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建築與宗教文化之普陀山 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志繫列叢書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建築藝術
    【市場價】
    595-862
    【優惠價】
    372-539
    【作者】 恩斯特·伯施曼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建築藝術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ISBN】9787514620733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4620733
    作者:恩斯特·伯施曼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8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德國建築師恩斯特·伯施曼於1906年,從北京出發,歷經四年時間,先後遊歷了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十幾個省,行程數萬公裡,對中國古建築進行了專業繫統地考察,留下了8000多張照片、2500多張草圖、2000多張拓片和1000多頁測繪記錄。回國以後,他根據這次考察所獲的資料,連續出版了多部論述中國建築的專著。


     


    伯施曼留下的這些帶有詳細數據的照片、拓片及臨摹的圖畫,成為很多文物古跡少見甚至是的原始資料,為研究它們的歷史變遷提供了重要依據,並為文物古跡修復、古城復建等工作提供了珍貴的參考數據。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與林徽因等人對中國建築史的研究,都深受伯施曼的影響。



    • 依據德國1911年原版圖書完整翻譯制作;

    • 還原初版圖書精美彩色插圖,再現原作風貌;

    • 240幅圖片,30餘萬字的文字闡述

    • 全景記錄普陀山整體設計規劃、各種陳設及島上的宗教生活

    • 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

     
    內容簡介

    《中國建築與宗教文化》是首次以現代科學的方法對中國建築進行全方面記錄的專業論著。本書的出版,打破了“中國有幾千年之建築,而無建築之學”的禁錮,對於我國建築史學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


     


    本書是《中國建築與宗教文化》卷,也是作者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開山之作,初版於1911年,共收錄240幅照片和手繪圖,30餘萬字的描述和闡釋。作者以普陀山三座主寺普濟寺、法雨寺和佛頂寺為例,對普陀山的整體設計規劃、各種陳設及島上的宗教生活做了細致的描述,深刻而又細膩地展現了中國古建築的建築特點及其背後的宗教思想與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

    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學術界公認的位全面考察中國古建築、位以現代科學方法記錄中國古建築、位以學術著作形式向西方社會傳遞中國古建築與文化內涵、位在西方社會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奔走呼號的德國建築學家,中國建築攝影鼻祖。出版有《中國建築與宗教文化之普陀山》《中國建築與宗教文化之寶塔》《中國建築與宗教文化之祠堂》《中國建築》《中國建築與風景》《中國建築陶藝》等。


     


    趙珉,2012至2014年就讀於德國哥廷根大學跨文化日耳曼德語文學專業,獲碩士學位。現為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西方語言學院德語繫講師,教授基礎德語、德語筆譯理論與實踐等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與德語教學法。業餘從事德語翻譯工作,出版有譯著《怎樣拍人臉:完美面部攝影90法則》《杜蒙閱途繫列·布拉格》。

    目錄
    引言
    章  普陀島概況
    1  地理位置.
    2  普陀山的宗教意義與歷史探究
    3  島嶼簡介
    第二章  普濟寺
    第三章  法雨寺
    1  法雨寺歷史
    2  建築概覽
    3  入口建築
    3.1  池塘與橋梁
    3.2  影壁
    3.3  牌樓
    3.4  旗杆






    引言


    章  普陀島概況


    1  地理位置.


    2  普陀山的宗教意義與歷史探究


    3  島嶼簡介


    第二章  普濟寺


    第三章  法雨寺


    1  法雨寺歷史


    2  建築概覽


    3  入口建築


    3.1  池塘與橋梁


    3.2  影壁


    3.3  牌樓


    3.4  旗杆


    3.5  石獅


    4  天王殿與兩側門屋


    4.1  四大天王殿


    4.2  兩側門屋


    4.3  鼓樓與鐘樓


    5  玉佛殿


    5.1  欄杆與臺階


    5.2  外觀


    5.3  內部


    6  大殿


    6.1  含義及總體布局


    6.2  平面與結構


    6.3  大殿外部


    6.4  大殿內部


    6.5  大殿內部陳設


    7  二十四孝


    8  御碑亭


    8.1  外觀


    8.2  內部


    8.3  石碑


    9  法堂


    9.1  含義及整體布局


    9.2  平面與結構


    9.3  外觀


    9.4  內部陳設


    10  兩側配殿


    10.1  準提殿


    10.2  關帝殿


    10.3  雲水堂


    10.4  禪堂


    11  北端平臺建築


    11.1  念佛堂


    11.2  遊廊


    11.3  達摩祖師殿


    11.4  大客廳


    11.5  珠寶殿


    11.6  臥房


    第四章  寺中及島上的宗教生活


    1  船員的佛事活動


    2  一位中國女富翁的法事


    3  僧人的每日工作


    4  僧人過齋


    5  作者日記節選


    第五章  佛頂寺


    1  四大天王殿


    2  大殿


    3  大悲樓


    第六章  墓與銘文


    1  僧人墓


    2  風水


    3  摩崖石刻


    第七章  返鄉


    日記節選


    參考文獻


    前言
    引言
    中國田野調查的前情介紹
    1906 至 1909 年間,本人在中國進行了大範圍大跨度的實地走訪,本卷便是此次田野調查收獲的枚碩果。它的成書標志著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的開拓,即通過建築研究中國文化。
    將中國建築藝術同中國文化相結合,並終實現有條不紊的深入研究,這主要歸功於兩位先生。在進一步闡述他們對本書的具體貢獻之前,本人希望首先對這兩位先生做一簡要介紹。他們分別是:在印度及東亞宗教科學研究領域成績斐然的學者約瑟夫·達爾曼(P. Joseph Dahlmann S. J.),以及在過去十年間推動並出版了無數德國文化作品的德意志帝國國會議員、法學博士卡爾·巴亨姆(Carl Bachem)。
    建築藝術這個文化學新的分支必將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在這裡,本人希望對促成自己完成現有研究的起因,及研究過程中獲得的多方幫助做一細致說明。在過去,研究中國建築藝術這一想法飽受非議。可如今看起來,將這一想法付諸實施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所肩負的責任。






    引言


    中國田野調查的前情介紹


    1906 至 1909 年間,本人在中國進行了大範圍大跨度的實地走訪,本卷便是此次田野調查收獲的枚碩果。它的成書標志著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的開拓,即通過建築研究中國文化。


    將中國建築藝術同中國文化相結合,並終實現有條不紊的深入研究,這主要歸功於兩位先生。在進一步闡述他們對本書的具體貢獻之前,本人希望首先對這兩位先生做一簡要介紹。他們分別是:在印度及東亞宗教科學研究領域成績斐然的學者約瑟夫·達爾曼(P. Joseph Dahlmann S. J.),以及在過去十年間推動並出版了無數德國文化作品的德意志帝國國會議員、法學博士卡爾·巴亨姆(Carl Bachem)。


    建築藝術這個文化學新的分支必將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在這裡,本人希望對促成自己完成現有研究的起因,及研究過程中獲得的多方幫助做一細致說明。在過去,研究中國建築藝術這一想法飽受非議。可如今看起來,將這一想法付諸實施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所肩負的責任。


    19 世紀是技術與交通領域經歷創造性突破的個百年。在這個世紀末,世界列強在對外擴張政策的驅動下,相互搶奪勢力範圍。這其中,遠東,尤其是中國,愈漸成為各列強爭搶的焦點。恰在世紀之交的 1900 年,各列強組成聯軍,在中國北方與中國人交戰,這是一個關乎世界的歷史性事件。戰爭本身並無多大意義,但其之後的一繫列政治影響在世界史上具有前所未有的深遠意義。中國被迫參與到世界政治與經濟生活中來。迄今為止,中國對此也表現出合作開放的姿態。可需要思考的是,曾經的世界被劃分成兩個陣營,一面是中國,一面是所有其他民族。其消極方面,是中國文化因此同我們的文化產生了根本性的差異。但就積極意義而言,正是中國文化的獨特性、獨立性與內含的深義,讓其足以抗衡剩下的一整個世界。如果認識到戰爭與經濟往來,勢必伴隨著對於科學知識的探索,那麼這個客觀存在的時代必將成為一個外部推動力,推動著我們與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另一種高級文明進行交流踫撞,並由此開創一個全新的學術典範、一個全新的藝術與科學研究領域。


    這是本人進行中國建築學研究的世界歷史大背景,同時也是研究的內在動因。


    而促進研究的外因,則與 1900 年發生的世界性歷史事件緊密相關。1900年是戰爭的一年,同時也是我研究年。


    1900 年戰爭之後,列強占領軍以強大的兵力,在直隸駐扎了數年之久。1902 年,我有幸以建築顧問的身份被派往直隸軍中,直至 1904 年回國。這是我的首次中國之行。在這兩年間,“對中國建築進行有計劃的研究”這個想法開始形成,且隨著時間推移,該想法日益強烈。中國建築設施及建築形式獨一無二,完美藝術同深邃情感合二為一,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像。在當時,我就已經從幾何學角度,對北京西山碧雲寺的大量建築設施進行了考察。不過,至於這些單獨的分散考察首次彙集成一個總體的目標輪廓,則要感謝那次意義重大的會面。1903 年 10 月,我在北京執行一項為期較長的任務,住在當地德軍駐地的軍官招待所中。在那裡,我結識了正在東亞進行為期三年研究考察的約瑟夫·達爾曼。我們兩人都對廣博的中國文化表現出極大熱情,均認為有必要從一切可能的切入點出發,深入探索東亞文化,這其中對於建築藝術,尤其是宗教建築藝術的原始資料研究是首要著眼點。1904 年 8 月,我在回國途中同達爾曼在上海進行了第二次會談。經過這次交談,我對自己將要進行的研究有了更明確的範圍概念。我們見面的具體地點是上海徐家彙,這一地區自 1607年起便始終是基督教教區,1847 年後更是成為研究天主教的重要中心。當然,費迪南德·弗萊黑爾·馮·裡希特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 Richthofen)男爵對該研究的推動也發揮了同樣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我對中國的科學研究之直接起點發源於徐家彙及北京,而這兩個地點從歷史角度上看,又都與宗教緊密相關。17世紀順治及康熙皇帝統治下的北京,幾乎可以稱得上傳播歐洲(尤其是德國)科學知識的沃土。而諸如沙爾(Schall)、菲爾比斯特(Verbiest)、托馬(Thoma)、施通普夫(Stumpf)、柯克勒(Kögler)等德意志帝國天主教傳教士,則在傳播知識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但凡從事中國研究的國際人士,若有可能,皆應懷著敬畏之心,前往北京內城西門外的那座美麗墓地。這些功勛卓著的傳教士,便是安靜長眠於此。


    感謝達爾曼先生不遺餘力的推薦,卡爾·巴亨姆博士關注了我的計劃。在後者的引薦下,這一計劃又獲得了時任國務外交秘書的裡希特霍芬男爵的支持。在 1905 年 3 月 17 日召開的國會會議中,巴亨姆博士又進一步喚起了國會對中國建築研究的興趣。其他政府部門,尤其是普魯士皇家文化部,也均對這一計劃表示贊同與支持。1906 年 8 月,國會通過決議,下撥研究經費,我的中國之行得以開啟。我被公派至駐北京的皇家使館,這一身份使我得以享受多種便利,尤其是可以在中國考察途中暢通無阻,不受絲毫掣肘。1909 年 7 月 31 日回國之後,我繼續獲得各界的眾多支持,研究從而可以在更廣的基礎上深入進行。至今我還是普魯士皇家文化部的職員,在整個工作期間,文化部因為我的特殊任務而給予我休假上的照顧。在這裡,我向這些部門及所有人士表示深切、誠摯的感謝,是他們的幫助纔讓研究得以順利進行。


    尊敬的德意志皇帝陛下慷慨解囊,鼎力支持本研究著作出版發行,這是無上的恩賜。


     


    中國建築藝術研究介紹


    為了說明在中國所進行的建築研究的意義與範圍,在此我援引 1905 年 2月申請研究資金撥款時所提交的一份報告,此處與原文相比略有刪減。雖然在實踐過程中,研究對像出於必要略有擴大,但當時的報告仍能很好地闡明中國建築實地研究的本質。報告具體如下:


    鋻於同中國密切且活躍的經濟聯繫,大眾普遍認識到,我們有必要對遠東地區,尤其是中國人的禮節、風俗、追求以及文化全貌有一個盡可能精確的了解。這種了解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看待中國人及其特性,順利出口本國商品,更能助我們從這個泱泱大國中汲取精華,進而發展自身。西方同中國的經濟關繫正處於萌發初期,充滿著未知的空白,在這個背景下,在理論科學層面探索這些知識顯得尤為必要。


    當今不乏如夏德(Hirth)先生這樣的有識之士正致力於該方面的研究,他們雖然從純粹的文化歷史及學術理論角度出發進行探索,但同時也非常重視從研究中汲取實踐經驗,並將其運用於現實。除去那些基於個人主觀印像而非客觀原始材料寫就的泛泛之談,當前確實已有相當多的書籍資料介紹中國,它們將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相結合,具有較高價值。可惜的是,這其中的德語資料少之又少。


    盡管已有少量的專題研究對中國文化全貌做了深入詳細的權威解讀,但完成以上任務仍困難重重。事實上,一個人傾其所有,隻可能成為語言學家或是經濟、藝術領域專家,兩者幾乎不可能同時兼得。因為,無論是語言研究還是專業研究,其內容之廣、程度之精,足以占據一個人一生的時間。想要較為完全地掌握漢語幾乎是登天之難事,可若不具備一定的語言知識,對於專業知識的入門又無從談起。因此,從事語言學研究的漢學家同相關領域專家攜手合作始終是一個必要舉措。


    可有一個領域較為特殊。雖然該領域的研究也存在著自身的難題,但其可以免於語言研究與專業研究兩者不兼容造成的掣肘,依靠相對較少的一些現有資料,精確描繪出一幅自成體繫的中國文化大觀圖——這個領域便是古老的中國建築藝術。建築中蘊含著時代精神、民族靈魂,這些藏於深處的精粹,無法滿足隻求蜻蜓點水之人快速了解全貌的要求,卻引得越來越多的認真從事建築研究的學者投來關注的目光。


    數量龐大、樣式眾多的中國建築深藏有無限驚喜,等待著人們前去發掘。撇去那些迷霧重重的純構造及建築歷史謎團不談,我們隻需想一想,建築研究在當今受到人們何等的關注。德國國內迄今已出版了關於德國農舍、教堂的大量資料,它們同許多其他百科書籍一起,通過對建造者生活的描寫,在表現其宗教信仰之外,還揭示出一個民族的面貌及其思想狀態。那些住宅、教堂、寺院以及其他所有遵循人們的需求、習慣和觀念而落成的建築,均蘊含著這樣的民族基因。對中國每一個文化分支的研究亦可參考這一方法進行。比如,若要相對詳盡地梳理佛教在中國迅猛發展的脈絡,的辦法便是對帙卷浩繁的資料素材進行整理研究。獲得這些材料的途徑並不隻有單純閱讀歷史、哲學書籍,更要著眼於屋舍、寺院等建築實體,分析萃取凝聚於這些建築之中的民族認知內核 ;其中的各類祭祀形式,又尤其能夠代表這種認知內核。


    無論如何,這些研究材料必須準確無誤,有佐證支撐。所以,人們通過浩如煙海的文學歷史及各類學術文獻、相互對立的多方觀點、添加了地域及個人色彩的敘述等方式,抽絲剝繭出真正的內核。這項工作的難點在於,雖然建築物的大致全景可以通過繪畫、圖像、文字等載體得到呈現,但人們仍難以從這個實體當中提取出一個精準判斷。雖然人們無法一開始就挖掘出蘊藏其間的內核,但這些作為研究對像的資料都得以保留,且其壽命幾乎都長於建築物本身。隻要它們還留存著,人們日後就可以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對觀點進行修正改進,終得出更精準的解讀。


    事實上,對這些素材得出的暫時性研究結論,已被文化歷史學家及國民經濟學家拿去,作為支撐其研究的一個牢固根基。可對我們的研究而言,它隻起到輔助作用——將我們的研究向前推進的主要動力是建築史、紋飾學史、藝術史及構造學角度下的獨特的中國建築藝術知識。


    面對各式各樣的中國建築,隻求浮光掠影的觀察者,僅滿足於記住那些復雜拗口的名稱,並以單調乏味的方式將其機械性地一一羅列。專家們會從中窺見,這個歷經千年時光、文明發展至輝煌頂點的民族,具有何等細膩而又偉大的審美水準,以及對建築的登峰造極的理解。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建築吸收外來主題,傳承發展本土理念,鍛造出令人矚目的藝術創造力,並終結晶成一個獨特的風格整體。這個統一的整體之中又蘊含著多樣性,中國南北之間的風格差異便是此多樣性的自然體現。對歐洲藝術史而言,研究中國建築時能引起人們興趣的課題,便是找尋出當東方文明還未遠涉至地中海地區時,那些精神紐帶是怎樣越過希臘、小亞細亞、亞述爾、印度和中國西藏,將遠東同歐洲連接起來的。在中國建築中,尤其是佛教寺院中,我們隨處可見那些幾乎是直接移植自希臘的建築主題。這些具備明顯希臘文化特征的立柱形狀、構造理念以及花紋圖飾,同常見的傳統中式自然主義風格融為一體,常常散發著迷人的魅力。若我們有朝一日將近出土於希臘、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的文物與印度、日本、中國的古跡做一整體的聯繫研究,並在其指導下探索未知的藝術初始混沌期及其之後的發展演變過程,那麼我們一定可以從中相對輕松地描繪出藝術理念在東西方之間傳播的路徑,這對於藝術史及整個世界文化而言將會是何等巨大的一筆財富。


    然而,中國幅員遼闊,對其建築的研究因此範圍巨大,難度也自然不言而喻。為了展現這些研究的對像之廣、種類之豐,以下將著重對各種不同的建築物做一一編排整理。所有這些建築都值得人們進行深入研究,且這一項目編排也可作為研究的一個暫時性指導計劃。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編排僅建立在直隸、山東兩省建築知識基礎上,中國南方還有更多的建築理念與建築項目有待關注。此外,建築形式本身也具有多樣性,它會根據各個省份的氣候及土質產生相應變化。


    我們的研究對像覆蓋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住宅,下至平民百姓、富裕商人,上至文人雅士、官宦人家甚至王室宗親。而後一類群體的住宅往往同其辦公場所建於一處,構成一個龐大繁復的建築群。


    此外,研究對像還包括眾多的以原貌或修葺過後的新貌出現的皇家宮殿,如北京紫禁城,南京及西安的舊時宮城。北京城中壯觀的頤和園以及大量的皇家行宮、獵場、湯泉宮等,同樣也是我們研究的一部分。它們中有一部分具有登峰造極的審美水平與建築理念,可惜多已飽經摧殘。


    研究還囊括了各式行當的建築,如澡堂、大小商鋪、當鋪、磚瓦廠、磨坊、細木工場、紙坊以及其他工廠、糧店等。至於滿足中國人社交需求的場所,則有帶著鮮明中國特色,尤其受到國人推崇的戲院與茶館、多附帶有美麗花園的酒樓、建於鄉間或城市之中的亭臺樓閣等。同我們歐洲大城市一樣,較大型中國城市中也會有來自同一省份的老鄉聚在一起,成立同鄉會,並出資建造宏偉華麗的會館,內有眾多廳堂及酒家。達官顯貴們則有自己專屬的娛樂場地。


    對於學堂、科舉考試場所的研究又是一個獨立且內容豐富的研究分支。接下來,我們的目光放到陵墓建築之上。除去那些位於荒郊的群葬場不談,陵墓是極受中國人重視的一個建築種類。下至富人的私人墓葬,上至配有石道、祭堂、墓塔等形制森嚴、占地廣闊的古今帝王陵寢,這些都稱得上建築藝術之瑰寶。由墓地出發,研究對像轉向寺院。在時光的漫漫長河中,寺院建築發展演變出了極為復雜多樣的類型與風格。諸神都有自己的廟宇,這其中包括了分布廣泛、極具中式風格的小神仙廟,也包括了氣勢宏偉的天壇與地壇。此外,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催生了不同的宗教建築,道觀、佛寺、喇嘛廟、孔廟、清真寺等不一而足。諸如聖寺、石窟寺等出於某種目的而造的特殊建築同樣種類繁多。對寺院的研究也包含了對佛寺這類男性修道場所及尼姑庵這類女性修道場所的研究。這種按性別區分寺院的方式,不僅在佛教、喇嘛教及道教建築中得到體現,更是同“陰陽”這一傳統中國思想相契合。


    中國的城市及鄉村中還遍布著各種木制、石制或銅築的牌坊、印度式或中式寶塔、城門、城牆、牆垛及其他裝飾性建築,它們風格鮮明,堪稱純粹的藝術珍寶。後,研究還將著眼於各種城市設施、高超的園林藝術以及諸如運河、水利、石板路、橋梁等工程建築。


    通過對建築實物的研究,我們還能理解真正的中國建築文化,感知那些幾乎總是伴隨著建築出現的精美紋飾與宏偉雕塑,繼而明晰這些古今瑰寶的藝術價值,梳理其發展脈絡。更進一步地說,我們還可以了解上至天纔建築師、下至普通工匠所使用的每一款建築材料、每一個建造工藝、整個建築行業圖景以及令人嘆為觀止的中國建築學科知識。如此一來,借助對建築藝術這個意義為重要、範圍為廣闊的文化分支的研究,我們對中華民族的認知也將獲得根本性提升。


    研究過程中為必要的是對每一個建築物進行盡可能精確的測繪與記錄,避免誤差的發生。因此,記錄主要采用幾何測繪,尤其是對其進行平面幾何測繪,所有特征性細節及其藝術表現都記錄在案。此外,透視圖與照片也作為輔助方式被運用於記錄中。


    (節選)


     


    媒體評論







    媒體/名人評論:


    恩斯特•伯施曼把中國建築作為(中國)神秘人倫關繫的像征,揭示了建築背後“自然力量的和諧法則”。


                                                                                                                         


                                                                ——法國學者,歐洲漢學泰鬥 沙畹


    他(恩斯特•伯施曼)的名字一直與中國建築藝術研究聯繫在一起,他開闢了這一研究領域,並將其提升到重要高度。


                                                                                                                               


                                                                ——德國漢學家 顏復禮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