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中國藝術與文化(全彩修訂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藝術理論
    【市場價】
    2848-4128
    【優惠價】
    1780-2580
    【作者】 [美]杜樸、文以誠,譯者:張欣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藝術理論 
    【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ISBN】978753568492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5684929
    作者:[美]杜樸、文以誠,譯者:張欣

    出版社:湖南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0月 

        
        
    "

    編輯推薦

    usemap="#Map"













    width="990"


    中文版第3次修訂,更準確、更完善


    舉重若輕還原視覺文化歷史語境,圖文並茂講訴七千年中國藝術故事


    鄭岩作序,巫鴻、安家瑤、朱青生聯合推薦


    芝加哥大學、斯坦福大學、華盛頓大學等美國多所院校中國藝術史研習指定讀物


    ◎通論性、普及性俱佳的藝術史通論,藝術社會史、文化史書寫的典範。


    結合新近考古學、人類學的發現和研究,《中國藝術與文化》富於原創性地在文化脈絡裡考察中國藝術史,以朝代為線索,以獨特的文化視角闡述藝術品的內涵及其產生的背景。作為一本面向廣大中國藝術研習者和愛好者的著作,作者旁征博引、論述精煉,曉暢易讀。 


    了解是鋻賞的接觸,本書為讀者提供一窺中國藝術與文化的門徑,以期讀者在吸收借鋻西方學者的研究視角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對中國藝術與文化的認識。 


    ◎全新修訂,歷史文本與圖像的完美融合,“質”與“雅”的再次提升。


    中文版第3次修訂。在“插圖修訂版”的基礎上,本版做了以下改進:在內容上,譯者張欣對照原文,並綜合讀者對此前版本的反饋,對譯文做了進一步修訂和潤色,更正了中譯本若干疏誤;編輯部查閱了相關博物館官網和全國館藏文物名錄,對藝術作品/文物的名稱、館藏地做了仔細的核對,以便讀者更快更準地查找相關資料。本版還將上一版350多幅配圖中的大部分黑白插圖替換為彩圖,對內文版式進行了優化,兼顧閱讀體驗與視覺上的藝術留白。

     
    內容簡介

    《中國藝術與文化》對世界上*古老的、*活力且從未斷裂的藝術傳統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晰審視。從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制陶和琢玉文化到當代藝術家的裝置、影像和行為藝術,這部引人入勝的著作包含了中國藝術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這是一部獨特的中國藝術著作,既反映當前的學術研究,又通俗易懂。不同於對各個朝代和風格的平淡敘述,權威學者杜樸和文以誠將藝術呈現為社會願望、政治、物質文化、信仰體繫及更廣泛領域的一種文化表述。他們強調發現於原處考古環境的古代藝術和建築作品。當缺乏原處環境時,他們重建單個作品與其產生環境的互相關聯。在廣闊的文化圖景中,兩位作者加入了對作品的材質和生產技術的關注,並給予民間藝術、宗教藝術和手工藝應有的關注。

    作者簡介
    [美]杜樸(Robert L. Thorp):
    早期中國藝術領域的權威學者,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藝術史和考古繫榮休教授,著述豐碩。杜樸博士除了在遠東廣泛遊歷和參加田野考察工作外,還合作策劃了幾個重要的展覽,並受邀在多個以中國藝術收藏著稱的美國博物館做講座。
    [美]文以誠(Richard Ellis Vinograd):
    著名的中國畫研究專家,1995年起任斯坦福大學藝術和藝術史繫主任。他是晚期中國(宋代至今)藝術領域備受尊崇的學者,著有《自我的界限:1600—1900的中國肖像畫》,在許多重要刊物上發表過文章和書評。文以誠博士經常受邀以演講者、評審或研討者的身份出席有關中國藝術與文化的會議和論壇。

    譯者簡介
    張欣

    [美]杜樸(Robert L. Thorp)


    早期中國藝術領域的權威學者,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藝術史和考古繫榮休教授,著述豐碩。杜樸博士除了在遠東廣泛遊歷和參加田野考察工作外,還合作策劃了幾個重要的展覽,並受邀在多個以中國藝術收藏著稱的美國博物館做講座。      


    [美]文以誠(Richard Ellis Vinograd):


    著名的中國畫研究專家,1995年起任斯坦福大學藝術和藝術史繫主任。他是晚期中國(宋代至今)藝術領域備受尊崇的學者,著有《自我的界限:1600—1900的中國肖像畫》,在許多重要刊物上發表過文章和書評。文以誠博士經常受邀以演講者、評審或研討者的身份出席有關中國藝術與文化的會議和論壇。


     


    譯者簡介


    張欣


    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目錄
    序言 ...... 5
    致中國讀者 ...... 13
    導言 ...... 25
    章 史前淵緣: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 35
    第二章 青銅時代早期:商和西周 ...... 63
    第三章 青銅時代晚期:東周 ...... 99
    第四章 初的帝國:秦漢 ...... 129
    第五章 佛教時代:分裂階段 ...... 163
    第六章 新帝國:隋唐 ...... 201
    第七章 宋代技術和文化 ...... 243
    第八章 代至明代中期的官方、個人和城市藝術 ...... 303
    第九章 藝術體繫與流通:晚年至清代中期 ...... 347
    第十章 19—20世紀中國藝術的身份和群體 ...... 403
    延伸閱讀 ...... 459

    序言 ...... 5


    致中國讀者 ...... 13


    導言 ...... 25


    章    史前淵緣: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 35


    第二章    青銅時代早期:商和西周 ...... 63


    第三章    青銅時代晚期:東周 ...... 99


    第四章    初的帝國:秦漢 ...... 129


    第五章    佛教時代:分裂階段 ...... 163


    第六章    新帝國:隋唐 ...... 201


    第七章    宋代技術和文化 ...... 243


    第八章   &nb代至明代中期的官方、個人和城市藝術 ...... 303


    第九章    藝術體繫與流通:晚年至清代中期 ...... 347


    第十章    19—20世紀中國藝術的身份和群體 ...... 403


    延伸閱讀 ...... 459


    譯後記 ...... 475


    出版後記 ...... 479

    前言
    序 言 中國美術史的另一種書寫

    出版社約我為《中國藝術與文化》的中文版撰寫序言,巧得很,收到電子郵件時,我剛讀完這部書的英文版,書還放在案頭。我很高興這部寫中國的書能以中文出版。我與兩位作者並不熟悉,此前隻在書上“見”過杜樸教授,與文以誠教授也隻有一面之交,所以,我隻能拉拉雜雜地寫一點閱讀的感受。
    首先吸引我的是書名。作為中國美術史(或稱“藝術史”,下同)的通論性著作,其標題中多出了“文化”兩字,在我看來,這本身就反映了美國中國美術史研究一個重要的變化。

      中國美術史的另一種書寫


     


    出版社約我為《中國藝術與文化》的中文版撰寫序言,巧得很,收到電子郵件時,我剛讀完這部書的英文版,書還放在案頭。我很高興這部寫中國的書能以中文出版。我與兩位作者並不熟悉,此前隻在書上“見”過杜樸教授,與文以誠教授也隻有一面之交,所以,我隻能拉拉雜雜地寫一點閱讀的感受。


    首先吸引我的是書名。作為中國美術史(或稱“藝術史”,下同)的通論性著作,其標題中多出了“文化”兩字,在我看來,這本身就反映了美國中國美術史研究一個重要的變化。


    大致說來,美國的中國美術史研究傳統上主要有兩個派別,一派強調研究藝術作品材料、技術和風格,另一派別則強調探討藝術作品內容、意義及相關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兩派分歧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美術史學在歐洲發展時不同的立場與方法。例如,屬於前一派的巴赫霍夫(Ludwig Bachhofer,1894—1976)是瑞士美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ölfflin,1864—1945)的弟子,而沃氏是形式主義研究重要的學者之一。巴氏在“二戰”之前來到美國,他研究中國的青銅器、文人畫,但卻不懂中文,也沒有到過中國。這樣,他的研究就必然限定在形式主義的範圍內。巴氏的學生羅樾(Max Loehr,1903—1988)也以研究中國繪畫和青銅器著稱,他在1953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對商代饕餮紋進行了類型劃分和排年,所依據的主要是博物館藏品,但其基本結論卻被殷墟發掘所獲的新資料所證實,顯示出這一流派強大的學術能量。該流派的一個重要理論前提是,如果承認“中國藝術”也是藝術,那麼它們必然符合一般藝術(實際上是西方標準的“藝術”)內在的規律,人們可以通過借助西方解析藝術作品形式的方法來理解中國藝術,而無須過多涉及其背後的歷史與文化,唯有專注於藝術自律性的探索,纔可以顯示出藝術史獨特的價值。


    後一個派別與漢學的傳統有一定的關繫。福開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可以看作其早期的代表人物。福氏畢業於波士頓大學,曾長期在中國生活,他在中國辦報紙,創辦南京彙文書院和南洋公學,與中國上層社會也有密切的交往。基於自己豐富的文物收藏及厚實的中國文史知識,他留下了大量著述,其中《歷代著錄畫目》是研究中國書畫重要的工具書。福氏主張重視中國藝術的獨特性與純粹性,他在中國文獻方面的深厚造詣令人嘆服。此後,一些有漢學背景的學者更加強調通過文獻研究中國藝術歷史背景的重要。


    另外,這一派還受到圖像學(iconology)研究的影響。現代意義的圖像學是德國學者瓦爾堡(Aby Warburg,1866—1929)於1912年首次提出的。瓦爾堡反對的形式主義研究,強調將美術史發展為一種人文科學。德國漢堡大學藝術史教授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為躲避納粹的迫害於1933年移居美國,他在1939年出版的《圖像學研究》(Studies in Iconology: Humanistic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一書標志著圖像學的成熟。圖像學重視藝術作品內涵的研究,傾向於把作品理解為特定觀念和歷史的產物。要解釋作品的內涵,必須依靠具體的史料,借重多學科的合作。這類主張自然與很多漢學家的看法不謀而合。


    上述兩派彼此爭論,也共生共存。但是,如果試圖從一位學者師承傳授的“血統”來斷定其學術態度的歸屬,則會落入中國“譜牒之學”的老套子,難以切中肯綮。實際上,許多學者的背景和立場十分復雜,如羅樾本人就有著極好的漢學修養;羅樾的學生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則傾向於社會史的研究,大有離經叛道之嫌。兩派分歧的產生既源於美術史學科本身方法論的差別,也在於如何認識中國藝術這個與西方藝術既不同又相似的繫統。說到底,面對中國藝術,西方學者既要重新思考什麼是“藝術”,又要回答什麼是“中國”。盡管兩派對立的餘波今天仍時有浮現,但從20世紀中葉開始,就有不少學者致力於化解這種對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隻有同時將“中國”和“藝術”聯繫起來,纔能全面地理解中國藝術;也隻有將中國藝術、印度藝術、非洲藝術……考慮進來,纔能使美術史學得到更新和發展。


    我對《中國藝術與文化》兩位作者的師承背景並不十分了解,如前所述,門第出身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他們所處的時代。這部書的標題明確地將“藝術”與“文化”這兩個關鍵詞聯結在一起,反映出中國美術史研究一種時代性的變化。在今天,如果不談藝術作品本身的形式與風格,美術史將失去自身的意義;如果不談文化,中國美術也難以構成一部“史”。在這樣一個題目下,這部書就不再是一個偏執的繫統,而是一種開放性的格局,作者可自如地吸收中國美術史研究兩種傳統之所長,左右逢源。果然,我們在書中處處可以看到作者對於政治、經濟、地域文化以及社會結構的關注,同時,又處處可見對於作品材料、形式和母題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分析。


    “文化”一詞的包容性和模糊性,還使得這部書所討論的問題超越了傳統美術史的框架。本書的核心仍舊是美術史,而不是一般意義的文化史,但是讀者會注意到,書中不再按照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等分門別類地組織材料,而是轉向了對於視覺藝術史的敘述。“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等概念雖然依舊存在,但作品的技術和物質形態不再是基本的分類標準和敘事脈絡。書中的文字常常漫溢出“傑作”的範圍,流布於更廣泛的視覺性、物質性材料中,背後的社會歷史也與這些作品緊密地聯繫起來。諸如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聚落形態與社會代沉船瓷器與國際化貿易、管道昇的繪畫與作者性別、從費丹旭到張曉剛與家庭概念的轉化……作品內部和外部素全都融為一體,呈現出紛繁復、多維結構,同時,與這些細節相關的歷史斷代、價值體繫等大是大非,也相應地做出了重要的更新。這些變化與近幾十年來美術史,乃至整個史學的發展息息相關,也使得這部書充滿新意,生機勃勃。


    司馬光的《資治通鋻》是在“長編”的基礎上刪定而成的,通史著作絕不能等同於資料長編,作者必須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進行選擇。本書作者宣稱:“我們盡量選擇在其原處考古或建築環境中的藝術品,在許多原初環境已消失的情況下,我們盡力通過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宗教及制度的繫聯重新安置藝術對像。”這種變化當然可以從美術史學近幾十年來的轉向去理解,而我個人感興趣的是,它與作者個人在學術網絡中的位置也密切相關。


    看一下美國對中國藝術品收藏的歷史就會注意到,很多美術史學者與博物館關繫緊密。學者們的研究興趣可能由收藏而起,反過來,他們又是博物館購藏中國文物的顧問,他們決定了博物館的錢花在什麼地方,也引導著公眾對於藝術品的興趣。研究外交史的美國學者孔華潤(Warren I. Cohen)注意到,在殖民主義的時代,一些學者對中國藝術品的態度與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以及中國的國家形像密切相關(Warren I. Cohen, East Asian Art and American Culture: A Stud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中文版見沃倫· 科恩:《東亞藝術與美國文化:從國際關繫視角研究》,段勇譯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年)。其中有一位中國人很不喜歡的學者便是華爾納(Langdon Warner,1881—1955)。華氏由於在日本留學而對亞洲藝術產生了興趣,他認為中國古代的文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中國人卻是令人失望的,因此,從這個“野蠻民族”中將人類古代的藝術品“拯救”出來,無疑是一種“善舉”。


    我注意到,《中國藝術與文化》特別談到了敦煌328窟的塑像,並提到了華爾納的名字,認為他以膠布粘取敦煌壁畫,並將敦煌328窟供養人像盜運到美國的行徑,“擾亂”(disturb)了敦煌。其實作者完全可以用年代差不多的45窟來代替328窟。在這看似不經意的行文中,反映出作者與華爾納完全不同的態度,反映了作者對中國藝術理解方式以及技術的重要改變。壁畫和塑像脫離了原來的石窟,其視覺上的完整性以及背後宗教禮儀的結構都被破壞;這些藝術品被轉移到博物館後,隻能在西方固有的術語下重新分類,剩下的隻有狹義的藝術形式,沒有完整的文化意義。而隻有全面地認識這些作品在原有建築和禮儀環境中的位置,纔可能進入對於文化和歷史的研究,纔可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形式和意義。


    有意思的是,本書的兩位作者仍然與博物館有著密切的聯繫,但他們的職責不再是為博物館購買文物提供智力支持,而是為博物館策劃關於中國的專題展覽。這些展覽的展品多從中國文物部門商借,因此他們必須與中國文物考古界建立友好的合作關繫,這也使得他們十分關注中國新的考古發現。杜樸是研究早期中國考古學的專家,據我所知,他在中國考古界有許多朋友,我不止一次地聽到國內的同行談到他。文以誠先生也是如此,我與他的一次見面,就是在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一次小型會議上。與他們兩位相似,近年來還有許多美國學者密切關注當代中國藝術的發展,他們的職責不隻是幫助博物館購買當代的藝術作品,還包括與中國藝術家的直接對話與合作。例如,我的朋友盛昊策劃的一個項目就極有意思。盛先生畢業於哈佛大學,現任職於波士頓美術館中國部。從六年前開始,他陸續邀請了十位華人藝術家(其中半數來自中國大陸)來到波士頓美術館,以該館收藏的中國繪畫激發靈感,創作出新的作品,由此產生的一個新展覽在2010 年11 月開幕。這項活動的主題借用了吳昌碩為該館題寫的“與古為徒”一語,但學者、藝術家們所跨越的不隻是時間的鴻溝,早年那些因為被移動而近乎死去的文物也由此獲得了新的生命。


    通史的理想是“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料的選擇標準也反映了作者對於歷史的基本認識。作為一名中國讀者,我注意到作者多處提到他們與“中國多數學者”看法的不同。如作者將晚商武丁以後的時代視為“歷史”,而將此前數百年看作“前歷史”(protohistory)。他們對夏代的歷史真實性(historicity)“保持審慎態度”,對於單純強調中國歷史的“連續性”也表示質疑。又如在第六章開篇,作者指出,在“中國中心觀”的前提下中國學者對於隋唐的贊美掩蓋了這個時段陰暗的一面。在諸如此類的細節中,作者流露出的對於中國同行的警惕性多少有些過頭。反過來,當然也會有不少中國讀者對他們的意見並不能完全贊同,我想大可不必將這些話語想像為西方學者對於中國歷史“別有用心”。事實上,同樣的問題在中國也存在不同的觀點,如夏鼐先生在20 世紀80 年代談中國文明的起源時,便是從殷墟開始講起的;也不是中國學者“一致認為”河南偃師二裡頭一定是夏朝確定無疑的都城。我也注意到,作者不僅對“中國中心觀”持反感的態度,他們同時也聲明反對“歐洲中心觀”。作者這類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有著西方文化內在的邏輯,但我們也無需對這些話題過分敏感,平心靜氣地聽一聽、想一想,未必不是好事情。作者在談到“前歷史”和“史前”之間界限劃分的時候說:“中國考古的進展可能會對此做出修正。”將這類問題交給今後考古發現來回答,也許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歷史的寫作有多種形式。20 世紀後半葉,由於後現代主義史學、年鋻學派、文化史研究等大行其道,宏大敘事日漸式微,歷史分期、歷史發展動力等大問題的討論雖然並沒有結論,但有些歷史學家們更多地相信歷史存在於細節之中。大事件、著名人物、政治史與軍事史不再是焦點所在,歷史研究的視野不斷得到拓展。在美術史研究中,概念、術語和理論不斷轉化,研究對像和範圍也越來越細化,這種變化的歷史貢獻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當微觀史學還沒有被中國的美術史學家普遍熟悉和認可時,西方學術界已開始反思文化史研究帶來的歷史學“碎片化”的傾向。其實,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可以在一個時間段內有所側重,但本質上隻是歷史寫作的不同形式,並沒有原則性的衝突。所以,經過多年對大量中國美術史個案問題的研究,回過頭來再寫作一部通史是完全有必要的。


    從所引征的研究成果來看,這部書似乎是對於西方中國美術史近幾十年新研究的階段性總結。問題是,因為一切都還處在變化之中,要對“現在進行時”的學術梳理出一個清晰的脈絡來,並不容易。博物館中的青銅器不再是主要的研究對像,人們更加重視遺址、墓葬和窖藏的材料;漢代和敦煌美術的研究異軍突起;墓葬美術和道教美術成為新的課題;贊助人、女性主義等理論改變了以鋻定為主線的卷軸畫研究格局;現代性、區域特征、跨國貿易等成為研究明清藝術不得不考慮的因素;前衛美術正成為在校博士生的論文題目……這些變化既是美術史內部的變化,也是中西學術和文化交流方式改變的產物,從這個層面來看,作者面對的也很難說全然是西方學術的變化。


    與史料、史觀和問題的轉變相表裡,這部書的行文靈動巧妙,舉重若輕地處理了許多復雜問題,十分富有個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它與很多教科書“材料—結論&rdquo結構不同,在簡練的文字中,作者不時地穿插學術史的信息,介紹當下不同的意見,並隨時提出新的問題,結論則設定為開放和商榷性的格式。所以,這部書並不是灌輸常識和提供背誦條目的手冊,而是通向新問題和新研究的入口。這也是我喜歡這部書的一個原因。


    當然,現今美術史學和歷史學所面臨的困境,在這部書中也無可避免地存在。在打破了線性的、單一的傳統敘事體繫之後,美術的故事固然變得無比開放、豐富;但另一方面,如我們所處的時代一樣,也因此變得迷亂而難以把握。如果我的學生拿著這本書來問我:什麼是重點?(這也許是中國學生所習慣的提問方式。)我隻能回答:我也不知道。


    據我所知,近年來美國多所大學選用了這部書作為中國美術史課程的教材。可以說,這部書原本不是為中國讀者寫的,但是,翻譯成中文以後,它就免不了產生另外的意義。


    中國擁有世界上部繪畫通史的著作,即晚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但是,這個偉大的傳統在19 世紀末萎縮為皇家收藏的清單和排他性的繪畫門派史。當中國轉化為現代國家時,中國美術史的寫作首先是將“過去”看作總體的傳統,清理出一本總賬,因為隻有這樣,纔能與外來的美術新風進行整體的對比,重新思考中國美術的走向。在那個時候,通史的寫作是必須的功課。這本總賬的建立基本上是循著“美術”(fine arts)這個新詞,套用西方和日本書寫的格式,並把中國原有的“畫學”納入其中,這種做法也與新式美術學院繫科的劃分方式一致。新中國成立以後,大部分美術史繫建立在美術學院而非綜合性大學,這就使得按照“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進行分類的基本框架更為合法,並成為長期穩定、影響廣泛的範式。中國的美術史教科書預設的讀者主要不是公眾或其他學科的研究者,而是美術史繫隔壁的藝術家及其學生們。這種狀況不僅影響了通史的寫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學科的定位。


    接下來會怎麼樣呢?


    記得2000年9月我在北京的一次會議上聽到有位先生發言,他說,在中國,20世紀是“教材的美術史的世紀”,21世紀將是“問題的美術史的世紀”。如此概括20世紀未必全面,但的確很傳神,他對未來的展望也令人期待。


    前段時間,我請一位學生幫忙收集各種新版本的中國美術史教材。她從網上書店一下子找到幾十種,快遞公司送來滿滿兩箱。從那兩箱子書來看,新世紀雖然已過了十年,但20世紀仍在延續。令人難過的是,其中至少一半著作的結構和內容大同小異。


    借著兩位美國學者的著作說到這件令人尷尬的事情,有點“家丑外揚”之嫌。但是,中國美術史的寫作早已不是中國人關上門來自己做的事情,讀他們的書,我們又如何能不想這些事兒呢?


     


    鄭  岩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


    2011 年1 月5 日

    媒體評論
    杜樸、文以誠合著的《中國藝術與文化》在內容上比以往的中國美術史教材有很大擴展,而且在寫作和闡釋方法等方面也有開創之功。兩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國藝術的專家,因而他們撰寫的篇章綜述學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發現,並富於原創性。此書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把7000年的中國美術史置於社會、歷史、政治、禮儀和宗教等一繫列“原境”中考察,其著眼點超越了對藝術美和形式發展的單純介紹。二是全書基於對中國美術的新界定,不僅涉及屬於社會高層的禮儀重器和文人書畫,也涵蓋了大眾視覺文化;不僅討論藝術的形式表現,也介紹藝術生產的技術和方法。許多美國大學選用此書作為教材,我在教學中也深感其豐富內容和細致分析有助於提高學生對中國美術史的理解。
    ——巫鴻,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美國文理學院院士

    百年來中國考古的發現和研究奠定了中國美術史的基礎,也不斷修正、改寫以往學者對中國美術史研究的結論。《中國藝術與文化》是美國權威學者對中國美術考古成果的*全面審視,並以獨特的文化視角闡述藝術品的內涵及其產生的背景。中譯本不僅可作為我國藝術史專業的教材,而且對於喜愛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讀者而言,也是一部圖文並茂、值得閱讀並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 杜樸、文以誠合著的《中國藝術與文化》在內容上比以往的中國美術史教材有很大擴展,而且在寫作和闡釋方法等方面也有開創之功。兩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國藝術的專家,因而他們撰寫的篇章綜述學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發現,並富於原創性。此書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把7000年的中國美術史置於社會、歷史、政治、禮儀和宗教等一繫列“原境”中考察,其著眼點超越了對藝術美和形式發展的單純介紹。二是全書基於對中國美術的新界定,不僅涉及屬於社會高層的禮儀重器和文人書畫,也涵蓋了大眾視覺文化;不僅討論藝術的形式表現,也介紹藝術生產的技術和方法。許多美國大學選用此書作為教材,我在教學中也深感其豐富內容和細致分析有助於提高學生對中國美術史的理解。 


    ——巫鴻,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美國文理學院院士


     



    • 百年來中國考古的發現和研究奠定了中國美術史的基礎,也不斷修正、改寫以往學者對中國美術史研究的結論。《中國藝術與文化》是美國權威學者對中國美術考古成果的*全面審視,並以獨特的文化視角闡述藝術品的內涵及其產生的背景。中譯本不僅可作為我國藝術史專業的教材,而且對於喜愛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讀者而言,也是一部圖文並茂、值得閱讀並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安家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 本書以西方的眼光和國際的立場對中國文化與藝術進行了一次通盤的陳述。對於身在其中的國人來說,借此可以反觀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東方的觀念差異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產生了特殊的美感,也隱含了有意或無意的誤讀。通過此書不僅能讀到知識,更能讀到見識,見識幫助我們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評價。 


    ——朱青生,北京大學歷史學繫教授 


     



    • 這部書的行文靈動巧妙,舉重若輕地處理了許多復雜問題,十分富有個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這部書並不是灌輸常識和提供背誦條目的手冊,而是通向新問題和新研究的入口。這也是我喜歡這部書的一個原因。 


    ——鄭岩,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

    在線試讀

    width="790"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