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唐詩的真相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
    【市場價】
    243-352
    【優惠價】
    152-220
    【作者】 中國黃理兵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古詩詞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ISBN】978722915024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229150242
    作者:[中國]黃理兵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7月 

        
        
    "

    產品特色

    內容簡介

    人人皆知唐詩好,唐詩讀法各不同。


    《唐詩的真相》作者黃理兵追求的解讀原則是:有趣、嚴謹、新穎。通過幾十年的摸索,找到為適合自己的讀法,並將他所看到的“真相”寫成此書。


    《唐詩的真相》有42篇文章,分為三組。“花朵”:每篇解讀一首唐詩。“花枝”:每篇討論一個主題,涉及多首唐詩。“花束”:每三篇評述一位詩人,或評析一個熱門主題。


    《唐詩的真相》的特點是:雅俗共賞,莊諧雜陳,圖文並茂,讀藏皆宜。

    作者簡介

    黃理兵,1967年生於湖北恩施,文學博士,現為北京語言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語言學研究、漢語考試研發,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一部。曾在泰國、瑞士等國任教,歐亞多國遊歷。愛好詩、酒,在個人公眾號上寫過多篇解讀唐詩的文章。

    目錄
    詩歌批評解讀中尋覓真相
    ——黃理兵《唐詩的真相》讀後 / 譚邦和 001
    第1編真相的花朵
    千年不識好兒童——賀知章《回鄉偶書(之一)》/ 003
    葡萄美酒醒何處——王翰《涼州詞(之一)》/ 011
    堂堂正正詠早春——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之一)》/ 017
    神秘青年淚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23
    揚州奇緣劉白會——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031
    杜甫假裝在登山——杜甫《望嶽》/ 041
    衛八處士交響曲——杜甫《贈衛八處士》/ 046
    莫非北方有佳人——李商隱《夜雨寄北》/ 055
    王維王維你送誰——王維《送別》/ 065
    我們是否懂王維——王維《酬張少府》/ 067
    人人都愛黃鶴樓——崔顥《黃鶴樓》/ 073

    詩歌批評解讀中尋覓真相


    ——黃理兵《唐詩的真相》讀後 / 譚邦和 001


    第1編真相的花朵


    千年不識好兒童——賀知章《回鄉偶書(之一)》/ 003


    葡萄美酒醒何處——王翰《涼州詞(之一)》/ 011


    堂堂正正詠早春——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之一)》/ 017


    神秘青年淚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23


    揚州奇緣劉白會——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031


    杜甫假裝在登山——杜甫《望嶽》/ 041


    衛八處士交響曲——杜甫《贈衛八處士》/ 046


    莫非北方有佳人——李商隱《夜雨寄北》/ 055


    王維王維你送誰——王維《送別》/ 065


    我們是否懂王維——王維《酬張少府》/ 067


    人人都愛黃鶴樓——崔顥《黃鶴樓》/ 073


    荊州也能見海月——張九齡《望月懷遠》/ 077


    唐朝小資喝小酒——白居易《問劉十九》/ 083


    加州旅館品杜牧——杜牧《旅宿》/ 086


    莫待無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縷衣》/ 091


    李賀就是文森特——李賀《雁門太守行》/ 100


    敵人跑了追不追——盧綸《塞下曲(之三)》/ 106


    宰相慧眼識佳句——王灣《次北固山下》/ 111


    民間愛情長干行——李白《長干行(之一)》/ 120


    一個和尚找茶喝——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125


    不良少年從軍記——李頎《古意》/ 127


    忍見賈島雙淚流——賈島《題詩後》/ 131


    鄙視一下孟東野——孟郊《列女操》/ 134


    小心駛得萬年船——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138


    清明時節好尷尬——杜牧《清明》/ 141


    美人贈我金錯刀——王昌齡《送柴侍御》/152


     


    第2編真相的花枝


     


    青樁少意像——老家水鳥的出神入化 / 165


    烏鴉有詩篇——烏鴉與人的千絲萬縷 / 173


    隱士出悖論——關於歸隱的口是心非 / 186


    詩人寫戰爭——戰爭經驗的虛虛實實 / 193


    白話入詩句——唐詩之中的直言粗語 / 203


    野炊引話題——關於野炊的大俗大雅 / 207


    宵讀詩詞——詩人筆佳節 / 212


    外族作唐詩——新羅詩人的藝術人生 / 217


     


    第3編真相的花束


     


    俠客不行(上)——李白崇尚什麼樣的人 / 227


    俠客不行(中)—&mda稹、溫庭筠怎麼寫俠客 / 233


    俠客不行(下)——從賈島的劍客到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 / 240


    射虎射雕看李廣(上)——李廣的性格和命運 / 246


    射虎射雕看李廣(中)——射雕和射石的閑言碎語 / 251


    射虎射雕看李廣(下)——李廣的終局和詩人的態度 / 261


    你所不知道的張祜(上)——從《何滿子》到唐詩中的數量對舉 / 269


    你所不知道的張祜(中)——白衣卿相的自我炒作 / 278


    你所不知道的張祜(下)——對仕途理想的蹩腳追求 / 283


     


    詩詞篇目 / 289


    主要參考文獻 / 298


    後記 / 300

    前言
    人人皆知唐詩好,唐詩讀法各不同。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纔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種讀法。
    我上中學、大學時,背過一些唐詩,但是除了看懂注釋和翻譯、理解編選者的評點之外,沒想過還能自己去品讀、深究詩歌本身。此後多年,偶爾也翻翻《唐詩三百首》,但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直到幾年前,買了一本中華書局版的《唐詩三百首(名家集評本)》,作為旅途讀物,纔開始慢慢品嘗唐詩的滋味。每次都是隨手翻開一頁,眼看到哪首就讀哪首。先借助注釋弄明白字句的意思,然後看詩後的點評。編者精選的這些歷代名家點評,揭示了詩句後面的深刻含意,點明了篇章字句的精妙之處,逐漸把我帶入了佳境,讓我對很多作品有了比以往更深更廣的理解。後來我不滿足於此,嘗試擺脫名家點評的輔助。讀一首詩,先自己逐字逐句琢磨,有了一些心得之後,再去看點評。發現前人見解正好是我所想,就很得意。有前人指出、而我沒看出來的地方,就好好體會,並提醒自己還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讀。後來,我跟前人的交集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有成就感了。再到後來,我時不時地能得到一些前人也沒說過的看法。這讓我有了自信,我知道唐詩已然成了我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隻可仰望的聖物了。

    人人皆知唐詩好,唐詩讀法各不同。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纔找到適合自己的一種讀法。


    我上中學、大學時,背過一些唐詩,但是除了看懂注釋和翻譯、理解編選者的評點之外,沒想過還能自己去品讀、深究詩歌本身。此後多年,偶爾也翻翻《唐詩三百首》,但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直到幾年前,買了一本中華書局版的《唐詩三百首(名家集評本)》,作為旅途讀物,纔開始慢慢品嘗唐詩的滋味。每次都是隨手翻開一頁,眼看到哪首就讀哪首。先借助注釋弄明白字句的意思,然後看詩後的點評。編者精選的這些歷代名家點評,揭示了詩句後面的深刻含意,點明了篇章字句的精妙之處,逐漸把我帶入了佳境,讓我對很多作品有了比以往更深更廣的理解。後來我不滿足於此,嘗試擺脫名家點評的輔助。讀一首詩,先自己逐字逐句琢磨,有了一些心得之後,再去看點評。發現前人見解正好是我所想,就很得意。有前人指出、而我沒看出來的地方,就好好體會,並提醒自己還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讀。後來,我跟前人的交集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有成就感了。再到後來,我時不時地能得到一些前人也沒說過的看法。這讓我有了自信,我知道唐詩已然成了我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隻可仰望的聖物了。


    後來我就把自己的一些見解寫出來,發在微信朋友圈。我的朋友劉學博士看了,建議我申請一個公眾號,說是方便朋友們轉發。我聽從了他的建議,建了公眾號“唐詩的真相”(後來改叫“清江一條魚”),認真地把自己的見解寫成易讀好懂的文章,貼在上面。公眾號的關注者不多,大都是我的親友、學生。為了不讓他們失望,我每次都盡量寫得“有趣”,這是我解讀唐詩的個原則。


    如果過分追求有趣,有可能缺乏嚴謹,誤導讀者,那罪過就大了。所以,我把“嚴謹”當成第二條原則。解讀一首唐詩,我要盡可能全面地搜集別人對這首詩的研究成果。到後來,除了作品本身,還要研究詩人的經歷,他所處的時代,他在創作這首詩時的心態和社會背景。要看的資料太多,寫得越來越慢。但我很享受這個過程。以前讀一首詩,隻是研究它的文本,而現在我知道一首詩的文本隻是冰山露在水面的那一小部分,探尋水下的更多的那些部分能給我更多的樂趣。根據這條原則,在編訂本書時,我刪除了初寫的一些比較有趣但不夠嚴謹的篇目。


    解讀一首唐詩,先了解、研究別人說過些什麼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隻是重復別人已經說過的那些話,讀者就沒有理由來看我的文章。所以,我給自己定下了第三個原則,那就是“新穎”。每一篇解讀文章,都要讓讀者發現新意。要做到新穎,其實並不容易。唐詩存在了一千多年,值得讀的那些唐詩早已被歷朝歷代的文人、專家和讀者咀嚼了無數遍,要想讀出新意來,真是談何容易。可能是我幸運,也可能是我下的笨功夫較多,感動了上帝,有不少篇目,我讀的時候獲得了靈感,發現了別人沒有說過的一些奧妙。我對某些篇目的解讀,跟人們通常的理解差別很大,以至於有人說是“具有顛覆性”。比如《千年不識好兒童》,我認為《回鄉偶書》中,賀知章是在正式社交場合見到這位“兒童”,賀知章心情愉悅,既欣賞這個孩子的成熟,又喜愛他的天真。還有一些詩,我跟前人對作品的理解並沒有大的差別,我就在解說的方式上盡量求新。要麼收集更多的新材料,或對舊材料挖掘更深;要麼選擇一個新的角度、新的思路去審讀;要麼就采用一種新鮮的話語方式去組織材料、表達觀點。如果做到了“新穎”,實際上是讓讀者通過我的解讀,看到了一幅新的景像。這幅新的景像,來源於我的眼裡所看到的“相”。我把我看到的“相”認真寫出來,就是描繪了我眼中的“真相”。這也是本書名字的本意。


    我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寫成了五十來篇詩歌解讀文章,在我的公眾號上先後發布過。其中多數篇目都是解讀唐詩的。老同學周北川先生偶然看到了我的朋友圈,他比較欣賞我的解說風格,答應在他供職的重慶出版社為我申報選題正式出版。選題很快就通過了,插畫師也後敲定。我通過朋友輾轉相托,用老樹先生的畫作封面,封面圖優雅高貴。書法家王強教授錄了王翰《涼州詞》,送給我做插頁。業師譚邦和教授欣然答應賜序,並對我讀詩多多鼓勵。張一清、戴建業、梁曉聲等三位教授很爽快地答應向讀者推薦這本書,尤其是梁老師還特意打電話表揚我“寫得好”“文筆也不錯”,並跟我討論《隱士出悖論》,告訴我這個話題還值得進一步挖掘。這些支持和鼓勵讓我在忐忑之中有了靠山。青年畫家簪霓繪制了25幅漂亮的插圖,為本書增色不少。


    在我讀唐詩、寫書稿過程中,很多專家給我鼓勵和肯定,很多同仁、親友、學生給我支持和關懷,我既感動,又感激。有些大學、中學的教師還把我的觀點引入了課堂,讓我既有些得意,又有些惶恐。本書得以出版,我的觀點呈現在更多讀者的面前,感動、感激、得意、惶恐的程度都成倍提高。真心希望讀者能喜歡它,同時也希望讀者指出拙作的不足,讓我將來能做得更好。


                                                                                                                                      黃理兵於北京學院橋寓所


                                                                                                               2019年9月10日編訂,2020年3月16日改定

    媒體評論

    雅俗共賞的詩句,他琢磨出了另一種意思;膾炙人口的篇章,他品味出了全新的味道。


    ——摘自張一清推薦語


     


    我的同事黃理兵副教授以自己的視角去探尋唐詩的真相,寫成了這本有趣的書,為賞讀唐詩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本書值得一讀!


    ——摘自梁曉聲推薦語


     


    一個學語言學的唐詩愛好者,研讀唐詩已經接近專業水平,寫成了這麼一本內容頗有見地、風格亦莊亦諧的著作,那一定是因為真愛!


    ——摘自戴建業推薦語


     

    在線試讀
    詩歌批評解讀中尋覓真相
    ——黃理兵《唐詩的真相》讀後
    譚邦和一位在北京語言大學長期從事語言學研究並奔走世界各地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學博士,突然向學界和讀者獻出一部唐詩鋻賞集,而且書名叫《唐詩的真相》,起初這是有些令人驚訝的,心裡或許有些嘀咕,唐詩哪來什麼真相?進入書稿,作者的文字如行雲流水,暢快順達,諧趣迭出,讀完有十分舒爽之感,我忽然冒出一個念頭:千年唐詩,遇到了一位新的解人。

    我早就知道理兵在寫唐詩鋻賞的文章,初起的時候就讀過幾篇,覺得很有味道,因而鼓勵他寫下去。起初我隻是認為他雖然主業是語言學,但文學修養也很好,可以玩一玩詩歌鋻賞。而當他結集成書後命名《唐詩的真相》,我就有些驚訝了,因為這觸動了我關於詩歌理論、詩歌鋻賞與批評的一些基本認知,我知道,這裡有值得研究的理論問題了,這個鋻賞集可能就不隻是在無數唐詩鋻賞的著作裡增加一本新書,而是有自己鮮明的理論追求了。

    詩歌批評解讀中尋覓真相


    ——黃理兵《唐詩的真相》讀後


    譚邦和一位在北京語言大學長期從事語言學研究並奔走世界各地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學博士,突然向學界和讀者獻出一部唐詩鋻賞集,而且書名叫《唐詩的真相》,起初這是有些令人驚訝的,心裡或許有些嘀咕,唐詩哪來什麼真相?進入書稿,作者的文字如行雲流水,暢快順達,諧趣迭出,讀完有十分舒爽之感,我忽然冒出一個念頭:千年唐詩,遇到了一位新的解人。



    我早就知道理兵在寫唐詩鋻賞的文章,初起的時候就讀過幾篇,覺得很有味道,因而鼓勵他寫下去。起初我隻是認為他雖然主業是語言學,但文學修養也很好,可以玩一玩詩歌鋻賞。而當他結集成書後命名《唐詩的真相》,我就有些驚訝了,因為這觸動了我關於詩歌理論、詩歌鋻賞與批評的一些基本認知,我知道,這裡有值得研究的理論問題了,這個鋻賞集可能就不隻是在無數唐詩鋻賞的著作裡增加一本新書,而是有自己鮮明的理論追求了。


    為什麼說這個書名觸動了一個理論問題呢?因為在我的感覺裡,探求“詩歌的真相”是與目前流行的批評理念不太相同的路數。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學術復蘇,詩歌研究領域也風起雲湧,歐美等國的詩歌批評理論和方法迅速湧入中國,極大地衝擊和深刻地影響了包括唐詩鋻賞批評在內的中國古典詩歌研究,思維的角度拓展到文化學、哲學、心理學、現像學、繫統論、語言學、闡釋學等各種認知領域,鋻賞與批評的方法則有心理分析批評、神話原型批評、結構主義批評、解構主義批評、英美新批評、俄國形式主義、英國瑞恰茲的語義學派、法國A. J. 格雷馬斯的符號學、意大利弗.梅雷加利的接受理論、英國維特根斯坦的神秘主義等等,不盡列舉,而由此形成的基本學術理念廣泛而深入地認識了文學文本的多義性與接受過程的復雜性,因而解讀,反對定於一論。在這種情況下,詩歌解讀,見仁見智,似乎已經沒有“真相”了。有些理論甚至主張剝奪創作者的解釋權,例如意大利批評家弗·梅雷加利就認為,作為作者產品的文本與作為被接受了的文本的作品,兩者是不同的。文本是固定不變的,作品卻是變動的。在他看來,文本屬於作者,但作品則屬於接受者。未經閱讀的隻是“文本”,經過閱讀的纔是“作品”。在接受美學那裡,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了“作品”,而此時,“讀者”也成了“作者”。這些理論,甚至可以到自然科學的理論庫藏裡找到支撐,例如物理學。經典的物理學理論認為物理世界有其確定不變的客觀性質,可以進行準確的測量。但是20世紀20年代由玻爾和海森堡發展起來的量子理論不再這樣認為,在海森堡看來,我們所觀察到的並不是自然本身,而是用我們提問方法所揭示的自然。在量子物理學中,物理學家不再是完全客觀的觀察者,而是進入了他所觀察的物理世界,並且以他的觀察方式影響了物體本身的性質,當他調整改進了自己的觀察或實驗方式的時候,物體的性質似乎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量子物理學家們因此認識了粒子世界的測不準關繫和測不準原理,認識到物體並不具有的性質,而是一個測不準的世界。量子理論給了文學研究者一個非常重要的提醒,啟發我們反省自己的文學理念。從這個角度看過去,文學世界不也是一個測不準的量子叢林嗎?



    主體論的文學觀念也為詩歌解讀理論提供了學術基礎,其闡釋方向,大概可以包括詩歌創作的對像世界、詩歌文本的創作主體和詩歌作品的接受主體三個視角。


    首先,詩歌所欲潛入的對像世界是人的生活(包括精神生活)和人的社會,這是一個結構層次和運轉狀態無比復雜的對像世界,人所組成的社會復雜無比,單個的人作為精神主體,其心靈之廣袤與深邃,也幾乎可以稱為一個內宇宙。一首詩歌,要想在描述人的心靈與生活並表現社會方面做到精確周延、單純,根本沒有可能。


    其次,詩歌文本的創造者詩人自己也是人,作為精神主體的人的全部復雜性都必然反映於詩人自身,而且每個人都是一個絕不會與別人重復的獨特存在,詩人的出身、經歷、社會地位、知識結構、能力專長、文化皈依、人品修養、性格志趣、審美好惡、藝術追求等等,都會作用於他欲描述的對像世界,影響他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與評價,制約他的情感態度,決定他對詩歌題材的選擇、詩歌意像的提煉,直至詩歌技巧的運用。如果說量子理論認定物理學家尚不能成為真正客觀的觀察者,怎麼能夠要求詩人非常純粹地“客觀”反映生活,不同詩人對同一對像的描述和認識又怎能不出現差異?


    第三,詩歌文本的讀者、欣賞者、評論家也是人,也同樣有著作為精神主體的人的全部復雜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其各自的知識差異、性格差異、興趣差異、社會背景的差異、閱讀目的的差異,等等,自然也會導致對作品意義內涵理解的差異,對同一作品做出不同的審美評價。魯迅先生注意到不同讀者對於《紅樓夢》這同一部作品卻有不同發現:“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纔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如果把別有用心排除在外,這種情況在詩歌欣賞領域也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像。現代批評理論進一步抬高了讀者的主體地位,認為讀者不再隻是被動接受作品,讀者是創造者,作者則不過提供了一個意義尚未完全確定的文本。每個詩歌作品都是在讀者的解讀欣賞中纔真正完成,而作品的“意義”也是在解讀中纔得以實現。



    為詩歌鋻賞解讀提供理論支持的還有語言悖論現像的存在。語言悖論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也一直深刻地影響著中外文學理論。老子說“大音希聲,大像無形”,啟示我們認識到達於極致的深刻思想和美好音像,不可能找到完美的表達工具和具體的承載物。無獨有偶,柏拉圖的《斐德若篇》記載,蘇格拉底與斐德若討論修辭學時,突然講起一段傳聞:埃及有個古老的神叫圖提,他發明了數學、幾何、天文、地理,重要的是他發明了文字。有一天圖提來見埃及法老,獻上他的發明,在講到文字的時候,圖提特別強調其非凡功能。出人意料的是,法老反復斟酌,別的都收下,唯獨謝絕了文字,而理由竟然是他認為文字隻是一些支離破碎、死氣沉沉的記號,不可能傳達生機勃勃的活的經驗,隻是真實界的形似,而非真實界本身。他據此推論,文字看來可以教人獲得許多知識,似乎變得無所不知,實際上卻一無所知。這個故事講的應該也是文字作為承載工具的局限,法老認為它不能勝任“真相”的完美的傳達。


    現代語言學和語言哲學進一步研究了語言作為表達工具的內在矛盾,認為語言既是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而在更深的層次上,語言又是表達的障礙。詩歌作為語言的藝術,必然在這方面遭遇尷尬,因而考驗詩人們的語言智慧。詩歌創作過程從某個角度看,就是一個語言選擇的過程,但選擇的對面是放棄。當你選擇了一個語彙、一個比喻、一個意像,一種修辭手段,一種表達方式,一種詩歌體裁,同時就意味著你在別的可能性上的放棄,也就意味著作品意義的某些損失,進而意味著作品對作者真實意願的某個方向的違逆甚至背叛,而你所做的選擇又未必是準確的。從這個角度來討論詩歌創作,我們可能隻好承認語言作為表達工具的局限,承認語言並不能幫助詩人實現真實、準確、完美的表達。陶淵明的名作《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歸隱田園的人生意趣,但他認為這種意趣是隻可意會,不可言說的,所謂妙不可言也,末尾兩句明確地表示放棄了對這種妙趣的言說,“有真意”,但無語言,從而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審美空白,召喚讀者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審美思維去想像填充。馬致遠的散曲《雙調·落梅風》描寫了類似的情況:


    雲籠月,風弄鐵,兩般兒助人淒切。剔銀燈欲將心事寫,長吁氣一聲吹滅。


    “欲將心事寫”說明“有”,“一聲吹滅”則是放棄表達。有心事,無語言。假設這是一位月夜思親的女子,她顯然意識到了千頭萬緒的“淒切”之情,但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難到什麼程度了?難到隻能吹滅銀燈,放棄書寫。


    這時我們可能會想起維特根斯坦的一段名言:“凡是不可以說的,對它就必須沉默。”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存在著一個不可言說的領域,對這個領域的東西隻能顯示而不能用語言描述。(《邏輯哲學論》)


    語言並不甘心承認自己的曲似乎表現了這種掙扎。散曲中的套曲以曲牌連套和曲牌正格中加襯字的方法,極大地拓展了自己的表達空間,但不要以為關漢卿《一枝花·不伏老》那樣的套曲,可以窮形盡相地描寫自己“銅豌豆”的性格,《竇娥冤》那樣的唱詞可以用無數罪名把天地鬼神罵得狗血淋頭,似乎就體現了語言無邊無際的表達能力。其實這恰恰說明語言並不能輕易完成表達的任務,隻好極盡鋪排,用了一大串的形容,纔把“銅豌豆”說得比較有質感了,用了一大堆的罪名,纔稍覺發洩了對於老天爺不為人間主持公道的憤怒。這種酣暢淋漓的賦體鋪排,與那些以比興手法交給讀者自己去領會的方式,其實都是在提醒我們認識語言在表達復雜思想感情方面的局限性。



    中國古代詩歌的批評鋻賞理論,與西方現當代的各種流派相比,也許更早地認識了詩歌美學的這種特性。從先秦到明清,中國古代詩歌史積累了汗牛充棟的優秀作品,而中國古代詩歌批評史也形成了一繫列非常精彩的理論命題。早在2100多年前的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華》就引述了看來當時早已流行的觀點:“《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實際上說的就是語言並不能完成毫無歧義的表達,對語言文本的解讀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不可更易的標準解釋,《詩》《易》《春秋》這些經典文本都逃不出這個規律。“詩無達詁”起初是在討論一個先秦時代的具體的詩歌總集,但這個命題的意義早已超越時代和具體文本,具有了廣泛而超越時代也超越文體的理論意義。“詩無達詁”可以有三個理解層次:首先,是指“詩三百篇”即《詩經》,沒有準確的標準解讀;第二,打開書名號,指所有的詩歌文本,所有的詩,都不可能有的標準解讀;第三,詩還可以指所有的文學作品,“詩無達詁”因而已經成為詩學與文藝理論的重要原則。也就因了這個緣故,幾千年前的詩歌文本與文學經典,纔可能常讀常新,代有解人,永無定論,被後人不斷挖掘出新的意義。


    對於詩歌批評與文學文本解讀的這種現像和規律,歷代著名作家和批評家不斷表達著相似的認知。蘇東坡說:“文章如金玉,各有定價。……至其品目高下,蓋付之眾口,決非一夫所能抑揚。”(《答毛滂書》)認為文章的高下絕非某一人可以論定不移。宋代學人陳善亦雲:“文章似無定論,殆是由人所見為高下耳。”(《捫虱新話》)宋代文論家吳子良曰:“知文之難,甚於為文之難。”(《荊溪林下偶談》)認為文本解讀甚至難於文本寫作。明代布衣詩人謝榛看來體會也深,故主張:“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四溟詩話》)清代著名詩評家瀋德潛則曰:“古人之言包含無盡,後人讀之,隨其性情淺深高下,各有會心。”(《唐詩別裁·凡例》)可見中國古代的鋻賞批評理論向來反對穿鑿拘泥,主張不求定解,鼓勵各有會心,而這應該是在認識和把握了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文本的本質特征以後所做的明智的選擇。中國古代詩歌創作追求意境、意像,講究意內言外,其實相當程度上就是在用非常聰明的辦法克服言意之間的矛盾,突破語言作為表達工具的局限,進而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獨特美學追求。



    古今中外的詩歌批評理論都注意到了詩歌文體的特殊性,詩歌結構的開放性,詩歌語言的多義性,詩歌接受過程的復雜性,因而不約而同地提倡詩歌文解讀。既然“詩無達詁”,自然應該解讀。但是20世紀中葉至80年代以前的幾十年時間,中國本土的文學理論的思維空間,文學研究方法也是比較單一直線,有時甚至是非常的。因此,隨著80年代以後社會改革開放的步伐,文學解讀理論的覺醒和接受美學的引進極大地開拓了詩歌文本的解讀空間,鼓舞了讀者,也解放了批評家。這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理論在學術研究的各個領域,無疑都是具有拓展意義和開放功能的進步觀念理論有它的禁忌和局限理論有自己的終極追求理論在實踐中會踫到什麼問題?


    說到這裡,突然想起一個據說是奧斯卡的諷刺短劇,叫《不一樣的數學》:數學老師威爾斯太太糾正小孩丹尼2 2=22的計算錯誤,循循善誘地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是2 2=4。但孩子任性不肯接受,並回家告訴家長。孩子父母認為應該保護孩子的思維自由,居然選擇支持,並趕到學校斥責老師,說孩子是對的,“就像德國納粹那樣對”,孩子母親甚至還動手打了老師,並投訴到校長那裡。而校長為了息事寧人,要求威爾斯太太道歉,當然被拒絕。事情後來弄到家長們集體鬧事並起訴老師侵犯了孩子們自由思考的權利,影響孩子們成長。董事會為此召見威爾斯太太,要求她對正確答案持開放態度,放棄主義觀點,但威爾斯太太堅持認為這裡隻有一個正確答案。於是董事會為了保護生源,決定開除這位堅持學術誠實的教師,因為“這所學校減你等於明天”。結局令人玩味,當校長面對媒體宣布解雇決定時,告訴學校將履行財務義務,發給上月工資2000和這月工資2000,一共4000,威爾斯太太急中生智,說:“錯了!應該是22000!”


    是啊,不是2 2=22嗎!我在想,按照這個相加等於並排擺放的計算邏輯,其實應該是20002000!


    詩與數學當然是非常不同的領域,但也有些東西本質上是相通的。這個諷刺短劇啟發我們認識一個規律,並非任何事物都有多個答案,更不是任何答案都能夠成立或者應該容理論應該是有理論邊界理論具有開放的胸懷、寬容的品格,而其目標與追求,是在開放寬容的學術環境中找到正確的答案和美好的事物,並不是隨意接受和容納一切哪怕是明顯荒謬的東西,若然,答案世界豈不成了垃圾場,因而必然有比較、選擇、淘汰和否定。人類生活的許多事實證明,沒有原則和底理論,往往被濫用,可能成為別有用心之人的庇護所甚至某些罪行的辯護理論的邊界在哪裡?我想,這個邊界隻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與人類達成共識的思維邏輯,其基本規則隻能是尊重事實,服從邏輯。這個規則我們在提倡解讀理論的時候同樣應該遵守。而從這個角度來認識詩歌研究與詩歌文本解解讀理論的目的是在於創造一個比較寬松自由的思想空間和學術環境,鼓勵讀者和批評家以相關事實為前提,在合邏輯的想像與形像思維中尋覓詩歌文本所隱含的意義真相。



    其實任何事情都應該有自己的真相,詩歌不會例外。在排除簡單機械操作與武斷定論或者惡意歪曲之類情形後,詩歌文本的解讀者,詩歌研究的學人,也應該以探求真相為責任。詩歌鋻賞集的讀者是希望研究者給他們提供真相的。


    詩歌文本解讀對真相的探討,我認為有兩個大的層面。個層面是詩人及其身世、時代與創作過程,這個層面的真相必須尊重事實,依據文獻,研究者的工作主要是史學的而不是詩學的。第二個層面是作品意義的探究和美感的闡釋,這時研究者的主要工作是詩學的了,但與層面的史學必須保持某種邏輯的聯繫。


    在個層面,真相應該是客觀存在,有時甚至是的。面對一個詩歌文本,首先必須認定作者是誰,這裡容不下&ldqu”吧?由於時代久遠,文獻史料中可能出現某些作品作者失傳或誤為他人的現像,學者們在研究中可能會有不同的推論,在證據不足或者證據不力的情況下,幾種說法可能因相持不下而暫時隻好並存,但在這裡,“真相”終隻有一個,哪怕目前還不能確認和公認。唐詩鋻賞中這樣的情況也是不少的,研究者踫到了也必須面對,隻要有機會就要把那些作者尚不能確認的問題加以解決。有一種批評理論認為作品完全可以離開作者進行解讀,其實真空地理解作品是不可能的,即令作者不知為誰,一首詩的解讀實際上也是被置於某個比較可信而具體的歷史時空纔能進行的,哪怕稍微寬泛一些。


    中國文學批評的重要傳統之一就叫做知人論世,而且這個傳統一直占據著中國文學批評的主流的位置。《孟子·萬章下》雲:“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就是這個傳統的理論源頭。按照這個理論,詩歌解讀,首先應該了解作者,以及作者所處的時代,以把握作者的生存境遇和創作心態,這樣纔能比較準確地理解詩歌的真意。理兵在這方面是下了很扎實的功夫的。例如他重解賀知章的名篇《回鄉偶書》,通過相關事實的分析,得出結論:人生得意的賀知章榮歸故裡,離開京城的時候皇帝設宴並親率群臣餞行,到家後親朋故舊紛紛攜兒帶女地前來看望,根本沒有什麼老年歸鄉人不識的悲涼,過去那種望文生義的解讀應該是錯了。這就是“真相”。


    第二個層面的“真相”就不太容易把握了,因為作為語言的藝術作品,詩歌文本的意義是豐富而復雜的。這方面,《孟子·萬章上》雲:“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同是孟子,他又引領了中國詩歌批評的另一個傳統,叫做“以意逆志”。孟子這段話的一般解釋是,“說詩者不要拘泥於個別字句的表面意義,而應當根據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內容,去體會作者的意圖,這樣纔能得到詩歌的本義。”(王運熙《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這裡的“意”被釋為讀者所體會到的作品的意義,並據以推想作者通過語言所欲表達的內容。清吳淇《六朝選詩定論·緣起》雲:“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為輿,載志而遊,或有方,或無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詩論詩,猶之以人治人也。”


    解構主義批評與中國傳統批評理論的“以意逆志”似乎有著某種精神相通,也主張通過體會作者的意圖而找到詩歌文本的意義“真相”。著名日內瓦學派批評家喬治·布萊所堅持的“認同批評”認為,“閱讀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給人以接近他人思想的獨一無二的機會”;在他看來,批評必須在閱讀的基礎上產生,而閱讀就是進入另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批評則“必須將自己基本界定為意識接納意識(對意識的理解)”,批評家是特殊的讀者,“其典型特征就是習慣於認同與自己思想不同的思想”。(布萊《馬賽爾·雷蒙的批評思想》)


    J. 希利斯·米勒《重申結構主義》一書在闡釋布萊的批評理論時說:“批評家不僅不該退出作者的思維,他還要用自己的語言深化詩人的語言,也就是說更加準確地界定它,這樣就可以延續那種語言,通過建立詩人也許從來沒有明確說明的理想和含義來使它得到延續。”他還說,“當批評家盡力做到與作者一致時,文章就完成了”。評論家竭力體會了自己的大腦被詩歌文本的創造者的意識所占據的那種狀態,從而完成了對批評對像的認知,也就是完成了一次“我思”進入“他者”的過程。通讀《唐詩的真相》,我們能夠不斷地體會到研究者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以意逆志”,以“我思”進入“他者”的沉潛揣摩與追逐。他真的找到了很多“真相”。



    <解讀在實踐過程中必然表現為個性解讀。這本《唐詩的真相》作為一部新的唐詩解讀著作,鮮明地表現了作者的思維品質與個人風格。我粗略閱讀的感受是,從學術方略上,作者有宏觀的理論追求和比較高遠的學術立意,那就是在當前古詩特別是唐詩鋻賞比較泛濫的潮流中,凸顯自己的學術品格,不是濫竽充數地再湊一種類似讀物出來,而是以嚴肅嚴謹的態度,廣泛深入地搜集新舊文獻史料,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合邏輯地展開想像,把形像思維與邏輯思維結合起來,負責任地對這些許多人解讀過的作品提出自己新的看法,做出新的闡釋。所以,他打出了“真相”的旗幟。在古典詩詞走紅當代,人人都來充當導師,粗制濫造充斥於書市網絡的亂像中,“真相”二字是有理論光輝和引領意義的。


    雖然有很嚴肅的學術追求,也始終保持嚴謹的態度,但在具體寫法上,他力求輕松幽默,風趣相隨,引人入勝。理兵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位非常富有耐心的人,所以他的文字也善意滿滿,絕不耳提面命,總是循循善誘,因而寫成了一本好讀的書。值得特別提到的是,作為語言學家,他對詩作涉及語言學、語言學史乃至方言學方面的內容,往往有獨到的發現和解析,這是一般專治文學的古詩鋻賞者往往忽略或者知識不足的。


    理兵自己也經常寫作舊體詩,因而對律詩絕句的平仄比較敏感,所以經常利用律絕的平仄規則來判斷讀音以理解詩意。例如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絕勝煙柳滿皇都”中的“勝”,做動詞表“戰勝,超過”,做形容詞表“佳,美好”,過去的解讀者兩種都有,而理兵認為應該做動詞解,因為這個絕句平起首句入韻,則此句平仄應該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理兵分析說:“韓愈生長在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離洛陽很近,他的發音是比較標準的共同語。韓愈寫詩,格律還是掌握得比較好的,因此,詩中這個‘勝’應該是平聲,沒有出律。在唐代,‘勝’有平仄兩種讀音,表示‘戰勝,超過’的動詞‘勝’是平仄都有。如王郎中從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五首(之三)》裡面是平聲,《田侍郎歸鎮(之一)》裡面是仄聲。因此,把韓愈詩中的‘勝’理解成‘戰勝,超過’,是沒有問題的。把‘勝’理解成‘美好’義的形容詞,是否也能說通呢?不,不能。就我們粗略檢索的結果,‘美好’義的‘勝’,在唐詩中都是仄聲。”“勝”還有一個義項是“勝任,能承擔”,那能否理解成“能承擔”呢?理兵審慎但又並非妥協地說“不是不可能,不過我在古代漢語語料庫裡面沒有找到這樣的‘勝’跟在‘絕’後面的用例。為了謹慎起見,我不能提出這種主張。”一個字的把握,有理有據有節,我想應該是能幫到讀者的。


    受命作序,寫到結尾,想起了明代詩文流派起伏更替中的一種現像。明初宋濂、劉基、高啟,雄深雅健,儼然開國氣像。立朝既穩,文禁漸嚴,臺閣體雍容閑雅,歌功頌德,無病呻吟,文壇生氣漸無。於是茶陵派稍有振作之後,前七子舉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旗幟,以復古掃蕩頹風。後七子繼起,擬古更嚴,“文必西漢”。復古風盛,轉為擬古,泥於古人而不能撥。雖歸有光出,立唐宋派,效法八家,稍覺平易,而復古陰雲遮蔽文壇近百年,直至公安三袁出來,纔雲霧一掃,打開了性靈的天空。但三袁文人習性,信心信口,不拘格套,而公安派末流作家底蘊不足,效法三袁,演為輕率,淺薄俚俗,如中道所言“百花開而棘刺之花亦開,泉水流而糞壤之水亦流”,文壇又被不學和淺薄所害。乃有竟陵鐘、譚出焉,編選《詩歸》,“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後人之心目”,繼續張揚“性靈”,但補上一個“厚”字,以革公安派末流淺俗之弊。靈且厚,作為一種文藝觀念,遂無偏頗。竟陵派詩論顯然沒有公安派的衝擊力,但作為一種比較公允的觀念與方法論,卻有長久的理論價值。


    回顧反思明代詩文流派的演變,是為了得到一個啟示,也是一個教訓,就是任何一種理論或方法都不能走,一走,就有流弊,必待糾正,而矯枉過正,又須矯枉。以近四十多年的詩歌研究與古詩鋻賞來說,80年代解讀,無疑具有進步意義,不如是不足以開出文學批評的新天地,但時代平穩發展以後,解讀必須嚴守邏輯邊界,理論漸漸成為一些人粗制濫造甚至嘩眾取寵、胡說八道的理由。就是這個緣故,讓我看到了《唐詩的真相》的理論意義。“靈”好,加個“厚”字更好。亂像有時是必須的,但“真相”纔是我們更加長遠的追求。


                                                                                                                                                      2020年5月於武漢

    書摘插畫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插圖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