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設計的文化立場-中國設計話語權研究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藝術設計
    【市場價】
    336-488
    【優惠價】
    210-305
    【作者】 李德超,束霞平,盧海栗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藝術設計  設計理論 
    【出版社】江蘇美術出版社 
    【ISBN】978753449531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34495311
    作者:李德超,束霞平,盧海栗著

    出版社:江蘇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09月 

        
        
    "

    編輯推薦
    《設計的文化立場:中國設計話語權研究》是針對中國設計“話語權”問題的研究著作,內容涉及若干設計門類,將中國設計正面對的問題進行了積極反思並有所探索,適合設計學理論研究者和從業設計師閱讀。 
    內容簡介


    “話語權”一詞本繫社會學概念,是關於話語和社會權利關繫的理論,先由法國社會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Foucault)提出。福柯1970年在其《話語的秩序》中談到“話語就是權力”的觀點:“話語並非僅是鬥爭或控制繫統的記錄,亦存在為了話語及用話語而進行的鬥爭”。所謂的話語權,指的潛藏在話語背後權力關繫,而不僅僅是說話的權力。之後“話語權”被廣泛應用到國際關繫研究領域,以“話語權”代稱一個國家的國際話語權。



    《設計的文化立場:中國設計話語權研究》中所說的設計話語權,即是以世界各國各區域的設計為對像,從民族特色和地區風格角度所探討的設計話語權。“中國設計話語權”,可以理解為中國設計在國際設計界的話語權力。淺層涵義是指中國設計師以及中國設計產品在國際上地位和影響力,更深的涵義則包括設計行為選擇權、設計思想主導權與設計審美自由權。確立設計話語權既是中國設計實踐活動的風向標,更是中國設計意識領域的一場革命。

    作者簡介
    李超德,男,1961年出生,曾經長期擔任蘇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現任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級學科設計學博士點帶頭人,江蘇省教學名師。著名藝術與設計理論家、畫家。長期從事設計藝術理論研究與教學。出版專著《設計美學》《服裝評論》《體驗視覺》《馬裡蘭的夏天》《遷想妙得》,參與大型學術著作《中國衣經》《文明的輪回》編委和撰寫工作。先後在《裝飾》《美術觀察》《美術研究》、大學學報以及其它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餘篇。撰寫藝術與設計評論70餘篇。2005年度被《中國紡織報》評為對中國服裝設計事業產生重要影響的十位教授之一。多次應邀擔任CCTV以及其他國際國內服裝設計大賽評委。教學科研工作之餘堅持繪畫創作,近三年來,先後在北京、安徽、江蘇、山西等地舉辦了五次個人畫展。


     

    目錄

    序設計的文化立場
    緒論
    章.創意產業發展與中國設計話語權問題提出的理由
    節創意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語義辨析
    第二節設計思潮的全球化與創意產業發展的國際化背景
    第三節中國設計話語權研究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大理論問題
    第二章.現代設計美學研究與中國設計話語權研究的理論內涵
    節設計美學所蘊含的文化內容和設計本質
    第二節設計美的本質與話語權
    第三節設計美所具有的特征
    第三章.中國古代設計觀念追溯與中國設計話語權研究所蘊含的理論深度
    節熠熠生輝的中國古代設計與文化影響力
    第二節古代設計美學思想是未來中國設計話語權表達的理論根基


     



    總序藝以載道

    序設計的文化立場

    緒論

    章.創意產業發展與中國設計話語權問題提出的理由

    節創意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語義辨析

    第二節設計思潮的全球化與創意產業發展的國際化背景

    第三節中國設計話語權研究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大理論問題

    第二章.現代設計美學研究與中國設計話語權研究的理論內涵

    節設計美學所蘊含的文化內容和設計本質

    第二節設計美的本質與話語權

    第三節設計美所具有的特征

    第三章.中國古代設計觀念追溯與中國設計話語權研究所蘊含的理論深度

    節熠熠生輝的中國古代設計與文化影響力

    第二節古代設計美學思想是未來中國設計話語權表達的理論根基

    第四章.西方設計潮流與中國設計話語權研究面臨的踫撞

    節現代西方設計話語的文化根基

    第二節西方設計話語的教育根基

    第三節西方設計教育的特征

    第五章.設計文化立場表達與中國設計話語權研究的緊迫性

    節從設計思潮化的浪潮中看設計文化立場

    第二節文化立場與設計責任

    第三節中國設計身份再確立

    第四節上海世博會的啟示—設計的未來

    第六章.設計文化價值確立與中國設計話語權研究的思想基礎

    節從中西文化的差別比較看設計話語權表達

    第二節中國設計話語權表達的核心是“文化影響力”

    第三節中國設計話語權表達的思想基礎

    第七章.文化的多樣性呈現與中國設計話語權的探索

    節中國設計的話語表達與現代主義的呈現方式

    第二節中國設計話語權的實踐與探索

    第三節中國設計話語權與設計流行趨勢的預測

    第四節中國設計話語權的表達還仰仗於藝術與設計教育的改革

    第八章.設計文化自覺與中國當代設計競爭力

    節自覺—中國當代設計競爭力提升的動力基礎

    第二節吸納—中國當代設計競爭力持續增強的有效手段

    第三節共生—中國當代設計競爭力的未來趨向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關於構建東方設計學美學品格的思考

    附錄二.構建屬於我們自己的東方設計學

    附錄三.設計的目的是人還是自然?——關於生態設計觀念視野下設計目的的再思考

    後記



     

    前言
    總序·藝以載道
    (一)
    人類藝術史是世界文明史的一面鏡子。因此,原始人的石器在世界各地人類學博物館和美術館裡是當作藝術品來陳列的。原始人從打磨石器、狩獵當中體會到了人的本質力量和形式的力量。所以我們講,藝術的起源和人類的起源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人類的欲求、思維、情感、想像和其他活動與藝術起源共同成長。
    在當下的學術語境中,藝術作為學科門類,它包含了美術、設計、音樂與舞蹈、戲劇與影視、藝術理論。單從美術和設計的歷史溯源看,它們本是同源,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離散所致。因此,它們之間存在著親密關繫是不言而喻的,有些人將美術與設計看作同類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是,美術從技藝中分離出來走上一條獨立發展道路以後,美術就成為依附於物質載體的精神文化創造行為,是藝術家個人感情的外化和物態化。工業革命以後,造物文化的詞彙中design成為一個既是語義豐富的名詞,又是包含內容廣泛的活動過程的動詞。現代設計作為人類運用創意智慧和科學技術的造物活動,從拉斯金和莫裡斯的手工藝運動,到1919年在德國建立所現代設計學校,直至今天信息時代追隨後現代人性化設計的一百多年中,設計的終目的就是不斷探索怎樣滿足化的人的需求,強調的是滿足他人的需要,突出的是“我們”。


    總序·藝以載道



    (一)



    人類藝術史是世界文明史的一面鏡子。因此,原始人的石器在世界各地人類學博物館和美術館裡是當作藝術品來陳列的。原始人從打磨石器、狩獵當中體會到了人的本質力量和形式的力量。所以我們講,藝術的起源和人類的起源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人類的欲求、思維、情感、想像和其他活動與藝術起源共同成長。



    在當下的學術語境中,藝術作為學科門類,它包含了美術、設計、音樂與舞蹈、戲劇與影視、藝術理論。單從美術和設計的歷史溯源看,它們本是同源,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離散所致。因此,它們之間存在著親密關繫是不言而喻的,有些人將美術與設計看作同類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是,美術從技藝中分離出來走上一條獨立發展道路以後,美術就成為依附於物質載體的精神文化創造行為,是藝術家個人感情的外化和物態化。工業革命以後,造物文化的詞彙中design成為一個既是語義豐富的名詞,又是包含內容廣泛的活動過程的動詞。現代設計作為人類運用創意智慧和科學技術的造物活動,從拉斯金和莫裡斯的手工藝運動,到1919年在德國建立所現代設計學校,直至今天信息時代追隨後現代人性化設計的一百多年中,設計的終目的就是不斷探索怎樣滿足化的人的需求,強調的是滿足他人的需要,突出的是“我們”。



    當然,設計活動中充滿著藝術的誘因,除了形式因素外,設計中的文化指向,即設計師按照人的要求、愛好和趣味設計產品,又與藝術活動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正如有品位與藝術纔華的設計師所做的那樣,所設計的不僅僅是產品,而是產品與人之間所形成的某種和諧關繫、情態、生活狀態。因此,設計師直接設計的是產品,間接設計的是人和社會。為他人設計,為他人的生活方式設計是設計的物質功能中包含精神因素的真正目的。



    藝術進入人的現代生活以後,成為人類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藝術作為人類創造性文化活動,它的要義是精神性的,它的宗旨是感應人的心靈、表達人的心靈、啟迪人的心靈。它賦予了人類思維領域的創造性本質。藝術之所以能夠引起人們的思想共鳴,引發人們的遐思,就在於藝術家在作品中展現獨特個性,突出的是藝術家思想深處的“我”。



    然而,如果“藝術是我”嬗變為“藝術是我們”這樣的藝術就缺乏個性,成為某種工具,很少有真藝術。



    “設計是我們”如果混同於“設計是我”,這樣的作品必然是沒有使用價值的偽設計。



    因此,如何回答上述問題,面對藝術創作、設計行為的物化成果和實踐形態,需要我們做出理論的總結、歸納與研究,這是我們編輯這套文庫的初衷之一。



    (二)



    藝術升為學科門類以後,遭遇了藝術學科分類和學術評價的大討論。傳統意義上的“學”,又有新的釋義。



    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學科,學與學科似乎是分離的。所謂“學”是人類思想和知識產生與發展的總結。所謂“學科”,則是對於相關專門知識、技能、技巧的分類歸納。“學”是思想和精神文化領域人類知識財富與智慧的貢獻。而“學科”卻是學術制度建設層面的歸類。



    我們通常理解的藝術學是大人文科學的組成部分,是一門研究藝術現像及其規律的科學,藝術流變、藝術理論、藝術批評是它的主要研究內容。當下,由於藝術升為門類,藝術門類下設相平行的一級學科是否有必要再設藝術理論,門類藝術學之上到底還有沒有一般藝術學這個概念?需不需要有一個獨立的“藝術理論”?學術界存在著重大爭論。我個人認為,由於學術界各位專家的學術背景不同,研究問題的邏輯起點自然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諸如此類的爭論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一直持續下去。



    其實藝術升為門類之後,相關爭議很多,不能因為有爭論,研究工作就不展開。以“美術學”為例,它的名詞表述頗具中國特色。有專家研究認為,在歐美大學的學科設置中,其實不存在與所謂的“美術學”相對應的英文詞彙,隻有“美術史”的概念,在歐美美術史研究則多為歷史與哲學研究所包容。而國內美術史學研究往往從史料和經驗出發,習慣於從斷代史的角度,以時代背景、作品、作者、風格特征這樣的序列,用考據的方法去解讀美術發展流變。中國的美術史研究從陳師曾、俞劍華、黃苗子到王伯敏等都是用此方法來做研究。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許多學者不滿足於此。首先,研究現代美術的理論家們試圖從弗洛伊德、叔本華、尼采那裡尋找到圖形背後的思想根基與創作激情。而後,具有黑格爾語言特征的李澤厚的美學著作,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朱光潛先生,以其特有的美學套路俘獲了一批青年藝術家、藝術學生的心,並以此解釋藝術史和藝術發展流變的現像。大家從一本《美的歷程》中,普及了另外一種了解藝術史的常識。“審美積澱論”、青銅器所凸顯的“猙獰之美”,深深地烙在了年輕藝術家和史論工作者的心裡。然而,“審美積澱論”和所謂“獰厲之美”的論斷,也遭遇了後來者的詬病。進入90年代以後,潘諾夫斯基和貢布裡希藝術史研究的方法論,被越來越多地介紹進中國。這一學術研究方法論秉承了人文主義的態度,為我們開啟了藝術創作和作品參與兩種世界心智的大門:即物質的現實世界和自己的感覺世界。盡管,這本質上是從康德那裡借來的研究視角與概念,但已經成為潘諾夫斯基強調“作為人文學科的藝術史”理論研究的基礎。在貢布裡希的眼裡,以再現為主的古代繪畫與現代視覺藝術如此的不同:“通過電視屏幕和電影,通過郵票和食品包裝,現實世界的種種面貌呈現在我們眼前。繪畫在學校裡教授,也在家裡演習,或者作為一種療法,或者作為一種消遣之計,許多普通的業餘愛好者也掌握了一些技法,那些技法會被喬托(Giotto)驚嘆為地地道道的魔法。大概連我們在早餐食物盒子上看到的那些粗糙的彩圖,也會讓喬托那個時代的人目瞪口獃。我不知道是否有人以此得出結論,認為食物盒子比喬托的畫更高明。我不是那種人,但是,我認為再現技術的成功和庸俗化向藝術史家和藝術批評家提出了一個問題。”貢布裡希力圖喚醒人們用線、形、色呈現的“圖畫”的視覺現實的神秘幻想的驚奇感。既然一件藝術作品屬於它自己的感覺世界,藝術史就必須要創作一種先驗的範疇,用它來講述藝術作品。“藝術作品既屬於現實的,又屬於它自己的感覺世界。”因此,它必然存在著兩種對待他們的方式。



    在西方的大學裡,美術史學研究實際上是借美術的外殼,承載的任務卻是社會文化的歷史內容與含義。就學科設置而言,他們大多擁有獨立的繫別,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劍橋大學,這些知名大學均有美術史研究的專業,而且各有所長,以我曾進修過的馬裡蘭大學為例,他們的美術與美術史專業是設在人文與藝術學院中的,而且以亞洲藝術史,特別是日本及東亞藝術史研究見長。有的美術理論、美術批評學科,又常設在哲學繫美學專業之中。總體來說,國外並不存在一個包括史、論、評含義的美術學概念,似乎也不存在一個學科概念上的美術學。



    我們今天重新討論藝術學與美術學科如何定義,恐怕具有更大的現實性。怎麼理解“藝術作品既屬於現實的,又屬於自己的感覺世界”?對於我們今天重新定義美術學,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美術學作為人文科學研究視野中的概念,“學”當然包括了人類思想和知識的產生及其發展的總結。美術學顧名思義,就是人類美術發展流變的思想與智慧的總結與歸納。但是,如果這樣認為,學科概念又是狹窄的,這個“學”還應該包括藝術作品的實踐創作,因為它也是藝術家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用實踐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覺世界。新的一級學科——美術學的二級學科如何劃分的討論也說明了這一點。其實“美術學”無法找到對應的英文詞彙也不足為怪,因為這種劃分本身就是中國式的。因此,美術學與美術學科在當下的語境中,又有一些含混的意味。“學”包括了學術、學問,甚至創作。美術學又包括了學科歸類的意思。所以我們現在劃定的一級學科美術學,美術學已經不單是美術史學,它必然包括創作理論和創作實踐。美術學更不單單意味著美術理論與博士點建設,它必須要有寬闊的學術視野來認識美術學所承載的研究內容,它既有人文領域思想的總結,又有學科歸類管理的任務。這與後面論證美術學科的術學之爭有著邏輯關繫。以美術舉證,說明的是整個藝術門類。



    從中可以看出,藝術活動和藝術作品始終伴隨著藝術家深沉的學術思考,作品中不可能不透露著藝術家的學術思想,其內容和形式則是藝術家思想的承載。而關於對其的學術評價則是另外需要討論的問題。



    面對這一繫列理論問題,我們需要作一些理性的思考,這是我們編輯這套文庫的初衷之二。



    (三)



    將藝術活動置於學術視野下進行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看似技能化和物質外顯的藝術,實際上積澱了很深的文化哲理和道理。俗話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與器構成了中國哲學的一對基本範疇。社會分工我為師者,師者又分為兩種,即從道與從器。從道與從器雖不能說分出什麼高下,但從道者即研究道,而道與器又不能分開,道器相輔相成,互為關繫。有的地方又將“器”解釋為“藝”,器藝不分,或者說器藝有著大致相似的東西,要看處在什麼狀態下說器或說藝。“道”是無形像的,隱含著規律和準則的意義;“器”是有形像的,明指具體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關繫實是抽像道理與具體事物之間的關繫問題。



    宋代理學大師程頤、朱熹等認為“道”超越於“器”之上。朱熹曾說:“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文公文集》卷五《答黃道夫》)。“道”與“器”相對,所謂“道器”;“道”亦與“德”相對,所謂“道德”,意指法則。《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子曰道”。道又成了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本體。道還與一定的人生觀、世界觀、政治主張和思想體繫聯繫在一起。《論語·公冶長》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指的是道義。當然,所謂“道”,還兼有方法、區域、道路、治理、說詞等等含義。



    中國歷來重“道”而輕“器”。晚清曾追隨過李鴻章的改良主義學者鄭觀應(1841—1923)在他的《盛世危言·道器篇》中認為“道”(封建倫理綱常)是中國的好;“器”(西方科學技術)是西洋的好。“道”是本,“器”是末。從中可以看出,在西方工業革命的輝煌成果已經將世界徹底改變之時,中國近代有國際眼光的知識分子還能口出此言,可見中國學術界“厚古薄今”和重道輕器之道有多深。數年前,我在鄭州古玩城購得一本由清末柘城知縣郭藻(字翰亭)抄錄的抄本《老氣橫秋》,其中數篇文章都是講西學之辯的,甚至還有要求拿辦張之洞等洋務派的奏章。其中“中西格致源流論”“電報”“中外化學名詞異同考”“富強當求本源論”“應變須纔論”“論倭事為中國之福”等都是圍繞保守與改革而闡發的救國言論。源於《論語·大學》的格致說,在晚清這一變革的時代,“格致”又成為時髦的話題。面對列強的侵略,圖強圖變以及洋務運動產生的影響,知識分子內心的掙扎,他們思考“道”與“器”的問題,對自然科學的認知開始有了新的變化。其中有一篇鐘天緯的《西學古今辨》,雖說是抄本,但使我次接觸晚清知識分子面對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重議“格致”說的言論。這對我以後關於設計藝術的“術”與“學”的認識具有非常大的啟發作用。



    鐘天緯(1840—1900)曾出使德國,對西方科學技術有感性體會,回國後入盛宣懷幕府,又應張之洞之召,任鄂礦務學堂監督,屬於洋務派人物。即便有著這樣廣闊背景的鐘天緯,仍然不能回避文化根基的制約。他認為:“中國重道而輕藝,故其格致專以義理為重;西國重藝而輕道,故其格致偏於物理為多,此中西之所由分也”(鐘天緯《格致說》,《陳編》卷11,學術11,格致下)。所謂“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簡稱,為窮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知識,原出於《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到了清朝末年,“格致”又成了對聲、光、電等自然科學部門的統稱。在鐘天緯的思想裡,“格致”的物理與義理已經分開,但鐘天緯認為中西“格致”的差異隻是側重點不同 ,因而聲稱:“苟稍分制藝之精神專究格致,不難更駕西人而上之”(翰亭抄本《老氣橫秋·西學古今辨》)。雖然鐘天緯已經認識到西方對“藝”的青睞和“藝”的重要,但以中國的學術傳統和文化視角而言,道和藝(器)仍不是地位完全平等的學問。



    1886年上海格致書院季考出了一題,名曰“格致之學中西異同論”,有一位名叫彭瑞熙的學生以名為“中西格致異同辨”一文奪得名。他在文章中說:“世有求格致者,以道為經,以藝為緯,則中西一貫,亦何異之有哉”。(彭瑞熙《中西格致異同辨》,《陳編》卷10 ,學術10,格致上)說的是儒家知識分子隻要對“藝”多重視一點,中西格致之間的差別就會消失。湖南學者葛道殷(光緒末年在世,字心水,監生)也認為道與藝之間的差別不大,“格致之理固無不同,而格致之事各有詳略精粗不同”(葛道殷《中西格致本原論》)。西風東漸,盡管有如王國維等一批學者要為中學而“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但西學的進入使儒家傳統文化經典對所謂“格致”的認知框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西方學術對格致的解釋由於有了應用與現實的優勢,儒家的道就顯得蒼白無力。然而儒家學術的強大體繫仍然操控著人們的思維。李鴻章甚至說:“西學格物之說,不背於吾儒。”他的潛臺詞是,西方科學技術要為人所接受,必須首先融入儒家的思想體繫。



    儒家學術由於其關注的是社會倫理問題,甚至將其歸為實現“誠正、修齊、治平”的治國手段,格致也成了為此服務的附屬之技。正如《禮記·大學》所說:“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至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一個輪回,又回到治國平天下。晚清知識分子關於道器(藝)和格致的討論反映了面對西學進入的現實迷途。一方面認識到西方科學技術的重要,另一方面又固守儒家的道,在一種無奈境地中,人們將西方的格致之學納入儒家的“道器”範疇,並被列為器數之末。究其原因,在現實面前人們注意到了西方技術的應用價值,而對其背後的抽像原理懶得關心。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19世紀末的儒家學術越來越不能包容發展著的西學格致之術。儒家的格致與道器因為習慣的“厚古薄今”之風而越來越不能包容發展中的社會現實,儒家之道也就成了“玄學”。而西方的格致則有了獨立於傳統格致架構之外的傾向,學問分科越來越細。



    人文與自然科學的歷史變遷促進了人的認知變遷。彭瑞熙的“以道為經,以藝為緯”的論述給了我啟示。藝術作為門類還可以有細分的學科,自然有其道,也有其藝,道藝交織,互為經緯。其實,有關“道”不能離開“器”而存在的理論早在明清之際就有思想家王船山先生(1619—1692)提出了“無其器則無其道”的命題。王船山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讀四書大全說》卷十);“氣”是物質實體,而“理”則是客觀規律。批評了程、朱關於“理氣”的唯心主義觀點。他強調“天下惟器而已矣”,“無其器則無其道”(《周易外傳》卷五)。從“道器”關繫建立了他的歷史進化論,反對保守退化思想。道器理論不正是對繪畫和設計之道的好解釋嗎?



    由此可見,藝術在形式表像的外顯之中,內含的是“道”。理論研究對於藝術實踐而言是雙面膠,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藝術之器和藝術之道,相輔相成,互為彼此,這是我們編輯這套文庫的初衷之三。



    (四)



    蘇州大學作為國家211重點建設高校,是一所擁有114年建校歷史的百年高校,她見證了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變遷和發展。我校藝術學科從早年美術教育家呂鳳子、音樂教育家劉雪庵等開創藝術教育至今,有著很深的藝術教育傳統和歷史積澱。



    江蘇省人民政府於2010設立“江蘇省優勢學科建設項目”,今年又在輪建設項目評估驗收的基礎上,進入了第二輪建設周期,以巨大的財政支持,重點建設江蘇高校國內一流的專業。經過數輪評審,蘇州大學藝術學和設計學建設項目先後名列其中,這既傾注著蘇州大學114年建校歷史的人文積澱,更是藝術學院建院54年來,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的前身是創建於1960年的蘇州絲綢工學院工藝美術繫,1997年6月原蘇州絲綢工學院同原蘇州大學合並,重新組建了新的藝術學院。54年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奮鬥,目前已發展成為師資力量雄厚,專業方向比較齊全的綜合性藝術學院。藝術學院現在擁有美術繫、染織藝術繫、服裝藝術繫、視覺傳達繫、環境藝術繫、藝術學繫等6個教學單位、10個專業方向。現有“蘇州大學藝術研究院”“蘇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兩個校級研究機構。2014年“蘇州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成為江蘇省非遺研究基地。學院設有藝術學博士後流動站,擁有設計藝術學博士和設計學碩士、美術學碩士、藝術理論碩士、藝術碩士(MFA)和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同時,藝術設計專業現為*批準的首批全國藝術教育類人纔培養模式創新實踐區,“十五”期間“江蘇省重點學科”,江蘇省特色專業,2010年度江蘇省品牌專業,江蘇省優勢學科。紡織與服裝設計實驗教學中心為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藝術設計實驗教學中心現為江蘇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特別是我校的設計藝術專業辦學歷史悠久,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為我國設計產業輸送了大量人纔。1983年和1989年率先在紡織院校中創辦服裝設計本科和服裝表演專業,舉辦首屆全國高校服裝設計師資培訓班,填補了服裝專業高等教育的空白。有300多位設計專業畢業生在包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學院等在內的264所本科院校擔任教師工作。鋻於對中國服裝設計教育做出的貢獻,藝術學院在1998年被評為全國“影響力的服裝設計學府”和2002年“服裝設計功勛獎提名”院校,並獲服裝文化獎。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生中有著名設計、馬可、趙偉國等11人次被評為“全國十佳服裝設計師”。2005年《中國紡織報》評出的“對中國服裝設計教育產生重要影響的10位教授”,我院畢業生和在校教授占4位。2000年以來湧現了諸如吳洪、馬可、邱昊、李倫、何平等具有國際聲望的設計師。特別是馬可多次應邀赴巴黎時裝周作專場發布,並在法國文化部長的城堡展示她的服裝藝術作品。邱昊獲得國際羊毛局的推崇,已經成為國際著名設計師。何平由於其出色的設計纔華,2009年在英國獲得了傑出華裔青年的提名。吳洪作為深圳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成為位受邀赴米蘭時裝周主場發布時裝的中國設計師。服裝表演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有3人獲得新絲路模特大賽亞軍,多人獲得中央電視臺模特大賽十佳,多人獲得世界小姐大賽冠軍等獎項,特別是熊黛琳、孫菲菲等已經成為國際名模。在武書連中國大學學術排行榜上服裝設計專業多次名列。在校本科生吳瑩瑩2009年作品入圍第11屆全國美展和獲國際插畫大獎賽金獎,在校生孫菲菲躋身於國際名模排行榜第9名,多位在校生獲得服裝設計獎“新人獎”等。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堅持理論研究為先導,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土壤,對設計藝術歷史、藝術理論、藝術實踐與方法論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了良好的學術風氣和明顯的學術特色與優勢。特別是設計理論研究方面,我們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放眼於國際設計理論前沿,凸顯其現實性、理論性和前瞻性。近幾年來,我們出版了大量學術著作。許多教師主持了多項、省部級和市廳級科研項目。在文化遺產研究方面,我們立足蘇州,放眼全國,以工藝美術考古資料為基礎,采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加強傳統手工藝歷史的技藝研究,出現了一批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



    這是我們編輯這套文庫的初衷之四。



    溫克爾曼說希臘藝術精神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我們身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藝術創作和創意設計的大發展必將推動藝術與設計理論研究的大繁榮,但願我們做出的努力能夠為這個激蕩的時代增添理論的力量,彰顯中國藝術的高貴品質和偉大精神。



    是為序。

    在線試讀
    緒論
    一、“中國設計話語權”問題的提出
    金融危機既是全球經濟的災難,也為中國經濟的復興提供了契機。面對紛繁復雜的經濟形態,中國的企業和設計工作者關注著創意經濟和創意產業的發展。從中國制造如何走向中國設計,進而在設計思潮全球化的態勢中研究中國設計的文化影響力和對新經濟的影響,已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
    我們身處在設計的時代,設計在當下是媒體提及頻率的詞彙之一。所謂設計,我們可以理解為:(1)一種造物手段,利用現有的科技文明成果,促使人類改變自身環境的必要手段。(2)人類審美文化的新領域和新的審美形式,在批量化生產中實現了設計,將美學因素寓於日用產品中,並加以其特有的方式,多方面對人施加影響。(3)設計是一種新的創造性審美活動,設計者作為創造者在愉快的實踐中獲得美的提煉和享受,消費者可以通過產品參與審美,在得到物質滿足的同時得到精神愉悅。(4)設計終的成果必將成為物化的形態。
    許多大型城市以創意設計作為城市發展的名片,希望躋身於“設計之都”之列。其實,設計之都的評選隻不過是“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的一個評審活動。參加聯合國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評選的城市可以被分別授予7種稱號:“文學之都”“電影之都”“音樂之都”“設計之都”“媒體藝術之都”“民間藝術之都”和“烹飪美食之都”。其中,“設計之都”的競爭為激烈。在已經加入和正在申請加入該網絡的城市中,有1/3是指向這一稱號的。目前已經命名的8個“設計之都”分別是: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蒙特利爾、名古屋、神戶、深圳、上海和北京。
    已經被命名的“設計之都”城市中,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蒙特利爾為批,名古屋和神戶為第二批,深圳為第三批,上海為第四批。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從2008年11月深圳及2010年2月上海分別被立為“設計之都”①,到2009年10月“ICOGRADA世界設計大會”②在北京召開,從2007年2月13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批示“要高度重視工業設計”③到2010年7月22日國家11個部委聯合發文《關於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④的文件出臺,近幾年來,“設計”一詞在中國備受關注,對於“設計”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發展。


    緒論



    一、“中國設計話語權”問題的提出



    金融危機既是全球經濟的災難,也為中國經濟的復興提供了契機。面對紛繁復雜的經濟形態,中國的企業和設計工作者關注著創意經濟和創意產業的發展。從中國制造如何走向中國設計,進而在設計思潮全球化的態勢中研究中國設計的文化影響力和對新經濟的影響,已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



    我們身處在設計的時代,設計在當下是媒體提及頻率的詞彙之一。所謂設計,我們可以理解為:(1)一種造物手段,利用現有的科技文明成果,促使人類改變自身環境的必要手段。(2)人類審美文化的新領域和新的審美形式,在批量化生產中實現了設計,將美學因素寓於日用產品中,並加以其特有的方式,多方面對人施加影響。(3)設計是一種新的創造性審美活動,設計者作為創造者在愉快的實踐中獲得美的提煉和享受,消費者可以通過產品參與審美,在得到物質滿足的同時得到精神愉悅。(4)設計終的成果必將成為物化的形態。



    許多大型城市以創意設計作為城市發展的名片,希望躋身於“設計之都”之列。其實,設計之都的評選隻不過是“全球創意城市網絡”的一個評審活動。參加聯合國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評選的城市可以被分別授予7種稱號:“文學之都”“電影之都”“音樂之都”“設計之都”“媒體藝術之都”“民間藝術之都”和“烹飪美食之都”。其中,“設計之都”的競爭為激烈。在已經加入和正在申請加入該網絡的城市中,有1/3是指向這一稱號的。目前已經命名的8個“設計之都”分別是: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蒙特利爾、名古屋、神戶、深圳、上海和北京。



    已經被命名的“設計之都”城市中,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蒙特利爾為批,名古屋和神戶為第二批,深圳為第三批,上海為第四批。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從2008年11月深圳及2010年2月上海分別被立為“設計之都”①,到2009年10月“ICOGRADA世界設計大會”②在北京召開,從2007年2月13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批示“要高度重視工業設計”③到2010年7月22日國家11個部委聯合發文《關於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④的文件出臺,近幾年來,“設計”一詞在中國備受關注,對於“設計”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發展。



    “設計”一詞,由西方傳入中國,在國內經過十幾年的辨析和討論後,以其作英文“Design”的漢譯,漸成共識。按美的規律為人造物的活動,都可以囊括到設計行為的範疇當中,造物歷史也是一部設計史,設計歷史涵蓋工藝史。中國化的“設計”概念,外延和內涵相對於西方都作了一定拓展,西方觀點一般認為“設計”的產生以工業化為前提,機器生產的批量化和標準化是其主要特征。所以他們的設計史往往是工業革命之後的現代設計歷史,而工業革命之前的工藝史則歸入傳統藝術史⑤。雖然國人對“設計”有意改良,但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無奈與尷尬。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兩次大程度開放引發了設計明顯的西方傾向。次是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國門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西方工業文明的成果在戰爭中顯現出極大的優勢,中國開始學習和參照西方發展現代設計。第二次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帶來的衝擊讓西方“現代主義”國際風格在中國的土壤上蔓延,並逐漸由建築設計波及其他設計領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近現代設計史即是在對西方設計體繫的模仿和革新中前行。所以以往談到中國設計,輝煌的古代手工藝常常是頭牌,相對較弱的中國現代設計則顯得不那麼搶眼,設計學界厚古薄今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誠然,對傳統經典的學術考據與研究必不可少,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是設計藝術的巨大財富,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一個民族要想前進,就不能停留在對於傳統成就的滿足與自喜中,引領設計前沿、提升設計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纔是創新型國家的出路。



    中國的現代設計正在崛起。然而當我們為此振臂歡呼時,許多問題仍然需要梳理。譬如中國現代設計力量逐漸強大的同時,一種民族文化自覺的設計審美評價體繫是否應當建立?我們可不可以不再用西方的設計理論規則來解釋中國設計?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就一直堅稱根本沒有所謂世界性的設計,他的設計永遠就是日本的。①中國的設計話語應當為自己所主導。此外,中國設計如何實現對傳統文化實實在在地對接、傳承與捍衛?囫圇吞棗和拿來主義式的處理都難以獲得深遠的影響力,全球文化共享背景下他國優勢的創意開發也使得我們在相關設計話語問題上遭遇窘境。如美國以我國“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民間故事為題材,通過卡通動畫創意制作成動畫片《花木蘭》,在投放世界市場後得到認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世界各國對“花木蘭”文化歸屬的模糊。再則,中國現代設計任重而道遠,設計已經無處不在,但設計的責任和身份是否真正明確?其與藝術、科技現今的社會分工如何?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是何角色?設計不是的,而且不是神秘的。在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創意時代即將到來,設計正被極力追捧的中國,以充分自省的方式來反思和深化我們的設計意識應是更為清醒和明智的。這些問題是對當下設計活動面臨的現實困境的宏觀思考,而具體說來,即是在中國設計進入國際舞臺,進入國家層面,進入大眾視野後如何確立中國設計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的切實探索。已有專家著眼於設計對經濟和文化的重要影響,通過分析中國設計領域的發展瓶頸,即中國設計行業無論是國際地位還是產品認可度較西方而言處於弱勢,西方的文化和生活產品充斥著中國市場,中國的出口商品集中於加工工業;同時中國的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民族設計文化層次還不足以滿足社會需求;對於許多中素在設計領域的歸屬,話語權不能為中國設計師所主導;國內設計產業和設計人纔培養,仍然不斷追求西方化;流行文化不斷以西方潮流為參照等,直指中國設計話語權缺失的現狀。同時,更是立足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敏銳觀察和科學預見,闡明創意產業發展將成為新經濟引擎,創意設計是創意產業的核心力量,從而提出“中國設計話語權”研究的命題。



    本研究即是通過釐清中國設計話語權提出的宏觀背景,把握中國設計話語權問題提出的理論依據,分析西方設計話語權強勢地位的成因,來論述中國設計話語權與文化影響力等相關理論問題。



    二、設計話語權的概念與詮釋



    “話語權”一詞本繫社會學概念,是關於話語和社會權利關繫的理論,先由法國社會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20世紀70年代福柯在其《話語的秩序》中談到“話語就是權力”的觀點:“話語並非僅是鬥爭或控制繫統的記錄,亦存在為了話語及用話語而進行的鬥爭”。①所謂的話語權,指的是潛藏在話語背後的權力關繫,而不僅僅是說話的權力。之後“話語權”被廣泛應用到國際關繫研究領域,以“話語權”代稱一個國家的國際影響力。本書中所說的設計話語權,即是以世界各國各區域的設計為對像,從民族特色和地區風格角度所探討的設計話語權。“中國設計話語權”,可以理解為中國設計在國際設計界的話語權力,淺層涵義是指中國設計師以及中國設計產品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更深層的涵義則包括設計行為選擇權、設計思想主導權與設計審美自由權。確立設計話語權既是中國設計實踐活動的風向標,更是中國設計意識領域的一場革命。中國設計體繫在長時間的西化過程中,設計法則與設計價值判斷的西方權威意識深重,中國話語權不僅要破除西方設計的世界性神話,更要重建民族設計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另外,隨著中國設計的復蘇,雖然關於提升設計國際話語地位的呼聲不斷高漲,但是距離中國設計引導世界新基準還有很遠距離,設計話語背後的設計實踐和設計理論成果尚需完善,缺乏可與西方抗衡的建立在中國自身文化和經濟根基之上的強勢話語,中國要掌握設計話語權還需在關注設計潮流的同時潛心再造成熟文化。



    人類活動創造的事物總和即是文化。西方的文化一詞源自拉丁文“cultura”,本意是“對土地的耕耘和植物的栽培,後來引申為對人身心的教養”①,中國自古有“人文化成”的說法,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可見文化的涵義結合了改造自然和修養自身,這也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立足點和目的地。根據《文化學辭典》的闡釋,文化影響力是指“文化體繫或生活方式加於或可能加之於人類行為許多方面的一種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②常被稱為“文化決定論”或“文化制約”,文化的影響決定了社會所呈現的某些現像,同時文化與文化之間可以相互影響,某種文化因素也能制約另外的文化因素,並且牽繫到相關的行為。



    設計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聯繫緊密,設計話語權與文化影響力息息相關。設計話語權不會簡單地為經濟基礎和科技水平所操控,設計也並不隻是制造的技術,設計不是發現新規律,而是掌握已有的科學技術,並給予完善的重新組合。立於經濟基礎之上的物質文化,進而上升到精神文化,設計作為造物手段貫穿其中。設計樣式、風格的背後,是科學技術支撐下的一種文化彰顯。設計話語號召力的實現,前提是要保障設計話語的質量,文化“軟實力”的注入是其中為有效的一環。西方許多企業在設計產品的同時,更注重的是消費者的設計,即如何推動產品的銷售,強勢的設計話語權通過廣告或者其他載體在這時就會起到關鍵的作用,表現出來就是其文化影響力的滲透。可以看出,不管是方方面面的整體設計,還是立足本土的民族設計,都是一種文化的表現。中國設計話語權的提升,也是推動中國文化影響力、加強中國文化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這裡所說的文化,不止於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我們正在重新認識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標準下的設計文化。



    關於文化發展與文化影響的話題,從來都是社會和相關學者所關注的熱點。一個民族的文化力量,是建立在物質力量之上的集體精神意志,是民族文明進步和強盛繁榮的標志。而正如我們所知,縱觀世界歷史,沒有哪一個文化現像是不與經濟發展相關的,在經濟增長中實現文化輸出和文化引領當是普遍規律。西方世界在對外貿易和交往中,向來注重本國價值觀念的傳播。早在鴉片戰爭前期,西洋傳教士們就曾將他們的文化帶入中國;工業革命之後,西方世界經濟中心地位的確立,諸多思潮影響到世界各地;而現今隨著創意產業的萌興,西方國家有強大的經濟作支撐,歐美文化占領了世界性文化的主流前沿,西方創意產業以文化與生活產品為載體和媒介,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市場,帶來了市場的繁榮與豐富多彩,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一代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可見,設計的文化影響力已經容不得我們忽視。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中國設計話語權問題。一個涉及文化藝術創意和商業產品生產相結合的,包括表演藝術、電影電視、電腦遊戲軟件開發、數碼娛樂、動畫制作、時裝設計、建築室內設計等等行業的創意產業群已經初步形成。從宏觀政策研究方面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不斷舉辦“創意產業論壇”、研討會,以及在北京召開的“亞洲時尚大會”等,都對什麼是創意產業、文化力與產業促進、創意產業對新經濟的推動作了廣泛研討,為創意產業與設計理論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如上海國際時尚聯合會發表的“中國時尚產業發展藍皮書”以及相關機構發布的“文化發展前沿”“中國動漫產業發展藍皮書”“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等一批文化產業發展藍皮書、調研報告和論文相繼發表,一批文化創意產業案例研究成果發布,創意產業理論研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從實踐領域看,以APEC首腦會議各國首腦穿著的“唐裝”,奧運標志“中國印”、每年中國服裝流行趨勢發布、中國動畫產業對傳統故事重新創作的新嘗試、2006年9月商務部組團參加“米蘭時裝周”設計師作品發布,以及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晚年蘊涵東方文化意念的北京香山飯店、日本美秀博物館和蘇州博物館的設計活動,都是對東方文化和中國設計話語權的積極探索和有力嘗試,在創意設計領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表明了自己的設計立場、設計態度和設計樣式,逐漸為世人所崇仰與尊重。從設計文化理論研究的角度看,以張道一、常沙娜先生等為代表的老一輩著名學者,從民藝學的角度對中國設計文化傳承給予了方向性的研究與指導;諸葛鎧、張朋川、杭間、尚剛、李硯祖、李超德、李立新、趙農等學者則從設計理論、設計史、設計美學、設計文化等角度對中國設計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理論探討,以及對相關設計門類的話語權問題作出了理論闡述。



    雖然上述研究為後續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指導,但是,我們通過檢索相關文獻發現,真正意義上研究國際創意產業背景下中國設計話語權問題的相關研究幾乎是空白。從全國各地的“藍皮書”“研討會文集”看,這類研究主要停留在創意產業概念解釋、總體概況、政策支撐、產業規劃的層面,缺少在世界性文化中如何解讀民族文化,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特別是圍繞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研究,如何以設計學的視角,運用社會學、倫理學、民藝學、經濟學、設計美學、審美心理學等理論對中國設計話語權問題進行較深入的探索,如何在新技術條件下帶動傳統工藝設計產業的升級換代,構築與完善符合現代流行趨勢、又具有強烈中國特色的設計風格創意設計體繫,探索屬於中國的視覺符號和設計文化,從而推動創意產業的快速生長。



    關於本研究所涉及的基礎理論研究,設計歷史、設計美學、設計文化、中西設計比較等,已有許多相關著作,如:《世界現代設計史》(王受之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中國藝術設計史》(趙農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中國工藝美學史》(杭間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藝術設計美學》(陳望衡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設計美學》(李超德著,安徽美術出版社,2004);《設計史鋻:中國傳統設計文化研究,文化篇》(王琥著,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設計文化十講》(陸家桂編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0),《順天造物:中國傳統設計文化論》(趙克理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中西設計藝術比較》(倪建林著,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等。關於設計基本問題的探討,則有《設計藝術學十講》(諸葛鎧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設計之維》(李硯祖著,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設計道——中國當代設計藝術的基本問題》(杭間著,重慶大學出版社 , 2009),《設計中的設計》[原研哉著、朱鍔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設計真言》(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史論部編譯,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等著作中都給出過許多前沿的見解。



    有關設計話語權所體現的設計公共關繫,中央美術學院設計文化與政策研究所的許多研究成果很有參考價值,如《穿越時空的對話——關於“非物質主義”設計與東方人文傳統》《世界各國設計政策研究資料彙編》等。此外,集中探討設計產業與設計政策、設計與經濟的關繫等的有《設計創造財富》(朱燾主編、王曉紅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 2005)。此外學界就傳素與現代設計方面的研究文獻甚為豐富,涉及文化影響力的有《設計的“民族化”與全球化視野》(李硯祖,《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中國設計藝術與民族文化的自覺》(鄧政,《文化視野》2008年第10期),《邁向中國設計》(柴文靜,《21世紀商業評論》2009年第5期),《設計競爭力》(陳文龍,《Design:產品設計》2005年第8期)等。



    國際政治關繫領域“話語權”的研究,以中國現代國際關繫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江湧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繫學院副教授張志洲為主要代表,他們在一繫列文章中從政治學社會學角度對此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和說明。



    關於“設計話語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潘魯生教授曾在《為“工藝美術”正名》(《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中從工藝美術範疇展開了一定的論述,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李硯祖教授在《設計中的文史哲——對設計的解讀》(《飾》2009年第2期)和《打造自主品牌 提升原創能力》(《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中對這一概念有過經濟市場和消費視野的討論。



    中國設計話語權與文化影響力的研究領域,目前國內成果主要集中於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李超德教授的相關課題,其關於“中國設計話語權”的若干論文和觀點給該項研究很大的啟發。早在2007年,李超德就在深圳設計論壇中提出了“探討中國設計話語權問題的核心是文化影響力”的觀點;並在各類高層論壇中作相關報告,撰有《中國設計話語權與設計教育》《中國制造正在走向中國設計》《中國設計話語權的核心是文化影響力》《流行色趨勢研究與設計話語權》《服裝設計的話語權與創意產業》等相關論文。



    ……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