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華圖像文化史·魏晉南北朝卷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世界各國藝術概況
    【市場價】
    980-1422
    【優惠價】
    613-889
    【作者】 韓叢耀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世界各國藝術概況  藝術史/藝術思想史 
    【出版社】中國攝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487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7904878
    叢書名:中華圖像文化史

    作者:韓叢耀
    出版社:中國攝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06月 


        
        
    "

    編輯推薦
    通過中華圖像文化史的研究,還原中華民族上萬年的生活形態、思想觀念和精神歷程,啟發讀者從人類視覺文明的角度來思考圖像文化的重要價值。
    本書的編著體現了可貴的創見性,在圖像的生產場域、自身的構成場域和其社會傳播場域所建構的語境中闡釋圖像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史學研究領域的不足,不僅凸顯了圖像的文化史學價值,更為今後圖像學研究開闢了具有中華文化特點的學術路徑。 
    內容簡介
    《中華圖像文化史·魏晉南北朝卷》:魏晉南北朝起於魏文年(220年)曹丕代漢,迄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全國統一,前後共計370年。本書用新的學術視野和方法論去重新審繹已經發現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圖像材料的企圖。在本書中,我們將嘗試著對這一時期的典型圖像的不同形態和其所存在的不同場域進行區隔和解碼,探討其傳播的源流與途徑,以及其背後的驅動因素。
    作者簡介

    姚義斌:1969年2月出生,安徽巢湖人,文學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中國書畫專業)副教授、湖南大學兼職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江蘇省甲骨文學會會員。參與上海市哲社科“十一五”規劃項目《藝術考古學學科理論體繫研究》、上海市哲社2005年度規劃課題《漢壁畫墓宗教思想研究》。



    韓叢耀,南京大學教授,中華圖像文化研究所所長。曾獲得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教學成果二獎,兩次獲得中國個人藝術成就獎—中國攝影金像獎(理論評論獎),三次獲得省部級優秀社科成果獎。先後獨立完成法國、以色列的科學、哲學研究課題;兩次獨立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6次完成省部級科研課題。長期從事圖像傳播學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兼任法國歐亞印像交流協會(ISASES)顧問,在國內外發表攝影作品2000餘幅,遠赴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瑞典、瑞士、南非等國家和臺灣訪學或講學。在海內外出版專著《中國近代圖像新聞史》(6卷)(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第九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理論評論獎,日本東京大學出版社即出日文版)、《圖像傳播學》(第八屆中國攝影金像獎、江蘇省第十一屆社科獎)、《圖像:一種後符號學的再發現》、《圖像:主題與構成》、《中國影像史》(10卷)等35部,發表學術論文110多篇。
    目錄
    目錄CONTENTS

    導 論 001一、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地位 001
    二、本書的寫作思路 005

    章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圖景 009
    節 分裂的國家版圖 010
    一、三國鼎立 010
    二、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八王之亂” 011
    三、五胡十六國和中原板蕩 011
    四、南北對峙 012
    第二節 黑暗的政治現實 014
    一、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014
    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018
    目錄CONTENTS


    導 論 001
    一、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地位 001

    二、本書的寫作思路 005


    章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圖景 009

    節 分裂的國家版圖 010

    一、三國鼎立 010

    二、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八王之亂” 011

    三、五胡十六國和中原板蕩 011

    四、南北對峙 012

    第二節 黑暗的政治現實 014

    一、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014

    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018

    三、政治腐敗和生活上的極度腐朽 021

    第三節 特殊的魏晉風度 024

    一、魏晉風度的觀念背景 024

    二、魏晉風度的形態表現 025

    第四節 密切的文化交流 030

    一、區內交流 030

    二、域外交流 036

    小 結 041?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的圖像總貌 043

    節 圖像的社會形態 044

    第二節 圖像的形神追求 046

    第三節 圖像發展的三個階段 050

    一、三國西晉時期 050

    二、東晉十六國時期(包括北魏前期) 051

    三、南北朝時期 054

    第四節 圖像的區域化特征 058

    第五節 圖像的多維向交流 060

    小 結 063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的圖像生產性場域 065

    節 圖像的生產主體 066

    一、畫工 066

    二、畫師 067

    三、畫家 068

    四、贊助人 069

    第二節 圖像的創作意圖 072

    一、城市規劃和宮殿建築意圖分析 072

    二、宗教圖像的創作意圖 074

    三、墓葬圖像的創作意圖分析 080

    第三節 圖像的技術性形態 084

    一、壁畫的粉本程序 084

    二、畫像磚的制作流程 085

    三、雕塑的技術考察 089

    四、工藝類圖像的技術發展 091

    小 結 099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的圖像構成性場域 101

    節 宗教圖像的構成場域 102

    一、石窟建築構成文本 102

    二、佛教圖像文本構成 118

    三、道教的圖像構成場域 128

    四、宗教圖像的色彩語言 130

    第二節 墓葬圖像的構成形態 136

    一、墓葬圖像構成的區域差異 137

    二、傳統母題的繼承 140

    三、新生圖像母題 172

    第三節 工藝圖像的構成形態 184

    一、異風昌熾的織品圖像 184

    二、佛仙交彙的銅鏡圖像 187

    三、異彩紛呈的瓷器圖像 189

    第四節 絹帛圖像的構成形態 192

    一、洛神賦圖 192

    二、女史箴圖 196

    三、職貢圖 203

    小 結 211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的圖像社會性場域 213

    節 圖像傳播的社會路徑 214

    一、早期圖像的使用環境及其範圍的拓展 214

    二、佛教圖像的傳播途徑 221

    三、南北交融的交流狀態 226

    四、祆教圖像的傳播路徑 229

    五、其他圖像的傳播路徑 231

    第二節 圖像傳播的受眾分析 234

    一、圖像受眾的廣泛性與復雜性 234

    二、圖像受眾的功利性 236

    小 結 238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圖像的寓意與像征 241

    節 意識形態的圖像表征 242

    一、都城選址和城牆構造——政治權力的維護繫統 242

    二、向心化都城布局——皇權中心的圖像語言 244

    三、皇帝即佛——皇權維繫的觀念灌輸 246

    四、塢堡和莊園——政治權力的基層維持繫統 248

    第二節 道德維繫的圖像呈現 252

    一、孝子列女圖像 252

    二、孝子列女的文本參照 255

    三、聖君賢臣歷史故事圖像的消減 257

    四、宗教圖像的道德維繫功能 260

    第三節 墓葬圖像的像征性符碼 264

    一、鎮墓神獸 264

    二、錢紋組合 266

    三、羽人神仙 268

    小 結 272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圖像類型分析 275

    節 宗教圖像 276

    一、佛教圖像—以克孜爾第17 窟為例 276

    二、道教圖像—以魏文朗造像碑為例 284

    三、祆教圖像—以史君石槨為例 290

    第二節 墓葬圖像 300

    一、神道圖像 300

    二、墓室圖像—以“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畫像磚為例 305

    三、西善橋墓葬壁畫中“竹林七賢”的性質 306

    四、“四神”的重新出現及“列女側侍”和齊東昏侯 308

    五、北齊墓葬壁畫中“竹林七賢”的性質 310

    第三節 工藝圖像 312

    一、神獸銅鏡 312

    二、青瓷蓮花尊 316

    小 結 319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圖像的山水符碼 321

    節 山水圖像的形態變遷 322

    一、東漢以前的山水文本形態 322

    二、山水價值轉向的玄學促成 325

    三、魏晉南北朝的山水文本形態 327

    第二節 山水圖像素 332

    一、祆教石刻圖像中的山水 332

    二、佛教圖像中的山水 335

    第三節 山水圖像的世俗形態 338

    一、“崇猶塵積”——《女史箴圖》中的山水 338

    二、“神光離合”——《洛神賦圖》中的山水 341

    三、崔芬墓中的山石 343

    第四節 山水畫論的人文形態 346

    一、山水畫論的哲學內涵 346

    二、山水畫論的文學基礎 348

    小 結 351?


    第九章 魏晉南北朝圖像個案分析 353

    節 顧愷之與《女史箴圖》 354

    一、顧愷之生平 354

    二、張子華的《女史箴》 355

    三、《女史箴圖》、《女史箴》和《列女圖》 356

    四、《女史箴圖》與時代畫風 358

    第二節 楊子華與《校書圖》 362

    一、楊子華與《校書圖》 362

    二、《校書圖》圖像志 362

    三、《校書圖》與北朝家具 364

    四、《校書圖》與疏體畫風 370

    第三節 徐顯秀墓壁畫 372

    一、徐顯秀墓壁畫圖像志 372

    二、徐顯秀墓壁畫的圖像分析 375

    小 結 377


    結束語 378

    參考文獻 382

    後 記 386
    前言
    前 言
    圖像是人類古老而又不斷綿延煥新的文化基因,每一視覺圖式都映現著人類的精神範式。從類人拿起根木棒、擲出塊石頭起,它就伴隨著人類,表征著人類的情感與對自然、對世界的認知,記錄著人類走過的所有歷程, 形成自類人到人類、直至今天的完整的文化DNA譜繫。人類在地球上已生存了數十億年之久,但人類社會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卻隻有數千年,並且在這數千年的歷程中,人類大部分文明進化形態仍然隱含在視覺書寫的圖像範式之中未被領會。
    圖像形態是一個民族悠久的文化符碼,它不但是一種像征形態,還是一種相似形態,更是一種跡像形態。它痕跡性或說生物性地葆有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比文字更古老更直觀更真實。圖像天生具有視覺傳播的指涉性、像征性、類比性、痕跡性等優勢,自然地留存著人類物質文明的和非物質的原生形態,正是其所蘊涵的無比豐盈繁復的人類歷史文化內核,使人類在歷經一次次社會浩劫和面對一場場巨大的自然災難後,仍有復生與崛起的力量。
    圖像直觀而方便,閱讀起來簡單快捷,但有時要真正讀懂它卻並非易事。圖像既是上天饋贈給人類的智慧,又是上天對人類智慧嚴苛的考驗。它將神秘的人世密碼寫在每一個人都看得到、看得懂的圖式中,卻將解密的法則藏在圖式隱晦的深處。圖像簡單而艱澀,直觀而難解。圖像隻能慢慢細讀,慢慢發現,慢慢悟道。

    前 言


    圖像是人類古老而又不斷綿延煥新的文化基因,每一視覺圖式都映現著人類的精神範式。從類人拿起根木棒、擲出塊石頭起,它就伴隨著人類,表征著人類的情感與對自然、對世界的認知,記錄著人類走過的所有歷程, 形成自類人到人類、直至今天的完整的文化DNA譜繫。人類在地球上已生存了數十億年之久,但人類社會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卻隻有數千年,並且在這數千年的歷程中,人類大部分文明進化形態仍然隱含在視覺書寫的圖像範式之中未被領會。


    圖像形態是一個民族悠久的文化符碼,它不但是一種像征形態,還是一種相似形態,更是一種跡像形態。它痕跡性或說生物性地葆有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比文字更古老更直觀更真實。圖像天生具有視覺傳播的指涉性、像征性、類比性、痕跡性等優勢,自然地留存著人類物質文明的和非物質的原生形態,正是其所蘊涵的無比豐盈繁復的人類歷史文化內核,使人類在歷經一次次社會浩劫和面對一場場巨大的自然災難後,仍有復生與崛起的力量。


    圖像直觀而方便,閱讀起來簡單快捷,但有時要真正讀懂它卻並非易事。圖像既是上天饋贈給人類的智慧,又是上天對人類智慧嚴苛的考驗。它將神秘的人世密碼寫在每一個人都看得到、看得懂的圖式中,卻將解密的法則藏在圖式隱晦的深處。圖像簡單而艱澀,直觀而難解。圖像隻能慢慢細讀,慢慢發現,慢慢悟道。


    洗去塵世的嘈雜與浮躁,擦拭積落在中華圖像上歷史與現實的重重浮塵,寧心,靜氣,親近,體認,讓思緒隨中華民族的演進史起伏,無我而往,無限地接近源始旨意,閃現出原本如是的歷史場景,映現出中華文化原本的模樣和它自身的文明歷程。


    世界文明史上著名的幾大古代文明,有的已經湮滅,有的文明中心發生了轉移,唯有中華文明從古至今生生不息,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成為這個星球上從遠古走來並向未來奔去的人類文明,成為世界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尤其在圖像文明表征形態上,中華文明承繼著古老華夏優秀文化的基因,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奉獻給現在和未來人類世界的美好的禮物。


    圖像的存在及其繼往開來的綿延不絕,決定了中華文明形態不隻被記載和建構在文字歷史中,更有圖像與其比肩同行。將文字記載的歷史與視覺書寫形態的歷史緊密結合的考察,纔是對中華文明歷史的完整考察,纔能較為完整地呈現一部人類文明史樣,將中華文明史更具感性地呈現給人們,將人類的古老文明和悠久文化更飽滿地展現給世界。


    對中華圖像文明演進的苦苦探尋,需要有統觀中西、博通古今的知識儲備,需要有善於發現與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更需要有一顆尊重傳統、尊重文化的虔敬之心,要有“實事求是”的做法。在科學、嚴謹的基礎上闡釋中華圖像原本的生產場域、構成場域和傳播場域的社會意義,細致規範地分析每一場域中圖像的技術形態、自身形態和社會形態,這纔是描述分析和理解闡釋中華圖像較為完整的方法論。中華圖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我們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需要我們仔細地梳理,需要我們好好地守護。


    探索與發現的道路漫長且並不平坦,但於其中者卻自願囿於其中,自甘靜寂,竟日追索,如得其所。自十七歲入職,十多年恍如一日,每日做著痕跡勘察、步伐追蹤、指紋比對等跡像性圖像的鋻識認定工作;繼又一個十多年恍如一日,專心於軍事采訪、紀錄攝影、藝術創作等相似性圖像的采制編輯工作;第三個十多年恍如一日,篤志教學例證、理論探討、原理結構等像征性圖像的分析闡述工作。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數十年對跡像性圖像、相似性圖像、像征性圖像的講道理、明原理、求真理的深深思索後,隱約捫獲表征中華文明另一主線的脈息,怦然心動而欲究其源始。於是試圖發現以視覺書寫的圖像形態呈現中華文明的基本模樣,百卷本《中華圖像文化史》的書寫,緣起於此。


    這是平凡而有意義的文明探索與發現的行旅,辨識和閱讀中華圖像就如同面對民族的文化胎記,讓我們再次回到母親的懷抱,嗅到母乳的醇香;嘗試著次大規模地搜集、整理、辨析、描摹出中華文明的圖像形態,恰如嬰兒的吮吸。行思坐想,素懷感恩,願將於其中所得的點滴感悟呈獻分享。


    本著文責自負的原則,各卷作者雖已付出了許多艱辛的努力,相信仍有不當與錯誤之處,希望讀者諸君批評指正。


    書稿雖已付梓,但探索與發現的行旅仍在繼續。誠望讀者寬容理解,更期待方家指教,顧視相攜於求索途中。

    媒體評論
    在線試讀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的圖像總貌
    魏晉南北朝的圖像呈現出與早期極為不同的面貌。雖然整個社會處於無序狀態,但圖像的制作並沒有因此發生倒退或者停滯不前,而是繼續按照當時文化發展的趨勢走向繁榮。特別是以佛教為代表的異域文化,以“狂飆突進”的姿態迅猛進入中國,促使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從內和外兩個方面產生了突破,並由此達到一種空前的境界。
    節 圖像的社會形態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1如果將這段話反過來,也可以理解為:一個社會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可以通過藝術品(圖像)或者圖像的制作者的途徑加以了解。具體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文本材料相對較少和簡約,圖像便成了我們了解這一時期時代風貌的重要材料。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圖像歷史上的一個轉型時期。言其轉型,是因為這一時期不僅繼承了秦漢以來的圖像傳統中的主要部分,保存了這一時期圖像的精神文化內涵。同時,由於儒家地位的衰退、玄學的興起、佛教的流行、道教的自我革新,以及中央政權權力的相對削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這一時期的圖像無論是在外在的形態上還是內在精神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種變化首先體現為創作主體的改變。這一時期的圖像創作的基本力量依然是無名的工匠,但是由於圖像的社會功能日益為人們認知,很多人開始認識到“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之馨香”,“與六籍同功”,各類圖像創作的重要性開始為上層知識分子所認同,他們積極參與其中。從此,圖像的創作已不再是“百工”之事,一部分有文化修養和藝術纔華的上層知識分子甚至以家族傳承的方式參與到圖像創作中來,代表性人物包括王氏家族(書法)、戴氏父子(雕塑)、蕭氏家族(繪畫)和顧愷之。同時還有一批學養深厚的知識分子開始關注圖像的精神內涵,使得藝術批評迅猛進步,在相互砥礪之下,圖像創作的繁榮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次是美術題材範圍的擴大,就繪畫而言,除了兩漢以來已經流行的忠臣、孝子、列女、歷史人物、神話故事及祥瑞等傳統題材之外,人物畫方面出現了不少不再是以單純封建倫理說教為表現內容的題材,轉而出現了著力表現對像風度氣質甚至形貌的,以“勝流”、“名士”生活為題材的人物畫和肖像畫,以寄情岩壑、向往神仙生活為主旨的山水之作開始擺脫人物故事化的附庸地位,走向了獨立發展的道路。雕塑方面,兩漢時期的雕塑基本上是以各類建築前的紀念性雕塑為主,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取而代之成為主流的則是各類宗教性質的雕塑作品。

    第二章 魏晉南北朝的圖像總貌


    魏晉南北朝的圖像呈現出與早期極為不同的面貌。雖然整個社會處於無序狀態,但圖像的制作並沒有因此發生倒退或者停滯不前,而是繼續按照當時文化發展的趨勢走向繁榮。特別是以佛教為代表的異域文化,以“狂飆突進”的姿態迅猛進入中國,促使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從內和外兩個方面產生了突破,並由此達到一種空前的境界。


    節 圖像的社會形態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1如果將這段話反過來,也可以理解為:一個社會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可以通過藝術品(圖像)或者圖像的制作者的途徑加以了解。具體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文本材料相對較少和簡約,圖像便成了我們了解這一時期時代風貌的重要材料。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圖像歷史上的一個轉型時期。言其轉型,是因為這一時期不僅繼承了秦漢以來的圖像傳統中的主要部分,保存了這一時期圖像的精神文化內涵。同時,由於儒家地位的衰退、玄學的興起、佛教的流行、道教的自我革新,以及中央政權權力的相對削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這一時期的圖像無論是在外在的形態上還是內在精神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種變化首先體現為創作主體的改變。這一時期的圖像創作的基本力量依然是無名的工匠,但是由於圖像的社會功能日益為人們認知,很多人開始認識到“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之馨香”,“與六籍同功”,各類圖像創作的重要性開始為上層知識分子所認同,他們積極參與其中。從此,圖像的創作已不再是“百工”之事,一部分有文化修養和藝術纔華的上層知識分子甚至以家族傳承的方式參與到圖像創作中來,代表性人物包括王氏家族(書法)、戴氏父子(雕塑)、蕭氏家族(繪畫)和顧愷之。同時還有一批學養深厚的知識分子開始關注圖像的精神內涵,使得藝術批評迅猛進步,在相互砥礪之下,圖像創作的繁榮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次是美術題材範圍的擴大,就繪畫而言,除了兩漢以來已經流行的忠臣、孝子、列女、歷史人物、神話故事及祥瑞等傳統題材之外,人物畫方面出現了不少不再是以單純封建倫理說教為表現內容的題材,轉而出現了著力表現對像風度氣質甚至形貌的,以“勝流”、“名士”生活為題材的人物畫和肖像畫,以寄情岩壑、向往神仙生活為主旨的山水之作開始擺脫人物故事化的附庸地位,走向了獨立發展的道路。雕塑方面,兩漢時期的雕塑基本上是以各類建築前的紀念性雕塑為主,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取而代之成為主流的則是各類宗教性質的雕塑作品。


    再次,由於佛教在中原地區流行,導致了佛教藝術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成為這一時期圖像創作的重要內容。佛教圖像體繫龐雜,建築(石窟、寺廟、佛塔、經幢等)、雕塑(寺窟建築雕塑、佛像繫統雕塑、摩崖等)、繪畫(石窟壁畫、寺廟壁畫、佛教工藝繪畫等)及佛教裝飾等共同組成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圖像繫統,這種外來的宗教圖像,不僅向中國本土傳統的圖像繫統吹進了一縷新風,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其表現內容、形式與技巧等方面都深深地印上了時代的痕跡,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體現了當時時代精神的諸多方面,具有豐碑性的意義。同時,佛教圖像在其流布的過程中不斷適應本土的形式需求,使得其無論是在形式呈現上還是精神內涵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建築方面,重要的變化體現在洛陽、建康和邺城等幾個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布局形式及建築規制上。一方面,這些城市繼承了漢代及三國時期的城市規劃、宮殿布局和建築形像;另一方面,又改變了兩漢以來宮殿分散布置的傳統而走向集中,體現出對《禮記》中“三朝”秩序的形式追求,也間接反映出在當時動蕩的歷史環境下對皇權穩定的渴望,這種都城規劃思想對後世的都城


    設計和規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墓葬建築圖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曹魏開始一改以往的厚葬制度,轉而提倡薄葬。一方面,不僅墓葬規模有所縮小,形制變得簡單,而且隨葬品及墓葬裝飾圖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簡化,在形式上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另一方面,墓葬的神道兩側重新出現了對稱的石刻,石刻由相對而立的成對石獸、石柱和石碑組成,石柱普遍雕刻精美。


    除了繼承兩漢以來的墓葬圖像傳統之外,還出現了相當數量的佛教圖像,祆教等其他宗教圖像及暗素的圖像也時常見於墓葬圖像中。


    第二節 圖像的形神追求


    “形”和“神”本來是一對哲學範疇,《說文》說:“形,像形也。”徐鍇注:“像形者,畫成其物也,故從彡。”《說文》又說:“彡,毛飾畫文也。”徐鍇注箋:“毛飾畫文者,謂凡毛及飾畫之文。”由此可見,“形”之本義,在其使用之初當指人的容貌,後又指形狀。《尚書·說命上》:“乃審厥像,稗以形旁求於天下。”《孫子兵法·虛實》:“大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又指聲音,例如《禮記·樂記》:“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鄭玄注:“形,聲音動靜也;耐,古書能字也。”


    《說文·示部》:“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徐鍇注箋:“大地生萬物,物有主之者曰神。”可見“神”的本義,也就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即上帝。


    夏商以前,圖像藝術具有強烈的功利性,以現實的實用為目的。《左傳》記載:“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像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說明當時制作圖像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民知神奸”,避免遇到“魑魅魍魎”,具有非常強的現實作用。


    降至周代,由於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各種社會關繫逐漸趨於成熟和穩定,禮制成為統治者竭力維護的傳統,圖像也由實用走向“明禮”之抽像性教化,《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觀乎明堂,覩四門墉,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扆。”“助人倫成教化”成為各類圖像的根本準則和出發點。為達此目的,圖像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審美理想和形式載體,圖像體現的是一種“具像美”,整個社會對圖像之“形”及其背後所體現的人倫關繫的重視遠甚於其他。東漢以降,思想界對形神之間的關繫更加關注,討論也更加深入充分。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論死篇》中說“形須氣而成”,“氣”即人的精氣、精神,是形的基礎;東晉高僧慧遠在《明報應論》中說的“情想凝滯於外物”和“形神雖殊,相與而化”,認為神對形的決定作用是主要的,並以此為基礎的形與神可相互轉化;晉代葛洪在《抱樸子·內篇·明本》中說“形須神而立”。這些儒家和佛家思想從不同角度影響著六朝人的審美觀,必然對以道教思想為宗旨的六朝畫壇有很大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禮數條規被打破,藝術思想隨之得以解放,為圖像的形神追求打下了基礎。此時的藝術創作是以玄學為根基的,以“神”來品評作品的高下,實際是在老莊“形神論”的啟示下,由“形”把握其“神”,從而創造藝術形像之美。


    魏晉南北朝的形神追求在各類藝術創作中起著核心的主導作用,尤其是在人物畫和山水畫中有相當充分的體現。


    《晉書·文苑傳》載:“(顧愷之)尤善丹青,圖寫特妙,謝安深重之,以為有蒼生以來未之有也。”顧愷之認為畫人難。《歷代名畫記》載:“顧愷之論畫曰:‘凡畫,人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而《世說新語·巧藝》又載:“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可見,在顧愷之看來,人物畫中難的是要畫出人物所特有的精神氣質,至於人物的外形畫得如何則不是重要的。因此,人物畫的“妙”處在於能否“傳神寫照”。對於如何傳人物之神,顧愷之則又提出了“以形寫神”的方法。至此,在繪畫理論中,“形”與“神”次被鮮明地對舉出來。顧愷之的“傳神寫照”、“以形寫神”,除了將“形”、“神”並舉,更是一掃前人論畫隻重“形”的傳統,而注意到“神”的重要性。


    在山水畫方面, 雖然不見傳世的專門山水畫作,
    但這一時期的兩篇畫論—宗炳的《畫山水序》和王微的《敘畫》,也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形”、“神”關繫,認為山水有“神”,而山水畫的創作必須表現出這種“神”來。


    宗炳《畫山水序》開篇即說:“聖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像。至於山水,質有而趣靈……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乎?”自然界的山水在宗炳看來,除了形質以外還有“道”的趣味,關注山水就是要從山水之“形”看出自然之“道”,這個“道”其實就是山水之神。王微在其《敘畫》中則說得更加明白:“夫言繪畫者……本乎形者融靈,而動變者心也,靈無所見,故所托不動,目有所極,固所見不周。”他特別強調,山水畫作之所以不同於地理圖經之作,其根本原因在於山水畫不隻是機械地描摹山川城域的外形,而是要描繪出山川之“形”中所融的“靈”。王微和宗炳所謂的“靈”、“道”,雖然名稱不同,但本質如一,也就是其他人所說的“神”。


    寫“神”之“形”是感悟對像生命精神而“神”化之“形”,是對生命本體的內在觀照和高度概括,絕非對外在形態的簡單描寫,所以這種“形”在視覺體驗上必然顯現出極強的意像性。從此時開始,中國的藝術已把指針指向了其所特有的寫意性,這對後世中國各門類藝術的發展的影響是任何時代都無法相比的。__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