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電影學院054:演技教程:表演心理學(最新修訂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戲劇藝術/舞臺藝術
    【市場價】
    387-560
    【優惠價】
    242-350
    【作者】 傅柏忻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戲劇藝術/舞臺藝術  戲劇藝術理論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755961307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613073
    作者:傅柏忻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usemap="#Map"













     


    《演技教程》是華語表演理論界的重要讀物,1997年曾在大陸出版過簡體中文版,不久便絕版。後又在臺灣出了繁體中文版,並在中戲校園內部流傳,進入中戲書目。2014年後浪出版公司重新出了簡體版,此次則是該版本的修訂再版。


    《演技教程》的作者是我國著名戲劇大師洪深及焦菊隱教授的學生。並於1980年應邀協助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整理焦菊隱先生遺作《信念與真實感》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繫的形成過程》。本書是其對斯坦尼表演體繫的中國化解讀,也是對焦菊隱導演學派的當代傳承。是導演和演員在當代中國語境下運用斯氏體繫和焦菊隱學派的重要方法論。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繫”的專論性著作,也是焦菊隱學派的血脈延續。


    作者通過30多年的舞臺藝術實踐經驗,大量涉及世界名著及藝術家的經驗總結,又廣泛融彙中國古典文學理論、詩詞書畫、戲曲程式、俚俗掌故和趣聞逸事的精髓,綜合運用斯氏理論的前期框架、後期“形體動作方法”、傳統美學觀念、唯物主義心理學、從寫實走向寫意以及意、實結合的表演導演方法論,把斯氏理論落實成了具體的具有中國美學特色的表、導演實踐方法。


       全書專設 “虛擬化真實”一章討論當今三大戲劇體繫(斯坦尼、布萊布特、梅蘭芳)的異同,並提出:神、韻、味是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的*審美原則,其核心理念是意。

    作者簡介

    傅柏忻, 195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音樂戲劇繫,主修話劇導演專業。是我國著名戲劇大師洪深及焦菊隱教授的學生。曾在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天津戲劇學校、天津兒童藝術劇團從事編導及表演教學工作,並兼任天津音樂學院歌劇表演教席。1980年應邀協助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整理焦菊隱先生遺作《信念與真實感》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繫的形成過程》,除收入《焦菊隱文集》外,還在《天津劇壇》連載。1982年當選為天津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魯迅文學獎金評選委員會委員。多年來除導演了數十個古今中外的話劇、歌劇、戲曲及木偶劇外,作品有《三月三》、《考核之前》、《奔月》、《神笛》等,曾榮獲天津市頒發的建國三十周年劇本創作獎及導演獎。

    目錄
    序一我願為這本書做宣傳——也可以作序夏淳
    序二向熱愛表演藝術的讀者介紹一本好書高長德
    序三祝福恩師鮑國安
    自序
    再版絮語重睹芳華

    第1講表演藝術的性質
    第2講舞臺動作
    第3講注意力集中
    第4講身心松弛
    第5講想像
    第6講單位與任務
    第7講信念與真實感
    第8講虛擬化的真實

    序一我願為這本書做宣傳——也可以作序夏淳


    序二向熱愛表演藝術的讀者介紹一本好書高長德


    序三祝福恩師鮑國安


    自序


    再版絮語重睹芳華


     


    第1講表演藝術的性質


    第2講舞臺動作


    第3講注意力集中


    第4講身心松弛


    第5講想像


    第6講單位與任務


    第7講信念與真實感


    第8講虛擬化的真實


    第9講交流


    第10講適應


    第11講內在動力


    第12講任務——貫串動作


    第13講言語動作


     


    附錄一弗洛伊德簡介


    附錄二巴甫洛夫簡介 


    附錄三焦菊隱教授生平簡介


    附錄四洪深教授生平簡介 


    附錄五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 


    附錄六布萊希特評介


    附錄七梅耶荷德之路  


    後記歲月留痕  


    中英文術語對照表 


    出版後記 

    前言
    雖然人類行將進入21 世紀,但在表演藝術領域內,持“一團謎”觀點的人,恐怕仍然不少。他們無非認為:任何超群的演技都純屬個人造詣,會隨時光流逝而黯然消失;即使錄像下來,亦無法復制出那些出神入化的神韻。著名的鋼琴家魯賓斯坦說過:“聽眾不止是來聽,他們是來接收我們所發放(emanate)的訊息。”而欣賞本身就是演員與觀眾一同享受的互感與共鳴的過程。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是戲曲界的箴言,意在點醒晚輩:必須心領神會,腦子開竅,纔能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之中,悟出演戲的真諦,不然隻是徒具軀殼而已!其實謎團也好,修行也好,講的都是將角色演活了的問題。怎麼能活起來呢?這就得讓演員把自己的心靈開放給角色,“她”纔可能借此賴以生存,獲得人的生命;亦即所謂的“開竅”。其關鍵在於解放自我、調動自我、提升自我,憑著個人的創造意志,把角色融入自我之中,在自我的基礎上孕育角色,塑造出令人為之而神往的舞臺生命。這就是整個問題的核心。

    雖然人類行將進入21 世紀,但在表演藝術領域內,持“一團謎”觀點的人,恐怕仍然不少。他們無非認為:任何超群的演技都純屬個人造詣,會隨時光流逝而黯然消失;即使錄像下來,亦無法復制出那些出神入化的神韻。著名的鋼琴家魯賓斯坦說過:“聽眾不止是來聽,他們是來接收我們所發放(emanate)的訊息。”而欣賞本身就是演員與觀眾一同享受的互感與共鳴的過程。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是戲曲界的箴言,意在點醒晚輩:必須心領神會,腦子開竅,纔能在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之中,悟出演戲的真諦,不然隻是徒具軀殼而已!其實謎團也好,修行也好,講的都是將角色演活了的問題。怎麼能活起來呢?這就得讓演員把自己的心靈開放給角色,“她”纔可能借此賴以生存,獲得人的生命;亦即所謂的“開竅”。其關鍵在於解放自我、調動自我、提升自我,憑著個人的創造意志,把角色融入自我之中,在自我的基礎上孕育角色,塑造出令人為之而神往的舞臺生命。這就是整個問題的核心。


    本世紀初(20 世紀),前蘇聯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就計劃要寫一套舞臺創作指南、演技文法、手冊、教程之類的書。為此他對許多著名演員的舞臺成就,以及自己的創作實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積累下豐富的資料。其目的並不是要搞一套標新立異的理論,而是要認真地探索一下,表演過程中的一般心理規律。其實任何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未被確認之前,就得在千百次重復的現像中將它抽取出來,纔可能認識它、論證它。期氏正是從這種科學態度出發,立志做一個艱苦的淘金者,把那些經過深思熟慮而總結出來的共同經驗,通稱之為“久已熟知的真理”。他的任務隻是把大家習以為常,但又往往被完全忽略了的心理現像,繫統地加以論證,並有層次地劃分為各個相互聯,置於簡單、體、直接的工作實例之中加以闡釋,從而形成一個獨具綱領的、科學的表演教學體繫。他希望借著一套“心理技術手法”揭開隱藏在演技中的奧秘,讓世界上任何國家和民族的演員都能從中得到啟迪,創造出更臻完美而又富於民族特色的舞臺藝術。


    1936年斯氏著作開始介紹到美國,即受到廣泛的重視,1947年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成立“演員工作室”,正式推廣斯氏體繫課程,以“情緒記憶”及“即興表演”為核心開展教學,稱為“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曾兩度榮獲奧斯卡影帝稱號的馬龍•白蘭度(Marion Brando)即受業於此,其所演的《岸上風雲》(又譯為《碼頭風雲》、《在江邊》,On the Waterfront,1954)、《教父》(The Godfather,1972)、《巴黎後的探戈》(Ultimo tango a Parigi,1972)皆成裡程碑式的作品,體繫分支出來的“方法演技”因此亦大受推崇。


    根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出版委員會的編訂,斯氏體繫的內容大致分為四個部分:


    卷《我的藝術生活》,用自傳形式有指向性地記載下他前半生的探索歷程。


    第二卷《體驗創作過程的自我修養》,用課堂記錄形式,實際地表述其教授方法;讓學素訓練、無實物動作練習、表演小品等簡單的課程,解開演技內在之謎。使略具潛質的普通演員,能接近表演大師憑天賦和經驗而達致的深刻的舞臺體驗。這是體繫的精華所在,亦是本書探討的重點。


    第三卷《體現過程中的自我修養》,著重於形體、聲音、言語、舞蹈、節奏等外部技術訓練,基本上是借助姐妹藝術的成果而加以利用,以增強形體方面的靈活性與可塑性,為角色的體現準備好優良的條件。對於類似的培訓要求,各派之間原則上無大分歧,體繫隻是作出有選擇性的安排而已。


    第四卷《演員創造角色》,屬於嘗試多種創作方法的未定稿,亦包含藝術觀念、美學創意、演繹風格等一些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在舞臺形像的塑造上,富有指導性的實踐及論證。


    體繫的形成已經歷了大半個世紀,它所堅持的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亦不能墨守成規。因此在實踐、批判、發展的往復循環中加深理解,纔是實事求是的態度。筆者正是抱著這個宗旨,對一些固有的觀念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再探討再認識,以期達到拋磚引玉、活躍起表演、導演理論研究的興趣,至於是否淺薄就在所不計了。


    舞臺動作是表演藝術的基礎,乃體繫確立起來的原則,斯氏的學生對此已論證得相當透徹。但是,倘若把它化成的手段,甚至刻意回避舞臺情感問題,恐非斯氏之原意,亦已偏離體繫的本來目標,落入為動作而動作的窠臼了。其實,通過舞臺動作激發起演員對角色的真實體驗,本質上就是個舞臺情感問題。沒有情感滋育的動作,是死的動作,即使做得多麼細膩,亦未必能綻開生命的火花。斯氏經常提到,很欣賞一些天纔演員,在舞臺上永遠生活於靈感之中,指的就是他們體驗著角色內在的激情。用分單位挖動作,從而架構起來的角色,是理智的分析與推理,未必會帶來真摯的體驗,甚至連星星之火也給澆滅了。人們耕耘是為了培植莊稼,鬧了半天仍然是塵歸塵土歸土,豈非白費氣力!所以必須在舞臺動作的基礎上,建立起美輪美奂的上層建築——角色的思想、情感和心靈,纔是我們的根本目的。猶如大地之所以可愛,緣於它能培育出綠色的植物,舞臺動作之所以稱為基礎,是因為在此基礎之上能創造出角色的形體生命。


    斯氏體繫的軸心是“通過意識到達下意識”,對初學者來說是個倍感暈眩的問題。其實隻要方法對頭、做好功課,下意識的創造並非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若然著意追求,可能適得其反,所以無須煞費苦心。相反更應側重於“演員與角色”一分為二的雙重生活,以及表演中存在著“兩個自我”這種合二而一的矛盾統一的心理現像,對此進行深入的探討。因為,表演之所以稱為表演,或者表演就是表演,確確實實是從這個交彙點開始的。要達到我就是角色,角色就是我,但我始終還是我,這樣一種又分又合的相對重疊狀態,是需要“從自我出發”進行艱苦的心理技術訓練的。有人妄圖否定這個基點,而代之以“從生活出發”、“從人物出發”。那是不可能的,無異於叫演員放棄自己,去找一個懸空的“自他出發”。他在哪裡呢?鼻子在山西、耳朵在湖南、眼睛在貴州,怎麼個找法!?生活永遠是素材,不能混淆為創作手段和工具,這兩者完全統一在演員自己的身上,並且必須調動起這個“自我”去創造角色。任何一個真正生活於舞臺的表演藝術家都會意識到:是“我”生活於其中,是“我”感到角色生命的存在,是“我”感受著角色對周圍事物的態度……離開了“自我”就談不上感受,沒有感受就不存在體驗,沒有體驗就不能稱之為斯氏體繫所追求的表演藝術了。戲曲界前輩認為:“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真是假,真假難分。”“演員一身藝,千古一劇情,既是劇外人,又是劇中人,劇外和劇中,真假一個人。”精闢地道出了表演藝術的實質。斯氏曾繪制了一個體繫圖,以分拆開的麻繩作比喻,把所有素都羅列其中,可謂提綱挈領而又頭緒紛繁,要演員在腦子裡擱下如此多的東西,著實是不勝負荷。


    特別是其中的名詞術語,雖說是順手撚來為我所用的“家常詞彙”,但同一概念下可以出現多種說法。即使他特別強調“都是些工作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用語,別打算去尋找科學根源”,但卻無一不關乎哲學、心理學、美學範疇的概念。他亦經常把體繫稱為“演技心理學”、“創作心理學”,又如“潛意識”、“超意識”、“無意識”、“半意識”,後來統稱“下意識”,都沒有界定其涵義,甚至有些問題會出現十來種說法。如此含混不清,自然引致後患無窮!“潛意識”一詞就被“文痞”們鋪天蓋地地來一頓大批判,他們認為弗洛伊德的東西是反動的,所以斯坦尼亦反動。至於兩者之間是怎麼回事,他們完全不懂!《演員自我修養》英譯本出版時,原蘇聯外文出版局插入一篇序言,以戰鬥唯物主義者的姿態,狠批了“下意識”。於是文痞就剽竊其論點,掄起虎皮當大旗,斲殺一頓突顯其淫威。


    查實斯氏所講的“下意識”、“超意識”,是指演員全情投入、自然地生活於角色之中的一種表演藝術特有的創作(心理)狀態。與弗洛伊德學派的“潛意識”並不相同,純屬驢唇不對馬嘴的胡嚼,適足以顯出其鄙陋。況且作為一種實際上存在的心理現像來講,“潛意識”人皆有之,對人類的創造經常起著潛在的作用,何來反動可言?大概文痞不反動,所以沒有潛意識,屬於人之例外罷了。有鋻於此,有必要進行一些正本清源全面歸納的工作:


    其一,將構成“心理技術手法”的素,與舞臺動作牢靠地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演員的“第二天性”,自然而又隨意地生活於舞臺上。並將角色的思想邏輯、情感邏輯完全融入動作邏輯之中,從而形成一條“心理形體動作貫串線”,直奔“任務”。在智慧、意志、情感三位一體的“內在動力”統帥下,混然而成一個內外一致、協同運作的整體,為角色的再體現準備良好的體驗條件。


    其二,認真深入地摳名詞術語,在明確概念的前提下,追根逐源地對那些過細的分析,對那些同一涵義下多變的術語,進行廣泛的實質性的歸納。而歸納方法本身,就是由表及裡、去蕪存菁的再認識、再提煉、再實踐、再論證的過程。本書正是朝著這個方向,總結學習體繫成果的。


    學術本應無禁區,百家纔能賴此以爭鳴;不能在行時之日捧上九天之上,背時之秋則踩落九地之下,這不是做學問的嚴肅態度。作為現實主義的表演、導演方法論來講,斯氏體繫有其歷史上的永存價值。隻要是真金,絕不怕火煉。世界上名垂青史的演員,甚至持相反觀念的大師,又有幾人未受過體繫的熏陶?即使是徒步開拓自己藝術空間的天纔,哪怕走的是殊途,但亦會同歸。正所謂水流千轉歸大海,彼此隻要按著“必然王國”的方向前進,終究會共同達到“自由王國”的彼岸。謹以至誠的信念,將此書奉獻給所有愛好戲劇藝術的朋友。


    感謝夏淳老師在百忙中審閱全書的未校稿,並為本書作序。

    媒體評論
    我初學表演時,是傅老師用一些至今在“中戲”表演基礎教學中仍然沿用的“觀察生活練習”等方法,指導我們深入淺出地去實踐一些*基本的科學演技,為我們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避免在成長的過程中走更多的彎路;而這一切使我們受益匪淺。今天,傅老師的書將在國內出版,作為學生、晚輩,特別是作為其表演教學思想的受益者,我由衷地、發自肺腑地表示祝賀。
    ——鮑國安,國家一級演員,中央戲劇學院教授


    本書寫得很有特色,作者不僅熟讀了、讀懂了、讀通了斯氏的著述,也讀了其他演技流派的東西。在比較中深入地闡明了自己對斯坦尼體繫的看法。可以使人更容易了解和體會到斯氏對演員的深切期望和要求。並且一步一步地引導你走上現實主義表演藝術的康莊大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學生應該讀,是好課本;作老師的也不妨一讀,它是個好教材。
    ——夏淳,中國著名話劇導演

    我初學表演時,是傅老師用一些至今在“中戲”表演基礎教學中仍然沿用的“觀察生活練習”等方法,指導我們深入淺出地去實踐一些*基本的科學演技,為我們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避免在成長的過程中走更多的彎路;而這一切使我們受益匪淺。今天,傅老師的書將在國內出版,作為學生、晚輩,特別是作為其表演教學思想的受益者,我由衷地、發自肺腑地表示祝賀。


    ——鮑國安,國家一級演員,中央戲劇學院教授


     


     


    本書寫得很有特色,作者不僅熟讀了、讀懂了、讀通了斯氏的著述,也讀了其他演技流派的東西。在比較中深入地闡明了自己對斯坦尼體繫的看法。可以使人更容易了解和體會到斯氏對演員的深切期望和要求。並且一步一步地引導你走上現實主義表演藝術的康莊大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學生應該讀,是好課本;作老師的也不妨一讀,它是個好教材。


    ——夏淳,中國著名話劇導演


     


    本書深入淺出地吸納了斯氏體繫的精華部分,又細致入微地剖析了其中需要重新解釋的地方,以便於讓讀者較為具體地明辨方向,從中把握住現實主義表演方法的實質。


    ——高長德,天津戲劇家協會主席

    在線試讀

    扮演與扮演性
    1.1兩派的爭論
    在話劇領域內,有關表演藝術的性質問題,斷斷續續地爭論了200 多年。爭論的焦點是演員要以真實的情感生活在舞臺上呢,還是以演員的纔能和技術創造出一個角色的外表形像呢。兩派的觀點各有勝負,一個時期這派占上風,另一個時期那派占上風,哪一派也從未承認過後失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稱這分歧的兩派為“體驗的藝術“和 “表現的藝術”。體驗派力求演員在每一次演出中都要重新體驗角色的情感。表現派隻要求演員在排演中或者在家裡體驗一次角色的情感,以便了解其外在的表現形式,演出時就模仿這個外在形式。“不管體驗還是表現”,斯氏認為它們同樣都是藝術。下面簡要地介紹一下兩派代表人物的一些主要論點:

    表現派
    表現派以法國名演員哥格蘭(Benoit—Constant Coquelin,1841 ─ 1909)為代表,他認為在演員身上存在兩個自我,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但是作為監督者的“自我”應當占支配地位,它是心靈;而“第二自我”是身體。演員應該用“自我”監督“第二自我”,連角色情感的影子都不應去體驗。
    18 世紀末法蘭西百科全書派的狄德羅(Diderot,1713—1784)支持表現派的觀點,他在《演員奇談》中寫道:“演員的天纔不在於能深入到劇中,而是在於他能用精巧的形式傳達出情感的表記,因而能欺騙觀眾。”他說:“極其強烈的感受性能產生平庸的演員,而隻有完全沒有感受性的時候纔能產生了不起的演員。”狄德羅不是一個舞臺實踐者,隻是一個空頭理論家,他無須在表演中去驗證他的理論。而哥格蘭則不同,他是演員,必須在舞臺上實踐。他演完莫裡哀(Moliere,1622 ─ 1673)《偽君子》裡的泰篤夫(也譯作“達爾杜弗”)後肯定地說,為了變成泰篤夫,演員應“像他那樣動、走、做手勢、聽和思索”。好一個思索!這就把角色的心靈放回演員的軀體裡去了,自我(心靈)不單隻是監督第二自我,而且要參與角色的思索。這樣怎麼可能不體驗角色的情感呢?他所強調的“連角色情感的影子都不應體驗”就成了一句空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關鍵在於他們從理論上,把人這個自然有機體強行分割,將心靈與肉體硬性分開,完全違反了心理與形體統一的客觀自然規律。當他在舞臺上表演時,起作用的是這條自然規律,而不是他所講的那一套。但無可否認的是,表現派在發展演員的形體、表情和聲音的表現力方面,是有一定辦法的,不然的話如何能欺騙觀眾呢?

     


    扮演與扮演性


    1.1兩派的爭論 


    在話劇領域內,有關表演藝術的性質問題,斷斷續續地爭論了200 多年。爭論的焦點是演員要以真實的情感生活在舞臺上呢,還是以演員的纔能和技術創造出一個角色的外表形像呢。兩派的觀點各有勝負,一個時期這派占上風,另一個時期那派占上風,哪一派也從未承認過後失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稱這分歧的兩派為“體驗的藝術“和 “表現的藝術”。體驗派力求演員在每一次演出中都要重新體驗角色的情感。表現派隻要求演員在排演中或者在家裡體驗一次角色的情感,以便了解其外在的表現形式,演出時就模仿這個外在形式。“不管體驗還是表現”,斯氏認為它們同樣都是藝術。下面簡要地介紹一下兩派代表人物的一些主要論點:


     


    表現派 


    表現派以法國名演員哥格蘭(Benoit—Constant Coquelin,1841 ─ 1909)為代表,他認為在演員身上存在兩個自我,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但是作為監督者的“自我”應當占支配地位,它是心靈;而“第二自我”是身體。演員應該用“自我”監督“第二自我”,連角色情感的影子都不應去體驗。


    18 世紀末法蘭西百科全書派的狄德羅(Diderot,1713—1784)支持表現派的觀點,他在《演員奇談》中寫道:“演員的天纔不在於能深入到劇中,而是在於他能用精巧的形式傳達出情感的表記,因而能欺騙觀眾。”他說:“極其強烈的感受性能產生平庸的演員,而隻有完全沒有感受性的時候纔能產生了不起的演員。”狄德羅不是一個舞臺實踐者,隻是一個空頭理論家,他無須在表演中去驗證他的理論。而哥格蘭則不同,他是演員,必須在舞臺上實踐。他演完莫裡哀(Moliere,1622 ─ 1673)《偽君子》裡的泰篤夫(也譯作“達爾杜弗”)後肯定地說,為了變成泰篤夫,演員應“像他那樣動、走、做手勢、聽和思索”。好一個思索!這就把角色的心靈放回演員的軀體裡去了,自我(心靈)不單隻是監督第二自我,而且要參與角色的思索。這樣怎麼可能不體驗角色的情感呢?他所強調的“連角色情感的影子都不應體驗”就成了一句空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關鍵在於他們從理論上,把人這個自然有機體強行分割,將心靈與肉體硬性分開,完全違反了心理與形體統一的客觀自然規律。當他在舞臺上表演時,起作用的是這條自然規律,而不是他所講的那一套。但無可否認的是,表現派在發展演員的形體、表情和聲音的表現力方面,是有一定辦法的,不然的話如何能欺騙觀眾呢?


    在我國著名電影演員石揮(1915 ─ 1957)的遺作《石揮談藝錄》中,就引述過幾個實例。如莫傑斯卡夫人有一次朗誦一張波蘭的復數表而使一位英國觀眾落淚。一位意大利的著名悲劇演員愛斯托·若西在某次宴會中,念了一份菜單,而使同桌者感動到流淚。還有一位著名的喜劇演員在某次聚會中讀了一頁電話簿中的人名及電話號碼,竟使在座的人捧腹大笑等等。這些愚人節式的遊戲,當時竟然成了他們的有力論據,把那些在理論上還未臻完善的體驗派,弄得啞口無言。其實隻要仔細分析一下,他們之所以能迷惑觀眾,關鍵在於觀眾聽不懂他的話語,再加上一些臺詞技巧,於是就糊弄過去了。我國傳統的雜耍中就有“口技”這種玩意兒,模仿“百鳥歸巢”幾可亂真;描述四個婦女打麻將,一個人一個調,聲色藝俱全。比起上述幾位著名的表現派演員來,實屬不遑多讓。有些人認為,這些純屬外部技巧的遊戲,對於體驗派來說,是不值一顧的。其實不然,體驗派並不排斥技巧,就以20 世紀初葉形成的斯氏體繫來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本人就能做出這種有聲無字情感濃烈的臺詞遊戲。在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三卷中已有詳細描述,足以說明這種技巧並非表現派所獨有,不過是當時並無人能在理論上駁倒對方而已。在這個基礎上他們又進一步,針對體驗派的論點提出質疑:如果演員要演殺人,是不是要殺死對方纔算真實?如果說隻用殺人的情感去表演,那麼在法律上他是犯法的,因為他有殺人的企圖和真實的殺人情感,下場後應該被拘捕。如果演喝醉酒,是不是喝醉了再出場,這樣還能把戲演下去嗎?諸如此類的論據還很多,一時之間表現派的觀點占盡上風。


     


    體驗派 


    體驗派雖然有著長期的現實主義傳統,在堅持舞臺體驗方面,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經歷過漫長的探索過程,從不完善到比較完善,並逐步形成一套科學的表演方法,踏實地鞏固了陣腳,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下面介紹一下幾個主要代表人物的觀點。早期的俄羅斯名演員史遷普金(Shchepkin,1788—1863)認為,演員在創造角色時“應從消滅自己本人、自己個性、自己一切特點開始,而變成劇作者給予他的那個人物”。這是要求完全地“化身”於角色,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現在亦不會有人堅持這個觀點了。另一位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名演員薩爾維尼(Salvini,1829 ─ 1916),他在1891 年第14 期《演員》雜志發表《對舞臺藝術的幾點意見》答復哥格蘭時指出:“每一個偉大的演員都應當感覺到他所表演的一切。我甚至認為,演員不僅要在研究角色的時候一次再次地體驗自己的激動心情,並且在他每次演這個角色的時候,無論是次或者是千次,他都應該或多或少地去體驗這種激動心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非常同意上述見解,他在《演員自我修養》一書中引述了這個觀點,同時寫道, “我們的劇場也是這樣來理解演員藝術的”。


    雙重生活:在同一篇文章中薩爾維尼寫道:“演員在舞臺上生活,在舞臺上哭和笑,可是他哭笑的同時,他觀察著自己的笑聲和眼淚。構成他的藝術的就是這種雙重生活,就是這種人生和演劇的平衡”。斯氏在這方面亦有類似的見解,他在演員如何檢查自我素時寫道:“他可以毫不費力地把自己分成兩半,就是一方面糾正那出了素,另一方面繼續生活於角色之中。”在《演員自我修養》一書中,斯氏通過代表他本人觀點的那茲瓦諾夫說出了以下的感受:“今天在洗臉的時候,我想起來,當我生活在吹毛求疵者這個角色的時候,我並沒有失去自己,也就是說,沒有失去我那茲瓦諾夫本人。我所以作出這個結論來,是因為在表演時,我曾非常快樂地觀察著我自己的再體現。當我的有機自然的另一部分過著原非屬我的吹毛求疵者的生活時,我的的確確又是我自己本人的觀眾。不過,我又怎可以說這個生活不是屬於我的呢?事實上,吹毛求疵者是從我自己裡面產生出來的。妙極啦!這種分化成兩個人的狀況不但不妨礙創造,而且有助於它,起了鼓舞和激發的作用。”這個演員內心生活二重性的見解,已經逐漸地得到大多數舞臺實踐者的認同。有些人甚至用“自我”和“第二自我”來說明這個問題。


     


    自我指的是演員本人; 


    第二自我指的是角色。 


     


    這與哥格蘭原來的解釋完全是兩回事了。也就是說自我創造了第二自我,體驗了第二自我,並且體現了第二自我。即演員這位創造者,運用自己的心理與形體,創造了角色(被創造者),體驗了角色,並在舞臺上體現了出來。“演員—角色”這種“一分為二、合二而一”的特殊關繫,是其他藝術所沒有的。譬如畫家,運用畫筆、畫布、顏料,創造出作品,然後展覽出來。創造者與被創造者是分離的,沒有任何特殊聯繫。演員則不同,他必須在自己身上孕育角色,誕下角色,並在舞臺上活生生地再體現角色。


    其實作家和音樂家亦有相同情況,當他們進入創作狀態時,整個人會沉醉於故事、人物、環境和一種獨特的情緒氛圍之中,激動、茫然、千絲萬縷,不知所措……俄國大音樂家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40 ─ 1893)就將之比喻為“過著雙重生活”。


    不過他們可以用樂譜和文字記錄下來,而演員隻有靠自身所具有的一切,別無其他可受支配的東西。


     


    1.2舞臺情感 


    舞臺情感來源:在明確了演員在舞臺上過著雙重生活的前提下,我們將重點探討一下兩派長期分歧的焦點——舞臺情感問題。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能不能把生活中的情感和舞臺上類似的情感畫上一個等號?回答是:“不能!”那麼它們之間又有些什麼異同呢?相同之處是那些喜、怒、哀、樂的心理過程,都是發自演員內心的,不可能從別人身上借過來使用。不同之處是它們彼此間的來源不同,生活裡的情感來自真實的刺激和切身的體驗;而在舞臺上是不可能有這種刺激和體驗的。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作家、導演、演員虛構出來的,是藝術的真實而非生活的真實。演員從讀劇本開始到進入角色的創造,是作為一個“人”去了解和感受角色的各種情感的,並且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把它印證出來。斯氏把這種功能稱為“情緒記憶”。它就像一個儲藏室,演員可以從裡面引出角色所需要的各種情感和體驗,隻要將它們與虛構的舞臺刺激結合起來,就產生了所謂的舞臺情感。也就是說,舞臺情感來源於情緒記憶,而不是直接的生活刺激。


    t-family:宋體;mso-ascii-font-family:文鼎中明;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mso-bidi-font-family:ATC-4e2d660e* g;mso-fareast-language: JA'>學術本應無禁區,百家纔能賴此以爭鳴;不能在行時之日捧上九天之上,背時之秋則踩落九地之下,這不是做學問的嚴肅態度。作為現實主義的表演、導演方法論來講,斯氏體繫有其歷史上的永存價值。隻要是真金,絕不怕火煉。世界上名垂青史的演員,甚至持相反觀念的大師,又有幾人未受過體繫的熏陶?即使是徒步開拓自己藝術空間的天纔,哪怕走的是殊途,但亦會同歸。正所謂水流千轉歸大海,彼此隻要按著“必然王國”的方向前進,終究會共同達到“自由王國”的彼岸。謹以至誠的信念,將此書奉獻給所有愛好戲劇藝術的朋友。


     


    感謝夏淳老師在百忙中審閱全書的未校稿,並為本書作序。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