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保健/养生
     体育/运动
     手工/DIY
     休闲/爱好
     英文原版书
     港台图书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電影學院005:電影史:理論與實踐:(最新修訂版)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影視/媒體藝術
    【市場價】
    552-800
    【優惠價】
    345-500
    【作者】 (美)羅伯特·C·艾倫、道格拉斯·戈梅裡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影視/媒體藝術  影視理論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069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0280694
    作者:(美)羅伯特·C·艾倫、道格拉斯·戈梅裡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6年08月 

        
        
    "

    編輯推薦






    少數探討電影史研究方法的學術著作本書甫出,便受到歐美電影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和熱烈歡迎,它恰好符合當代西方理論潮流的發展方向。


    案例豐富有趣 
    本書介紹了許多有趣的案例,如:美國首次保存影片的努力是為了電影藝術嗎?鮑特是敘事性剪輯風格的“祖父”嗎?愛迪生在電影技術發明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好萊塢為什麼要投資德國導演拍攝“高級藝術片”?通過這些鮮活、生動的案例,讀者能深刻理解到運用不同觀念方法所能得出的豐富結論,開闢出的新的電影史研究視野。



    特別增加“史學與爭鳴:重構中國電影史學”部分 
    譯者特別為*版增加了八十餘頁附錄,將國內的電影史研究狀況以及“重構中國電影史學”面臨的方法論問題作出了詳細的介紹。這些文章曾發表於《當代電影》,是對中國電影史研究的*思考,並且,作者都是中國電影史學界的名家。他們或多或少都受到《電影史:理論與實踐》的影響,有的文章更直接引用了這本書。


     
    內容簡介

    本書從實在論的哲學高度,全面考察以往的電影史研究方法,清晰梳理美學、經濟、技術、社會諸種生成機制,徹底更新了電影史學的問題框架和研究範式。同時,作者例舉多種視野獨特的個案研究,作為理論的實踐,使讀者能夠以全新的視點認識電影的歷史。


    新版本特別增加了五十餘幅插圖以及國內重要學者對“重構中國電影史學”的*思考,這些探討的前沿性、指導性以及對未來中國電影史學研究的影響都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羅伯特·C·艾倫(Robert C. Allen),北卡羅來納大學歷史繫教授,主要研究美國大眾娛樂與流行文化史,著有關於美國廣播電視史的《話說肥皂劇》,關於美國19世紀與20世紀早期大眾戲院的《令人不快的愉悅:雜耍表演與美國文化》。他開設有美國影視媒體史,全球化與民族身份,美國家庭社會變遷,社會與文化歷史比較等課程。

    道格拉斯•戈梅裡(Douglas Gomery),馬裡蘭大學美國廣播與電影圖書館(世界五大廣播圖書館之一)資深學者、榮休教授,曾在馬裡蘭大學教授傳播學,為《村聲》雜志撰稿,出版了十餘本關於美國媒體經濟學與歷史學的著作,如《好萊塢制片廠制度史》、《聲音的到來》等,大量著作已被翻譯為八種語言。

    譯者簡介

    著者簡介


    羅伯特·C·艾倫(Robert C. Allen),北卡羅來納大學歷史繫教授,主要研究美國大眾娛樂與流行文化史,著有關於美國廣播電視史的《話說肥皂劇》,關於美國19世紀與20世紀早期大眾戲院的《令人不快的愉悅:雜耍表演與美國文化》。他開設有美國影視媒體史,全球化與民族身份,美國家庭社會變遷,社會與文化歷史比較等課程。 


     


    道格拉斯•戈梅裡(Douglas Gomery),馬裡蘭大學美國廣播與電影圖書館(世界五大廣播圖書館之一)資深學者、榮休教授,曾在馬裡蘭大學教授傳播學,為《村聲》雜志撰稿,出版了十餘本關於美國媒體經濟學與歷史學的著作,如《好萊塢制片廠制度史》、《聲音的到來》等,大量著作已被翻譯為八種語言。


     


    譯者簡介


     


    李迅,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從事外國電影和電影理論研究,著有《當代美國獨立電影的類型化轉向》、《當代歐美名片評析》(合著)和Lights! Camera! Kai Shi!——In Depth
    Interviews with China’s New Generation of Movie Directors(合著)等。

    目錄
    簡目
    作者序
    部分閱讀、研究和撰寫電影史
    章作為歷史的電影史
    第二章研究電影史
    第三章閱讀電影史
    第二部分傳統的電影史研究方法
    第四章美學電影史
    第五章技術電影史
    第六章經濟電影史
    第七章社會電影史
    第三部分做電影史
    第八章撰寫電影史
    第九章重新整合電影史

    簡目


    作者序


    部分閱讀、研究和撰寫電影史


    章作為歷史的電影史


    第二章研究電影史


    第三章閱讀電影史


    第二部分傳統的電影史研究方法


    第四章美學電影史


    第五章技術電影史


    第六章經濟電影史


    第七章社會電影史


    第三部分做電影史


    第八章撰寫電影史


    第九章重新整合電影史


    第十章選讀指導


     


    交響與爭鳴:重構中國電影史學


    上篇觀念與方法


    下篇實踐


     


    譯編後記


    跋(代) 電影研究的“歷史轉向”:理論與方法   by孫紹誼  


    出版後記


     


    目錄


    作者序


    部分閱讀、研究和撰寫電影史


    章作為歷史的電影史


    1.1作為電影研究一個分支的電影史


    1.2歷史研究的本質


    1.3歷史知識和科學知識


    1.4約定論對經驗論的批評


    1.5實在論的反應


    1.6作為電影史理論的實在論


    第二章研究電影史


    2.1電影學術的歷史


    2.2影片證據


    2.3電影史研究的對像


    2.4影片之外的證據


    第三章閱讀電影史


    3.1敘事的電影史


    3.2閱讀電影史


    3.3閱讀即質疑


    3.4個案研究:批美國電影史學家


    3.5總看法


    3.6電影史和關於技術的流行話語


    3.7技術和成功


    3.8電影史著作和征訂出版


    3.9結論


    第二部分傳統的電影史研究方法


    第四章美學電影史


    4.1美學電影史中的唯傑作傳統


    4.2電影史和電影理論


    4.3現實主義(巴贊理論的形態)


    4.4唯傑作傳統和作者論


    4.5唯傑作論對歷史語境和歷史變革的看法


    4.6對唯傑作論的批評


    4.7符號學和電影史


    4.8走向美學電影史的重建


    4.9風格


    4.10  互文本背景


    4.11   生產方式


    4.12   作者


    4.13   電影圈內的美學話語


    4.14   個案研究:《日出》的背景


    4.15   茂瑙的傳記式傳奇


    4.16   美國評論話語中的德國電影


    4.17   德國導演與“高級藝術片”


    4.18   茂瑙和福克斯的策略


    4.19   論及《日出》的話語


    4.20   結論


    第五章技術電影史


    5.1“偉人”論和技術決定論


    5.2技術變革的經濟學


    5.3個案研究:聲音的到來——對技術變革的分析


    5.4對技術變革經濟學的重新思考


    第六章經濟電影史


    6.1馬克思主義批評


    6.2工業分析


    6.3個案研究:美國電影工業的形成


    6.4結論


    第七章社會電影史


    7.1誰制作了影片,為什麼制作這些影片:


    影片生產的社會史


    7.2誰看了電影,怎樣看的,為什麼去看:


    看電影的歷史


    7.3什麼讓人看到了,怎樣讓人看到的,
    為什麼


    讓人看到:作為文化記錄的電影的歷史


    “形像”研究


    “電影怎樣反映社會:克拉考爾與德國電影


    經驗主義者對克拉考爾的批評


    經驗主義的替代物:內容分析


    觀影心理學


    7.4人們對電影說了些什麼,誰說的?


    為什麼目的說的?


    7.5作為社會機構的電影業與其他社會機構


    一直有著什麼樣的關繫?


    7.6個案研究:明星——電影史中的角色


    明星是什麼?


    促銷


    宣傳品


    影片


    批評與評論


    結論


    第三部分做電影史


    第八章撰寫電影史


    8.1項目一技術變革的歷史:


    有聲電影來到密爾沃基


    8.2項目二地方電影放映的經濟學:院線


    8.3項目三地方社會史:


    兩個城市中觀影活動的早期形式


    8.4可供研究地方電影史使用的資料來源


    名錄


    火災保險圖


    地方志 


    地方報紙


    電影行業報紙


    公立檔案


    采訪


    照片


    第九章重新整合電影史


    9.1個案研究:美國真實電影的早期階段


    重新描述真實電影


    作為另類實踐的真實電影


    真實電影的技術語境


    德魯小組的由來


    真實電影和電視廣播網


    生成機制間的關繫


    真實電影的命運


    結語:真實電影中諸種生成機制的相對作用力


    第十章選讀指導


    10.1作為歷史的電影史


    10.2研究電影史


    10.3閱讀電影史


    10.4美學電影史


    10.5技術電影史


    10.6經濟電影史


    10.7社會電影史


    10.8撰寫電影史


     


    交響與爭鳴:重構中國電影史學


    上篇觀念與方法


    1. 走近電影  走近歷史


    2. 關於深化中國電影史研究的斷想


    3. 電影史學發展談:細節、建構、環境


    4. 電影史學的興起與發展


    5. 史學範式的轉換與中國電影史研究


    6. 後編年體史體裁與深度闡釋


    7. “開放的電影史觀念”主導的路徑標識


    下篇實踐


    1. 與電影史對話——“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工程”


    2. 戲曲電影《定軍山》之由來與演變


     


    譯編後記


    跋(代) 電影研究的“歷史轉向”:理論與方法  by孫紹誼  


    出版後記

    前言
    一直到1960年,還沒有幾所大學開設電影研究課程。那時,電影學術隻是影迷和一些勇敢的大學教師的領域。這些大學教師對電影的熱愛促使他們“額外”教一些電影課並寫一些有關電影的文章。如今,在主要的大學中,一門電影課都不開的已很少有了。近100所高校設有電影研究和/或電影制作的各種學位。圖書館的書架似乎已承受不住過去二十年中電影書籍出版量激增帶來的重壓。各種學術期刊則展現了更為專業化的、把電影當作藝術形式、當作工業機構、當作大眾傳媒和社會力量的研究方式。一句話,電影作為學術研究的一個領域已臻成熟。
    任何一個新學科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對本學科研究的方式方法、成就和缺點的清醒認識。我們相信,電影史研究已經到了應該審視過去提出的電影史問題以及審視過去賴以回答這些問題的方法的時候了。這便是本書所要起的作用。
    由於本書是這類書籍的本,因此簡要談一下它的目的還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不是一部按年代順序編寫的電影史;或者毋寧說,它建立了一種可以更有益地閱讀和介紹電影史的語境。本書的主題是歷史角度的電影研究,而不是電影本身。當我們用取自電影史的具體例證來說明一些論題、疑難和方法的時候,我們從不自認為已把整個電影史涵蓋無遺。

    一直到1960年,還沒有幾所大學開設電影研究課程。那時,電影學術隻是影迷和一些勇敢的大學教師的領域。這些大學教師對電影的熱愛促使他們“額外”教一些電影課並寫一些有關電影的文章。如今,在主要的大學中,一門電影課都不開的已很少有了。近100所高校設有電影研究和/或電影制作的各種學位。圖書館的書架似乎已承受不住過去二十年中電影書籍出版量激增帶來的重壓。各種學術期刊則展現了更為專業化的、把電影當作藝術形式、當作工業機構、當作大眾傳媒和社會力量的研究方式。一句話,電影作為學術研究的一個領域已臻成熟。


    任何一個新學科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對本學科研究的方式方法、成就和缺點的清醒認識。我們相信,電影史研究已經到了應該審視過去提出的電影史問題以及審視過去賴以回答這些問題的方法的時候了。這便是本書所要起的作用。


    由於本書是這類書籍的本,因此簡要談一下它的目的還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不是一部按年代順序編寫的電影史;或者毋寧說,它建立了一種可以更有益地閱讀和介紹電影史的語境。本書的主題是歷史角度的電影研究,而不是電影本身。當我們用取自電影史的具體例證來說明一些論題、疑難和方法的時候,我們從不自認為已把整個電影史涵蓋無遺。


    寫這本書的初動力來自我們作為電影史教師所受到的挫折。我們的學生全都非常熱切地把他們在電影史著作中讀到的東西看作是的和無可爭辯的真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認為,對電影史學家的方法、哲學取向、立論依據或結論提出質疑是大逆不道的事。而通史型文本對提出質疑、引導研究、分析證據和作出概括的過程一直避而不談,從而對上述問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感到,一本著作必須(1)把電影史置於一般歷史研究的語境之中,(2)使讀者了解電影史學家所面臨的特定的有時是獨一無二的難題,(3)全面考察以往的電影史研究所采用的各種方法,(4)提供各種類型的電影史研究實例。我們的目標是使電影史學生在閱讀電影史著作時變得更加敏銳、更有鋻別力,並引導他們著手研究和撰寫電影史。由於在高校課堂上,對電影史的迷戀超過了對它的清醒研究,因此我們也相信,這樣一本書將對那些對電影和電影史研究感興趣的讀者非常有用。


    關於電影史研究,有一點很令人興奮(這一點使電影史研究獨立於其它史學分支),那就是它幾乎可以從任何一個地方著手研究。雖然有些電影史研究項目的確需要使用珍貴影片或電影資料館的資料,但也有一些研究隻需依靠從幾乎任何一個社區都能獲得的資料來源——當然還有研究者的想像力和不屈不撓的一股韌勁。基於這一原因,我們希望打破電影史的生產者(電影史著作的作者和電影史課程的教師)與電影史的消費者(電影史的讀者和電影史課程的學生)之間的差別。應該鼓勵學生去調研地方電影史的方方面面,以此進入電影史的研究領域。因此,第八章包括了地方電影史研究的一些實例和尋找地方資料來源的指南。我們認為,實際操作一下電影史能使人們發現,電影史學家不是不會犯錯誤的神明,他們僅僅是好刨根問底的凡人。


    本書並不想建立某一種指導電影史研究的方法。世上不存在正確的電影史研究方法,不存在隻要采取“正確的”觀點去寫作,所有電影史中的“事實”便會真相大白的“超歷史”。所有模型和方法——甚至我們在以下各章采用的那些——都有它們的長處和短處。在究竟是什麼東西使歷史得以“運作”這一問題上,所有的模型和方法都有各自既定的假說,而且都基於某些特定的概念。就獲得電影史的全部“事實”而言,這是一項徒勞無益的工作,因為“全部事實”的範圍是無限的。我們希望表明,電影史學家並不是在真空裡工作的。他們采用的電影史研究方法無不受其文化、趣味和哲學取向的影響。研究歷史需要判斷力,而不僅僅是傳達事實。同樣,我們也試圖說明,閱讀電影史就是一種判斷行為,它要求讀者的主動介入。


    我們承認,電影是一種過去和現在都是多面性的現像,它同時是藝術形式、經濟機構、文化產品和技術繫統。從傳統觀點看,這些方面的每一個一直都是電影史研究中互不相干的次學科。基於這一事實,我們把對電影史研究的討論分成四章:美學的、技術的、經濟的和社會的。雖然這肯定不是以往做過的的分類,但它的確代表了時至今日電影史研究的主要脈絡,並且提供了一種把方法、問題和機遇分門別類的有益方式。而這些方法、問題和機遇還聯繫到更為廣泛的電影史研究。然而,這種分類所帶來的說明上的便利卻不應該掩蓋這樣一個事實,即無論何時電影都同時是所有上述四個範疇的總和:它是一個繫統。理解這一繫統是怎樣運作的以及它是怎樣隨時間進程發生變革的,意味著不僅要理解電影中個體成分的運作情況,而且也要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第九章便是(盡管還是初步的)直接論述電影史繫統性的一個嘗試,並用一個研究個案來結束本書。


    本書作為一個整體明顯地側重美國電影,這是我們有意為之的。電影史的大部分普通讀者和學生對好萊塢電影的熟悉程度遠遠超過其它國家的電影。因此,我們認為使讀者了解一定量的電影史基本知識是理所應當的。大多數用英文撰寫的電影通史著作——無論是美國,還是其它國家出版的——都把美國電影置於突出位置。由於本書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閱讀電影史的指導性讀物,因此我們似乎更應該強調讀者在通覽電影史時常踫到的那些歷史現像。側重美國電影還很容易在各章之間和個案研究之間構成某種連貫性,並使讀者看到不同歷史時期之間和電影史的各種研究方法之間的聯繫。側重美國電影的有史學說服力的理由也許就是好萊塢電影在經濟上、美學上和文化上極大地影響了世界電影史這一事實。美國傳播媒介的經濟力量是隨著好萊塢在十年代就成為主要的電影生產中心而崛起的。這種力量之強,致使一些學者一直稱其為“文化帝國主義”。“好萊塢風格”不僅僅是美國電影的專有術語,而且也被人用來評述在莫斯科、東京和孟買生產的許多影片。


    本書的構成還包括了一些必要的注釋。雖然每一章都是獨立的,但較後的各章還是多少有點依賴於稍前各章中解釋過的概念和詞彙。因此,讀者大概會發現按章節順序閱讀是非常有益的。本書分為三個部分。部分(、二、三章)審視作為一門學科的電影史研究的性質,以及讀者在閱讀任何一部電影史著作時應該意識到的問題。第二部分(第四、五、六、七章)分別討論美學電影史、技術電影史、經濟電影史和社會電影史中包含的方法、問題和機緣。第三部分(第八、九、十章)考察在研究電影對特定社區的影響時人們可能采用的調研方式,並嘗試用實在論的哲學觀點來重新整合電影史;後一章介紹有關的文獻。


    本書的規劃和撰寫是以搭檔方式合作完成的。我們二人分別對各自撰寫的部分負責。羅伯特·艾倫撰寫的是、三、四、七、九章;道格拉斯·戈梅裡是二、五、六、八、十章。第八章中達勒姆個案研究所采用的材料是以羅伯特·艾倫尚未發表的研究為基礎的。


     


    羅伯特·C·艾倫的致謝詞


    盡管我們共同策劃了本書的寫作並且相互評閱了彼此的文稿,但我們對各自章節的研究和寫作卻是獨自進行的。因此,我們在此分別向給予我們幫助的同事和朋友致以謝意。我撰寫的個案研究(見第三、四、七、九章以及第八章中對北卡羅萊納州達勒姆市早期觀影活動的研究)所采用的許多材料都來自原始研究,為此我要感謝很多個人和組織的大力協助。這些組織有北卡羅萊納大學圖書館的北卡州收藏部和達勒姆公立圖書館、國會圖書館手稿部;在尋找和復制照片資料方面提供幫助的有紐約市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


    在我頻繁往返紐約的研究旅行期間,丹和凱茜·利伯夫婦好心地為我提供了一個在紐約的“家”。我的嶽父嶽母迪克和基蒂·亞當斯的允諾使我總能在愉快地探訪我在華盛頓的那個“家”的同時兼顧我的研究工作。帕特裡夏·齊默爾曼以其對真實電影和業餘電影制作實踐的研究為我提供了建設性的評論。羅伯特·德魯允許我對他做了涉及面非常廣泛的采訪。他還提供了第九章中的一些照片。在我研究瓊·克勞馥時,我從喬安娜·耶克關於三十年代好萊塢的百科全書般的知識中獲益匪淺。我極為幸運地得到了三位聰慧可靠的研究生的幫助,他們是勞裡·舒爾策、羅比·伯頓和馬克·韋斯特。特別應該提到的是,當我在好萊塢的研究旅行中遭遇交通事故後,愛德華·布拉尼根和羅貝塔·基梅爾接納並看護了我三天。


    其他一些人在我撰寫本書的準備過程中給我提供過支持和協助。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我慶幸有一位樂於助人、善解人意的繫主任約翰·R.比特納,以及那些幫助過我的同事,特別是戈勒姆·金登。在倫敦,羅伊·阿姆斯促使我修改了部分章節。此外,這個城市會使我永遠聯想起珍妮·道格拉斯的殷殷好客之情。查爾斯·裡德以其歷史學家的眼光閱讀了本書的章。對我來說,這是非常必要的。我想,道格拉斯會同我一起感謝那些評閱過我們手稿的人:菲爾·羅森(哥倫比亞大學)、馬歇爾·多伊特爾鮑姆(珀丟大學)、克莉斯琴·湯普森(威斯康星大學)以及珍妮·斯泰格(特拉華大學)。他們的許多富有見地的評論和恰當仁厚的批評使我們獲益良多。


    後,再說幾句套話,我要特別感謝兩個人:我的母親——她那富於愛心的支持和鼓勵長久以來是我工作的動力,和我的妻子艾麗森——四年來,她以無與倫比的寬厚和善意的幽默反復閱讀、評論、校對了書稿,並且在我處於困境時給予我安慰。


     


    道格拉斯·戈梅裡的致謝詞


    我要感謝許多人在本書準備期間對我提供的幫助。第二、五、六、八章中采用的許多材料都基於過去十年間我做的一些研究。我想感謝所有那些在我的許多研究旅行、資料查尋以及對有關人士的采訪中給予我幫助的人。他們人數之多,實在難以在此一一列出。其中特別要感謝現代藝術博物館、喬治城大學、戲劇史學會和國會圖書館的工作人員。


    我要感謝我的前任領導托馬斯·艾爾沃德(他給予我專門的時間來完成寫作本書的計劃)。還要感謝我的現任領導帕蒂·吉萊斯皮(她曾給予我適時的鼓勵)和拉裡·利奇蒂(他給我解釋了這個世界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


    像鮑比一樣,我也要感謝那些評閱過本書手稿的人:菲爾·羅森(哥倫比亞大學)、馬歇爾·多伊特鮑姆(珀丟大學)、克莉斯琴·湯普森(威斯康星大學)以及珍妮·斯泰格(特拉華大學)。


    後,我想把本書獻給瑪麗琳·穆恩。她提供了有益並且很有學術價值的建議,以及雪中送炭般的同情心。但是,她的貢獻在於她用自己清晰而富於見地的工作給別人以靈感和啟發。如果我在本書中的貢獻堪稱一流的話,那麼這將歸功於瑪麗琳·穆恩的工作。謝謝你,瑪麗琳。


    北卡羅來納州 查佩爾希爾 羅伯特·C·艾倫


    馬裡蘭州 科勒吉帕克 道格拉斯·戈梅裡


    1984年9月

    在線試讀

    電影研究的“歷史轉向”:理論與方法

    新世紀之交,值電影跨越百年之機,主要依附於學府機構的美英電影研究界也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逐步確立自身合法地位的電影研究學科進行了反思。在這場不乏前瞻性的反思中,首先受到質疑的是七十年代以來流行於電影學科的以符號學、心理分析、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等歐陸學說為基礎的“宏大理論”(grand theory)。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諾埃爾·卡羅爾(Noel Carroll)編輯出版的《後理論:重構電影研究》和克裡斯汀·葛蘭希爾(ChristineGledhill)、琳達·威廉姆斯(Linda Williams)主編的《重構電影研究》是“宏大理論”批判的集成,兩書不僅對歐陸理論和以其為基礎形成的學術套語譏諷犀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近年來美英電影研究的“歷史轉向”(historical turn)趨勢,亦即電影史和電影史寫作逐漸從“宏大理論”的蔭佑下浮出,重新成為眾多電影學者討論和研究的重點。2004年,伴隨美英規模的學科組織“電影研究學會”(Society forCinema Studies)應情勢的變化更名為“電影與媒體研究學會”(Society for Cinema Media Studies),學會季刊《電影雜志》(CinemaJournal)也在春季號和秋季號的“焦點”(In Focus)專欄彙集了一批有影響的電影學者,就電影學科在美英的發展狀況和電影研究的“歷史轉向”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電影研究的“歷史轉向”:理論與方法


     


    新世紀之交,值電影跨越百年之機,主要依附於學府機構的美英電影研究界也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逐步確立自身合法地位的電影研究學科進行了反思。在這場不乏前瞻性的反思中,首先受到質疑的是七十年代以來流行於電影學科的以符號學、心理分析、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等歐陸學說為基礎的“宏大理論”(grand theory)。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諾埃爾·卡羅爾(Noel Carroll)編輯出版的《後理論:重構電影研究》和克裡斯汀·葛蘭希爾(Christine
    Gledhill)、琳達·威廉姆斯(Linda Williams)主編的《重構電影研究》是“宏大理論”批判的集成,兩書不僅對歐陸理論和以其為基礎形成的學術套語譏諷犀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近年來美英電影研究的“歷史轉向”(historical turn)趨勢,亦即電影史和電影史寫作逐漸從“宏大理論”的蔭佑下浮出,重新成為眾多電影學者討論和研究的重點。2004年,伴隨美英規模的學科組織“電影研究學會”(Society for
    Cinema Studies)應情勢的變化更名為“電影與媒體研究學會”(Society for Cinema
    & Media Studies),學會季刊《電影雜志》(CinemaJournal)也在春季號和秋季號的“焦點”(In Focus)專欄彙集了一批有影響的電影學者,就電影學科在美英的發展狀況和電影研究的“歷史轉向”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換一種角度看,電影後百年時期美英電影學界的這種歷史轉向或許也反映了更廣泛意義的“範式轉型”(paradigm shift)。如果說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在科學哲學基礎上提出的範式轉型必須以現存範式的危機為條件的話,那麼,電影後百年時期的“危機”不僅反映在宏大理論面對日益豐富復雜的電影創作實踐逐漸顯現了闡釋的僵化和教條,而且也體現在數字技術的出現和成熟迫使電影學者重新思考一繫列形成於膠片電影制作、發行、放映(接受)基礎上的觀念和理論。僅以文本為例。從其脫胎自傳統人文、社會科學而自成獨立學科起,電影研究的對像就是以膠片為介質、以放映機投射到銀幕上、在暗黑劇院裡群體觀看的電影文本。但是,這一文本在很大程度上卻因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被邊緣化了。傳統電影文本不僅會因數字化而改變形態(如字幕、版本、畫面縱橫比、色彩明暗和聲音,乃至鏡頭和敘事的互動變化等),更會因為數字化所帶來的展示平臺和觀看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異。換言之,後百年時期電影學科的“危機”恐怕是傳統研究對像的消失:文本在哪裡?哪一個是文本?哪一種語境下的文本?範式轉型帶動了歷史的思考。在“歷史轉向”的大語境下,關於早期電影及其歷史的討論和寫作成了很多學者共同的旨趣。不過,後百年時期對早期電影的關注,無論在問題提出還是在歷史思考方面,都具有明顯的當代特征。除了對檔案材料和手資料重要意義的強調、並以此凸現與重理論輕資料的“宏大理論”派的區別外,“早期電影熱”中提出的很多問題,明顯得益於此前電影研究的理論洗禮,並不僅僅局限於事實的考證、資料的考據、被遺忘文本和人物的鉤沉挖掘以及簡單的史料歸納整理。2006年4月在伊利諾斯大學芝加哥分校、2008
    年2 月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別舉行的“全球主義和電影史”(Globalism
    and Film History)、“跨越邊界:反思默片”(Border Crossings:
    Rethinking Silent Cinema)專題會議正是以問題和觀念推動早期電影思考和電影史寫作的例證。應該說,全球性和邊界跨越對電影而言從不陌生,自誕生伊始電影就和全球旅行密不可分,現代工業和資本的跨國性決定了電影的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特征。但後百年時期對電影跨越邊界現像的重新思考,從根本上說導源於當代全球化速率的加快和全球化問題儼然已成為當代政治、經濟、文化討論的焦點。以“全球主義”和“跨越邊界”來命名主題為電影史的會議,其目的顯然意在從相互關繫、語詞融彙、對話競爭以及權力的非均衡秩序等角度重新審視早期電影在何種程度上促成或影響了文化全球化進程,同時又如何重新定義了全球和國族之間的緊張關繫。換言之,默片時期電影的全球旅行和跨國、跨語境接受可能遠比現有電影史所描繪的要繁復深湛得多,而以全球視野重新考察電影邊界的劃分、逾越和重畫,我們可能會發現全新的歷史。比如,美國《電影史》雜志2005 年以特刊的形式發表了一組文章,圍繞“1927 年”這一無聲向有聲過渡的時間主題對電影在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的發展狀況和顯著特征做了繫列探討。這一跨國跨文化語境的共時性考察,不僅幫助專欄組織者達成了試圖“將1927 年從《爵士歌王》中拯救出來”的初衷,而且也在拓展共時性版圖的基礎上深化了人們對歷時性事件的認識


    電影研究“歷史轉向”中的另一特點是關注“媒體特性”(media specificity)的單純電影史寫作向文化史和社會生活史的過渡。如果說風格、語言、敘事和工業體制的探討往往帶有就電影談電影的局限的話,那麼,把電影擺在社會文化和技術變遷的大語境下加以考察,則有助於我們充分認識電影這一結合了現代工業和商業美學的媒體形式在社會和文化轉型過程中的力量。以電影研究中的“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現代性和現代經驗的表達成為電影史特別是早期電影研究和寫作的理論支柱。無論是“白話現代主義”論還是“現代生活建構”論,電影不再被看成是孤立於社會歷史和文化變遷之外的單純藝術形式,也不再僅僅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競爭完善的工業體制,而是在更廣泛語境下特定社會的城市發展、感官機制、日常生活等面向經歷現代性轉型的重要標志。把電影史看成是社會史、(視覺)文化史、生活史、建築史、城市發展史的重要部分,也就意味著觀眾、場所、地點、空間、消費行為和方式等逐漸取代電影文本而成為主要的研究對像,這也部分呼應了電影史學家道格拉斯·戈梅裡在《分享的愉悅:美國電影放映史》中提出的觀點,即電影研究不僅意味著電影美學、電影文本、電影人和電影制作機構的探討,更應該是對完整電影“經濟機制”(economic apparatus)的考察,其中重要的面向之一乃是觀影史的書寫,它不僅包括觀眾的構成以及觀眾對電影文本的接受研究,同時也包括對電影消費空間和電影放映機制的歷史性理解和闡釋。應該說,觀眾研究在電影學科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宏大理論”時期的觀眾,更是抽像意義和心理分析意義層面的概念,即英語中的“spectator”或“spectatorship”;而電影研究的“歷史轉向”,則賦予了觀眾以鮮活的文化和社會語境,將關於“spectator”的抽像和心理學思考轉化為對具體環境、具體歷史階段的“audiences”(觀眾)及其消費行為的研究。


    技術的變遷往往伴隨著文化與歷史的思考。本雅明關於“機械復制時代”藝術的論述,一方面是對工業資本主義時代以流水線和大規模生產為特征的經濟革命導致文化與文化生產轉型的概括,另一方面也是對前“復制時代”藝術“光環”效應的憑弔。同樣,面對數字化技術發展帶來的又一次文化生產與消費的轉型,美英電影研究領域也出現了以新技術、新媒體視野反觀早期電影和電影史的趨勢。在《新媒體的語言》一書中,列夫·莫諾維奇(Lev Manovich)通過對數字媒體與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kino-eye)派、空間蒙太奇觀念和前電影時期影像的繪畫性之間關繫的考察,既為我們繪制“新”媒體的譜繫圖,又為我們重新認識早期電影和電影史提供了機緣。與此相似,電影學者安妮·弗雷伯格(Anne Friedberg)在新近出版的《虛擬視窗:從阿爾貝蒂到微軟》的著作中,以“開啟的窗口”這一呈述空間(space of representation)為中心,試圖建立繪畫、照相、電影、電視、電腦和各種數字顯示屏幕之間的聯繫。在她看來,盡管電影的媒體特性在數字化時代已“化解在更廣闊的視聽媒體的比特流中”,但人類與各種屏幕(screens)的關繫(特別是手機屏幕和電腦屏幕)不僅沒有終結,反而更廣泛、更持久了。實際上,無論是畫框、鏡框還是電影銀幕和電腦屏幕,它們在本體意義上都可以被理解成人類感知外部實在的“窗口”,是一種改變了原有空間和時間物質性的“虛擬視窗”。弗雷伯格進一步認為,過去以媒體特殊性區分的電影、電視和電腦媒體正因數字技術的發展而顯現融合趨勢,視像也因數字化而從“引得式”(indexical)向“後引得式”(post-indexical)過渡;在此情勢下,電影史寫作已不能僅局限於電影自身發展的線性敘述,而應從電腦、電視、電影等“屏幕文化”的聯繫中建構新的互媒體史電影研究的“歷史轉向”並不意味著理論的退隱。相反,經歷了“宏大理論”時期對歷史書寫的質疑,自我反思和問題意識一直伴隨著電影史的梳理和重構。對很多學者而言,歷史並非是“遺落和發現”(lost and found)的過程,而是一種將我們所了解(往往帶有局限性)的過去講述出來的知識活動。換言之,歷史書寫歸根到底是一種特殊的敘述,關涉到敘述者、敘述語言以及敘述立場。傳統歷史寫作和後“宏大理論”時期歷史寫作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自覺不自覺地隱藏了敘述者的在場,並試圖給人造成一種假像,即書寫者與歷史的“真實”具有特殊的關繫,因此也富有真理的光環魅力;而後者則時刻意識到歷史書寫的敘述性和開放性,伴隨這種意識而來的乃是將歷史書寫同時看成是一種激發智慧火花的自我反思活動,正如簡尼特·斯泰格(Janet Staiger)在《過往的未來》一文中所言,盡管進入歷史“真實”的努力往往被無限期地懸置了,但“新的愉悅”和知識卻仍能從“電影和媒體史書寫的倫理性和可靠性‘出演’(performance)中獲得”;更重要的是,像任何歷史書寫一樣,電影史書寫的終極目的乃是通過回憶和表述過去來影響當代社會的公共記憶,進而創造和重塑未來生活的可能性。


     


    孫紹誼,教授,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


     


    出版後記


    歷史就是闡釋,以新的觀念研究電影史


     


    隨著電影由電影視鏡中幾分鐘的活動畫面,發展成二十世紀有影響力的大眾娛樂工業,並取得相應的美學地位與獨立的研究價值,開設電影課的院校迅速增加。這也導致了對概論式、通史類電影史著作的大量需求。然而,原始電影史研究還留有許多來不及填補的空白,羅伯特·艾倫與道格拉斯·戈梅裡認為在電影技術更新與電影美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研究之間,存在著二十年左右的滯後期。同時,電影史學家在研究過程中還面臨著一個重大難題,即作為研究對像的膠片很難得到妥善保存,並存在多種不同版本。因此他們對現有的電影史教材提出了質疑:早期電影史的作者具備足夠的史學素養嗎?他們的著作經得起學術標準的考驗嗎?不同的表述之下潛藏著作者怎樣的史學觀念以及怎樣的文本背後的政治經濟社會話語?


    歷史就是闡釋,撰寫電影史是史學家與其所使用的資料的抗衡,閱讀電影史是一種積極的質疑活動與判斷過程。羅伯特·艾倫與道格拉斯·戈梅裡從哲學高度重新審視唯傑作論等治史方法,將電影史研究定位於歷史研究的一般語境之中,對電影史的美學、經濟、技術、社會等生成機制進行探討,提出了若干新鮮的研究觀念。他們致力於建立一種可以更有益地閱讀和介紹電影史的語境。


    在闡釋上述理論與方法的過程中,本書介紹了許多有趣的案例,如:美國首次保存影片的努力是為了電影藝術嗎?鮑特是敘事性剪輯風格的“祖父”嗎?愛迪生在電影技術發明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好萊塢為什麼要投資德國導演拍攝“高級藝術片”?通過這些鮮活、生動的案例,讀者能深刻理解到運用不同觀念方法所能得出的豐富結論,從而開闢出新的電影史研究視野。此外,本書第十章列有大量文獻書目,為讀者提供了進一步研究的線索。


    本書英文原版距今已有31年,中國電影出版社曾於1997年和2004年出過兩個版本,作為少數探討電影史學研究觀念的著作,至今仍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和熱烈歡迎,對電影史研究發揮重要影響。此次中文版譯者對過去的版本進行了仔細的修訂,並特別增加了國內重要學者對“重構中國電影史學”的思考,在編輯過程中,新增的文章一律按發表於《當代電影》時的腳注統一格式。我們還增加了五十餘幅插圖,希望能夠增加讀者閱讀過程中的趣味性。


    後,感謝李迅老師幫助我們與《當代電影》雜志以及新增文章的各位作者溝通、聯繫,感謝《當代電影》雜志以、饒曙光等老師同意我們使用他們的文章,特別感謝李鎮老師專門為本書撰寫了關於國內規模的“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項目的相關研究狀況。


     


    服務熱線:133-6631-2326
    188-1142-1266


    讀者服務:


     


     


     


     


    “電影學院”編輯部


    拍電影網(www.pmovie.com


    後浪出版公司


    2016年8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