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影像敘事的力量
    該商品所屬分類:藝術 -> 攝影
    【市場價】
    297-430
    【優惠價】
    186-269
    【作者】 斯蒂芬· 
    【所屬類別】 圖書  藝術  攝影  技法/教程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9818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13079818
    作者:斯蒂芬·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06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作者斯蒂芬·阿普康是世界著名的視覺素養教育專家,他在美國率先創設了“數字影像技術”培訓項目,每年成千上萬的成年人和青少年都能從中獲益。


          我們已身處動態影像時代:微電影、微動漫、短視頻、自拍秀、動態圖片、“閱後即焚”……這本精致的路線圖和行動指南,將告訴你如何“用影像講故事”。


          國際*導演斯皮爾伯格、馬丁·斯科塞斯、喬納森·戴米傾情推薦!其中,《沉默的羔羊》的導演喬納森·戴米在2017年初去世,作者謹將本書中文版獻給這位導師、同事兼好友。


          這是一本在多屏世界重塑“視覺素養”的啟蒙書,作者關注了有關視覺世界的一切!從文化史的高度鳥瞰人類視覺想像的演化,用神經科學的方法證明影像敘事的力量,並通過大量實例講解“沒有文字的說服藝術”,手把手地傳授“用影像講故事”的基本技巧。


          湛廬文化出品

     
    內容簡介

         《影像敘事的力量》是一本有關影像敘事技藝的“百科全書”,它將引領你在動態影像時代重塑自己的“視覺素養”,使你在人際交往和職業生活中成為“領跑者”。


          作者博古通今,從石洞壁畫開始,經由古登堡、愛迪生再到希區柯克,追溯了文字與圖像在思想表達和人際溝通上的發展演化史;作者還饒有趣味地探索了“電影神經學”這一前沿科學領域,將影像敘事的力量信服地展在讀者面前。


          基於十幾年的影像教育經驗,作者向我們坦承,“影像語言”的習得是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隻有通過不斷地揣摩和實踐,影像技術纔能*終轉化成我們的“視覺素養”。


         《影像敘事的力量》還是一本實用指南和教戰手冊,它不僅列舉了多媒體影像在現代商業生活中的成功後案例,還手把手地指導初學者如何進行案頭準備、腳本創作、影像拍攝和後期制作,是你遨遊多屏世界不可或缺的入門書。

    作者簡介

         斯蒂芬•阿普康


         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美國佩斯大學人文學榮譽博士,世界著名的電影制作人和視覺素養教育專家。熱心公益事業,倡導“面向21世紀的視覺素養”,並身體力行地進行影像教育實踐近20年。


         創建了著名的非營利性機構雅各伯恩斯電影中心,發展至今已成為享譽世界的電影傳播和影像教育機構,聯合紐約州*門共同制定了“媒體素養教育標準”。機構的常任理事有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羅恩·霍華德等電影界泰鬥。


         作為電影制片人和紀錄片導演,阿普康還創建了名為Reconsider的影視制作公司,其作品曾榮獲羅傑·艾伯特人道主義獎、特拉弗斯城電影節*外國紀錄片和觀眾票選大獎,以及柏林國際電影節“和平電影獎”(Cinema for Peace)*紀錄片等多項大獎。

    目錄
    推薦序//I
    中文版序//V
    引 言 //001
    01 整個世界是塊大熒幕 // 011
    新媒體影像成功的秘訣
    新媒體影像的崛起是一場革命
    圖像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
    “視覺素養”概念的重塑
    02什麼是新時代的“素養” // 031
    “素養”的三重含義
    從口頭故事到影像語言
    人類書寫的歷史就是一部權力鬥爭史
    影像科技的發展將人類帶入新時代
    讀懂電影語言是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

    推薦序//
    I


    中文版序//
    V


    引 言 //
    001


    01 整個世界是塊大熒幕 // 011


    新媒體影像成功的秘訣


    新媒體影像的崛起是一場革命


    圖像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


    “視覺素養”概念的重塑


    02什麼是新時代的“素養” // 031


    “素養”的三重含義


    從口頭故事到影像語言


    人類書寫的歷史就是一部權力鬥爭史


    影像科技的發展將人類帶入新時代


    讀懂電影語言是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


    03大腦先看到影像 // 067


    我們主要通過視覺感知世界


    人類85% 與視覺繫統有關


    影像信息的輸入與鏡的激活


    希區柯克是一位神經科學家嗎


    “神經電影學”究竟有多神


    04觀眾的進化 // 093


    “看”的權力:從精英到大眾


    鏡頭是一種無形的力量


    “取景”和剪輯的主觀性


    影像往往以情感而非理性影響觀眾


    05影像是一樁大生意 // 123


    廣告世界是影像實驗的圖書館


    沒有文字的說服藝術


    熒幕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


    打官司的新技藝


    用影像講故事


    06影像時代的語法、節奏和韻律 // 145


    用影像講故事的手段


    “視覺素養”的核心:前期準備


    畫面:展示你的故事


    聲音:你的秘密武器(或滑鐵盧)


    剪輯:必不可少的組裝


    技術提示:不必恐懼


    邁出步:用影像講述你的故事


    07青少年教育離不開“視覺素養” // 191


    “視覺素養”的批判性和創造性


    “視覺素養”的表演性


    在影像時代,怎樣彌合數字鴻溝


    雅各伯恩斯電影中心的教育實驗


    另一個範例:霍夫曼和他的學生們


    08影像時代的生存指南 // 221


    新媒體影像改變了傳統的視頻傳播模式


    影像時代信息傳播的規律


    用影像講故事源於人類的文化基因


    致謝 // 231


    尾 聲 // 235

    前言
    [推薦序]
    在我小時候,文字與圖像之間的差距就像大洋的此岸與彼岸。隻要是圖畫,無論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無論是手繪的還是拍攝的,都隻是供人觀看的事物,僅此而已。而文字則隻是供人閱讀的。
    但從某一個時刻,我開始意識到,影像也是一種語言。我必須承認,我是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到這一點的。我無法具體告訴你特寫鏡頭與推拉鏡頭的區別,我也花了很長時間纔意識到存在鏡頭剪輯這麼一回事。但我還是會感受到不同層次的情感張力、色調變化,以及畫面比例、景深、光影、節奏、色彩、動作和肢體語言等細枝末節的變化和調整,這些都能在觀眾進入劇情時對其視覺起到引導的作用。換而言之,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電影中的素都意義非凡。持這種觀點的人可不隻我一個。

    [推薦序]


         在我小時候,文字與圖像之間的差距就像大洋的此岸與彼岸。隻要是圖畫,無論是移動的還是靜止的,無論是手繪的還是拍攝的,都隻是供人觀看的事物,僅此而已。而文字則隻是供人閱讀的。


         但從某一個時刻,我開始意識到,影像也是一種語言。我必須承認,我是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到這一點的。我無法具體告訴你特寫鏡頭與推拉鏡頭的區別,我也花了很長時間纔意識到存在鏡頭剪輯這麼一回事。但我還是會感受到不同層次的情感張力、色調變化,以及畫面比例、景深、光影、節奏、色彩、動作和肢體語言等細枝末節的變化和調整,這些都能在觀眾進入劇情時對其視覺起到引導的作用。換而言之,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電影中的素都意義非凡。持這種觀點的人可不隻我一個。


         隨著漸漸成長,我開始對電影和電影制作產生了興趣,也閱讀了一些關於電影史的書籍。我發現,人們還是在苦苦地探索電影的奧秘,畢竟電影的誕生不過是幾十年前的事情。電影史講述的無非是影視明星和好萊塢的傳奇故事,還有一繫列重要的裡程碑式的電影,比如《火車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貪婪》(Greed)、《爵士歌手》和《公民凱恩》等。電影制作本身存在著諸多限制,搭建場景規模較大、花費不菲且困難重重,超出了我們普通人的能力範圍。如今市面上介紹如何自制電影的圖書還是圍繞著特寫、廣角、“表現燈光”等枯燥無趣的概念展開討論,其觀點也通常墨守成規,說起特寫就是代表了“情緒化”、交叉剪接是為了“營造緊張氣氛”、推拉鏡頭則代表“神秘”,對此我感到很遺憾,而且還有一點兒悲哀。


         種種問題之上縈繞著的是文學與電影之間奇怪的對立現像。在一些人眼中,電影總是被排除在高雅藝術之外,被看作低級的藝術形式,而話劇和小說則被看作相對高級的藝術形式。對他們來說,電影不過是玩具,是“沒有任何想像價值”的消遣對像;電影是“輕浮”的,而其他藝術則是“嚴肅”的。甚至有人認為電影根本稱不上是藝術,因為它是“合作”的成果。他們認為,影像轉瞬即逝,而文字則能傳承久遠。我知道,舊的偏見很難消除,但我也驚訝地發現,這種特定偏見仍然伴隨著我們這一代人,沒想到這麼久它還未消失殆盡。


         接下來就是電視。如果電影算是庸俗和“逃避現實”的消遣對像,那麼電視則更加缺乏實質性內容,也更是令人沉迷的娛樂工具和消遣對像了。無須多言,電視不是需要“閱讀”的事物,你隻需要打開電視,坐下觀看便好。


         20 世紀60 年代初期,隨著16 毫米電影機和便攜式聲音設備的發明,有關電影的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卡索維茨的《影子》(Shadows)、讓– 呂克· 戈達爾(Jean-Luc Godard)的《斷了氣》(Breathless), 還有安格的《天蠍星升起》(Scorpio Rising)以及布魯斯· 康納(Bruce
    Conner)的《宇宙射線》(Cosmic
    Ray)等先鋒電影就是的例證。全世界的電影人都在以全新且革命性的方式講述故事,我已經多次提過電影史上的這一時刻,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對我的影響力也變得愈發強大。那個時代有趣也激動人心的一點是,能夠接觸電影的人和無法接觸電影的人之間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與追求時髦無關。相信我,像我們這樣整天泡在電影院裡的人離時尚還差得遠著呢。


         我們知道,在燈光亮起時,電影不是供人消費後便遺忘的事物,而是需要人們專注而感情充沛地反復觀賞和研究的對像。事實上,觀看電影與閱讀小說、欣賞戲劇的方式毫無二致。我們會一起關注帕索裡尼的電影,研究伯格曼的作品,然後走進黑澤明的世界中。要知道,對一部電影的記憶會啟發並充實我們觀看其他電影時的體驗。這些電影為安東尼奧尼和薩蒂亞吉特· 雷伊(Satyajit
    Ray)創作新電影奠定了基礎。同時,已故影評家安德魯· 薩裡斯(Andrew
    Sarris)也向我們展示了好萊塢電影的輝煌成就。他們不僅告訴我們,喜愛約翰· 福特(John Ford)和阿爾弗雷德· 希區柯克這些電影巨匠沒有問題,同時也告訴我們,應該學習法國人,並對他們的電影攝制法表示認可。許多過去的大師級電影人目前仍在制作電影,所以福特的《雙虎屠龍》(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和希區柯克的《鳥》(The Birds)永遠都會在關於電影的偉大交流中被提及,且每部電影都會成為人們談論的對像。


         時至今日,我們對這種現像已經習以為常了,但半個世紀以前的人們對這些是聞所未聞,更不必說對那些無法接觸電影的人造成極大的威脅了。電影作為一種新奇事物是易於為人們接受的,但將電影視作藝術形式呢?這不可想像。一些電影和電影人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我想舉三個例子予以說明:安迪· 沃霍爾、 薩姆· 富勒(Sam Fuller)和讓– 呂克· 戈達爾。一位搖滾樂評論家曾說過,如果你不喜歡滾石樂隊,那就談不上喜歡搖滾樂。我們也許可以說,如果你觀賞了這三位大師的作品,卻沒有發現蘊含其中的美好、神秘感,體會到故事的流暢性,那麼你根本就不是真正喜歡電影。現在,我想以另一種不同的方式解讀:如果你堅持認為動態影像是被消費和遺忘的對像,那麼一般的電影你都無法欣賞,更不要說欣賞沃霍爾、富勒和戈達爾的作品了。


         同時你也無法注意到電視和廣告正變得越來越復雜。在1960 年,通過電視直播的總統選舉辯論中,著名的尼克松 “五點鐘陰影”案例出現後,政治家和演員都開始更加注意自己在電視上的形像。電視廣告經過精心設計後,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打動著人心,這意味著廣告業一直在變化,適應著文化的每一次起伏,將人們對視覺的理解重新定義到了毫秒。我還記得以前人們對電視懷抱憂慮,擔心它會對文化產生不好的影響,但此時文化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需要做好準備。我們需要停止憂慮,並開始細細品味電影的魅力。


         在2012 年,動態影像無處不在:電影、電視、視頻遊戲、Youtube、流媒體、出租車的電子屏、地鐵廣告、電子廣告牌等。對我們這代人來說,這種發展令人驚訝的是,很多圖像是由非專業人士創作,由不同形狀、尺寸和價格的智能手機及照相機拍攝的。人們對視覺素養的需求愈加迫切。事實上,這種視覺素養對現代人來說已經必不可少,《影像敘事的力量》這本書從一個電影愛好者和教育熱心者的獨特角度出發,幫助我們將這種需求梳理成具體的觀點。阿普康從石洞壁畫開始,帶領我們一路探索到Youtube 及其他媒介形式,從古登堡到愛迪生再到希區柯克,通過這種方式,他讓我們清楚地了解到,文字與影像之間聯繫緊密,而非天差地別。在整個過程中,他重新定義了素養(literacy)一詞,使之涵蓋了當今世界上所有的傳播方式。


         在2001 年,為了宣傳《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我來到了雅各伯恩斯電影中心(Jacob Burns Film
    Center and the Media Arts Lab),在那裡我次見到了阿普康。十幾年以來,電影中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令人激動、欣欣向榮的獨立劇院,同時也是一個創新性教育中心。在那裡,阿普康和他的團隊設計了五花八門的課程,以視覺故事為中心,將批判性觀賞、制作電影聯繫起來。


         《影像敘事的力量》羅列出了我們需要哪些工具來培養我們的意識、對每條信息及每個動作的注意力,而不去管這些信息和動作是藝術性的還是投機性的,無論是印在紙上的還是出現在屏幕上的。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素養的呼吁,更是一幅精巧的路線圖和指南,指導著我們如何傳授並培養自己的素養。


    馬丁• 斯科塞斯


    國際著名導演,電影社會學家

    媒體評論
    這是一本影像時代的生存指南。在影像敘事的創作和欣賞能力已經成為現代傳播者的一種“素養”,甚至未來可能成為一種“本能”的時代,這是一部***的經典之作。斯蒂芬•阿普康作為一位電影制作人和影像敘事教育的專家,不遺餘力地用大量篇幅分步講解“用影像講故事”的具體操作流程,更使此書具備了影像敘事創作工具書的價值。

    ——徐慨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
    這本書不僅建構了影像與科技或文學間的關繫圖譜,還對人的認知路徑進行了新的探究,值得推薦給想具備創造性思維的傳媒人研讀。我更樂於了解的是,作者在電影神經學領域的觀點。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作為“一串數據”正在被深度挖掘,而其沉浸於影像的生命會擁有怎樣神秘的體驗?請開啟此門。
    ——楊溟

    這是一本影像時代的生存指南。在影像敘事的創作和欣賞能力已經成為現代傳播者的一種“素養”,甚至未來可能成為一種“本能”的時代,這是一部***的經典之作。斯蒂芬•阿普康作為一位電影制作人和影像敘事教育的專家,不遺餘力地用大量篇幅分步講解“用影像講故事”的具體操作流程,更使此書具備了影像敘事創作工具書的價值。


     


    ——徐慨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


    這本書不僅建構了影像與科技或文學間的關繫圖譜,還對人的認知路徑進行了新的探究,值得推薦給想具備創造性思維的傳媒人研讀。我更樂於了解的是,作者在電影神經學領域的觀點。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作為“一串數據”正在被深度挖掘,而其沉浸於影像的生命會擁有怎樣神秘的體驗?請開啟此門。


    ——楊溟


    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研究員


     


    這是一個技術爆炸的時代,大家都歡呼不已,但是,飛快發展的高科技產品正大舉入侵處於學習階段的孩子的世界,對此我們似乎一直都沒有很好的應對方式,家長如此,學校更是如此。這個問題在影像占領全球的今天尤其突出。教育體繫裡對影像的運用與教學,依然固守於前影像時代的思維方式。斯蒂芬·阿普康的《影像敘事的力量》恰逢其時,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閱讀這本書。


    ——張釗維


    CNEX紀錄片基金會制作總監


    《影像敘事的力量》包含大量有關當代影像潮流的觀察與技術發展的研究。緊跟時下創作的熱點問題,特別是有關新媒體影像的創作及社會影響的問題。這是培養“視覺素養”的一本很好的入門書,對影視從業者和普通讀者都具有啟發和借鋻意義,值得一讀。


    ——王競


    導演,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繫教授


    《影像敘事的力量》堪稱21世紀大師級的作品,它關注視覺世界的一切。阿普康是當代領先的影像敘事專家和教育家,這本書的內容也極其詳盡和深刻。建議所有思考如何在充滿屏幕的世界中進行有效溝通的人都應該一讀。


     ——喬納森•戴米(Jonathan Demme)


    國際著名導演,作品有《沉默的羔羊》《費城故事》等


    影像在當今世界中的重要程度,還需要多做贅述嗎?斯蒂芬•阿普康順應時代的潮流,以精準的視角寫就了這本熱情洋溢的著作。他以通信發展的漫長歷史為脈絡,介紹了視覺語言的演化。想要了解劇本創作與影像拍攝的人都該閱讀這本書。


    ——西蒙•沙瑪(Simon Schama)


    著名作家,歷史學家,BBC紀錄片撰稿人

    在線試讀
    青少年教育離不開“視覺素養”
    丹尼斯· 馬伊卡(Dennis Maika)在紐約州芒特基斯科的一所學校教授美國歷史課已有36 年了,隨著標準化測試和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式席卷校園,他發現學生們的論文質量幾乎每年都在下降。孩子們不再努力去參與,似乎上下求索在美國的教育體繫中不再受人重視了,他覺得必須找到其他的方式讓美國的高中生重新對歷史課感興趣。
    十幾個公共學校的老師也對我說過類似的問題:他們被當地教育機構強制推行的2B鉛筆填塗測試束住了手腳。盡管他們知道學生們天資聰慧,也準備好了全力投身於自己向往的項目之中,然而公共學校環境卻不利於學生創意的迸發。和許多老師一樣,我認為不是他們讓學校失望了,而是學校讓他們失望了。
    我們幫助馬伊卡解決了這一問題。他用8 個月密集的視頻拍攝任務代替了原來的期末論文,這一任務和紙質作業一樣都具有學術上的嚴謹性。
    作業沒有什麼變化——記錄某一個總統決策產生的效果,但是學生們必須以視覺媒體的方式完成。學生們必須調研、寫作、修改、剪輯,然後制作一段10 分鐘長的視頻,這比聽起來要困難得多。他們必須尋找原始史料,創作自己的作品。這需要一定的文獻搜索水平,比我們在20 世紀60 年代利用的杜威十進制圖書分類法的要求更高。
    馬伊卡見證了一代學術潮流的興起和消亡。但談到這種方法所帶來的影響時,他的雙眼亮起來了。“這是我在教學生涯中做過的激動人心的項目了,”他後來告訴我說,“學生們以前所未有的嚴肅態度和深度探索了這些話題。因為他們一直考慮著觀眾終對此會有什麼看法,而不隻是提交一篇期末論文,所以他們的作業都經過了多次修改。”
    有一名學生制作的視頻主題是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對日本廣島投放原子彈的決策。在視頻結尾處,他們創作了一首說唱詩歌,將美國歷史的這一瞬間和現今的世界聯繫起來,針對現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一些尖銳問題進行發問。另一組同學創作了一段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式的廣播,他們用播音腔完成了作業。這些項目需要學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但他們都並不覺得自己是在完成作業。其中一名學生告訴馬伊卡,這是他在學習生活中次查找圖書館藏書之外的書籍。馬伊卡之前從來沒見過學生對自己的努力和課堂作業如此驕傲。
    這種教學形式正在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學區越來越頻繁地為人們所采用,它也啟發我們應該在全美範圍內普遍推行。在視覺素養發展的時代,我們有兩種選擇:是,公共學校順應21 世紀信息傳播發展趨勢的潮流,運用主流的媒介形式開設課程,不止教授學生讀寫,還要教會他們如何聽、說。第二是,他們也可以讓勢不可當的媒介影響力從大家眼前飄過,當課程顯然落後到跟不上時代潮流時,再試著找到一個解決方案。

    青少年教育離不開“視覺素養”


         丹尼斯· 馬伊卡(Dennis Maika)在紐約州芒特基斯科的一所學校教授美國歷史課已有36 年了,隨著標準化測試和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式席卷校園,他發現學生們的論文質量幾乎每年都在下降。孩子們不再努力去參與,似乎上下求索在美國的教育體繫中不再受人重視了,他覺得必須找到其他的方式讓美國的高中生重新對歷史課感興趣。


         十幾個公共學校的老師也對我說過類似的問題:他們被當地教育機構強制推行的2B
    鉛筆填塗測試束住了手腳。盡管他們知道學生們天資聰慧,也準備好了全力投身於自己向往的項目之中,然而公共學校環境卻不利於學生創意的迸發。和許多老師一樣,我認為不是他們讓學校失望了,而是學校讓他們失望了。


         我們幫助馬伊卡解決了這一問題。他用8 個月密集的視頻拍攝任務代替了原來的期末論文,這一任務和紙質作業一樣都具有學術上的嚴謹性。


         作業沒有什麼變化——記錄某一個總統決策產生的效果,但是學生們必須以視覺媒體的方式完成。學生們必須調研、寫作、修改、剪輯,然後制作一段10 分鐘長的視頻,這比聽起來要困難得多。他們必須尋找原始史料,創作自己的作品。這需要一定的文獻搜索水平,比我們在20 世紀60 年代利用的杜威十進制圖書分類法的要求更高。


         馬伊卡見證了一代學術潮流的興起和消亡。但談到這種方法所帶來的影響時,他的雙眼亮起來了。“這是我在教學生涯中做過的激動人心的項目了,”
    他後來告訴我說,“學生們以前所未有的嚴肅態度和深度探索了這些話題。因為他們一直考慮著觀眾終對此會有什麼看法,而不隻是提交一篇期末論文,所以他們的作業都經過了多次修改。”


         有一名學生制作的視頻主題是美國前總統杜魯門對日本廣島投放原子彈的決策。在視頻結尾處,他們創作了一首說唱詩歌,將美國歷史的這一瞬間和現今的世界聯繫起來,針對現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一些尖銳問題進行發問。另一組同學創作了一段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式的廣播,他們用播音腔完成了作業。這些項目需要學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但他們都並不覺得自己是在完成作業。其中一名學生告訴馬伊卡,這是他在學習生活中次查找圖書館藏書之外的書籍。馬伊卡之前從來沒見過學生對自己的努力和課堂作業如此驕傲。


         這種教學形式正在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學區越來越頻繁地為人們所采用,它也啟發我們應該在全美範圍內普遍推行。在視覺素養發展的時代,我們有兩種選擇:是,公共學校順應21 世紀信息傳播發展趨勢的潮流,運用主流的媒介形式開設課程,不止教授學生讀寫,還要教會他們如何聽、說。第二是,他們也可以讓勢不可當的媒介影響力從大家眼前飄過,當課程顯然落後到跟不上時代潮流時,再試著找到一個解決方案。


         我知道這種以布置任務的方式推廣視覺素養顯得很強硬,但我相信這會成為*門在未來10 年內關鍵的決策之一。過去10
    年中我一直在研究公立學校的常規教學方式,同時也在開發自己的教學項目,但我遺憾地看到教育體繫中存在著明顯的缺陷。


         其中的缺陷之一是我們對學生的評測方式,我們應該評價孩子是否真正學到了東西,還是浪費時間整日坐在教室中無聊地學著一些不會對他們的生活起到任何作用,也無助於職業發展的內容。我們人類不隻是喜歡故事的動物,我們也是會因受獎勵而驅動的動物,這可以追溯到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假如有人為我們展示一隻鸚鵡,我們便會努力朝著鸚鵡的方向發展。因此,人們自然認為我們測評什麼以及如何測評將會指導著我們的關注點和行事的方式。


    “視覺素養”的批判性和創造性


         我們需要在新的素養世界中重新考慮如何評測素養及由此取得的進步。教育一直專注於為人們進入職場做好準備,培養出能夠充分參與社會生活的公民。當今參與全球經濟競爭所需的技巧甚至與幾十年前都大不相同,但我們的學校還是陷在過去的舊思維之中。


         麻省理工學院稱學校的使命應是:“讓學生準備做還未存在的工作。”著名的教育家肯· 羅賓遜領導著英國國家創新、教育和經濟委員會,他也是《讓思維自由》一書的作者,他表示我們需要培養學生掌握必要的技巧以解決未來無法預料的問題。麻省理工學院和羅賓遜的觀點都圍繞著創意、創新、問題解決、跨文化溝通和交流展開。事實上,無論對於哪種學科,在教育的歷史中,溝通一直都是課程教學的中心。我們不能學習(或教授)自己不能傳播的事物——而今傳播在越來越多地通過視覺媒體來實現。


         當今世界中,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技巧不僅是那些用標準化測試來衡量的死記硬背的信息,還應是批判性地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綜合這些信息並有效表達自我的能力。


         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拋棄公立教育體繫的一切,但我們需要通過視覺傳播的角度來審視現行的教育體繫。在仔細留心媒體制作的藝術時,我們看到了媒體制作已經極大地促進了我們完善生活技能,而這些技能在職場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如果我們能將對變革素養的關注與高深復雜的數學、科學、社會研究、語言藝術和其他技能結合起來,就能達到教育的目標。


         當然,我必須先承認一個問題,如何評測和評測什麼內容同樣重要。因為評測決定了課程的制定,這也應是評測本來的作用。


         當代教育體制的局限性和公立學校教學質量控制的難題,使得我們沉迷於量化的概念之中。如果我們不能用數字對一項事物進行測量評估,那麼這個事物就相當於不存在。2001 年開始施行的“不讓一個孩子落下”(No Child Left Behind)項目的終結果是,我們的校園更加堅定地貫徹了“科學管理”的原則,該原則是1911 年由弗雷德裡克· 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提出的,他將工廠裡的工作分成了能夠精準評測的重復性動作,從而實現產量化。科學管理法的確提升了美國的生產力——據說約瑟夫· 斯大林也很欣賞泰勒的主意,這種方法雖然提升了工人的地位,卻削弱了工藝大師的地位,而工藝大師與作品之間建立的聯繫是有機而充滿情感的。


         奧巴馬和前*部長阿恩· 鄧肯(Arne Duncan)試圖擺脫前幾屆政府采用的低效教育政策,推出了“力爭上遊”(Race
    to the Top)計劃,該項目為美國各州提供了近幾用於啟動創新性教育戰略。然而,他們忽視了用來評估的標準已經過時了。


         我們仍然使用著與過去相同的標準,但現在的教師為了實現這些標準面對著更大的壓力。這無疑會為教師授課、學生學習和表達自我留下越來越小的創意空間,而且我們很可能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落後不前:批判性思考、有效溝通、創新性分析和解決問題、協同合作的能力。


         托尼· 瓦格納(Tony Wagner)在《教育大未來》(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一書中,深入剖析了那些阻礙教學方式變革的混亂觀點和行政壁壘。作為哈佛大學教育改革領導小組計劃的負責人,他直白地說道:“無盡的州立標準測試對於讓學生獨自負起責任來說,既缺乏效果又缺乏效率,他們既破壞了學生的士氣,也打擊了老師的熱情。”據稱,有些老師每年要為學生組織的標準測試多達15 場,許多測試完全是出於行政展示的目的,或者是為真正的州立測試進行演練。這對學生來說簡直是折磨,他們既看不到作用也看不到回報。說實話,我並不會將責任怪罪到他們身上。


         瓦格納建議,應該采用一種真正的測試來衡量學生的各種技能,而這些技能是學生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分析和創意性表達。他和教育大師羅伯特· 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持相同的觀點,即認為我們現行的多種計算訓練,包括大受追捧的美國學術能力評估測試都很難真正衡量學生在某一個領域的分析能力。


         而我們也知道,能夠進入常春籐盟校學習的那些在美國學術能力評估測試中分數耀眼的孩子,不一定獲得了恰當的教育。即使某個學區能夠教出考試分數尚可的孩子,這也仍然很難看出孩子們是否準備好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了。這就像是用溫度計測量降雨量一樣。


         在影像時代,怎樣彌合數字鴻溝


         當下的學校課程設置並不能讓我們獲得這樣的體驗,這麼看來,它們稱不上現代化的教育,並且顯然有被時代拋棄的危險。學校課程要求的能力——數學、語言和科技都很好也很有必要,但交流這些知識的方式卻嚴重滯後。


         “我總是想著,”教育理論家海蒂· 雅各布(Heidi Hayes Jacob)寫道,“許多學生在每天早晨邁進校門時,會不會覺得自己在穿越時空。隨著他們跨過門檻,是否會覺得回到了20 世紀80 年代的生活場景?放學之後,他們是否感覺又回到了21 世紀?”


         存在缺陷的衡量素養的標準,會讓我們的教學甚至停留在裡根總統以前的時代(卡爾文· 柯立芝總統可能會更喜歡)。升級課程來培養新素養、制定一套衡量學生能力的新標準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們學校設置的基礎課程,比如英語、數學、歷史、生物、化學和物理也是不久之前教育制度改革的成果。我們習以為常的學科劃分原則實際上是1892 年美國國家教育協會年會上提出的前沿性改革成果。那時,人們認為學科劃分遙不可及,農村校舍經常教授當地老師認為合適的科目,可能會教授莎士比亞戲劇,也可能會教授亞歷山大·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生物觀察報告。不同城鎮和州際的標準迥然不同,當時的出版商就像現在這樣為孩子們提供著各種教科書和讀物。


         美國國家教育協會組建了一個叫作“十人委員會”的團體,聽起來像是宗教法庭或中層經理的超級英雄聯盟。委員會由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 艾略特(Charles
    Eliot)擔任主席,目的是解決當時教育者之間的理念分歧。一部分人認為大學生應該接受更多希臘經典和拉丁語語言文學教育,而那些高中畢業後就工作的學生應該接受職業培訓,成為更有用的工匠和工人。這會強化學校內不成熟的分班制度,給一些人貼上愚蠢的愣頭青的標簽,而給另一些人貼上如西塞羅般的審美家的標簽。


         “十人委員會”采取了折中的方法,建議采取8 年制的基礎教育,然後是4 年的中學教育,並開設英語、數學、生物、公民教育和外語這樣的通用課程。因此,我們在公立學校中學到的課程並非是從戴安娜神廟時代原原本本地繼承下來的,而是進步的教育者在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過程中更新教育繫統、推行國家改革的結果。


         這些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今天我們的教育制度同樣需要進行相似的轉變,改變我們評測學生素養和競爭力的方式。我的建議是,我們現在應該摒棄所有一百多年前美國國家教育協會(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倡導的通用課程。這些曾經是世界上偉大的教育體繫的堅實支柱,它們推動了亨利· 盧斯(Henry Luce)所說的,像征著國家成就和聲望的美國世紀的到來。為此,我建議進行一場以提升現有價值觀為基礎的教育改革。


         在21 世紀,公立高中的每個學生隻有掌握了如下技能纔能準許畢業:


         (1)能夠為視頻短片撰寫劇本;


         (2)能夠利用正確素拍攝連貫的視頻;


         (3)能夠從原素材中剪輯視頻,有力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4)能夠掌握傳播渠道,包括互聯網;


         (5)能夠批判性地理解和解構視覺媒體。


         我認為,要求教授學生這些合適的技能可以將公立學校從其深陷的中庸之道裡拯救出來——我並不是持這種觀點的人。美國國家英語教師委員會有35 000 名教師成員,他們致力於提升國民的語言藝術、學習和文學素養。在2008 年,委員會通過了對“素養”一詞核心定義的補充說明:


         素養一直是在特定群體中,成員之間共享的文化和溝通實踐的集合。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素養的定義及範圍也在變化。因為科技已經增強了文化環境的強度和復雜度,21 世紀需要擁有各種能力和競爭力的人纔,他們應具備很多素養。這些素養——從在線報刊閱讀到參加虛擬課堂,多種多樣、不斷變化著且具有可塑性。像過去一樣,它們與特定歷史、生活、個體和團體之間的社會軌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21 世紀的讀者和作家需要具備以下素養:


         (1)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熟練程度;


         (2)與他人建立聯繫,共同跨文化解決問題;


         (3)為全球社區設計和分享信息,從而實現各種各樣的目標;


         (4)管理、分析、綜合不同的瞬時信息流;


         (5)創造、批判、分析並評估多媒體文本;


         (6)關注這些復雜環境需要的道德責任。


         帕特裡夏· 愛德華茲(Patricia Edwards)是密歇根州立大學教育繫的教授,也是國際閱讀協會的主席。國際閱讀協會是全球的專業性素養協會,在成為協會主席後的次年度聲明《素養概念重塑》中,愛德華茲列出了21 世紀在素養方面教育者必須重新考慮的關鍵問題:


         也許擴大素養學習視野的步應該從視覺素養開始。視覺素養源於用來閱讀的圖像和符號。用圖像傳遞含義比文字更易為人們所接受,這讓視覺素養成了一種有力的教學工具。利用視覺和數字媒體的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讓學生為瞬息萬變的未來做好準備……


         因此,我們必須擴大素養的含義,使其不僅局限於閱讀和寫作,也需要包括解讀視頻和數字文本……教師會幫學生利用必要的工具為自己爭取權益,在豐富的媒體環境中大展宏圖。


         隻將素養解釋為對印刷媒體的掌握,這一理念已經過時了。新的定義不僅必須能夠解釋變化的人口情況,也能迎接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挑戰。如果學生想要滿足未來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對自身能力的需求,那麼他們必須能夠適應並徹底改造自己“閱讀”和“書寫”世界的方式。


         雖然我們的老師知道未來社會的素養需求,但*門還需要聆聽大眾的聲音。自從上一次美國教育制度出現重大變革以來,社會上就出現了許多批評之聲。2001 年,“不讓一個孩子落下”項目正式寫進法案,得到了小布什總統和國會大多數成員的大力支持。該法案承諾,政府將會在教育方面投入更多資金,但要求學校采用各州制定的標準化測試,評測學生們是否取得了進步,如果測評結果不佳,那麼執政者將會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懲罰。該法案值得稱道的目標是:它試圖打破教師聯合會和自以為是的行政人員們建起的密不透風的“高牆”,為衡量孩子們是否真正學到了知識設立起實實在在的評測數據,發現哪些學校運轉不佳需要徹底的變革。


         該法案薄弱的部分在於人們對標準化測試的討論,他們羅列了許多用來衡量教育成果但無效的方法。這樣的測試容易耗盡學生在課堂之外的一切創造力和即興創作興趣,它們教給學生的更像是19 世紀時法國課堂上流行的死記硬背。那時的*長看看桌子上的鐘表就能告訴訪客全法國的學生正翻到了《維吉爾》(Virgil)的第幾面。在“不讓一個孩子落下”項目中,這樣的測試卻成了無價之寶。


         老師們抱怨說,隻有分數纔能帶來回報,“依分施教”成了課堂上不可避免的管理方式。有些地區甚至鼓勵作弊,這樣學校纔不會失去聯邦資金的支持。一些不適合測驗的學科——至少不適合用單項選擇來計算分數的學科,比如藝術和音樂則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因為教學的重點轉移到了英語和數學上。這就好像知識色帶上的光譜被壓縮得隻剩下紅色和黃色。我們就隻能做到這樣嗎?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