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陳寅恪與傅斯年(修訂版,《南渡北歸》作者嶽南暢銷不衰傳記經典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傳記
    【市場價】
    436-632
    【優惠價】
    273-395
    【作者】 嶽南 
    【所屬類別】 圖書  傳記  學者 
    【出版社】嶽麓書社 
    【ISBN】29675709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29675709
    作者:嶽南

    出版社:嶽麓書社
    出版時間:2024年0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陳寅恪與傅斯年》
    ▲《南渡北歸》作者、歷史紀實文學大家嶽南傳記經典,具開創意義的厚重之作!
    ▲全面書寫陳寅恪與傅斯年——民國知識分子版圖中雙峰並峙的傑出代表!
    陳寅恪被譽為“教授的教授”“近三百年來僅此一人”
    傅斯年被胡適稱為“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纔”
    在20世紀初葉成群湧現的學術大師中,有些是單打獨鬥,以本身的研究成果對學術界產生巨大影響而為後人所懷念;有的除個人輝煌的學術造詣,還留下了制度性的遺業,在學術界有著長遠彌久的影響力。前者當以陳寅恪為代表,後者非傅斯年莫屬。 
    本書再現了陳寅恪追求學術獨立和精神自由的曲折而辛酸的一生。他和傅斯年是20世紀波瀾壯闊的時代洪流中湧現的眾多大師的傑出代表。
    ▲ 搜羅宏富,資料翔實、構思精妙、情感深沉。相比初版增十萬心血文字及罕見圖片,作者遠赴臺灣,作為臺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披露臺灣“中央研究院”大量珍貴史料
    ▲歷史學家何茲全作序,莫言、朱大可、陳曉明等作家學者聯袂推薦。
    ▲《光明日報》年度十大好書/魯迅文學獎入選作品/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數次贊評
    各大媒體廣泛贊譽。
    ▲ 《光明日報》2008年度十大好書入選理由:
    本書作者兼具作家優美的文筆和史家嚴謹的治學態度,這使得該書不僅構思精巧,敘事流暢,而且因其豐富的史料支撐,具備足夠的厚重感。
    雖名為陳寅恪與傅斯年作傳,該書卻沒有把眼光僅僅局限在陳傅二人的生平事跡和學術研究之上,而是以探尋這兩位學術大師的淵源和交往為切入點,生動鮮活地描繪了羅家倫、魯迅、顧頡剛、王國維、胡適等一批與他們有關的知識分子群像。由於陳寅恪傅斯年的影響力之大,這使得該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學術史的基本風貌。

     
    內容簡介
    在20世紀初葉成群湧現的學術大師中,有些是單打獨鬥,以本身的研究成果對學術界產生巨大影響而為後人所懷念;有的除個人輝煌的學術造詣,還留下了制度性的遺業(institutional legacy),在學術界有著長遠彌久的影響力。前者當以陳寅恪為代表,後者非傅斯年莫屬。
    陳先後留洋十六載,通曉二十餘種文字;傅乃五四運動北京學生遊行總指揮,海外留學七年,與陳寅恪在德國柏林大學共同度過了四年時光。二人學成歸國,陳氏進入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為聞名天下的“四大導師”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開南國一代學術新風。北伐成功後,被譽為“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纔” 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而“教授的教授”陳寅恪出任史語所歷史組主任。傅陳二人這一歷史性的聚合,開創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學術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隨著時局變化,這對同學加姻親關繫(陳寅恪嫡親表妹、曾國藩的曾外孫女俞大綵乃傅斯年之妻)的曠代天纔,被無情地阻隔在海峽兩岸遙天對望而不能相聚。最後的結局是:一個無聲地倒斃在臺灣孤島會議大廳,一個默默死於大陸嶺南病榻。並世成雙的天纔之花凋落成泥,隻有芬芳永留人間大地。
    本書敘述了陳寅恪與傅斯年成長、留學以及在動蕩歲月中顛沛流離,執著學術事業的艱難歷程,生動卓然地展現了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紀上半葉知識分子心路歷程與事業追求的心靈史詩,讀來感人淚下,令人悵然嘆息。

    在20世紀初葉成群湧現的學術大師中,有些是單打獨鬥,以本身的研究成果對學術界產生巨大影響而為後人所懷念;有的除個人輝煌的學術造詣,還留下了制度性的遺業(institutional legacy),在學術界有著長遠彌久的影響力。前者當以陳寅恪為代表,後者非傅斯年莫屬。
        陳先後留洋十六載,通曉二十餘種文字;傅乃五四運動北京學生遊行總指揮,海外留學七年,與陳寅恪在德國柏林大學共同度過了四年時光。二人學成歸國,陳氏進入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為聞名天下的“四大導師”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開南國一代學術新風。北伐成功後,被譽為“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纔” 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而“教授的教授”陳寅恪出任史語所歷史組主任。傅陳二人這一歷史性的聚合,開創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學術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隨著時局變化,這對同學加姻親關繫(陳寅恪嫡親表妹、曾國藩的曾外孫女俞大綵乃傅斯年之妻)的曠代天纔,被無情地阻隔在海峽兩岸遙天對望而不能相聚。最後的結局是:一個無聲地倒斃在臺灣孤島會議大廳,一個默默死於大陸嶺南病榻。並世成雙的天纔之花凋落成泥,隻有芬芳永留人間大地。
        本書敘述了陳寅恪與傅斯年成長、留學以及在動蕩歲月中顛沛流離,執著學術事業的艱難歷程,生動卓然地展現了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紀上半葉知識分子心路歷程與事業追求的心靈史詩,讀來感人淚下,令人悵然嘆息。


     

    作者簡介

    嶽南,本名嶽玉明,山東諸城人,1962年生,先後畢業於諸城五中、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繫、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歷任宣傳干事、記者、編輯、臺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等。著有《風雪定陵》《復活的軍團》等考古紀實文學作品十二部,並以英、日、韓、德等多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發行數百萬冊。另有《陳寅恪與傅斯年》《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等傳記作品十餘部,其中《南渡北歸》三部曲被《亞洲周刊》評為2011年全球華文十大好書之冠,稱為“全景再現20世紀中國學術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展示出全球華人的軟實力及不斷向上的力量”。

    目錄
    陳寅恪與傅斯年》
    第一章風雲際會
    ◎ 走進清華園_001
    ◎ 從北大到柏林_006
    ◎ 北京初會_011
    ◎ 槎浮海外_020
    ◎ 歐洲行旅_033
    ◎ 柏林日夜_039
    ◎ 羅家倫信件披露的隱秘_046
    ◎ 傅斯年歸國_055
    ◎ 中山大學的暗流_059
    ◎ 傅斯年與魯迅、顧頡剛的衝突_065
    ◎ 由同窗到寇仇_072
    ◎ 陳寅恪進清華的背後隱秘_076

    陳寅恪與傅斯年》


    目錄


    序    獨為神州惜大儒(何茲全)



    第一章風雲際會
    ◎ 走進清華園_001
    ◎ 從北大到柏林_006
    ◎ 北京初會_011
    ◎ 槎浮海外_020


    第二章江湖多風波
    ◎ 歐洲行旅_033
    ◎ 柏林日夜_039
    ◎ 羅家倫信件披露的隱秘_046
    ◎ 傅斯年歸國_055
    ◎ 中山大學的暗流_059


    第三章南北兩校園
    ◎ 傅斯年與魯迅、顧頡剛的衝突_065
    ◎ 由同窗到寇仇_072
    ◎ 陳寅恪進清華的背後隱秘_076
    ◎ 獨為神州惜大儒_083
    ◎ 王國維沉湖_088


    第四章史語所的第一桶金
    ◎ 內閣大檔的“發見”_105
    ◎ 陳寅恪與內閣大檔_110


    第五章望斷天涯路
    ◎ 盧溝橋事變_119
    ◎ 流亡途中_122
    ◎ 再別長沙_129


    第六章南渡記
    ◎ 暫住蒙自_139
    ◎ 遷往昆明_143
    ◎ 炸彈下的陳寅恪與傅斯年_146


    第七章中研院院長爭奪戰
    ◎ 八方風雨會重慶_153
    ◎ 來渝隻為胡先生_160
    ◎ 揚子江頭流亡客_163


    第八章縱橫天涯馬
    ◎ 傅斯年家世情緣_173
    ◎ 辭別重慶_180
    ◎ 營救陳寅恪_182
    ◎ “殺孔祥熙以謝天下”_188



    第九章與李莊擦肩而過
    ◎ 騎上虎背的葉企孫_195
    ◎ 傅斯年與葉企孫之爭_200
    ◎ 李莊不復見_206


    第十章西北望
    ◎ 亂世策士夢_215
    ◎ 傅斯年與毛澤東窯洞相會_219
    ◎ 延安歸來_225


    第十一章千秋恥,終當雪
    ◎ 初聞涕淚滿衣裳_235
    ◎ 代理北大校長_238
    ◎ 重返平津_247


    第十二章魂返關塞黑_255
    ◎ 燕大講臺上的背影_255
    ◎ 名山事業,流水人琴_261
    ◎ 陳寅恪失明經過_278
    ◎ 陳寅恪與蔣介石的因緣_286


    第十三章生別常惻惻
    ◎ 赴英就醫_297
    ◎ 日暮蒼山遠_302
    ◎ 天纔造就的事業_309


    第十四章北歸一夢原知短
    ◎ 還都南京_333
    ◎ 最後的晚餐_344
    ◎ 去眼池臺成永訣_349


    第十五章斯人獨憔悴
    ◎ 醉不成歡慘將別_363
    ◎ 退守孤島_369
    ◎ 傅斯年之死_376


    第十六章殘陽如血
    ◎ 南國的鼕日_387
    ◎ 閉口休談作啞羊_399
    ◎ 續命河汾志未休_405
    ◎ 留命任教加白眼_416
    ◎ 著書唯剩頌紅妝_422


    第十七章遺恨塞乾坤
    ◎ 汪篯、向達之死_449
    ◎ 傅斯年家族的毀滅_456
    ◎ 陳寅恪之死_464


    再版後記_475
    全新增訂版後記_477


     

    前言
    序 獨為神州惜大儒
    何茲全
    我是1931年鼕認識傅先生的。1931年暑假,我考上北京大學,進入史學繫。我的堂兄何思源(仙槎)寫信給傅先生,請他做我的保證人。他們是五四時期的同學好友,後來又一起在歐洲留學數載。我於一個晚上持信去看他,那時傅先生住在西城內平安裡往東不遠再往北的一個胡同裡,好像是廠橋胡同吧。
    傅先生熱情接待了我,和我談了大學應如何學習,並囑我兩句話:“一定要學好古文,一定要學好外語。”說來慚愧,我一生既沒有學好古文,也沒有學好外語,但越來越覺得學好古文和學好外語的重要,時時想起傅先生這兩句話,念念不忘。

    序  獨為神州惜大儒
    何茲全


    前幾天,嶽南先生來到我的寓所,攜來《陳寅恪與傅斯年》書稿,囑我看後提些意見。我雖是九十八歲的老人,精力不濟,但面對這部撰述陳傅兩位恩師,並插有堂兄何思源青年時代與陳傅二師一起留學歐洲相交甚篤的圖片和文字大作,百感交集,遂未做推辭,決定先讀為快。書稿翻閱一遍,一幕幕往事湧上心頭,兩位大師的身影又在眼前浮現。既然作者有此盛意,借此機會,說一說陳傅二師對我的栽培和教誨,順便寫下一點讀後感言,算是對兩位恩師的紀念,以及對作者嶽南先生為此付出心血與汗水的答謝吧。
    我是1931年鼕認識傅先生的。1931年暑假,我考上北京大學,進入史學繫。我的堂兄何思源(仙槎)寫信給傅先生,請他做我的保證人。他們是五四時期的同學好友,後來又一起在歐洲留學數載。我於一個晚上持信去看他,那時傅先生住在西城內平安裡往東不遠再往北的一個胡同裡,好像是廠橋胡同吧。
    傅先生熱情接待了我,和我談了大學應如何學習,並囑我兩句話:“一定要學好古文,一定要學好外語。”說來慚愧,我一生既沒有學好古文,也沒有學好外語,但越來越覺得學好古文和學好外語的重要,時時想起傅先生這兩句話,念念不忘。
    傅斯年先生有學術心,也有學術事業心。他北大畢業後留學歐洲,回國後在中山大學教書,不久就在中山大學創辦了“語言歷史研究所”,這是1927年秋天的事。1928年10月,傅斯年又在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的基礎上,籌備建立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成立後他出任所長,一直到1950年去世。他的社會、政治領域的職務千變萬化,名堂甚多,但史語所所長這個職務卻是他一直擔任到底的。他以史語所為基礎,對中國近代學術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中國的歷史、語言研究由此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特別是田野考古工作,可以說是到傅先生與李濟、梁思永等那一代人手中纔成為科學的,小屯殷墟的考古發掘是傅先生和史語所同人建立起來的最早的科學工作。傅斯年主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二十三年中,為中國史學、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培養了眾多人纔。新中國成立後,一大批在這方面有貢獻的學者,大多都受過他的培養。因而在這一領域,傅斯年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功臣。
    傅先生是北大培養出來的,也是著名的五四運動學生領袖,對北大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在他一生的事業中,除了創辦史語所,對北大也功不可沒。抗戰前,傅斯年除了擔任史語所所長,還兼任北大歷史繫教授、文科研究所所長等職務。我在北大讀書的那四年,和傅先生接觸不多,但聽過他講的中國古代史課程。他講西周史,處處有新意,有創見,使人開闊眼界,開闊胸襟。聽他的課,很佩服他廣博的學問和深厚的功力。前幾年,美籍華人、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稱贊傅先生是一位歷史天纔,他的《夷夏東西說》一篇文章奠定了他的天纔地位,並說此文與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是他所看到的有創始性和突破性的最好的兩篇文章。在我看來,傅先生除了這篇名滿天下的雄文之外,在他身後留下的有關中國古代史的文字中,我更看重《周東封與殷遺民》《大東小東說——兼論魯、燕、齊初封在成周東南而後乃東遷》《姜原》以及《論所謂五等爵》等篇章。這些文章的好,不在於篇篇擲地有聲,而在於它們和《夷夏東西說》一樣,都是有創始性和突破性的大手筆與天纔之作,隻有大手筆和真正的天纔,纔能寫出這般具有史識、史見,震古爍今的光輝篇章。
    我說傅斯年是我的老師,這老師不是泛泛的老師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恩師。1935年我從北大畢業,他邀我去史語所工作,我沒有去,而是赴日本讀書。抗戰爆發後,我回國在重慶編雜志,寫社論,在機關裡混。後來失了業,中英庚款董事會撥發一部分專款資助一些人在國內做研究工作,我請傅先生推薦我,取得了中英庚款資助,研究魏晉南北朝史。我有了收入,一家三口生活得以維持。
    1944年,何思源大哥回山東任山東省政府主席,要帶我回山東做官。當時我正在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任編審,該會的負責人是段錫朋,段與傅斯年先生同為五四運動時期學生領袖,為人精明苛刻。我原已不想再在訓練委員會待下去,但也不願去山東做官,我還有自知之明,自知做官是最無能的。抗戰後期論政之心已倦,極願回書齋生活。我去看傅先生,說我願去史語所念書。傅先生說:“畢業時就約你來,你不來。”就這樣我進了當時已搬遷到四川南溪縣李莊鎮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在李莊,我和傅先生見面的機會就多了,隻是我同所內大多數學長、學弟一樣,對傅先生是又尊敬又拘束,用三個字來表達,那就是“敬”“怕”“親”。所謂敬,大家對傅先生的學問沒有不是滿心尊敬、佩服和崇拜的;對於怕和親,說老實話,傅先生的性情不同常人,極易衝動、暴怒,像個孩子,因而大家對他既怕又親。正像董作賓所說:其實傅先生對朋友,對同人,原是一片赤子之心,同人愛他之處也在此,但年輕人的“敬”和“怕”卻又壓住了他們的“親”。或許這便是當時的內在真情吧。
    抗戰之後,我去美國留學,1950年回到北京,12月去看鄭天挺師,進門他就對我說:“孟真(傅斯年先生的字)先生去世了!”我一時愕然,沉默了半天沒說話。
    行文至此,禁不住思緒縹緲,淚眼婆娑,一時回到北大,一時回到李莊,一時又回到現在,情腸交結,不忍追憶。當年史語所在李莊的幾十口子同人、師友,傅先生去了,董作賓先生去了,李濟先生、梁思永先生、石璋如先生、夏鼐先生,以及與李莊擦肩而過的陳寅恪師也去了。想到這裡,真是“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令人備感傷神。
    屈指算來,到今天,傅斯年師去世已五十八個年頭,而陳寅恪師去世已三十九年矣。我自己也漸漸老了。回憶接受傅斯年、陳寅恪師教誨的日子,猶歷歷在目,感念不已。
    我與陳寅恪師相識於抗戰爆發之後的西南之地,最早見到他是在重慶,後來我到了史語所歷史組任助理研究員,成為陳寅恪先生的學生與下屬。盡管接觸不多,但有論文經常寄給他請教。在李莊的後期,陳寅恪師已赴成都燕大任教,他的眼睛已患嚴重的疾病,但對我的論文與晉升職稱等事宜,時刻掛念在心,這樣的事例從陳傅二師通信中還可以看到,嶽南先生在著作中已有摘錄,不贅。有一次,聽從成都回李莊的一位史語所同事說,他去拜訪陳寅恪先生時,陳師對我的學問與人品還誇獎了一番。我聽後受寵若驚,感到莫大的榮幸,同時也感汗顏。抗戰勝利後,陳先生從英國治病回到南京,住在俞大維公館。這個時候,我與先生的接觸就多了起來,經常受傅斯年先生或董作賓先生委派,給他送信、送物或者送錢等。借此機會,我也請教了一些史學上的難題,已雙目失明的陳師都一一作答,令我深受感動。
    陳寅恪先生是三百年甚至一千年乃得一見的學術大師,傅斯年先生是20世紀中國史學界、國學界當之無愧的天纔、奇纔和大師級人物。如果用“最好的”“最有創始性、突破性”做標準,20世紀上半葉史學、國學方面的學者,能稱得起大師級人物的,在我看來也就是梁啟超、王國維、胡適、陳寅恪、陳垣、傅斯年、陶希聖、錢穆、顧頡剛等幾個人吧。
    令我感到欣喜的是,嶽南先生在這部《陳寅恪與傅斯年》文學傳記書稿中,不僅講了陳傅兩位大師級人物,上面列舉的另外幾位大師,也大都有不同篇幅的描述和介紹,隻是敘述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罷了。
    出於諸多復雜的原因,過去幾十年,在祖國大陸,沒有看到關於傅斯年的傳記,甚至連普通的介紹文章也較少。隨著政治思想逐漸放開,前些年傅先生家鄉聊城的父老鄉親,為此做過不少的努力,召開過幾屆“傅斯年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也出版過幾本傳記性書籍與論文集。但總的感覺,其聲勢與深入人心的程度,與傅斯年本人的聲望和在學術上的貢獻比起來,還是不夠匹配,不到位。今天中國大陸的年輕一代,甚至包括相當一部分中青年知識分子,能知傅斯年為何許人也,做過何種事業者,已不是很多了。人類是健忘的,對傅斯年及他那一代知識分子精英的健忘,不知是歷史的無情,還是今人的不幸?
    關於陳寅恪先生的生平史事,在此前出版的一些著作中,大多是把先生的人生境遇一分為二,對前幾十年生命歷程的敘述相對薄弱,而後半生,特別是陳先生最後二十年著墨較多。我猜想,這可能是陳師前半生留下的資料較少,而作為傳主“出彩”的地方也較少的緣故吧。
    嶽南先生的《陳寅恪與傅斯年》令我看到的是,他盡可能地搜集了陳寅恪與傅斯年家族前輩人物的一些史事,簡明扼要地進行敘述點評,而後對陳傅二人留學期間,特別是在歐洲的交往史實,進行了多方搜羅和鋻別比較,通過當年在歐洲的中國留學生的書信來往與局外者的回憶文章,一點一滴查找、拼對、復原,基本勾勒出一個輪廓,讓後人看到陳傅二人在那個時代較為清晰的身影,以及二人在學術上相互影響、砥礪,漸行漸近,肝膽相照的生命歷程。
    幾年前,嶽南先生為撰寫《陳寅恪與傅斯年》這部書,找過我幾次,特別是對抗戰期間知識分子流亡西南的事情,詢問得尤為仔細。我談了一些我所知道的情況。後來聽說為了寫好這部書,嶽南先生還赴長沙、昆明、重慶、成都、李莊等地,對傅斯年、陳寅恪那一代知識分子,以及我們這一批小字輩學者工作、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進行調查采訪,體察當地風土人情,盡量在每一個細節上做到真實不虛。在這個基礎上,他耗幾年心血成就了這部著作,這種扎扎實實的寫作態度是難能可貴的。此書涉及不少史事屬首次有理有據、條理清晰地對外披露,填補了陳傅兩位大師研究領域的空白,對研究者與普通讀者予以啟迪的方面不少。
    正如嶽南先生書稿中所描述的,由於歷史和政治等原因,1948年後,陳傅兩位大師被迫離散,一位留在了大陸嶺南中山大學,默默承受一繫列政治苦難和心靈煎熬;一位埋骨孤島,長眠於臺灣大學校園。兩位天纔的聚合離散,既是大時代的因緣,也是二人性格與思想觀念不同所致。赴臺後的傅斯年曾把主要精力用於臺灣大學的建設上,他想把這座日本統治時期創建的學府,改造成現代一流的大學和學術中心。可惜天不假年,他僅在臺大校長任上奮鬥了兩年即溘然長逝,去世時年僅五十五歲。而留在大陸的陳寅恪先生逐漸落入了淒涼之境,於“文化大革命”中精神備受折磨而死去。
    當年與陳寅恪、傅斯年同時留歐,且是好友加親家的俞大維說:陳寅恪平生的志願是寫成一部《中國通史》及《中國歷史的教訓》,在史中求史識,“因他晚年環境的遭遇,與雙目失明,他的大作(Magnum Opus)未能完成,此不但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劇”。
    作為後來者,面對嶽南先生撰寫的這部著作,以及著作中所描述的兩位天纔大師的因緣際會,聚合離散,或許能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更真切地感知歷史的真相,並從中吸取一些“歷史的教訓”吧。
    是為序。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