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普魯斯特的凝視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
    【市場價】
    396-574
    【優惠價】
    248-359
    【作者】 傅小平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中國現當代隨筆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59421357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輕型紙
    包裝:平裝-鎖線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9421357
    作者:傅小平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02月 

        
        
    "

    編輯推薦

    ★獨具一格的寫作方式:不少外國文學評論隨筆,都偏於故事梗概式的介紹,或是由作者“遇見”某位外國作家出發結合一些資料作出略顯牽強附會的理解。本書的特點在於,結合作者自身的理解,從海量的材料中,提煉出一些關鍵性的線索,讓作家自己開口“說話”,這使得讀者讀這些文字,有比較強的代入感。
    此外,文章有一定的深度,但不學術化,且表達流暢;文章有自己獨特的角度,也有客觀化的面貌,讀者很容易進入作家的文學世界。


    ★開放性的外國文學圖景:文章在選擇寫某個作家,有出於對其總體價值的考量,也有對其寫作特質的認定。每次選擇看似隨意,其實都有一些“計較”。尤其是對一些比較新的外國作家,作者在下筆之前都會做出自己的判斷,覺得值得寫纔寫。同時,作者的選擇也力求不局限於某種特定的文學趣味,這樣避免了讀者不得不屈就作者的一己之好,從而使集子呈現出相對客觀的面貌。這本書收錄了100位大師級作家,值得我們閱讀和學習的卻遠不止此。好在這些文字,有著某種意義上的開放性,作者也有意無意留下了一些線索,讓讀者得以由此“走向”這一百篇文章裡不曾寫到的作家。比如,由桑塔格和波伏瓦,或可聯繫到阿倫特,三者並稱為“西方當代*重要的女知識分子”;由庫切可由博爾赫斯之路出發,或可走向卡爾維諾,他們都被認為是“作家中的作家”。讀這些文字,並不限於拓寬對這些作家知識層面的了解,還在於拓寬我們的思想視野。讀這些文字,對於我們是一種對照,也是一種打開。


    ★深入刻繪作家藝術肖像:這些文章在不大的篇幅裡,多少接近了對這一個個作家思想肖像、藝術肖像和精神肖像的“刻繪”。這得益於作者平時的閱讀積累和理解,加之消化材料的笨功夫。受制於時間精力,雖然作者沒能通讀、細讀這一百位作家的所有作品,卻也多有閱讀和了解。並且寫每位作家,作者不僅盡可能都讀上少則幾萬字,多則二三十萬字的材料文字,就好比一個香水制造者,遍尋海量的各種原材料,經過預處理、混和、陳化、冷凍、過濾、調色、裝瓶等諸多程序,*終制成的不過是一小瓶香水。正因為此,即使這些文字,不足以讓讀者洞悉作家寫作的更深的秘密,卻聊可為讀者走近、閱讀和欣賞他這些作家以及他們的作品的準備。


    ★提供一種經典性的標準:收入集子裡的是大師級作家,這裡用“大師”的稱謂,著實是想提請讀者看到其中一些寫下了偉大作品的作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典範性,他們在某種意義上為我們樹立了一種經典性的標準。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100位外國文學大家,以散文的形式,介紹了他們的主要經歷、思想和代表作裡。根據這些作家的寫作特質,集子分“越界”“回望”“日常”“即刻”“行旅”“介入”“詩性”“博識”“異數”“綜合”十輯。這些文章意在深入淺出地刻繪出作家思想的肖像,藝術的肖像,精神的肖像。有助於讀者*限度拓展文學視野並提升文學趣味。而對於希望“遇見”這些作家的讀者而言,循著文章給出的線索,或許就能對這些作家,乃至整體的現當代外國文學“了然於心”了。

    本書針對100位外國文學大家,以散文的形式,介紹了他們的主要經歷、思想和代表作裡。根據這些作家的寫作特質,集子分“越界”“回望”“日常”“即刻”“行旅”“介入”“詩性”“博識”“異數”“綜合”十輯。這些文章意在深入淺出地刻繪出作家思想的肖像,藝術的肖像,精神的肖像。有助於讀者*限度拓展文學視野並提升文學趣味。而對於希望“遇見”這些作家的讀者而言,循著文章給出的線索,或許就能對這些作家,乃至整體的現當代外國文學“了然於心”了。


    本書涉及到的一百位作家為:普魯斯特、莫迪亞諾、艾斯特哈茲·彼得、托馬斯·沃爾夫、西格弗裡德·倫茨、本哈德·施林克、菲茨傑拉德、托馬斯·基尼利、懷特黑德、薩拉·沃特斯、基蘭·德賽、彼得·凱裡、科馬克·麥卡錫、陳舜臣、希拉裡·曼特爾、門羅、喬納森·弗蘭岑、理查德·耶茨、讓-菲利普-圖森、威廉·格納齊諾、卡佛、赫拉巴爾、安娜·卡瓦爾達、約翰·歐文、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加繆、多克托羅、羅伯-格裡耶、格雷阨姆·斯威夫特、村上春樹、克萊齊奧、馬爾羅、聖艾克絮佩裡、多麗絲·萊辛、格雷阨姆·格林、維多利亞·希斯洛普、奈保爾、拉什迪、石黑一雄、庫切、邁克爾·翁達傑、扎迪·史密斯、索爾仁尼琴、拉斯普京、艾特瑪托夫、阿列克謝耶維奇、君特·格拉斯、赫塔·米勒、巴爾加斯·略薩、波伏瓦、蘇珊·桑塔格、馬哈福茲、諾曼·馬內阿、瓦茨拉夫·哈維爾、凱爾泰斯·伊姆雷、T.S.艾略特、W.H.奧登、洛爾迦、保羅·策蘭、阿波利奈爾、曼德爾施塔姆、辛波絲卡、扎加耶夫斯基、阿多尼斯、鮑勃·迪倫、博爾赫斯、喬伊斯、納博科夫、品欽、埃科、朱利安·巴恩斯、塞斯·諾特博姆、科塔薩爾、米歇爾·圖爾尼埃、傅高義、帕慕克、紀德、托馬斯·伯恩哈德、塞林格、哈珀·李、杜魯門·卡波特、E·M·福斯特、太宰治、奧康納、阿特伍德、安吉拉·卡特、克裡斯多夫、田納西·威廉斯、雷蒙德·錢德勒、米洛拉德·帕維奇、伊恩·麥克尤恩、約翰·班維爾、約翰·勒卡雷、羅貝托·波拉尼奧、馬爾克斯、菲利普·羅斯、赫爾曼·黑塞、欽努阿·阿契貝、羅伯特·穆齊爾、卡洛斯·富恩特斯。涉及世界名著、經典名著大約300餘篇,堪稱一部百科全書。

    作者簡介

    傅小平,1978年生,祖籍浙江磐安。著有《四分之三的沉默:當代文學對話錄》,獲新聞類、文學類獎項若干。現供職於上海報業集團文學報社。

    目錄
    自序

    輯一·回望
    馬塞爾·普魯斯特:讓回憶將真正的生活衝洗顯影
    帕特裡克·莫迪亞諾:尋找失去的時光與自我
    艾斯特哈茲·彼得:被碾碎了的人,更值得去“愛”
    托馬斯·沃爾夫:在寫作時,他的題材隻是他自己
    西格弗裡德·倫茨:永不謝幕的“德語課”
    本哈德·施林克:不能承受的歷史之重
    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浮華布景後令人心碎的迷惘
    托馬斯·基尼利:我隻是把一個真實存在的好故事講述了出來
    科爾森·懷特黑德:寫小說就是給自己設問
    薩拉·沃特斯:去吧,維多利亞的憂傷
    基蘭·德賽:找到穩定,再讓自己返回動蕩不安

    自序


     


    輯一·回望


    馬塞爾·普魯斯特:讓回憶將真正的生活衝洗顯影


    帕特裡克·莫迪亞諾:尋找失去的時光與自我


    艾斯特哈茲·彼得:被碾碎了的人,更值得去“愛”


    托馬斯·沃爾夫:在寫作時,他的題材隻是他自己


    西格弗裡德·倫茨:永不謝幕的“德語課”


    本哈德·施林克:不能承受的歷史之重


    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浮華布景後令人心碎的迷惘


    托馬斯·基尼利:我隻是把一個真實存在的好故事講述了出來


    科爾森·懷特黑德:寫小說就是給自己設問


    薩拉·沃特斯:去吧,維多利亞的憂傷


    基蘭·德賽:找到穩定,再讓自己返回動蕩不安


    彼得·凱裡:說吧,澳大利亞的記憶!


    科馬克·麥卡錫:路的盡頭,希望留駐


    陳舜臣:他對中國的熱愛有養育草木的陽光一般的溫暖


    希拉裡·曼特爾:寫歷史小說的魅力,就在於把破碎編寫為完整


     


    輯二·日常


    愛麗絲·門羅:人類的關繫和心理之謎,就是文學的本質


    喬納森·弗蘭岑:小說應該幫助人們面對社會問題和人生困境


    理查德·耶茨:用平緩、清冷的調子完成對生活的終極定義


    讓-菲利普-圖森:寫作中,我是個寂靜的觀察者


    威廉·格納齊諾:日常生活也可以很深刻


    雷蒙德·卡佛:請你跳個簡約之舞,好嗎?


    博胡米爾·赫拉巴爾:重要的是生活、生活、再生活


    安娜·卡瓦爾達:生活是艱難的,然而快樂也無處不在


    約翰·歐文:讓虛構如個人記憶般栩栩如生


    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一個人可以在一生的任何時刻開始寫作


     


    輯三·即刻


    阿爾貝·加繆:活著,在荒謬中反抗


    E.L.多克托羅:很多小說進入居室,我則一直留在門外


    羅伯-格裡耶:他確定的思想就是懷疑


    格雷阨姆·斯威夫特:體驗生活中每一時刻、每一地點的“真實”


    村上春樹: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


     


    輯四·行旅


    勒·克萊齊奧:用溫和的方式抵抗,並且“遠離”這個世界


    安德烈·馬爾羅:除了把自己的一生作為主題,我別無選擇


    聖艾克絮佩裡:飛行給我提供了一個認識這個世界的角度 


    多麗絲·萊辛:人類無非是生活在劇院裡,早晚都在不停地看戲


    格雷阨姆·格林:窺探事物的“危險邊緣”


    維多利亞·希斯洛普:愛很困難,但愛不可摧毀


     


    輯五·越界


    V.S.奈保爾:觀“世間之路”,尋“抵達之謎”


    薩爾曼·拉什迪:文學該有“創世”力量


    石黑一雄:繁華落盡,記憶留痕


    J.M.庫切:所有的自傳都在講故事,所有的創作都是一種自傳


    邁克爾·翁達傑:以詩意抵抗真實的殘酷


    扎迪·史密斯:難以盡言的繁復之美


     


    輯六·介入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摧毀”道德權威,帶來了文化水準的下降


    瓦連京·拉斯普京:他的道德探索,牽動著俄羅斯人不變的“鄉愁”


    欽吉斯·艾特瑪托夫:他在該選擇寂靜的時刻,趨向了熱鬧


    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非凡”的作家,不一樣的“非虛構”


    君特·格拉斯:他打破禁忌,留給了世界一個不屈服的背影


    赫塔·米勒:寫作是證明自我的途徑


    巴爾加斯·略薩:不是為生活而寫作,而是活著為了寫作


    西蒙娜·德·波伏瓦:我一生都在用靈魂探索


    蘇珊·桑塔格:讓我們一起悼念,但不要一起愚蠢


    納吉布·馬哈福茲:文學是對現實的變革


    諾曼·馬內阿:“在家的流亡”,意味著永遠的流亡 


    瓦茨拉夫·哈維爾:“生活在真實中”


    凱爾泰斯·伊姆雷:他被“選中”來發現隱藏在奧斯維辛背後的警示


     


    輯七·詩性


    T.S.艾略特:時間流逝了,他依然在


    W.H.奧登:每一片土地,都是值得懷疑的土地


    費德列戈·加西亞·洛爾迦:在一滴水中,找尋他的聲音


    保羅·策蘭:沉入塞納河的啟示之光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你喝你的生命,像喝烈酒一瓶


    奧·曼德爾施塔姆:詩歌是他“後的武器”


    維斯瓦娃·辛波絲卡: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


    亞當·扎加耶夫斯基:嘗試贊美這殘缺的世界


    阿多尼斯:藝術是對一切事物的創造


    鮑勃·迪倫:跨界的“偉大的美國詩人”是怎樣煉成的?


     


    輯八·博識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為何讀,如何讀?


    詹姆斯·喬伊斯:在他以前,誰也不知道平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偉大的文學作品是童話,偉大的作家是魔法師


    托馬斯·品欽:說“不”的辦法似乎隻有一個,那就是:不


    翁貝托·埃科:以玫瑰之名,和世界開一個善意的玩笑


    朱利安·巴恩斯:的確定就是沒有確定


    塞斯·諾特博姆:讀“我”的小說,好帶一本百科全書


    胡利奧·科塔薩爾:我們都在尋找著自我的原點


    米歇爾·圖爾尼埃:我羞於在小說裡寫我自己


    傅高義:我隻在意別人認可我寫的都是事實


    奧爾罕·帕慕克:作家的真實性取決於他融入自己所在世界的能力


     


    輯九·異數


    安德烈·紀德:比起反復無常來,我更討厭始終如一


    托馬斯·伯恩哈德:誇張?不!隻有誇張纔是真實


    J.D.塞林格:J.D.塞林格:我喜歡寫,我愛寫,可我隻為自己寫


    哈珀·李:你永遠無法理解一個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


    杜魯門·卡波特:夢是我們心靈的思想,是我們的秘密真情


    E·M·福斯特:看得見風景,找不到房間


    太宰治:“斜陽”中窺看“人間失格”


    弗蘭納裡·奧康納:她對邪惡有一種異乎尋常的敏感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刺客”的優雅


    安吉拉·卡特:沒有什麼是被禁止的!


    雅歌塔·克裡斯多夫:我試圖寫自己的故事,但是我不能 


    田納西·威廉斯:生命的一切就是戲劇


    雷蒙德·錢德勒:他始終活在虛無的邊緣


    米洛拉德·帕維奇:現實與幻像隻是同一個世界


    伊恩·麥克尤恩:非常罪,非常美


    約翰·班維爾:小說家?不。我是“藝術家”!


    約翰·勒卡雷:他打破了間諜小說與嚴肅文學之間的界限


    羅貝托·波拉尼奧:我渴望在文學之外生活


     


    輯十·綜合


    加西亞·馬爾克斯:玫瑰並未凋謝,他隻是悄然隱去


    菲利普·羅斯:我每一天都在對立與矛盾之間不斷搖擺


    赫爾曼·黑塞:他創作的幾乎所有散文作品都是心靈的傳記


    欽努阿·阿契貝:沒人能理解他人,如果他不說“他”的語言


    羅伯特·穆齊爾:他把理性的綜合帶進小說殿堂


    卡洛斯·富恩特斯:小說的力量在於古希臘集會式的存在

    媒體評論
    ★小平是文壇上一雙敏銳而又誠實的眼睛,他的視角、洞察力,都堪稱一流。深入地探究、悟想,遠視與近觀,溫良而執著。他注重大的方向,不放過微小細部,能夠於胸中放置穩定的思想文化坐標。強烈的文學心和責任感,則是他的另一品質,也正因此,他走向了思與詩的核心地帶。
    ——張煒(中國作協副主席、山東省作協主席)

    ★傅小平的視野決定了他的深度,而深度又決定了他的力度。
    ——張翎(旅加的華人女作家)

    ★傅小平是一位無孔不入的文學偵探,能精準地抓住作家們史詩性寫作中所洩露出來的信息,並找出關鍵性的線索。他在宏觀處從中國時空透視全球化語境,微觀處用顯微鏡觀察細節的水滴。因此讀者也能和傅小平一樣,在窺探作家內心堂奧的同時,加倍享受當代文學傑作的創造之美。

    ★小平是文壇上一雙敏銳而又誠實的眼睛,他的視角、洞察力,都堪稱一流。深入地探究、悟想,遠視與近觀,溫良而執著。他注重大的方向,不放過微小細部,能夠於胸中放置穩定的思想文化坐標。強烈的文學心和責任感,則是他的另一品質,也正因此,他走向了思與詩的核心地帶。


    ——張煒(中國作協副主席、山東省作協主席)


     


    ★傅小平的視野決定了他的深度,而深度又決定了他的力度。


    ——張翎(旅加的華人女作家)


     


    ★傅小平是一位無孔不入的文學偵探,能精準地抓住作家們史詩性寫作中所洩露出來的信息,並找出關鍵性的線索。他在宏觀處從中國時空透視全球化語境,微觀處用顯微鏡觀察細節的水滴。因此讀者也能和傅小平一樣,在窺探作家內心堂奧的同時,加倍享受當代文學傑作的創造之美。


    ——楊煉(當代著名詩人,朦矓詩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天》雜志的主要作者之一)


     


    ★今天正是一個歌德所謂的“世界文學”的時代,而某些當代文學似乎背道而馳,正在越來越淪為一種地方性知識。傅小平們的思考和寫作非常值得深思。


    ——於堅(“第三代詩歌”的代表性人物)

    在線試讀
    村上春樹: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

    在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裡,永澤對渡邊君宣稱:對死後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則上是不屑一顧的。他一語道出自己的理由:不是說我不相信現代文學。我隻是不願意在閱讀未經過時間洗禮的書籍方面浪費時間。人生短暫。
    2017年,《挪威的森林》日文版初版三十周年。如果是永澤,對這本書會有怎樣的評價,他會不會也在原則上不屑一顧?何況,村上春樹是活著的作品暢銷不衰的作家之一,近年屢屢因“陪跑”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熱門話題,今年年初還推出了繼《1Q84》之後又一部多卷本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長》。
    不管怎樣,即使是以再嚴苛的標準,一個作家能歷經三十年依然炙手可熱,一本書能歷經三十年而始終暢銷不衰,且如村上春樹“御用”翻譯家林少華所說,即使昆德拉、馬爾克斯、海明威和杜拉斯,即使他們聲名遠播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百年孤獨》《老人與海》《情人》好像也很難比得上村上春樹和他的《挪威的森林》。如此,也誠可以說是經受住時間的洗禮了。
    回到《挪威的森林》,聽永澤的高談闊論後,渡邊君在頭腦裡算了一下:“可是菲茨傑拉德死後隻有二十八年吶!”永澤回答道,那有什麼,纔差兩年。像菲茨傑拉德那樣的傑出作家可以網開一面嘛!
    或許,對《挪威的森林》,我們也是可以網開一面的,雖然不必過早把它看成是不朽的經典,但要能洞悉其暢銷不衰的奧秘,至少對當下閱讀、寫作乃至出版都有啟發性意義。而實際上,有關這本書的談論已經太多,以至於我們不得不感慨,對於這樣一本似乎仍有著不解魅力的作品,我們還能說些什麼。

    1
    林少華在開始翻譯《挪威的森林》時,也算是對它“網開一面”的,這倒不是因為不屑一顧,而是因為直到翻譯這本書時,他對於村上春樹的了解還是一片空白。

    村上春樹: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


     


    在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裡,永澤對渡邊君宣稱:對死後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則上是不屑一顧的。他一語道出自己的理由:不是說我不相信現代文學。我隻是不願意在閱讀未經過時間洗禮的書籍方面浪費時間。人生短暫。


    2017年,《挪威的森林》日文版初版三十周年。如果是永澤,對這本書會有怎樣的評價,他會不會也在原則上不屑一顧?何況,村上春樹是活著的作品暢銷不衰的作家之一,近年屢屢因“陪跑”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熱門話題,今年年初還推出了繼《1Q84》之後又一部多卷本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長》。


    不管怎樣,即使是以再嚴苛的標準,一個作家能歷經三十年依然炙手可熱,一本書能歷經三十年而始終暢銷不衰,且如村上春樹“御用”翻譯家林少華所說,即使昆德拉、馬爾克斯、海明威和杜拉斯,即使他們聲名遠播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百年孤獨》《老人與海》《情人》好像也很難比得上村上春樹和他的《挪威的森林》。如此,也誠可以說是經受住時間的洗禮了。


    回到《挪威的森林》,聽永澤的高談闊論後,渡邊君在頭腦裡算了一下:“可是菲茨傑拉德死後隻有二十八年吶!”永澤回答道,那有什麼,纔差兩年。像菲茨傑拉德那樣的傑出作家可以網開一面嘛!


    或許,對《挪威的森林》,我們也是可以網開一面的,雖然不必過早把它看成是不朽的經典,但要能洞悉其暢銷不衰的奧秘,至少對當下閱讀、寫作乃至出版都有啟發性意義。而實際上,有關這本書的談論已經太多,以至於我們不得不感慨,對於這樣一本似乎仍有著不解魅力的作品,我們還能說些什麼。


     


    1


    林少華在開始翻譯《挪威的森林》時,也算是對它“網開一面”的,這倒不是因為不屑一顧,而是因為直到翻譯這本書時,他對於村上春樹的了解還是一片空白。


    《挪威的森林》日文版出版一個月後,也就是1987年的10月。林少華剛剛開始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學的留學生活。他回憶說,那時,他一門心思想當像那麼一回事的學者,寫兩三本學術專著,“往桌面上一打,把周圍的同事嚇得半死”。所以,即便是每次去書店都見到“一紅、一綠”上下兩冊《挪威的森林》各帶一條金燦燦的腰封,摞在進門顯眼的位置。即便是他明知這本書當時已經紅到萬人空巷,無人不看的地步,他也是不看的。他調侃道:“當時不看的,大概也隻有我這個日後成為這本書譯者的人。”


    當然,林少華選擇視而不見,也不隻是因為他想當學者,還因為他想當研究日本古典文學的學者,雖然他在本科和研究生都讀的日本文學,但他並沒有決定研究日本現當代文學。所以,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季刊雜志《日本文學》,曾出過一期村上的專題,裡面有兩三個短篇,當時他也沒怎麼注意。


    轉眼到了1989年12月,林少華回國兩個月後,日本文學研究會的年會在廣州召開。於今年9月過世的李德純老先生,把他拉到漓江出版社一位小編輯面前極力推薦《挪威的森林》,告訴他如果翻譯出來,市場前景將會有多麼“美妙”。林少華想,當學者誠然美妙,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鈔票的美妙為前提的。那時,他也的確想弄幾個錢補貼家用,瞞著老婆寄給鄉下的父母,至少改善下自己的行頭。他就懷著這種既不美妙,卻也未必多麼猥瑣的復雜心態接受了這項翻譯任務。在翻譯過程中,林少華不由感嘆“日本還有這麼好玩兒的小說”。
      


    如今回想那時的翻譯,林少華覺得和村上春樹寫《挪威的森林》時的情境倒頗為相似。村上春樹當時住在羅馬郊外一座低檔的旅館裡,林少華則蜷縮在暨南大學一棟教工套間的角落裡。“那年廣州的鼕天格外陰冷,借用村上春樹的說法,就好像全世界所有的冰箱全都朝我大敞四開,全世界所有的冷雨都落在了廣州的草坪。隻是我放的音樂,一不是‘挪威的森林’,二也不是村上春樹在寫這本書時放了一百二十遍的‘佩伯軍士寂寞的心俱樂部樂隊’。我放的音樂是中國古琴曲《高山流水》《漁舟唱晚》《平沙落雁》。我雖然不懂爵士樂,但古琴曲裡那種哀而不傷,樂而不吟的超越日常凡俗性的旋律,卻也非常適合我當時的心境,讓我很快在村上春樹的世界裡流連忘返。”


    就這樣,林少華開始了和村上春樹的“二十年長跑”。他眼看著《挪威的森林》如何從不入流的“地攤女郎”變成陪伴小資白領們出入星巴克的光鮮亮麗的“尤物”,進而升格成半經典性世界文學名著。他也眼看著翻譯村上春樹從開始不那麼受待見的冷門變成日語文學翻譯領域炙手可熱的大蛋糕,進而引發圍繞村上春樹翻譯風格等展開的諸多爭議。雖然如此,上海譯文出版社及該社文學編輯室編審、村上春樹作品繫列編輯瀋維藩一直堅持用林少華的譯本。在瀋維藩看來,開“林家鋪子”,著實是因為林少華文筆好,能贏得讀者的心。“有的人從純翻譯的角度,認為林少華譯得不太忠實。但我們出的是小說,不是教科書。林少華林懂得文學應該怎麼翻譯,他能用漂亮的漢語把它譯出來。”


    自然,林少華有自己獨到的翻譯理念,也可以說是他翻譯村上春樹作品的心得體會。他說,文學翻譯不僅僅是語彙、語法、語體的對接,而更是心靈通道的對接、靈魂剖面的對接、審美體驗的對接。“換句話說,翻譯乃是監聽和竊取他人靈魂信息的作業。我傾向於認為,一般翻譯、非一般翻譯和好的翻譯的區別就在於前者對著皮毛轉述故事,後者竊取靈魂信息,為重構審美感動。”


     


    2


    事實上,上海譯文出版社堅持把“林家鋪子”越開越大,歸根結底還在於林少華的翻譯固然有一些爭議,不可否認的是,他迄今翻譯的包括《挪威的森林》在內的40餘本村上春樹作品,總體而言都產生了不錯的市場反響。


    該社副總編輯吳洪援引相關數據表示,譯文版《挪威的森林》於2001年推出後,當年印數就達到47萬冊,此後,該譯著一直在中國暢銷書的榜單上,迄今它的印數已經達到450萬冊,每年的重印數在30萬冊左右。“它的重版印次由於版本的豐富,現在要統計都比較困難了。我們出版了平裝版、精裝版、紀念版、電影版和俱樂部版等等,大概有6、7個版本。這本譯著也被旅美學者李歐梵列為20世紀對中國影響的10部文學名著之一。”


    與此同時,村上春樹的其他作品也隨著《挪威的森林》的走紅開始熱銷。吳洪表示,從2001年到2008年,該社幾乎囊括了所有村上春樹的作品,計四十餘部,有長篇、短篇、隨筆、插圖本、小品等。“在這七八年的時間裡,譯文社共出版村上春樹的作品累積近五百萬冊,今天這個數字翻一番,接近一,隨著他的新作《刺殺騎士團長》面世,突破一隻是指日可待。”


    確乎如此,據該社編輯透露,這本小說自上架開始,幾乎以每兩秒一本的速度銷售,三十五萬的初印數目看起來沒有什麼壓力。小說到底講了什麼呢?“我”是36歲的專業肖像畫畫家,結婚六周年紀念日前,妻子毫無征兆地提出已有外遇,要求離婚,於是“我”獨自離家開車在外遊蕩了一個半月,終應好友雨田政彥之邀,住進小田原郊外山間其父雨田具彥的舊居兼畫室,期待通過環境的改變調整心情。就在搬家後不到八個月的時間裡,奇妙的事件發生了。雨田政彥幫“我”介紹了山下繪畫班任教的工作,“我”和班裡的兩位人妻先後成了情人,經神秘鄰居免色的精心策劃,和班上的少女真理惠也建立了密切聯繫。雨田具彥是日本畫畫家,“我”搬進那棟房子後不久,意外在閣樓發現了他那幅不為世人所知的大師級作品,即為“刺殺騎士團長”,而《刺殺騎士團長》同時也是莫扎特的歌劇《唐璜》中的一幕情節。 由此,“我”被卷入一繫列不可思議的事件。


    在小說裡,村上春樹把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作了畫作的背景。雨田具彥在維也納留學期間,正是希特勒意圖吞並奧地利之時,作為那段歷史的見證者,他參與了刺殺納粹高官的行動,行動敗露後,被遣送回國,他的猶太女友被送入集中營。而此時,他的弟弟雨田繼彥,一位學音樂的大學生,被征兵派去了中國,參與和見證了南京大屠殺。戰爭結束後,雨田繼彥深受戰爭創傷的刺激,割腕自殺身亡。深愛弟弟的雨田具彥受到了雙重打擊,開始潛心創作了《刺殺騎士團長》這幅畫作,把他對歷史的憤懣,對戰爭狂人厭惡情緒通通通過這幅畫作宣洩了出來。


    村上春樹在小說中對這段歷史毫不諱言,“日軍在激戰後占據了南京市區,在那裡殺了很多人……至於準確說來有多少人被殺害了,在細節上即歷史學家之間也有爭論,但是,反正有無數市民受到戰鬥牽連而被殺害則是難以否認的事實。有人說中國死亡數字是四十萬,有人說是十萬。可是,四十萬人與十萬人的區別在哪裡呢?”
    聯繫到日本右翼分子總是以具體數字有爭議為由,來淡化大屠殺的性質,甚至否認南京大屠殺作為史實的真實性,正如林少華所言,這可以說是擊中日本右翼分子要害的一問。“因為這一發問的言外之意就是,難道可以說四十萬人是大屠殺,而十萬萬人就不是大屠殺嗎?”以林少華的理解,這體現出村上春樹對於暴力、戰爭、歷史等議題的獨特的思考,也表明他的歷史認識已經從史實認知層面進入政治層面、現實層面,表現出了一個人文知識分子的擔當意識。


    事實上,這不是村上春樹次在書中談到南京大屠殺這一話題。《奇鳥行狀錄》裡面,他就對二戰時期,日本軍在亞洲大陸的暴行進行了正面的描寫,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殺。村上春樹通過間宮中尉之口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罪行:“我們日本人在滿洲干得也不例外。在海拉爾秘密要塞設計和修建過程中,為了殺人滅口,我們不知殺了多少中國人。”不僅如此,還有“在南京一帶干的壞事可不得了,我們部隊也干了。把幾十人推下井去,再從上邊扔幾顆手榴彈。還有的勾當都說不出口。”小說裡,村上春樹用“擰發條鳥”這一隱喻式的事物將集體記憶和個人記憶緊密聯繫了起來。


    當然,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並非小說的中心,之所以會引發我們對畫作與歷史之間互文關繫的探討,則在於我們對這段歷史有特殊的敏感性。而小說裡孤獨的中年男人的設定,以及畫家與其中一位女子的性關繫並非是自然愉悅的,而是充滿了肉體上的痛苦和障礙。另外,包括離異、晴雨異常、遠避凡世的山谷,漫不經心的性愛關繫,漠然之下包裹的傷痛,等等,都是典型的村上春樹素。誠如書評人思郁所說,這些因素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挪威的森林》,也讓人不由想到,村上春樹要寫的或許並非一個“殺人事件”,而在等待讀者揭開這個表征世界之下掩埋和隱藏的人之為人的本質和真相。無面人何時再來?他又將帶來什麼?讀者期待的古素又將在故事中演繹怎樣的曲調?


     


    3


       
    村上春樹在不同的作品裡“老調重彈”,卻依然能引發我們強烈的興趣?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幾乎每部作品都能暢銷。我們要問的是,他的作品,尤其是《挪威的森林》的影響何以始終延伸著,即使過了三十年依然有其不曾消退的影響力?


      這也正是林少華反復思考的問題,也是他在為該書幾個不同版本所做的譯序裡著力闡明,且似乎在不同階段都帶給他新的發現的問題。在林少華看來,村上春樹受歡迎,一方面得歸結於其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簡潔、明快、清爽、流暢,而又獨具匠心,韻味綿長,沒有傳統日本小說那種無病呻吟的拖沓,那種欲言又止的迂回,那種拖泥帶水的滯重。日語這種‘粘著語’在他那裡變得如此洗盡鉛華,且有一種不無頑皮的孩子氣,讀來甚至產生一種生理上的快慰。”


    而另一方面,以林少華的理解,村上春樹作品似乎包含了某種破譯心靈密碼、溝通此岸世界至彼岸世界的神秘力量。“正如部分讀者來信所說,我們平時語言動作所表達的心靈深處的感受連其十分之一都不到。對於潛在的部分,我們往往急於表達卻又苦於沒有門路,而村上營造的情境恰恰傳導了我們這部分感受,或者說撬開了包攏我們的厚厚的硬殼,使我們的靈魂獲得釋放,產生一種此岸世界電路與彼岸世界電路瞬間接通時進入澄明天地的驚喜之情。”


    即以村上春樹繼《東京奇譚集》後時隔9年推出的短篇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為例,小說名為“沒有女人”,實則處處與女人有關。以書評人黑玉輝的閱讀感覺,無論是《駕駛我的車》裡的舞臺劇演員家福,還是《獨立器官》中的整容醫生渡會,或是《木野》裡的調酒師木野,雖然離開了女人,可還是彌漫著止不住的想念,那是對往事的回憶,有對自己懦弱的痛恨,也有對愛人離開的惋惜。也因為此種心緒,更顯男人們的“孤獨”。以此看,雖然被女人離棄的男人是故事的中心,但擁抱著孤獨感的表現纔是小說想表現的重點。年輕時的孤獨可以事後修補或挽回,但超過了一定年齡,孤獨就成了近似孤絕的東西。


    雖然這麼說,帶有很大的主觀性,但這部短篇集,確如日本文學研究專家嶽遠坤所言,在某種程度上映射了當下的現實。他以自己翻譯的那篇《山魯佐德》舉例道,一個男人在一個遠離大陸的孤島上,與外界的聯繫就是有女人來找他,但當那個女人離開他後,他就與世界完全隔絕了。“這是非常的現像,但和日本社會當下年輕人心理趨向自閉化很相像,不婚比例和離婚率越來越高,整個社會都蔓延著一種孤獨感。”倘是借用普林斯頓大學授予村上榮譽博士的評語,村上春樹“以文學形式就日常生活的細節做出了不可思議的描寫,準確地把握了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孤獨感和不確定性。”


    可以確定的是,村上春樹的作品,就像林少華說的,傳達出了現代人的焦慮、苦悶、迷惘、困窘、無奈和悲涼。相比而言,《刺殺騎士團長》裡有了一點變化。小說結尾,“我”提議回到妻子身邊和不是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都上了幼兒園,主人公仍然不知道這是誰的孩子。小說的後這樣寫著,“我深深疼愛著這個小小的女兒,珍惜和她在一起的時光,至於她生物學上的父親是誰或者不是誰,對於我怎麼都無所謂,那是不值一提的瑣事,並不意味著因此會發生變更。”


    在林少華看來,這是村上春樹對作品結尾手法處理的一種創新。“村上春樹在接受媒體的時候說過,他說我的小說幾乎全是開放式結尾不了了之,或者說故事是在開放中結束的。這回我覺得有必要來一個閉合感覺。”以林少華的理解,


    對任何男人來說,接受這樣一個孩子不大可能是無所謂的,因為這至少關乎到我們男人的尊嚴。而村上春樹一向把個人尊嚴看得高於一切,這是村上春樹文學一個很明顯的主題。“但他發現了比尊嚴更重要,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愛、悲憫。或者他開始認為隻有把愛和悲憫作為情感和靈魂的底色、基調,纔能夠使無論男人還是女人獲得真正的尊嚴。這是村上春樹文學主題又一次不大不小的跨越。”


    無論如何,誠如林少華所言,村上春樹點化了我們的情感方式和生命態度。他的小說為我們在繁雜多變的世界上提供了一種富有智性和詩意的活法,為小人物的靈魂提供了一方安然憩息的草坪。“讀村上春樹,我們會覺得是在讀自己,是在叩問自己的心靈,傾聽自己心靈的回響。”


    要換一個角度看,《挪威的森林》的意義,或許在於如歷史學家袁偉時所說,這本書裡體現了對於個人主體性的尊重和張揚,逐漸形成社會共識和風潮後,將有助於化社會的形成。由是,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日文版初版後記中聲稱的“一部極其私人的小說”,就有了更具廣泛性的價值。而他的所有作品裡,都可以說有《挪威的森林》的回響。在這部堪為經典的小說裡,村上春樹如是寫道:“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裡,總會在那裡。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