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鄉愁與良知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651-944
    【優惠價】
    407-590
    【作者】 林少華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隨筆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ISBN】978755523519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5235194
    作者:林少華

    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5月 

        
        
    "

    編輯推薦
    林少華經典散文 溫暖人心的散文集 
    內容簡介
    《鄉愁與良知》主要是包括作者林少華對故鄉對母親的懷念,以及作為一名大學教授、翻譯家所具備的良知等。全文主要分為五個部分,部分是“靈魂的錨地”,主要是作者對故鄉一草一木的的顧盼、眷戀和思念,鄉愁的核心是對母親的思念; 第二部分是“教授的操守”, 施之於教育,使得我叩問大學的靈魂和教授的操守;  第三部分是“優雅的消失” ,施之於文化,使得我懊惱“窺海齋”的終結和優雅的消失; 第四部分是“鎮長的奧迪” ,施之於社會,使得我質疑鎮長的奧迪和娃娃魚的遭遇; 第五部分是 “‘林家鋪子’和村上”, 施之於翻譯,使得我選擇了村上春樹和他的“高牆與雞蛋”。
    作者簡介
    林少華著名文學翻譯家、學者。亦從事文學創作。曾在暨南大學、日本長崎縣立大學任教,現為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青島市作家學會副主席、《外國文藝》變為等職。著有《林少華看村上 村上文學35年》《落花之美》《鄉愁與良知》《為了靈魂的自由》《高牆與雞蛋》《微“搏”天下》《雨夜燈》。譯有《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奇鳥形狀錄》等四十一部村上春樹作品繫列以及《心》《羅生門》《金閣寺》《伊豆舞女》《雪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家之作凡七十餘種,廣為流布,影響深遠。
    目錄
    編靈魂的錨地

    母親的視線 / 2
    懷念母親 / 6
    母親的紅頭巾 / 10
    母親的包袱皮 / 14
    父親的手 / 18
    人生從此孤獨 / 22
    鄉關何處 / 26
    肥豬肉曾經那麼好喫 / 30
    春節:三百六十五分之一 / 34
    回家過年真好 / 38
    牛,牛年,牛市的牛 / 42
    人生加減法 / 46

    編靈魂的錨地


     


    母親的視線  /  2


    懷念母親  /  6


    母親的紅頭巾  /  10


    母親的包袱皮  /  14


    父親的手  /  18


    人生從此孤獨  /  22


    鄉關何處  /  26


    肥豬肉曾經那麼好喫  /  30


    春節:三百六十五分之一  /  34


    回家過年真好  /  38


    牛,牛年,牛市的牛  /  42


    人生加減法  /  46


    靈魂的錨地  /  49


    收藏夕暉……  /  53


    寂靜的鄉間  /  57


    匿名之樂  /  61


    親近土路親近泥土  /  64


    花中獨愛牽牛花  /  68


    偷桃之樂  /  72


    洋蘭與國蘭之間  /  76


    彼窮、此窮到不窮  /  80


    我與一九七八……  /  85


    之於我的共和國六十年  /  90


    鳥與“市民……”  /  95


     


    第二編教授的操守


     


    我心目中可敬佩的教授  /  100


    教授的尊嚴  /  104


    教授的操守  /  108


    教授分級之煩惱  /  111


    教授的“牛”與不“牛”  /  115


    誰讓教授“下課”了  /  120


    “教授是什麼官?”  /  125


    當官好還是當老師好  /  129


    我是不是該弄個官當  /  133


    忽然很想當博導  /  136


    地震中的老師們:後一課  /  140


    蘭州大學:“蒲公英”和小松鼠  /  143


    “東京大學”何處尋  /  147


    神戶大學:校門口的野豬  /  151


    乏味的大學校園  /  154


    教育:求真還是求假  /  158


    “仰望星空”還是仰望項目  /  162


    大學教育與貪官污吏  /  168


    大學的靈魂與故事  /  171


    大學應如何政治學習  /  175


    大學者,數字之謂也  /  180


    大學官場化何時休  /  184


    諾貝爾獎與北大  /  189


    “耳”=耳朵 
    /  193


    坦率的外國留學生  /  197


    牛小學生  /  201


    勤奮與天纔之間  /  205


    高考與“高考”  /  208


    取消文理分科的理由  /  212


    別折騰“一考定終身”  /  216


    願景——2007年山東高考作文  /  220


    春來草自青——2008年山東高考作文  /  222


     


    第三編優雅的消失


     


    請勿封殺繁體字  /  226


    五十二個字的力量  /  229


    重拾端午重新出發  /  233


    什麼是中華文化的標志  /  236


    稱呼的困惑  /  240


    假如梁思成還活著  /  244


    收藏禮贊  /  248


    窺海齋的終結  /  251


    優雅的消失  /  255


    樂活讀書的魅力  /  259


    小說即關繫  /  263


    寫博客的理由  /  267


    拍電視並不那麼好玩  /  271


    遭遇簽售  /  275


    血壓高低與蘇軾  /  279


    因為荷爾蒙,所以愛  /  283


    遭遇豪華  /  286


    王小波:講真話和推崇翻譯  /  290


     


    第四編鎮長的奧迪


     


    假如地球上隻剩你一個人……  /  296


    同是鈔票  /  299


    “親切過剩”  /  303


    手機遭遇  /  306


    無車族的郁悶  /  310


    出租車上我從不要求開空調  /  313


    研究生兒子與哈裡王子  /  317


    靈魂的質地  /  320


    中餐必須改革  /  324


    娃娃魚:筷子下的“活化石”  /  328


    喜歡日本料理的理由  /  332


    下跪的日本人  /  336


    洗馬桶洗出的國務大臣  /  340


    摩根用人:出身貴族  /  344


    紅綠燈和上海人  /  348


    上海還是青島,這是個問題  /  351


    青島:我的城市  /  354


    鼓浪嶼:沒有車的世界多好  /  359


    鎮長的奧迪  /  363


    數字統治世界  /  367


    人民政府門前的尷尬  /  371


    羊城三驚  /  375


     


    第五編“林家鋪子”和村上


     


    我和村上君  /  380


    我和《挪威的森林》  /  382


    村上會得諾貝爾獎嗎?  /  386


    林譯村上:“0”分 
    /  389


    翻譯:“擔水上山”  /  395


    高牆上的那一叢草  /  399


    王小波與村上春樹之間  /  403


    村上春樹的良知  /  407


    附錄:“高牆與雞蛋”  /  411


    我見到的和沒見到的村上春樹  /  416


    第二次見到的村上春樹:魯迅也許容易理解  /  425

    前言

    寫在前面
    我在大學裡教書,是為教書匠,課餘搞點兒翻譯,是為翻譯匠。不能說完全碌碌無為。畢竟教書教成了所謂教授,翻譯翻出了些許名聲。一眼望去,桃李蔚然成林,譯著一紙風行。但老實說,這都不是我留戀的風景。
    那麼,我留戀的風景在哪裡呢?在我的生身故鄉。她很小,小得隻有五戶人家;她很窮,窮得隻有三面山坡。但院前木籬笆有祖母栽種的五色牽牛,房後有祖父嫁接的滿樹杏花,柴草垛上爬有綠油油的南瓜籐,歪脖子柳樹懸著圓滾滾的葫蘆瓜。清晨田野上有一條條白紗巾般輕盈的霧靄,黃昏西山頭有一排排炭火般亮麗的晚霞。以及山間的知了、河裡的小魚、路旁的蒲公英、夜晚的流螢……

     


     寫在前面


          我在大學裡教書,是為教書匠,課餘搞點兒翻譯,是為翻譯匠。不能說完全碌碌無為。畢竟教書教成了所謂教授,翻譯翻出了些許名聲。一眼望去,桃李蔚然成林,譯著一紙風行。但老實說,這都不是我留戀的風景。


          那麼,我留戀的風景在哪裡呢?在我的生身故鄉。她很小,小得隻有五戶人家;她很窮,窮得隻有三面山坡。但院前木籬笆有祖母栽種的五色牽牛,房後有祖父嫁接的滿樹杏花,柴草垛上爬有綠油油的南瓜籐,歪脖子柳樹懸著圓滾滾的葫蘆瓜。清晨田野上有一條條白紗巾般輕盈的霧靄,黃昏西山頭有一排排炭火般亮麗的晚霞。以及山間的知了、河裡的小魚、路旁的蒲公英、夜晚的流螢……


          一句話,我是從小山溝裡爬出來的。也許上天存心和我的出身開玩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廣州開始教富有的華僑和港澳同胞子女;八十年代末開始翻譯專門傳達都市和都市人感覺的村上春樹——不用說,二者都是同貧窮的小山溝形成強烈的反差。於是我隨之開始了窮山溝逃亡之旅。但許多年後當我在教書之外翻譯之餘嘗試自己寫一點東西的時候,陡然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逃出那個小山溝,我仍將從那裡始發,並且返回那裡。別的都不過是中轉站而已,哪怕燈紅酒綠,哪怕車水馬龍,哪怕雕梁畫棟,哪怕美女如雲。


           這是因為,小山溝讓我產生了永遠揮之不去的情思:鄉愁。即對故鄉一草一木的顧盼、眷戀和思念。“陌上花開,應緩緩歸矣”!那應該是我們心底堅硬而又柔軟、厚重而又縹緲、莊嚴而又平常的情感。不用說,鄉愁的核心是對母親的思念。年老母親的白發和皺紋無疑是故鄉風景中動人的風景。在這個意義上,故鄉所有的景物無一不是母親、母親意像的表達和外延。我甚至覺得鄉愁是其他所有情感的基石和酵母,由此生發出悲憫、仁慈和愛,生發出文學情思和美感。它不僅僅是懷舊,也是一種向往;不僅僅是惆悵,也是一種頑強,不僅僅是感懷,也是一種信仰。


          而它的理性結晶,我以為就是良知。施之於教育,使得我叩問大學的靈魂和教授的操守;施之於文化,使得我懊惱“窺海齋”的終結和優雅的消失;施之於社會,使得我質疑鎮長的奧迪和娃娃魚的遭遇;施之於翻譯,使得我選擇了村上春樹和他的“高牆與雞蛋”——這就是我將這本散文集命名為《鄉愁與良知》的由來。就此而言,同我的本散文集《落花之美》一脈相承。甚至有兩篇是與之重復的:《母親的視線》和《鄉關何處》。原諒我,這是我無論如何都想重復的。


           這裡共收散文一○七篇。準確說來,並非全是散文,莫如說隨筆更占多數,大部分在報刊上發表過。因此我要首先感謝以下報刊的編輯們:《青島早報》《青島晚報》《半島都市報》《財經日報》《羊城晚報》《信息時報》《時代周報》《齊魯晚報》《今晚報》《中華讀書報》《上海電視》《新航空》……還要衷心感謝青島出版社孟鳴飛社長、胡維華前副總編和責任編輯楊成舜君。承其美意,這些散落各地的雜亂篇什得以結集刊行。而且不止刊行一次。二○一○年一月初次付梓,二○一三年一月改版重印。此番為第三次。當然這也有賴於無數讀者朋友的一再垂青。此時此刻,我心裡在多種意義上充滿了感激之情。


     


                                                                                                                                             林少華


                                                                                                                                 二O一六年四月六日於窺海齋


                                                                                                                                      時青島杏花春雨如夢如幻

    在線試讀
    母親的視線

    母親回鄉了。三弟來接,和父親一起跟回去了。留下住了兩年的房間,留下小院裡精心侍弄的花草。房間裡她能洗的都洗了,床單、枕巾、靠枕套。院裡的花草好像剛澆過水,土濕潤潤的,葉亮晶晶的,花開得正艷,薔薇、月季、矮牽牛、金盞花……
    幾天來我神思恍惚,做不成事。心裡開了個洞,洞比預想的大,沒有底,無論投進什麼都不見形體,也不聞回聲。父母住的房子是在靠近市中心的地方租的,和我相距幾站路。直到幾天前那裡還裝滿我們的說笑、我們的親情和歡樂。而現在人去樓空。開門進去,沒了廳裡沙發上看電視的父親的笑臉——沙發空了,沒了從裡面房間顫顫巍巍走出的母親的身影——床鋪空了,沒了四下裡那熟悉的特有的氣味——空氣空了。空了,都空了,一如我的心。轉而又覺得沒空,父親從沙發站起,母親就在眼前,氣味重新聚攏……
    母親在青島住了兩年。雖然每星期隻能去看望一兩次,卻是三十多年來和我在一起長的兩年。三十多年時間裡的我,或遠在嶺南,關山重重,或浪跡海外,煙波迢迢,或經濟上自顧不暇,窮困潦倒,或生活上風雲突變,顛沛流離,始終未能實現膝前盡孝的夙願。寒來暑往,鬥轉星移,我老了,母親更老了——頭發由青到白,皺紋由少到多,腳步由快到慢……這次接來,本打算讓二老一直住下去。不料母親說她到底有些想念東北那邊我的五個弟妹,一再要走。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怕我為她受累和花錢。說我熬夜掙錢不容易,當媽的不能幫著掙倒也罷了,哪能幫著花呢!我再三解釋反正我是要熬夜的,錢反正是要花的,但她反正就是不信,非回鄉不可。
    兩年相聚,母親身上有兩點讓我感觸深。一點是她對苦難的淡漠。我家過去窮,父親掙錢且遠在百裡之外的公社工作,一兩個月纔回家一次。家裡隻我母親領我們六個小孩兒過。推碾、拉磨、種自留地、侍弄園子、養豬都是母親一個人干,一年四季的衣服和鞋也要母親一針一線做出來。一次閑聊,她說有兩年因為做完我們的棉衣後再沒東西沒錢了,自己兩個鼕天沒穿棉褲。那年外婆有病,要去探望都沒有出門穿的褲子,隻好找鄰院借。我聽了十分喫驚和心酸。家窮我是知道的,但不曉得窮到那個地步。東北的鼕季十分了得,冰天雪地,北風呼嘯,滴水成冰,穿棉褲甚至都抗不住。我現在都能切實感受到挾雪的冷風從褲腳鑽進來時那徹骨鑽心般的冷。而母親竟穿著單褲!借褲子外出對母親無疑又是一種傷害。母親是外婆的獨生女,昔日家境寬裕,上過舊式學堂,人很要強。不難想見,那種情況下的母子相見會是怎樣一種心境。可是,母親現在談起來語氣是那樣輕描淡寫。不用說,母親經歷的苦難我也經歷過一些。之於我,那段苦難好比書櫥裡自己分外珍惜的一本書,翻閱時我會反復審視它的質地、叩問它的含義、追尋它的投影。相比之下,母親卻把它當作一件舊物隨手收進抽屜。

    母親的視線


     


         母親回鄉了。三弟來接,和父親一起跟回去了。留下住了兩年的房間,留下小院裡精心侍弄的花草。房間裡她能洗的都洗了,床單、枕巾、靠枕套。院裡的花草好像剛澆過水,土濕潤潤的,葉亮晶晶的,花開得正艷,薔薇、月季、矮牽牛、金盞花……


         幾天來我神思恍惚,做不成事。心裡開了個洞,洞比預想的大,沒有底,無論投進什麼都不見形體,也不聞回聲。父母住的房子是在靠近市中心的地方租的,和我相距幾站路。直到幾天前那裡還裝滿我們的說笑、我們的親情和歡樂。而現在人去樓空。開門進去,沒了廳裡沙發上看電視的父親的笑臉——沙發空了,沒了從裡面房間顫顫巍巍走出的母親的身影——床鋪空了,沒了四下裡那熟悉的特有的氣味——空氣空了。空了,都空了,一如我的心。轉而又覺得沒空,父親從沙發站起,母親就在眼前,氣味重新聚攏……


          母親在青島住了兩年。雖然每星期隻能去看望一兩次,卻是三十多年來和我在一起長的兩年。三十多年時間裡的我,或遠在嶺南,關山重重,或浪跡海外,煙波迢迢,或經濟上自顧不暇,窮困潦倒,或生活上風雲突變,顛沛流離,始終未能實現膝前盡孝的夙願。寒來暑往,鬥轉星移,我老了,母親更老了——頭發由青到白,皺紋由少到多,腳步由快到慢……這次接來,本打算讓二老一直住下去。不料母親說她到底有些想念東北那邊我的五個弟妹,一再要走。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怕我為她受累和花錢。說我熬夜掙錢不容易,當媽的不能幫著掙倒也罷了,哪能幫著花呢!我再三解釋反正我是要熬夜的,錢反正是要花的,但她反正就是不信,非回鄉不可。


           兩年相聚,母親身上有兩點讓我感觸深。一點是她對苦難的淡漠。我家過去窮,父親掙錢且遠在百裡之外的公社工作,一兩個月纔回家一次。家裡隻我母親領我們六個小孩兒過。推碾、拉磨、種自留地、侍弄園子、養豬都是母親一個人干,一年四季的衣服和鞋也要母親一針一線做出來。一次閑聊,她說有兩年因為做完我們的棉衣後再沒東西沒錢了,自己兩個鼕天沒穿棉褲。那年外婆有病,要去探望都沒有出門穿的褲子,隻好找鄰院借。我聽了十分喫驚和心酸。家窮我是知道的,但不曉得窮到那個地步。東北的鼕季十分了得,冰天雪地,北風呼嘯,滴水成冰,穿棉褲甚至都抗不住。我現在都能切實感受到挾雪的冷風從褲腳鑽進來時那徹骨鑽心般的冷。而母親竟穿著單褲!借褲子外出對母親無疑又是一種傷害。母親是外婆的獨生女,昔日家境寬裕,上過舊式學堂,人很要強。不難想見,那種情況下的母子相見會是怎樣一種心境。可是,母親現在談起來語氣是那樣輕描淡寫。不用說,母親經歷的苦難我也經歷過一些。之於我,那段苦難好比書櫥裡自己分外珍惜的一本書,翻閱時我會反復審視它的質地、叩問它的含義、追尋它的投影。相比之下,母親卻把它當作一件舊物隨手收進抽屜。


          再一點就是母親仍把我看成小孩子。我已年過半百了,可母親依然一口一個“孩子”叫我。鼕天摸我的腿,說這孩子這麼冷怎麼就穿一條單褲;夏天摸我裸露的胳膊,說這孩子好像有點瘦了。於是喫飯時再三叫我喫肉,為了健康而刻意不喫肉的我隻好夾起一大塊肉放進嘴裡,她這纔現出欣慰的笑。一旦我不在屋裡,她就“這孩子哪去了”念叨著裡裡外外尋找。每次離開,母親都從窗口、門口或從小園子門前看我,久久看我的背影,一副戀戀不舍的樣子。有時還從園前慢慢挪動著看我拐過第二個路口、第三個路口。一次我走遠了因忘拿東西拐回來時,發現母親仍站在那裡望著我去的方向沒動。這樣,每次我的背都帶著她的視線離去。回想起來,母親一直是以視線送我的。小時候帶著她的視線走去課堂,上大學時帶著她的視線奔赴省城,畢業後又帶著她的視線遠走天涯……可以說,母親的視線從未從我的背部移開,自己也從未走出母親的視線。


          母親回鄉後,無意間我開始思索母親為何對往日的苦難那般淡漠。我想明白了:那是因為母親心裡裝著兒女,為了兒女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再大的苦難也不曾放在心上。如今,母親覺得自己無法像過去那樣為兒女、為我付出了,能付出的隻有悄然回鄉和不變的視線……


     


                                                                                                                                                                 (2006.5.31)


     


    懷念母親


           母親走了。


          母親是很普通的鄉下婦女,即使親屬圈也未必全部知曉她的名字。因此,母親的走,對這個世界來說,好比一片枯黃的樹葉在鼕日寒冷的天空中艱難地顫顫盤旋幾圈後落向了大地。可是對於我,則是整個天空,整個天空轟然塌落下來,世界黯然失色。


          母親走得那麼急,我竟未能趕上見後一面。在殯儀館場外,在特定時刻,我久久仰望高聳的煙囪緩緩騰起的青煙。想到母親那貪黑起早操勞一生的瘦弱的身體,那無數次抱過和撫摸過我的粗糙而溫暖的雙手,那專注、淒寂而慈祥的面容正在化為青煙,化為一縷青煙飄向清晨灰蒙蒙的天空,我一時淚如雨下,泣不成聲。


          母親上過舊式學校,但沒參加過工作,沒參加過社會活動,沒領過工資。家庭和孩子幾乎是她的整個天地。她身後留下來的,可以說隻有我們六個子女,隻有她陸續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六個生命。我是老大,長子,我降生時母親剛剛二十歲。從此,她的青春,她的人生,她的一切,就被無限拖入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的辛勞和苦難之中。我不認為母親偏心,但因為我是長子,即使在時間上我也得到了母親更多的愛。那是怎樣的愛、怎樣的母愛啊!


           同樣是母愛,但我覺得,艱苦歲月中的母愛和經濟條件相對寬裕情況下的母愛應該是有所不同的。因為前者需要母親犧牲甚至基本的個人生活需求,需要母親從自己身上和口中本來已很可憐的衣衫和食物。那是用血和淚化合的愛。而我得到的就是這樣的愛,這樣的母愛!


           我小時是個體弱的男孩兒。雖然個頭不比別人矮,但力氣小得多,膽也就格外小。不敢爬樹,不敢騎老牛,更不敢和同學摔跤打架,因為會被人家一胳膊掄出好遠。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上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日子落到了真正喫糠咽菜的地步。晚間喝的高粱米粥,盡管放很多堿下去,但仍然清湯清水,幾乎數得出碗底薄薄一層米粒。而母親碗裡幾乎連這層米粒也沒有,喝完兩碗米湯就在煤油燈下一聲接一聲咳嗽著一針接一針納鞋底做棉衣。而我第二天上學帶的飯盒裡,就時常在糠菜之上多出一層米粒,有時還有一個咸雞蛋或半個咸鴨蛋。靠了這點兒營養,我在比我強壯的同學都有人餓得退學的情況下,以瘦瘦的身體堅持讀了下來。


          十多年後我進省城上了大學,每錢助學金。那時家裡雖不喫糠咽菜了,但仍很窮,母親連一件出門衣服都沒有。我有意不拿家裡的錢,一切錢維持。記得一年寒假結束返校前一天晚上,母親從箱底顫巍巍摸錢給我。我問哪裡來的錢,母親說把生產隊分的口糧中的玉米賣了。我不要。我看著母親剛過四十就憔悴不堪的臉龐,看著她單薄的舊棉襖下支起的瘦削的雙肩和細弱的脖頸,無論如何也不忍心拿錢。母親哭了:“兒呀,媽知道你體貼家裡難處不向媽要錢,可媽知道你身上沒錢,媽心疼你呀!”我也哭了,哭著從媽手裡接錢。


           大學畢業後我南下去了廣州。廣州話聽不懂,尤其工作根本不合心意,精神苦悶到了極點。母親來信了,囑咐我別想家,別想媽,別想太多,既然去了,就克服困難,安下心好好干吧。信是用鉛筆寫的,一筆一畫。母親識字我是知道的,但沒想她會寫這麼多字,句子也夠通順。那是我接到的母親的的信。我相信她這輩子也隻寫了這麼一封信。信上母親叫我別想她,但後來聽父親說,母親當時想我想得晚上睡不著覺,險些哭壞了眼睛。


          還有一件事也讓我每每記起。若干年前我個人生活發生變故的時候,包括父親在內,幾乎所有家鄉親人都指責我是錯的,袒護我的隻有母親一人。她從父親手裡搶過電話筒對我說道:“隻要是我兒子做的事,就都是對的!”母親這回顯然是偏心了。細想之下,世界上大凡愛都是偏心的,唯有偏心纔成其為愛,愛因其偏心而純粹、神聖和刻骨銘心。


          就是這樣,母親在我人生困難的時候給了我血淚化合的愛,給了我唯獨母親纔能給予的呵護和溫暖。而我在母親困難的時候卻未能給予什麼,未能守候在她身邊,未能和母親在一起。我知道,母親是多麼想和我在一起的啊!


         現在,我和母親在一起了,母親和我在一起了——我把母親的遺像帶回了青島,換了框放在書桌右側的書架上。此時此刻,母親正從旁邊看著我,眼神仍那麼慈祥,那麼帶有幾分淒楚和憂傷,一如一兩年前她在青島期間從餐桌對面看我喫她包的餃子,從窗口看我在小園子侍弄花草,從門口看我每次出門時的背影……


     


    (2007.11.28)


    母親的紅頭巾


          母親走了,走幾個月了。


          母親的走,帶走了許多東西。帶走了人世間純淨深厚的愛,帶走了那聲“孩子……”的呼喚,帶走了我喊“媽媽”的機會,甚至帶走了整個世界。


          也有沒帶走的東西,比如那方紅頭巾。


          近來我眼前總是閃動那方紅頭巾。


          記憶中,從我上小學三年級時母親就扎那紅頭巾,應該是母親一輩子用得久的紡織品。母親也沒有其他顏色其他樣式的圍巾,隻這方紅頭巾。單純的棗紅色,無任何花紋。單純的棉線織成的,無混紡的毛線。不厚,團起來能一把握在手裡。正方形,周邊帶有早已打縷的線穗。母親對折成三角形,兩隻角在颏下一扎,一隻角留在腦後,僅能遮住後頸。雖說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家都窮,但也有人用厚墩墩的毛線頭巾或毛茸茸的長圍脖了,但母親沒有。初用它的時候,母親還不到三十歲,而到我大學畢業離家的時候,母親已見白發了。長達十五六年時間裡,它是母親頭上的御寒用品。紅頭巾倒沒有見白,一直是紅色。


          那時候不比現在,東北的鼕天格外冷,格外長,貪婪地吞並了兩頭的春秋兩季。加上我家住的小山村孤零零蜷縮在大村子的外圍,別的地方還沒怎麼冷的時候它就好像瑟瑟發抖了。因此,一年的大部分時間母親都要扎這紅頭巾。春天用來擋風擋塵。荒涼的山坡上,母親扎著紅頭巾一鎬一鎬刨地,一鏟一鏟施肥,一桶一桶擔水,一株一株栽地瓜苗。秋天還用來擋風擋塵。下霜下得白花花涼瓦瓦的園子裡菜地裡,母親扎著紅頭巾一捆一捆割苞米,一鍬一鍬挖土豆,一個一個撥蘿卜,一棵一棵砍白菜。一年四季母親穿的衣服都很舊,一件灰不灰藍不藍花不花的外衣從春穿到秋,穿得和荒草坡和莊稼地幾乎沒什麼分別。因此,母親身上顯眼的就是那方紅頭巾。放學回來的山路上,遠遠看見院子裡那方晃動的紅頭巾,知道到家了;在家裡肚子餓的時候,就趴在窗口或站在門前張望,望見那方紅頭巾由遠而近,肚子就不咕咕叫了。可以說,紅頭巾意味著母親,意味著家,意味著炊煙和溫暖。


          但印像深和刻骨銘心的,還是鼕天裡的紅頭巾。從六十年代初開始,除了遠在外地上班的父親,全家人就不再喫去皮去殼的成品糧了,改喫從生產隊分的毛糧,即帶殼帶皮的高粱谷子和玉米粒。當時農村連磨米機也沒有,由各家自己磨自己碾。磨米的地方叫磨房,碾米的地方叫碾房。但我家所在的小山村因隻有五戶人家,磨房沒有,碾房有也不成樣子。石碾子就在路旁,上面勉強支起個棚蓋,四周用苞米秸隨便一圍,裡倒外斜。下雪時棚蓋窟窿呼呼湧雪,刮風時從苞米秸空隙颼颼進風。母親就一個人在那樣的碾房碾谷子。她默默跟在蒙住眼睛的毛驢後面不停地用箥箕填谷子,再把碾去外殼的谷子(碾後叫小米)撮進笸籮。由於沒有風車,母親就用箥箕一上一下把米顛得高高的,讓谷糠分飛出去——我們叫箥米。


         箥米是累人的活計。母親很瘦,又老是咳嗽。箥米的時候,瘦削的雙肩從單薄的棉衣下支起,兩隻胳膊喫力地端著箥箕,差不多每箥一次都有一聲咳嗽同時響起。她頭上的紅頭巾這時候就幾乎看不出紅色了,落了一層谷糠和灰塵。箥一次,咳一聲,紅頭巾顫抖一下。有時候一連聲咳嗽得太厲害了,母親隻好抱著箥箕伏在笸籮上,隻見紅頭巾隨著咳嗽聲喘息聲痙攣一般急劇地顫抖。那是讓上小學的我揪心的場景。母親的苦難、鄉下貧窮母親的苦難、人生的苦難就定格在了那裡。很長時間裡我每到一個村子就一定找碾房,進碾房就找風車。結果我所見到的幾乎每個碾房都有風車,單單我們村的沒有。我做夢都想風車——有了風車,母親就不用箥米了,就可以少幾聲咳嗽,母親的紅頭巾就可以少落一些谷糠少幾次顫抖,場景就不會那麼讓我揪心。我可憐的母親,母親可憐的紅頭巾……


          後一次見到母親的紅頭巾是什麼時候呢?是的,是我七五年底大學畢業動身去廣州那天。那天很冷很冷,滴水成冰。母親和弟弟妹妹們把我送到火車站。母親哭了,在我登上車門時母親泣不成聲。火車開動後,我看見母親瘦削的雙肩上因抽泣而急劇顫抖的紅頭巾……


    那以後,也是因為每次探親都在夏天,我再也沒見到母親的紅頭巾。而在三十幾年過去的今天,我倏然見到了那方久違的紅頭巾,在我的心間,在我的心壁,在我的心底——母親走時沒能帶走它,它留了下來。


     


                                                                                                                                                              (2008.3.25)


    母親的包袱皮


          母親走了,永遠地走了,一年前的今天,那個不堪回首的寒冷的日子。


          我從母親在青島暫住期間侍弄過的小園裡、從她看過開花的月季叢中采來剛開的花,放在遺像旁,點燃三炷香,默默跪下去,跪在母親面前。母親的墓遠在一千多公裡外的關東故鄉荒涼的山坡上,那裡早已經冷了,飄雪了。窗扇已經打開,我靜靜看著三炷香的一縷青煙朝窗口緩緩飄移……


          良久,我站起身,從壁櫥深處小心捧出一個長方形淺底紙盒,慢慢打開,凝視和撫摸裡面的一塊布。我把臉貼了上去,淚水從心底湧起。


          那是極普通的布,是母親生前用了幾十年的一方包袱皮。大約一米見方。白底,仿佛五線譜的五條綠色細線交織出小小的方格,上面等距綴滿手指肚大小的樹葉和谷粒般的小櫻桃。兩片葉的配三粒櫻桃,一片葉的配兩粒,另有不帶葉片的單獨一兩粒散在其間,宛如五線譜上的音符。均為綠色,隻是深淺約略不同。那個年代,當然是棉布,斜紋棉布。雖然舊,但似乎仍有生機,有動感,更有質感。整塊布基本完好,隻是四個角明顯拉長,而且破了,有不規則的小洞和豁口。那不是硬傷,而是長期拉曵和摩擦形成的——數十年間,四個角不知在母親手裡拉了多少次,繫了多少次,解了多少次,摩挲了多少次……


          我看著這塊布,看著這方包袱皮,看著上面隱隱透出白底的純綠色圖案。一般說來,北方鄉親們大多喜歡紅色粉色等更艷更花的布料,以便給清苦單調的歲月多少帶來一點兒喜慶色彩,而母親卻選擇了較為素樸的圖案。這是為什麼呢?不錯,肯定是櫻桃,無論鋸齒形葉片還是細柄那楚楚可憐的小小的圓果,都顯然是家鄉常見的本土櫻桃。我想起來了,老屋前後就有這樣的櫻桃樹。前面菜園東南角有一棵,後窗那裡有一棵。不,應該是一叢。長到差不多房檐高的時候,便不再往高長了,隻管不斷從根部抽出新枝。給人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棵樹,莫如說是一堆樹。樹後是十幾架黃瓜和兩三壟西紅柿。前面菜園那棵相對乖覺,大體看得出主干和樹冠,樹下得以種韭菜香菜菠菜什麼的。櫻桃是家鄉先熟的水果。端午節前後,一點點由綠變白,由白變黃,再由黃變紅。由黃變紅是讓人嘴饞的階段。母親總是讓我們耐心等待,我們就眼巴巴等著。忽然某天早上,去園裡割韭菜回來的母親喊我們喫櫻桃。但見櫻桃用一片向日葵葉子托著,圓圓的,滴溜溜的圓,紅紅的,嬌滴滴的紅。張口投到嘴裡,甜甜的汁液立刻在舌尖炸開。可惜櫻桃太小了,隻能甜到牙根舌根,嗓子眼都甜不到。於是我們兩粒、三粒甚至四五粒一起投到嘴裡。母親隻是站在旁邊看著,微笑著看著。仔細回想起來,那並不純粹是開心的微笑。開心,卻又隱隱沁出一絲淒寂和苦楚。記憶中,母親從不曾把櫻桃放到自己嘴裡。我忽然明白了,明白了母親選擇這櫻桃圖案的理由:幾十年前那一時刻站在農村供銷社櫃臺前的母親,眼前一定閃出了自家房前屋後那兩棵櫻桃樹,閃出了櫻桃樹下她的六個孩子:櫻桃臉蛋,櫻桃嘴唇,櫻桃眼珠……


           我把嘴唇和鼻端慢慢貼在綴滿櫻桃的包袱皮上。一股久違而又熟悉的母親身上特有的氣味和溫馨。恍惚之間,好像鑽進了五十多年前漫漫鼕夜裡講故事的母親的被窩,坐在了在炕上低頭納鞋底或縫棉衣的母親的身旁,穿上了母親一針一線做的棉衣和棉鞋……


          父親和大妹告訴我,這方包袱皮包過所有六個子女的衣服。我是長子,老大,我們六個之間各差三歲,我到我小的妹妹即母親小的女兒至少相距十五年,而小的妹妹在二十幾歲結婚前幾乎一直在母親身邊——是啊,這方包袱皮包了我們六個子女的衣服,相繼包了幾十年,鼕天的,夏天的,新的,舊的,破的。但我敢說,幾乎沒包過母親自己的衣服。日子過得艱難的時候,母親甚至沒有去外婆家穿的單褲,沒有鼕天穿的棉褲。


          而今,母親去了,包袱皮空了。沉思片刻,我用空了的包袱皮輕輕包起母親後幾年常穿的一件深綠色隱格上衣……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