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張愛玲傳(插圖版)將“傳奇”歸於不奇,傾聽張愛玲的人生回響。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傳記
    【市場價】
    392-568
    【優惠價】
    245-355
    【作者】 餘斌 
    【所屬類別】 圖書  傳記  女性人物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ISBN】9787020183784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膠訂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020183784
    作者:餘斌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01月 

        
        
    "

    編輯推薦

    張愛玲至今仍是大眾關注的熱點之一,其傳記層出不窮,餘斌先生的《張愛玲傳》長銷二十餘年,已經成為經典。《張愛玲傳》以“不做傳奇”的立場,嚴謹地以文獻為依據,對張愛玲生平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敘論。全書按張愛玲的生活軌跡分為上(1920-1943)、中(1943-1945)、下(1945-1995)三編。特點是以深刻細致的分析和評論見長,能夠將張愛玲的作品與其經歷、思想、情感等結合打通,處處傳達出由文見人的洞見,尋覓出了張愛玲及其作品之間的深切關聯。文筆清雅,不枝不蔓,既無學究氣也避開了多愁善感的矯情氣,甚至被讀者認為是張愛玲式的文字。

     
    內容簡介

    張愛玲至今仍是大眾關注的熱點之一,其傳記層出不窮,《張愛玲傳》以“不做傳奇”的立場,嚴謹地以文獻為依據,對張愛玲生平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敘論。全書按張愛玲的生活軌跡分為上(1920-1943)、中(1943-1945)、下(1945-1995)三編。特點是以深刻細致的分析和評論見長,能夠將張愛玲的作品與其經歷、思想、情感等結合打通,處處傳達出由文見人的洞見,尋覓出了張愛玲及其作品之間的深切關聯。文筆清雅,不枝不蔓,既無學究氣也避開了多愁善感的矯情氣,甚至被讀者認為是張愛玲式的文字。


    1993年初版後,成為眾多張愛玲傳記中的經典之一。此次再版,作者重新修訂,增加了作於張愛玲百年誕辰之際的《金句化的張愛玲,與真實的她差得有多遠》一文,並配以精美插圖,使這部經典傳記更臻完善。

    作者簡介

    餘斌,1960年生於南京。1978—1989年就讀於南京大學中文繫,現任教於南京大學文學院。著有《張愛玲傳》、《當年文事》、《周作人》、《提前懷舊》等書。文思細膩敏感,文筆清雅睿智,既無學究氣也避開了多愁善感的矯情。

    目錄
    目錄

    引言
    上編(1920—1943)
    從前
    家庭生活場景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
    讀書歲月
    港戰中的印像
    少作
    賣洋文,談中國人
    中編(1943—1945)
    成名
    清水渾水

    目錄


     


    引言


    上編(1920—1943)


    從前


    家庭生活場景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


    讀書歲月


    港戰中的印像


    少作


    賣洋文,談中國人


    中編(1943—1945)


    成名


    清水渾水


    《傳奇》世界(上)


    《傳奇》世界(下)


    《流言》


    奇裝炫人


    三人行


    “撒手”


    欲仙欲死


    一語成讖?


    下編(1945—1995)


    結束鉛華


    乍暖還寒《十八春》


    悄然出走


    赤地之戀


    哀樂中年


    傷心之旅


    十年一覺《紅樓夢》


    國語本《海上花》


    舊作新魂


    歸於平淡


    附錄


    現代文學史上的張愛玲


    金句化的張愛玲,與真實的她差得有多遠


    年表


    參考書(篇)目


    後記一


    後記二


    《張愛玲傳》新版附記


    人文版附記

    前言
    引言
    餘斌
    至少現在提到張愛玲,我們不必像十幾年前那樣,從最起碼的ABC的介紹開始了。那時一般的讀者固然不知張愛玲何許人也,即使研究現代文學的人,對這位作家也多半是知其名,而未見其書。如今說張愛玲在祖國大陸家喻戶曉,肯定是誇張,但若說她在今天的讀者中是最有號召力的現代作家之一,則不算過分。知名度可以來自學術界的肯定,更可來自傳媒的作用,張愛玲於二者都沾點邊,同時沾光沾得都不算大:與許多新文學作家相比,她在文學史上被給予的地位不算高,得到評價介紹的機會也不算多。此外,她的作品甚少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之類,即或有改作,也影響甚微。所以她的名聲日高,靠的還是一種“原始積累”——她的小說散文漸漸俘虜越來越多的讀者,多半還是仗著三五人的談論,口口相傳的推薦、介紹。也許這樣慢慢建立起來的名聲比起傳媒造成的轟動效應是更靠得住的。

    引言


    餘斌


    至少現在提到張愛玲,我們不必像十幾年前那樣,從最起碼的ABC的介紹開始了。那時一般的讀者固然不知張愛玲何許人也,即使研究現代文學的人,對這位作家也多半是知其名,而未見其書。如今說張愛玲在祖國大陸家喻戶曉,肯定是誇張,但若說她在今天的讀者中是最有號召力的現代作家之一,則不算過分。知名度可以來自學術界的肯定,更可來自傳媒的作用,張愛玲於二者都沾點邊,同時沾光沾得都不算大:與許多新文學作家相比,她在文學史上被給予的地位不算高,得到評價介紹的機會也不算多。此外,她的作品甚少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之類,即或有改作,也影響甚微。所以她的名聲日高,靠的還是一種“原始積累”——她的小說散文漸漸俘虜越來越多的讀者,多半還是仗著三五人的談論,口口相傳的推薦、介紹。也許這樣慢慢建立起來的名聲比起傳媒造成的轟動效應是更靠得住的。


    喜歡張愛玲的讀者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即能給他們莫大的快感。樂趣還可以來自其他,是關於張愛玲的一切,那就是非同一般地喜歡,可以為這“不同一般地喜歡”作證的是,由港臺那邊傳過來的“張迷”一詞,在祖國大陸是越來越有市場了。怎麼個“迷”法?尋覓她的書是一端,市面上換了各種名目出版的張氏作品多相重復,隻要有一篇未見過,必要不避多數地重復買了來;搜羅有關張愛玲其人的種種又是一端,張愛玲的一言一動,不管是現在的還是過去的,再擴大一點,但凡與張有關繫的人的情形,都想知道,知道並不滿足,還要各就自己對張的判斷,說長道短一番。而大多數人此類舉動,並無功利的目的,既無當作家的宏願,也無做研究的打算,這就是“迷”的境界了。祖國大陸的“張迷”資歷尚淺,還可看看海峽的那一邊。幾年前臺灣《聯合文學》曾舉辦過一個活動——“誰最像張愛玲?”一是看長相,參加者將自己的照片寄了去;一是看文章,誰人所作最像出自張的手筆。此舉是有組織的“迷張”,由一家純文學雜志搞這樣的活動,極是少見,從中也可看出張在港臺的號召力,足以使她被當做——至少是在一個不算小的圈子裡——一個明星式的公眾人物來對待。


    近年來張愛玲風靡祖國大陸的原委,可以有多種解釋。現代文學史得到修正,一些一度不見“經傳”,未雲禁毀而形同禁毀的作家——如周作人、錢鐘書、張愛玲、林語堂、梁實秋等人,其作品重新得到與祖國大陸讀者見面的機緣,一讀之下喜出望外,這是其一;意識形態的喧囂平息下來,張愛玲入世近俗的態度,她執著於飲食男女、喫穿用度、身邊瑣事等人生之常的內容令讀者油然生出返樸歸真的親切感,這是其二。此外更有屬於她而別的作家沒有的獨特韻味,等等。不管怎麼說,在祖國大陸,“張迷”的隊伍是日漸壯大了。


    然則許多人崇拜魯迅,並不稱做“魯迷”;不少人服膺周作人,並不稱做“周迷”,何以嗜張的人稱做“張迷”?以文學而論,我們知道有“金庸迷”、“瓊瑤迷”,卻很少聽說有人以之稱呼喜歡嚴肅作家的人。張愛玲的作品恰好有通俗的一面。有一類作家,為人為文極富英雄氣概和悲劇的崇高感,在讀者心中激起的,更多是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像魯迅;有一類作家,學識淵博,所作出經入史,旁征博引,普通讀者難入堂奧,知者亦唯有嘆服,像周作人、錢鐘書;有些作家所寫雖是身邊事,然而遊戲三昧,生活被過於經意地“藝術”化,如林語堂、梁實秋,也還是雅人深致。不論為鬥士,為隱士,為名士,為飽學之士,有一共同點——那不是常人或曰“俗人”的境界。張愛玲之“通”俗,不僅在於她寫過《十八春》這樣的通俗小說,亦不僅在於她的某些小說的可讀性、趣味性,更在於她對人生的關懷是近於常人的,由此而在閱讀中無形產生的親近感無疑是眾多讀者可以對其人其書入“迷”的重要原因。


    另一個解釋是,張愛玲是個女作家。盡管她對將女作家“特別分作一欄加以評論”心有不甘,可是一般讀者對女作家另眼相看,更懷有普遍的好奇心,看來卻是不可免的事實。而且,閱讀女作家的作品,讀者更容易做人、文合一之觀,迅速越過其作品而尋求對作者本人的了解,甚至往往對本人的興趣超過了作品,這也是“迷”之為“迷”的一端。翻翻現代文學史,女作家的生平經歷、個人生活顯然要比男作家更能挑起普通讀者張看的欲望,也更容易被塗染上傳奇色彩。有的作家,像白薇,其作品時過境遷,不大有人讀了,其傳記倒不乏讀者,即如丁玲、蕭紅,讀者對其傳記的興趣也絕不在其作品之下。


    對於讀者大眾,女作家似乎天生就帶著神秘感和傳奇性。張愛玲其人在“張迷”眼中是更帶傳奇色彩的。她的幾篇自傳性散文道出了她早年生活中的不幸與她內心的孤獨,她與汪偽政府高官、長她十五歲的胡蘭成的一段沒有結果的婚戀更是一段不尋常的經歷。假如說她的生平與蕭紅、丁玲、白薇諸人的經歷相比尚不夠浪漫或富於戲劇性的話,那她奇特的出身背景,她的衡之以常理常情可稱冷漠怪僻的性情,對讀者的好“奇”心是一種大大的補償。她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人生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千金,卻驕傲地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憫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後面的“可憐”,但在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行來卻是從衣著打扮到待人接物,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裡同讀者套近乎、拉家常,但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風頭出盡,幾乎得到電影明星般的風光,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致有人說:“隻有張愛玲纔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及極度的孤寂。”凡此種種,均使張愛玲成為一個謎一樣的人物,而謎,往往更使人入“迷”。


    然而,如果要在傳奇上做文章,我們最好還是去尋思張愛玲作為一個作家的傳奇——她的有異於眾的創作歷程。張愛玲名作《傳奇》、《流言》中的全部作品均寫於二十五歲以前,那時她對人性已有獨到的、穩定的把握,技巧已相當圓熟,文字則更臻於化境,這樣的早熟早慧,求諸現代文學史,再無第二人;現代女作家中有以機智聰慧見長者,有以抒發情感著稱者,但是能將纔與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進入又保持超脫的,張愛玲之外,再無第二人;張愛玲既寫純文藝作品,也寫言情小說,《金鎖記》、《秧歌》等令行家擊節稱賞,《十八春》、《不了情》則能讓讀者大眾如醉如痴,這樣身跨兩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時無兩;她的中學、大學教育均在西式學堂裡完成,但她卻鐘情於中國的小說藝術,在創作中自覺地師承《紅樓夢》、《金瓶梅》的傳統,新文學作家中,走這條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歸根結底,張愛玲是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傑出作家,而不是作為一個怪人、異人而存在的。也許她將不僅僅屬於現代文學史。遙想幾十年、幾百年後,她會像她欣賞的李清照一樣,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占據一個穩定的位置也說不定,而我們知道,那時候今天為我們所熟知的許多現代作家肯定都將被忽略不計了。還可以肯定的是,那時候的人們如被張吸引,重要的將不是她的傳奇經歷,而是她的作品散發的獨特的芬芳。假如張愛玲真像她在《天纔夢》中戲稱的那樣,“除了天纔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有的隻是天纔的怪僻缺點”,那我們不必如此認真地對待她,雖然仔細想來,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作為個案都有分析的必要,但也隻是“必要”,不大可能。另一方面,即使是一個天纔,他的怪僻、逸聞之類,也隻配充當茶餘飯後的談資,單純的稱奇足以造謎而無助於解惑。如果我們追求的是一種理解,是對張愛玲的完整的認識,那麼我們對待這位作家,最好還是采取她本人看人看世的態度:“在傳奇中尋找普通人”——將“傳奇”歸於不奇,傾聽她所樂道的“通常的人生的回響”。


     

    媒體評論

    張愛玲是個傳奇,出身奇,經歷奇,婚戀奇,作品奇,人生態度奇,個性氣質奇,生前是傳奇,身後傳奇還在延續,經由持續不斷的“張愛玲熱”發酵,傳奇變成了神話。在一個庸常、世俗的消費時代,傳奇和神話最易成為供人消費的心靈雞湯,於是張愛玲成了一個被圍觀(在有些人那裡甚至是被膜拜)的符號,看看市面上關於她的書大都裝幀華麗、題目浪漫,內容卻不乏平庸與媚俗的成分。
    在這種情況下,餘斌的《張愛玲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版)就顯出其特有的價值與分量。這本書最突出的特點是嚴肅不媚俗,求真不求奇。“書中堅持的一點,相信是符合傳記求真的宗旨的:決不把傳記當做傳奇來做———雖然張愛玲是個不乏傳奇色彩的人物。”(《後記一》,526頁)作者讀研究生時候便開始從塵封的舊報刊雜志上閱讀張愛玲的作品及有關材料,並以張愛玲為題做碩士學位論文,這本傳記便是由論文增刪而成。對傳主生平的敘寫都有充足的史料支撐,顯得扎實而厚重,間有推測忖度也必經過小心縝密的求證。作者要為張愛玲“祛魅”,祛除神化或魔化的“魅”,追求“還原”、“理解”與“接近”傳主的行為與內心,做到知人論世,舍奇求真。


    —張文民《夜讀偶記:餘斌<張愛玲傳>(河南師範大學校報2011315)

    在線試讀

    《張愛玲傳》正文部分章節選段

    1945年4月某一天的傍晚,張愛玲獨自一人在黃昏的陽臺上,還未從與蘇青的交談中回過神來,她們方纔正說到上進心,說到未來的世界。蘇青道:“……你想,將來到底是不是要有一個理想的國家呢?”她答道:“我想是有的。可是最快也要許多年。即使我們看得見的話,也享受不到了,是下一代的世界了。”蘇青嘆息道:“那有什麼好呢?到那時候已經老了。太平的世界裡,我們變得寄人籬下了嘛!”
    此時她驟然看到遠處高樓邊緣上附著一大塊胭脂紅,以為那是玻璃窗上落日的反光,再一宵的月亮,正自紅紅地升起。月亮在往上升,她的心卻是往下沉,她想道:“這是亂世。”
    ——《張愛玲傳·從前》

    由“春日遲遲”的慵懶愜意,到“沉下去,沉下去”的感受,再到夢魘式的恐怖,這是一個逐漸變化的心理感受過程。這個過程構成了張愛玲對“家”,對舊式家庭生活方式的完整經驗,它們是她對這種生活的發現——每一種感受都在某種程度上照亮、透視了這種生活的某一側面。它們是相互補充、渾然一體的。有時令她厭惡、痛恨,有時又讓她感傷眷戀。
    ——《張愛玲傳·家庭生活場景》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與政治沒有瓜葛而又像張愛玲這樣在高層人物中享有頗高知名度的,恐怕為數不多。假如不是這樣一種氣候,這樣一個“政府”,張愛玲的名聲也許會在更大的程度上局限於文人的圈子和讀者大眾。張愛玲一向聲稱她寧願將讀者大眾視為她的“主人”,未必定要見賞於黨國要人——如果一定讓她做選擇,她是寧見於“世人”,不見於“要人”的——但是不管什麼人,喜歡她的人多一點,她隻有高興,況且“朝”中人的喝彩顯然使她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更上了一層樓。

     


    《張愛玲傳》正文部分章節選段


     


     1945年4月某一天的傍晚,張愛玲獨自一人在黃昏的陽臺上,還未從與蘇青的交談中回過神來,她們方纔正說到上進心,說到未來的世界。蘇青道:“……你想,將來到底是不是要有一個理想的國家呢?”她答道:“我想是有的。可是最快也要許多年。即使我們看得見的話,也享受不到了,是下一代的世界了。”蘇青嘆息道:“那有什麼好呢?到那時候已經老了。太平的世界裡,我們變得寄人籬下了嘛!”


    此時她驟然看到遠處高樓邊緣上附著一大塊胭脂紅,以為那是玻璃窗上落日的反光,再一宵的月亮,正自紅紅地升起。月亮在往上升,她的心卻是往下沉,她想道:“這是亂世。”


                                                          ——《張愛玲傳·從前》


     


    由“春日遲遲”的慵懶愜意,到“沉下去,沉下去”的感受,再到夢魘式的恐怖,這是一個逐漸變化的心理感受過程。這個過程構成了張愛玲對“家”,對舊式家庭生活方式的完整經驗,它們是她對這種生活的發現——每一種感受都在某種程度上照亮、透視了這種生活的某一側面。它們是相互補充、渾然一體的。有時令她厭惡、痛恨,有時又讓她感傷眷戀。


                                                 ——《張愛玲傳·家庭生活場景》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與政治沒有瓜葛而又像張愛玲這樣在高層人物中享有頗高知名度的,恐怕為數不多。假如不是這樣一種氣候,這樣一個“政府”,張愛玲的名聲也許會在更大的程度上局限於文人的圈子和讀者大眾。張愛玲一向聲稱她寧願將讀者大眾視為她的“主人”,未必定要見賞於黨國要人——如果一定讓她做選擇,她是寧見於“世人”,不見於“要人”的——但是不管什麼人,喜歡她的人多一點,她隻有高興,況且“朝”中人的喝彩顯然使她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更上了一層樓。


                                             ——《張愛玲傳·清水渾水》


     


    這與那著時裝的剪影恰好映出張愛玲心境的兩面:一個有童心的好奇,於現世生活中盡情享受;一個早熟早慧,悲天憫人,時時意識到那“惘惘的背景”,仿佛張見了未來的地老天荒。


                                            ——《張愛玲傳·奇裝炫人》


     


    他們談情說愛的方式似乎在二人最初的接觸中已經定下了。張愛玲不像一般新派的人物,要以親近自然來證明情調的高雅浪漫,於都市的街上“道路以目”,在她要比遊山玩水,刻意去尋勝搜奇,還更來得自然、愜意;而不必花前月下,不必山盟海誓,單是共處一室,相對笑語,也就有不盡的喜悅。胡蘭成也不喜出遊,於風景不留心,且二人在一起談藝論文,也令他溫習到一種他所喜歡的纔子佳人的情調。所以他們在一處哪裡也不去,多的是一席接一席的長談,隻是說話說不完,一次次見面從早到晚就這樣過去。


                                             ——《張愛玲傳·欲仙欲死》


     


    說到底,傳奇不奇,張愛玲的遭際不過是歷代婦女面對婚姻愛情時都會陷入的窘境:男人中心、理想與現實的難以相合。張愛玲勝於白流蘇們的地方是她可以自食其力,所以她可以“全身而退”,感情上的挫敗感則並無二致。她與常人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她是個風華絕代的纔女,是個水仙子式自我封閉的人物,與現實更來得扞格不入。十七歲時她就曾寫:“最恨——一個有天纔的女子忽然結了婚。”難道真是一語成讖?


                                             ——《張愛玲傳·一語成讖?》


     


    不用說,張愛玲當然是走成了。可是無形中似乎總是處在某種窺視——監視之下的感覺對於她一直是抹不去的清晰的記憶,在她的幾部寫到中國內地情形的小說中,這樣的感覺幾乎被賦予了每一個人物,他們感到自己裸露著,似乎個人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在強光的照射之下,一言一行、一念之動皆無可隱匿,為此惶恐、羞慚、惱怒著。


                                                 ——《張愛玲傳·悄然出走》


     


    話雖如此,在外人的眼中,這對異國的夫妻實在相去太遠,幾乎從每一方面都顯出不諧,而且賴雅比張愛玲大了差不多三十歲,以至於我們幾乎不可能不把這樁婚姻看成是又一個傳奇的故事了。


    這傳奇不比那傳奇。盡管張愛玲對婚姻一直取一種務實的態度,但她經歷她的第一次婚姻時畢竟隻有二十四五歲,風華正茂,纔氣逼人,恰是盡情領略生之喜悅的時候,身當其事,再無慣有的矜持和距離感,全然沉浮於欲仙欲死、大喜大悲的感情波瀾中——那實質上是浪漫的、“詩”的戀情。這一次的婚姻則更帶有“散文”的味道。賴雅不可能像胡蘭成那樣“懂得”她,她也無法重溫初戀的情懷,而且賴雅年事已高,很快就需要她來照料了。張愛玲不可能抱有過高的期望。


                                             ——《張愛玲傳·哀樂中年》


     


    與她的悄然離去形成對照,張愛玲的去世在整個華人社會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可以說,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張愛玲熱因她的離去而達到了頂點。


    不過已在另一個世界中的張愛玲已經無從知曉這一切了,也許她也無意知道。因她的離去在人群中產生的一陣騷動,於她也許不過是一陣無意義的喧囂,不管其中有“升華”還是“浮華”,同她已是了不相干。她將“張愛玲之謎”留給世人,由著他們去拆解,去爭論,去玩味,而她獨自一人,悄然離席。


                                              ——《張愛玲傳·歸於平淡》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