個姓可不簡單,是葉赫那拉氏的漢化。清朝的慈禧太後以及詞人納蘭容若(納蘭是那拉的另一種譯法),都屬於葉赫那拉氏。葉嘉瑩曾在自述詩中不無驕傲地宣稱“我與納蘭同裡籍”,對詩詞的愛好興許已變成了葉赫那拉家的一種文化基因,借助同一血脈傳了下來。
    葉嘉瑩從小在北京西城區察院胡同一個四合院裡長大,學者鄧雲鄉曾是這裡的常客,在他的印像裡,一進院子就能感受到那種寧靜、安詳、閑適的氣氛,半個多世紀後仍然記憶猶新。他還記得,“一位和善的老人,坐在書案邊,映著潔無纖塵的明亮玻璃窗和窗外的日影,靜靜的院落……這本身就是一幅彌漫著詞的意境的畫面”。
    “庭院深深深幾許”“斜陽院落晚秋天”“寂寞空庭春欲晚”……在那個寧靜的院落降生的葉嘉瑩,自幼就熟悉了古詩詞中的種種意境,一顆詞心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熏陶形成的。
    鄧雲鄉提到的那位老人就是葉嘉瑩的伯父葉廷乂,他精通醫術,舊學修養深厚,很喜歡這個冰雪聰明的小姪女。伯父酷愛吟詠,葉嘉瑩尚在牙牙學語時,就跟著伯父咿咿呀呀地學念詩,稍通人事,便對著庭院裡的花花草草學作詩,伯父親自教她平仄聲律,並為她修改詩作。小女孩沒什麼人生閱歷,能寫的無非是窗前的芭蕉、雨中的梧桐、牆下的鳴蛩等。十五歲那年,葉嘉瑩曾經將一叢綠竹親手移植到自己的窗前,隨即寫下了一首《對窗前秋竹有感》:“記得年時花滿庭,枝梢時見度流螢。而今花落螢飛盡,忍向西風獨自青。”
    伯父和父親雖教她讀唐詩,卻從未教過她讀詞,初中時,母親送她一套《詞學小叢書》,其中收錄了納蘭容若、李後主等人的詞。一翻開《飲水詞》,從開篇第一首《憶江南 ·昏鴉盡》“昏鴉盡,小立恨因誰?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開始,那流利的聲調,那真切的情感,就一下子將她吸引住了。
    詞是最精致婉約的文體,和詩相比,詞顯然更契合葉嘉瑩的心性與氣質,她後來的主要成就也是在詞的創作和解讀上,而這一切的源頭,都源自她十幾歲讀到的那一卷《飲水詞》。隻是那時她還年少不知愁,要過很多年以後,纔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心字已成灰”。
    葉嘉瑩在詩詞路上遇到的第二個貴人是老師顧隨。那時她剛考入輔仁大學,這所學校設立在原濤貝勒府內,紅牆綠瓦,曲院回廊,花木扶疏,走在校內如在畫中遊。大二那年,她的課堂上走來了一位講唐宋詩的先生,他相貌清癯,一襲長衫,講起課來學貫中西,信手撚來,他就是被稱為“苦水先生”的顧隨。
    顧隨講詩詞,從不拘泥於課本,而是天馬行空,旁征博引,任意一句詩詞可以連續講上數個小時,同時融入了自己對於人生的理解。比如他批評姜夔,說此人太重修飾,好比一個人總是穿著白襪子不沾泥,總是自己保持著清白、清高,這樣的人比較狹窄自私,遇事不肯出力,為人不肯動情。
    “餘雖不敏,然餘誠矣”,這是顧隨常掛在嘴上的口頭禪,也成了葉嘉瑩奉行一生的宗旨,她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勤勤懇懇,能使十分力的絕不隻用九分,而顧隨將人生感悟融入詩詞解說中的授課方式,也對她影響極大。
    當顧隨在臺上隨意發揮時,不知道他本人有沒有注意到,有一位女學生正在臺下專心致志地記著筆記,恨不能將他的每句話都原原本本地復制下來。許多人視葉嘉瑩為引路人,而她則視顧隨為引路人,她說:“自上過先生課以後,恍如一隻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驀見門窗之開啟,始脫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萬物之形態。”
    而顧隨也十分器重愛護這位勤奮聰敏的女弟子,在看過她的習作後,他評點說:“作詩是詩,填詞是詞,譜曲是曲,青年有清纔若此,當善自護持。”師生之間互相唱和,顧隨不僅視葉嘉瑩為親傳弟子,更引她為知音。有一次,顧隨在課堂上講到了雪萊的《西風頌》,並口占了“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兩句,葉嘉瑩將這兩句敷演成了一首《踏莎行》,詞之前還有一行“小序”,稱:“用羨季師句,試勉學其作風,苦未能似。”顧隨看了後,欣然批注說:“此闋大似《味辛詞》(顧隨早年詞集)”。
    顧隨和葉嘉瑩是師生,也是忘年交、知己。他們之間是一顆詞心對另一顆詞心的映照,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呼應,名師得遇高徒,高山得遇流水,彼此之間同頻共振,惺惺相惜。這樣的際遇,對他們來說都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隻可惜纔命自古兩相妨,詩詞路上越走越順的葉嘉瑩,在人生的路上卻坎坷難行。十七歲那年,她迎來了人生第一次苦難:因父親在淪陷區失去音信,日夜操勞的母親憂郁成疾,一次手術失敗後在列車上去世了。她沒來得及見母親最後一面,眼睜睜地看著釘子一個個釘在母親的棺材上,仿佛是在一夜之間就邁入了成年世界。十七歲的她,挑起了照顧老父幼弟的重擔,從那以後,她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相反,身邊所有人都需要依靠她。
    也許正因如此,她年紀輕輕就老成持重,男生們評價她“自賞孤芳,我行我素”,不敢親近她。有位老師將她介紹給自己的親戚趙鐘蓀,父親很不贊成這門婚事,認為趙鐘蓀沒有一技之長。
    趙鐘蓀追求了她很久,她都沒動心。直到有一天,他跑來對她說:“我丟了工作。”葉嘉瑩心想:“不是因為經常從青島回來找我,所以丟了工作吧。”出於同情和義氣,她終於接受了他的求婚。
    古人的詩詞中將愛情描繪得那麼美妙動人,可葉嘉瑩卻從來沒有體會過那種心動的滋味。為葉嘉瑩寫傳記的學生張侯萍說:“葉先生熟諳古詩詞中的兒女情長,可她這一生從來沒有戀愛過。”
    她骨子裡是非常傳統的,既然嫁了人,就嫁夫隨夫,全心全意做個賢妻良母,她很快生下了大女兒言言,隨丈夫一起去了臺灣。就算不是兩情相悅,隻要能夠相濡以沫,也能夠擁有平淡安穩的婚姻吧。
    可這點希望很快也破滅了。到臺灣不久後,喜談政治的趙鐘蓀被當成“匪諜”投入了監獄。她帶著幼小的女兒寄居在親戚家,一邊辛苦地撫養女兒,一邊盡力營救丈夫。沒想到丈夫出獄後,本來就性情粗暴的他變得更加不近人情,動不動就會暴怒。由於性格乖戾,他什麼工作都干不長久。
    這時候葉嘉瑩又生下了小女兒言慧,加上老父親,養活一家五口的擔子全落在了她的肩上。為了多掙點家用,她每天奔波於幾個學校上課,忙碌了一天回到家裡,還得小心翼翼地承受丈夫莫明其妙的怒火。
    日子過得太艱難了,光是勉強活下去已花光了她所有的心力,酷愛吟詩填詞的她,十年裡隻作了寥寥幾首詩詞,在一首《蝶戀花》裡,她寫道:“倚竹誰憐衫袖薄,鬥草尋春,芳春都閑卻。”此時的她,瘦得隻剩下一把骨頭,就像杜甫筆下那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得不到一點關心和溫存,最絕望的時候,她甚至想過開煤氣自殺。
    最後,她告訴自己,“要把精神感情完全殺死”,隻有這樣,纔能盡量麻木地活下去。她總覺得自己就像王國維詞裡的楊花,“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墜”,根本不曾開過,就已經凋零了。
    這些情緒她從來不會流露出來,包括在兩個女兒面前,她都盡量維持著平和愉悅的面容。幸好還有她熱愛的古典文學,隻要一站在講臺上,談起詩詞來,她立刻變得神采飛揚。她的課名聲遠揚,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等競相請她去講課。在外面,她是人人尊敬的葉先生,一回到家裡,仍然是那個需要面對丈夫咄咄發威的無助女子。有次她在聖誕節時按照西方的習俗,買了聖誕樹、氣球和彩燈,將家裡布置得漂漂亮亮的,丈夫卻突然發起火來,將氣球和彩燈扯得稀爛,她什麼也沒說,還是盡力為孩子們營造出快樂的節日氣氛來。
    丈夫對她漠不關心,一直到了晚年時,纔在看了她講課的視頻後,驚奇地對她說:“這是你在講課嗎?下次我也去聽好不好?”他好像頭一次認識到妻子的價值。學生張侯萍嘆息說,他與她生活了一輩子,卻像陌生人。這是葉嘉瑩的悲哀,也是一代舊式淑女的悲哀,她們所受的教育,讓她們斷然起不了離婚的念頭。
    後來,一家人在加拿大定居了,生活好不容易稍微安定了一些,葉嘉瑩又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打擊——大女兒和女婿雙雙車禍身亡,這個打擊對一位早就心碎了無數次的母親來說,幾乎是致命的。
    強忍悲痛處理完女兒的後事後,她將自己關進書房,謝絕了一切親友的慰問。她想不明白,為什麼臨到晚年,老天爺還這樣懲罰自己,她隻得又一次把自己的感情殺死了。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
    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


    她親手蘸著自己的血淚,一字一淚地寫下了十首《哭女詩》。
    “風雨逼人一世來”,不是經歷過錐心之痛的人,哪裡寫得出如此沉郁之極的詩句來。她這時纔領悟到,為什麼她所敬慕的王國維先生會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少年喪母、婚姻不幸、老年喪女,這其中的任何一項苦難都足以摧毀一個人,但為什麼葉嘉瑩沒有被摧毀呢?這不得不感謝她鐘愛的古詩詞,以及她從詩詞歌賦中領悟到的生命哲學。
    這種生命哲學,顧隨形容為“以悲觀之心情過樂觀之生活,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葉嘉瑩又注入了女性的特質,用“弱德之美”來加以概括。


    “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創造出來的一個詞,用她自己的話來形容:“弱德不是弱者,弱者隻趴在那裡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纔是弱德。”或者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弱德之美”也就是人們在面對逆境和苦難時所表現出的擔當和堅守,一種承擔之美、堅忍之美。
    命運是風,我們是蘆葦,很多時候蘆葦都隻能隨風擺動,由不得自己做主,可至少有一樣東西我們可以做主,那就是成為什麼樣的人。葉嘉瑩就說她一生都沒有主動選擇過,嫁人不是自己選擇的,去臺灣也不是自己選擇的,就是在這種被動的處境下,她始終堅守著修養,默默承擔著責任,絕不以自己鄙棄的方式來對待他人,正如她所說的那樣:“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並不是一個弱者。”
    她當然不是一個弱者。看過不少她講課的視頻,她給我的感覺竟然是硬朗。年過九旬的她,站在講臺上,仍是那樣精神矍鑠,滿頭銀絲如雪,聲音清亮,能夠一口氣站著講上兩個小時。
    至今,葉嘉瑩已回國任教四十年了,從異國教壇退休之後,她覺得在海外教書總有隔膜,渴望著能倦鳥歸巢,渴望著能將古典文學的薪火傳承下去。
    南開大學對她敞開了大門,很快師生們就發現,他們是撿到寶了。葉嘉瑩一開講,能坐滿三百人的階梯教室都坐不下了,來聽課的學生擠滿了過道。下課鈴聲響起時,沒有一個人離開。她與學生們,就這樣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詩詞的世界裡,直到熄燈號響起。她對南開感情很深,後來還將多年的積蓄一千八百多萬無償捐給了南開,設立“迦陵基金”,用以激勵學生研習古典詩詞。
    從1979年開始,她就這樣一個人拖著碩大的行李箱,輾轉於中、加兩國。除南開外,她還去過北京大學、天津大學、蘭州大學、新疆大學等數十所高校演講,很多人就是通過聽她的課纔愛上古詩詞的,她就這樣將詩種一顆顆地播撒到了年輕人的心中。
    講臺上的葉嘉瑩有種特殊的魅力,有人說她站在那裡就是一首詩,詩人席慕蓉在聽過她一次講座後,從此俯首甘為粉絲。在席慕蓉眼裡,她就是《楚辭》中那個“要眇宜修”的湘水女神,她的美是從內往外散發出來的,一講起詩詞來通體都會發光。
    除了講授詩詞,葉嘉瑩回國前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能再見顧隨一面。可惜恩師早已殞逝,為了彌補這一遺憾,她花了極大的心力來整理當初聽課的筆記。那八大冊筆記,隨她去了臺灣,又親自帶到了異國,從未托運過,一直隨身攜帶,保存得完好如初,她說這些筆記“是宇宙之間唯一的一本”。
    在她的悉心整理下,《顧隨詩詞講記》終於得以付梓,這本書和陳丹青所記、木心所講的《文學回憶錄》一樣,都是弟子根據老師的講課記錄而來的,也都締造了“師父因弟子而顯於世”的佳話。顧隨若泉下有知,一定會備受感動,估計連他自己都想不到,當初在課堂上的咳珠唾玉,居然被一個女弟子當成珍寶一樣全都收集了起來。葉嘉瑩待人的深情可見一斑。
    可嘆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她的一片深情根本找不到值得托付之人,從未嘗過愛情滋味的她索性將詩詞當成了戀愛對像。她的小女兒說,母親最愛的就是唐詩宋詞,她這一輩子都在和詩詞談戀愛。有人問過葉嘉瑩,古代的詩人她最想和誰交往,她笑著說,杜甫太古板,李商隱太憂郁,隻有辛棄疾剛柔相濟,是個理想人選。
    “花開蓮現,花落蓮成”,這是葉嘉瑩年輕時看到的一句偈語。這句偈語像是在預示她一生的命運,她的青春是在流離和困苦中度過的,一直要到人生的垂暮之年,纔迸發出異樣的光彩來。蓮花謝了不要緊,重要的是,那藏在花下的蓮子已經成熟了,蓮的生命因此而生生不息。
    “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這是葉嘉瑩常用來自況的一句詩。她這輩子都和荷有緣,乳名就叫小荷子,但我更願意用“菡萏”來稱呼她。菡萏是荷花的別稱,與荷花相比,它顯得更為古雅。葉先生,就是一朵舊時的菡萏,這朵菡萏出淤泥而不染,始終保持著純真的本心,走近她,就會嗅到一股清芬,它來自昨日世界,我們曾經失落卻正在拾起的那個世界。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