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世說新語彙校彙注彙評(全3冊)(古代文學名著彙評叢刊 / 黃霖、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
    【市場價】
    1387-2011
    【優惠價】
    867-1257
    【作者】 黃霖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文學評論與鋻賞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6300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純質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0626300
    作者:黃霖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彙輯眾說,以資循覽

     
    內容簡介

    《世說新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經典著作,唐人編撰《晉書》就多取材於此書,宋代以降刻本繁多,自宋末劉辰翁首先批點此書以來,直至明清時期,不斷有研究者對之加以批、校、注、論,形成了源遠流長的“世說學”。《世說新語》廣泛傳播到海外,在日本、韓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歷代以來,留下了大量的相關文獻,對研究“世說學”,研究中華文明的海外傳播,具有重要價值。《世說新語》是研究漢魏晉宋文學、文化與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歷代對於《世說新語》的評、校、注、論,則折射出傳統士人思想文化演進的軌跡。本書是對《世說新語》的一次全面性的文獻整理研究,包括彙校、彙注、彙評,不僅為學術界提供更為可靠的《世說新語》版本,豐富的彙注、彙評文獻,而且提供了較為完整的“世說學”文獻資料,將極大地推動《世說新語》的研究,對於研究漢魏六朝文化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周興陸,復旦大學中文繫、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上海市浦江人纔”,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國詩學的教學與研究。先後主持全國高校古委會古籍整理項目《漁洋精華錄彙評》、 *一般項目《中國古代詩歌評點研究》、 *基地重大項目《明清時期未刊文學評點本的整理與研究》、上海市一般項目《杜甫精神的後代傳承》。撰有《詩歌評點與理論研究》《吳敬梓詩說研究》《漁洋精華錄彙評》《中國分體文學學史•詩學卷》《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總論卷》等專著多種以及《金聖嘆<杜詩解>的文學批評學解刻本<世說新語>劉辰翁批點真偽考》《傳統詩學演進的內在動力》等論文數十篇。

    目錄
    目 録
    總序黃 霖 (………………………………………………… 1 )
    前言…………………………………………………………… (1 )
    凡例…………………………………………………………… (1 )
    版本、批註本敘録…………………………………………… (1 )
    卷上之上……………………………………………………… (1 )
    德行………………………………………………… (1 )

    目 録
    總序黃 霖 (………………………………………………… 1 )
    前言…………………………………………………………… (1 )
    凡例…………………………………………………………… (1 )
    版本、批註本敘録…………………………………………… (1 )
    卷上之上……………………………………………………… (1 )
    德行………………………………………………… (1 )
    言語第二………………………………………………… (100)
    卷上之下……………………………………………………… (285)
    政事第三………………………………………………… (285)
    文學第四………………………………………………… (322)
    卷中之上……………………………………………………… (487)
    方正第五………………………………………………… (487)
    雅量第六………………………………………………… (586)
    識鑒第七………………………………………………… (653)
    賞譽第八上……………………………………………… (700)
    卷中之下(740……………………………………………………… )
    賞譽第八下……………………………………………… (740)
    品藻第九………………………………………………… (847)
    規箴第十………………………………………………… (930)
    捷悟第十一……………………………………………… (978)
    夙慧第十二……………………………………………… (995)
    豪爽第十三……………………………………………… (1007)
    卷下之上……………………………………………………… (1027)
    容止第十四……………………………………………… (1027)
    自新第十五……………………………………………… (1068)
    企羨第十六……………………………………………… (1075)
    傷逝第十七……………………………………………… (1083)
    棲逸第十八……………………………………………… (1108)
    賢媛第十九……………………………………………… (1133)
    術解第二十……………………………………………… (1188)
    巧藝第二十一…………………………………………… (1204)
    寵禮第二十二…………………………………………… (1223)
    任誕第二十三…………………………………………… (1229)
    簡傲第二十四…………………………………………… (1301)
    卷下之下……………………………………………………… (1326)
    排調第二十五…………………………………………… (1326)
    輕詆第二十六…………………………………………… (1408)
    假譎第二十七…………………………………………… (1452)
    黜免第二十八…………………………………………… (1478)
    2 世説新語彙校彙注彙評
    儉嗇第二十九(1492…………………………………………… )
    汰侈第三十……………………………………………… (1501)
    忿狷第三十一…………………………………………… (1522)
    讒險第三十二…………………………………………… (1530)
    尤悔第三十三…………………………………………… (1535)
    紕漏第三十四…………………………………………… (1559)
    惑溺第三十五…………………………………………… (1576)
    仇隙第三十六…………………………………………… (1590)
    附録一:《世説新語》佚文…………………………………… (1606)
    附録二:序跋題識彙編……………………………………… (1632)
    《世説新語》跋………………………………… 董 弅 (1632)
    跋《世説新語》後……………………………… 黃伯思 (1632)
    跋《世説》第三卷後…………………………… 黃伯思 (1633)
    《世説新語》跋………………………………… 陸 遊 (1633)
    題《世説新語》………………………………… 高似孫 (1634)
    讀《世説》……………………………………… 林之奇 (1634)
    世説敘録……………………………………… 汪 藻 (1635)
    《世説新語》序………………………………… 劉應登 (1637)
    刻《世説新語》自序…………………………… 袁 褧 (1637)
    跋吳中新刻《世説》…………………………… 楊 慎 (1638)
    《世説舊注》序………………………………… 楊 慎 (1638)
    《世説新語補》舊序…………………………… 王世貞 (1639)
    俞氏書《世説新語》略………………………… 王世貞 (1639)
    重刻《世説新語》序…………………………… 管大勳 (1640)
    目 録3
    《世説新語》序張 程 (1640………………………………… )
    《世説新語》題詞……………………………… 喬懋敬 (1641)
    批點《世説新語》序…………………………… 王世懋 (1642)
    再識…………………………………………… 王世懋 (1643)
    刻《世説新語》序…………………………… 鄧原嶽 (1643)
    《世説新語》序………………………………… 王思任 (1644)
    《世説新語》題識……………………………… 周天球 (1645)
    重刊《世説新語》序…………………………… 吳瑞徵 (1646)
    《世説新語鼓吹》序…………………………… 凌濛初 (1649)
    《世説新語鼓吹》凡例………………………… 凌濛初 (1649)
    書《世説鼓吹》之前…………………………… 瀋懋孝 (1651)
    《世説》小跋…………………………………… 瀋懋孝 (1652)
    讀《世説新語》………………………………… 胡應麟 (1652)
    《世説補菁華》自序…………………………… 狄期進 (1653)
    四色套印本《世説新語》題識………………… 凌瀛初 (1654)
    書宋板《世説新語》…………………………… 鍾 惺 (1654)
    《三注鈔》序…………………………………… 鍾 惺 (1655)
    集《世説》詩…………………………………… 李鄴嗣 (1655)
    《世説新語補袖珍》小序……………………… 黃汝亨 (1658)
    題《世説新語》………………………………… 盧世 (1658)
    重刻《世説新語鼓吹》序……………………… 瀋 荃 (1659)
    與周琮瑩論《世説》《語林》書………………… 毛先舒 (1660)
    跋《世説新語》………………………………… 王士禛 (1661)
    又…………………………………………… 王士禛 (1661)
    《世説舊注》跋………………………………… (1662)
    《世説新語》跋………………………………… 瀋 巖 (1663)
    4 世説新語彙校彙注彙評
    《世説新語》跋吳嘉泰 (1663………………………………… )
    《世説新語》題識……………………………… 吳 騫 (1663)
    題識明吳中珩校刻本《世説新語》…………… 張端木 (1664)
    《世説新語》跋………………………………… 潁 谷 (1664)
    書理寒石手批《世説新語》後………………… 張 庚 (1665)
    《世説新語》跋………………………………… 孫毓修 (1666)
    讀《世説》迂談………………………………… 孫奇逢 (1666)
    《世説新語》識語……………………………… 周心如 (1667)
    黃丕烈校本《世説新語》跋識………………… 唐鴻學 (1667)
    重刊《世説新語》序…………………………… 王先謙 (1668)
    《世説新語》校勘小識………………………… 王先謙 (1669)
    《世説新語》校勘小識補……………………… 王先謙 (1669)
    《世説新語》考證……………………………… 王先謙 (1670)
    《世説新語》注引用書目題記………………… 葉德輝 (1676)
    《世説注所引書目》序………………………… 瀋家本 (1677)
    《世説新語》跋……………………………… 戴熙艾等 (1679)
    孝耕跋………………………………………………… (1680)
    佚名跋………………………………………………… (1680)
    《世説新語》題識……………………………… 丁 丙 (1680)
    《世説新語》題識……………………………… 李慈銘 (1681)
    《世説新語》題識……………………………… 葉昌熾 (1681)
    《世説新語》題識……………………………… 章 鈺 (1682)
    《世説新語》八卷題識………………………… 樊漱圃 (1683)
    唐寫本《世説新書》題識……………………… 神田醇 (1685)
    《世説新語》殘卷古鈔卷子本………………… 楊守敬 (1686)
    唐寫本《世説新書》跋………………………… 羅振玉 (1686)
    目 録5
    唐寫本《世説新書》跋尾劉盼遂 (1687……………………… )
    重刊《世説新語》序…………………………… 楊士琦 (1690)
    王存善題識二則……………………………………… (1691)
    瀋曾植題記…………………………………………… (1692)
    楊復題記……………………………………………… (1692)
    佚名題識……………………………………………… (1692)
    周岸登題識…………………………………………… (1693)
    《世説新語》總論校箋凡例…………………… 劉盼遂 (1693)
    《世説新語》後敘……………………………… 劉盼遂 (1696)
    《世説新語》題識……………………………… 瀋劍知 (1697)
    校跋《四部叢刊》本《世説新語》……………… 傅斯年 (1698)
    景宋本《世説新語》三卷題識……………………… 泉 (1698)
    《世説新語》箋注證略例……………………… 程炎震 (1699)
    《世説新語選注》小序………………………… 崔朝慶 (1701)
    校《世説新語》雜識…………………………… 趙西陸 (1701)
    《世説逸》序………………………………… 岡井孝先 (1704)
    《世説新語補考》序………………………… 後籐世鈞 (1705)
    題《世説新語補考》後……………………… 中村文輔 (1706)
    《世説鈔撮》序……………………………… 大典禪師 (1706)
    《世説鈔撮》跋識……………………………… 木弘恭 (1707)
    《世説講義》序………………………………… 杉林修 (1708)
    《世説講義》序……………………………… 牛尾介之 (1709)
    《世説講義》序…………………………… 加賀三宅邦 (1710)
    《世説講義》跋………………………………… 小森貫 (1710)
    《世説講義》跋……………………………… 伏瞻米寅 (1711)
    《世説音釋》序……………………………… 菅原長親 (1711)
    6 世説新語彙校彙注彙評
    《世説音釋》序礒谷正卿 (1712……………………………… )
    《世説新語》三卷題識………………………… 島田翰 (1712)
    評論資料選編………………………………………………… (1715)
    目 録7

    媒體評論

    讀者對像:魏晉南北朝史研究者,中國古代文學史、思想史研究者;傳統文化愛好者

    在線試讀
    總 序
    黃 霖

    評點是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樣式,其主要特徵是在正文邊或天頭上有評語或點圈。其評之源可上溯到秦漢的經史之學。如《易》之有繫辭、説卦,《詩》之有《毛傳》、《鄭箋》,乃至司馬遷的“太史公曰”,《楚辭章句》每篇前的小序等等,均可視爲其濫觴。後加上看書時隨手“點煩”、“點抹”、“鈎識”、“朱墨別異”等,就形成了一套有圈點、有批語、有總論的評點模式,並逐步完善化。宋中葉以後,始有刻本間曾産生過呂祖謙、真德秀、方回、劉辰翁等著名的文學評點家。至明代,刊刻評點之風大盛,整個清代也久盛不衰,以至到當代,一些評本的出版還絡繹不斷,致使若干小説作家也按捺不住,紛紛伸紙弄筆,批點起一些古典文學名著來了。
    文學評點的走紅,恐怕與宋代呂祖謙《古文關鍵》的一炮打響頗有關係。俞樾曾評此書曰:“先生論文極細,凡文中精神、命脈,悉用① 葉德輝:“刻本書之有圈點,始於宋中葉以後。”耿素麗點校《書林清話》卷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頁。筆抹出;其用字得力處,則或以點識之;而段落所在,則鈎乙其旁,以醒讀者之目。學者循是以求,古文關鍵可坐而得矣。”①《古文關鍵》的評點,不僅使一些經典選文精神全出,而且其卷首的“總論”也十分精闢,如《論作文法》雲:文字一篇之中須有數行齊整處,須有數行不齊整處。或緩,或急,或顯,或晦。緩急顯晦相間,使人不知其爲緩急顯晦。常使經緯相通,有一脈過接乎其間,然後可。蓋有形者綱目,無形者血脈也。有用文字,議論文字是也。爲文之妙,在敘事狀情。筆健而不粗,意深而不晦,句新而不怪,語新而不狂。常中有變,正中有奇。題常則意新,意常則語新。辭源浩渺而不失之冗,意思新轉處多則不緩。②
    諸如此類,都是創作經驗的總結,具有高度的概括意義。

    總 序


    黃 霖



    評點是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樣式,其主要特徵是在正文邊或天頭上有評語或點圈。其評之源可上溯到秦漢的經史之學。如《易》之有繫辭、説卦,《詩》之有《毛傳》、《鄭箋》,乃至司馬遷的“太史公曰”,《楚辭章句》每篇前的小序等等,均可視爲其濫觴。後加上看書時隨手“點煩”、“點抹”、“鈎識”、“朱墨別異”等,就形成了一套有圈點、有批語、有總論的評點模式,並逐步完善化。宋中葉以後,始有刻本間曾産生過呂祖謙、真德秀、方回、劉辰翁等著名的文學評點家。至明代,刊刻評點之風大盛,整個清代也久盛不衰,以至到當代,一些評本的出版還絡繹不斷,致使若干小説作家也按捺不住,紛紛伸紙弄筆,批點起一些古典文學名著來了。


    文學評點的走紅,恐怕與宋代呂祖謙《古文關鍵》的一炮打響頗有關係。俞樾曾評此書曰:“先生論文極細,凡文中精神、命脈,悉用① 葉德輝:“刻本書之有圈點,始於宋中葉以後。”耿素麗點校《書林清話》卷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頁。筆抹出;其用字得力處,則或以點識之;而段落所在,則鈎乙其旁,以醒讀者之目。學者循是以求,古文關鍵可坐而得矣。”①《古文關鍵》的評點,不僅使一些經典選文精神全出,而且其卷首的“總論”也十分精闢,如《論作文法》雲:文字一篇之中須有數行齊整處,須有數行不齊整處。或緩,或急,或顯,或晦。緩急顯晦相間,使人不知其爲緩急顯晦。常使經緯相通,有一脈過接乎其間,然後可。蓋有形者綱目,無形者血脈也。有用文字,議論文字是也。爲文之妙,在敘事狀情。筆健而不粗,意深而不晦,句新而不怪,語新而不狂。常中有變,正中有奇。題常則意新,意常則語新。辭源浩渺而不失之冗,意思新轉處多則不緩。②


    諸如此類,都是創作經驗的總結,具有高度的概括意義。


    其後,樓昉《崇古文訣》、謝枋得《文章軌範》、周應龍《文髓》、真德秀《文章正宗》等相繼致力於選文評點,揭示“文法”,“抽其關鍵,以惠後學”③,捲起了陣文學評點的旋風。這一代評家,多深得文章奧秘,下筆淵雅得體,故其書能風行,其人亦足傳世。明人隨其後,文學的評點擴而大之,推向詩詞稗曲各體,乃至對儒家的經典也敢用文學的眼光、評點的手法去重新解讀,真可謂是百花競放。到俞樾《東萊先生古文關鍵後跋》,清光緒廿四年江蘇書局本《東萊先生古文關鍵》卷末。呂祖謙《論作文法》,清光緒廿四年江蘇書局印本《東萊先生古文關鍵》卷上,第3頁。樓昉《崇古文訣》卷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1354冊,第2頁。明末清初,終於出現了如金聖歎這樣天纔的評點大家,將文學評點推向了高峰,爲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特別是敘事文學理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凡事如一窩蜂式地爭上之時,必然是泥沙俱下,並招致一些嗜利之徒蠅營蟻附而拼命跟風炮製,幾使部部名著有評點,家家書肆出評本,其粗劣、惡俗、拼湊、抄襲之作也就層見疊出,這就必然使評點遭致一片詬病,乃至詈駡之聲。


    當然,假如對於評點的否定僅僅是針對一些粗劣惡俗之作而發,當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然在歷史上蔑視與否定評點的緣由並非這麽簡單,主要還是有相當一批有影響的文人學士在思想認識上並不認可這種批評樣式。


    類是封建社會中的儒學衛道者。他們將儒家經典奉爲神明,就將用非傳統的儒家觀點與方法來評點《詩經》、《尚書》之類視之爲旁門左道,甚至是洪水猛獸。如錢謙益、顧炎武等看到孫鑛、鍾惺等評點《詩》、《書》而被世人“奉爲金科玉律,遞相師述”,“天下之士,靡然從之”之時,就起而痛批,甚至上綱到“非聖無法”的地步,説:古之學者,九經以爲經,三史以爲緯……敬之如神明,尊之如師保……越僭而加評騭焉,其誰敢? ……妄而肆論議焉,其誰敢?


    評騭之滋多也,論議之繁興也,自近代始也。而尤莫甚於越之孫氏,楚之鍾氏。孫之評《書》也,於《大禹謨》則譏其漸排矣;其評《詩》也,於《車攻》則譏其“選徒囂囂”,背於有聞無聲矣。尼父之刪述,彼將操金椎以穀之,又何怪乎孟堅之《史》、昭明之《選》,詆訶如蒙僮,而揮斥如徒隸乎! ……是之謂非聖無法,是之謂侮聖人之言。……學術日頗,而人心日壞,其禍有不可勝言者!① 錢謙益《葛端調編次諸家文集序》,《牧齋初學集》卷二十九,四部叢刊初編本,第


    269冊,第6頁。


    後來,顧炎武在《日知録》中談及鍾惺時,照抄了錢謙益的話,在指責鍾氏評點“好行小慧,自立新説”的同時,更説他是“文人無行”,甚至是“病狂喪心”①。


    第二類是將評點同“八股”簡單等同者。評點流行過程中,確與時文八股關係密切。八股文本身也是古代的文章之一,其“文法”自然與“古文之法”息息相通,所以,《古文關鍵》一類書所揭示的“作文之法”,對於應試者來説也是枕中秘寶。而評點這些“作文之法”者也往往是爲了給應試學子提供方便。比如《文章軌範》一書,王陽明在爲其作序時就指出,謝枋得的選評是“有資於場屋者”,他所標揭的“篇章句字之法”,“獨爲舉業者設耳”②。萬青銓在《文章軌範跋》中進一步引申説,編選者“蓋欲學者由舉業以達於伊、傅、周、召,不能不教之,用韓、柳、歐、蘇之筆,發周、程、張、朱之理,以期有當於孔、曾、思、孟之心,有當於千百世上下人之心”③。事實上,大量的評點之作爲當時的應試學子提供了仕途進取的實用門徑。所以,明清兩代,特別是科舉廢除之後,學界往往給評點戴上“八股”的帽子而加以否定。如胡適、魯迅等在否定金聖歎的評點時,都是用上了這頂帽子。胡適在《水滸傳考證》中説金聖歎評《水滸》曰:“這種機械的文評正是八股選家的流毒,讀了不但沒有益處,並且養成一種八股式的文學觀念,是很有害的。”④魯迅在《談金聖歎》一文中全面否定金聖歎時也説《水滸》經他一批,“行文布局,也都被硬拖到八股的作法上”①。胡適、魯迅等人的看法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影響很大。


    第三類是將評點視爲“純藝術論”而加以拋棄者。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的文學理論的指導思想是重內容而輕形式,甚至簡單地將注重形式美判定爲“形式主義”、“純藝術論”。在這樣的潮流中,評點也就被看作是表現“形式主義”、“純藝術論”的糟粕。郭紹虞在1979年版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之“六二”《評點之學的理論》中就説:“明代文壇也可説是熱鬧喧天了。然而結果怎樣呢? 後的結穴卻成爲評點之學。我們從這一個歷史的教訓看來,也就可以知道唯心的觀點和純藝術的論調之爲害於文學與文學批評是沒法估計的。”他説“評點之學”的“眼光隻局限於形式技巧,那就所得有限。然而他們沉溺其中,迷不知返,還自以爲走的是正路呢”②。


    從明代以來的這些蔑視、否定文學評點的看法實際上都是不能成立的。古代的文學評點不是壞在“非聖無法”,恰恰相反,好的評點作品往往就在於能離經叛道,特立獨行,有創新意識。凡是不成功的評點之作,大都壞在不能衝破一套封建教條與僵化的批評方法,隻知一味順應封建統治者所好,而背離了百姓,背離了時代。不要説像《詩經》那樣本身是屬於“經”的作品要擺脫“尊聖”、“宗經”的觀念十分困難,就是小説、戲曲類的作品,大量的枯燥無味的評點就


    是用一套封建的標準來臧否人物,評價是非,而對作品的藝術性則置若罔聞。這樣的評點作品,理所當然地要被讀者所拋棄,被歷史所淘汰。隻有像金聖歎那樣有膽有識,用獨特的思想、文學的觀點和精美的語言來評點的,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文學批評,值得我們去發掘與研究。至於評點受八股的影響,並不全是壞事,甚至可以説在總體上看是好事。因爲八股恰恰是引導中國文學批評走進追求文學形式美大門的重要使者。八股作爲一種考試形式,要求代聖人立言,束縛人們的思想,當然要拋棄,但八股是建築在中國文字特點上的一種形式美的總結。應該承認它作爲一種表現形式,確實是美的。壞的不在於八股這一形式的本身,壞是壞在將這一種、僅僅是一種美的形式僵化,逼著文人們都去走這華山一條路。正像肉是美味的,但假如要你天天喫、頓頓喫,那就味不美了。金聖歎等總結的種種“文法”,是明顯地帶有八股味,但正在這裏他們很好地總結了一些小説、戲曲、詩文表現的藝術特點與表現技巧,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與創作的發展是大有貢獻的。實際上,好的評點,就是當時的“新批評”,就是將文學當作文學來讀。它們既講藝術,也有思想,如金聖歎評《水滸》,既將《水滸》的藝術奧秘條分縷析,也充分地暴露了貪官污吏的醜惡嘴臉,揭示了《水滸》英雄的人性之美。他的評點根本就不是“純藝術”或“形式主義”的。因此,如今要將評點的研究引向康莊大道,首先要徹底拋棄以上所説的三道“緊箍咒”,特別是後兩道,因爲這已經深深地印在現當代一些人的頭腦


    中,恐怕不時還會有人拿出來念念有詞。解放了思想,纔能正確地去認識評點的價值。我曾經將包括評點在內的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特點概括成“即目散評”四個字。所謂“即目”,即寫於閲讀直覺的當下;所謂“散評”,即顯得並不完整與條貫。這實際上與中國文論的思維特點著重於直覺體悟密切相關,可以説是直覺體悟思維的必然結果與外在表現。在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些經年累月寫成的較有條理、略成體統的文論之作,如《文心雕龍》、《詩藪》、《原詩》等等,但這樣的作品實在不多,大量的是在感性直覺的主導下,將即目或即時體悟所得,信手揮灑而成,因而多爲散體的點評。像詩格、詩話(包括詞話、曲話、文話等),乃至以詩論詩及詞、文、曲、稗等都是,評點即是其中的一種。它們大都是由評論者即目所悟,直抒己見,隨手作評,點到爲止,往往給人以一種零散而雜亂的錯覺,但實際上,一個成熟的評家往往在心底裏潛藏著一根理性的標尺,其直覺的批評從根本上是並未脫離他的理性思維,所以多數著作是表現爲形散而神完,外雜而內整,有一個核心的見解或理論包容在裏面,或重格調,或標性靈,或倡神韻,一絲不亂。一部《第五纔子書水滸傳》,金聖歎就小説中的人物、敘事、寫景,乃


    至一句一字的點評,看似信手撚來,隨意點到,卻都圍繞著他的“性格論”、“因緣説”、“動心説”、“結構論”、“文法論”等,井井有條。其中不少評點本不但有評議,而且有圈點。一些圈點記號,十分醒目,不繁言而使人一目瞭然。當然這裏也留下了一定的空白,讓讀者自己去想像,去思考。它們就是用了爲經濟的符號與文字,引導讀者用爲節省的時間去理解詩歌的要義與文法的美妙,這就是中國古代文論的一個明顯的表現特點。


    這種特點,現在還常常被一些人否定。説得不客氣一點,這些人中相當一部分實際上根本不懂文學批評的本質特點。文學批評就要從文學的角度上來作批評。評點的長處,就在於憑著切身的感受、真實的體味,用自己的心貼近著作者的心去作出批評,而不是編造懸空的理論,或者是搬用別人的所謂理論來硬套。現在西方的有些理論,越來越離開文本,弄得那麽玄乎,甚至爲了理論而理論。然後有一些人跟在屁股後面,戴著某種理論的眼鏡,將文本作爲沒有生命的標本放在手術臺上,去作冷漠的解剖,這樣的批評早已離開了鮮活的生命體驗,往往就會給人以一種“隔”的感覺。可惜的是,我們現在的文學批評大都是這樣的批評。而評點就與此相反,能呈現出一種“不隔”的特點。這種“不隔”的特點,往往能在讀者與評者、再與作者的兩個層次上達到心靈融合的境地:個層次是評者與作者的心靈融合,第二個層次是讀者與批者、作者的心靈融合。評點家在評點每一部作品時,決不能走馬看花、浮光掠影地將文本


    一翻而過,而是必須細讀文本,身入其境,通過對每一個字、詞、句的細細咀嚼,與作者心心相印,真正達到“知人論世”的地步,纔能一言中的。而當讀者在閲讀時,由於正文與評點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往往能通過評點而深入地瞭解作者的匠心,引發更廣闊的想像空間,或者通過正文而體味到評者的眼光,從而更細緻、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旨意與妙處。評點就是溝通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一座橋樑,就是一種鮮活而不是僵硬、靈動而不是冷漠的文學批評。它


    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有豐富的理論資源,是我們的祖宗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遺産。正因此,它雖幾經風刀與霜劍,但仍明媚鮮豔到今天。



    對於評點這樣一份寶貴而豐富的遺産,今天我們有責任將它整理、研究並發揚光大。彙評,就是一種很好的整理方式。


    文學名著評點的彙輯工作,原盛於明代。當時,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版刻事業的進步,作者、讀者、出版商從各自的立場上分別認識到了評點的價值,同時又受到了解經之作“集解”、“集説”、“義海”、“纂言”、“輯説”、“義叢”、“會説”之類的直接影響,於是在歷史與文學的名著作品中陸續出現了“評林”、“合評”等彙評式編著。較早且形成影響的有凌稚隆輯《史記評林》、《漢書評林》等。之後,明清兩代各種文集乃至小説的集評層出不窮,諸如楊慎選《合諸名家合評三蘇文選》、周珽輯《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李廷機選《新刻注釋草堂詩餘評林》、於光華編《文選集評》等等。這些彙評本多數是用心彙輯、認真出版的,充分顯示了它們特有的文獻價值、理論價值與傳播價值。


    彙評本的文獻價值顯而易見。在網羅一時有關名著評點的目標下,必然保存了大量或罕見或珍貴的材料。一部《史記評林》,彙集了自漢晉至明代嘉、隆年間百餘家論評《史記》的文字,保存了十分豐富的資料。茅坤爲此書作《序》稱:“猶之採南山之藥,而牛溲、馬渤、敗龜、破鼓,君無不以貯之篋而入之肆,以需異日倉公、扁鵲者之按而求也。……噫,此編也,殆亦渡海之筏矣。”①它確實爲後來研究《史記》者鋪設了一條堅實的道路。然而,在其引用的百餘家書目中,至今不少已經亡佚,就賴此書以存其吉光片羽,這就顯示了它的文獻價值。這也誠如《四庫全書總目》評《古文集成》的彙評所雲:此書“所録自春秋以逮南宋計文五百二十二首,其中宋文居十之八,雖多習見之作,而當日名流其集不傳於今者,如馬存、程大昌、陳謙、方


    恬、鄭景望諸人,亦頗賴以存。所引諸評,如槐城、松齋、斆齋、郎學士、《戴溪筆議》、《東塾燕談》之類,今亦罕見。其書且有未知其名者宋人選本,傳世者稀,録而存之,亦足以資循覽也”②。


    爲了保證我們的彙輯也具較高的文獻價值,故在主觀上也是力求窮盡當下所存的評本。比如《西廂記》一劇版本繁多,現存明刊本(包括重刻本)有110餘種,清刊本也有70種左右。自日本學者傳田章作雜劇西廂記目録》以來,已有多種專論、專著著録或考論其各種版本的異同優劣。粗看起來,人們對其版本的搜求與著録已經網羅殆盡。其實不然,如現存的少山堂本《新刻考正古本大字出像釋義北西廂》,刊於萬曆七年,是弘治本後萬曆年間早的《西


    廂》刊本①,比人稱“《西廂記》評點史上的發軔之作”②徐士範本本題評音釋西廂記》早一年。然而由於此本藏於一個比較特殊的圖書館,致使長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