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當代北京戲劇史話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戲劇藝術/舞臺藝術
    【市場價】
    331-480
    【優惠價】
    207-300
    【作者】 胡金兆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戲劇藝術/舞臺藝術  地方劇藝術圖書  文化  地域文化  京派文化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ISBN】9787801707246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801707246
    叢書名:當代北京社會生活史話叢書

    作者:胡金兆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08月 


        
        
    "

    內容簡介
    當代北京編輯部用幾年的時間,策劃、編輯了這套《當代北京社會生活史話》叢書。這套叢書屬於當代北京編輯部組織編寫的《當代北京叢書》中的史話繫列,它的目的是記錄和宣傳北京在新中國成立後。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變化、發展和進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績;以群眾喜聞樂見盼形式,普及當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幫助大家了解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變化,同時,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當代北京的成就和風貌。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歷史是需要用文字、圖片等記錄下來的。記錄的方式很多,黨史、國史、地方志以及紀實文學等等都是。這套史話叢書,則是既體現“史”的宗旨,即以真實的史料為依據,注重完整性、科學性、知識性,縱向脈絡清晰,橫向展現充分;又具有“話”的特點,即力求敘述的能俗生動和議論的簡潔明了,使老百姓願意讀、喜歡讀。
    作者簡介
    胡金兆,編審1934年生,原籍浙江紹興,出生子北京琉璃廠。1956年起任《戲劇報》戲曲編輯1981年任《戲劇電影報》負責人之一。從事文藝新聞編輯記者工作50年以上。1987年榮獲全國記協3。年以上老新聞工作者證書。
    學術上主工戲曲史論,兼及北京文史、民俗、紅學,體育史論
    目錄
    章 北京是個戲劇根基深厚的城市
    一、挑戰昆曲主流地位的“花雅之爭”
    二、“四大徽班”進北京——早期京劇誕生
    三、晚清譚鑫培、王瑤卿的藝術革新使京劇成熟
    四、“梆黃兩下鍋”,女班與科班
    五、民國後京劇突飛猛進,出現四大須生、四大名旦
    六、過去北京的戲園、劇場
    七、上世紀30年代的京劇極盛
    八、梆子有市場,評劇在新興
    九、淪陷以後北京劇壇的畸形變化
    十、話劇在北京是從無到有慢步走
    第二章 古城慶新生,演劇再繁榮
    一、革命新戲劇征服了古都觀眾
    二、解放區的新戲曲讓老北京觀眾耳目一新章 北京是個戲劇根基深厚的城市
    一、挑戰昆曲主流地位的“花雅之爭”
    二、“四大徽班”進北京——早期京劇誕生
    三、晚清譚鑫培、王瑤卿的藝術革新使京劇成熟
    四、“梆黃兩下鍋”,女班與科班
    五、民國後京劇突飛猛進,出現四大須生、四大名旦
    六、過去北京的戲園、劇場
    七、上世紀30年代的京劇極盛
    八、梆子有市場,評劇在新興
    九、淪陷以後北京劇壇的畸形變化
    十、話劇在北京是從無到有慢步走
    第二章 古城慶新生,演劇再繁榮
    一、革命新戲劇征服了古都觀眾
    二、解放區的新戲曲讓老北京觀眾耳目一新
    三、“推陳出新”指引戲曲的繁榮
    四、話劇、歌劇欣欣向榮邁上北京劇壇
    第三章 時代變,戲劇隨之新
    一、戲曲藝人愛國熱情高
    二、全國戲曲會演擴展了人們眼界
    三、北京誕生了新劇種——曲劇
    四、群眾看戲積極,戲劇評論活躍
    五、改造陳年老戲園,建設現代新劇場
    第四章 昆曲《十五貫》帶來的衝擊波
    一、首屆全國話劇會演後的新繁榮
    二、一出《十五貫》救活了昆曲
    三、面對戲曲劇目貧乏的困難
    第五章 十年大慶,首都戲劇舞臺萬紫千紅
    一、大躍進“現代戲為綱”,北京戲劇界沒有亂
    二、緊鑼密鼓,籌辦建國十年大慶
    三、十月的北京戲劇舞臺絢麗多彩
    四、歡慶獻禮之後,好戲仍然接睡
    第六章 三年困難,不墜繁榮戲劇之志
    一、周恩來關切程硯秋身後的藝術傳承
    二、“三並舉”方針誕生,青年新手現異彩
    三、生活雖然困苦,卻難擋佳劇迭現
    四、李少春、葉盛蘭、袁世海的之作
    五、異軍突起的話劇《甲午海戰》
    六、康生攪和北京戲曲工作
    七、蓋叫天北來,梅蘭芳仙去
    八、高盛麟、張君秋“走馬換將”掀熱潮
    第七章 樣板戲的由來和十年舞臺荒涼
    一、首都戲曲座談會貫徹“推陳出新”遭抵制
    二、江青其人和樣板戲
    三、樣板戲“一花獨放”,戲劇舞臺一片荒涼
    第八章 北京的戲劇回歸正常化
    一、《楊門女將》成了試探性氣球後的種種
    二、新時期新話劇。出現革命領導人的舞臺形像
    第九章 時代觀眾變化。戲劇萌生危機
    一、戲曲京劇在興盛中突現蕭條
    二、北京的話劇倒還差強人意
    三、振興熱潮與“梅花獎”的誕生
    第十章 不斷有創意的演出再次活躍了北京戲劇舞臺
    一、話劇還是走在前面——佳作頻出
    二、新時期促進了歌劇舞劇大步前進
    三、面臨困境氣不餒。戲曲在奮力爬坡
    第十一章 21世紀的新北京、新戲劇
    在線試讀
    章 北京是個戲劇根基深厚的城市
    一、挑戰昆曲主流地位的“花雅之爭”
    從昆曲在明中期興起,到清乾隆年間,作為社會尤其首都北京的主流戲曲,大約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具有無可動搖的地位,出現了大量的好戲、好演員,使中國的民族戲曲藝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但是,任何事物都難免有其局限:昆曲演出用的是文人所寫的傳奇,文詞優美卻過於典雅深奧,唱的是曲牌體,作者按曲牌填詞度曲,演唱節奏緩慢,適宜有高文化修養的有閑階級欣賞,備受上層社會和文人雅士的推崇而尊為“雅部”;一般文化層次較低的普通百姓看起來卻比較喫力,他們更喜歡看通俗易懂、有家鄉音樂風格的民族地方戲曲。這就逐漸形成了在北京之外的“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多種戲曲競奏的局面。
    南昆指的是昆曲,誕生於江蘇昆山一帶。北弋指弋陽腔,弋陽在江西,是那裡流行的戲曲聲腔。二者都屬於南戲唱曲牌體的範疇。但在明朝中葉,昆山腔在音樂上進行了豐富改革,又獲得文人的傳奇劇本的支持;獲得城市上層社會的喜歡而得到發展;弋陽腔主要演出於農村,還是無伴奏演唱,卻受到普通百姓包括農民的歡迎。弋陽腔沒有局限於江西,而是東南西北漂流幾乎席卷了中國大地,在南方,川劇、湘劇的高腔就源自弋陽腔,到北方與北曲結合,形成了北方的高腔以至後來的北方昆曲。對它官方還是承認的,把昆弋並列。東柳是指山東、淮北的地方戲曲,今天還有山東柳子戲;西梆是流行在山西、陝西一帶的梆子腔,即後來的秦腔、晉劇、河北梆子等。這些來自民間的戲曲聲腔,流行在農村,音樂上比昆曲簡單,卻通俗易懂又好聽,劇目很豐富。此外還有好多地方戲曲,很受民眾歡迎。但是卻受到上層士大夫鄙視,認為難登大雅之堂,貶之為“花部”,也稱“亂彈”。
    在清朝初年,北京的經濟有所發展,京城聚集了一些商人,以晉商為主。他們更喜歡看誕生不久、流傳在山陝一帶的梆子腔。有觀眾就會有戲班活動,陝西、山西的梆子腔也來到北京。開始,它們無法抗衡強大的昆曲,隻能在城外周圍簡陋的小戲園子演出,看客大多是來自晉、陝的商人和北京城郊當地的普通百姓。梆子不是典雅的曲牌體,而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板腔體,一種板式可以演唱各種押韻的唱詞,敘述性強,演出的戲多是民間故事,唱腔、做工、表演、武打都有。但是它們進不了北京城。清王朝規定北京城內滿漢分居,旗人住內城(今東城和西城區),內城不許設立戲園;漢人住外城(今宣武和崇文區),戲園隻許設在外城,多在前門外一帶,這裡比較繁華。外城的東南和西南十分荒涼,基本是城市中的農村,這種情況一直保留到民國以後。章 北京是個戲劇根基深厚的城市
    一、挑戰昆曲主流地位的“花雅之爭”
    從昆曲在明中期興起,到清乾隆年間,作為社會尤其首都北京的主流戲曲,大約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具有無可動搖的地位,出現了大量的好戲、好演員,使中國的民族戲曲藝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但是,任何事物都難免有其局限:昆曲演出用的是文人所寫的傳奇,文詞優美卻過於典雅深奧,唱的是曲牌體,作者按曲牌填詞度曲,演唱節奏緩慢,適宜有高文化修養的有閑階級欣賞,備受上層社會和文人雅士的推崇而尊為“雅部”;一般文化層次較低的普通百姓看起來卻比較喫力,他們更喜歡看通俗易懂、有家鄉音樂風格的民族地方戲曲。這就逐漸形成了在北京之外的“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多種戲曲競奏的局面。
    南昆指的是昆曲,誕生於江蘇昆山一帶。北弋指弋陽腔,弋陽在江西,是那裡流行的戲曲聲腔。二者都屬於南戲唱曲牌體的範疇。但在明朝中葉,昆山腔在音樂上進行了豐富改革,又獲得文人的傳奇劇本的支持;獲得城市上層社會的喜歡而得到發展;弋陽腔主要演出於農村,還是無伴奏演唱,卻受到普通百姓包括農民的歡迎。弋陽腔沒有局限於江西,而是東南西北漂流幾乎席卷了中國大地,在南方,川劇、湘劇的高腔就源自弋陽腔,到北方與北曲結合,形成了北方的高腔以至後來的北方昆曲。對它官方還是承認的,把昆弋並列。東柳是指山東、淮北的地方戲曲,今天還有山東柳子戲;西梆是流行在山西、陝西一帶的梆子腔,即後來的秦腔、晉劇、河北梆子等。這些來自民間的戲曲聲腔,流行在農村,音樂上比昆曲簡單,卻通俗易懂又好聽,劇目很豐富。此外還有好多地方戲曲,很受民眾歡迎。但是卻受到上層士大夫鄙視,認為難登大雅之堂,貶之為“花部”,也稱“亂彈”。
    在清朝初年,北京的經濟有所發展,京城聚集了一些商人,以晉商為主。他們更喜歡看誕生不久、流傳在山陝一帶的梆子腔。有觀眾就會有戲班活動,陝西、山西的梆子腔也來到北京。開始,它們無法抗衡強大的昆曲,隻能在城外周圍簡陋的小戲園子演出,看客大多是來自晉、陝的商人和北京城郊當地的普通百姓。梆子不是典雅的曲牌體,而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板腔體,一種板式可以演唱各種押韻的唱詞,敘述性強,演出的戲多是民間故事,唱腔、做工、表演、武打都有。但是它們進不了北京城。清王朝規定北京城內滿漢分居,旗人住內城(今東城和西城區),內城不許設立戲園;漢人住外城(今宣武和崇文區),戲園隻許設在外城,多在前門外一帶,這裡比較繁華。外城的東南和西南十分荒涼,基本是城市中的農村,這種情況一直保留到民國以後。
    到乾隆年間,由於梆子等民間戲曲的發展興盛,趁昆曲、京腔的戲班有些衰微,它們也逐漸擠進了北京城。有個川陝梆子工旦的藝人魏長生綽號魏三的,進北京搭班演出,紅得很,他的做工表演很受看,還帶來了表現漢族纏足婦女特征的“蹺工”一一木制弓鞋,在舞臺上表演細膩、婀娜風流,一時風靡京城。這使那些尊昆曲為上品不得侵犯的士大夫大為不滿,抓住魏三演的戲有些黃色一一魏三除了《滾樓》等拿手戲外,居然還有據儉瓶櫛中色情的那段“葡萄架”改編的戲,在乾隆五十年(1785),清廷頒發諭旨:北京隻許演出昆、弋雅部戲曲,其餘花部諸腔概行禁止;魏長生的命運是逐出京師。據說這道諭旨是和珅擬稿的。
    這是次“花雅之爭”。
    二、“四大徽班”進北京——早期京劇誕生
    事實上,昆曲已興盛了三四百年,尤其在清朝康雍乾三世發展到很高水平。但久盛難免一衰。新興的花部戲曲,以其通俗化民眾化和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向得到官方支持的雅部戲曲發起了藝術挑戰。乾隆幾下江南,在揚州等地也接觸過各種地方戲曲。乾隆五十五年(1790)皇帝八旬“萬壽”時,普天同慶,大量選調各地戲班進北京,其中就有來自揚州、由高朗亭率領的三慶徽班。
    徽班演唱的是以胡琴伴奏的二黃腔為主的老徽調,誕生於安徽,卻在揚州很活躍,因為那裡是經濟繁榮的商埠,揚州的徽商有強大的力量給予徽班支持。徽班為適應時尚需要,是“諸腔雜奏”:除老徽調外,還有昆曲和其他諸腔,藝術多樣。緊隨三慶徽班之後,四喜、春臺、和春以及其他徽班也陸續進了北京,都站住了腳。徽班的劇目演出豐富,文武帶打,進北京後很受歡迎。這時離次“崇雅禁花”的命令不到十年。
    這使崇尚雅部的人士很為不滿,又掀起了對花部戲曲的又一次聲討鎮壓:嘉慶三年(1798)頒布上諭: “亂彈、梆子、弦索、秦腔,聲音既屬淫靡,其所扮演者,非狹邪媒褻,即怪誕悖亂之事,於風俗人情殊有關繫。此等腔調雖起自秦皖,而各處輾轉流傳,即蘇州、揚州向習昆腔,近有厭故喜新,皆以亂彈等腔為新奇可喜,專將素習昆腔拋棄,流風日下,不可不嚴行禁止。嗣後除昆弋兩腔仍照舊準其演唱外,其亂彈、梆子、弦索、秦腔等戲,概不準再行演唱。所有京城地方,嚴行飭禁;並傳諭江蘇、安徽巡撫,蘇州織造,兩淮鹽政,一本嚴行查禁。”
    這口氣兇狠的禁令,針對的是所有花部戲曲,雖然沒有直點徽班的名,可其中的“秦皖”、“安徽巡撫”已經很清楚。但徽班的應變能力很強,他們立時把徽調收起,改為演唱昆曲,昆曲本來就是徽班中演出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他們沒有退擊北京,而在京城存活下來。徽班大多聚居在妓院集中的今北京宣武區韓家潭“八大胡同”一帶,所謂“娼優雜處”,達百年左右,這也是戲曲藝人地位低下的表現,還留下諺語:“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唱戲的不離韓家潭。”封建王朝違反民眾藝術欣賞需要的禁令,難以持久,很快就松弛下來。徽班中逐漸演出了徽調劇目二黃腔,不過一時還不敢用胡琴伴奏,而用雙笛應付,效果有遜。道光十年(1830)左右,漢調藝人李六、王洪貴等來京,帶來了漢調西皮腔,加入徽班,二黃、西皮合流,使徽班如虎添翼。為適應北京觀眾的欣賞習慣,在徽班中孕育發展了胡琴伴奏的“黃腔”:北京皮黃戲,即早期京劇。道光二十五年(1845)有竹枝詞:“時尚黃腔喊似雷,當年昆弋話無媒。而今特重餘三勝,年少爭傳張二奎。”餘、張及他們之前的米喜子,略晚的程長庚,對北京皮黃戲的形成做出了貢獻。他們可稱為京劇代創始者。
    由於昆弋腔的衰落,宮廷和上層人物欣賞興趣轉移,北京皮黃戲發展腳步甚為快速,從原始的粗糙狀態,逐漸走向成熟。到清同治、光緒年間,已經成為北京的主流劇種,出現好多身懷絕技的藝術家。清畫家瀋容圃繪有一幅《同光十三絕》,集中了同治、光緒年間走紅的十三位和第二代京劇名家。按插圖從左起是:郝蘭田(老旦,《釣金龜•行路》康氏)、張勝奎(老生,《一捧雪》莫成)、梅巧玲(梅蘭芳祖父,旦,《雁門關》蕭太後)、劉趕三(丑,京腔《探親家》鄉下媽媽)、餘紫雲(梅巧玲弟子,《彬樓配》王寶釧)、程長庚(老生,代,《群英會》魯肅)、徐小香(小生,《群英會》周瑜)、時小福(青衣,《桑園劊羅敷女)、楊鳴玉(丑,昆曲腮志誠》明天亮)、盧勝奎(老生,《空城計》孔明)、朱蓮芬(旦,第二代,昆曲《琴掃盼陳妙常)、譚鑫培(老生兼武生,第二代,《惡虎村》黃天霸)、楊月樓(老生兼武生,第二代,《四郎探母》楊延輝)。十三人的十三出戲裡,有兩出昆曲,一出京腔,這還是有徽班中“諸腔雜奏”的痕跡;人員有代、第二代和介於第二代之間的。這說明代的老生餘三勝、張二奎,旦角胡喜祿等業已凋零,第二代譚鑫培等已經出現。其中譚鑫培對京劇的成熟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三、晚清譚鑫培、王瑤卿的藝術革新使京劇成熟
    昆曲失去了官方支持,衰落步伐更加快了,但是昆曲又直接滋育了京劇:昆曲大量的劇目、聲腔、表演被早期京劇所吸收化用;還不止此,南北各劇種都受到昆曲藝術乳汁滋養。同樣在“諸腔雜奏”的徽班中,梆子和其他地方戲曲聲腔、表演,也被早期京劇所吸收融合。特別在宮廷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統治者支持下,京劇在北京城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好戲、人纔輩出。經過50年左右的發展綿延,北京皮黃戲逐步成熟,成為了京劇。其中貢獻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譚鑫培。
    譚鑫培(1842—1917),本名金福,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堂號“英秀”。幼年隨父、漢調藝人譚志道來京搭人徽班。志道工老旦,嗓好,得藝名“叫天” (鳥名),金福故名“小叫天”。幼人科班學老生,出科嗓變聲,改演武生。在京中難發展,隻好到一帶“跑簾外” (農村野臺子演出),以至曾充任過看家護院——他有一身出色的武功。後來回北京,人三慶班,很受班首程長庚器重,把畢生技藝傳他。他一面唱武生、武丑,一面調養嗓子,準備條件仍演老生,老生是那時徽班中的領銜人物。他還問藝於餘三勝、王九齡等。他的嗓音恢復,藝術隨之成熟,改唱老生戲,一鳴驚人。
    光緒六年(1880)程長庚逝世後,譚離開了三慶班。先人四喜,後自立門戶組同春班,還擔任清宮“內廷供奉”、“南署教習”,成為宮廷演出的主力,名噪一時。
    與譚鑫培同時甚至享名在他前的老生,還有汪桂芬、孫菊仙。人們曾把早期皮黃的領軍人物餘三勝、張二奎、程長庚譽之為“三鼎甲”,此時稱譚、汪、孫為“新三鼎甲”,汪、孫技藝精湛,風靡一時,但他們的貢獻難與譚倫比。重要的是譚有藝術革新,而汪、孫則老腔老調守成多。
    譚首先在唱腔上革新,從徽班中的老派力大聲洪、滿宮滿調的實力唱法轉而講求韻味,唱腔悠揚婉轉,以抒情取勝。他吸收多種藝術因素豐富唱腔,昆曲、梆子、大鼓他都能不露痕跡地化成老生唱法;他把花臉戲《沙陀國》改為老生戲《珠簾寨》,面貌一新;他善於描摹刻畫人物,唱做念打舞,無不與人物絲絲人扣,絕不雷同。到清末,他的名聲極大,有“家國興亡誰管得,滿城爭說叫天兒”之諺。重要的是他對京劇的主要行當老生戲做了規範,至今流行的京劇老生傳統戲,大多仍遵循譚鑫培的路子。故言:到譚鑫培,京劇成型並成熟了。
    他還有兩個奇跡:1905年中國拍攝了無聲電影片段,就是譚在北京琉璃廠土地祠前拍攝的《定軍山》的“刀花”下場,當年就放映於大柵欄新建的大觀樓電影院(今仍存),開創了中國的;譚門七世一直從事京劇,綿延至今。
    譚死於1917年春招待廣西軍閥陸榮廷的堂會後,甚為悲慘:當時譚正在病中,被強逼在金魚胡同那家花園(今和平賓館處)舉行的堂會上出演《洪羊洞》,七旬老人百辭不允;抱病勉強上臺,病、累、氣使他的身體急轉直下,抱恨而亡。故有“歡迎陸榮廷,氣死譚鑫培”之說。
    1997年12月,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紀念譚鑫培誕生150周年活動,緬懷這位對中國戲劇有著傑出貢獻的大藝術家。
    京劇從初創到成熟,老生一直處於領銜頭牌地位,旦角是老生離不開的配角。譚鑫培中年大紅時,老一輩旦角梅巧玲、時小福已辭世,與他合作的晚一輩餘紫雲、陳德霖等,藝雖精湛,但大多恪守老規矩,重唱不大重表演,與他不大相諧。譚大膽啟用了年輕的王瑤卿,因為王有藝術革新精神,與他的藝術追求不謀而合。譚、王在清末的合作,開創了一個京劇。
    王瑤卿(1881——1954),字稚庭,號菊痴,軒名古瑁,祖籍江蘇淮陰,生於北京,父王絢雲,是徽班中有名的昆旦。他9歲學戲,先武旦後青衣,曾為清“內廷供奉”。1900年左右,王不到20歲開始與譚鑫培合作,一改“青衣傻唱”之習,與譚配合默契,二人合作的生旦對兒戲《武家坡》等,融進不少符合人物的做工表演,一樹皮黃新風。王進而又把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融會一起,形成文武兼具、唱做皆有的花衫行當,《棋盤山》、《庚娘傳》、《珠烈火旗》等新戲先後問世。1905年,他把著名武旦餘玉琴的拿手戲《十三喲加以革新,廢除了采蹺,改穿紅衣褲靴,面貌一新。他的藝術思想和改革直接影響啟發了民國以後京劇旦角藝術的革新發展和地位提升。他由於嗓子變化,在1926年後就停止了舞臺演出,改事課徒授藝,極擅因材施教,教出了大量同出一門卻風格迥異的弟子,人們尊稱他“通天教主”。他在創制唱腔上有非凡能力,程硯秋的獨特程腔,就是他根據程的嗓音特點,為其量身設計的;五十多年前的名劇《白蛇傳》、《柳蔭記》廣泛流傳的好唱腔,都是他譜制的。王先生在新中國榮任中國戲曲學校校長,為戲曲教育工作到後一息。
    四、“梆黃兩下鍋”,女班與科班
    在清朝後期,北京難再禁演作為“花部亂彈”的梆子腔;晉陝、直隸(河北)梆子大搖大擺進了京城,與新起的京劇相互支持、攜手共進。京劇的劇目以及花旦、武戲表演很受梆子的影響,而一些梆子演員進而梆子、京劇雙唱,如晚清的田際雲(響九霄)、侯俊山(老十三旦,荀慧生的師祖),民國後的李桂春(李少春之父,梆子藝名小達子)、蓋叫天等,都是梆子、二黃雙唱或是先梆子後改京劇。同大樣,晚請的京劇也在戲裡不時插唱梆子,如《保國》的李良、《翠屏山》的石秀都插唱梆子。進而京劇與梆子同臺演出,民諺稱“梆子二黃兩下鍋”。這就引發了北京出現了“兩下鍋”的女班。
    雜劇時是有女伶的,朱簾秀等史有其人。到了昆曲時代,除了家班外,營業戲班中一般沒有女伶,旦角概由男扮。從徽班進京一直到清末,京城戲班中都是男伶。甚至早年規定旗人及其女眷不許進營業性戲園,隻能在家庭堂會中看戲,且男女要分席。這也在《紅樓夢》中有細致的描寫。後來,禁令稍松,旗人男性進了戲園,女性還受限制。到清末女人可以進戲園,但男女要分席,女的隻能坐樓上,樓下是男人的世界。戲班仍全是男伶演戲,包括所有女性角色,也就出現了男旦。
    可是在北京之外,難於如此嚴格,進而在戲班中有了女伶,主要是梆子班。但不是男女雜處合演,而是清一色的女性,生、旦、淨、丑概由女扮,隻場面伴奏先生和後臺管事、師傅是男人。她們也是梆子、京劇都唱,後逐漸以京劇為主,文武帶打,火暴熱烈,在民國初年進了北京,持續了十幾年,比較著名的有筱蘭英、恩曉峰、李桂芬等。與梅蘭芳同齡的劉喜奎打頭炮,紅得很。
    ……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