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弗蘭克·蓋裡傳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傳記
    【市場價】
    689-998
    【優惠價】
    431-624
    【作者】 保羅·戈德伯格 
    【所屬類別】 圖書  傳記  建築設計師 
    【出版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ISBN】9787550317031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50317031
    作者:保羅·戈德伯格

    出版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²  建築師 = 藝術家 政治家 經濟學家。書中展現了蓋裡作為建築師之外的天賦與纔華——以數字技術追趕藝術家的腳步,以及擅長於把客戶變成朋友。在古根海姆美術館、迪士尼音樂廳、路易威登藝術中心等一繫列知名作品的背後,是馬基雅維利般的智慧、航空工業級別的設計軟件,以及同美國西海岸藝術家緊密無間的友誼。


     


    ²  一部情節復雜與文字尺度,都堪比其建築作品的傳記。作為弗蘭克·蓋裡*認可的個人傳記,美國建築評論家保羅•戈德伯格獲許調閱建築師及其工作室的全部文檔,並要求傳主放棄對於文本的編輯和控制權。書中披露了蓋裡與天津茱莉亞學院、國家美術館新館等中國項目失之交臂的內情。


     


    ²  如何在“前衛”與“大眾”間保持平衡,以自己的方式進入“主流”。討厭蓋裡的人,或許同喜歡他的人一樣多。但無人不感嘆他的創意和執行力。是要追求理想,拒絕妥協,不惜失去展現自我的機會;還是做出讓步,權衡利弊,求得設計方案優先被采用。孰者為先,是建築的難題,也是人生的難題。掌握平衡,是建築的藝術,也是人生的藝術。

     
    內容簡介

    《弗蘭克·蓋裡傳》以建築師的人生重要節點和高光時刻為篇章,通過大量的采訪記錄與資料調查,完整呈現了蓋裡從猶太移民成長為著名建築師的一生。傳記側重於現場重現,舉重若輕地揭示了蓋裡建築作品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他在“局外人”與“圈內人”的身份轉換中,如何得以堅守“前衛”,化解“爭議”。更重要的是,成功帶來的焦慮和理想帶來的踟躕,又如何通過藝術與科技得到平復,並帶他邁向下一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對於建築師弗蘭克·蓋裡的作品和人生,同樣適用。

    作者簡介

    保羅•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


    《名利場》雜志特約編輯,曾為《紐約客》雜志撰寫專欄建築評論長達十五年。寫作事業起步於《紐約時報》,其間獲得普利策傑出批評獎(1984年),位以建築批評獲此殊榮的評論家。曾出版多部著作,包括《建築無可替代》(Why
    Architecture Matters)、《建造與拆毀》(Building
    Up and Tearing Down: Reflections on the Age of Architecture),以及《從零打造》(Up from Zero)。現任教於新學院(The New School),並在全美各地講授建築、設計、歷史保護,以及城市學等課程。目前居於紐約。

    目錄
    章超級月亮之夜
    第二章加拿大
    第三章陽光燦爛的日子
    第四章成為建築師
    第五章面對權威
    第六章發現歐洲
    第七章在洛杉磯重新開始
    第八章獨立
    第九章易邊再戰
    第十章聖莫尼卡的房子
    第十一章魚形與其他造型
    第十二章登上世界舞臺
    第十三章沃爾特· 迪士尼音樂廳:樂章
    第十四章古根海姆與畢爾巴鄂

    章超級月亮之夜


    第二章加拿大


    第三章陽光燦爛的日子


    第四章成為建築師


    第五章面對權威


    第六章發現歐洲


    第七章在洛杉磯重新開始


    第八章獨立


    第九章易邊再戰


    第十章聖莫尼卡的房子


    第十一章魚形與其他造型


    第十二章登上世界舞臺


    第十三章沃爾特· 迪士尼音樂廳:樂章


    第十四章古根海姆與畢爾巴鄂


    第十五章沃爾特· 迪士尼音樂廳:第二樂章


    第十六章紐約:玉汝於成


    第十七章弗蘭克的八十歲


    第十八章技術的遺產


    第十九章從德懷特· 艾森豪威爾到路易威登


    第二十章檔案與遺產


    第二十一章巴黎:回顧與展望
    媒體評論

    弗蘭克•蓋裡通過將藝術與技術融合,重新定義了“建築學”。本書作者保羅•戈德伯格與蓋裡相識已有四十餘年,在這部個人色彩濃厚、洞悉見解深刻的傳記中,戈德伯格全方位剖析了他的這位老友,不僅向我們展示了蓋裡在設計上的天纔,也揭示了他作為開拓者那迷人的焦慮。整本書將為讀者帶來一種啟迪性的歡愉。


    ——沃爾特•艾薩克森 (Walter Isaacson),《史蒂夫•喬布斯傳》作者


     


    (他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堪稱“我們時代*棒的建築”。


    ——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美國建築界的“教父”

    在線試讀


    1974年春天,作為《紐約時報》的一名年輕記者,我前往華盛頓特區,去參加美國建築師協會(AIA)在那一年的年會。我並不經常參加會議,不過那個時候的我,剛剛成為《紐約時報》的初級建築評論員,我盤算著,這次會議,作為整個國家規模的建築師集會,也許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好的報道素材,或者至少,能夠讓我有機會認識一些人,也讓他們認識一下我。美國建築師協會位於紐約大道(New York Avenue)的新總部大樓,當時剛剛落成,為了向參會者們展示這座新建築,會議結束後的盛大派對,並沒有如以往那般被安排在某家酒店的大廳裡舉行,而是被放到了總部大樓的院子裡。我記得當時的我站在派對人群的邊緣,正在與我的同事阿妲·路易斯·赫克斯塔布爾聊著,由於人太多,我幾乎已經是站到了路邊的人行道上,這時,一個留著可愛的八字胡,看起來四十多歲的男子—我那會兒剛二十多歲—認出了她,走過來同她問好。
    他似乎也並不是個經常出入於這類會議的人,在穿著上,他比在場的大多數建築師都要隨意一些,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他的那副裝束,看起來既像是保險推銷員,又像是大學教授。這個人的言談舉止間,有著一種安靜而又充滿渴望的朝氣和活力。他告訴阿妲·路易斯說,他叫弗蘭克·蓋裡,是個來自洛杉磯的建築師。他的名字,當時的我們都還並不熟悉。他又說,我們也許聽說過他所設計的一些紙板家具,幾年之前曾經在布魯明戴爾百貨公司銷售過一陣子,這纔確實讓我有了一些模糊的印像,不過很顯然, 對於他的建築作品,那會兒的我還是一無所知的。他對於我們的記者工作表現出了極大的好奇,對於建築評論和新想法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告訴我們,相比於他的建築師同行,他與洛杉磯的藝術家圈子來往得倒是更多一些。在派對上,他認識的人似乎確實並不多,而沒過多久,他作為“局外人” 的特質便也顯現了出來。不過,他其實並不是一個典型的“局外人”,或者說,他本來壓根就不應該成為局外人。他是個想要進入主流的局外人。但是,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他所追求的,是以自己的方式進入主流,而不是向主流妥協。


     


    1974年春天,作為《紐約時報》的一名年輕記者,我前往華盛頓特區,去參加美國建築師協會(AIA)在那一年的年會。我並不經常參加會議,不過那個時候的我,剛剛成為《紐約時報》的初級建築評論員,我盤算著,這次會議,作為整個國家規模的建築師集會,也許能夠給我帶來一些好的報道素材,或者至少,能夠讓我有機會認識一些人,也讓他們認識一下我。美國建築師協會位於紐約大道(New York Avenue)的新總部大樓,當時剛剛落成,為了向參會者們展示這座新建築,會議結束後的盛大派對,並沒有如以往那般被安排在某家酒店的大廳裡舉行,而是被放到了總部大樓的院子裡。我記得當時的我站在派對人群的邊緣,正在與我的同事阿妲·路易斯·赫克斯塔布爾聊著,由於人太多,我幾乎已經是站到了路邊的人行道上,這時,一個留著可愛的八字胡,看起來四十多歲的男子—我那會兒剛二十多歲—認出了她,走過來同她問好。


    他似乎也並不是個經常出入於這類會議的人,在穿著上,他比在場的大多數建築師都要隨意一些,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他的那副裝束,看起來既像是保險推銷員,又像是大學教授。這個人的言談舉止間,有著一種安靜而又充滿渴望的朝氣和活力。他告訴阿妲·路易斯說,他叫弗蘭克·蓋裡,是個來自洛杉磯的建築師。他的名字,當時的我們都還並不熟悉。他又說,我們也許聽說過他所設計的一些紙板家具,幾年之前曾經在布魯明戴爾百貨公司銷售過一陣子,這纔確實讓我有了一些模糊的印像,不過很顯然, 對於他的建築作品,那會兒的我還是一無所知的。他對於我們的記者工作表現出了極大的好奇,對於建築評論和新想法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告訴我們,相比於他的建築師同行,他與洛杉磯的藝術家圈子來往得倒是更多一些。在派對上,他認識的人似乎確實並不多,而沒過多久,他作為“局外人” 的特質便也顯現了出來。不過,他其實並不是一個典型的“局外人”,或者說,他本來壓根就不應該成為局外人。他是個想要進入主流的局外人。但是,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他所追求的,是以自己的方式進入主流,而不是向主流妥協。


    阿妲·路易斯後來先回了酒店,而弗蘭克和我則接著聊了很久。我們兩人之間的對談從那一晚開始,後來持續了四十多年,而這本書便是其成果之一。蓋裡向我發出了邀請,說如果我有機會到洛杉磯去,可以去找他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而那個時候的我,確實是正在關注著洛杉磯,並且開始愈加頻繁地對洛杉磯進行造訪和考察—我比大多數的紐約客,都更為深刻地意識到,洛杉磯這座城市,是一座建築和都市主義的實驗室,應該獲得足夠的重視。盡管在當時,我還並不清楚弗蘭克·蓋裡將會在這座城市的建築史上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不過,我還是很高興能夠前往洛杉磯,親自看一看他的作品的。1976 年,我在《紐約時報雜志》上發表了《經過研究的粗線條》(Studied
    Slapdash)一文,介紹和評論了蓋裡為畫家羅恩·戴維斯在馬裡布設計的那棟住宅,那也是蓋裡的建築作品次見諸全國範圍的大眾媒體。如此說來,我從他職業生涯相當早的階段起,就已經開始記錄他的作品了。當然,如果是以我個人的職業生涯來衡量的話,就更早了,我幾乎是從一入行就開始寫弗蘭克·蓋裡。


    多年來,隨著我對於他的作品愈加了解和欣賞,以及他的作品本身在尺度和復雜性上的發展,我在《紐約時報》《紐約客》和《名利場》—自己作為記者和評論家的三個主要的職業陣地上—也發表了越來越多的關於他的建築的文章。蓋裡和我,曾經數次討論過由我來撰寫一部關於他的建築創作的專著的計劃;不過這些計劃沒有一次能夠付諸實現,但是,當阿爾弗雷德·A. 克諾夫出版社(Alfred A. Knopf)找到我,提議由我來為蓋裡寫一部長篇傳記時—那時他已經是整個世界著名的建築師了—我時間找他進行了溝通,問他是否願意跟我合作這個項目,而暫時將那部關於他作品的專著放一放。我對他說,如果他同意與我合作,他就必須向我開放他的全部存檔,與我分享他的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當中的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當然,還有那些幸福和成功的回憶。此外,重要的一點是,他必須要放棄對於文本的編輯和控制權。他欣然答應了上述所有條件,而這本書, 就是我們的成果。


     


     


     


     


     



    超級月亮之夜


     


    在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正式落成的幾個月之前,建築師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曾參觀了這座建築。螺旋形的結構、鈦合金包裹的表面,都使得博物館的外形充滿視覺張力。約翰遜直言,這座建築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建築”。蓋裡創造了這個世界上從未有過的一種新的建築形式—靈動、粗野,又具有巴洛克式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除了“現代”,人們找不到更為合適的詞彙來定義這種非同尋常的建築形式,但是這種“現代” 又斷然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種“現代主義”風格—冰冷的玻璃方盒子。


    蓋裡很喜歡用紙來做工作模型,隨著折疊、擠壓而揉皺的紙的形態, 常常成為他設計的起點,他由此獲得靈感,進而從中深化和發展出他想要的建築造型。因為這種工作方式,很多人認為他的設計是偶然而隨意的。當然這是一種誤讀,與五十年前人們對於弗蘭茲·克萊恩(Franz Kline)和傑克遜·波拉克(Jackson Pollock)的繪畫藝術的誤讀十分類似。蓋裡的建築作品與波拉克的“滴畫法”(drip
    paintings)一樣,也是一種偶然性的創造,因此他們的作品也都具有一種相類似的怪誕、新奇、熱烈而充滿活力的美。


    事實上,你也可以參照哈羅德·羅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對於克萊恩、波拉克以及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等人的經典概括—“行動派畫家”(action painters),1 來把蓋裡的建築作品視為是某種“行動派建築” (action architecture)的代表。然而,雖然蓋裡的建築通常也能給人帶來同樣的動態感受,但無論是其建築作品的實現過程還是方式,都與行動派繪畫全然不同。羅森伯格所提出的“行動繪畫”一詞,是為了描述繪畫過程中畫家本人與畫布本身的一種激烈的互動方式。而建築不同於繪畫,建築作品不僅僅需要引發感官體驗,同時也必須滿足實際的日常使用功能。此外,建築作品的完成過程也完全不像繪畫那樣自由:每一個節點和細部都需要事先進行深入而精確的設計,不能異想天開。為了保證設計的可行性與建築結構的可靠性,與工程師的密切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對於建築創作來說,想像力是必須的,但僅有想像力還遠遠不夠,因為天馬行空的想像終須落到實處,建築的形態不能僅僅停留在想像之中,必須是能夠被建造出來的。2 20 世紀50 年代,偉大的抽像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t)畫家們創作了大量影響深遠的作品,這些作品可以說是重新定義了現代主義繪畫。但相比之下,同時代的現代主義建築卻並無太多突破, 仍舊停留在自20 世紀20 年代以來就在探討的那些主題之上。在20 世紀50 年代,一座鋼結構的玻璃房子,可能看上去比一座木板牆面的科德角式小住宅(Cape Cod cottage)要先進、前衛許多,但是要論顛覆性的創新,比起房中牆壁上掛著的一幅德·庫寧的畫作(如果房主幸運的話),這座玻璃房子可要遜色不少。建造技術和工藝上的種種限制,使得建築界的新思潮很少能像藝術界一樣迅速地產出成果。畫家進行創作,隻需要在畫布上刷刷點點, 而建築師若想將一個復雜形態的流動的空間付諸現實,則完全是另一回事了。盡管工程師們從未停止追趕時代步伐的努力,但若和當時畫家們的作品比起來,即便是可以稱之為挑戰當時的結構工程極限的作品—埃羅·沙裡寧(Eero Saarinen)設計的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TWA 航站樓(1962 年)— 看起來也幾乎是平淡無奇,無甚亮點。事實上那個時代的建築師,如弗雷德裡克·基斯勒(Frederick
    Kiesler)等,也曾做出過許多更為大膽的設計, 但那都隻不過是停留在想像中和紙面上的空中樓閣,根本建不出來。


    在藝術界浸淫多年,深受藝術界影響的蓋裡,是批意識到可以利用數字技術的手段追趕藝術家們創作腳步的建築師之一。雖然他自己並不喜歡操作電腦,但他仍以自己身為一個技術上的創新者,以及前所未見的建築形式的創造者而自豪。他發現,在建築師事務所中應用數字技術,除了能使繪圖變得更加方便以外,還可以引發更為深刻的變革。數字技術使得許多從前斷然無法建造的復雜的建築造型獲得了結構設計與建造的可能性。他意識到,頭腦中能夠想像出的所有建築形式,幾乎可以通過電腦實現工程設計。這將使建築師的想像力獲得徹底解放。


    蓋裡和他事務所的同事們使用一種原本應用於航空航天工業的先進數字設計軟件進行工作,並有針對性地對軟件進行了改良,使其能夠更適用於建築設計。這款軟件也成為設計類似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這種形態的項目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說它就是聯繫蓋裡的想像力與實際建成的建築之間的橋梁。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並不是數字化設計革命的浪潮所孕育出的座建築,但它是這波浪潮中,個真正意義上引起公眾轟動的建築,也是個向世人清晰展現了這場由計算機引領的建築設計革命的建築。借助新技術,蓋裡得以創造出這種全新的建築形式—一種沙裡寧在幾十年前的技術水平下苦苦追尋而不得的建築形式。


    作為一座造型獨特的建築,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是個能夠在很長時期裡對大眾文化產生持續影響的作品。由蓋裡所塑造的大膽的建築造型,其影響力從建築界延伸至了整個大眾文化領域。在建築業界,這座建築是現代以來少數的幾個為建築評論家和史學家所公認的嚴肅而重要的新建築作品之一,與此同時,尤為可貴的是,它還能夠被公眾廣泛接受。考慮到公眾對於建築的欣賞水平通常還停留在類似於古典主義的市政大樓或者紅磚砌築的喬治亞式小住宅(Georgian houses) 如此這般的建築上,並且他們通常對任何能跟“前衛”沾點邊的東西嗤之以鼻,這座建築在公眾中的大受歡迎,實際上標志著一種非同尋常的進步。若和其他的藝術領域類比來說, 就好比嚴肅文學的代表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的小說竟能比流行作家約翰·格裡森姆(John Grisham)的小說更暢銷,或者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這樣的音樂家竟然在排行榜上擊敗了流行歌手Lady Gaga。這種令人匪夷所思的進步真真切切地發生在了蓋裡的古根海姆博物館上,許多平日裡對現代建築不怎麼感冒的人慕名而來,流連其中, 講述著他們有多愛這座建築。這不禁令人想起位於紐約第五大道上的另一座古根海姆博物館。1959 年,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
    為那座博物館所設計的螺旋形結構,也曾在公眾中引發熱烈的轟動和追捧。而自那以來,蓋裡的這座建築恐怕還是個能夠打破建築與大眾文化的邊界,令公眾如此興奮的建築作品。


    當然,對於紐約這樣的大都市來說,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設計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僅僅是它眾多的地標之一。然而對於畢爾巴鄂,這樣一個位於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區(Basque)的舊工業城市來說,這樣一座建築所能引發的效應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憑借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巨大吸引力,畢爾巴鄂迅速轉型成為了一座火爆的旅遊城市。這座建築不僅僅是藝術與建築發燒友們的朝聖之地,每天還有成千上萬的普通遊客被吸引前來參觀遊覽, 源源不斷的遊客賦予了畢爾巴鄂這座老城以新的活力。一座建築能擁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以至於推動了整座城市的變革和復興,人們開始把這種力量稱之為—“畢爾巴鄂效應”(the Bilbao effect)。


     


     


     


     


     


     


     


    第十九章


    從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到路易威登


     


    除了新世界中心之外,弗蘭克還差一點設計了另外一座音樂教育建築, 而那個項目在2014 年的宣告失敗,也令他至今都煩惱不已。那時,由弗蘭克的一位好朋友,阿拉·古茲利米安(Ara Guzelimian)擔任教務長和院長的茱莉亞音樂學院(Juilliard School of
    Music),正打算與他們在中國的合作伙伴一起,建立一家分校。於是他們邀請了弗蘭克,希望由他來為這所學校進行方案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弗蘭克自費去了中國兩次,他把這當作了是他對於茱莉亞學院的慷慨捐贈,雖然他並沒有與學院簽訂任何設計合同, 可還是開始了設計工作,他覺得這個項目的委托,歸他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了。但是,茱莉亞學院顯然還有其他想法。在為期一年多的設計過程,以及在紐約、洛杉磯和中國進行的數次方案會議之後,學院的校長約瑟夫·波利希(Joseph Polisi)卻告知弗蘭克,他們要另尋一位建築師了。盡管背後的具體原因至今仍不明了,不過弗蘭克覺得,他之所以沒能得到這個項目,應該是與中國人無法接受他所提出的設計報價有關,整個事情就這樣告吹了。正如他在遭遇失敗之後所經常做的那樣,“我的反應,是思考自己哪裡做錯了—作為猶太人,我就是這種思維方式。”他說。然而,經過對整個項目過程中,弗蘭克與茱莉亞學院之間往來信件的查閱,卻並沒有發現任何跡像, 表明茱莉亞學院曾經意圖邀請弗蘭克以外的建築師,來接手這個位於中國的新音樂學院的設計。一直以來,弗蘭克時常會被指責在合同上的要求太過苛刻,而這一次,他恰恰是對此太過松懈了。出於對茱莉亞學院的信任,而白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2014 年春季,在他獲頒茱莉亞學院的榮譽學位時—這是給我的安慰獎嗎?他對此頗有疑惑—他對茱莉亞學院董事會的主席布魯斯·柯夫納(Bruce
    Kovner)提出,感覺自己在他們的項目上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而柯夫納對他承諾說會去調查此事。然而事後, 弗蘭克卻沒有得到柯夫納的任何答復。


    在與茱莉亞學院之間這段不愉快的合作經歷之前的一年,弗蘭克還在中國遭遇過另一次更大的失望。2012 年,弗蘭克,與扎哈·哈迪德、莫瑟·薩夫迪,以及讓·努維爾,一同被邀請參加了位於北京的一個重要項目—中國國家美術館的方案競標。正是這個方案,使得陳日榮得以短暫地回歸弗蘭克的事務所,而弗蘭克對於他們終的設計成果也感到非常驕傲和滿意。這個設計,將弗蘭克的創作推上了一條全新的道路,甚至比他在路易威登基金會博物館上的嘗試還要走得更遠。他與戴維·南一起,設計出了一種似波浪狀起伏的立面效果,整個立面的材質,運用的是一種專門為這個項目研發的,
    非常先進的玻璃砌塊材料,弗蘭克將這種材料稱之為“透明石材”(translucent stone)。與他以往的任何作品都不同,這座建築,是一座龐大而對稱的方盒子: 立面上的起伏,以及從玻璃表面投射出的富於動態的光影效果,取代了他的其他作品當中常見的那些橫衝直撞素,成為建築動感的新的來源。這是弗蘭克的個,可以用諸如“莊嚴”和“高貴”之類的詞彙形容的設計, 也是他所做過的設計當中,大體上為接近古典主義構圖的一次嘗試。不過,
    這個設計為值得稱道的一點在於,上述所有的這些特質,都並沒有削弱其強烈的“蓋裡式”風格。那些起伏不平的、沉重的半透明玻璃塊,確實表現出了弗蘭克在大多數作品當中的,那種標志性的活力與動感,並且很好地與這座更為傳統的石材建築,所具有的莊嚴感和儀式感結合了起來。


    弗蘭克對自己的設計極為滿意,所以,輸掉這次競標,無論以何種方式, 對於他來說,都將是非常難以接受的。然而,他還是輸了,而且輸得異常痛苦和窩火。2013 年,終入圍的三位建築師在北京彙報了他們各自的方案。但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整個項目沒有任何消息,競標的勝出者也遲遲沒有公布。終,競標的結果揭曉了,項目被交給了努維爾。但是,
    終披露出來的努維爾的設計方案,相比於他之前彙報中的初始版本,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原本的方案色彩很深,整個建築幾乎呈黑色,而公布出來的方案卻通體呈半透明的質感,眼看上去,與弗蘭克的方案非常類似。看到這個結果,弗蘭克怒不可遏。盡管嚴格地講,努維爾並不是在抄襲他的
    設計—於2014 年9 月正式公之於眾的努維爾的方案,事實上與弗蘭克的方案,在觀感雷同的同時,確實還是有著許多不同之處的—但是,對於弗蘭克而言,兩個方案還是太過接近了,這已經超出了他所能容忍的範圍。弗蘭克與努維爾,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彼此競爭的關繫,但是在弗蘭克看來,
    努維爾這一次對於自己設計的修改,已經不僅僅是正常的競爭,而是一種越界和破壞規矩的行為。


    除了貝爾納·阿爾諾、拉裡·魯沃和邁克爾·蒂爾森·托馬斯,在“後迪士尼音樂廳時期”(post-Disney
    Hall period)弗蘭克的客戶當中,還包括許多聲名顯赫的各界名流。西班牙語電視網(Univision)的老板,億萬富翁傑瑞·佩倫奇奧(Jerry Perenchio),曾經邀請弗蘭克在位於比弗利山中心地帶的一塊用地上設計過一棟小辦公樓,對於能夠在自己的家鄉建造出更多的作品,弗蘭克依舊是充滿熱情的,所以,他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委托。設計完成後,佩倫奇奧告訴弗蘭克說他對設計方案非常滿意,然而隨後,就在施工即將開始之前,他卻突然決定放棄了這個項目。這樣的挫敗,要是放在從前,肯定會讓弗蘭克,至少在一小段時期裡,感到痛苦萬分。不過現在,他已經可以做到不把這樣的失敗放在心上,可以迅速地投入到其他工作當中去了,畢竟,他還有許多其他的客戶需要去服務。比如,藝術品收藏家,羅氏藥業(Hoffmann–La
    Roche pharmaceuticals)的繼承者之一,也是西德尼·波拉克的電影《建築大師蓋裡速寫》1 的聯合制片人—瑪雅·霍夫曼(Maja Hoffmann)。霍夫曼形容她自己是一位藝術的“促成者”(enabler), 她計劃,在法國南部城市阿爾勒(Arles),建造一座名為“工作室公園”(Parc des Ateliers)的藝術公園,並圍繞著這個項目,將阿爾勒打造成為一個當代藝術的中心。她委托弗蘭克,為“工作室公園”設計了一座核心建築。《W 雜志》(W Magazine)在報道中將這個項目描述為“建造在公共園林當中的一座當代藝術的智庫兼實驗室,以及與之配套的,由舊廠房建築改造而成的展覽空間、儲藏空間和藝術家工作室”。這些配套建築中的一部分,是由紐約建築師安娜貝爾·塞爾多夫(Annabelle
    Selldorf)設計的。弗蘭克的這座位於阿爾勒市中心的建築,在初的設計方案中包含有兩座塔樓。不過, 這個方案遭到了國家古跡遺址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for
    Historic Sites and Monuments)的反對,他們認為建成之後,這座建築將會對城市中的歷史建築景觀視覺造成干擾,進而危害到阿爾勒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保護地(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的地位。所以,弗蘭克在後續的修改中,對建築的整體規模進行了縮小。2014
    年,該項目正式開始施工, 修改之後的方案,由一座曲折旋轉的、鋁制體塊堆疊而成的單塔構成,塔樓總共有12 層高,從一座帶有玻璃頂棚的玻璃圓柱體形基底中伸出。整個建築預計將於2018
    年竣工。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