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哥德爾傳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傳記
    【市場價】
    342-496
    【優惠價】
    214-310
    【作者】 斯蒂芬·布迪安斯基 
    【所屬類別】 圖書  傳記  科學家  數理科學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4505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21745054
    作者:斯蒂芬·布迪安斯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08月 

        
        
    "

    產品特色

    編輯推薦

    ★業內知名得獎傳記作家執筆,講述自亞裡士多德之後偉大的邏輯學家——哥德爾的一生
    ★亞馬遜雲計算上海AI研究院院長張崢/《微積分的力量》作者史蒂文·斯托加茨/《美麗心靈》作者西爾維婭·娜莎 點評推薦
    ★2021年《紐約時報》評論員十佳圖書獎、《書單》十佳傳記獎、《柯克斯書評》科學圖書獎
    ★《紐約時報書評》《華爾街日報》《紐約客》盛贊,《柯克斯書評》《出版人周刊》《書單》《圖書館雜志》星級評論
    ★講述哥德爾的獨特人格魅力,他與愛因斯坦、馮·諾依曼在普林斯頓的友誼,二戰時期反猶背景下逃離維也納,晚年飽受被害妄想癥的折磨的經歷

     
    內容簡介

    哥德爾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世紀有影響力的100個人之一,愛因斯坦稱其為自亞裡士多德之後偉大的邏輯學家,他的理論為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提出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堪稱數學邏輯理論中偉大的發現,至今仍影響著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
    哥德爾早年就職於維也納大學,後因戰亂逃離歐洲,輾轉來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這裡,他逐漸融入了美國的生活,並與愛因斯坦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成為科學史上的一段佳話。晚年的哥德爾獲得終身教職,但後因被害妄想癥悲慘離世。
    他的一生在哲學、數學、人工智能等領域都提出了顛覆性的理論,甚至涉獵了相對論。如果哥德爾的定理以及由此推導出的結論是正確的,就意味著人類將永遠不能制造出能夠完美復刻人腦推理、學習、計劃、解決問題能力的計算機。在知識鞭長莫及的認知極限之外,沒有什麼是確定的,隻有人類的精神不可替代、獨一無二。
    傑拉德·薩克斯曾對哥德爾做出了以下精闢的評價:“他讓數學變得更有趣。”

    作者簡介

    美國傳記作家、科普作家、古根漢研究員,英國《科學》期刊編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自由撰稿人,先後出版過17部作品,代表作如《霍姆斯傳》。  

    目錄
    推薦序 走在剃刀邊緣
    自序
    第1章 帝國一夢
    第2章 真正的維也納人都來自布呂恩
    第3章 1924年的維也納
    第4章 空中樓閣
    第5章 不可判定的真理
    第6章 學者的極樂天堂
    第7章 逃離帝國
    第八章 美麗新世界
    第九章 在柏拉圖的陰影下
    第十章 世界是理性的產物?
    附錄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的證明
    致謝

    推薦序 走在剃刀邊緣
    自序
    第1章 帝國一夢
    第2章 真正的維也納人都來自布呂恩
    第3章 1924年的維也納
    第4章 空中樓閣
    第5章 不可判定的真理
    第6章 學者的極樂天堂
    第7章 逃離帝國
    第八章 美麗新世界
    第九章 在柏拉圖的陰影下
    第十章 世界是理性的產物?
    附錄 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的證明
    致謝
    注釋
    參考資料

    前言
    時間回到1970 年3 月。一位精神科醫生在泛黃的筆記本上奮筆疾書,記錄著診療中的發現,有的稀松平常,有的讓人匪夷所思。他這次面對的患者非同一般,愛因斯坦稱他是“亞裡士多德之後偉大的邏輯學家”,哪怕是在諾貝爾獎得主扎堆的普林斯頓大學,他非凡的纔華和成就也鮮有人能出其右。40 年前,年僅24 歲的他就已憑借出色的研究能力而享譽世界。他提出了一種十分巧妙的論證方式,證明了一個看似自我矛盾的定理,即對於任何一個數學形式繫統,都必然存在在該繫統內無法被證明的真命題。這被公認為“20 世紀數學領域重要的真理”。
    但眼下,他的大腦正飽受挫敗和被害妄想的折磨。他的精神科醫生在病歷裡寫道:
    庫爾特·哥德爾,64 歲,結婚32 年。妻子阿黛爾,70 歲。無兒無女。妻子為二婚。
    初診時以為自己隻是來簡單做個精神鋻定——我告訴了他實情——讓我“幫助他”——其實是在兄弟和妻子的一再堅持下纔肯來的。
    患者堅信未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因此很“失敗”——由此推斷出別人,尤其是他任職的研究院,也把他視作沒用的人,並且想要開除他。——患者認為研究院已經認定他不能勝任自己的職位,總有一天還會發現他其實也不服管束,並出於保護他人的原因將他掃地出門。

    時間回到1970 年3 月。一位精神科醫生在泛黃的筆記本上奮筆疾書,記錄著診療中的發現,有的稀松平常,有的讓人匪夷所思。他這次面對的患者非同一般,愛因斯坦稱他是“亞裡士多德之後偉大的邏輯學家”,哪怕是在諾貝爾獎得主扎堆的普林斯頓大學,他非凡的纔華和成就也鮮有人能出其右。40 年前,年僅24 歲的他就已憑借出色的研究能力而享譽世界。他提出了一種十分巧妙的論證方式,證明了一個看似自我矛盾的定理,即對於任何一個數學形式繫統,都必然存在在該繫統內無法被證明的真命題。這被公認為“20 世紀數學領域重要的真理”。
    但眼下,他的大腦正飽受挫敗和被害妄想的折磨。他的精神科醫生在病歷裡寫道:
    庫爾特·哥德爾,64 歲,結婚32 年。妻子阿黛爾,70 歲。無兒無女。妻子為二婚。
    初診時以為自己隻是來簡單做個精神鋻定——我告訴了他實情——讓我“幫助他”——其實是在兄弟和妻子的一再堅持下纔肯來的。
    患者堅信未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因此很“失敗”——由此推斷出別人,尤其是他任職的研究院,也把他視作沒用的人,並且想要開除他。——患者認為研究院已經認定他不能勝任自己的職位,總有一天還會發現他其實也不服管束,並出於保護他人的原因將他掃地出門。
    害怕失業,擔心失去在研究院的職位——因為他去年沒有產出像樣的成果——認為自己在過去35 年都沒有產出過像樣的成果——隻有四五篇無聊的論文。——負責過幾個大型研究項目,但懷疑自己並不能勝任。——通常是獨自搞研究,無論是工作方式還是研究領域都與主流格格不入。——可能是為沒能取得與年輕時比肩的成就而深感內疚。1 
    菲利普·埃裡克醫生的辦公室位於拿騷街一座安靜的磚房裡,建於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10 年前。1970 年的普林斯頓溫暖得讓人感覺季節錯亂,在哥德爾初次就診的那一天,天空中萬裡無雲,一輪耀眼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氣溫達到71 華氏度(約21.7 攝氏度),仿佛進入了夏天。即便如此,哥德爾還是緊緊裹著他的外套,在醫生的辦公室裡抱怨天氣太冷。他總是穿著一件毛衣來見醫生,有時候甚至是兩件。哥德爾的儀表和舉止總給人一種老派的得體感,要不是因為不合時宜,放在平日裡倒也挑不出太多毛病:量身裁剪的西裝,衣擺整齊地塞進褲子裡,灰色的頭發從前額向後梳得一絲不亂,中間深色而顯眼的一綹頭發因為歲月而褪色,戴著一副讀書人常見的圓框眼鏡,咬字清晰,嗓音洪亮。如果不是看到本人,你很難相信如此抑揚頓挫的聲音竟不是出自一個高大魁梧、精力充沛的人,而是眼前這個身材瘦削、身高僅有170 釐米的人。2 


    菲利普·埃裡克醫生撰寫的病歷,1970 年
    他每周要來就診兩次——用他自己的話說,他之所以如約而來,隻是因為害怕失約會讓妻子大動肝火。當年年初,妻子發現兩人的感情每況愈下,走向了破裂的邊緣。走投無路的妻子隻好向哥德爾的兄長求助。於是,魯道夫在4 月的個星期風塵僕僕地從維也納趕到了普林斯頓,但兄弟兩人的會面並不愉快,哥德爾和哥哥大吵了一架。
    不斷地妄想。——覺得哥哥就是想害死他的幕後黑手——這樣哥哥就可以搶走他的妻子、房子,還有在研究院的職位。——他還覺得哥哥在故意攪局,因為哥哥總是對他發脾氣,而不是好好說話。我替他哥哥說了兩句好話——哥哥是出於好意,並不想傷害他,主動前來是因為他妻子的請求。——我強調說行動比幻想有用,以及堅持就診的重要性。
    患者對心理咨詢的依從性很差,他對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論的評價不高,認為類似的唯物主義論調不管如何換皮,都與自己在邏輯學和哲學領域多年耕耘的成果背道而馳。他的頭腦隻有很小一部分被物質和客觀世界占據,絕大部分都在鑽研精神世界,猶如一個在20 世紀的自然科學大潮中逆行的叛逆者。這個仿佛來自中世紀的思想者正確地認識到,精神疾病是一種“精神上的侵擾”。雖然就可預見的未來而言,他不待見的唯物主義依然會是自然科學發展的主流,但他堅信關於這個世界的真理總有一天會被揭曉。
    有一次,哥德爾告訴精神科醫生,他並不覺得自己在接受治療,
    而是把會面當作定期與好友聊天。當時,他所有的朋友都不在人世
    了。哥德爾可以說是愛因斯坦一生親密的伙伴,兩人的友誼始於
    20 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普林斯頓共同任職的歲月。愛因斯坦曾打趣說,
    他後來雖然沒有取得多少研究成果,但每天仍要去辦公室,“隻為了
    得到和庫爾特·哥德爾下班後一起回家的殊榮”。3 兩個方方面面都幾
    乎完全相反的學術巨擘,每天下午結伴穿過普林斯頓大學寬闊的草
    坪,他們一起下班回家的身影曾是普林斯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不
    搭中透著一絲令人忍俊不禁的詼諧。愛因斯坦總是頂著一頭放蕩不
    羈的標志性亂發,套著松松垮垮的毛衣,繫著男士背帶。哥德爾的
    母親曾在兒子寄來的照片裡見過愛因斯坦,對他邋遢和“缺乏美感”
    的形像頗為詫異。但哥德爾馬上站出來袒護自己的朋友:“他像個慈
    祥的老爺爺,人見人愛。”4 相反,哥德爾總是一本正經,不苟言笑,紛至沓來,順風順水的事業讓哥德爾極度自我膨脹;而面對人生的失意卻無能為力,自尊心逐漸遭到反噬,以至於深受內疚感的禁錮和困擾而不自知。



    患者對醫生的這種解讀不屑一顧。他認為自己從未追逐過名利,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把名利置之度外了。他努力工作的動力是保證家人和自己的生活,以及對自己的研究領域的純粹興趣。隻是現在,他發現自己似乎什麼都研究不出來了:
    患者列舉了各種干擾他的哲學研究的日常瑣事:婚姻、財
    務、他自己的健康問題(心理和生理)、妻子的健康問題、研
    究院的日常職務、偶爾需要處理純數學邏輯的問題、個人愛好
    (比如閱讀歷史書)等。在他看來,這些瑣碎的事已經占據了他
    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他根本沒有餘力關注真正重要的問題。
    哪怕他知名的研究成果——不完備性定理——也不再能讓他得到一絲慰藉了。患者悲觀地認為,他一生的所有成就和學術貢獻都是消極的:他總在證偽可能性,而不是在證實可能性。
    有一段時間,哥德爾的情況出現了好轉的跡像:言談間風趣溫柔頻現,體重逐漸恢復,甚至回到辦公室重新開始做研究,他的回歸讓同事們又驚又喜。哥德爾結束了與埃裡克醫生前後總計11 個月的治療,他們剛開始時每周見兩次面,後來減為一次,直至哥德爾不再去就診。
    事情似乎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到了1976 年,情況突然急轉直下。哥德爾亟須接受前列腺手術,但他執拗地拒絕了。不僅如此,他還拒絕進食,體重和健康狀況又退回到之前的水平,偏執的妄想和強烈的自我厭惡占據了他的頭腦,讓他無法自撥。在生命的後一年裡,絕望的哥德爾又去過幾次埃裡克醫生的診所,這位精神科醫生記錄下後幾次診療的情形:
    情況持續惡化。——鑽牛角尖的程度更勝從前。——他堅信自己在一年前就被研究院開除了。——強烈的自我厭惡,極度害怕遭到懲罰,因為各種小事而責備自己。——突然對別人脫口而出他犯過的錯誤,但都是與說話對像無關的事,隻是為了吐露他的心聲。難以溝通,非常偏執。
    幾個月後,1978 年1 月,哥德爾離開了人世。這位數學家臨終前的體重僅為65 磅a。
    針對哥德爾在彌留之際仍然堅持絕食的行為,埃裡克醫生認為長期的內疚感讓哥德爾不堪重負,這麼做是他尋求自我解脫的後手段。這或許是真的,但在普林斯頓醫院親歷全程的主治醫生卻有不同的體會:“(他)極其消極淡漠,你甚至感受不到他尋求自我解脫的意志。”6 
    直到生命的後一刻,哥德爾依

    媒體評論

    這部傑作描繪了哥德爾不同尋常的智慧。——《柯克斯書評》星級評論
    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述了哥德爾光輝且悲情的一生,突出了哥德爾既偉大又神經質的內心。——《出版人周刊》星級評論


     


    關於科學家的傳記是我閱讀的愛之一,一本好的傳記可以讀出厚重的時代感,恢復這個群體的血肉。比如剛剛去世的戴維·麥卡洛(David McCullough)的《萊特兄弟》,埃裡克·拉森(Erik Larson)關於無線電發明人馬可尼的傳記(Thunderstruck),還有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的《富蘭克林傳》。能讀到這本《哥德爾傳》,是我的好運氣。滿分推薦。
    ——張崢(上海紐約大學原計算機教授,亞馬遜雲計算上海AI研究院院長)
    哥德爾的思想獨一無二,不可復制;這本書就像它的主人公一樣,準確而深刻。它用邏輯和界限描繪了深情和動容,看起來像是一個悖論,就如哥德爾本人一樣。——史蒂文·斯托加茨(《微積分的力量》作者)
    這本書成功描繪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莊嚴和神秘的神,讀起來讓人欲罷不能。——西爾維婭·娜莎(《美麗心靈》作者)
    這本傳記資料翔實、行文流暢,是對20世紀有影響力也神秘的思想家的細致描繪,我們從中了解到很多細節,發人深省。——卡爾·西格蒙德(維也納大學數學教授)

    在線試讀
    序言
    時間回到1970 年3 月。一位精神科醫生在泛黃的筆記本上奮筆疾書,記錄著診療中的發現,有的稀松平常,有的讓人匪夷所思。他這次面對的患者非同一般,愛因斯坦稱他是“亞裡士多德之後偉大的邏輯學家”,哪怕是在諾貝爾獎得主扎堆的普林斯頓大學,他非凡的纔華和成就也鮮有人能出其右。40 年前,年僅24 歲的他就已憑借出色的研究能力而享譽世界。他提出了一種十分巧妙的論證方式,證明了一個看似自我矛盾的定理,即對於任何一個數學形式繫統,都必然存在在該繫統內無法被證明的真命題。這被公認為“20 世紀數學領域重要的真理”。
    但眼下,他的大腦正飽受挫敗和被害妄想的折磨。他的精神科醫生在病歷裡寫道:
    庫爾特·哥德爾,64 歲,結婚32 年。妻子阿黛爾,70 歲。無兒無女。妻子為二婚。
    初診時以為自己隻是來簡單做個精神鋻定——我告訴了他實情——讓我“幫助他”——其實是在兄弟和妻子的一再堅持下纔肯來的。
    患者堅信未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因此很“失敗”——由此推斷出別人,尤其是他任職的研究院,也把他視作沒用的人,並且想要開除他。——患者認為研究院已經認定他不能勝任自己的職位,總有一天還會發現他其實也不服管束,並出於保護他人的原因將他掃地出門。
    害怕失業,擔心失去在研究院的職位——因為他去年沒有產出像樣的成果——認為自己在過去35 年都沒有產出過像樣的成果——隻有四五篇無聊的論文。——負責過幾個大型研究項目,但懷疑自己並不能勝任。——通常是獨自搞研究,無論是工作方式還是研究領域都與主流格格不入。——可能是為沒能取得與年輕時比肩的成就而深感內疚。1
    菲利普·埃裡克醫生的辦公室位於拿騷街一座安靜的磚房裡,建於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10 年前。1970 年的普林斯頓溫暖得讓人感覺季節錯亂,在哥德爾初次就診的那一天,天空中萬裡無雲,一輪耀眼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氣溫達到71 華氏度(約21.7 攝氏度),仿佛進入了夏天。即便如此,哥德爾還是緊緊裹著他的外套,在醫生的辦公室裡抱怨天氣太冷。他總是穿著一件毛衣來見醫生,有時候甚至是兩件。哥德爾的儀表和舉止總給人一種老派的得體感,要不是因為不合時宜,放在平日裡倒也挑不出太多毛病:量身裁剪的西裝,衣擺整齊地塞進褲子裡,灰色的頭發從前額向後梳得一絲不亂,中間深色而顯眼的一綹頭發因為歲月而褪色,戴著一副讀書人常見的圓框眼鏡,咬字清晰,嗓音洪亮。如果不是看到本人,你很難相信如此抑揚頓挫的聲音竟不是出自一個高大魁梧、精力充沛的人,而是眼前這個身材瘦削、身高僅有170 釐米的人。2

    序言
    時間回到1970 年3 月。一位精神科醫生在泛黃的筆記本上奮筆疾書,記錄著診療中的發現,有的稀松平常,有的讓人匪夷所思。他這次面對的患者非同一般,愛因斯坦稱他是“亞裡士多德之後偉大的邏輯學家”,哪怕是在諾貝爾獎得主扎堆的普林斯頓大學,他非凡的纔華和成就也鮮有人能出其右。40 年前,年僅24 歲的他就已憑借出色的研究能力而享譽世界。他提出了一種十分巧妙的論證方式,證明了一個看似自我矛盾的定理,即對於任何一個數學形式繫統,都必然存在在該繫統內無法被證明的真命題。這被公認為“20 世紀數學領域重要的真理”。
    但眼下,他的大腦正飽受挫敗和被害妄想的折磨。他的精神科醫生在病歷裡寫道:
    庫爾特·哥德爾,64 歲,結婚32 年。妻子阿黛爾,70 歲。無兒無女。妻子為二婚。
    初診時以為自己隻是來簡單做個精神鋻定——我告訴了他實情——讓我“幫助他”——其實是在兄弟和妻子的一再堅持下纔肯來的。
    患者堅信未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因此很“失敗”——由此推斷出別人,尤其是他任職的研究院,也把他視作沒用的人,並且想要開除他。——患者認為研究院已經認定他不能勝任自己的職位,總有一天還會發現他其實也不服管束,並出於保護他人的原因將他掃地出門。
    害怕失業,擔心失去在研究院的職位——因為他去年沒有產出像樣的成果——認為自己在過去35 年都沒有產出過像樣的成果——隻有四五篇無聊的論文。——負責過幾個大型研究項目,但懷疑自己並不能勝任。——通常是獨自搞研究,無論是工作方式還是研究領域都與主流格格不入。——可能是為沒能取得與年輕時比肩的成就而深感內疚。1 
    菲利普·埃裡克醫生的辦公室位於拿騷街一座安靜的磚房裡,建於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10 年前。1970 年的普林斯頓溫暖得讓人感覺季節錯亂,在哥德爾初次就診的那一天,天空中萬裡無雲,一輪耀眼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氣溫達到71 華氏度(約21.7 攝氏度),仿佛進入了夏天。即便如此,哥德爾還是緊緊裹著他的外套,在醫生的辦公室裡抱怨天氣太冷。他總是穿著一件毛衣來見醫生,有時候甚至是兩件。哥德爾的儀表和舉止總給人一種老派的得體感,要不是因為不合時宜,放在平日裡倒也挑不出太多毛病:量身裁剪的西裝,衣擺整齊地塞進褲子裡,灰色的頭發從前額向後梳得一絲不亂,中間深色而顯眼的一綹頭發因為歲月而褪色,戴著一副讀書人常見的圓框眼鏡,咬字清晰,嗓音洪亮。如果不是看到本人,你很難相信如此抑揚頓挫的聲音竟不是出自一個高大魁梧、精力充沛的人,而是眼前這個身材瘦削、身高僅有170 釐米的人。2 


    菲利普·埃裡克醫生撰寫的病歷,1970 年
    他每周要來就診兩次——用他自己的話說,他之所以如約而來,隻是因為害怕失約會讓妻子大動肝火。當年年初,妻子發現兩人的感情每況愈下,走向了破裂的邊緣。走投無路的妻子隻好向哥德爾的兄長求助。於是,魯道夫在4 月的個星期風塵僕僕地從維也納趕到了普林斯頓,但兄弟兩人的會面並不愉快,哥德爾和哥哥大吵了一架。
    不斷地妄想。——覺得哥哥就是想害死他的幕後黑手——這樣哥哥就可以搶走他的妻子、房子,還有在研究院的職位。——他還覺得哥哥在故意攪局,因為哥哥總是對他發脾氣,而不是好好說話。我替他哥哥說了兩句好話——哥哥是出於好意,並不想傷害他,主動前來是因為他妻子的請求。——我強調說行動比幻想有用,以及堅持就診的重要性。
    患者對心理咨詢的依從性很差,他對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論的評價不高,認為類似的唯物主義論調不管如何換皮,都與自己在邏輯學和哲學領域多年耕耘的成果背道而馳。他的頭腦隻有很小一部分被物質和客觀世界占據,絕大部分都在鑽研精神世界,猶如一個在20 世紀的自然科學大潮中逆行的叛逆者。這個仿佛來自中世紀的思想者正確地認識到,精神疾病是一種“精神上的侵擾”。雖然就可預見的未來而言,他不待見的唯物主義依然會是自然科學發展的主流,但他堅信關於這個世界的真理總有一天會被揭曉。
    有一次,哥德爾告訴精神科醫生,他並不覺得自己在接受治療,而是把會面當作定期與好友聊天。當時,他所有的朋友都不在人世了。哥德爾可以說是愛因斯坦一生親密的伙伴,兩人的友誼始於20 世紀四五十年代在普林斯頓共同任職的歲月。愛因斯坦曾打趣說,他後來雖然沒有取得多少研究成果,但每天仍要去辦公室,“隻為了得到和庫爾特·哥德爾下班後一起回家的殊榮”。3 兩個方方面面都幾乎完全相反的學術巨擘,每天下午結伴穿過普林斯頓大學寬闊的草坪,他們一起下班回家的身影曾是普林斯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不搭中透著一絲令人忍俊不禁的詼諧。愛因斯坦總是頂著一頭放蕩不羈的標志性亂發,套著松松垮垮的毛衣,繫著男士背帶。哥德爾的母親曾在兒子寄來的照片裡見過愛因斯坦,對他邋遢和“缺乏美感”的形像頗為詫異。但哥德爾馬上站出來袒護自己的朋友:“他像個慈祥的老爺爺,人見人愛。”4 相反,哥德爾總是一本正經,不苟言笑,紛至沓來,順風順水的事業讓哥德爾極度自我膨脹;而面對人生的失意卻無能為力,自尊心逐漸遭到反噬,以至於深受內疚感的禁錮和困擾而不自知。


    患者對醫生的這種解讀不屑一顧。他認為自己從未追逐過名利,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把名利置之度外了。他努力工作的動力是保證家人和自己的生活,以及對自己的研究領域的純粹興趣。隻是現在,他發現自己似乎什麼都研究不出來了:
    患者列舉了各種干擾他的哲學研究的日常瑣事:婚姻、財務、他自己的健康問題(心理和生理)、妻子的健康問題、研究院的日常職務、偶爾需要處理純數學邏輯的問題、個人愛好(比如閱讀歷史書)等。在他看來,這些瑣碎的事已經占據了他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他根本沒有餘力關注真正重要的問題。
    哪怕他知名的研究成果——不完備性定理——也不再能讓他得到一絲慰藉了。患者悲觀地認為,他一生的所有成就和學術貢獻都是消極的:他總在證偽可能性,而不是在證實可能性。
    有一段時間,哥德爾的情況出現了好轉的跡像:言談間風趣溫柔頻現,體重逐漸恢復,甚至回到辦公室重新開始做研究,他的回歸讓同事們又驚又喜。哥德爾結束了與埃裡克醫生前後總計11 個月的治療,他們剛開始時每周見兩次面,後來減為一次,直至哥德爾不再去就診。
    事情似乎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到了1976 年,情況突然急轉直下。哥德爾亟須接受前列腺手術,但他執拗地拒絕了。不僅如此,他還拒絕進食,體重和健康狀況又退回到之前的水平,偏執的妄想和強烈的自我厭惡占據了他的頭腦,讓他無法自撥。在生命的後一年裡,絕望的哥德爾又去過幾次埃裡克醫生的診所,這位精神科醫生記錄下後幾次診療的情形:
    情況持續惡化。——鑽牛角尖的程度更勝從前。——他堅信自己在一年前就被研究院開除了。——強烈的自我厭惡,極度害怕遭到懲罰,因為各種小事而責備自己。——突然對別人脫口而出他犯過的錯誤,但都是與說話對像無關的事,隻是為了吐露他的心聲。難以溝通,非常偏執。
    幾個月後,1978 年1 月,哥德爾離開了人世。這位數學家臨終前的體重僅為65 磅a。
    針對哥德爾在彌留之際仍然堅持絕食的行為,埃裡克醫生認為長期的內疚感讓哥德爾不堪重負,這麼做是他尋求自我解脫的後手段。這或許是真的,但在普林斯頓醫院親歷全程的主治醫生卻有不同的體會:“(他)極其消極淡漠,你甚至感受不到他尋求自我解脫的意志。”6 
    直到生命的後一刻,哥德爾依然隻是消極被動地做出選擇。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