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超越大限: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二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藝術理論
    【市場價】
    1534-2224
    【優惠價】
    959-1390
    【作者】 美巫鴻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藝術理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626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08156265
    作者:[美]巫鴻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7月 

        
        
    "

    產品特色

    width="790"

    編輯推薦

     


    馬王堆漢墓中的四重棺槨,敦煌石窟內環環相扣的巨幅“變相”畫,與“君子”美德密不可分的精美玉器……中國古代美術史上的一串串趣味密碼,由著名美術史家巫鴻悉心破解。在古人那裡,生前成仙和死後永生這兩個概念緊密結合,一個人往往終其一生精力追求仙境,同時又孜孜不倦地營造墓葬。死亡被看作充滿希望的另一個世界的開端,一個過渡性的“禮儀過程”。中國早期美術深刻地反映了人們時空觀念的轉變,以及瑰麗奇幻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內容簡介

     


    “巫鴻美術史文集”計劃收錄作者1979年至今關於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八十餘篇論文和講稿,按照年代編排,展現作者的研究軌跡,打破西方研究中國古代美術的傳統範式,通過探索新的觀念和方法,使這個學科的內涵更為豐富和復雜。


    繼《傳統革新》之後,《超越大限》為文集的第二卷,收錄作者1988年至1994年關於中國古代美術史的15篇論文和講稿,涉及城市、禮器、墓葬、宗教、地域美術等諸多方面,力求突破既有的研究範疇,在方法和理論上尋求創新,其目的不在於再造一種與西方傳統歷史寫作形式相類似的單線的歷史,而在於多角度地展現中國藝術的豐富、復雜與變化。在對馬王堆漢墓的解讀中,“原境”已不僅意味著一種物質性的結構關繫,還包括喪葬禮儀以及觀念的語境,而“禮儀中的美術”(art in ritual context)這個概念也從中產生;《何為變相?》這篇長文則將上述概念結合起來,將研究對像擴展到敦煌。《五嶽的衝突》觀照由自然地理到文化景觀的概念轉換與實踐。這類文章的重要性並不在於其具體的解釋,而在於體現出作者對於進一步拓展中國美術史研究視野的努力。


    除了《傳統革新》和《超越大限》,“巫鴻美術史文集”還出版了卷三《陳規再造》,下一步即將推出卷四《無形之神》與卷五《殘碑何在》,敬請關注。

    作者簡介
    巫鴻(Wu Hung),著名美術史家、批評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學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繫學習。1972—1978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繫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繫任教,於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教學,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2008年被遴選為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並獲美國大學藝術學會美術史教學特殊貢獻獎,2016年獲選為英國牛津大學斯雷特講座教授,2018年獲選為美國大學藝術學會傑出學者,2019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美術館梅隆講座學者,並獲得哈佛大學榮譽藝術博士。成為大陸赴美學者獲得這些榮譽的人。
    其著作包括對中國古代、現代藝術以及美術史理論和方法的多項研究,古代美術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1989)、《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1995)、《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1996)、《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2010)、《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2012)、《“空間”的美術史》(2018)、《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2019)等。

    巫鴻(Wu Hung),著名美術史家、批評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學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繫學習。1972—1978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繫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隨即在哈佛大學美術史繫任教,於1994年獲終身教授職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學亞洲藝術教學,執“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講席。2002年建立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並任主任,兼任該校斯馬特美術館顧問策展人。2008年被遴選為美國國家文理學院終身院士,並獲美國大學藝術學會美術史教學特殊貢獻獎,2016年獲選為英國牛津大學斯雷特講座教授,2018年獲選為美國大學藝術學會傑出學者,2019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美術館梅隆講座學者,並獲得哈佛大學榮譽藝術博士。成為大陸赴美學者獲得這些榮譽的人。


    其著作包括對中國古代、現代藝術以及美術史理論和方法的多項研究,古代美術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1989)、《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1995)、《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1996)、《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2010)、《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2012)、《“空間”的美術史》(2018)、《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2019)等。


     


    編者鄭岩,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唐美術史與考古學,主要著作有《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從考古學到美術史》《逝者的面具》等,合著有《山東佛教史跡》《中國美術考古學概論》《庵上坊》等。

    目錄

    13 中國早期文明研究中的一個問題
    14 從“廟”至“墓”——中國古代宗教美術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15 重述中國美術的故事
    16 漢明、魏文的禮制改革與漢代畫像藝術之盛衰
    17 徐州古代美術與地域美術考古觀念
    18 “大始”——中國古代玉器與禮器藝術之起源
    19 玉與中國文化:一種藝術史觀
    20 佛教美術如何植根中國?
    21 何為變相?——兼論敦煌藝術與敦煌文學的關繫
    22 敦煌172窟《觀無量壽經變》及其宗教、禮儀和美術的關繫
    23 禮儀中的美術——馬王堆再思
    24 五嶽的衝突
    25 經變與講經——唐代佛教美術、文學和禮儀的一個交接點

          


    13 中國早期文明研究中的一個問題


    14 從“廟”至“墓”——中國古代宗教美術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15 重述中國美術的故事


    16 漢明、魏文的禮制改革與漢代畫像藝術之盛衰


    17 徐州古代美術與地域美術考古觀念


    18 “大始”——中國古代玉器與禮器藝術之起源


    19 玉與中國文化:一種藝術史觀


    20 佛教美術如何植根中國?


    21 何為變相?——兼論敦煌藝術與敦煌文學的關繫


    22 敦煌172窟《觀無量壽經變》及其宗教、禮儀和美術的關繫


    23 禮儀中的美術——馬王堆再思


    24 五嶽的衝突


    25 經變與講經——唐代佛教美術、文學和禮儀的一個交接點


    26 超越“大限”——蒼山石刻與墓葬敘事畫像


    27 透明之石——中古藝術中的“反觀&rdquo圖像"

    媒體評論

    他的著作打破了按照材質分類,按照西方概念講述中國故事的傳統,從基本結構上改變了西方中國美術史傳統寫作的範式,正在構成一種具有歷史關懷的、生動新鮮的敘事。不僅如此,以他為代表的這一代學者甚至在對世界範圍內整個美術史學科的走向產生重要的作用。
    ——鄭岩(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

    巫鴻教授有關中國美術的相關研究,跨越上古與中古時期的墓葬美術、宗教美術與傳世書畫藝術,兼及史前時代的玉器文化與當代實驗藝術,其開拓領域之廣、研究力度之深,可謂前所未見。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當代人類學的思維與視角,創造性地將繪畫、雕塑、器物與建築有機整合為一體,從而發展出一套適用於美術史學科的、能夠打通微觀研究和宏觀敘事的“中層研究”方法論體繫,使圖像、器物與建築空間的研究能夠與人和時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聯通。
    ——李清泉(廣州美術學院美術研究所教授、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

        


    他的著作打破了按照材質分類,按照西方概念講述中國故事的傳統,從基本結構上改變了西方中國美術史傳統寫作的範式,正在構成一種具有歷史關懷的、生動新鮮的敘事。不僅如此,以他為代表的這一代學者甚至在對世界範圍內整個美術史學科的走向產生重要的作用。


    ——鄭岩(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


     


    巫鴻教授有關中國美術的相關研究,跨越上古與中古時期的墓葬美術、宗教美術與傳世書畫藝術,兼及史前時代的玉器文化與當代實驗藝術,其開拓領域之廣、研究力度之深,可謂前所未見。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當代人類學的思維與視角,創造性地將繪畫、雕塑、器物與建築有機整合為一體,從而發展出一套適用於美術史學科的、能夠打通微觀研究和宏觀敘事的“中層研究”方法論體繫,使圖像、器物與建築空間的研究能夠與人和時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聯通。


    ——李清泉(廣州美術學院美術研究所教授、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


     


    巫鴻並未把藝術品作為多樣而變化中的世界觀的圖解。相反,藝術品在他手裡成為了歷史中的演員和創造者,而不僅僅是歷史的標志物。


    ——伊萬蘭·卜阿(Yve-Alain Bois,哈佛大學美術史與建築史繫前繫主任,現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


     


    巫鴻希望的,是通過分析美術材料本身找到一條可以跟隨的線路,尋找視覺材料內在的演變路徑。換句話說,也就是把美術演變的軌跡從這些概念中剝離出來,在美術中說明一個精神性的“中國”。


    ——胡一峰(《中國文藝評論》雜志副主編、編輯部主任)


     


    他在方法論上兼具中國傳統美術史和美國美術史的研究方法的優點,重視人類學和美術學的跨學科融通,並且推陳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方法論。


    ——朱志榮(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繫教授、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巫鴻先生在解讀中國畫史名跡時不僅注意重新審視傳統的讀畫方式和內容實質,還充分注意到繪畫媒介形式的物質性特征,將繪畫置於一種由創作者、觀賞者共同參與動態過程,從而豐富和提升了鋻賞這幅名畫的內涵和意義。


    ——赫俊紅(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


    巫鴻認為作為處理歷史材料的研究者,*終能夠改變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術史的途徑並不是以抽像思維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論話語,而是通過對於歷史的具體的作品,通過考古材料,通過歷史上的書寫進行具體分析,從中提性的美術史的概念和敘事方式。


    ——雅昌藝術網


     


    巫鴻是一個有著特定的視角和興趣,並將這種視角和興趣沿用到的研究對像之中的學者。


     ——《燃點》


     


    在如今更趨多樣化的美國學界,芝加哥大學的巫鴻教授可謂是*活躍的一個中國藝術學者。他的研究領域跨越了古代與現當代的壁壘,以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貫穿始終並互為借鋻。


    ——《藝術新聞(中文版)》

    在線試讀

    超越“大限”
    ——蒼山石刻與墓葬敘事畫像(節選)
    (1994)

    1973年,山東省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在魯南蒼山縣西部發掘了一座古墓。根據1975年發表的發掘報告,該墓分為前後室,以60塊石板構築而成,其中10塊石板上刻有畫像。後室由一隔牆分為左右兩間,隔牆上開有兩個“窗”。前室平面為長方形(題記中稱之為“堂”),正面以3根立柱支撐一橫梁,形成兩個門洞。前室東壁開一龕,西壁開一側室,側室的正面也由3根立柱支撐一橫梁形成兩個門洞。一則238字的題記刻在側室門洞中央和右邊的立柱上。可以說,這段題記是目前所發現對漢代墓葬建築和畫像進行繫統解釋的文字材料。題記中有不少別字,也沒明確說出死者的姓名,其行文具有民謠風格。從這些特征,我們推斷這篇題記極有可能出自設計墓葬的工匠之手。已有許多中國學者撰文辨讀這篇題記,我在本文中所試圖做的是將這篇題記與墓中的10幅畫像聯繫起來。
    題記提到的畫面有兩幅在墓中找不到,包括後室頂的奇禽異獸與車馬,以及前室頂的瓜葉圖案。估計這兩幅畫像原計劃裝飾在墓室頂部,很有可能因為急於完工而被省略了。但這一現像卻更使我自信上文的推測,即這段文字應是工匠寫的,它記錄的是原來預期的設計而非實際的墓葬裝飾。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文字中對畫像設計的敘述從放置死者遺體的後室開始。根據題記,為後室設計的畫像皆屬於神話內容:標志方位的四神和天上的神獸將這間冰冷的石室轉換為一個微型宇宙,而雙交龍守衛在後室的入口處以保護尸體的安全。接著,藝術家又向我們講述了他對前室的設計,該室為圖像程序的第二部分提供了一個閉合的空間,其中所雕刻的喪葬車馬行列以兩幅畫來表現。在題記中,藝術家的口氣從對靜態事物的描寫轉為對一個禮儀過程的敘述,幅畫像刻在西壁,表現了一隊車馬從渭河橋上通過。漢代兩位著名的皇帝景帝與武帝,曾先後在渭河上修橋,以連接都城長安與城北的帝陵。皇帝死後,其靈車在皇家殯葬衛兵和數以百計官員的護送下通過該橋去往陵區,渭河因此成為人們心目中死亡的像征。遵循皇室的做法,蒼山墓的設計者也決定為畫像中的騎者標上官銜,但所標隻是些他所熟悉的地方官員的名稱。他還刻畫出死者妻妾們的形像,她們恭順地陪伴著丈夫的靈柩去往墓地。但是婦女必須乘船過河,因為男(陽)女(陰)有別,而水又代表陰性。

        



    超越“大限”


    ——蒼山石刻與墓葬敘事畫像(節選)


    (1994)


     


    1973年,山東省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在魯南蒼山縣西部發掘了一座古墓。根據1975年發表的發掘報告,該墓分為前後室,以60塊石板構築而成,其中10塊石板上刻有畫像。後室由一隔牆分為左右兩間,隔牆上開有兩個“窗”。前室平面為長方形(題記中稱之為“堂”),正面以3根立柱支撐一橫梁,形成兩個門洞。前室東壁開一龕,西壁開一側室,側室的正面也由3根立柱支撐一橫梁形成兩個門洞。一則238字的題記刻在側室門洞中央和右邊的立柱上。可以說,這段題記是目前所發現對漢代墓葬建築和畫像進行繫統解釋的文字材料。題記中有不少別字,也沒明確說出死者的姓名,其行文具有民謠風格。從這些特征,我們推斷這篇題記極有可能出自設計墓葬的工匠之手。已有許多中國學者撰文辨讀這篇題記,我在本文中所試圖做的是將這篇題記與墓中的10幅畫像聯繫起來。


    題記提到的畫面有兩幅在墓中找不到,包括後室頂的奇禽異獸與車馬,以及前室頂的瓜葉圖案。估計這兩幅畫像原計劃裝飾在墓室頂部,很有可能因為急於完工而被省略了。但這一現像卻更使我自信上文的推測,即這段文字應是工匠寫的,它記錄的是原來預期的設計而非實際的墓葬裝飾。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文字中對畫像設計的敘述從放置死者遺體的後室開始。根據題記,為後室設計的畫像皆屬於神話內容:標志方位的四神和天上的神獸將這間冰冷的石室轉換為一個微型宇宙,而雙交龍守衛在後室的入口處以保護尸體的安全。接著,藝術家又向我們講述了他對前室的設計,該室為圖像程序的第二部分提供了一個閉合的空間,其中所雕刻的喪葬車馬行列以兩幅畫來表現。在題記中,藝術家的口氣從對靜態事物的描寫轉為對一個禮儀過程的敘述,幅畫像刻在西壁,表現了一隊車馬從渭河橋上通過。漢代兩位著名的皇帝景帝與武帝,曾先後在渭河上修橋,以連接都城長安與城北的帝陵。皇帝死後,其靈車在皇家殯葬衛兵和數以百計官員的護送下通過該橋去往陵區,渭河因此成為人們心目中死亡的像征。遵循皇室的做法,蒼山墓的設計者也決定為畫像中的騎者標上官銜,但所標隻是些他所熟悉的地方官員的名稱。他還刻畫出死者妻妾們的形像,她們恭順地陪伴著丈夫的靈柩去往墓地。但是婦女必須乘船過河,因為男(陽)女(陰)有別,而水又代表陰性。


    當喪葬車馬行進到東壁時,死者的導從人員減少到家庭中的近親。此時他的妻妾已渡過像征生死界限的河流,正乘坐婦女乘坐的車——軿車——將丈夫的靈柩運至郊外。畫面描繪她們的送葬行列到達一個“亭”前面,一位官員前來迎候。亭在漢代現實生活中是旅行者駐馬歇腳的客棧,在這裡則像征死者的墳墓;而迎候的官員應當是墓葬的守衛者。在其他漢代墓地中我們發現墓前的石人胸前銘刻“ 亭長”的字樣,也有著同樣的含義。為了強調亭的這一特殊含義,藝術家采用了一個常見的漢畫主題,將其門扉表現成半閉半啟。幾個人物從門後看不見的地方探出身來,每個人手扶門扉,似乎要為死者打開尚關閉的半扇門。這一情節使我們聯想到鬼頭山石棺上的“天門”和四川蘆山王暉石棺前擋的裝飾。王暉220年,石棺其他各面裝飾像征宇宙的四神圖案,其前擋所飾的半啟之門則像征進入這個宇宙的入口。


    因此,蒼山墓前室中的這兩幅畫像是對葬禮的像征性描繪。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前一幅畫像表現了當地官員在正式的葬禮中送別死者的過程,後一幅畫像則反映了死者在親屬的伴陪下去往墓地的情景。送葬的隊伍在門扉半啟的亭前終止,進入這個建築就意味著死者已得到安葬——他在地下世界的生活也將由此開始。因此,在下一幅畫面中,死者以生人的形態出現,在墓中享用著豐盛的筵席。這幅刻在一個特意構造的壁龕中的“肖像”宣告了死者的復生:他現在“生活”在地下家園中並重新獲得了種種生人的欲望。這幅“肖像”引導出隨後一繫列畫像,表現死者所期待的來世已變為現實。我們看到死者在玉女的侍奉下欣賞樂舞以及盛大的出行活動。這兩幅畫像刻在墓葬入口橫梁的正、背兩面。一幅向外,一幅向內,它們表現了墓主人將永遠享有的悠閑生活的兩個重要方面。正像交龍護衛著後室一樣,墓門中柱上的神異動物護衛著前室。另外兩根柱子上刻畫了仙人和死者的子孫。這兩組人物並列在墓門兩側,似乎像征著由“ 大限”分隔開來的兩個世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蒼山墓的圖像程序包括三大部分,各有不同主題。部分是後室,畫像把這一轉化為一微型宇宙,但死者的尸體——他死後的存在形態——尚未經過轉化。第二部分為前室,兩壁對稱的畫像描繪了葬禮的過程,死者由此邁過另一個世界的門檻。接下去是第三部分,前室內外的畫像再現了死者在另一個世界的生活:他正在享受死亡帶來的快樂與奇跡。但是如果分開看,這一圖像程序中的和第三部分並非“敘事性”的,而是表現了靜止的“境地”與“狀態”。它們的圖像沒有形成時間意義上的連續體,而是揭示了這些特定境地與狀態中的景觀和含義。表現葬禮行列的第二部分則描繪了正在發生的、運動中的事件。但是,這一部分表現的到底是什麼?我們發現,這是漢代美術家對於“大限”的一個復雜的解釋,也許是目前所知的為復雜的解釋。


    在這裡,“ 死亡”不再是一瞬間的事情,而被表現為一個持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尸體被封閉在棺中以柩車運送,死者是看不見的。兩個關鍵的圖像對這一過程的時間性和空間性作出限定:“ 河”將這一過程與生者的世界分隔開來;“ 亭”又使這一階段與未來的世界相區分。這樣的對死亡或“ 大限”的理解與把死亡簡單地看成肉體功能的終止大相徑庭。準確地說,在這裡死亡或“ 大限”意味著一個過渡性的“ 禮儀過程”,將今生和來世連接成一個靈魂轉化的完整敘事。我們因此可以把這種表現方式稱作“ 過渡性敘事”(transitional narrative)。這種“ 過渡性敘事”反映了葬禮的結構與功能。許多人類學家都曾思考過禮儀(ritual)的含義與定義,雖然學者們對此還沒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在華琛(James Watson)看來,“ 所有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者大都將禮儀認定與轉化有關——尤其是與從一種存在狀態向另一種存在狀態的轉化有關”。在蒼山墓中,被轉化的是死者或其靈魂的狀態;使死者轉化的是“ 過渡性的”禮儀過程。華琛還說:“人們期望禮儀有一種具有轉化功能的力量。禮儀改變著人與事;禮儀過程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一個禮儀過程有其自身的空間與時段;因此,原來作為一種簡單閾限的“大限”必須成為復合性的,這樣纔能構成這種空間與時段。


    我們因此可以理解為什麼蒼山墓的兩個禮儀畫面刻意表現送死者渡“河”與將其送入“半啟之門”這樣的題材,也可以理解為什麼這兩個題材被刻畫在前室(墓葬的中央)。在如此突出的位置,這些畫面不僅構成一個獨立的空間和時段,而且建立了一個明確的視點以連接墓中、三兩部分的圖像。以葬禮為視點來看,世俗的世界和仙人的天堂都呈現為具有各自“特征”的靜態實體,而不是運動中的存在。正如一個在河中的遊泳者可以感受到水的流動,但向兩旁望去,卻隻能看到靜靜的河岸。對此遊泳者而言,流動的河水將分離的河岸連接成了一片完整的風景。我們可以將這一比擬用於對蒼山墓喪葬敘事圖畫的理解:表現死者的宇宙環境和表現靈魂未來“幸福生活”的畫面都是靜態的,非敘事性的,而中介區域描繪運動的畫面則將這些非敘事性的部分聯繫為一個連續統一體。由於這一聯繫,整套圖像變成敘事性的了。但同時,我們需要把這種敘事定義為“過渡性敘事”,因為敘事者的觀點既不是由此世界決定的,也不是由彼世界決定的,而是決定於陪伴著死者穿過“ 大限”的葬禮過程。


     



     


    透明之石


    ——中古藝術中的“ 反觀&rdquo圖像(節選)


    (1994)


     


     


    今日的南京市附近座落著十餘座建於6世紀早期的巨大陵墓,它們是梁朝(502557 年)皇帝和皇子們輝煌過去的歷史見證。這些陵墓有著共同的特點,一般在封土前立有三對石制紀念物。首先是一對石獸,依墓主的地位或為麒麟或為天祿。石獸安置在由兩個石柱構成的闕門前,石柱頂部下面的一塊長方形石版上刻有墓主的姓名和頭銜。後是兩座相對石碑,碑文記載了墓主的生平和事跡。這些成對的石刻夾持著通向墓塚的中軸線,即稱為“神道”的禮儀通道。如它的名稱所示,“神道”並非為生者所建,而是像征死者靈魂所將經過的道路。這是因為當時人們相信在葬禮中,送葬行列護送著死者靈魂通過劃分生死界線的闕門,沿著神道從死者故居來到他的新宅。


    一千五百餘年過去了,這些陵墓都已成為廢墟。石獸矗立在稻田裡。石碑損斷,碑銘斑駁離落。而神道,盡管從來沒有以物質性的形態出現,而僅是通過周圍的石刻得以界定,則似乎超越了歲月的磨蝕。隻要那些成對的紀念物——哪怕是其殘骸——仍然存在,任何一個來訪者都會辨認出這條“ 道路”。而來訪者的腳步,或是他的目光,會沿著這條通道延伸。和古人一樣,他首先會遇到那對石獸,它們彎曲的身體形成一個流暢的S形輪廓,圓睜的雙目和大張的巨口使得這些神獸令人驚畏。和3世紀以前笨重的漢代石獸相比,這些齊梁石刻的美感是精神上而非純物質的,所表現的是瞬間的神態而非永恆的存在。它們強調個性而非程式:與其是千篇一律地模擬已存在的形式,它們綜合現實與超現實因素以凸現一種特殊情趣。這些石雕栩栩如生的神態甚至減輕了墓地應有的肅穆之氣。立在闕門之前,這些神奇怪獸像是剛從門內遽然出現,驚訝於它們所面對的世界。


    這些石雕的生動形像使它們擁有了豐富的傳說:人們反復敘述曾看見它們從基座上騰空躍起。有記載說,梁朝建陵——也就是梁朝建立者蕭衍的父親的陵墓——前的石獸在546年突然立了起來,在闕門下和一條巨蛇進行了殊死的搏鬥,其中一隻石獸還被這條怪蛇所傷。這件事情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它被載入了官修史書中,同時還見於當時著名詩人庾信的作品。這一傳說以及其他有關的故事顯然淵源於石獸的驅魔功能,同時也解釋了它們隨著時間推移而難以幸免的風化傷損。但盡管如此,這類奇異事件仍然不免導致帶有政治色彩的解釋。因此,當另一起類似事件被報告到朝廷時,一些大臣認為這是一個好兆頭,而皇帝則懷疑這是民間反叛的預兆。兩種解釋的隱含邏輯都是相信石獸能夠給生者帶來上天預示。


    越過這些石獸,參觀者就置身於石柱前了。如上文所言,兩根石柱柱頭下都有用來刻銘的一方平板。如圖27.3a 和圖27.3b 所示,梁武帝之父墓地中石柱上的碑文如下:“太祖文皇帝之神道。”銘文的內容沒有絲毫新奇之處。令人奇怪的是銘文書寫的方式:左石柱上的銘文按照正常的書寫格式,但右石柱上的銘文卻是反文。盡管這兩段銘文的內容是相同的,但它們的視覺效果則截然不同。左石柱上的銘文顯示為由若干詞彙所組成的連貫、可讀的文本。但右石柱上的銘文乍一看去隻是一些孤立的、不可讀的符號。兩組銘文的可讀與不可讀性導致了閱讀上的時間順序:盡管二者在神道上是同時所見,但在對它們的理解上必然有一個先後順序。對於一個識字的人來講,閱讀左石柱上的正書銘文用不了幾秒鐘,但要理解右石柱的銘文則需要找到線索。這種線索見於兩件銘文間的視覺的與物質的對應關繫:它們對稱的放置和相互呼應的形式表明了不可讀的銘文是可讀銘文的“鏡像”。其結果是參觀者下意識地依據左柱上的正書銘文來理解右柱上反書銘文的內容。


    一旦參觀者意識到這兩件銘文是“ 同樣”的,也就沒有必要再繼續逐字進行比較。因為不可讀的銘文通過其鏡像已變為可讀。換言之,反書銘文內容的神秘性已經消失了:它不過是把一篇正常銘文反過來書寫而已。仍然存在的是其“閱讀”的神秘性:它不但變得可讀,而且如果從它的“背面”——也就是從石柱的另一面——來閱讀的話,它的格式甚至是正常的。一旦有了這種啟示,反書銘文就從一個有待破譯的主題轉變為一個刺激想像力的東西了。在這些刻劃符號的引導下,參觀者的思緒被領到門的另一邊。他忘卻了固態、堅實的石頭的存在,在他腦中,厚重的石板已經不知不覺地變成了一塊“透明”之石。


    所有的這些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心理遊戲和一種很主觀的解釋,但對本文要討論的六朝喪葬藝術和文學作品說來,這類知覺上的轉換並不乏見。在葬禮儀式中,上文中提到的“參觀者”事實上是作為一位哀悼者出現的。這種身份使他不可避免地考慮喪禮的像征意義以及喪葬建築和器物的功能。是誰能在某一位置上“正面地”閱讀反書銘文呢?換句話說,是誰處在闕門的另一邊向外看呢?


    任何一扇門總將空間分成內外兩個部分。對墓地而言,一個闕門則是將空間分為生者和死者的兩個世界。石柱上的正、反書銘文位於這兩個世界的連接處以及從大門內外相對方向發出視線的交彙點。哀悼者的“自然”視線從大門之外向墓地內部延伸,在他的想像中,處在在神道那一端的死者的視線則是這一“自然”視線的逆轉。對他來說死者的位置是明確的:不但他的尸體埋在神道那一端,他的生平也銘刻在那裡的墓碑上。


    這裡重要的一點是,這一想像性的閱讀和視覺過程使得哀悼者在心理上經過一個從此世界到彼世界的位移。面對不可讀的反書銘文,他的日常生活中的正常邏輯被衝擊和動搖。對於兩種銘文之間相互映照關繫的發現使他自然而然地幻構出一個生死對立的強烈比喻。而他對兩個銘文的順序閱讀則導致了從外到內的時序轉移。當這種構想使他將自身置於大門那一邊的時候,他的立足點已經與死者等同,他的思維和敘事可以從死者的角度出發。闕門的功用因此不僅僅是分割兩個空間和兩個世界:作為一個靜態的、物質的界限,它是容易被通過的,但它永遠保持它的存在;但是作為禮儀中的一個有機部分,如果闕門完滿地完成它的像征意義,這種完成將取消它的物質性存在。這種像征性轉變的前提是生者必須拋棄自身身份,接受另一世界的視點。這樣他纔能進入墓地而不侵犯它,這樣他纔能不僅向死者致敬,而且能為死者代言。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