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小食譚記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中國現當代隨筆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錢紅麗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隨筆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3068809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0688090
    作者:錢紅麗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4月 

        
        
    "

    編輯推薦

    錢紅莉的散文讓人有篤定的底氣,底氣源自對喫食的尊重,也源於精神生活的富足:做飯之餘,有詩,有畫,有音樂。正因為作者賦生活以文藝色彩,這些事關柴米油鹽的文章也不會寡淡如日常菜譜。

     
    內容簡介

    《小食譚記》收錄作者四十餘篇關於美食和飲食文化的散文,書中所收錄的文章,題材多樣,風格溫柔,從消逝的鄉村野畈到靈動的美食記憶,在文字的自然流淌中貫徹與萬物同聲共氣的情懷,反映出對恬靜生活的向往與熱愛。作者文筆空靈優雅,觀察細致入微,娓娓道來,親切雋永,別具韻味,也能感受生活的樂趣。

    作者簡介

    錢紅麗,作家,安徽樅陽人。出版有《華麗一杯涼》《低眉》《風吹浮世》《萬物美好,我在其中》《讀畫記》《詩經別意 》《育嬰書》《四季書》《一輩子歷歷在》《一人食一粟米》等。

    目錄
    水三仙帖 003
    春膳五帖 011
    清明四帖 018
    滋味 025
    人生一場喫喫喝喝 030
    姜帖 035
    立夏書 040
    小城風物 044
    秋味 049
    菜蔬帖 054
    不如治饌 059
    瓜果帖 064
    苦辣酸甜,一日三餐 069
    安徽飲食日常 073

    • 水三仙帖 003

    • 春膳五帖 011

    • 清明四帖 018

    • 滋味 025

    • 人生一場喫喫喝喝 030

    • 姜帖 035

    • 立夏書 040

    • 小城風物 044

    • 秋味 049

    • 菜蔬帖 054

    • 不如治饌 059

    • 瓜果帖 064

    • 苦辣酸甜,一日三餐 069

    • 安徽飲食日常 073

    • 舌尖之春 079

    • 徽州美食 088

    • 喫石榴猶如禪修 092

    • 枇杷黃時 096

    • 賀州美食 101

    • 小城美食 105

    • 食臭 109

    • 從藺草到雞頭米 117

    • 鼕日清客 122

    • 故鄉的年 126

    • 故鄉時令 133

    • 咸豆渣 137

    • 秋養氣 140

    • 暖老溫貧滋味 145

    • 綠葉菜之歌 151

    • 喫魚喝湯 156

    • 黃芽撥、青麻葉及其他 161

    • 鼕日食單 167

    • 腌篤鮮 173

    • 適口者珍 177

    • 明月照著大地 182

    • 白粥帖 190

    • 落葵、繁露、荇菜及其他 195

    • 漉珠磨雪濕霏霏 200

    • 小麥覆隴黃 204

    • 味之道 209

    • 禿肺與苦累 214

    • 晚菘臨霜 220

    • 辭暮爾爾,煙火年年 226

    • 海鮮、鑊氣及其他 230

    • 早春時令 235

    • 晚春時令 241

    • 人生滋味 245

    前言
    曾園
    張曉風談臺灣美食書時說:“早期的美食寫作重點是懷鄉,美食文學到逯耀東而一變,至焦桐而二變,逯氏把地區懷念擴充為歷史懷念,美食終於走進歷史的大殿堂,而焦桐卻把食物加以詩的桂冠,讓它接近宗教的高度。”
    中國臺灣美食書籍大陸讀者並不陌生,最知名的要數梁實秋、唐魯孫等人。在大陸,還要加上趙珩、汪曾祺與王世襄等先生。
    大陸的第二代美食作家大約等同於《舌尖上的中國》的顧問們。在這個琳瑯滿目的繫列節目裡,美食是含蓄的中國人最熱烈的情感表達——這與很多離鄉背井來到大城市生活的人對故鄉的思念有關。
    在中國臺灣,“懷鄉”之情更為熾烈。劉震慰《故鄉之食》一書介紹一九四九年前中國各地美食。受訪的鄉親們談及故鄉美食“老淚縱橫,泣不成聲。”美食文學在變,親情未變。

    曾園


    張曉風談臺灣美食書時說:“早期的美食寫作重點是懷鄉,美食文學到逯耀東而一變,至焦桐而二變,逯氏把地區懷念擴充為歷史懷念,美食終於走進歷史的大殿堂,而焦桐卻把食物加以詩的桂冠,讓它接近宗教的高度。”


    中國臺灣美食書籍大陸讀者並不陌生,最知名的要數梁實秋、唐魯孫等人。在大陸,還要加上趙珩、汪曾祺與王世襄等先生。


    大陸的第二代美食作家大約等同於《舌尖上的中國》的顧問們。在這個琳瑯滿目的繫列節目裡,美食是含蓄的中國人最熱烈的情感表達——這與很多離鄉背井來到大城市生活的人對故鄉的思念有關。


    在中國臺灣,“懷鄉”之情更為熾烈。劉震慰《故鄉之食》一書介紹一九四九年前中國各地美食。受訪的鄉親們談及故鄉美食“老淚縱橫,泣不成聲。”美食文學在變,親情未變。


    張曉風所說的“逯氏把地區懷念擴充為歷史懷念”,簡單說就是“尋根”吧。兩岸共同的根須紛纭繚繞,一直都纏繞著那根茄子——《紅樓夢》裡的“茄鯗”。一九八三年北京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宴請紅學專家的紅樓宴中就有此菜。與會者周汝昌、鄧雲鄉、周策縱、周嶺均謂不好喫。更多作家隻是覺得此菜做法“驚人”“暴殄天物”“穿鑿炮制”,是“貴族的獨門秘訣”。據王世襄先生哲嗣王敦煌介紹,此菜很多人一直在仿制,“真拿文學當烹飪技要了”“哪家做出來的是味兒,但凡會做菜的主兒都知道,這款菜根本就沒法做。”


    從逯耀東《肚大能容》一書我們得知“茄鯗”是清朝南北均有的普通菜肴。據清初丁宜曾《農圃便覽》一書記載那是一味流行民間的鄉村俚食。大吏出京巡視或上任,隨行廚師會攜帶頂配“茄鯗”,配以當地雞豚,可立即上桌。被稱為“路菜”。“俚食”與“路菜”當然不可同日而語,共同之處是干制久貯,隨時食用。


    令人扼腕的是,“來今雨軒”的廚師可能不懂“鯗”是一種干菜,其次,也不懂王熙鳳所說的“外加糟油一拌”中的“糟油”即江南常見之“糟鹵”。此菜屬《隨園食單》中的“糟鯗”一味。據鄧雲鄉先生所說,端出來的“茄鯗”“黃臘臘的、油汪汪的一大盤子”。這顯然是不屬於“糟鹵”的菜品。可嘆那些紅學家,相信一九八三年的廚子的廚藝卻不相信曹雪芹的誠意。在我狹隘的視野中,扶霞·鄧洛普就執著地相信“茄鯗”“想來應該是至上美味。”王宣一在《國宴與家宴》中對母親的生活哲學有過一次歸納:“她的做菜觀念永遠是《紅樓夢》的茄子,一口喫下去,所有的功力不言而喻,那纔是真正的好東西。”她又說:“所有深沉的悲痛,都像那隻不起眼的茄子,深藏不露,以家常的姿態呈現出來。”這算是江浙菜最好的贊美詩了。


    王宣一母親許聞龢出自浙江海寧名門望族,對於江南曹家的記憶並不陌生。我們因此會想起宋代諺語:“三世仕宦,方解著衣喫飯。”趙珩先生的曾祖父趙爾豐是四川總督,唐魯孫先生曾叔祖父長敘是刑部侍郎,王世襄先生的高祖王慶雲是兩廣總督……然而,家世恐怕我們也不能照單全收。若沒有關於品味平等的商量與爭執,社會很難保留完整的味覺繫統記憶。做錯了的“茄鯗”之外,明代官員喜聞腐臭鰣魚,老佛爺偏愛喫陳米……


    食客未必真懂喫,美食則自有靈魂。錢紅麗這本《小食譚記》恰好接上了《故鄉之食》中的《食在安徽》那一章:臭鱖魚、腌篤鮮(沒錯,這是一道徽菜)、金華火腿所用的豬來自徽州、雪花藕、馬蘭頭、草頭、苜蓿草……這些百年來一直被連綿提及的食材,讓人落淚也讓人信服。


    我多次去過安徽,一九九五年參加《詩歌報》黃山詩會,隻記得石雞好喫。二○一八年長假與好友滿富兄家人驅車在安徽慢慢走了好幾個縣。土雞土豬土魚土菜,無一例外都很好喫。烹飪得當,滋味綿長,這片土地的味道在我的記憶中持久陰燃著。我想我算是了解安徽了,直到我讀到錢紅麗的這段文字,纔明白我看到的圖像是黑白的,顆粒度也嫌太大:


    沿途,一座座村莊,家家農戶小院裡,無一例外均在晾曬焯過水的豇豆。這裡人的心思何等細膩,繡花一樣……仿佛認真織著的一匹匹錦緞……這些被曬干的豇豆,多是用來制作一品鍋了。


    《浪漫地理學》提到浪漫主義的第一個特點是“對能量的敬仰”,自以為熱愛“深度遊”的我,對這片土地“能量”的感受隻能說是微乎其微。更進一步說,我們(加上那些美食家也行)對自己故鄉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一生的最後一頁,賬上記載的是一個人享用過多少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我們就僅談物質財富吧,那些帝王真的曾尊重並享用過那些神乎其神的食材嗎?


    錢紅麗真懂江南:


    清明,此時,地氣盛極,我家門前一樹一樹泡桐花,紫嘟嘟地垂墜而下。


    村氣,那是萬物的源頭。


    春來,菜園裡蔬菜們瘋了一樣起薹,我們根本喫不過來。


    入了秋,雖說無一樣水果打牙祭,但小河慷慨,野生雞頭果、菱角管夠。


    《小食譚記》寫的就是所謂的“俚食”,範圍不限於安徽,可以說遍布江南。汪曾祺先生喫過寫過,錢紅麗會再喫再寫,有贊有彈,來回商量。她愛喫石榴,也愛女生喫石榴的情景。“喫石榴,要把一顆心定下,坐著慢慢剝來喫——汪曾祺在西南聯大那會兒,肯定也戀愛,大約尚未處到與姑娘一起喫石榴的份上,便分手了。不然,他肯定要好好寫寫怎麼喫石榴。”這真遺憾。


    說味道,她更用心:“油渣的至香——那種遙遠的香,似被一種強壯的體格支撐著,讓人難言,簡直令我的嗅覺起義,風馳電掣,一往無前,不可一世。”油渣就是為她發明出來的嗎?


    貧寒的過往為她的寫作更添一個層次。以前,母親的教導是這樣的:“人最不能貪圖喫穿,要看就看肚子裡有沒有貨。”這種教導至今“無法脫敏”,“她確乎給我的人生下了蠱,真是無能為力去掙脫。若真買了一斤藕帶爆炒著喫下去了,那種精神上的罪惡感,比不喫時的饞勁,還要折磨我些。於是,為了獲得靈魂的安寧,我每年都忍著不買。”“這種理念像蛇蠍子一樣毒辣,一直隱秘地埋伏在將來的道路上,時不時伸出來咬一口,讓我的心痛上加痛,……一個大人是怎樣將自己的節制觀念,釘子一樣牢牢地鑲嵌給了一名少女,即便成年以後自己撥出來,還是帶著鐵鏽與血肉……”


    現在,母親仍會說她買錯了菜。“這麼賤的用來喂豬的山芋梗,賣這麼貴,你真舍得喲!”做“六月黃”小喫時,她提醒我們“柴雞蛋七八隻(要舍得)”。因為雞蛋少了(或用了有腥氣的洋雞蛋),是對食材更大浪費。不在此處就在別處,她時時提醒自己(還有我們):要舍得。是的,這是一本舍得之書。


    林文月最喜歡“人間美味之首”的潮州魚翅“那種濃郁而細致的口感”,但主中饋(即大陸所謂“圍著鍋臺轉”)之後,舍得花時間烹制去報答師恩。錢紅麗做菜的用心,是為了孩子肯多喫一碗飯——這同樣是報答上天給予的神秘禮物。神奇的是,在報答饋贈的時候,她又一次得到了土地的饋贈——食材的滋味與撫慰:


    “說當年的自己窮困潦倒,實不為過,是鴿子湯搭救了我。”“食物的特殊香氣,何以將一個原本郁郁寡歡的人深深撼動,隨時要起飛升天?”“每當辣得哇哇叫,迅速喝一口冰赤豆酒釀,是月到中天華枝春滿。”悲痛的記憶與治愈的超脫,成全了人的一飲一啄。


    對於江南,外人總是顯得太外行。如果要寫,無非是查資料再次去談談鰣魚刀魚與河豚。書中她是這樣收拾“長江三鮮”的:


    瓊花也謝了,刀魚的刺變硬,不再可口。或可去一趟蘇杭,喝一碗蓴菜羹,順便點一盤紅燒河豚?實則,河豚並非對我的味蕾,也就喫個儀式感吧。至於鰣魚,刺太多了,一個急性子,是不合宜喫鰣魚的。


    品鋻方式淡然又準確,往往好像也不太客氣。一個人若買菜不對,可能會得到她的差評。但若有一點可取之處,她會不吝贊嘆:“一個人平素不論何其俚俗,如若拎上半斤馬蘭頭,三兩株筍,躑躅於春日的窄道巷陌,這人頓時擁有了弈棋清客的氣度。”一盤香氣撲鼻的“俚食”,她會反復打量:“香椿的濃紫,雜糅柴雞蛋的金黃,頗有繁麗之妍。”


    書寫得很好,可舉出更多例子。比如《故鄉的年》寫殺豬,隻有真懂鄉村生活的人,纔能寫出殺戮的日常性,從腥羶刺眼的內髒迤邐寫到噴香鮮美的菜肴。曾經我最佩服的是張愛玲的寫法:“最可憎可怕的是後來,完全去了毛的豬臉,整個地露出來,竟是笑嘻嘻的,小眼睛瞇成一線,極度愉快似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覺得看一次殺豬就寫還遠遠不夠。君子可以遠庖廚,既然已沒有君子了,還是像錢紅麗那樣寫殺豬纔顯得自然又有韻味。怎麼寫的?請看書吧。

    在線試讀
    水三仙帖
    菱角菜
    如果順時針旋轉的梔子花苞裡,藏著一整個宇宙的奧秘,那麼,菱角菜的滋味裡,一定流淌著一條大河的氣息……
    朋友寄來包裹,有菱角菜、蒲芽、藕帶,是珍貴的水三仙,自帶流水的清氣,印刻於DNA裡的與生俱來的氣息,一霎時氤氳開來,無比治愈。
    野生菱角菜,口感最佳,一株株,小而瘦。侍弄它們,需極大耐心,將禾稈上細毛捋掉,掐掉葉及花柄,反復揉搓,去除水鏽,切碎,與老蒜粒同炒,激點水,蓋鍋燜三兩分鐘即可,夏日佐粥的最佳小菜。
    水生植物一向清火,喫過菱角菜的口腔內,仿佛滑過薄荷一般清涼。
    我家鄉的河流裡,遍布野生菱角菜,葉稈青綠。初春自河底生發,牽籐至河面,散葉開枝。初夏,開白花,花落,菱出。盛夏成熟,翻開一株,五六七八個青菱,花生粒大小,四個角,尖而戳手。小孩們大抵於圩埂放牛無聊了,纔要下河摘幾個青菱打打牙祭,含於上下牙間,輕嗑,白漿出,微甜,不比家養的紅菱鮮甜多汁,聊勝於無吧。每次喫它,嘴唇都被尖刺戳破,脹而痛。
    亙古即在的一條小河,自我們村前蜿蜒……每年春上,大人們默契地各自認領一片河段,將頭年珍藏的老菱裹上泥巴一顆顆拋下河裡。等我們脫下夾衣則是仲春了,菱角禾稈自河底扶搖直上。初夏,鋪滿整片河面。菱角葉子接近革質,可反射陽光,老遠望見,白亮亮一片,隨著氣溫升高,開始瘋長起來,若干菱角菜盤被同伴擠出水面,聳立著,照常開花。正午,當路過河邊,可聽聞遊魚撕咬菱角菜發出的“咔嚓咔嚓”的微響,也是天地自然的律動。
    家養菱,葉綠,禾稈、果實皆紅,大而壯,隨便拽四五株,夠炒一碟了。坐在河邊,毛、葉捋淨,放青石上像洗衣那樣揉捻,去除水鏽,切兩個青紅椒同炒,一碗下飯菜。
    河流是天然共享的。那麼,誰都可以去河邊拽幾株菱角菜享用,縱然被主人看見,也無大礙。這種水生植物的繁殖力天生強悍,人一遍遍拽它喫它,倒刺激著它一日日快速復制,從未見少過。等秋風起秋霜降了,又是流水嘩嘩的一段河面了,世界仿佛從未發生過什麼。
    紅稈菱角菜,口感微澀,但不仔細品咂,也體味不出。早餐喝粥,喫它。中餐喫飯,也喜歡端出搭搭嘴。嫩菱剝出,可生食,亦可熟喫。素油清炒,脆嫩,多為宴席備用。
    有一年,小姨父去世,在老家縣城飯桌上喫到過一回素炒菱角米,桑葚一樣紫的嫩菱,熱氣騰騰堆在碟中。我夾一塊,慢慢品咂,依舊幾十年前的滋味——想起童年,小姨正青春,彼時為小學代課教師的小姨父坐在房裡拉二胡給小姨聽的樣子……恍如隔世。

    水三仙帖


    菱角菜


    如果順時針旋轉的梔子花苞裡,藏著一整個宇宙的奧秘,那麼,菱角菜的滋味裡,一定流淌著一條大河的氣息……


    朋友寄來包裹,有菱角菜、蒲芽、藕帶,是珍貴的水三仙,自帶流水的清氣,印刻於DNA裡的與生俱來的氣息,一霎時氤氳開來,無比治愈。


    野生菱角菜,口感最佳,一株株,小而瘦。侍弄它們,需極大耐心,將禾稈上細毛捋掉,掐掉葉及花柄,反復揉搓,去除水鏽,切碎,與老蒜粒同炒,激點水,蓋鍋燜三兩分鐘即可,夏日佐粥的最佳小菜。


    水生植物一向清火,喫過菱角菜的口腔內,仿佛滑過薄荷一般清涼。


    我家鄉的河流裡,遍布野生菱角菜,葉稈青綠。初春自河底生發,牽籐至河面,散葉開枝。初夏,開白花,花落,菱出。盛夏成熟,翻開一株,五六七八個青菱,花生粒大小,四個角,尖而戳手。小孩們大抵於圩埂放牛無聊了,纔要下河摘幾個青菱打打牙祭,含於上下牙間,輕嗑,白漿出,微甜,不比家養的紅菱鮮甜多汁,聊勝於無吧。每次喫它,嘴唇都被尖刺戳破,脹而痛。


    亙古即在的一條小河,自我們村前蜿蜒……每年春上,大人們默契地各自認領一片河段,將頭年珍藏的老菱裹上泥巴一顆顆拋下河裡。等我們脫下夾衣則是仲春了,菱角禾稈自河底扶搖直上。初夏,鋪滿整片河面。菱角葉子接近革質,可反射陽光,老遠望見,白亮亮一片,隨著氣溫升高,開始瘋長起來,若干菱角菜盤被同伴擠出水面,聳立著,照常開花。正午,當路過河邊,可聽聞遊魚撕咬菱角菜發出的“咔嚓咔嚓”的微響,也是天地自然的律動。


    家養菱,葉綠,禾稈、果實皆紅,大而壯,隨便拽四五株,夠炒一碟了。坐在河邊,毛、葉捋淨,放青石上像洗衣那樣揉捻,去除水鏽,切兩個青紅椒同炒,一碗下飯菜。


    河流是天然共享的。那麼,誰都可以去河邊拽幾株菱角菜享用,縱然被主人看見,也無大礙。這種水生植物的繁殖力天生強悍,人一遍遍拽它喫它,倒刺激著它一日日快速復制,從未見少過。等秋風起秋霜降了,又是流水嘩嘩的一段河面了,世界仿佛從未發生過什麼。


    紅稈菱角菜,口感微澀,但不仔細品咂,也體味不出。早餐喝粥,喫它。中餐喫飯,也喜歡端出搭搭嘴。嫩菱剝出,可生食,亦可熟喫。素油清炒,脆嫩,多為宴席備用。


    有一年,小姨父去世,在老家縣城飯桌上喫到過一回素炒菱角米,桑葚一樣紫的嫩菱,熱氣騰騰堆在碟中。我夾一塊,慢慢品咂,依舊幾十年前的滋味——想起童年,小姨正青春,彼時為小學代課教師的小姨父坐在房裡拉二胡給小姨聽的樣子……恍如隔世。


    晚夏時節,外婆喜歡用老菱煮粥,甜而糯。合肥菜市偶爾也能遇見一二,比起家鄉的風味,則要遜色。大約與產地、水質相關。活水河中生長的食物,纔有生命的滋味,茭白、蓮藕亦如是。


    菱角菜一時喫不完,外婆將其洗淨,晾干,腌制起來。發酵過的菱角菜,烏紫烏紫的,猶如一坨坨墨疙瘩,自壇裡掏出,擱飯鍋蒸透,抹些水辣椒,不愧為下飯之絕響。


    許多年未曾享用過腌菱角菜了。


    近年,每次回蕪探親,難免匆匆,無暇去菜市買些菱角菜帶回。不承想,朋友回老家無為度假,赤心投喂我如此珍愛的食物。


    上午,我坐在客廳小凳上,一株株耐心捯飭這遠道而來的菱角菜,放菜盆裡一遍遍揉搓,再切切碎,拍五六瓣老蒜,用菜籽油爆炒。一頓飯的工夫,被我一人饕餮大半。與童年時一樣的粗樸口感,滋味無匹,別人何以體會得到?


    如此平凡的一味水中小菜,卻一年深似一年印刻於味蕾深處,實在珍貴。


    蒲芽


    蒲芽,顧名思義,香蒲的嫩芽。


    香蒲多棲身於沼澤、河畔,屬多年生水生植物。


    在我的家鄉,要等到端午時節,香蒲纔會被關注到。農歷五月初五,一早將艾蒿自菜地砍回,再去河邊摘了幾片香蒲長葉,與艾蒿同綁,懸掛於前後門……兩者均為闢邪之用。小時候的我聽聞艾蒿特有的香氣,可以驅鬼,我們那裡喚香蒲為“寶劍”,以形賦型,酷似長劍,故,同樣可以劈妖除魔。


    隻是,不曾想起過要去喫香蒲的嫩芽。


    近年,或許人們茹葷過度,忽然想起蒲芽素白清淡的好。一年年地賣上了高價。我在合肥菜市從未遇見過。


    上海五星級酒店裡,大廚喜好以蒲芽與火腿制饌——豬骨、雞鴨弔高湯,入火腿,上桌前,下一小把蒲芽……醇厚油膩的肉味,被素樸的蒲芽點了睛,食其清新之氣。


    蒲芽相當於蔬菜界的妙玉吧,原本性淡無爭,一身鵝黃,自水出,如柔荑,嫩得一陣風就能把它吹折,素淡而雅,葷素配之,皆可。


    蒲芽焯水,切碎,加入雞蛋,平鋪於鍋底,煎成蛋餅,也是一味。


    我則素炒。一隻新鮮小米辣切絲,拍兩瓣老蒜,烈火熗鍋,五六秒即出。食之,脆嫩無渣,是原初的清氣,舌上生風,如一條大河穿林而過。


    距家百米的荒坡溝渠內,也被園林工人植了一叢香蒲。到了秋日,結蒲棒,黃褐色,像一根根火腿腸在風中搖擺。蒲棒可入藥,《本草綱目》裡有記錄。


    藕帶


    每年春夏之交,徘徊於菜市,難免徒添煩惱——藕帶上市了。


    每斤,確乎蔬菜中最昂貴的。我總是糾結於深淵般的心理負擔——倘若買來喫了,必有罪惡感,似乎頓時化身為亡國之君般驕奢淫逸。


    這大約與小時家教有關。我媽媽從小灌輸與我:人最不能貪圖喫穿,要看就看肚子裡有沒有貨。我也納悶,一個僅讀了三年小學的婦女,何以如此看重精神生活?


    縱使活至半百的歲數,依然對我媽的教導無以脫敏。她確乎給我的人生下了蠱,真是無能為力去掙脫。若真買了一斤藕帶爆炒著喫下去了,那種精神上的罪惡感,比不喫時的饞勁,還要折磨我。於是,為了獲得靈魂的安寧,我每年都忍著不買。


    用我媽的話講,這有什麼喫頭的,比肉貴好幾倍,不如喫雞鴨鵝,簡直是喫錢。去年吧,當聽說我買回的兩小把山錢,她著實感慨,“用來喂豬的山芋梗,賣這麼貴,你真舍得喲!”


    <的山芋梗,我媽都埋怨貴了,何況一斤的藕帶?我若喫了,想必她會趕來夢裡跳腳譴責!


    朋友慷慨,說是老家藕帶便宜,豪奢地贈我兩斤。


    終於實現了藕帶自由。以六隻小米辣熗鍋,豪橫地炒了一盤酸辣口。藕帶的脆爽可口,自是無雙。它也是最潑辣的菜,喫得人大汗淋漓,像跑了十公裡那麼快樂。


    生命無意義,不如治饌。這些生長於河流的平凡之物,對於人類,一如恩物。


    初夏的風一直吹。坐在電腦前,一歪頭,窗前一株合歡,無數粉花樹巔起伏……長風萬裡,自遙遠的南方來,吹著一樹樹綠葉如浪如滔。麻雀、烏鶇、伯勞們在小竹林中嘰嘰喳喳,人世如此安寧。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