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純粹·一樹梅花一溪月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243-352
    【優惠價】
    152-220
    【作者】 潘小嫻,純粹出品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隨筆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5986254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862549
    作者:潘小嫻,純粹出品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0月 

        
        
    "

    編輯推薦

    【本書賣點】


    《一樹梅花一溪月》是一本充滿靈動氣韻的散文集。作者擅長細節描寫,語言也清新俏皮,梅花溪月、山間荷塘、會飛的蒲公英、小學校的鐘聲……似真似幻的故鄉圖景,生動的童年生活,充滿溫馨的親情,在作者筆下栩栩如生,充滿煙火氣,而作者筆下的故鄉梅村也成為她寄托鄉愁的最恰當的承載體,表達出難以割舍的鄉愁情結,很容易讓讀者共情。


    【編輯推薦】


    《一樹梅花一溪月》散文集寫出了故鄉的雙重性。作者潘小嫻筆調清新,淺中見深,溫婉舒緩,韻味悠長。在她筆下,校園內外的兩棵桉樹、一株綴滿香雪海的梨花、一隻追人的白鵝、一頭陪人散步的豬、一灣給孩子樂趣的小溪、一口幾經變遷的池塘,一塊別有風味的臘肉、一道香軟的釀豆腐……故鄉的景物信手撚來,熠熠生輝,浸潤著作者濃濃的鄉愁,展示著濃烈的人文情懷。

     
    內容簡介

    《一樹梅花一溪月》是潘小嫻的散文集,更是作者對童年故鄉的回憶。作者采用抒情手法,將故鄉風物,通過點點滴滴的細節描述,再現給讀者,從而使作者故鄉的親情和風情如同浮世繪一樣展現出來。作者擅長細節描寫,語言也清新俏皮,將童年生活的生動和親情的溫馨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尤其是對鄉土人情的描寫,比如喫野菜,挖蜆子,其生活畫面栩栩如生,充滿煙火氣,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

    潘小嫻,廣東省連南人,壯族,作家,媒體人。


    已出版:《美人香裡說宋詞》、《雲山花事經眼錄》春夏秋鼕四部、《魅,自山中》、《建築家陳伯齊》、《會飛的蒲公英》、《最美的遊戲》等作品。其中,單篇散文《會飛的蒲公英》全文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長春版);《雲山花事經眼錄》春夏秋鼕四部,2018年入選“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2019年榮獲“書香羊城十大好書”。

    目錄
    第一輯 │ 一樹梅花一溪月
    白鵝王子 003
    雪白雞毛飛上頭 012
    叮咚!叮當!一彎小溪,一曲歌謠 020
    美好一天,從與豬散步開啟 024
    田埂邊,那一抹身影 032
    春風吹過鵝卵石牆 040
    杉木箱子,像星星在夜空中熠熠閃光 049
    一樹梅花一溪月 056
    我們的天堂電影院 061
    水井紀事 068
    草垛香香,“繩”采飛揚 074
    教書先生的魅惑 081
    雪夢,香香甜甜 086

    第一輯 │ 一樹梅花一溪月


    白鵝王子 003


    雪白雞毛飛上頭 012


    叮咚!叮當!一彎小溪,一曲歌謠 020


    美好一天,從與豬散步開啟 024


    田埂邊,那一抹身影 032


    春風吹過鵝卵石牆 040


    杉木箱子,像星星在夜空中熠熠閃光 049


    一樹梅花一溪月 056


    我們的天堂電影院 061


    水井紀事 068


    草垛香香,“繩”采飛揚 074


    教書先生的魅惑 081


    雪夢,香香甜甜 086


    我挑著柴,哥哥站在橋頭等我 091


    鼕日裡的聲音,暖暖的香香的 098


    第二輯 │ 啖一口“神仙菜”


    暖暖光陰,與南瓜一起成長 107


    …………


    好喫又好用的瓜瓜兒 188


    第三輯 │ 翩翩小兒郎,騎“馬”上學堂


    “打官司”,鬥草去 195


    蟋蟀在野,梁山好漢一聲吼 200


    …………


    第四輯 │ 楝花風吹,紫煙裊裊


    帽子花開,手鐲串串 231


    薄霧晨曦,染一身菊花香 238


    會飛的蒲公英 242


    臭花,臭金鳳 245


    家門前的樹 250


    楝花風吹,紫煙裊裊 256


    溪邊那株無花果 261


    誰家閨女,好看得像一朵映山紅 265


    三棵樹,甜蜜清香牽美憶 270


    山間荷塘 275


     


    後記 既美好,又惆悵 281

    前言
    此心牽處是吾鄉
    林少華

    《一樹梅花一溪月》。書名浪漫,加之作者潘小嫻是嶺南人,讓我不由得想起蘇東坡的詞:“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嶺南也好,塞北也好,此心安處,即是吾鄉,定義簡潔明快。今人木心則有些糾結,詩中寫道,“無論何方都可以安頓自己/ 鄉愁/ 哪個鄉值得我犯愁呢”——是啊,生於烏鎮,籍貫紹興,久居上海,哪個鄉值得他犯愁呢?而在村上春樹那裡,壓根兒就沒有鄉愁這回事兒:“無論置身何處,我們的某一部分都是異鄉人(stranger)。”事實上,生於京都的村上也好像從未提及他生於京都何街何巷。京都美國人?話不好這麼說,村上自己也沒這麼說。
    概而言之,之於東坡,此心安處是吾鄉。喜好喫的他,“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之於木心,縱使烏鎮也未必讓他產生鄉愁,索性斷言,“我是紹興希臘人”;之於村上,故鄉也是異鄉,他在寫給中國讀者的信中寧可說自己是“偶然生為日本人”的人。

    此心牽處是吾鄉


    林少華


     


    《一樹梅花一溪月》。書名浪漫,加之作者潘小嫻是嶺南人,讓我不由得想起蘇東坡的詞:“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嶺南也好,塞北也好,此心安處,即是吾鄉,定義簡潔明快。今人木心則有些糾結,詩中寫道,“無論何方都可以安頓自己/ 鄉愁/ 哪個鄉值得我犯愁呢”——是啊,生於烏鎮,籍貫紹興,久居上海,哪個鄉值得他犯愁呢?而在村上春樹那裡,壓根兒就沒有鄉愁這回事兒:“無論置身何處,我們的某一部分都是異鄉人(stranger)。”事實上,生於京都的村上也好像從未提及他生於京都何街何巷。京都美國人?話不好這麼說,村上自己也沒這麼說。


    概而言之,之於東坡,此心安處是吾鄉。喜好喫的他,“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之於木心,縱使烏鎮也未必讓他產生鄉愁,索性斷言,“我是紹興希臘人”;之於村上,故鄉也是異鄉,他在寫給中國讀者的信中寧可說自己是“偶然生為日本人”的人。


    那麼之於作者潘小嫻呢?小嫻是廣東連南人,生於連南(連南瑤族自治縣)的梅村。大學時代在廣州,畢業後直接留在當地,在廣州學習、工作、生活已有三四十年。相比於連南,在廣州的時間顯然長得多。但據我有限的閱讀範圍,較之廣州,她似乎寫連南梅村的時候更多,也更為情深意切——梅村廣州人?廣州梅村人?喏,廣州的越秀山、六榕寺、陳家祠、海珠橋,以及珠江的夜景、沙面的洋樓等等,有多少出沒於她的筆下?然而連南那個小小的梅村卻始終拽著她的筆端。父親的一抹身影、母親的一再叮嚀、祖母的一碗寶貝菜、叔叔的一截鵝卵石牆,還有那一樹梅花、一溪山月、一隻白鵝、一聲雞鳴,以及會飛的蒲公英、好喫的南瓜花、小學上下課的鐘聲……林林總總,般般樣樣,都在不容分說地把她領回童年。不,那本身就是作者的童年。童年無疑是一個人精神成長史的序章。而於作者又是她文學創作的第一句第一行。在這個意義上,她日後所有的篇章、所有的纔思都帶有故鄉的“水印”,梅村是她永遠走不出的風景——廣州的梅村人!


    書中收錄的《會飛的蒲公英》,難怪入選長春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確寫得好。“圓圓的腦袋,白白的茸毛,風一吹就輕盈地飛了起來,飛呀飛,飛得老高老高……不久,我上小學了,媽媽縫了個花書包給我,書包上繡著幾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邊還歪歪斜斜地繡著幾個字——會飛的蒲公英。”後來呢,“我考上了中學。那個繡著蒲公英的花書包舊了破了……媽媽又守著小油燈,為我做了一件藍色的連衣裙,裙上繡著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著藍色的連衣裙,在學校和山村的大馬路上飛來飛去。”如此讀著讀著,感覺蒲公英真的在我眼前飛了起來——這些字,每一個字都幻化成了蒲公英,輕盈、質樸、鮮活,而又溫情脈脈。從中看得見母親慈祥的面影,聽得見母親親切的語聲:要做會飛的蒲公英!


    說起來,同是山鄉出身的我也喜歡蒲公英,也描寫過蒲公英。隻是我描寫的不是花落後撐起毛茸茸小傘的白色蒲公英,而是剛剛綻開的黃色的蒲公英:“嫩黃嫩黃的,黃到人心裡去了,真想俯下身子親上一口。因為它,山坡有了金色的星星,河畔有了動人的笑靨,路邊有了眨閃的眼睛,草坪有了黃艷艷神奇的‘圖釘’……”


    我曾看過一幅木刻,一個梳著羊角辮的小女孩噘起小嘴把蒲公英毛茸茸的小白傘吹向遠空,給人以無盡的鄉愁與遐思。而眼前這篇《會飛的蒲公英》,則用筆刻代替了木刻。作者果然飛走了,從梅村飛向廣州,在廣州落地、生根、發芽、開花。但她的心、她的夢、她的情思,隨著歲月的推移,開始越來越多地從廣州飛回“小木屋後面的山坡”,飛回梅村——廣州的梅村人!


    可是,三十幾年後的梅村仍是兒時吹蒲公英的梅村嗎?比如老屋前面叔叔砌了三年纔砌出來的那截鵝卵石牆,兩年前被拆得一干二淨,取而代之以“大眾臉”的紅磚牆。現在,紅磚牆又被粉刷成雪白的“大眾臉”。這麼著,鵝卵石牆那樸拙、溫馨和滄桑感消失了,而那恰恰是牽動遊子心弦、牽回遠飛的蒲公英小傘的鄉愁遊絲。在這點上,小嫻又可能是梅村的廣州人!


    不妨說,這也是故鄉的雙重性。於是木心說“哪個鄉值得我犯愁呢?”於是村上說“無論置身何處,我們的某一部分都是異鄉人”。於是小嫻既是廣州梅村人,又是梅村廣州人。這也未嘗不是包括我在內的每一個遊子的心靈處境。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故鄉:一個走不出的熟識性故鄉,一個回不去的異質性故鄉……


     


    2021年12月20日燈下於窺海齋


    時青島皓月當空黃葉滿地


     

    媒體評論
    潘小嫻的散文寫出了故鄉的雙重性。這未嘗不是包括我在內的每一個遊子的心靈處境。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故鄉:一個走不出的熟識性故鄉,一個回不去的異質性故鄉……
    ——林少華

    小嫻的散文充滿靈動的氣韻。含淚帶笑的兒時記憶,似真似幻的故鄉圖景,梅花溪月,山間荷塘,會飛的蒲公英,小學校的鐘聲……故鄉和童年,是我們永遠也走不出去的夢境!
    ——鮑十
    小嫻寫了她的故鄉,其實也是寫了我們所有人的故鄉。讀小嫻這些文章,自問:鄉關何處?我的故鄉何處?難道不是小嫻戀了又戀的梅村麼?小嫻的字裡行間熱氣騰騰,親切地呵護了我,它讓我安妥。

    潘小嫻的散文寫出了故鄉的雙重性。這未嘗不是包括我在內的每一個遊子的心靈處境。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故鄉:一個走不出的熟識性故鄉,一個回不去的異質性故鄉……


    ——林少華


     


    小嫻的散文充滿靈動的氣韻。含淚帶笑的兒時記憶,似真似幻的故鄉圖景,梅花溪月,山間荷塘,會飛的蒲公英,小學校的鐘聲……故鄉和童年,是我們永遠也走不出去的夢境!


                                                                                    ——鮑十


             小嫻寫了她的故鄉,其實也是寫了我們所有人的故鄉。讀小嫻這些文章,自問:鄉關何處?我的故鄉何處?難道不是小嫻戀了又戀的梅村麼?小嫻的字裡行間熱氣騰騰,親切地呵護了我,它讓我安妥。


    ——半夏


     


    每一代的作家筆下,藏著每一代的童夢與人文。潘小嫻的《一樹梅花一溪月》以人文的筆法,記載了當代城市化進程下人們對童年久久地眷戀,它不僅僅是舊夢,也可能是我們通往未來歡笑的道路。


    潘小嫻的人文生活隨筆,可以看作是城市化轉型時段,人們勉力打通舊夢與未來的一曲當代民謠。


    ——徐江

    在線試讀
    一樹梅花一溪月

    春分,回到梅村老家,已是暮晚時分,一輪滿月兒淡淡地掛在天空。小溪邊,有一棵不太大的樹,橫斜著枝丫,開著五六七八朵白花。月兒朦矓,水聲清幽,我便自以為燦開著的是白色梅花了。有月亮,有小溪,有梅花,那真正是好一番“一樹梅花一溪月”的妙境了。霎時,滿心暖暖融融的。
    隻是,走前,再一細看,頗有些遺憾:那一樹倚靠著溪邊,自顧悠悠閑閑地開著的卻是梨花。
    可是,我一直最想看到的,卻是梅花呀!
    我出生成長的地方——梅村,村莊的名字像花兒一樣美。
    花兒一樣美的梅村,其名字來源,流傳著兩種傳說:
    一說是,梅村房屋的整體布局,很像一朵梅花盛開的形狀。像梅花一樣盛開的村莊,起個名字叫“梅村”,名副其實。
    另一說是,坐落在鹿鳴關山腳下的這個村莊,四周還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山峰,其中有一座煙墩山,山上原本野生著很多梅花。每當鼕日來臨,煙墩山開滿了晶瑩潔白的梅花,整座煙墩山都香氣馥郁,沁人心脾。有好事之人,踏雪尋梅,站在煙墩山上,往山下的村莊望去,如入一處寧靜淡遠、清雅絕塵的美境。便覺得這麼美的村莊,也該有個美好的名字纔能與這番美景登對。於是,給這個寧靜淡遠的村莊起名叫“梅村”。
    傳說很美,梅村的名字與美麗的梅花,牽牽繞繞,讓人倍覺清奇。但讓我一直無法釋然的是:在離開梅村之前的18年時光裡,我卻從沒親眼看見村莊裡開過一朵梅花。那是因為整個梅村根本就找不到一棵梅花樹呀!
    一個名叫梅村的村莊,卻從不見一朵梅花。這感覺,總是有點惆悵。
    我曾經問過一些村人,為什麼“梅村不種梅花”?村人說:種梅花,不吉利呢。“梅”,讀音與“沒”“霉”相似。“沒”,便是什麼都沒了;“霉”,說的是倒霉,霉運。一個人、一個家、一個村莊,什麼都“沒”了,這是多倒霉、多糟糕的事。種梅花干啥,那不是糟心嗎?誰想這麼糟心過日子呀,全村人都不想!

    一樹梅花一溪月


     


    春分,回到梅村老家,已是暮晚時分,一輪滿月兒淡淡地掛在天空。小溪邊,有一棵不太大的樹,橫斜著枝丫,開著五六七八朵白花。月兒朦矓,水聲清幽,我便自以為燦開著的是白色梅花了。有月亮,有小溪,有梅花,那真正是好一番“一樹梅花一溪月”的妙境了。霎時,滿心暖暖融融的。


    隻是,走前,再一細看,頗有些遺憾:那一樹倚靠著溪邊,自顧悠悠閑閑地開著的卻是梨花。


    可是,我一直最想看到的,卻是梅花呀!


    我出生成長的地方——梅村,村莊的名字像花兒一樣美。


    花兒一樣美的梅村,其名字來源,流傳著兩種傳說:


    一說是,梅村房屋的整體布局,很像一朵梅花盛開的形狀。像梅花一樣盛開的村莊,起個名字叫“梅村”,名副其實。


    另一說是,坐落在鹿鳴關山腳下的這個村莊,四周還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山峰,其中有一座煙墩山,山上原本野生著很多梅花。每當鼕日來臨,煙墩山開滿了晶瑩潔白的梅花,整座煙墩山都香氣馥郁,沁人心脾。有好事之人,踏雪尋梅,站在煙墩山上,往山下的村莊望去,如入一處寧靜淡遠、清雅絕塵的美境。便覺得這麼美的村莊,也該有個美好的名字纔能與這番美景登對。於是,給這個寧靜淡遠的村莊起名叫“梅村”。


    傳說很美,梅村的名字與美麗的梅花,牽牽繞繞,讓人倍覺清奇。但讓我一直無法釋然的是:在離開梅村之前的18年時光裡,我卻從沒親眼看見村莊裡開過一朵梅花。那是因為整個梅村根本就找不到一棵梅花樹呀!


    一個名叫梅村的村莊,卻從不見一朵梅花。這感覺,總是有點惆悵。


    我曾經問過一些村人,為什麼“梅村不種梅花”?村人說:種梅花,不吉利呢。“梅”,讀音與“沒”“霉”相似。“沒”,便是什麼都沒了;“霉”,說的是倒霉,霉運。一個人、一個家、一個村莊,什麼都“沒”了,這是多倒霉、多糟糕的事。種梅花干啥,那不是糟心嗎?誰想這麼糟心過日子呀,全村人都不想!


    原來,不種梅花,隻是因為全村人都不想過糟心的日子!這種彎彎繞繞的邏輯,看似有些不合理,其實,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卻也有它隱晦的時代合理性。在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還沒能得到滿足的時代,審美,在村民們心目中的地位,當然顯得有點奢侈了。於是,本來美得出神入化的梅花,在村人的心中,卻變成了“沒”和“霉”的像征。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意像。這一細節,其實真實地透露出,村人心中,自始至終都滿懷著一種對美好生活的衷心渴望。隻是,這種渴望,因為當時日子過得太清貧,卻更多地摻雜進了一種難以言說的無奈吧。


    不知道,這種難以言說的無奈,何時纔會變得雲淡風輕呢?


    後來,每當鼕日到來,我變得更喜歡往梅村邊的三江河堤跑了。村邊的堤岸上,種植著茂密的苦楝樹,也零星地種有幾棵高大挺撥的烏桕樹。蕭瑟的鼕風刮過,烏桕樹樹葉漸漸變黃變紅,紅紅艷艷的煞是好看,斑斕重彩,繽紛艷美。待這紅紅艷艷的樹葉飄落時,樹枝上常常掛滿烏桕子,白白的,亮亮的,仿如樹上盛開了朵朵白色小梅花。


    “山谷蒼煙薄,穿林白日斜。崖崩迂客路,木落見人家。野碓喧春水,山橋枕淺沙。前村烏桕熟,疑是早梅花。&rdq朝黃鎮成的這首《東陽道上》,描寫的是鼕天山村的景色:山谷雲煙繚繞,穿過疏林,夕陽已經西斜;溪邊道路有些崩塌,隻好迂回而過,卻看到了樹葉落盡後原本隱藏在樹林深處的村莊人家;水碓正在咯吱咯吱地轉動著,一座木橋靜靜佇立在淺淺的溪流上;村頭的烏桕果實已經成熟,一樹白花花的烏桕果高掛枝頭,讓人懷疑自己看到了一樹早開的梅花。


    “前村烏桕熟,疑是早梅花”——烏桕之美,不僅在於紅葉滿枝,還在於枝頭紅葉飄零後,那原本藏在樹葉深處的青黑色烏桕子,同時也脫掉了黑色外衣,露出了白色的果實,碩果累累地掛滿沒有樹葉的枝頭,遠遠望去,像一朵朵早開的白色梅花,繁星點點,綴亮著山莊的鼕景。


    風吹烏桕樹,一樹“白梅”開!在梅村沒有看見梅花,卻在村旁堤岸邊的烏桕樹上,見到了燦若繁星的一樹“梅花”。雖然此梅花非彼梅花,這烏桕樹上的朵朵“白梅”,也欠缺了一縷清清的“梅香”。但“一樹白梅”的美好景像,到底多多少少也掩去了心中的一些遺憾之感。


    光華流轉,歲時更替。一晃,我離開梅村已經30多年了。這期間,斷斷續續回過很多次梅村。每次走進村莊,我的腦瓜裡總是習慣性地想著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叫梅村的村莊,到底何時纔能看到有梅花盛開?


    數年過去,村中人家的日子早已蒸蒸日上。小溪邊,也有了一番變化,從前比較少見的梨樹、枇杷樹,如今都越種越多了。梨花兒朵朵,枇杷花兒簇簇,比之從前隻有金燦燦的南瓜花獨占一溪風光的單調,早已增添了幾分繽紛之美。


    梅花呢?也有了。雖然,隻是“畫”上去的!近年來,梅村順應時代的發展,大搞美麗鄉村建設,村莊路邊的圍牆上,都掛上了各類盆栽小花。溪邊,低矮的清一色白牆,也畫上了很多梅花枝。一朵朵紅艷艷的梅花,倒映在小溪裡,花艷,水艷,整座鄉村也變得明麗起來了。


    艷艷梅花,已畫滿了村牆。盼望著,盼望著,真正的梅花,在梅村燦開的日子也該不遠了吧。


    2018年鼕天,又回了一趟梅村。這一次,我的心比任何一次回梅村都要歡喜。因為,我真的看到了,我曾經期待了很久的那個美好畫面——梅花朵朵,燦爛地盛放在梅村的大地上!


    梅村小學的後面,建起了一個梅花公園。公園裡,種著兩排梅花樹,紅紅白白的花兒,正艷艷地開著。繞村而過的小溪邊,也建起了一個小型村公園,公園裡也種上了好幾棵梅花樹。白白紅紅的花兒,正掛滿枝頭。三三兩兩的村人,流連在梅花樹下,眼睛亮亮的,歡歡喜喜地道一聲:梅村,終於也有梅花開啦!


    梅村,終於也有梅花開啦!小溪邊,梅花灼灼,映照得村中的溪水,也晶亮了幾分;映襯著村人的臉龐,更靚麗了幾分。


    多美呀!一樹梅花一溪月,終於真正地,成了梅村的一幅現實美景。


     


     


    我們的天堂電影院


     


    人約黃昏後,月上柳梢頭。某日,我參加完社區文化活動從梁姓宗祠出來,拐進廣州車陂沙美公園,竟然看到兩棵大榕樹之間,掛著一塊寬寬的中間白亮四邊黑框的布簾。一個放映機,嘰嘎嘰嘎,轉呀轉呀;一堆一堆人,坐在低矮的木板凳上,盯著黑白布簾,看呀看簾裡晃動的影像。當時正是仲夏之夜,一些老者,手拿蒲葵扇子,輕輕地一扇一扇。


    剎那間,時光倒流,那一把蒲葵扇子,如同孫悟空手中的芭蕉扇,把我的思緒“扇”回了從前在連南梅村看電影的年代。


    “黑白布簾在風中搖曳”——曾經有過鄉村生活經歷的人,每當說起對80年代電影的最初印像,都自然而然會晃動出這樣一個熟悉場景。


    那時候,上電影院看電影,隻需要一兩毛錢,但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常常拿得出一兩毛錢來!尤其是對於成長在鄉村的我們來說,到電影院看電影,更是一件奢侈得超越我們的想像力的事情。好在,那時候政府有專門的電影隊,每到周末或者各種節慶的時候,會輪流到各鄉村免費給村民們放電影。所以,20世紀80年代鄉村人看電影,大體都是在自家村莊的一塊空曠之地,兩邊豎起結實的鐵杆或木頭杆,放映員把那黑邊白底的四方布簾的四個角,捆綁在杆子上,然後,一臺老式的電影機對準黑白布簾,嘰嘎嘰嘎地放起電影來。電影裡的人物都是在布簾裡鮮活地晃動的。在物質生活相對貧乏的80年代,“黑白布簾在風中搖曳”是當時很流行的一種看電影模式。


    時過境遷,已經遠離故土梅村,一不小心成為廣州大都市市民的我,卻一直覺得許多人為之津津樂道的“黑白布簾在風中搖曳”這種場景很鬼魅。為什麼呢?因為,在1986年之前,“黑白布簾在風中搖曳”這種充滿神奇魅力的畫面,我從來都沒有親眼看見過!原來,在我生活的粵北那個叫梅村的小山村裡,當時每次放電影,全都是直接對準了一面雪白的牆壁去播放的。


    當時,我們村放電影的地方叫食堂。它曾經是全村人一起喫大鍋飯的地方,是“大躍進”時代的產物。食堂隻有一層,是黑瓦泥磚牆,裡面有個小賣部,有個小衛生所,還有個舞臺和一大塊空地。每年年底,如果有什麼文藝彙演的話,就會在這個舞臺上進行。別看這個小舞臺很簡陋,它上面可是留下過中央民族歌舞團一些大咖們的演出足跡的!——這就是當年少數民族自治縣最大的福利。記得讀大學時,說起我曾親眼看過某某民族歌舞大咖的演出,驚得那些大城市長大的舍友大眼瞪小眼的!


    舞臺後面,是一面雪白的大牆壁。村中老人說,這面牆壁倒不是專門為小舞臺設計的,而是另一座建築的後壁。但因為小舞臺逐漸成了村莊裡公眾聚集的核心所在,於是,這一面雪白大牆壁的作用就越來越重要了。後來,第一次到我們村放電影的叔叔,覺得在舞臺上另外掛銀幕並不方便,干脆就直接對著牆壁播放起來。從此,就形成了慣例。在我印像中,這食堂其他地方的牆壁,經常都會變得黑乎乎的,唯有舞臺後的這一塊大牆壁,卻一年四季都潔白如雪。我們村裡的大人每年都會認真粉刷這塊牆壁,而孩子們再調皮,也不會去這塊大牆壁上亂塗亂畫,一切都隻是為了:看電影!


    1980年秋,我12歲,到離村子三公裡遠的三江縣城去住校讀中學。自從改革開放後,學校已不興組織學生集體去電影院看電影了,而當時我因家裡生活相對窘困,所以雖然縣城有個小電影院,但我根本沒去那裡看過電影。這樣一來,我就特別關注村子裡什麼時候能放免費電影了。每當探聽到村裡要放電影的消息,我立馬就會編織各種各樣的理由向老師請假,以便回家看電影去。這各種各樣的理由中,當然也包含一些小小的謊言啦。奇怪的是,當時我的父母從來也沒批評過我,那真是個自由而又快樂的看電影年代。


    放映員到我們村放電影的周期,大概兩個多月纔會有一次,每次連放兩個晚上,一般是一個晚上放一部影片,偶爾也有放兩部的。每當有消息說放電影時,家家從清晨開始,就搬了兩三條長板凳去食堂搶占位置,乃至這一天的中午飯和晚飯,一家人都隻能站著喫飯了,但一個個都喫得滿心歡喜,滿臉期待。待到晚上一喫完飯,碗筷都不洗,就一個個直奔食堂而去。


    一開始,村裡放的多是一些戰爭老片,如《地雷戰》《地道戰》《平原遊擊隊》《閃閃的紅星》《紅孩子》《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一些五六十年代的經典電影。後來也陸續放映了很多80年代拍攝的電影,如《阿Q正傳》《西安事變》《城南舊事》《小街》《廬山戀》《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等。但從來沒有放映過什麼外國影片。可能是因為外國影片本來就比較少,而放映員也擔心村裡的人不愛看吧。


    在食堂裡放過的電影中,我印像最深刻的莫過於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這部名震遐邇的功夫大片,在我們村是從1982年五六月纔開始放映的。結果,從那時起一直到1983年的二三月間,大概有大半年光景,每次放映員來放電影,都少不了放一遍《少林寺》。那是因為當時全村人都太愛看這部影片了,每次放完,都強烈要求放映員下次還要放。尤其是村裡的一些男孩子,全都把擁有一身瀟灑武功的李連傑當成了自己的偶像。我那年長我兩歲的哥哥,更是激動得叫父親幫他理光了頭發,再整天拎條木棍東敲西打的。當時,不管走在村裡的哪一個角落,總會看見很多剃成了光頭的男孩子,拿著扁擔或竹竿,大喊大叫“李連傑”。還好,那時,我們的村子地處比較偏僻的山區,也不知道少林寺到底在哪裡,家長們便不用擔心剃光了頭的孩子們會離家出走,到少林寺當和尚去。


    當《少林寺》在我們村裡放上兩三次後,食堂裡的舞臺就變得熱鬧起來了。電影裡的李連傑在舞臺後的白牆上舞棍對打,頭剃得光光的很多男孩子則站在舞臺中央,一個個拿著扁擔、竹竿,跟著電影上的李連傑舞個不停。每次《少林寺》放完後,總有不少男孩子免不了會受傷,比如,把手臂打出血,或者扭傷了腳什麼的。而此時,食堂裡的小衛生所就熱鬧非凡了。受傷的男孩子們一窩蜂地擁進了衛生所,止血的止血,消毒的消毒,包扎的包扎,一邊還忍不住嘰裡呱啦地叫嚷著。男孩子們那充滿了荷爾蒙的青春,因為《少林寺》,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宣洩與釋放。


    而我們女孩子呢,就去學唱《少林寺》的插曲《牧羊曲》。曲子音調很高,我們總是唱不好,但女孩子們之間也從來不會互相嫌棄,因為大家都是彼此彼此吧!當然,身為女孩的我,那時候還是更羨慕我哥,因為他不僅可以拿著扁擔、竹竿在舞臺上有模有樣地與別的男孩子對打,而且還可以跟著放映員,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狂追著看電影。我對那種“黑白布簾在風中搖曳”的最初印像就是從我哥嘴裡聽到的。當時,我哀求哥哥也帶上我一起去別的村子看電影,但哥哥死活不肯,說他們都是哥們兒一起走的,帶上我這個女孩子,多沒面子。當時,我真恨不得自己也能變成男兒身。


    除了《少林寺》,我在梅村食堂裡,還看過好幾部印像比較深刻的電影。當時我們剛上中學,很多深刻的東西都看不太懂,不過孩子們看電影自有孩子們的樂趣:


    看《阿Q正傳》,我們就學會了“假洋鬼子”這個詞彙。當然,那時已經沒有男人留長辮子了,不過,我們不喜歡某個男孩子或者看著某個男孩子不順眼的時候,就會背地裡叫他“假洋鬼子”;張瑜在電影《小街》演女主角時理了個短發,顯得既漂亮又帥氣,我們女孩子給這種發型起名為“張瑜頭”。後來我也像很多女孩子一樣,把長發剪成了像電影裡張瑜一樣的短發,一時間滿校園都是“張瑜頭”在飛揚;看《城南舊事》,我們非常喜歡瀋潔扮演的小英子,她那雙明亮、純真、迷人、探索的眼睛,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還有那首“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送別》曲,更是讓我們鐘愛不已。最後連我們中學的畢業晚會上,大家告別時唱的都是這一首曲子。


    狄更斯在小說《雙城記》的開頭有那麼一段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那時候的我還沒看過《天堂電影院》,不知道這其實就是我們家鄉最珍貴的“天堂電影院”。


    時光不待人,當我懂得了什麼叫鄉愁,什麼叫流連之後,“天堂電影院”的美好,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如今,梅村的食堂還在。隻是,裡面的格局已經有些變樣了:舞臺沒了,小衛生所沒了,小賣部也沒了,隻有曾經放電影的那一扇“雪白大牆壁”依然存在著,也依然還是雪白雪白的。但電影卻再也不會在食堂放映了。村裡年輕人說,誰還會到食堂看電影呢?每家每戶都有電視機了,即使要看,也要到縣城的三江電影院去看呀,2D、3D的,特效可好看啦。老年人則說,在食堂看電影,還不如一起打打牌,打打麻將,這可有趣多了。


    位於廣州市的車陂村,在2019年的仲夏之夜,都曾經在村公園的大榕樹下來一場“黑白布簾在風中搖曳”的懷舊畫面。不知我那心心念念的小山村梅村,是否也會在某一天,能重新來一場盯著“雪白大牆壁”看電影的往昔時光?


    在夢裡,其實早已出現過無數次——“雪白大牆壁”的影像。梅村小舞臺,我生命中的“天堂電影院”。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