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此心光明——王陽明傳(精裝)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傳記
    【市場價】
    297-430
    【優惠價】
    186-269
    【作者】 楊東標 著 
    【所屬類別】 圖書  傳記  哲學家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4125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精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6374125
    叢書名: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

    作者:楊東標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07月 


        
        
    "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薦語:



    王陽明,今人不可不知的明朝**能人,文武全纔的一代聖賢。本書史實確當,文采斐然,讀來酣暢而欲罷不能。



    文史專家王春瑜:



    江南多纔俊,楊東標先生即異軍突起者。身為劇作家,而言必有據,網羅故實,無征不信,文如江河,一瀉千裡。如此文史兼備之作,乃讀者之幸。



    文學專家張水舟:



    一個被歷史塵封數百年的人物,為什麼至今依然有著感人的魅力?本傳生動地刻畫了一生如何“致良知”、怎樣在命途多舛的苦難折磨中日益完善自我人格的王陽明形像,讀來肅然起敬。

     
    內容簡介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後世亦多以王明陽稱之。



    王陽明生於明中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他少年即志存高遠,讀書為做聖賢,習兵法為報國,此志秉持終生並付諸實踐。他鑽研程朱理學而發現其不足,回到孔孟原典以補程朱之偏。他亦研習佛道二學而別有所得,融彙於儒學,終於創立以“致良知”“知行合一”為要旨的“心學”。他並非坐而論道,每當國家有難,他即赴前線,平叛、剿匪、撫亂,足智多謀,捷報頻傳。王陽明文武全纔,一生所為,不僅實現了自己少年時代的抱負,其“心學”思想更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思想史、哲學史的重要一環。



    本書是一部史實確當、文采斐然的傳記文學,作者不僅關注傳主一生事跡,更能深切體會傳主的思想感情,敘述繁簡得當,暢達而深情,成功塑造了王陽明這位集大德和文纔武略於一身的聖賢形像。

    作者簡介


    楊東標,男,1944年生於浙江寧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作協第六屆全委委員、浙江省作協副主席、寧波市作協主席、寧波市文聯黨組書記。主要作品有長篇傳記文學《柔石二十章》、散文集《走向海洋》等多部,戲劇作品《楊東標劇作選》《王陽明》等。曾獲過全國各類獎項。

    目錄
    前言
    章/少年聖人夢
    第二章/放馬居庸關
    第三章/遺世入山之念
    第四章/初入仕途
    第五章/謬矣三十年
    第六章/玄夜漫漫
    第七章/大道在人心
    第八章/志存經國未全灰
    第九章/江北江南情
    第十章/百裡妖氛一戰清(上)
    第十一章/百裡妖氛一戰清(下)
    第十二章/甲馬秋驚鼓角風
    第十三章/餘波洶洶前言

    章/少年聖人夢

    第二章/放馬居庸關

    第三章/遺世入山之念

    第四章/初入仕途

    第五章/謬矣三十年

    第六章/玄夜漫漫

    第七章/大道在人心

    第八章/志存經國未全灰

    第九章/江北江南情

    第十章/百裡妖氛一戰清(上)

    第十一章/百裡妖氛一戰清(下)

    第十二章/甲馬秋驚鼓角風

    第十三章/餘波洶洶

    第十四章/六載不召

    第十五章/兩廣之行

    第十六章/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附錄一/王陽明生平年表

    附錄二/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顯示部分信息
    前言
    前言

    二○○五年春節前夕,我接到餘姚市藝術劇院院長壽建立的電話,他約請我以王陽明為題材寫個劇本。當時我隻說考慮一下吧,沒有答應。
    為什麼沒有答應?除了正在忙一部書稿的寫作和出版外,更是因為心中沒有底。
    並不是任何題材都可以寫戲的。戲有戲的規則和要求,寫戲要有戲材。尖銳的矛盾衝突,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有了這些基本的戲劇因素纔能寫出好看的戲。對於觀眾而言,好看永遠是位的,然後纔能談思想性和藝術性。
    而且,我對於王陽明一無所知。他是明代的心學大師,餘姚人,除此之外,我還能說出什麼?我不能不感到心虛。
    春節過後,空氣中洋溢著花香。餘姚文化部門特意為我安排了一次座談會,他們邀請了餘姚當地一些知名的王學研究專家,為我介紹王陽明,研討王陽明的戲應該怎樣寫。我坐在暖暖的春意中,聆聽他們的發言。


    前言






    二○○五年春節前夕,我接到餘姚市藝術劇院院長壽建立的電話,他約請我以王陽明為題材寫個劇本。當時我隻說考慮一下吧,沒有答應。



    為什麼沒有答應?除了正在忙一部書稿的寫作和出版外,更是因為心中沒有底。



    並不是任何題材都可以寫戲的。戲有戲的規則和要求,寫戲要有戲材。尖銳的矛盾衝突,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人物命運,有了這些基本的戲劇因素纔能寫出好看的戲。對於觀眾而言,好看永遠是位的,然後纔能談思想性和藝術性。



    而且,我對於王陽明一無所知。他是明代的心學大師,餘姚人,除此之外,我還能說出什麼?我不能不感到心虛。



    春節過後,空氣中洋溢著花香。餘姚文化部門特意為我安排了一次座談會,他們邀請了餘姚當地一些知名的王學研究專家,為我介紹王陽明,研討王陽明的戲應該怎樣寫。我坐在暖暖的春意中,聆聽他們的發言。



    令我驚奇的是,好幾位專家的頭發都已花白了,但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充滿激情。是性格使然?還是王陽明賦予他們這種不可抑制的情感?



    他們給王陽明定了調子,調子定得讓我喫驚,讓我懷疑,甚至不敢相信。他們說,王陽明是個文武全纔,人格完美。



    天下哪有完人和全纔的?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是古之哲言;全纔雲雲也多是溢美,天下之事難以求全,全了也就淺了。我的抵牾是本能的。



    然而,老先生們給王陽明列舉了九個“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理論家、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書法家。如果再細化下去,一定不止。比如,他對道學和佛學的研究,豈是一般的淺嘗輒止?他曾經十分痴迷和投入,反復比較,深切體悟,纔有了後來他心學的構建,他把道、釋都用來融化在他的哲學思想裡了。別人博而不精,他卻是越博越精。直至今天,我對王陽明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纔對這些專家們的評價有了幾分理解,雖然,仍有失偏愛和偏頗。



    然而在當時,我是抵牾著的,懷疑著的。



    但是我越來越被感染。



    老先生飽含深情的敘述,令人動容。他們說王陽明年輕時“格竹”,落難時“龍場悟道”,中年時倡辦書院,晚年時“天泉證道”;說王陽明能文能武,文武全纔,三次帶兵,連戰連捷,《明史》有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者也”;說王陽明每立一次功則受到奸侫的妒忌和詆毀,身陷絕境,幾乎喪命;說王陽明一生坎坷,磨難深重,他始終剛正不阿,於困苦中磨煉心志;說王陽明的“心學”“致良知”,影響之廣,學生之眾,流傳之深遠;說王陽明去世後那千裡設祭、萬眾慟哭的場面;同時還說王陽明為什麼至今還少為人知,還未能與孔子、孟子、朱熹齊名。



    是啊,為什麼王陽明至今還少為人知?準確地說,少為當代人知?是的,當我與一位導演初通話的時候,他也是一頭霧水,一團迷茫——他竟然不知中國有個王陽明。也難怪,解放以來,以普及歷史知識為功能的連環畫為例,出了多少套歷史人物叢書啊,但哪一套有王陽明的呢?更不要說其他種種書籍了。



    那是因為,海峽對岸的那位蔣先生喜歡上了他。豈止喜歡,簡直就是頂禮膜拜,奉若神明。他把臺灣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他告誡他的兒子要認真研讀王陽明,在後來披露的大量日記裡,他把王陽明奉作圭臬……在那個“左”的年代裡,光憑這一條,王陽明就該被打入地獄十八層了。



    王陽明自然沒有想到,在他去世四百多年後,他還會被蒙上厚厚的塵垢。他的一輩子就是讓人潑髒水的。什麼異端邪說,什麼好名偽學,而今人潑在他身上的兩盆髒水則更甚,一曰唯心主義,一曰鎮壓農民起義。憑這兩條,你還想入列孩子們的連環畫讀物嗎?



    王陽明,一個像金子一樣的名字,卻一直被掩埋在沙土裡。



    說到這裡,老先生們顯得有些激憤,他們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都在抖動。那是什麼年代?那是明中葉的封建王朝。浸潤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的儒學,我們怎可以輕率地以唯物或唯心去論之?即便是唯心主義,作為一個哲學學派,也應該一分為二地看,怎麼就成了政治的附屬品了?說鎮壓農民起義,則更荒唐。王陽明三次帶兵征戰,一次是平定了寧王叛反,穩定了大明江山;一次是贛南平亂,打擊的是竊據在大小山頭的危及百姓的土匪頭目;後一次是出征廣西,以撫代征,解決了民族矛盾。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平定了動亂,穩定了社會秩序,讓黎民百姓免去了戰亂之苦。何況中國的農民起義呈多種形態,孰優孰劣,眾說紛纭,絕非一刀可切。



    也許,接納王陽明,需要這個民族的成熟。當然,蔣介石敬奉王陽明是為了他的政治需要,但王陽明也幫不了他的什麼忙,蔣家王朝的崩潰與王陽明無關。我們不能因為希特勒利用了尼采的思想,把尼采也釘在恥辱柱上。我們的眼光不要太簡單化了。一句話罵倒一個人,稱不上什麼本事。王陽明終於走到了當今年代。人們這纔驚喜地發現,原來,在中國歷史上,還有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認識王陽明,弘揚“致良知”,學術界,不單是學術界,一時忽然熱鬧起來,王學就此誕生。國際王學研討會一屆接著一屆,論文、著作、文藝作品如浪潮一般湧來。其實,王陽明的學術思想,一直在滋潤著我們這方古老的土地,何今日之始有?



    半天時間的座談會,猶如春風化雨,就這樣滋潤了我。我被俘虜了。盡管,此時此刻,我對王陽明仍然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依然以為沒有必要以全纔與完人去評價和要求一個古代聖賢。在沒有任何劇本構思的前提下,我接受了編劇的使命。並且注定,我今後的思想情感、寫作生涯,與王陽明結上了緣。



    那年夏天,我把散文集《說戲與戲說》匆匆編好,交付給作家出版社,便一頭扎進了《王陽明全集》,猶如扎進了汪洋大海。









    值得一說的是,八月中旬,餘姚方面組織我與劇組合作者們一起去貴州、江西采風——那是王陽明當年走過的一條路線。



    我們首先拜訪的地方是貴州龍場。龍場現屬修文縣,離貴陽也很近。因為仗義執言觸犯權宦劉瑾,王陽明被廷杖四十,從京城流放到這裡,做了無品級的驛丞,猶如執掌一個偏遠的中轉站、招待所之類的小官。那時候,龍場的荒涼是可以想像的。王陽明跌落在人生的低谷。他患有肺病,咳血不止。那一年王陽明三十七歲。三十七歲的王陽明羸弱得如同一個老人,臉如干棗,幾根早生的白發,如秋草在山風中抖動。他立志要做一個聖人,三十七年來,讀遍了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孫子兵書,悟盡了道、儒、釋三教,不願沉溺於辭章,他探求的是宇宙人生的規律,然而“格竹”失敗了,懷疑朱熹理學被視為立異好名,朝廷昏庸,更無政治抱負可言。現在,他居住在山洞裡,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人生道路該如何走呀。龍場的春天,已是草木蔥茏了,然而,王陽明的內心在疼痛著,整個春天在深深地疼痛著。



    羸弱身體外表包裹著一顆堅強不屈的心志,在困苦惡劣的環境裡,王陽明磨煉著自己。他苦苦地思索,苦苦地悟道,乃至躺在石棺裡三天三夜,行非常人之舉。忽一日,他歡呼雀躍:“心即理!”他終於悟到真諦了,心即理!他的眼前一片燦亮,一片光明!他要追尋的大道宏旨不正在這裡嗎?任何艱難困苦都化成煙雲流水。



    龍場,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窮鄉僻壤,從此被王陽明點亮!



    龍場,也點亮了王陽明苦苦思索半生的人生哲理!



    從此,龍場載入史冊。



    從此,王陽明步入了人生新的化境。他是五十七歲去世的,老天爺給他還有二十年的生命。這二十年,對於王陽明,是如何的波瀾壯闊,如何的驚天動地,如何的光輝燦爛,都留在青史上了。



    我與我的同行站在至今仍顯荒涼的龍場山洞裡,傾聽著山間的風聲流水聲,不禁感慨叢生。人生曲曲折折水呀,世事重重疊疊山!在這裡,我們可以領悟到“絕處逢生”的真正含義。王陽明喜不自禁地作詩雲:“投荒萬裡入炎州,卻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有陋,身雖吏隱未忘憂。”



    我們離開龍場又到貴陽,參觀了貴陽書院、陽明祠,然後輾轉到南昌。



    南昌,或者說江西,對於王陽明來說,是一個宿命。他的一生與之血肉相連。太多太多關於他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塊土地上。他的血,他的淚,他的痛苦和歡樂都灑落在這塊土地上。



    十八歲,他到南昌來迎親,娶諸氏為妻,回餘姚途經廣信(即今上饒),謁理學大師婁諒,得“聖人可學”之語,受用終生;三十九歲,離開龍場,他到廬陵(即今吉安)任知縣清明理政大半年;而從四十六歲至五十歲的幾年時間裡,他則基本上輾轉於江西的山水間,做成了生命史上轟轟烈烈的幾件大事,出征贛南,平定寧王,智鬥奸佞,講學白鹿。南昌成了他離不開的家,化不了的結,解不盡的緣;直至生命的後歲月,他奉命去廣西思恩、田州撫平邊陲動亂,途經南昌受百姓之擁戴,場面極感人!而廣西出征歸來,他的生命之火亦已燃到盡頭,他身心俱疲,肺疾加劇,咳血不止,生命已如遊絲懸於一線,他的部下門生舟馬護送,日夜兼程,行至贛南南安青龍鋪,溘然長逝。



    是地,今江西大庾也。靈柩返回故鄉,雲程水驛,沿途設祭,萬眾慟哭,其悲哀之聲,至今仍在史書中回響!



    打開江西的地圖,贛江水繫,恰如藍色之血液遍布全省。涓涓細流,滔滔巨浪,一齊彙向鄱陽湖。從贛州到吉安到南昌,王陽明的足跡遍地皆是。可惜在南昌,沒有一處像樣的王陽明紀念性建築。與王平亂有關的寧王府早已拆毀,蕩然無存了。時有文友江西省作協主席陳世旭兄委史學專家吳爾泰先生為我們參觀導引。吳先生對這段史料之稔熟令我們欽佩且感動,他說到王陽明、寧王、婁妃以及三人之間的關繫,至今我印像深刻。尤其是婁妃,乃上饒理學家婁諒之女,寧王之妃子,端莊賢淑,精通詩詞書畫,可謂無一不美。她力阻寧王謀反,被囚於“杏花樓”,寧王舉事失敗,婁投水而死。而王陽明對婁諒則執師禮,他善葬了婁妃。——後來,這段故事也便成了《王陽明》一劇的核心情節。



    吳爾泰先生還告訴我,如今,婁妃有尊潔白雕像,立於贛江之濱,也是今人對這位深明大義的歷史人物的紀念。









    姚劇《王陽明》歷經三載七稿修改,推上舞臺,頗獲好評。參加各種會演,得了很多獎項。而讓我喜悅並深刻難忘的是劇組到臺灣的演出。我與導演俞克平被邀同行。俞克平兄為此劇的創作、排演付出了傑出的貢獻和智慧。



    臺灣我已經去過兩次了,而此次與《王陽明》劇組同往,則別有滋味,另有感受。



    我隨《王陽明》劇組來到臺灣時宵時節,兩岸的燈火一樣絢爛。天氣陡然間暖了起來,淺草細雨中,臺北的花事已經很盛了。山櫻花、杜鵑花、三角梅,還有紅楠、碧桃,花團錦簇,十分搶眼。首場演出之前,在滿眼花色中,我們來到陽明山。陽明山原來叫草山,蔣氏到了臺灣覺得此名甚諱,有落草為寇之嫌,便改了名。如今已闢為頗有規模的陽明公園,被稱為臺北的後花園。



    半山腰,有一尊王陽明的塑像。黧黑色,青銅雕成。老先生長袍素冠,瘦骨嶙峋,手執一根細細的拐杖。細看他的臉,顴骨高突,兩頰瘦削,目光平和,透著一絲悲憫的光芒。在許多王陽明的塑像中,我以為,這一尊雕得逼肖傳神。王陽明晚年的時候,長期肺疾折磨,已經使他形如枯草,弱不禁風了。那年代,結核病是很難治療的。他一次次上疏,要求歸隱田園治病養身,卻不得準。如此病弱之軀,居然還要他帶兵打仗,要他統率大軍,真是不可想像。大明皇朝滿朝文武都到哪裡去了?整日裡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百官都到哪裡去了?若非有社稷和“良知”的支撐,王陽明為此而何?他或許可以更長壽一些的吧?每想至此,令我心胸激蕩,百味雜陳。面對塑像,我鞠了躬,行了禮,惜四周沒有花店,未能獻上一束花。當然,滿山滿坡的花朵正盛開著,熱烈著,斑斕著,像是都為了他。



    在臺灣,王陽明的名字無處不在。你一不小心,就會踫到老先生。陽明小學,陽明中學,陽明大學,陽明研究會,陽明路,陽明公園……臺灣的小學課本裡,也有王陽明的篇目。如此說來,這裡的觀眾接受《王陽明》的演出一定不會太困難的。



    姚劇《王陽明》在臺北、臺中等地演出了五場,幾乎場場客滿,盛況感人。原先,我有些擔心,姚劇是個地方劇種,他們能接受嗎?看得懂嗎?當然,這些擔心是多餘的。用繁體字打的字幕,會把劇情、唱腔、念白,清晰地傳遞給觀眾。令我感動的是觀眾對這出戲的熱烈反應。



    《王陽明》的戲劇結構,打破了一般戲劇事件和人物相對集中的模式,我們稱之為“篇章式傳記體歷史劇”,卻又不同於互相割裂的“冰糖葫蘆串”結構。全劇以王陽明為核心人物,諸多次要人物為之“眾星拱月”;以王的主要生平為線索,寬度地反映了他的“格竹”“權奸陷害”“龍場悟道”“贛南平亂”“平定寧王”“授道龍泉山”等事件;以“致良知”為靈魂,充分調動激烈的戲劇矛盾衝突,層層設置懸念,力求該劇緊而不滯,舒而不碎,豐而不雜。可喜的是,我們的設想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臺灣的觀眾真會看戲。飾演王陽明的壽建立,當可稱為姚劇表演藝術家,形像表演俱佳。他的充滿激情的表演,總會引來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王陽明的人物命運深深叩動了觀眾的心。我坐在劇場的一個角落裡,側過臉,看著我身邊的一位觀眾,一位梳著短發的中年女士,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眼眶裡沁出的一行淚水。她一面鼓掌,一面流淚,為之動情。我便忍不住問了她:你是臺北的?她說,不,她是從花蓮聞名趕來的,坐了三個小時的火車,專程來看這個戲,想不到這樣好看,這樣觸動她。



    身處此時此地此情此景,我不禁暗自感慨:是劇團的成功演出感動了觀眾,還是王陽明的品格震撼了他們?抑或兩者兼有?這樣一個歷史人物為什麼在他逝去已近五百年的今天,依然有著感人的魅力?為什麼海峽兩岸的人們都願意接受他的品格和學說?為什麼他的四句名言:“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歷經時光的衝洗,依然有其獨特的哲理光芒?我不能不想到,這裡有恆久的精神,普世的價值。


    在線試讀
    二、雲中降生王陽明的一生充滿傳奇,奇特的故事可以從他一出生說起。
    常人都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王陽明在他母親的肚子裡竟然待了十四個月,還不肯出世。
    那一天是明朝憲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轉換成公歷是一四七二年十月三十一日。
    這是人世間普通的一天。對於明代的餘姚來說,更是極為普通的一天。那時候的餘姚縣城已經很熱鬧,酒肆,街坊,茶館,人來人往,絡繹不絕。但這些繁華的市井情景大多集中在龍泉山之南,舜江兩岸一帶。餘姚縣城地處寧紹平原,縣城中心兀地升起一座不高不低剛柔兼有的龍泉山,平添了幾分靈秀和旖旎,更有一條江水穿城而過。依山帶水,造物主把世間美好的山水風光都賜予了這座縣城,這座縣城因此而充滿活力和靈氣。
    而龍泉山之北卻有點冷清,雖然,它也是屬於縣城範疇。坐落在縣城之北的王家門庭,原是租賃來的,格局不算太大,但也不算太小。說它是書香門第是合適不過的。這些天來,全家上下都有點憂心。尤其是竹軒先生和岑氏太夫人。眼看兒媳婦鄭氏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算算日子,她懷孕已經有十四個月了,卻仍然未能分娩。這究竟是為何呢?平靜的日子忽然多了幾分擔憂和焦急。
    那天夜裡,深夜了,岑氏太夫人忽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隻見滿天祥光,彩雲繚繞。一片鼓樂聲中,一群仙女,穿紅披綠,環佩叮當,自天而降。其中一位手抱嬰兒,來至王家岑氏面前,把一個白白胖胖的嬰兒送入她的懷中。岑氏十分驚奇,一覺醒來,隔壁兒媳婦房中傳來了嬰兒的啼哭聲。家人來報:鄭氏產下一男。
    這真是天大的喜事,也是天大的奇事,嬰兒竟是乘雲降生!這降生的就是王陽明。
    這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後來被記載在《明史》及王陽明之弟子錢德洪編的《王陽明年譜》裡,雖然寥寥數筆,卻極傳神,令人遐思。看來,不全然是虛構。誰知道,這破曉一啼,將給沉沉長夜的明王朝,帶來多少光亮和生機?全家立時沉浸在一片喜氣之中。
    竹軒先生更是喜不自禁,捻著稀疏的胡子,連聲說:“好,好,既然是雲上的神仙送來的,就叫王雲吧。”於是,王陽明有了個名字:王雲。
    這座樓呢,從此人們叫它“瑞雲樓”。
    封建史學家們為了神化美化帝王將相,大多將其出生寫得神神道道,或某某夢見了神龍下凡,或滿室紅光,異草馥郁;如此之類,大同小異,不免有阿諛之嫌,豈可置信?然而,竹軒先生怎麼會給王陽明取了一個王雲的名呢?若不是岑太夫人一番親口敘述,怎麼會引來這樣一個不能免俗的故事?也許是一種巧合,岑太夫人求孫心切,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也許是一種誇飾,做了奶奶的滿心歡喜,讓她誇誇其談借題發揮。


    二、雲中降生王陽明的一生充滿傳奇,奇特的故事可以從他一出生說起。

    常人都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王陽明在他母親的肚子裡竟然待了十四個月,還不肯出世。

    那一天是明朝憲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轉換成公歷是一四七二年十月三十一日。

    這是人世間普通的一天。對於明代的餘姚來說,更是極為普通的一天。那時候的餘姚縣城已經很熱鬧,酒肆,街坊,茶館,人來人往,絡繹不絕。但這些繁華的市井情景大多集中在龍泉山之南,舜江兩岸一帶。餘姚縣城地處寧紹平原,縣城中心兀地升起一座不高不低剛柔兼有的龍泉山,平添了幾分靈秀和旖旎,更有一條江水穿城而過。依山帶水,造物主把世間美好的山水風光都賜予了這座縣城,這座縣城因此而充滿活力和靈氣。

    而龍泉山之北卻有點冷清,雖然,它也是屬於縣城範疇。坐落在縣城之北的王家門庭,原是租賃來的,格局不算太大,但也不算太小。說它是書香門第是合適不過的。這些天來,全家上下都有點憂心。尤其是竹軒先生和岑氏太夫人。眼看兒媳婦鄭氏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算算日子,她懷孕已經有十四個月了,卻仍然未能分娩。這究竟是為何呢?平靜的日子忽然多了幾分擔憂和焦急。

    那天夜裡,深夜了,岑氏太夫人忽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隻見滿天祥光,彩雲繚繞。一片鼓樂聲中,一群仙女,穿紅披綠,環佩叮當,自天而降。其中一位手抱嬰兒,來至王家岑氏面前,把一個白白胖胖的嬰兒送入她的懷中。岑氏十分驚奇,一覺醒來,隔壁兒媳婦房中傳來了嬰兒的啼哭聲。家人來報:鄭氏產下一男。

    這真是天大的喜事,也是天大的奇事,嬰兒竟是乘雲降生!這降生的就是王陽明。

    這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故事,後來被記載在《明史》及王陽明之弟子錢德洪編的《王陽明年譜》裡,雖然寥寥數筆,卻極傳神,令人遐思。看來,不全然是虛構。誰知道,這破曉一啼,將給沉沉長夜的明王朝,帶來多少光亮和生機?全家立時沉浸在一片喜氣之中。

    竹軒先生更是喜不自禁,捻著稀疏的胡子,連聲說:“好,好,既然是雲上的神仙送來的,就叫王雲吧。”於是,王陽明有了個名字:王雲。

    這座樓呢,從此人們叫它“瑞雲樓”。

    封建史學家們為了神化美化帝王將相,大多將其出生寫得神神道道,或某某夢見了神龍下凡,或滿室紅光,異草馥郁;如此之類,大同小異,不免有阿諛之嫌,豈可置信?然而,竹軒先生怎麼會給王陽明取了一個王雲的名呢?若不是岑太夫人一番親口敘述,怎麼會引來這樣一個不能免俗的故事?也許是一種巧合,岑太夫人求孫心切,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也許是一種誇飾,做了奶奶的滿心歡喜,讓她誇誇其談借題發揮。

    聽過就是了,不可太認真。

    可是,王陽明長到五歲了,竟然還不會說話。

    這使全家很著急,甚至有點疑懼。哪有五歲的孩子還不能說話的?盡管你雲兒雲兒地叫,他隻是憨憨地笑,不肯吐出一字半句話來。也曾四處求醫問神,可是誰能解開這個結呢?一日,五歲的雲兒——不,我們還是叫他王陽明吧——正與一群孩子在稻田路邊玩,那時候,王宅的周邊還有很多稻田,遠處走來一個老和尚,老和尚白須白眉,身穿米黃袈裟,背著一個米黃褡褳,走到小陽明的身邊,伸手摩挲著小陽明的頭,然後在他的頭頂心拍了一掌,說:“好個小孩,可惜道破了。”小陽明很奇怪,小伙伴們也很奇怪,又不懂這話的意思,便一齊來到他爺爺面前,把剛纔的情況說了一遍。

    竹軒先生愣住了。這話什麼意思?道破了,什麼被道破了?小孩還不能言呢。忽然想到了他的名字,孩子叫王雲,原是降自雲間的意思。莫非他的這段根由是不能說破的?竹軒先生這樣一悟,頓然明白了。對,改名。孩子必須改名。竹軒先生滿腹經綸,飽讀詩書,“仁義禮智信”以“仁”為首,而《論語·衛靈公》則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可見“守”之重要。於是一個“守仁”便脫口而出。從此以後,小陽明纔有了自己正式的大名——王守仁。(當然,王陽明三個字更響亮。這是因為後來他在紹興築陽明洞養身,人稱陽明先生,便一直傳呼至今。我們不妨全書皆以王陽明稱之。)這段見於史料的記載,不免有點神神道道。這和尚是個什麼人物?從何而來,往何而去?如小說一般雲霧飄渺,但人們沒有關心的必要了。而王陽明五歲不能言大概是真的,否則也不會改這個名了。更令人奇怪的是,小陽明自從改了名字,竟會開口說話了。

    有一天,竹軒先生在廳堂裡踱著方步,捻著須,正在吟《論語》:“禮之用,和為貴……”誰知小陽明接著大聲背誦起來:“先王之道,斯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一下,全家驚愕了。

    “你是從哪裡學來的?”竹軒先生一把抱起小陽明。

    “爺爺讀書的時候,我在旁邊聽的。聽熟了,自然會背呀!”“好,好呀!”身為私塾先生的竹軒先生高興極了,“看來,我的孫子是顆讀書種子呀,王家書香門第後繼有人了!來來來,從現在開始,我來教你讀書。”P13-15



    ……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