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現場(央視、鳳凰衛視前戰地記者何潤鋒十年潛心打磨的紀實佳作,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
    【市場價】
    392-568
    【優惠價】
    245-355
    【作者】 何潤鋒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紀實文學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8032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21180322
    作者:何潤鋒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9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央視、鳳凰網前戰地記者何潤鋒聚焦國際,釐清六個國家數起國際突發事件:本書以第一視角記錄了作者於伊拉克、巴基斯坦、利比亞、尼泊爾、以色列、緬甸六國,親臨炮火紛飛的核心區,進行現場報道的經歷。作者何潤鋒十餘年遊走於國際戰區,親歷生死,見證了戰區裡復雜的國際局勢與新聞生態、炮火與災難中艱難求生的芸芸眾生後,寫下這部精彩的非虛構佳作。鳳凰衛視創始人劉長樂、《十三邀》總監制李倫、作家周軼君聯袂誠摯推薦。

    2. 深度采訪多位影響過國際局勢的傳奇人物,精彩現場訪談大放送:本書收錄了作者對多起突發事件中的重量級、傳奇性的國際人物的獨家采訪,通過高超的訪談技巧,引導他們親口描述自己的人生經歷,以生動有力的敘述,零距離觸摸到戰區裡這些傳奇人物的另一面,深度挖掘,看到他們內心深處的掙扎與信仰。

    3. 溫情記錄在炮火中夾縫求生的芸芸眾生,細膩刻畫戰區、災區的真實狀況:作者在書中以人道關懷的筆觸,書寫戰爭與災難給底層人民帶來的顛沛流離,記錄下戰火與災難中他們的掙扎、浮沉、不甘與從容,鮮明地刻畫出小人物的信仰與精神風貌。同時,常年的戰地采訪活動,令作者與巴基斯坦、利比亞等國結下了不解之緣,書中不僅有緊張曲折的采訪工作,亦有作者對這些國家與地區風土人情恰到好處的勾勒與描繪,向大眾展示了戰亂與災難中的最真實的社會狀態。

    4. 冷峻解讀國際局勢,宏觀與微觀結合,點破現場背後的深刻真相與國際關繫的發展趨勢:作者憑借過硬的專業素質、客觀冷峻的報道態度,利用對現場的全面調查,多角度深入拆解眾多重要的國際問題,深刻洞察國際局勢二十年來的滄桑變遷,打破文化隔閡與階層壁壘,揭開世界的一角,呈現多方勢力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繫,剖析人性與信仰的此消彼長,深入思考衝突與戰爭的起源。

    5. 包含大量鏡頭外不為人知的見聞與真相:作者在本書中亦跟讀者分享了采訪期間大量的見聞與真相,通過在文本中加入不同的切面,大大豐富了文本的內涵,不僅展示了國際新聞工作中復雜的生態與環境,更為大眾延展出對戰爭與災難更廣闊的討論空間。

            1. 央視、鳳凰網前戰地記者何潤鋒聚焦國際,釐清六個國家數起國際突發事件:本書以第一視角記錄了作者於伊拉克、巴基斯坦、利比亞、尼泊爾、以色列、緬甸六國,親臨炮火紛飛的核心區,進行現場報道的經歷。作者何潤鋒十餘年遊走於國際戰區,親歷生死,見證了戰區裡復雜的國際局勢與新聞生態、炮火與災難中艱難求生的芸芸眾生後,寫下這部精彩的非虛構佳作。鳳凰衛視創始人劉長樂、《十三邀》總監制李倫、作家周軼君聯袂誠摯推薦。

    2. 深度采訪多位影響過國際局勢的傳奇人物,精彩現場訪談大放送:本書收錄了作者對多起突發事件中的重量級、傳奇性的國際人物的獨家采訪,通過高超的訪談技巧,引導他們親口描述自己的人生經歷,以生動有力的敘述,零距離觸摸到戰區裡這些傳奇人物的另一面,深度挖掘,看到他們內心深處的掙扎與信仰。

    3. 溫情記錄在炮火中夾縫求生的芸芸眾生,細膩刻畫戰區、災區的真實狀況:作者在書中以人道關懷的筆觸,書寫戰爭與災難給底層人民帶來的顛沛流離,記錄下戰火與災難中他們的掙扎、浮沉、不甘與從容,鮮明地刻畫出小人物的信仰與精神風貌。同時,常年的戰地采訪活動,令作者與巴基斯坦、利比亞等國結下了不解之緣,書中不僅有緊張曲折的采訪工作,亦有作者對這些國家與地區風土人情恰到好處的勾勒與描繪,向大眾展示了戰亂與災難中的最真實的社會狀態。

    4. 冷峻解讀國際局勢,宏觀與微觀結合,點破現場背後的深刻真相與國際關繫的發展趨勢:作者憑借過硬的專業素質、客觀冷峻的報道態度,利用對現場的全面調查,多角度深入拆解眾多重要的國際問題,深刻洞察國際局勢二十年來的滄桑變遷,打破文化隔閡與階層壁壘,揭開世界的一角,呈現多方勢力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繫,剖析人性與信仰的此消彼長,深入思考衝突與戰爭的起源。

    5. 包含大量鏡頭外不為人知的見聞與真相:作者在本書中亦跟讀者分享了采訪期間大量的見聞與真相,通過在文本中加入不同的切面,大大豐富了文本的內涵,不僅展示了國際新聞工作中復雜的生態與環境,更為大眾延展出對戰爭與災難更廣闊的討論空間。

    6. 采訪現場照片全彩印刷,清晰放送,圖文呼應:本版圖書加入了作者深入核心區進行新聞調查的珍貴照片資料,四色印刷,圖文呼應,視覺化呈現新聞現場的震撼感與真實感。

     
    內容簡介






    央視、鳳凰衛視前戰地記者何潤鋒十年潛心打磨的紀實佳作,以第一人稱視角,忠實地記錄下十餘年的記者生涯中若干次戰地和災難報道的精彩經歷。尤其以近年來全球億萬同胞共同關注的中東局勢報道居多,為讀者帶來了解國際局勢的第一手資料。透過這些文字,呈現的不僅是某個階段國際社會的風雲變幻,更是一個中國記者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專業追求、責任擔當、國際視野和新聞理想。
    作者簡介






    何潤鋒,浙江富陽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繫學院外交學專業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碩士,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日本文化會館訪問學者。曾先後在鳳凰衛視(香港)、中央電視臺(亞太中心)工作,歷任記者、主編、主持人、國際問題觀察員等職務,報道過利比亞戰爭、緬北內戰、尼泊爾內戰、以黎戰爭、加沙戰爭、克什米爾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日本“3•11”大地震、尼泊爾大地震、新加坡習馬會、北京奧運會、倫敦奧運會、平昌鼕奧會、江歌案庭審等重大事件。現為騰訊新聞專家、首席節目主理人,制作的節目包括《巔鋒問答》《一個人的音樂會》《超級實習生》《從何說起》《少年π》等。
    目錄
    第一章伊拉克

    第一節巴格達印像

    第二節汽車炸彈

    第三節“恐怖”初體驗

    第四節對話“基地分子”

    後記

    第二章巴基斯坦







    第一章伊拉克

    第一節巴格達印像

    第二節汽車炸彈

    第三節“恐怖”初體驗

    第四節對話“基地分子”

    後記

    第二章巴基斯坦

    第一節克什米爾的廢墟

    第二節誤闖紅色清真寺

    第三節貝•布托遇刺之謎

    第三章利比亞

    第一節在炮火中被軟禁的66天

    第二節真相與謊言

    第三節炮火中的華人

    第四節前進,還是撤退

    第四章尼泊爾

    第一節抵達加德滿都

    第二節尋找“毛派”

    第三節傳說中的普拉昌達

    後記

    第五章以色列

    第一節以黎衝突:死裡逃生

    第二節以黎衝突:抹不去的傷痕

    第三節加沙戰爭:那一片血色殘陽

    後記

    第六章緬甸

    第一節絕處逢生

    第二節兩瓶水帶來的奇遇

    第三節國境之南

    後記

    後記

    媒體評論
    1. 從汶川地震到緬北內戰,從泰國政變到以黎戰爭……何潤鋒抵達過很多復雜的新聞現場,見證過很多重要的歷史時刻,采訪過很多有份量的傳奇人物。時代在變,媒體在變,但他身上那種求真的勇氣,以及專業而理性的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始終沒有改變過。

    ——鳳凰衛視創始人 劉長樂

    2. 正在發生著什麼?以及為什麼發生?幾乎是我們這個職業的起點問題,而答案往往源自於“現場”。於是,在當年組建騰訊新聞報道團隊的時候,我第一個找到的人就是記者何潤鋒,一位雖然在央視共事多年,卻隻在電視新聞現場畫面中見到的老同事。

    ——《十三邀》總監制 李倫





    1. 從汶川地震到緬北內戰,從泰國政變到以黎戰爭……何潤鋒抵達過很多復雜的新聞現場,見證過很多重要的歷史時刻,采訪過很多有份量的傳奇人物。時代在變,媒體在變,但他身上那種求真的勇氣,以及專業而理性的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始終沒有改變過。

    ——鳳凰衛視創始人 劉長樂

    2. 正在發生著什麼?以及為什麼發生?幾乎是我們這個職業的起點問題,而答案往往源自於“現場”。於是,在當年組建騰訊新聞報道團隊的時候,我第一個找到的人就是記者何潤鋒,一位雖然在央視共事多年,卻隻在電視新聞現場畫面中見到的老同事。

    ——《十三邀》總監制 李倫

    3. 何潤鋒曾與我共事多年,他的工位就挨著我的。這個碎碎叨叨的同事,也是個衝向前線毫不含糊的記者。他去哪兒都比我快,特別能喫苦,特別能深入,他就是為一線新聞而生的。他也是一個講話特別流利的人,聲音富有磁性,加起來就是為電視新聞做的出廠設置。這個有時候愛丟東西的同事,也是個內心深處為新聞理想燃燒的真漢子。

    ——作家 周軼君
    在線試讀
    我們所要采訪的這位神秘人物,是扎卡維當年的親密戰友。從阿富汗到伊朗再到伊拉克,他一直充當著扎卡維助手的角色,也算是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的一位重量級人物。但在2006年,他突然脫離了基地組織,隱姓埋名,過起了尋常百姓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規劃。我隻能說,在那個時候,我改變了我的人生計劃而已。”

    在我們下榻的酒店房間,這位已經“棄暗投明”的恐怖分子回憶了過往種種經歷,但對自己為什麼離開基地組織、離開扎卡維,卻不願多談。

    根據我們達成的協議,我們不得打聽和使用他的真實姓名,隻能用“阿卜杜拉”這個伊拉克常見的名字來稱呼他。采訪中,他也是背對窗口,逆光而坐,以免容貌曝光。薩米說,阿卜杜拉以前從不接受電視媒體采訪。這次之所以破例,一是因為對聯絡他的中間人比較信任,二是對我們的節目規劃和采訪提綱很感興趣,三是他認為節目在中國用中文播出,不會給他帶來多大麻煩。

    而讓我頗感好奇的一點是,阿卜杜拉在退隱江湖之後,並沒有按照常人一般理解的那樣深居簡出,而是選擇了到巴格達某所大學的歷史繫深造,然後留校教書。

    這個選擇聽上去很危險,甚至有些不可思議,畢竟要面對那麼多歷經戰火、觀點各異的老師和學生。但由於基地組織向來行事隱蔽,再加上當年互聯網技術並不發達,組織成員的個人信息難以追蹤,所以這麼多年來一直沒有人發現阿卜杜拉的過去,他也得以安下心來做他的學問。

    也正因如此,他在采訪中條理清晰、邏輯嚴謹,我們的對話節奏頗為順暢。






             我們所要采訪的這位神秘人物,是扎卡維當年的親密戰友。從阿富汗到伊朗再到伊拉克,他一直充當著扎卡維助手的角色,也算是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的一位重量級人物。但在2006年,他突然脫離了基地組織,隱姓埋名,過起了尋常百姓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規劃。我隻能說,在那個時候,我改變了我的人生計劃而已。”

    在我們下榻的酒店房間,這位已經“棄暗投明”的恐怖分子回憶了過往種種經歷,但對自己為什麼離開基地組織、離開扎卡維,卻不願多談。

    根據我們達成的協議,我們不得打聽和使用他的真實姓名,隻能用“阿卜杜拉”這個伊拉克常見的名字來稱呼他。采訪中,他也是背對窗口,逆光而坐,以免容貌曝光。薩米說,阿卜杜拉以前從不接受電視媒體采訪。這次之所以破例,一是因為對聯絡他的中間人比較信任,二是對我們的節目規劃和采訪提綱很感興趣,三是他認為節目在中國用中文播出,不會給他帶來多大麻煩。

    而讓我頗感好奇的一點是,阿卜杜拉在退隱江湖之後,並沒有按照常人一般理解的那樣深居簡出,而是選擇了到巴格達某所大學的歷史繫深造,然後留校教書。

    這個選擇聽上去很危險,甚至有些不可思議,畢竟要面對那麼多歷經戰火、觀點各異的老師和學生。但由於基地組織向來行事隱蔽,再加上當年互聯網技術並不發達,組織成員的個人信息難以追蹤,所以這麼多年來一直沒有人發現阿卜杜拉的過去,他也得以安下心來做他的學問。

    也正因如此,他在采訪中條理清晰、邏輯嚴謹,我們的對話節奏頗為順暢。

    “基地組織堅信吉哈德-塔克菲爾(Jihad-Takfir)的聖戰思想,這種理念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存在於伊拉克,而這些理念的追隨者早在1997年前後,就以薩拉菲吉哈德組織(Salafi Jihad)和庫爾德伊斯蘭輔助者組織(Ansar al-Islam)等形式在伊拉克活動。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後,扎卡維到了伊拉克,成立了一個規模較小的武裝組織。後來,他把其他武裝組織都整合在一起,並在2004年宣布隸屬基地組織,於是伊拉克就正式有了基地組織(分支)。所以,盡管作為一個正式的組織,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成立於2004年,但若要追根溯源,其實早在1997年就出現了它的前身。換句話說,是美國人的入侵,令伊拉克那些小型的、分散的組織空前團結起來,並演化成基地旗下的一個分支機構。

    “基地組織不是一個類似盜竊或者黑社會性質的武裝組織,它有宗教信仰並根據他們的教義活動,他們所做的一切都以宗教為理據。他們的行動來自他們的理念,但他們的理念並不是類似共產主義或自由主義那樣的宏大理論,他們甚至沒有自己的政治機構。實際上,他們隻是一心想建立純粹的伊斯蘭國家,想重建過去那種伊斯蘭宗教體制。”

    作為一名親歷者,阿卜杜拉對於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的發展歷史了如指掌。面對這位西裝革履、溫文儒雅,而且臉上始終掛著微笑的被訪者,我實在難以把他和那段血腥的歷史聯繫在一起,所以冷不丁地岔開了話題。

    “你曾經殺過美軍士兵嗎?”

    “……不要在鏡頭面前說這些吧?”阿卜杜拉一臉錯愕,然後尷尬地笑了笑。

    “你殺過嗎?”我帶著開玩笑的口吻,繼續追問。

    “還是跳過這個問題吧。”

    “那……我在這裡和你交談,危險嗎?”

    “為什麼這麼問?”

    “因為……或許你和他們一直保持著聯繫?”我試探他,“又或許,他們正在追殺你?”

    “你的意思是他們有可能進入這家酒店?如果他們能到這家酒店,那就意味著他們也能進入綠區,那巴格達早就淪陷了!”顯然,他答非所問。

    其實在采訪開始前,我還在布置拍攝場景時,薩米曾突然走進房間,神秘兮兮地告訴我,他看到阿卜杜拉已經到了酒店大堂,正在和一位美國大使館的官員喝咖啡。這一細節一度讓我眼前一亮,並對他現在的真實身份浮想聯翩。但為了確保阿卜杜拉能安心接受采訪,我一直不敢正面觸及這一話題,隻是變著法子拐彎抹角地尋找蛛絲馬跡。無奈,阿卜杜拉守口如瓶。

    “成立以來,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成功策劃了大量的襲擊事件。外界一直很好奇,你們是怎麼行動的?在組織內部,誰有權制訂行動計劃並下令執行?”我言歸正傳。

    “基地組織以伊拉克的省為單位搭建組織架構,在每個省都有一個領導人,相當於省長。所有這些省級領導人都聽命於組織的最高首領。現任的首領,就是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他全權負責建立組織體繫、制定組織的路線方針。由他制定的這些政策,就是需要自上而下傳達的指令,它們不是用來被討論的,而是用來被執行的。

    “這些指令下達各省之後,會一步步傳達到各個部門。軍事命令傳達到武裝部門,法律命令傳達到司法部門,後勤命令傳達到管理部門,安全命令傳達到安全部門。基地在每個省都設有五個領導人,包括剛纔說的省級領導人、司法部門領導人、安全部門領導人、武裝部門領導人和管理部門領導人。

    “安全部門有兩個職能。首先要監督組織內的安全,例如監督組織成員的忠誠度和生活方式,包括監視他們是否以組織的名義收取賄賂、在外面活動時是否存在行為不檢等;其次要監督敵人,包括監視他們的活動地點、行動方式。

    “管理部門的職責是提供金錢和武器的支持,提供武裝人員所需要的一切,不涉及安全職責;司法部門的職責是提供法律意見,為成員的行動提供教義上的支持,同時也承擔法官的角色,裁定成員是否觸犯教義並決定是否施以刑罰;武裝部門要根據省級領導人的指令展開具體行動;而省級領導人則負責管理這些部門。”

    聽上去,基地在伊拉克的權力結構和組織體繫並不復雜,可正是這個略顯簡單的武裝組織,自2003年以來成功突破美國人和伊拉克當局的天羅地網,制造了不少血案,讓國際社會頭疼不已。

    “我知道,美國人在伊拉克布下了密不透風的情報網絡,你們是怎麼躲避他們的安全追查的?”

    “其實美軍在伊拉克並沒有使用什麼高科技的情報技術,他們主要通過某些間諜獲取機密情報,我說的是那些滲入基地內部的人。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人能抓獲一些基地的成員。

    “起初,美軍一度利用手提電話偵測基地成員的行蹤,後來因為不斷有人被抓,基地組織就改變了他們的行動策略,要求基地成員和他們的家人不再使用手提電話,而是使用傳統的通信方式,例如口耳相傳、書信往來或者定期接頭的方式,這就導致美國中央情報局後來的行動效果持續減弱,所以美國人後來就回歸了傳統的方式,派人向基地組織滲透。

    “但那些被美國雇用的間諜一旦被基地抓獲,就會以間諜罪或其他罪名遭到處決。這種懲罰有效阻止了美方間諜的滲透,以至於美軍一時間難以應對,收獲甚少。其實,除了扎卡維被殺之外,美國人在伊拉克戰場上幾乎毫無收獲。”

    “你的意思是,你們不能用手提電話?”阿卜杜拉的細節描述讓我頗感興趣。我雖然不相信美軍的情報技術會如此薄弱,但的確,在現代戰爭中,傳統的方式有時候能成為高科技手段的克星。

    “是的,我們所有人都不用。”阿卜杜拉點了點頭,挪動了一下瘦削的身子,整了整西裝。我突然意識到,訪問開始以來,他幾乎紋絲不動,一直保持著開始的姿勢。

    “我們會處罰所有使用手提電話的人。基地組織明令禁止所有成員攜帶手提電話,每一個用手提電話的人都會被當成間諜。”

    阿卜杜拉沒有細說具體的懲罰方式。但眾所周知,極端伊斯蘭組織往往會對違反教義的人采取石刑、鞭刑等極為殘忍的處罰。或許正是這種嚴苛的律令,加上長期洗腦式的理念灌輸,令這些極端組織極度封閉,難以被打開缺口。

    但即便如此,憑借龐大的宣傳網絡和一定的金錢誘惑,基地組織仍在伊拉克全國範圍內,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保持了一定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通過不定期的招募和培訓活動,組織不斷補充新鮮血液,並發起新的攻擊。

    “你們是如何招募新成員的?”

    “我們通常通過三個途徑招募成員:清真寺、各種教派組織及私人關繫。”阿卜杜拉的回答很簡單,似乎不願在這個問題上多談。

    “那你們平常藏身在哪裡?”

    “我們是伊拉克人,我們都生活在自己家裡。每當我們展開行動的時候,我們會和特定的人接頭。通常,我們就和伊拉克人民生活在一起,每個人都住在自己或者家人的家裡。如果當局注意到我們,我們會搬一兩次家。如果所在的省察覺到我們的行蹤,我們就可能搬到另一個省去住一段時間。在伊拉克,申請身份證和相關資料文件是非常容易的,隻要你賄賂一下就可以。”

    “你們從哪裡得到武器和資金的援助?”

    “我們從來不缺武器,薩達姆的武器庫足夠我們使用了。至於財政支持,大部分都來自海灣國家。”

    阿卜杜拉並沒有說明所謂“海灣國家”是指哪些國家,但根據此前各方解密的文件,約旦、敘利亞、沙特、伊朗等國的某些個人和機構,都曾長期向基地組織提供金錢援助,用以支持組織的武裝訓練和襲擊行動。高峰時期,每天都有不少外國武裝人員攜帶大量資金和武器裝備,從四面八方潛入伊拉克境內。而根據美方的統計,來自海灣國家的資金援助,曾擔負了基地組織在伊拉克70%的運行成本。

    不過,自2007年以後,由於基地組織一些濫殺無辜的行為逐漸引起部分海灣國家和伊拉克部族的強烈不滿,再加上美伊軍隊的強力打擊,固有的人力和資金供應鏈時不時中斷。於是,基地組織轉而依靠打劫石油、綁架勒索、收保護費等下三濫的黑社會式勾當來填補資金空缺。但武裝力量的短缺,卻一時得不到緩解。對此,阿卜杜拉間接予以了證實。

    “從2003年到2007年,每天都有差不多70名阿拉伯武裝分子進入伊拉克。但2007年之後,到伊拉克的外國武裝分子每個月纔不過5人左右。所以你能發現,當時基地組織的武裝反抗運動明顯減少。”

    話雖如此,但伊拉克的安全局勢顯然並沒有因此得到根本好轉。殺戮仍在持續,恐慌仍在蔓延。僅以2013年7月為例,伊拉克境內的各種暴力活動就導致了1057人死亡、2326人受傷。望著眼前這位早已“金盆洗手”,並做出深刻反省的前基地高層,我實在難以理解,為什麼像他這樣貌似本性善良的人,雙手也會沾滿無辜百姓的鮮血?

    “你剛纔說過,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的主要襲擊目標是美軍。但阿卜杜拉先生,你應該知道,在你效力基地組織期間,有無數平民被你們殺害。直到現在,基地還是不斷在平民社區制造慘案,你對此作何解釋?”

    之所以問得如此直接,是因為我已經確信阿卜杜拉並無威脅,而且頗有修養,不會輕易動怒。

    “基地有他們自己的作戰方式,有自己獨特的宗教信仰。他們的原則就是:你不是朋友就是敵人。他們不會刻意去傷害婦女和兒童,但他們也從不關心婦女和兒童,不關心人權。

    “例如他們在襲擊軍事目標時,不會關心是否殃及無辜百姓。他們會把無辜者喪生看作是他們的命,即使基地自己的人賠上性命,也是命,這就是他們的理念。他們會說我們不是故意要殺害平民百姓,我們的目標是軍事設施、異教徒或其他敵人。如果類似的襲擊導致平民傷亡,他們不會在意。”

    我注意到,在敘述基地組織的這些殘暴行為時,阿卜杜拉悄悄改用第三人稱“他們”來指稱基地組織,以局外人的身份進行解釋,似乎是刻意將自己抽離出來。

    “可是美軍幾年前已經撤軍了,為什麼基地還要繼續發動襲擊?”

    “因為基地組織的目標不同於其他武裝組織,他們認為伊拉克應該掌握在遜尼派薩拉菲激進分子手中。即使是遜尼派的穆斯林兄弟會掌權,他們也不會答應,更不必說什葉派了。除了基地組織自己信奉的教義之外,其他任何教義都會遭到基地組織的反對。因此雙方必然爆發衝突,直至一方消失:不是基地組織獲勝,就是另一方笑到最後。”

    “可是有觀點認為,早在三五年前,基地組織就逐漸失去了凝聚力,它正在變得衰弱,你認同嗎?”

    “不會,至少在未來十年,基地組織都不會消失!”阿卜杜拉的回答很肯定,讓我感到有些意外,“你曾聽說過某種意識形態消失嗎?基地組織就代表一種意識形態,它怎麼可能消失?要消滅一種意識形態不是靠殺死它的信眾,而是用另一種意識形態擊潰它。”

    “可是這些年,很多武裝組織已經放下武器,有的甚至已經參與到政治遊戲中。基地組織不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嗎?”我對阿卜杜拉的看法越來越感興趣。

    “不,這不可能。因為基地組織根本不會和這個異教徒政府做任何談判,這點基於它獨特的意識形態。”阿卜杜拉的口吻還是很堅決,並在不知不覺中又站到了替基地辯護的立場。

    “我們知道,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存在一種歷史性的矛盾,有人認為這種矛盾是影響伊拉克安全局勢的根本……”

    “我不同意。基地組織的問題,與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矛盾沒有關繫。隻是,它一直在利用這種矛盾,從而在遜尼派內部占據上風,獲得支持。但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矛盾,其實與基地組織沒什麼直接關繫。如果遜尼派和什葉派不支持它,它就會把所有遜尼派和什葉派視為敵人,一視同仁。”

    一繫列問答,不僅讓我對基地組織有了更多的認識,也令我逐漸摸清了眼前這老的價值取向。顯然,對這個他曾舍命效力過的極端組織,阿卜杜拉充滿了愛恨交織的復雜情感。他認同基地組織的一些基本理念,包括對美軍和伊拉克當局的反抗,但卻並不支持殃及無辜的暴力行徑;他鄙視基地組織煽動教派衝突的陰謀,卻相信甚至希望基地組織能長期存在並堅持鬥爭。也許,正是這種模稜兩可的是非判斷,促使他在當年決定離開組織,如他所說“到大學校園尋求真理”。

    但七年過去了,伊拉克局勢仍然持續動蕩,回歸人群的阿卜杜拉對此感到頗為失望。

    “從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以來,我就沒有感到過安全或者正義,對我來說一切都沒有改變。盡管個人生活有了很多變化,比如我結婚了,有了孩子,我父親去世了,我姐姐結婚了,等等,這些都是很自然的改變,但安全和公平等真正的改變卻一直沒有實現。”

    “阿卜杜拉先生,”我頓了頓,準備再度“挑釁”他敏感的神經,希望他能說出更多藏在內心深處的實話,“如今你已經過上了正常的生活,但無可否認,你曾經加入過極端組織,曾經殺害過無辜百姓。對於那段特殊的經歷,你現在會怎麼看?”

    “我沒做錯任何事情。我做錯什麼了嗎?”阿卜杜拉的回答還是沒有絲毫的猶豫,但稍稍提高了音量,語氣中出現了少有的激動,“我為我所做的感到驕傲!就像其他政治家為自己曾在薩達姆執政時期攻擊過伊拉克軍隊而感到驕傲一樣!現任政權的高官,大多曾經殺過伊拉克軍人。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贏得政權,那樣的話,我們就會被視為英勇的反抗者並從中獲益,就像現在那些高官所做的一樣。有什麼區別嗎?

    “庫爾德人殺過伊拉克軍人,什葉派殺過忠於薩達姆政權的伊拉克軍人,但是現在他們成了伊拉克領導人。也許風水輪流轉,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勇士,這沒什麼不同。

    “我們所做的一切令我們感到自豪,至少我們自己這麼認為。也許有一天,我們的抗爭會被認為是件好事,然後我們會告訴人們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故事,這有什麼問題嗎?”

    “你會重新加入戰鬥嗎?”望著他閃爍的眼神,我突然追問。

    “我不知道。截至目前,我還不知道。”阿卜杜拉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

    “看來,你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如果你來不及跑,如果你來不及確保自己安全,那麼你隻有兩個選擇。要麼繼續逃跑,要麼就直面它。這是很自然的選擇。”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