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戲曲劇種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戲劇藝術/舞臺藝術
    【市場價】
    892-1292
    【優惠價】
    558-808
    【作者】 朱恆夫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戲劇藝術/舞臺藝術  戲劇藝術理論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3877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20138777
    作者:朱恆夫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05月 

        
        
    "

    內容簡介

     


     


     


    《中國戲曲劇種研究》為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項目成果,對中國劇種做了全面的研究,不僅包括京劇、越劇、昆曲、豫劇等大劇種,還涵蓋了高腔戲、拉魂腔、灘簧腔、道情戲、花燈戲、花鼓戲、采茶戲等具有地方色彩的小劇種,並對這些劇種的起源、發展、藝術特色、代表劇目、代表演員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


     

    作者簡介
      朱恆夫,江蘇濱海人。文學博士,現任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藝術論叢》主編、中國儺戲學會副會長、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上海戲劇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著有《目連戲研究》、《論戲曲的歷史與藝術》、《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中國文學史疑案錄》、《中國京昆》、《古代小說與戲曲互動關繫之研究》等十多部。
    目錄
    目 錄

    緒論
    一、劇種的定義
    二、現存劇種之“種劇”
    三、劇種在各地的分布狀況
    章 劇種的誕兩代興起的主要劇種及其藝術形式
    節 宋雜劇、金院本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永嘉雜劇與興化戲、梨園戲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雜劇的興起與衰弱
    第二章 明代興起的主要劇種及其藝術形式
    節 昆劇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弋陽腔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 海鹽腔、餘姚腔及其它聲腔的興亡

       


     


    緒論      


    一、劇種的定義   


    二、現存劇種之“種劇”   


    三、劇種在各地的分布狀況      


    章  劇種的誕兩代興起的主要劇種及其藝術形式   


    節  宋雜劇、金院本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永嘉雜劇與興化戲、梨園戲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nbs雜劇的興起與衰弱   


    第二章  明代興起的主要劇種及其藝術形式   


    節  昆劇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弋陽腔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  海鹽腔、餘姚腔及其它聲腔的興亡   


    第三章  儺戲繫統的主要劇種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節  儺戲概述      


    第二節  儺戲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  儺戲的代表性劇種      


    第四節  目連戲的起源、發展與藝術形態      


    第五節  保護與傳承儺戲的意義      


    第四章  高腔繫統主要劇種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節  浙江的高腔戲——新昌高腔、松陽高腔、西安高腔、寧海平調等      


    第二節  安徽的高腔戲——青陽腔、嶽西高腔等   


    第三節  湖南的高腔戲——湘劇、祁劇、辰河戲等      


    第四節  福建的高腔戲——閩劇、大腔戲、閩西漢劇等      


    第五節  四川的高腔戲——川劇      


    第六節  江西的高腔戲——贛劇、弋陽腔、孟戲、東河戲等      


    第五章  梆子腔繫劇種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節  梆子腔的傳播與劇種繫統   


    第二節  梆子腔戲的藝術淵源   


    第三節  板腔體是梆子腔的基本形式      


    第四節  梆子腔戲及其流布      


    第六章  京劇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節  京劇的形成與發展歷程      


    第二節  京劇的音樂變革   


    第三節  京劇表演藝術和流派藝術   


    第四節  京劇文學創作      


    第五節  京劇對地方劇種的影響      


    第七章  淮劇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節  淮劇產生的基礎   


    第二節  淮劇的形成與早期藝術形態      


    第三節  淮劇進入上海後的發展與藝術形態   


    第八章  秧歌戲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節  晉陝冀魯等地秧歌戲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秧歌戲的藝術形態      


    第三節  秧歌戲代表性劇目             


    第九章  道情戲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節  道情戲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道情戲的藝術形態      


    第三節  道情戲的代表性劇目   


    第十章  拉魂腔繫劇種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及由皮影、木偶演化而成的劇種


    節  拉魂腔的形成


    第二節  拉魂腔的發展與流布   


    第三節  拉魂腔繫劇種的藝術形態   


    第四節  拉魂腔繫劇種的代表性劇目      


    第五節  由皮影和木偶演化而成的劇種   


    第十一章  評劇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節  評劇的形成與發展歷程      


    第二節  評劇的代表性劇目      


    第三節  評劇的藝術特征          


    第十二章   灘簧腔繫劇種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節  灘簧的起源   


    第二節  錫劇的歷史與藝術形態      


    第三節  蘇劇的歷史與藝術形態      


    第四節  滬劇的歷史與藝術形態      


    第五節  甬劇的歷史與藝術形態      


    第十三章  花鼓戲繫劇種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節 湖南花鼓戲的歷史與藝術形態    


    第二節 湖北花鼓戲的歷史與藝術形態


    第三節 安徽花鼓戲的歷史與藝術形態


    第十四章  花燈戲繫劇種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節    川渝花燈戲的歷史與藝術形態


    第二節    貴州花燈戲的歷史與藝術形態


    第三節    雲南花燈戲的歷史與藝術形態


    第十五章  采茶戲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節    江西采茶戲的歷史與藝術形態


    第二節    廣東采茶戲的歷史與藝術形態


    第三節    福建采茶戲的歷史與藝術形態


    第十六章  越劇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節  越劇的形成與發展歷程      


    第二節  越劇的代表性劇目與表演藝術   


    第三節  越劇的表演流派   


    第十七章  “二人轉”繫統劇種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節  二人轉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二人轉的藝術形態與演出習俗   


    第三節  二人轉到吉劇、龍江劇、龍濱劇的劇種衍變   


    第四節  民間二人轉的演出現狀      


    第十八章  黃梅戲的形成、發展與藝術形態   


    節  黃梅戲的形成與發展歷程   


    第二節  黃梅戲的音樂變革      


    第三節  黃梅戲代表性劇目與表演藝術   


    餘論      


    一、諸劇種衰弱的狀況與原因   


    二、劇種振興的措施與發展的方向   


    附錄:中國戲曲劇種研究主要論著索引   


      中國戲曲劇種研究主要論文索引   


     


    後記      


     

    前言
    《中國戲曲劇種研究》緒 論

    “劇種”一詞,較為晚出,據現存文獻,它次出現於洪深寫於1947年的《抗戰十年來中國的戲劇運動與教育》一書,但他的“劇種”概念的範疇很大,包括話劇、戲曲、曲藝,甚至武術雜技。僅將它作為戲曲種類的概念來運用的,大約始於上海在1950年創辦的《戲曲報》。在該報的第1期,劉厚生在其“獻辭”中說:“上海戲曲曲藝界一解放就以無限的歡欣下廠宣傳,以後就一直以國家主人的身份參加勞軍救災,……在創作活動方面,各劇種都競演新戲。”同期伊兵在《大競賽大改革》一文中亦用了“劇種”這一詞語,說:“要做好戲改創作的工作,必須要很好地經常進行學習。1949年所有的戲曲改革的成就應該歸功於學習——地方戲劇研究班、各劇種的學習小組、編導座談會等學習組織及其活動。”此詞創立之後不久,就得到了學術界和社會的認同。一些戲曲專家在其文章中也運用了這一術語。之後,這一名詞成了戲曲界習慣性的用語,使用頻率也較高,是凡省級以上的戲曲彙演或在戲曲學術研討會上,都會不斷地出現。1954年,華東戲曲研究院在將華東文化部藝術事業管理處於1952年編輯出版的《華東地方戲曲介紹》的內容擴展並重新出版時,干脆將書名改為《華東戲曲劇種介紹》。

    《中國戲曲劇種研究》緒   論


     


    “劇種”一詞,較為晚出,據現存文獻,它次出現於洪深寫於1947年的《抗戰十年來中國的戲劇運動與教育》一書,但他的“劇種”概念的範疇很大,包括話劇、戲曲、曲藝,甚至武術雜技。僅將它作為戲曲種類的概念來運用的,大約始於上海在1950年創辦的《戲曲報》。在該報的第1期,劉厚生在其“獻辭”中說:“上海戲曲曲藝界一解放就以無限的歡欣下廠宣傳,以後就一直以國家主人的身份參加勞軍救災,……在創作活動方面,各劇種都競演新戲。”同期伊兵在《大競賽大改革》一文中亦用了“劇種”這一詞語,說:“要做好戲改創作的工作,必須要很好地經常進行學習。1949年所有的戲曲改革的成就應該歸功於學習——地方戲劇研究班、各劇種的學習小組、編導座談會等學習組織及其活動。”此詞創立之後不久,就得到了學術界和社會的認同。一些戲曲專家在其文章中也運用了這一術語。之後,這一名詞成了戲曲界習慣性的用語,使用頻率也較高,是凡省級以上的戲曲彙演或在戲曲學術研討會上,都會不斷地出現。1954年,華東戲曲研究院在將華東文化部藝術事業管理處於1952年編輯出版的《華東地方戲曲介紹》的內容擴展並重新出版時,干脆將書名改為《華東戲曲劇種介紹》。


    一、劇種的定義


    然而,什麼是劇種?至今也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華東戲曲劇種介紹•前記》雲:“華東地區的地方戲種類,包括本地區出生的與其他地區流傳過來的,現在流行經常演出的與已經不流行不經常演出的,計達五十種左右。”這段表述雖然不是關於“劇種”的定義,但是含有劇種的範疇與性質,範疇是“地方戲”,性質是不同於其它戲劇形式的一個種類。當然,這樣的概念過於籠統,讓人們不得要領。《中國戲曲曲藝詞典》“劇種”條目曰:“戲劇名詞。指戲劇藝術的種類。根據不同藝術形式而分話劇、戲曲、歌劇、舞劇等,或根據不同表現手段而分木偶戲、皮影戲等。戲曲又根據起源地點、流行地區、藝術特色和民族特點之不同,再分為許多地方戲曲劇種和民族戲曲劇種,如越劇、黃梅戲、川劇、秦腔、藏劇、壯劇等。三種不同含義中,目前用得廣泛的是第三種,一般稱為‘戲曲劇種’。”這個定義與實際情況相距太遠,幾乎從來沒有人將“話劇”、“歌劇”、“舞劇”放在“劇種”的範疇之中,也沒有人在給某個劇種定名時,不考慮它的聲腔來源與現時的聲腔形態。《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的編者可能覺得下此定義太難,雖為“劇種大辭典”,卻沒有設“劇種”這一條目。


    之所以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為人們所公認的定義,是因為劇種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在各個劇種的來源、藝術表現形態、流行區域等方面的情況極其復雜。就數量來說,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到今日,從來就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1959年《戲劇報》國慶專號刊登《十年來戲劇事業的巨大發展》一文說全國共有368個劇種;《中國戲曲曲藝詞典》在“劇種”條目中則說:“根據1962年統計,我國共有劇種四百六十多個(其中木偶、皮影等劇種近一百個)”。李漢飛編輯於1985年的《中國戲曲劇種手冊》在其附錄《各省市自治區本地外來戲曲劇種簡況表》中公布的劇種為360個;《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卻說有317個,而《中國戲曲志》編委會通過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宣布中國歷史上曾有文字記載和舞臺演出的劇種共有394個。就現存劇種的問世時間上來說,則先後不一。有產的,有產生於明代的,有產生於清代的,有產生於民國的,也有產生於上個世紀下半葉的。在名稱上,從沒有一個統一的命名規則,有的反映其發祥地與主要流行地域,有的表現其音樂聲腔形態,有的是根據其表演方式,有的則以民族來劃分,等等。


    沒有確切的定義,便帶來了下列問題:將許多同為一種藝術表現形態的戲曲形式劃分成若干個劇種;將本來不具備戲曲藝術特質的戲劇形式納入戲曲的範疇之內;將本應為多個劇種的戲曲形式卻共用一個劇種之名,等等。而要較為完滿地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是根據戲曲的藝術性質與它多姿多彩的表現形態,下一個比較科學的定義,然後將此定義作為判別劇種的標準。


    我們在經過深入的研究後認為,劇種的定義應為:有著個性鮮明的主體性的聲腔音樂、繫統的表演程式與由人演唱的民族的戲劇形式。


    “種”本是生物學的概念,指生物在生態和形態上具有不同特點的分類的基本單位。移用到戲曲上,就是戲曲種類的意思。戲曲何以要有“種”的區分,是因為戲曲不像話劇、舞劇、歌劇那樣,隻是一種藝術表現形態,而是在它的內部,存在著多種藝術表現形態。昔時,人們為了區別不同的劇種,用了不同的稱呼,如高腔、梆子、弦子、鑼鼓雜戲。也有用“某某班”,或“大戲”、“小戲”來稱呼的。而用“某某班”或“大戲”、“小戲”之名,顯然,是在一個區域內人們熟知什麼班唱什麼腔和什麼戲是大戲、什麼戲為小戲有著共識的基礎上,纔能將不同的劇種區別開來。


    不同的劇種可以演唱同一個劇目,譬如《琵琶記》,昆劇可以唱,弋陽腔、青陽腔以至後來的花部諸腔都可以唱,所以,劇目不能作為判別劇種的標準。舞美、樂器在一個劇種的形成之初或許有自己的特色,然而,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它會自覺地接受大劇種的影響,也模仿大劇種的舞美、使用大劇種的樂器,尤其在京劇成為劇壇霸主之後,許多劇種在舞美、樂器上步武其後,幾無差異,所以,舞美、樂器也不能成為判別劇種的標準。就各劇種歷史與現實的表現形態來看,隻有聲腔音樂與表演程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特點,能體現出不同劇種的性質。不過,聲腔音樂與表演程式在劇種中的表現形態也是極為復雜的,在整個戲曲中,有多種類型。


    就聲腔音樂來說,有單聲腔、雙聲腔、三聲腔和四聲腔及以上之分。


    單聲腔如梆子、碗碗腔、漁鼓戲(娃娃腔)、淮海戲(拉魂腔)、松陽高腔、莆仙戲(興化腔)、梨園戲(泉腔、下南腔)、潮劇(潮腔)、四平戲(四平腔)、清戲(高腔)、楚劇(迓腔)、湖北東路花鼓戲(哦呵腔)、湖北梁山戲、雲南殺戲、陝西八岔戲,等等。


    雙聲腔的如北方昆曲(昆腔、弋陽腔)、山西河東線腔(線腔、亂彈)、平陸高調(高調、板式吹腔)、山東萊蕪梆子(梆子、徽調)、山東平調(梆子、羅羅腔)、山東茂腔(南羅、娃娃板腔)、浙江調腔(調腔、四平腔)、浙江平調(平調、昆腔)、甬昆(昆腔、調腔)、湖北山二黃(西皮、二黃)、湖北越調(越調、潼南調)、湖北遠安花鼓戲(桃腔、漢腔),等等。


    三聲腔的如河北梆子(以梆子為主,另有吹腔、昆腔)、河北西調(梆子腔、十二黃、昆腔)、山東梆子(梆子、笛戲、羅戲)、紹劇(亂彈、吹腔、調腔)、湖南和劇(平腔、哭腔、仙腔)、廣西絲弦戲(南北路、七句半、補缸調)、閩南四平戲(四平腔、吹腔、梆子腔)、福建饒平戲(四平腔、二黃、西皮)、湖北隨縣花鼓戲(蠻調、奤調、梁山調)、湖南巴陵戲(彈腔、南北路、昆腔),等等。


    四聲腔及以上的有章丘梆子(梆子、昆腔、亂彈、羅羅腔、柳子、皮黃)、山東柳腔(悲調、花調、娃娃、南鑼)、山東四平調(花鼓、京劇、四平調、評劇)、山東藍關戲(高腔、平調贊子、老調、昆腔、說書調)、浙江諸暨亂彈(亂、吹、皮、撥、調、梆)、浙江溫州甌劇(永、昆、亂、皮、灘、時)、安徽徽戲(吹、撥、皮黃、花腔雜調)、川劇(昆、高、彈、胡、燈)、京劇(西皮、二黃、吹腔、撥子、南梆子、四平調、昆腔、民間小曲)、湘劇(高腔、低牌子腔、昆腔、彈腔—南北二路)、祁劇(高腔、昆腔、彈腔—南北路)、辰河戲(高腔、低腔、昆腔、彈腔—南北路)。等等。


    單聲腔的音樂,其旋律、色彩,決不會同於或近似於其它的聲腔,由它們所構建的劇種音樂體繫,應該說,個性一定是鮮明的。問題是一些單聲腔的劇種在向外埠傳播之後,會繁殖出許多子孫,它們除了在語言上不同於母體劇種之外,唱腔曲調基本上是一樣的。如常錫灘簧成長為戲曲劇種後,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孕育出了申灘、蘇灘、湖灘、杭灘、姚灘、甬灘等。它們的主要曲調或稱為基本調的都是【簧調】、【紫竹調】、【九連環】等,雖然各地的灘簧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本地的民歌小調,但因為其基本調相同,聽上去都是差不多的旋律色彩。因此說,後來衍生的灘簧,其聲腔音樂的個性就不夠鮮明了,嚴格地說,它們不能算作獨立的劇種,而隻能算作常錫灘簧的分支流派。像這樣的情況還很多,如柳琴戲、五音戲、茂腔、淮海戲、泗州戲等,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媽媽,就是“肘鼓子”。盡管它們在成長之時,吸收了當地的藝術尤其是音樂的營養,但是它們的基因是改變不了的。如肘鼓子在清代乾隆年間傳入膠州、膠南等地後,運用當地的方言,吸取了膠州秧歌、諸城秧歌的曲調,形成了原板、二板、反調、大悲調、快打慢唱等板腔體繫,使得原先的藝術形態發生了變化,於是,產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肘鼓”。清咸豐年間,“本肘鼓”又與蘇北的“海冒調”相結合,便形成了“茂肘鼓”,即後來的“茂腔”。何以還稱“肘鼓”,是因為其基本聲腔還在。正由於柳琴戲、五音戲、茂腔、淮海戲、泗州戲的基本調相同或接近,聲腔音樂便沒有什麼個性可言,因此,它們各自也就不能算作獨立的劇種。以此類推,一些道情戲、秧歌戲、花燈戲、花鼓戲等,都應該重新核定其性質,是屬於劇種,還是屬於某一劇種的流派。
    在線試讀
    《中國戲曲劇種研究》節選
    拉魂腔表演藝術
    拉魂腔有獨特的舞臺表演藝術。在“對子戲”階段,它就開始講究身段步法,出現了邊歌邊舞的“壓花場”表演形式。“壓花場”分為單壓(一生一旦)和雙壓(一生兩旦)兩種形式,“多用在正戲前,用來招攬觀眾和壓場的,舞蹈外還有唱詞,短的稱‘坐場篇’,長的稱‘站場篇’,歌舞兼有的稱‘觀場篇’。‘坐場篇’一般唱七、八句詞,多為某朝代的歷史濃縮。撩過一個‘雙涯頭’調板接唱‘站場篇’,少則三十句,多則上百句。旦腳隨小生後一句唱舞蹈上,小生邊看邊唱‘觀場篇’,旦腳踩節而舞。”
    拉魂腔的很多動作步法源於民間歌舞,且與日常生活相關聯。如白鶴亮翅、二龍出水、鳳凰展翅、鷂子翻身、懷中抱月、百馬大戰、窟窿撥蛇、蝴蝶拜蜜蜂、燕子撥泥、老龜扒沙、蘇秦背劍、浪子踢球、鴨子扭、提燈影、蛇脫殼、風擺柳、仙鶴走、老漢走、撒種式、搖耬式、四角臺、抱娃娃、旋風式、剪子股、門外窩、單提水、摘棗、采蓮、整鬢、提領、聳肩、頓袖、撥鞋、臥魚、頂碗等。有些是日常生活動作的加工,有些是對生活中物像的加工提煉而成,整體上形成了樸實、粗獷、明快的表演風格。
    拉魂腔的表演特技有頂碗、提燈影、鴨子扭等。頂碗表演時,演員頭頂瓷碗,碗中盛滿水或放煤油點燃,碗在頭上轉動,前後移位,邊唱邊舞,在席筒內或在三張長凳下鑽進鑽出,翻上滾下,碗不掉,水不灑,燈不滅。提燈影表演時,演員站在桌子後面,下身被桌圍遮住,空袖披衣,面對觀眾,雙手套在高底靴內,靴底在褶子底露出(以手代腳),在桌上左右走動、搖擺。表現人物處於極度驚嚇中,神色慌張,形體縮小變形。鴨子扭表演時,演員穿硬底鞋,身體下蹲,兩腿盤曲,模仿鴨子走路的樣子,用腳趾走路,並把兩手分開,手心向下,身子向兩側來回晃動不停,頭尾相應擺動。笨拙可愛,深受觀眾喜愛。
    拉魂腔的各種角色行當都有其獨特的稱呼。有人認為它“有自己的角色行當,如大生、小生、小頭、二腳梁子、老頭、老拐、勾腳等。”實際上,這些角色行當都可以歸入生角、旦角、丑角和花臉四大行當之中。

    《中國戲曲劇種研究》節選


    拉魂腔表演藝術


    拉魂腔有獨特的舞臺表演藝術。在“對子戲”階段,它就開始講究身段步法,出現了邊歌邊舞的“壓花場”表演形式。“壓花場”分為單壓(一生一旦)和雙壓(一生兩旦)兩種形式,“多用在正戲前,用來招攬觀眾和壓場的,舞蹈外還有唱詞,短的稱‘坐場篇’,長的稱‘站場篇’,歌舞兼有的稱‘觀場篇’。‘坐場篇’一般唱七、八句詞,多為某朝代的歷史濃縮。撩過一個‘雙涯頭’調板接唱‘站場篇’,少則三十句,多則上百句。旦腳隨小生後一句唱舞蹈上,小生邊看邊唱‘觀場篇’,旦腳踩節而舞。”


    拉魂腔的很多動作步法源於民間歌舞,且與日常生活相關聯。如白鶴亮翅、二龍出水、鳳凰展翅、鷂子翻身、懷中抱月、百馬大戰、窟窿撥蛇、蝴蝶拜蜜蜂、燕子撥泥、老龜扒沙、蘇秦背劍、浪子踢球、鴨子扭、提燈影、蛇脫殼、風擺柳、仙鶴走、老漢走、撒種式、搖耬式、四角臺、抱娃娃、旋風式、剪子股、門外窩、單提水、摘棗、采蓮、整鬢、提領、聳肩、頓袖、撥鞋、臥魚、頂碗等。有些是日常生活動作的加工,有些是對生活中物像的加工提煉而成,整體上形成了樸實、粗獷、明快的表演風格。


    拉魂腔的表演特技有頂碗、提燈影、鴨子扭等。頂碗表演時,演員頭頂瓷碗,碗中盛滿水或放煤油點燃,碗在頭上轉動,前後移位,邊唱邊舞,在席筒內或在三張長凳下鑽進鑽出,翻上滾下,碗不掉,水不灑,燈不滅。提燈影表演時,演員站在桌子後面,下身被桌圍遮住,空袖披衣,面對觀眾,雙手套在高底靴內,靴底在褶子底露出(以手代腳),在桌上左右走動、搖擺。表現人物處於極度驚嚇中,神色慌張,形體縮小變形。鴨子扭表演時,演員穿硬底鞋,身體下蹲,兩腿盤曲,模仿鴨子走路的樣子,用腳趾走路,並把兩手分開,手心向下,身子向兩側來回晃動不停,頭尾相應擺動。笨拙可愛,深受觀眾喜愛。


    拉魂腔的各種角色行當都有其獨特的稱呼。有人認為它“有自己的角色行當,如大生、小生、小頭、二腳梁子、老頭、老拐、勾腳等。”實際上,這些角色行當都可以歸入生角、旦角、丑角和花臉四大行當之中。


    生角分為大生、小生和武生。大生即須生和老生,通常扮演中老年帝王、將帥、官員、富人、百姓等人物。其唱腔蒼勁又不失圓潤,做功方面要求穩重瀟灑。小生扮演範圍廣,小生行又分為官衣生、將巾生、巾子生、布衣生、風流生等五種。多扮演年輕的文生或武將,以及富家公子、落魄書生等。在表演上更追求瀟灑飄逸之風,唱腔上突出婉轉柔和之風。同時注重甩發、水袖、紗帽、翎子、扇子等技巧的表演。武生作為生角中的一類角色,扮演的男性青年都是俠客義士、軍中將領等。一般來說武藝高強,武功與唱功並重,如武松(《武松殺嫂》)、任堂惠(《三岔口》)、楊景(《大觀園》)、薛丁山(《二反》和《五反》)等。當然,也有些武生戲是以唱功為重,即使演員身著長靠或短打服裝,但是武功表演在其次,即所謂武戲文唱。如《潼臺會》的楊八郎、《禪宇寺》的伍員、《吳漢殺妻》的吳漢等。


    旦角分為二頭、二腳架子、小頭、老頭、禍婆。二頭即青衣(正旦),扮演賢惠端莊的青年婦女,如賢妻良母、貞婦烈女等,以唱功為主,兼做功。表演淳樸細膩、嫻靜莊重,唱腔委婉抒情,像《秦香蓮》中的秦香蓮、《靈堂花燭》中的盧梅英等。在二頭行當中還設“二腳架子”(青衣兼演小旦),如《四告》中的皮秀英、《點兵》中的樊梨花、《大花園》中的張梅英等。“‘二腳架子’要有扎實的花旦身段和青衣唱功。”小頭,即小旦,又細分為閨門旦、花旦、小花旦、風流旦,是柳琴戲中的重要行當。其扮演角色廣泛,大家閨秀、小家碧玉皆可。文雅秀麗、聰明伶俐,唱腔婉轉甜美。如《小姑賢》中的桂姐。柳琴戲一般無專工刀馬旦行的,常由小頭兼演。老頭,即老旦,扮演老年婦女,特點是善良厚道,柳琴戲老頭行以“四氏”戲為其代表劇目,即《英臺勸嫁》中的老鄧氏、《三踡寒橋》中的老朱氏、《斷雙釘》中的老康氏、《小鱉山》中的老閻氏。禍婆,即彩旦,也稱為“老拐”、淮海戲叫做“歹婆子”,扮演中老年婦女,分俊扮和彩扮。禍婆“多由勾腳或小頭兼演,風趣詼諧,或刁蠻丑惡,如《老少換》的老潘氏,《賣艾姐》的老王氏,尤以《小姑賢》的刁氏有特點。表演隨意,唱腔滑稽,富有農村生活氣息。”


    勾角即丑角,行當內部又細分為文丑、武丑和老丑三種。上層官員、下層民眾、紈绔子弟、武俠義士等皆可扮演。如《賣艾姐》中的老王氏、《牧羊圈》中的宋氏、《雙拐》中的王思、《靈堂花燭》中的錢半城、《喝面葉》中的陳士奪、《三踡寒橋》中的盧文進、《攔馬》中的焦光甫、《打干棒》中的崔自成等。從表演風格上來說,勾角的表演無規範化程式,通常是強調生活氣息的營造,演員需要掌握較高的表演技巧。所扮演的角色性格通常幽默詼諧,或憨直風趣,或奸邪油滑,總能活躍舞臺氣氛。


    花臉即淨角,分為黑臉、奸白臉和毛腿子。黑臉一般扮演忠臣良將,如《探陰山》、《賠情》、《秦香蓮》中的包拯,多氣宇軒昂、威武豪邁之角色,唱腔剛勁洪亮,表演動作誇張,氣勢雄渾。奸白臉多為反面人物,陰險狡詐、狠毒奸惡。如《金鞭記》中的龐文、《王華傳》中的劉文進、《潘楊訟》中的潘仁美等。毛腿子是柳琴戲中特有的一種稱呼,屬於花臉淨角,多扮演山賊、草寇、番王、蠻將等,打更》中的遼王、《大鼇山》中的曹無能、《陰陽極》中的白志剛等,多表現粗野兇狠的角色,以武戲為主,注重翻、打、撲、跌等基本功的表演。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