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朝鮮時代文獻所見筆談資料彙編(全3冊)
    該商品所屬分類:文學 -> 文學
    【市場價】
    2913-4222
    【優惠價】
    1821-2639
    【作者】 張伯偉、徐毅、陳俐 
    【所屬類別】 圖書  文學  民間文學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724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是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0637245
    作者:張伯偉、徐毅、陳俐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 

        
        
    "

    編輯推薦

    漢文化圈中朝筆談記錄的首次集結與整理

     
    內容簡介

    筆談是東亞古代漢文化圈特有的一種語言交際方式,即在口語不通的情況下,中朝古代文士在會晤時以書寫漢字的形式進行交際互動。這些筆談散見於“燕行錄”、中朝古代文集、尺 牘集等中,舉凡政治、經濟、法律、思想、倫理、教育、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博物、農業、醫學、環境、風俗等,無所不包,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史價值。本書收録的筆談文獻, 始於十五世紀,終於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以朝鮮人與中國人筆談為主,排列順序主要依據時間先後,以人繫筆談,同一朝鮮文士與中國文士的筆談編列在一 起,注出筆談時間、地點、參與者及文本出處。

    作者簡介

    張伯偉,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域外漢籍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中國詩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域外漢文學與域外漢籍等,代表作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禪 與詩學》《全唐五代詩格校考》《朝鮮時代書目題跋叢刊》等,主編《域外漢籍叢刊》;徐毅,現任南通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南通大學中韓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出版有《十八世紀中朝文人交流研究》,發表論文多篇。

    目錄
    目次
    凡例
    一〇、 黃汝一《銀槎日録》
    一一、 李恆福《朝天録》
    一二、 魯認《錦溪日記》
    一三、 李民宬《壬寅朝天録》
    一四、 李民宬《癸亥朝天録》
    一五、 金中清《朝天録》
    一六、 李弘冑《梨川相公使行日記》
    一七、 趙濈《燕行録》
    一八、 洪翼漢《花浦先生朝天航海録》
    一九、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記》
    二〇、 金堉《朝京日録》
    清代卷(一)

    目次


     


    東亞文人筆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代前言)張伯偉 
    凡例


    明代卷


    一、 崔溥《漂海録》


    二、 蘇巡《葆真堂燕行日記》


    三、 丁煥《朝天録》


    四、 任權《燕行日記》


    五、 許震童《朝天録》


    六、 許篈《朝天記》


    七、 趙憲《朝天日記》


    八、 柳思瑗《控於録》


    九、 權悏《石塘公燕行録》



    一〇、 黃汝一《銀槎日録》


    一一、 李恆福《朝天録》


    一二、 魯認《錦溪日記》


    一三、 李民宬《壬寅朝天録》


    一四、 李民宬《癸亥朝天録》


    一五、 金中清《朝天録》


    一六、 李弘冑《梨川相公使行日記》


    一七、 趙濈《燕行録》


    一八、 洪翼漢《花浦先生朝天航海録》


    一九、 李忔《雪汀先生朝天日記》


    二〇、 金堉《朝京日録》


    清代卷(一)


    二一、 鄭昌順等《同文彙考》


    二二、 成以性《燕行日記》


    二三、 郭弘址《丙戌燕行日記》


    二四、 李垶《戊子燕行日記》


    二五、 鄭太和《寫本陽坡燕行録》


    二六、 洪命夏《甲辰燕行録》


    二七、 佚名《燕中聞見》


    二八、 樸世堂《西溪燕録》


    二九、 閔鼎重《老峰燕行記》


    三〇、 李海澈《慶尚道漆谷石田村李進士海澈燕行録》


    三一、 吳道一《丙寅燕行日乘》


    三二、 權喜學《燕行日録》


    三三、 閔鎮遠《燕行録》


    三四、 金昌業《老稼齋燕行日記》


    三五、 崔德中《燕行録》


    三六、 趙榮福《燕行日録》


    三七、 李器之《一庵燕記》


    三八、 李宜顯《庚子燕行雜識》


    三九、 俞拓基《燕行録》


    四〇、 黃晸《癸卯燕行録》


    四一、 趙文命《燕行日記》


    四二、 姜浩溥《桑蓬録》


    四三、 李宜顯《壬子燕行雜識》


    清代卷(二)


    四四、 李喆輔《丁巳燕行日記》


    四五、 南泰齊《椒蔗録》


    四六、 李基敬《飲冰行程曆》


    四七、 李德懋《青莊館全書》


    四八、 徐命臣《庚辰燕行録》


    四九、 李商鳳《北轅録》


    五〇、 洪大容《湛軒燕記》


    五一、 嚴璹《燕行録》


    五二、 盧以漸《隨槎録》


    五三、 樸趾源《熱河日記》


    五四、 李田秀《農隱入瀋記》


    五五、 李喜經《雪岫外史》


    五六、 瀋樂洙《燕行日乘》


    五七、 徐浩修《燕行記》


    五八、 金正中《燕行録》


    五九、 柳得恭《熱河紀行詩注》


    六〇、 柳得恭《燕臺再遊録》


    六一、 樸長馣《縞紵集》


    六二、 徐瀅修《明皋全集》


    六三、 徐有聞《戊午燕行録》


    六四、 吳載紹《燕行日記》


    六五、 李圭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


    六六、 李基憲《燕行日記》


    六七、 李海應《薊山紀程》


    六在明《芝汀燕記》


    六九、 金善民《觀燕録》


    七〇、 佚名《中州偶録》


    七一、 《金正喜及韓中墨緣》


    七二、 李鼎受《遊燕録》


    七三、 佚名《李尚書燕行日記》


    七四、 崔鬥燦《乘槎録》


    七五、 李肇源《菊壺筆話》


    七六、 簡山《簡山北遊録》


    七七、 南履翼《椒蔗續編》


    七八、 權復仁《隨槎閑筆》


    七九、 李永得《燕行録》


    八〇、 杞泉《隨槎日録》


    八一、 申在植《筆譚》


    八二、 李在洽《赴燕日記》


    八三、 樸思浩《燕薊紀程》


    八四、 樸來謙《瀋槎日記》


    八五、 洪羲瑾《晚窩公燕行交友帖》


    八六、 姜時永《輶軒續録》


    八七、 韓弼教《隨槎録》


    八八容《燕槎録》


    八九、 任百淵《鏡浯遊燕日録》


    九〇、 金貞益《辛丑北征日記》


    九一、 趙鳳夏《燕薊紀略》


    清代卷(三)


    九二、 尹程《西行録》


    九三、 李遇駿《夢遊燕行録》


    九四、 權時亨《石湍燕記》


    九五、 姜時永《輶軒三録》


    九六、 姜長煥《北轅録》


    九七、 申佐模《燕行雜記》


    九八、 徐慶淳《夢經堂日史》


    九九、 金直淵《燕槎日録》


    一〇〇、 金永爵《燕臺瓊瓜録》


    一〇一、 申錫愚《入燕記》


    一〇二、 申錫愚《海藏集》


    一〇三、 嚴錫周《燕行録》


    一〇四、 成仁鎬《遊燕録》


    一〇五、 徐相鼎《庚午燕槎筆記》


    一〇六、 李冕九《隨槎録》


    一〇七、 鄭健朝《北楂談草》


    一〇八、 瀋履澤《燕行録》


    一〇九、《薊槎日録》


    一一〇、 南一祐《燕記》


    一一一、 金允植《天津談草》


    一一二、 佚名《朝鮮外交關係書翰集》


    一一三、 李承五《燕槎日記》


    一一四、 金弘集《修信使日記》


    一一五、 任應準《澹齋談草》


    一一六、 金昌熙《東廟迎接録》


    一一七、 李延祜《皖友譚草》


    一一八、 魚允中《魚允中全集》


    一一九、 南廷哲《北洋衙門談草》


    一二〇、 南廷哲《乙酉正月北洋大臣衙門筆談》


    一二一、 李重夏《勘界謄録》


    一二二、 金東浩《甲午燕行録》


    一二三、 李承熙《大溪集》


    一二四、 安孝鎮《華行日記》


    引用書目

    前言
    東亞文人筆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代前言)
    張伯偉
    “筆談”一詞,顧名思義就是用筆而不用舌、用文字而不用語言的交談。廣義的筆談,包括所有用文字交流、溝通思想感情的方式,文人之間的詩文唱和,無論是處於同一場合,還是時空相隔,隻要是使用文字往返,都可以説是“筆談”。但狹義的“筆談”,特指同文不同語的兩國或兩國以上人士會面之時,用書寫文字代替語言來進行溝通交流的一種方式。所以,本國人之間的文字交往、異國人之間不在同一場合下的文字交往,都不在狹義“筆談”的範圍內。本文所要討論的,就屬於狹義的“筆談”。

    東亞文人筆談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代前言)



    張伯偉


    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的東亞地區,是一個漢文化圈的所在。其中的一項重要標誌是,在這個文化圈中的知識人,都能夠運用漢字進行著述和交流,並且以此爲榮。儘管在歷史上,東亞各國也曾先後有其自身的文字,但或稱“諺文”,或稱“假名”,在知識人看來,是鄉野之文,是女流之文,有的人甚至公然宣稱對本國文字“未習”或“不識”。新西蘭學者費希爾(S.R.Fischer)說:“漢語成了東亞的‘拉丁語’,對所有的文化産生了啓迪,其程度遠遠超過了拉丁語在西方的影響。”李瑞林等譯《閲讀的歷史》,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93。此處用到的“漢語”其實並不準確,嚴格地説應該是“漢字”,因爲同樣的漢字,在東亞各國都有其自身的發音,彼此之間不能直接進行語言交流。因此,當東亞各國的文人面對面交流的時候,就産生了一種特別的方式——筆談朝鮮李永《日槎集略》人卷《問答録》載與日本中村正直筆談雲:“(中村):‘二十年前,就長崎譯官二三名就支那語,然與北京音敻別。……至今不能與清人談笑。特作寒暄數語耳,非筆談則不能。’我曰:‘音讀果與清國有異,然文字則既同,故我國無未解之嘆矣。’”。這是“以筆代舌”,書寫下來的是漢字。透過對漢字的書寫和理解,彼此之間達成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甚至在有翻譯在場的情況下,爲了能夠曲盡人意,也仍然采用筆談的方式朝鮮曹命采《奉使日本時聞見録》七月初一日載:“聞馬州守入來,三使會坐於中火廳,與之相見。正使以譯舌之傳語謂有遺漏,而以筆談代之。”。這種方式也引起了歐洲人的觀察和注意。比如有著“傳教聖徒”之稱的葡萄牙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co Xavier)神父,他在1548年寫給印度總督加爾西亞·德·薩(Garcia de Sá)的報告中,曾援引一位商人描述日本的話説,他們“擁有關於這一切知識的巨著,都用漢語撰寫。除了漢語以外,他不知道還有用其他文字寫作閲讀的”;“從占婆到日本陸地的京都,人們都讀漢字書籍”費爾南·門德斯·平托等著,王鎖英譯《葡萄牙人在華見聞録——十六世紀手稿》,澳門文化司署、東方葡萄牙學會、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1998年,頁4。。還是這位沙勿略神父,曾記録了另一位葡萄牙商人阿爾瓦雷斯(Jorge Alvarez)的觀察,日本的僧侶“都能夠閲讀和書寫中國語,但卻不能説,所以都和中國人筆談,因爲中國人也不會説日本話”這一資料的日譯本見岸野久著《西歐人の日本発見—ザビエル來日前日本情報の研究—》第四章附,吉川弘文館,1989年,頁70。。而沙勿略本人後來也有同樣的觀察:“雖然是相同的字,日本人讀時用日語,中國人讀時用中文。雖然説話時互不能通,但書寫時僅憑文字便能相互理解。他們的口語不同,但字意相通,所以彼此能夠理解。”河野純德譯《沙勿略全書簡》,平凡社,1985年,頁555。他們所觀察到的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用書寫漢字的方式溝通,就是所謂的“筆談”。



    “筆談”一詞,顧名思義就是用筆而不用舌、用文字而不用語言的交談。廣義的筆談,包括所有用文字交流、溝通思想感情的方式,文人之間的詩文唱和,無論是處於同一場合,還是時空相隔,隻要是使用文字往返,都可以説是“筆談”。但狹義的“筆談”,特指同文不同語的兩國或兩國以上人士會面之時,用書寫文字代替語言來進行溝通交流的一種方式。所以,本國人之間的文字交往、異國人之間不在同一場合下的文字交往,都不在狹義“筆談”的範圍內。本文所要討論的,就屬於狹義的“筆談”。


    東亞筆談主要集中在中朝、中日、中越、中琉以及朝日、朝越、朝琉之間現在也保存了少量其他國家人員之間的筆談,如越南人與琉球、日本、東南亞及歐洲人的筆談,朝鮮人與西洋人的筆談等。也有中國人與西洋人的筆談,如張德彝於同治五年(1866)隨斌椿出使歐洲,著《航海述奇》,其中《法國日記》曾記載拜訪“姓茹名良者”,“並不交談,以筆書之,可通其意”(鍾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冊,嶽麓書社,2008年第二版,頁496)。所謂“茹良”,當指Stanislas Julien,今通譯作“儒蓮”,是當時歐洲優秀的漢學家。但此類文獻數量極爲有限,故暫不涉及。,根據身份的不同,也可以大而別之爲外交筆談、文人筆談和漂流民筆談。但古代的外交官也多由文官擔當,他們本來就是由文人出身,所以,寬泛地看,外交筆談也可以歸入文人筆談的範圍。筆談的歷史儘管到二十世紀中葉仍有延續鄭子瑜《詩論與詩紀·東遊詩紀》記載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鈴木虎雄的贈詩,有“東京相見始交歡,以筆代言意自寬”之句。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8年,頁155。,但整體上看已經式微,所以,本文討論的時段下限是二十世紀初以前。

    在線試讀
    明代卷
    一、 崔溥《漂海録》
    【解題】
    《漂海録》三卷,崔溥撰。
    崔溥(1454—1504),字淵淵,號錦南。全羅道羅州人,二十四中進士,二十七中文科試,三十三中文科重試,歷官校書館著作,成均館典籍,弘文館修撰、校理等職年(1488),崔溥奔父喪過海遇風,漂至中國臺州,明廷驛送其至北京,並幫助其回國。途中多有記録,留下翔實資料,並於渡江還國至青坡驛以後,奉旨於八日之間撰進一行日録,成《漂海録》,其中保留了若干與中國官民的筆談。
    茲以韓國藏書閣本爲底本輯録資料。

    明代卷
    一、 崔溥《漂海録》
    【解題】



    《漂海録》三卷,崔溥撰。


     崔溥(1454—1504),字淵淵,號錦南。全羅道羅州人,二十四中進士,二十七中文科試,三十三中文科重試,歷官校書館著作,成均館典籍,弘文館修撰、校理等職年(1488),崔溥奔父喪過海遇風,漂至中國臺州,明廷驛送其至北京,並幫助其回國。途中多有記録,留下翔實資料,並於渡江還國至青坡驛以後,奉旨於八日之間撰進一行日録,成《漂海録》,其中保留了若干與中國官民的筆談。


    茲以韓國藏書閣本爲底本輯録資料。


    年閏正月)十二日,遇賊於寧波府界。是日乍陰乍雨,海色還白。晡,至巨島,連綿如屏。望有中船二艘,皆帶懸居舠,直指臣船而來。程保等羅跪臣前,曰:“凡事有經有權,請解喪服,權著紗帽團領,以示官人之儀。不然則彼必哄我爲劫賊,加以僇辱矣。”臣曰:“漂流海上,天也;屢經死地而復生,天也;到此島而遇此船,亦天也。天理本直,安可違天以行詐乎?”俄頃,二船漸近相值。一船可十餘人,人皆穿黑襺褲、芒鞋,有以手帕裹頭者,有著竹葉笠、棕皮簑者,喧豗叫噪,渾是漢語。臣度其乃是中國人,令程保書紙以遺曰:“朝鮮國臣崔溥奉王命往海島,奔父喪過海,遇風漂到,不知是何國邑地也?”其人復曰:“此乃大唐國浙江寧波府地方。”又曰:“要到本國去,須到大唐好。”程保以手指其口,其人以陸水二桶來遺,櫂舟東去。臣令舟人櫓入一島以依。又有一艘亦帶懸居舠,有軍人可七八人,其衣服、語音亦與前所見同,來逆臣船,曰:“你是何國人?”臣又使程保答如前,因問曰:“此何國地?”其人指其島,曰:“此即大唐寧波府地下山也。風水好,二日可回去。”臣又復曰:“他國人遭風萬死之餘,幸到大國之境,喜得復生之地。”又問渠姓名謂誰。其人答曰:“我是大唐林大。你若大唐去,帶你進去。你有寶貨,可遺我。”臣答曰:“僕奉使臣,非商賈者流,且漂流浮沉之後,安有寶貨乎?”即減米糧以饋之。其人受而復曰:“此山繫船,不怕西北風,但南風不好,隨我繫船。”引臣船指一泊舟島,曰:“此可泊可泊。”臣如其言,即往泊之,果無風,環島中可藏船處也。其西岸有二草屋,如鮑作干家者,其人等泊舟於屋下。臣之同舟人,久飢久渴久勞久不寢寐之極,得食以食,得風定處以泊,困憊支羸,相與枕藉乎舟中。夜二更,所謂自稱林大者,率其黨二十餘人,或執槍,或帶斲刀,而無弓箭,秉炬擁至,闌入臣船。賊魁書曰:“我是觀音佛,洞見你心。你有金銀,便覓看。”臣答曰:“金銀非本國所産,初無有賫。”賊魁曰:“你若官人,豈不賫來?我當看看。”初,臣及程保、李楨、金重、孝子等以濟州海外地,往來無期,具四節衣服數套而往。至是賊魁即叫其黨,窮搜臣及陪吏等包中衣裝、舟人糧物,輪載其船。其所遺者,若衣之濃沾鹹水者及諸般書冊而已。賊中眇一目者,惡之尤甚。程保謂臣曰:“賊之始至,示若從容,見我勢弱,馴成大賊。請一奮擊,以決死生。”臣曰:“我舟人皆以飢渴垂死之後,奪氣於賊,故賊乘勢肆暴。若與相搏,則我輩皆死於賊手。莫如盡付行李,以乞生活耳。”賊魁又奪臣所賫印信、馬牌,納之懷袖。程保尾其後請還,不得。臣曰:“船中有物,可盡取去。印與馬牌,乃國之信,私無可用,可還我。”賊魁以印、牌還。纔出篷窗,與其黨列立船舷,喧囂良久,旋入舟中。先脫程保衣褲,捆而杖之。次以斲刀截臣衣紐,赤身剝脫,背手曲腳以綁之,以杖杖臣左臂七八下,曰:“你若愛生,便出金銀。”臣大號曰:“身可臠,骨可碎,何所得金銀乎?”賊不曉臣言,解臣縛,許以寫意。臣即寫之。賊魁怒,瞋目張喙,指程保而叫,指臣而叫,即曳臣頭髮,還縛倒懸,荷斲刀指臣頸斲之,刀適誤下右肩隅,刃翻在上。賊又荷刀將斬臣,有一賊來把荷刀之臂以沮之。賊黨齊聲大叫,莫知所謂。是時,舟人惴懼失常,奔竄無地。唯金重、巨伊山等攢手拜跪,冀活臣命。俄而賊魁蹂躪臣身,喝嚇舟人,引其黨而出,截去臣船矴櫓諸緣,投諸海。遂以其船導縴臣船,指放大洋,然後乘其船遁去。夜已闌矣。


    十六日,到泊於牛頭外洋。是日陰,海色赤黑中全濁。西望連峰疊障,撐天包海,意有人煙。駕東風而至,則見山上多有烽燧臺列峙,喜復到中國地界。午後,風浪尤緊,雨下濛昧。舟從風所驅,瞥然間忽漂至兩島間,傍岸而過,則望見有中船六隻列泊。程保等請於臣曰:“前至下山,不示以官人之儀,以招賊人,幾不免死。今宜從權具冠帶,以示彼船。”臣曰:“爾何以害義之事導我歟?”保等曰:“當此之時,與死爲鄰,何暇治禮義哉?姑當行權,便取生道,然後以禮治喪,不害於義。”臣拒之曰:“釋喪即吉,非孝也;以詐欺人,非信也。寧至於死,不忍處非孝非信之地,吾當順受以正。”安義來請曰:“我姑著此冠帶,示若官人然。”臣曰:“非也。彼船若或如前所遇賊,猶之可也。若是好船,必驅我曹詣官府取供辭,汝將何辭以對?少或不直,彼必生疑,莫如守正之爲愈也。”俄而所謂六船櫂圍臣船,一船有人可八九,其衣服、語音亦與下山所遇海賊一般,寫示臣等曰:“看你異類,來從那裏?”臣令程保亦寫以答曰:“我是朝鮮國朝臣,奉王事巡海島。奔喪過海,被風而來。不識此海何國地界?”其人答曰:“此海乃牛頭外洋,今隸大唐國臺州府臨海縣界也。”程保以手指其口。其人以水桶來遺,又指北有山,曰:“此山有泉,你可取汲,做飯以喫。你有胡椒,可送我二三兩。”臣答曰:“本國不産胡椒,初不賫來。”其人等遂櫂船稍卻,圍包臣船,列立下矴。臣船亦依岸而泊。令安義、巨伊山、尚理等下舟登山,通望人煙,則果是連陸處。


    十七日,捨舟登陸。是日雨。遲明,所謂六船擁來,語臣等曰:“看你也是好人,隨我可行。你有奇物,送些與我。”臣答曰:“漂流已久,所賫之物盡撒海中。若指我生路,所乘船楫,皆恁的所有。”因問人居遠近,其一人曰:“此地也近官府,你要去不妨。”一人曰:“過前一裡,便有人家。”一人曰:“此處人家便遠,不可止此。”臣又問官路遠近。其一人曰:“臺州府距此一百八十裡。”一人曰:“一百五十裡。”一人曰:“二百四十裡。”其語端彼此有違,不可信也。其人等相率鬧擾,爭入臣船,目所寓,雖些小物,無不攘敚。謂臣等曰:“不同我去,我當作怒。”安義請捨船,乘其人船,隨其所去。李楨欲擊殺一人以卻之。臣曰:“爾等之計皆非也。觀彼人,其言不實,劫奪又甚,情僞淺深,未可知也。彼若昔者下山海賊之類,則從安義之計而從歸,則彼必櫂至絶島,沉殺我等,以滅其跡。彼若或漁船,若防禦之船,則從李楨之計而擊殺,則彼必掩其所爲,反以我爲異國人來劫殺人雲爾,則大國之邊境騷然,誣我爲賊,語且不通,難以辨明,必皆爲邊將所戮。爾等之計,皆自取死途也,莫若權辭,以觀其勢。”臣謂其人曰:“我浮海日多,飢渴困憊之極,危命僅一綫耳,請做飯療飢,然後同行。”其人等復曰:“你少留緩行。”即櫂舟少卻,可二三裡許,復環臣船而泊,以雨故皆入船倉中,無觀望者。臣謂同舟人曰:“看彼人言語動止,也甚荒唐。看此山已連陸路,必通人居,不於此時善處,則我等之命懸其掌握,終必爲海曲之鬼。”遂率陪吏等先下船,諸軍人接踵而下,冒雨穿林,逃遁奔匿。過二嶺,嶺皆枕海,有石如甬道,行六七裡,得一裡社。臣謂陪吏、軍人等曰:“同此生死之苦,無異骨肉之親,自此相保,則可以全身而還。汝等若遇患難,則同救之;得一飯,則分喫之;有疾病,則相扶持之,無一人亡失可也。”皆曰:“唯命。”又曰:“我國本禮義之國,雖漂奔窘遽之間,亦當示以威儀,使此地人知我國禮節如是。凡所到處,陪吏等拜跪於我,軍人等拜跪於陪吏,無有過差。且或於裡前,或於城中,有群聚來觀者,必作揖禮,無敢肆突。”皆曰:“唯命。”至其裡,則裡中人老少男女爭怪臣等,觀者如墻。臣與從者趨而揖,皆合袖鞠躬以答之。臣即告以來自朝鮮之故。有二人,其容貌諒非庸人,謂臣等曰:“你是朝鮮國人,緣何入我國界?你若是賊人,若是進貢之人,若是被風無定之人,逐一寫來,遞送還國。”臣曰:“我本朝鮮國臣,奉王命往海島,奔父喪過海,遭風見漂,得到海岸,捨舟緣陸,望尋人煙而來。乞諸大人聞於官府,以活垂死之命。”即以所賫印信、冠帶、文書示之。其二人覽畢,指臣前鎮撫、陪吏等以次羅跪,末端軍人等亦以次俯伏,謂臣曰:“聞貴國禮義邦久矣,果協所聞。”即叫家僮將米漿、茶、酒以饋,遍及軍人,任其所飲。指裡前佛堂曰:“你可住此堂安歇。”臣至佛堂,解濕衣以風。未幾,其二人又做飯來饋,果皆忠厚人也,而亡其職姓名。俄而其二人來言:“你可起身,送你好處。”臣問曰:“好處幾裡?”其二人謊辭曰:“還有二裡。”曰:“其地名何?”曰:“西裡堂也。”曰:“雨甚路濘,時又向晚,奈何?”曰:“去處不遠,不須憂矣。”臣從其言,率從者登途而行,則裡中人或帶杖劍,或擊錚鼓。前途有聞錚鼓之聲者,群聚如雲,叫號隳突,夾左右、擁前後而驅,次次遞送。前裡如是,後裡又如是。行過五十餘裡,夜已央矣。


    十八日,遇千戶許清於路上。是日大雨。子半,臣等因爲裡人所驅,路經一高阜,松竹成藪,遇有自稱隱儒姓王名乙源者,憐臣冒夜衝雨,艱楚被驅,止裡人少住。問臣所從來,臣亦告以漂風之故。乙源惻然,即呼酒勸臣。臣曰:“我朝鮮人守親喪,不飲酒食肉茹葷及甘旨之味,以終三年。蒙饋酒,感恩則已深矣。然我今當喪,敢辭。”乙源遂饋臣以茶,饋從者以酒,因問曰:“你國亦有佛否?”答曰:“我國不崇佛法,專尚儒術,家家皆以孝悌忠信爲業。”乙源握臣手眷顧相別。其裡人驅臣等至一大嶺,臣足如繭,不能前進,裡人擁挽臣臂,前引後推而過。又遞至二十餘裡,其裡中有大橋,裡人皆揮稜杖亂擊臣等,肆虣劫奪太甚。吳山者負臣馬鞍,有一人毆擊攘去。臣等被杖前驅,顛僕哭泣。過二嶺,見遞他裡,向曙,問其有大橋之裡,則人曰:“仙岩裡也。”自登陸以來,道傍觀者皆揮臂指頸,作斬頭之狀以示。臣等莫知其意。行至蒲峰裡,雨少止。有官人率軍吏而來,問臣曰:“你是何國人,怎麽到此?”臣曰:“我乃朝鮮國人,再登文科,爲國王近臣,奉國事巡海島,奔喪出陸,遭風漂到於此。飢渴萬死之餘,僅續殘命,復爲裡人所驅,辛苦萬端之極,得遇官人於此,是我得生之時也。”其官人即先饋臣以粥,隨以飯具,又令臣從者做飯以喫。臣問官人姓名職事,有王適者曰:“此乃海門衛千戶許清也,守塘頭寨,聞倭犯界,專爲捕獲而來。汝其慎之。”臣困臥路周,四肢莫舉。許清謂臣曰:“我大唐法度嚴切,你別處人,不可久在此亂爲,攪擾良民。”令軍吏等疾驅臣等。行五裡許有官廨,乃塘頭寨也。過一長堤,可十餘裡。雨復大作,臣跛行蹣跚,全未動腳,中途僵僕,曰:“我之筋力竭矣,將及於死,早知若此,莫如死於海上之爲便。”程保以下亦對臣痛哭,被軍吏甚督,莫能少留。李楨、孝枝、尚理、玄山等身宲者,相遞負臣以行。過二嶺,幾至三十餘裡,有人居甚繁盛,前有佛宇。天將暮,雨不止,故許清欲留臣等於佛宇以經夜。其裡人皆以謂不可。許清謂臣曰:“此方人皆疑你爲劫賊,故不許留。你雖艱步,不可不行。”令軍吏驅臣等過一大嶺。夜二更,至一川邊,李楨等亦力盡,身且不保,不克負臣,從者等亦皆疲羸不能行。許清親執臣手以起,臣之兩足尰蹇,不運一步。高以福大怒,指臣曰:“此漢此漢,無乃病狂歟?汝若艱苦,宜委四肢,莫之能起可也。”臣辱其言,自以謂我寧至死,宜死於此地,復臥不起。從者率皆顛臥狼藉。許清令軍吏或督或毆,而不得驅焉。良久,又有一官人領兵擁炬而至,甲冑、槍劍、彭排之盛,嗩吶、哱囉、喇叭、錚鼓、銃之聲,卒然重匝,撥劍使槍,以試擊刺之狀。臣等驚駭耳目,喪魂褫魄,罔知所爲。官人與許清整軍威驅臣等,可三四裡,有大屋舍,繚以城郭,如關防然。問之,則乃於瀆場見桃渚所,或雲批驗所也。城中又有安性寺,止臣等於寺,許留宿焉。臣問其官人爲誰,則有僧雲:“此乃桃渚所千戶也,聞倭人犯境,領器械以備於此。因許千戶之報,率兵往驅你輩以來。然未知你心真詐,明日到桃渚所,將訊汝。”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