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 简体中文 ]  
臺灣貨到付款、ATM、超商、信用卡PAYPAL付款,4-7個工作日送達,999元臺幣免運費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首頁 電影 連續劇 音樂 圖書 女裝 男裝 童裝 內衣 百貨家居 包包 女鞋 男鞋 童鞋 計算機周邊

商品搜索

 类 别:
 关键字:
    

商品分类

  •  管理

     一般管理学
     市场/营销
     会计
     金融/投资
     经管音像
     电子商务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生产与运作管理
     商务沟通
     战略管理
     商业史传
     MBA
     管理信息系统
     工具书
     外文原版/影印版
     管理类职称考试
     WTO
     英文原版书-管理
  •  投资理财

     证券/股票
     投资指南
     理财技巧
     女性理财
     期货
     基金
     黄金投资
     外汇
     彩票
     保险
     购房置业
     纳税
     英文原版书-投资理财
  •  经济

     经济学理论
     经济通俗读物
     中国经济
     国际经济
     各部门经济
     经济史
     财政税收
     区域经济
     统计 审计
     贸易政策
     保险
     经济数学
     各流派经济学说
     经济法
     工具书
     通货膨胀
     财税外贸保险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经济
  •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新闻传播出版
     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馆学/档案学
     经典名家作品集
     教育
     英文原版书-社会科学
  •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哲学
     哲学与人生
     周易
     哲学理论
     伦理学
     哲学史
     美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
     逻辑学
     儒家
     道家
     思维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经典作品及研究
     科学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比较哲学
  •  宗教

  •  心理学

  •  古籍

     经部  史类  子部  集部  古籍管理  古籍工具书  四库全书  古籍善本影音本  中国藏书
  •  文化

     文化评述  文化随笔  文化理论  传统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史  地域文化  神秘文化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书的起源/书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事业  文化交流  比较文化学
  •  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史
     世界史
     文物考古
     史家名著
     历史地理
     史料典籍
     历史随笔
     逸闻野史
     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
     民族史
     专业史
     英文原版书-历史
     口述史
  •  传记

  •  文学

  •  艺术

     摄影
     绘画
     小人书/连环画
     书法/篆刻
     艺术设计
     影视/媒体艺术
     音乐
     艺术理论
     收藏/鉴赏
     建筑艺术
     工艺美术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民间艺术
     雕塑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艺术舞蹈
     艺术类考试
     人体艺术
     英文原版书-艺术
  •  青春文学

  •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文集
     中国古诗词
     外国随笔
     文学理论
     纪实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
     外国诗歌
     名家作品
     民间文学
     戏剧
     中国古代随笔
     文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文学
  •  法律

     小说
     世界名著
     作品集
     中国古典小说
     四大名著
     中国当代小说
     外国小说
     科幻小说
     侦探/悬疑/推理
     情感
     魔幻小说
     社会
     武侠
     惊悚/恐怖
     历史
     影视小说
     官场小说
     职场小说
     中国近现代小说
     财经
     军事
  •  童书

  •  成功/励志

  •  政治

  •  军事

  •  科普读物

  •  计算机/网络

     程序设计
     移动开发
     人工智能
     办公软件
     数据库
     操作系统/系统开发
     网络与数据通信
     CAD CAM CAE
     计算机理论
     行业软件及应用
     项目管理 IT人文
     计算机考试认证
     图形处理 图形图像多媒体
     信息安全
     硬件
     项目管理IT人文
     网络与数据通信
     软件工程
     家庭与办公室用书
  •  建筑

     执业资格考试用书  室内设计/装潢装修  标准/规范  建筑科学  建筑外观设计  建筑施工与监理  城乡规划/市政工程  园林景观/环境艺术  工程经济与管理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建筑教材/教辅  英文原版书-建筑
  •  医学

     中医
     内科学
     其他临床医学
     外科学
     药学
     医技学
     妇产科学
     临床医学理论
     护理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卫生学
     儿科学
     医学/药学考试
     医院管理
     其他医学读物
     医学工具书
  •  自然科学

     数学
     生物科学
     物理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
     力学
     科技史
     化学
     总论
     自然科学类考试
     英文原版书-自然科学
  •  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
     电子通信
     机械/仪表工业
     汽车与交通运输
     电工技术
     轻工业/手工业
     化学工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
     航空/航天
     水利工程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一般工业技术
     原子能技术
     安全科学
     冶金工业
     矿业工程
     工具书/标准
     石油/天然气工业
     原版书
     武器工业
     英文原版书-工业技
  •  农业/林业

     园艺  植物保护  畜牧/狩猎/蚕/蜂  林业  动物医学  农作物  农学(农艺学)  水产/渔业  农业工程  农业基础科学  农林音像
  •  外语

  •  考试

  •  教材

  •  工具书

  •  中小学用书

  •  中小学教科书

  •  动漫/幽默

  •  烹饪/美食

  •  时尚/美妆

  •  旅游/地图

  •  家庭/家居

  •  亲子/家教

  •  两性关系

  •  育儿/早教

  •  保健/养生

  •  体育/运动

  •  手工/DIY

  •  休闲/爱好

  •  英文原版书

  •  港台图书

  •  研究生
     工学
     公共课
     经济管理
     理学
     农学
     文法类
     医学

  •  音乐
     音乐理论

     声乐  通俗音乐  音乐欣赏  钢琴  二胡  小提琴
  • 中國古代 五大聖人就是有功名
    該商品所屬分類:傳記 -> 傳記
    【市場價】
    198-288
    【優惠價】
    124-180
    【作者】 王詠星 
    【所屬類別】 圖書  傳記  歷史人物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ISBN】9787511507662
    【折扣說明】一次購物滿999元台幣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2000元台幣95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3000元台幣92折+免運費+贈品
    一次購物滿4000元台幣88折+免運費+贈品
    【本期贈品】①優質無紡布環保袋,做工棒!②品牌簽字筆 ③品牌手帕紙巾
    版本正版全新電子版PDF檔
    您已选择: 正版全新
    溫馨提示:如果有多種選項,請先選擇再點擊加入購物車。
    *. 電子圖書價格是0.69折,例如了得網價格是100元,電子書pdf的價格則是69元。
    *. 購買電子書不支持貨到付款,購買時選擇atm或者超商、PayPal付款。付款後1-24小時內通過郵件傳輸給您。
    *. 如果收到的電子書不滿意,可以聯絡我們退款。謝謝。
    內容介紹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是否套裝:否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507662
    作者:王詠星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02月 

        
        
    "

    編輯推薦

      他們就是聖人。也許思想不同,
    也許經歷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在他們逝去千年以後,依然被人們銘記、學習。在人們心中,他們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同在。他們不但在中國有很大影響,在國際上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聖人是誰?誰是聖人?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出現過很多影響歷史發展的人物,但能被稱為聖人的,卻隻有下面這五個人:
    孔子、老子、孟子、孫子、莊子。

     
    內容簡介

    他們究竟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經歷?
    獨特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又是怎樣成為後人景仰的聖人?
    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五位聖人的功名史!
    孔子。他為了夢想,周遊列國,立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開創儒家學派。
    老子。他少年老成,學識淵博,連孔子都兩次前來請教他,開創了道家學派。
    孟子。他自幼喪父,一心愛民,辭官著書,立志於教學,為儒家的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勛。
    孫子。他報國無門,隱姓埋名,著出流傳至今的驚世兵法,開創了兵家學派。
    莊子。他不想長大,喜歡做夢,傲視王侯,視功名為浮雲。

    作者簡介

    王詠星:華語世界潛力暢銷書作家。中文繫畢業,但是愛讀史,更愛寫史。多年來一直專注於歷史人物的研究,善於挖掘歷史人物的內心,最擅長像做菜那樣,將一個個枯燥無味的歷史人物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美餐”。
    十年磨一劍,此次精心推出《四大美女艷史》、《三大女皇野史》、《五大聖人功名史》三本著作,因視角獨特、故事通俗,被譽為「*俗的暢銷歷史書」。

    目錄
    聖人——孔子
    1.沒爹的孩子像根草
    2.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3.知識就是金錢
    4.公款出國
    5.我要去見一個人,他叫老子
    6.苛政猛於虎
    7.“北漂”的孔子
    8.真是白瞎你這個人了!
    9.老百姓心中的好官
    10.聖人也耍花招
    11.與南子不得不說的故事
    12.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13.停下漂泊的腳步

    聖人——孔子
    1.沒爹的孩子像根草
    2.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3.知識就是金錢
    4.公款出國
    5.我要去見一個人,他叫老子
    6.苛政猛於虎
    7.“北漂”的孔子
    8.真是白瞎你這個人了!
    9.老百姓心中的好官
    10.聖人也耍花招
    11.與南子不得不說的故事
    12.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13.停下漂泊的腳步
    14.不甘寂寞的“花瓶”
    15.一切都是浮雲!
    道祖——老子
    1.娘胎裡待了81年的“怪物”
    2.路見不平一聲吼啊
    3.婚後的甜蜜生活
    4.用遊歷忘記傷痛
    5.一個人的圖書館
    6.最近比較煩,比較煩
    7.周禮讓老子聲名鵲起
    8.有朋自遠方來
    9.陷入王位爭奪戰
    10.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11.人是故友親,月是故鄉明
    12.出關忘帶“簽證”了
    兵聖——孫子
    1.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2.老婆孩子熱炕頭
    3.良禽擇木而棲
    4.伍子胥七薦孫武
    5.誰說大王的女人殺不得?
    6.深挖洞,廣積糧
    7.麻雀戰和遊擊戰
    8.外交上孤立它,軍事上打擊它
    9.聲東擊西,請君入甕
    10.孫武足智多謀,令人贊嘆!
    11.“鐵軍”變“淫軍”
    12.打虎親兄弟,伐越“父子兵”
    13.天下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道聖——莊子
    1.我不想,我不想,我不想長大
    2.千秋一夢迷蝴蝶
    3.聖人有時也非“聖人”
    4.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5.在楚國玩嗨了
    6.中原,我回來了
    7.莊子是“天下無雙的劍士”
    8.為了愛情,我願意彎腰
    9.莊子漆園辭官
    10.用寓言說道
    11.借糧遇到白眼狼
    12.用寓言來以牙還牙
    13.成暢銷書作者了
    14.莊子化蝶
    亞聖——孟子
    1.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2.牛人是練出來的
    3.俺師祖是孔子
    4.招生辦主任兼老師
    5.人之初,性本善
    6.初涉官場
    7.為了夢想去漂泊
    8.不要五十步笑百步
    9.與民同樂
    1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1.辭官還鄉
    12.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前言
    序:聖人是怎樣煉成的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民族,幾千年來創造了無數輝煌的文化;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物,幾千年來一直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這個民族,就是中華民族。
    這種人,就是聖人!
    聖人是誰?誰是聖人?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出現過很多影響歷史發展的人物,但能被稱為聖人的,卻隻有下面這五個人。
    孔子。他為了夢想,周遊列國,立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處踫壁,卻從不放棄一生堅持的理想,開創儒家學派。
    老子。他少年老成,學識淵博,連孔子都兩次前來請教他;不滿社會,騎青牛出關,著萬世之作,開創了道家學派。

    序:聖人是怎樣煉成的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民族,幾千年來創造了無數輝煌的文化;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物,幾千年來一直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這個民族,就是中華民族。
    這種人,就是聖人!
    聖人是誰?誰是聖人?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出現過很多影響歷史發展的人物,但能被稱為聖人的,卻隻有下面這五個人。
    孔子。他為了夢想,周遊列國,立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處踫壁,卻從不放棄一生堅持的理想,開創儒家學派。
    老子。他少年老成,學識淵博,連孔子都兩次前來請教他;不滿社會,騎青牛出關,著萬世之作,開創了道家學派。
    孟子。他自幼喪父,一心愛民,卻沒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辭官著書,立志於教學,為儒家的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勛。
    孫子。他報國無門,隱姓埋名,著出流傳至今的驚世兵法;伐楚伐越,享譽諸侯國,因不願殺戮,開創了兵家學派。
    莊子。他不想長大,喜歡做夢,傲視王侯,視功名為浮雲;逍遙自在,賣草鞋糊口,卻有無數的人崇拜他、敬仰他!
    他們就是聖人。也許思想不同,也許經歷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在他們逝去千年以後,依然被人們銘記、學習。在人們心中,他們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同在。他們不但在中國有很大影響,在國際上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他們究竟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經歷?獨特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怎樣成為後人景仰的聖人?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五位聖人的功名史!

    在線試讀
    聖人——孔子
    他富有愛心,卻為了夢想,拋妻棄子;
    他無比忠誠,卻為了抱負,周遊列國;
    他生於憂患,卻立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他四處踫壁,卻從不放棄一生堅持的理想;
    他顛沛流離,卻隨時隨地傳授自己的學說;
    他多災多難,卻開創儒家學派弟子三千人;
    他學富五車,卻一生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師;
    他死於坎坷,卻成為讓後人景仰的“聖人”;
    他逝去千年,卻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同在……
    他就是——孔子,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不但在中國有很大影響,在國際上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當我們抬頭仰望著偉大的“聖人”時,誰能知道這位“聖人”究竟在想什麼呢?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是如何成為萬世師表的?他的身上究竟發生了多少故事?這真的是他想要的生活嗎?
    請跟著我,來了解一個你所不知道的孔子!
    孔子名片
    中文名:孔丘,字仲尼
    英文名:Confucius
    外號:孔聖人、孔老二
    籍貫:山東曲阜

    聖人——孔子
    他富有愛心,卻為了夢想,拋妻棄子;
    他無比忠誠,卻為了抱負,周遊列國;
    他生於憂患,卻立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他四處踫壁,卻從不放棄一生堅持的理想;
    他顛沛流離,卻隨時隨地傳授自己的學說;
    他多災多難,卻開創儒家學派弟子三千人;
    他學富五車,卻一生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師;
    他死於坎坷,卻成為讓後人景仰的“聖人”;
    他逝去千年,卻與日月同輝,與山河同在……
    他就是——孔子,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不但在中國有很大影響,在國際上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當我們抬頭仰望著偉大的“聖人”時,誰能知道這位“聖人”究竟在想什麼呢?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是如何成為萬世師表的?他的身上究竟發生了多少故事?這真的是他想要的生活嗎?
    請跟著我,來了解一個你所不知道的孔子!
    孔子名片
    中文名:孔丘,字仲尼
    英文名:Confucius
    外號:孔聖人、孔老二
    籍貫:山東曲阜
    職業:教師
    生前551年9月28前479年4月11日
    老爸:叔梁紇
    老媽:顏徵在
    家庭出身:破落貴族
    畢業院校:私學
    個人愛好:禮、樂
    最得意:創辦儒家學派、弟子三千
    最失意:政治抱負未能實現
    最擅長:教書育人
    最痛苦:中年喪妻、老年喪子
    現在住址:曲阜城北孔林
    聯繫電話:無
    電子郵箱:無
    個性簽名:我跟南子,真的沒啥!
    1.沒爹的孩子像根草
    前552年的一個秋天,魯國上大夫臧紇的第三個兒子滿月了,照例是要大擺酒席,宴請賓朋好友。
    宴席進行到高潮時,臧紇讓夫人把剛滿月的小兒子抱出來給大家看,客人們紛紛圍上前來,逗弄一番胖嘟嘟的孩子,說些贊譽之詞。
    此時,卻有一個人坐在角落裡悶悶不樂地喝著酒,這個人就是赫赫有名的魯國陬邑大夫叔梁紇。
    叔梁紇姓孔,名紇,字叔梁,大家都稱呼他為“叔梁紇”。叔梁紇雖然隻是一個大夫,管理的範圍也隻有區區一個邑,但卻非常有名氣。而且,他不但在魯國德高望重,在其他諸侯國也是家喻戶曉。叔梁紇之所以如此出名,一是因為他是“聖人之後”;二是因為他的驍勇善戰。
    叔梁紇的祖先是傳說中的商朝建立者——成湯。周武王滅商以後,孔家先祖微子啟被分封到今天的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孔家先祖因此由帝王之家降為諸侯之家。幾十年後,因為宋國爭權更迭,孔家先祖又由諸侯降為大夫。後來,因為權臣嫉妒,孔家的勢力被大大削弱,孔家先祖隻好舉家逃到了魯國。
    逃到魯國之後,孔家已經完全失去爵位,成了所謂的“貴族破落戶”。他們沒有爵位,不能躋身上流社會,但是也不像平民那樣靠耕種為生,他們隻能依靠給上層提供一些專業服務,領取少許俸祿。
    孔家的頹勢到了叔梁紇這一代,終於得到了改變。叔梁紇生得高大威武,自幼學習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武藝高強,力氣很大,做事勇敢果斷,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時刻想著建功立業,光大門楣。
    機會終於來前563年春天,晉國聯合幾個諸侯國一起進攻鄭國。叔梁紇帶領部下跟隨魯國軍隊出征。鄭國都城雖小,但是城池堅固,軍民的抵抗力很強,戰鬥持續了很多天,鄭國都城仍然固若金湯。
    有一天,諸侯國的盟軍再次發起進攻,今天的鄭國守軍有些奇怪,不僅放下浮橋,還打開城門,似乎是準備出城迎戰。於是諸侯國的盟軍一擁而上,乘機攻進了城門。誰也沒有想到這正中了鄭國人的誘敵深入之計,他們看到盟軍湧進城中,連忙放下城門,企圖切斷入城盟軍的退路。此時可謂萬分危急,一旦城門落下,入城的軍隊就會被圍在甕城之中,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叔梁紇出現了,他一手托住重達千斤的城門,並招呼城裡的軍隊趕緊撤退。正是因為叔梁紇的挺身而出,諸侯盟軍沒有造成重大傷亡。叔梁紇一時間威名遠揚,各諸侯國都在爭相傳誦這個人的勇氣和力量。
    七年以後,也前556年,齊國與魯國發生了矛盾,齊國的軍隊包圍了防邑,被圍困在防邑的有魯國大夫臧紇和叔梁紇等人。一天晚上,已經六十多歲的叔梁紇帶領三百勇士護送臧紇等人突圍,然後又殺回城中,帶領部下頑強抵抗。齊軍最終沒有攻下城池,隻好撤退。三百勇士守衛防邑的事跡被人們熟知以後,叔梁紇的名氣就更大了。
    經過這兩次戰爭,叔梁紇以勇力聞名諸侯各國,並官居大夫,封地陬邑。因為叔梁紇的努力,孔家終於又出現在了世人的視野裡。
    可是,戰場上英武無敵的叔梁紇,在生活中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他的夫人一連生了九個閨女。按照那時的規矩,女孩是不能繼承祖業的。陬邑大夫雖然不是多大的官,可畢竟還在大夫之列,況且孔家又是君王之後,加之自己又以英勇著稱於各諸侯國,如果沒有一個男孩接續香火,那可真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夫人因為自己隻能生閨女很自責,所以就主動張羅著給叔梁紇納了一個妾。妾倒是給叔梁紇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孟皮。可惜孟皮的腳有毛病,是個殘疾人,也不能繼承叔梁紇的家業。
    沒有一個健康的兒子繼承家業,成了叔梁紇最大的心病。叔梁紇一想起這事就郁悶,孔氏家族歷經千年風雨,難道這門血脈要斷在自己手裡?隨著年齡的日益遲暮,這種感覺越來越急迫。
    今天來參加宴席,看到好朋友臧紇已經有了三個兒子,而自己卻一個健全的兒子都沒有,叔梁紇不由得愁上心頭,索性一個人躲在角落裡喝悶酒。
    看到角落裡悶悶不樂的叔梁紇,臧紇端著酒杯走過去,他心裡很清楚好朋友為什麼不開心,於是勸慰道:“俗話說,‘事不過三’。你不妨再娶一個妾,肯定能生個兒子!”
    聽了好朋友的話,叔梁紇思慮再三,暗自下定決心:再娶一房小妾,給老孔家生個兒子。
    喝完杯中酒,不等散席,叔梁紇就先行告退。他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在中途去了趟媒人家,讓媒人盡快幫他尋個合適的姑娘做妾。叔梁紇已經迫不及待了,他希望自己能盡快有個健康的兒子。
    第二天,媒人就給叔梁紇帶來了好消息:陬邑附近有一個顏老漢,他的三個女兒都到了結婚的年齡,而且都還沒找婆家。
    聽媒人把情況講了個大概,叔梁紇連忙求她前去說媒。
    顏老漢聽說大夫叔梁紇來求婚,感到很榮幸,就把三個女兒找來征求意見,問她們誰願嫁給叔梁紇。他對女兒們說:“叔梁紇是聖人之後,身材高大,驍勇善戰,我很尊重他。雖然他現在年紀大了,官職也不是很大,但是他能看上你們,也算是咱家的福分。你們三個誰願意嫁給他?”
    聽了父親的話,老大、老二都不吭聲。此時的叔梁紇已經六十多歲了,年輕的女孩誰肯嫁給一個老頭呢?
    三女兒顏徵在看到大姐和二姐為難的樣子,就對父親說:“既然父親這麼說,那我願意嫁給他。”
    “叔梁紇”這個名字對於顏徵在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在魯國人的心中,“叔梁紇”這個名字就是英雄的化身。當顏徵在聽說這樣一位能夠雙手托住千斤城門、救戰友於危難之中的人,這樣一位僅帶三百兵士衝出敵人的重重包圍、守衛國土的大英雄,竟然來自己家提親的時候,浪漫的少女動心了!
    於是,隻有17歲顏徵在義無反顧地嫁給了六十多歲的叔梁紇——她心中的英雄。
    結婚以後,為了能盡快生個兒子,叔梁紇與顏微在經常齋戒沐浴,到離家不遠的尼丘山祈禱,希望老天保佑自己早生兒子。
    皇天不負有心人,不久顏徵在就懷孕了。
    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二十七,這是個不平凡的日子,在魯國的昌平鄉陬邑的尼山,顏徵在生下了她與叔梁紇的兒子。
    顏徵在的娘家在尼山東南,婆家在尼山西南,生孩子前,顏徵在正好在娘家。由於周禮規定女兒不能在娘家生孩子,所以顏徵在就急忙往婆家趕,沒想到途中臨產,急切之下,尼山東山坡下的一個不大的山洞,就成了孩子誕生的地方。山洞至今仍存,後人稱為夫子洞。夫子洞東南的顏母山上,有一片山石上有星星紅點,那裡的草每到秋天也會變成紅色,據說就是顏徵在初破羊水的地方。
    終於有了健康的兒子,叔梁紇欣喜若狂。為了感謝經常去禱告的尼丘山,他給兒子起名丘,字仲尼。這個男孩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
    孔子出生以後,叔梁紇整天高興得合不攏嘴,沒事就抱著孩子出去轉悠,見人就炫耀:“看,我兒子!”
    此時的生活對於叔梁紇來說,已經再幸福不過了。作為一個逃難的破落貴族後代,他重振了家族威名:做地方官時,德高望重;帶兵出征時,聲名遠揚。如今又老來得子,讓家族血脈能夠得以延續,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俗話說: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開。在孔子三歲的時候,一向身體強健的叔梁紇突然去世。叔梁紇的去世對於整個孔家來說是個災難性的打擊。他生前是當地的鎮長,雖然官不大,工資不高,但是能養活一家人。現在家裡的頂梁柱倒下了,孟皮是個殘疾人,孔子纔三歲多一點,兩個人都沒辦法繼承父親的事業,也沒有能力去養家糊口,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饑寒交迫之中。
    孔家是一個大家庭,叔梁紇有三個老婆、十一個孩子,各種關繫復雜而微妙。在叔梁紇在世時,這些關繫還能得到調和,現在家長不在了,加上生活拮據,彼此之間的矛盾也就越來越多。此時,失去了丈夫庇護的顏徵在需要面對一大群妻妾子女,在復雜的家庭關繫中處於孤立與弱勢的地位,甚至連幼年孔子的生存也處於一種不安定的狀態之下。
    顏徵在認為,這樣的生活環境對孔子的成長很不利。於是,剛剛二十出頭的顏徵在做出了一個影響孔子一生的重大行動:離開昌平鄉陬邑的叔梁紇家,帶著三歲的兒子孔丘,遷居到魯國國都曲阜居住。
    這是一個富有遠見的決定。顏徵在一直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夠干出一番光宗耀祖的大事。要想實現這一目標,第一步就要學到進入貴族階層的本領,要懂得周朝的禮樂典章,並學會當時可以進身謀生的禮、樂、射、御、書、數,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六藝”。而曲阜就是可以幫助她實現目標最好的地方。
    曲阜是貴族聚集之地,更是“六藝”的興盛之地。讓兒子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既能在耳濡目染間受到熏陶,更能提供有利的學習條件。
    搬到曲阜後,孤兒寡母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生存問題。幸好他們居住的闕裡,是曲阜最繁華的地方,謀生的門路有會多。顏徵在靠給別人做手工養家糊口,有時候實在周轉不開,還要依靠親友的接濟。
    孔子逐漸長大,顏徵在把他送到了學校。這樣,白天的時候,孔子去讀書,顏徵忙著做工。到了晚上,她一邊做事,一邊在燈下輔導孔子讀書。
    令顏徵在欣慰的是,年幼的孔子很懂事。他深知母親一個人辛苦,所以非常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
    當時的曲阜不但是魯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更是整個東周王朝的文化聖地。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就是“克己復禮”,這裡說的“禮”就是周禮。周禮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保存和遵守最完備的地方就是魯國,而在魯國實行周禮的規定的地方就是曲阜。童年孔子經常能看到祭祀、婚嫁等等禮儀場面,聽到音樂的演奏和唱歌的聲音。在不知不覺的熏陶之中,孔子也變得對禮儀非常熱愛,並且樂在其中,甚至連做遊戲時都是擺上祭祀用的禮器,像模像樣地模仿大人磕頭行禮。
    為了幫助母親減輕家庭負擔,孔子從小就幫母親做事,做過許多在當時的人認為是沒知識、沒文化的粗人做的事情。
    總之,童年的孔子雖然缺少父愛、生活艱苦,但是在母親的悉心照料和教導下,得到了有力的成長。
    2.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十五歲的時候,孔子成功地完成了學業。有一次,曲阜西郊舉行了一次射箭活動,孔子上場的時候,不但舉止合乎禮儀,而且射術很精湛,每一次都正中靶心,博得大家交口稱贊。能獲得大家的稱贊,完全是因為孔子平時認真刻苦的學習。
    不得不說,顏徵在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叔梁紇死後,是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重擔,養家糊口、教導孔子。她的努力沒有白費,換回了一個成績優異、孰知周禮的兒子。此時的孔子已經成年,開始接過家庭的重擔,他在心裡告訴自己:我要努力,我不能再讓母親喫苦了,我一定要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看到兒子的努力,顏徵在很欣慰,她有理由相信,孔家威名一定會在自己的兒子這裡重新達到巔峰!
    然而,上天是殘酷的,在孔子十七歲時,顏徵在去世了。這一年,她纔不過三十多歲。
    對於一個隻有17歲的少年來說,這無異於天塌了。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全靠母親把他拉扯大,因此他和母親的感情非常深厚。如今,相依為命的母親又離他而去。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母親的去世讓孔子內心非常難過。
    但是,孔子沒有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撥。因為他知道,現在最關鍵的是要處理好母親的喪事。
    根據周禮,君子對待父母要以“禮”相待,“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活著的時候要按照常規侍奉她,死了要按照禮儀安葬,再按照禮儀祭祀她。
    與此同時,曲阜城上上下下也都在關注著這件事情,他們想知道,陬邑大夫叔梁紇的兒子、在少年時代已經獲得博學之名的孔丘,會怎樣處理母親的喪事,他會懂得禮儀並按照禮儀處理嗎?最讓大家關注的是,曾經引起眾多輿論、頂著巨大壓力嫁給英雄做小妾的女人,能否與她的丈夫叔梁紇合葬?
    孔子把母親的愛存在心裡,他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遵從母親的遺願,讓辛苦一生的母親與父親合葬,為生前飽受非議的母親正名。
    可是,一心要讓母親與父親合葬的孔子,卻不知道埋葬父親的具體位置。因為父親去世後,母親從沒有告訴孔子父親埋葬的地方。
    年少的孔子沒有驚惶失措,先是按照嚴格周到的禮節為母親舉行了哀戚而又莊嚴的喪禮。接著將母親的靈柩暫時存放在魯城東南角的五父之衢,然後他開始四處打聽知道父親墳墓方位的人。
    終於,他遇到陬邑的一個專門辦理喪事的人,因為叔梁紇是個名人,所以他還記得當時的情況,於是就把具體的方位告訴了孔子,孔子這纔把母親和父親安葬在一起。
    孔子葬母的事情很快在鄉鄰中間傳開了,大家都覺得這個孩子不簡單,年紀這麼小,卻如此懂得禮儀。但17歲的孔子畢竟年輕,在他圓滿地辦完母親安葬大事之後不久,就發生了一件令他很尷尬的事。
    在他守喪期間,魯國的執政上卿季氏發了一個通告,邀請所有的魯國士族子弟,來家裡宴會。孔子此時很為難:去吧,在母喪期間;不去吧,等於得罪了季孫氏。
    最後,孔子決定前往季孫氏家赴宴。畢竟,這種集會,是接觸與學習的機會,會對自己以後的道路有所幫助。而且,孔子認為,自己是陬邑大夫叔梁紇的兒子,應當算是在士的行列。
    孔子萬萬沒有想到,正當他跟隨著其他人一起走進季孫氏家的時候,居然被季孫氏的家臣陽虎蠻橫地攔阻:“季家宴請的是貴族的士,你孔丘是干什麼的,誰請你呢!”
    無奈的孔子隻好蒙著羞辱退了回來。受辱的孔子暗自立誓,要讓自己更加強大起來。
    後來,孔子葬母的事情傳到了季孫氏的耳朵裡。那時候季孫氏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很注意籠絡人纔,於是就征召孔子做官。於是,三年守孝結束後,孔子就做了季氏的家臣。
    第一份工作是委吏。委吏是管理倉庫的小官,主要工作就是保管物品,對進出倉庫的物品做好登記,職責類似於現在的倉庫保管員和出納員。這個職務的權力不大,但是卻是一個有實權的位置,所以很容易發生中飽私囊的事情。他的前任就是因為管理混亂和有貪污嫌疑被季孫氏換掉的。孔子當了這個小官以後,利用自己的數學知識,立即著手整理賬目,把多年來沒有搞清楚的問題弄得清清楚楚。這樣一來就有效地堵塞了漏洞,防止了倉庫管理人員利用職務之便貪污浪費。
    季孫氏想不到年輕的孔子竟有這樣處理事情的能力,就又委派了他第二份工作,做乘田。乘田是負責放牧牛羊的小官,職責和現在的放牛娃差不多。孔子做了乘田以後,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合理安排放牧的時間和地點,並對人員做了合理的安排和布置,很快就把這份工作做得井井有條。沒過多久,季氏家的牛羊就長得特別好,繁殖得也很快。所以孔子再次受到了表彰。
    孔子19歲時結了婚,妻子亓官氏是宋國人,因為戰亂遷到了魯國。20歲那年,亓官氏為孔子生了一個兒子。
    季孫氏是魯國上卿,手下出了孔子這麼個聰明能干的賢人,很快就讓魯昭公知道了。恰好趕上孔子的兒子出生,魯昭公馬上派人給孔子送了一條大鯉魚,表示祝賀。
    在孔子17歲的時候,季孫氏的家臣陽虎都看不起他;現在20歲,僅僅三年時間,孔子就得到了魯昭公的重視,這說明什麼?
    說明孔子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了他的命運,改變了人們對他的看法,贏得了人們對他的尊敬!
    能得到魯昭公的重視,孔子非常高興。為了紀念這件事,他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孔鯉,字伯魚。
    孔子不僅是個好干部,還是個“好學生”。在對工作應對自如之餘,他每天查閱典籍,好學深思,探究治國安邦的道路。
    他研究了周公留下的歷史典籍,考察歷史成敗的經驗,覺得周禮是難得一見的治國理想,他下定決心學習周公的禮樂思想。除了周禮,孔子還喜歡閱讀《詩經》、《周易》等書籍,刻苦的學習不但擴大了他的視野,還提高了他的個人修養。
    孔子還不恥下問,喜歡向人求教。他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向所有人學習,是孔子一貫的做法。
    前525年,魯國的一個附屬小國郯國的郯子來朝見魯昭公。魯昭公為他舉行了歡迎宴會。在宴會上,魯國的大夫昭子知道郯子是少昊氏的後人,就問他有關少昊氏時代以鳥名作為官名的具體原因。郯子就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告訴了他。孔子當時正在研究古聖先賢的事跡,聽到這件事後非常感興趣,於是就到郯子居住的驛館來請教。
    當時26歲的孔子,其博學早已聞名魯國,郯子見這樣一個知名學者卻能夠如此虛心求教,十分感動,就很高興地和他談論起來。
    郯子為孔子詳細講解每種官職的命名、職務以及他們的具體職責,讓孔子對傳說中的少昊氏有了很具體的了解。
    兩位學者談得那樣投機,甚至忘了天已大亮。
    能體現孔子好學的,還有他向師襄學琴的故事。
    師襄是與孔子同時代魯國著名的樂官,對音樂和禮儀造詣很高,最擅長彈琴,他的琴藝在魯國無人可比。孔子久仰他的大名,所以就跑到他那裡,請求他教自己彈琴。
    師襄子早就聽說孔子是一個聰明好學的年輕人,見了他後,發現傳言不虛,於是很高興地答應了。師襄子先給孔子介紹了琴的樂理知識和演奏的初步技巧,然後讓孔子練習,親自體會一下其中的技巧。
    孔子一遍一遍地練習著一首曲子,不斷地揣摩曲子的奇妙之處,然後改進指法,熟練彈奏技巧,一直練了很多天,直到把這首曲子的意境揣摩透了,纔開始學習下一首新曲子。
    他的這種認真態度讓師襄子很感動,將自己的琴藝毫無保留地全部傳授給了孔子。
    孔子就是這樣一個刻苦學習的人。他向周圍學有專長的人學習,謙虛謹慎,不恥下問。同時他還向各國的政治家學習治國經驗,從歷史典籍裡尋找治理國家的辦法。
    通過不斷的學習,勤奮的孔子成為了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一個有名的禮儀專家。
    3.知識就是金錢
    通過自學和多方求教,孔子在傳統儒業“六藝”上,已經具備了相當高的造詣,開始成為了這些方面的專家。於是,他博學多禮的名氣開始遠近聞名,加上他見多識廣,為人謙遜有禮,所以有很多人來找他咨詢。
    最初,有些慕名而來的人還對孔子的能力持有懷疑,於是總想試探一下,看看孔子是不是真的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博學多禮。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孔子的博學多禮不是吹出來的,所以就都把他當成權威,遇到不懂的地方都來咨詢他的意見。
    即便是那些講究禮儀的貴族,也時常會向地位低微的孔子請教。
    有一次,魯國的上大夫季桓子家裡蓋房子,打地基時挖出來一隻腹大口小的陶器,裡面裝著一隻很像羊的東西。這隻陶器誰也沒見過,它的用處自然也是說不上來。於是有人提議去問問孔子。
    季桓子本來就對關於孔子博學多禮的傳聞半信半疑,這下正好借機試探一下。於是,他就親自去請教孔子。
    聽了季恆子的描述,連器物本身都不用去看,孔子就知道是什麼東西了。他對季恆子說:“傳說山林裡有兩種怪物,一種是獨腳獸,叫做夔,另外一種是會說人話的山精,叫做魍魎;水裡也有兩種怪物,一種怪物是龍,另一種是會喫人的水怪,叫做罔像。土裡面的怪物就隻有雌雄不分的墳羊了。所以,我認為陶器裡面裝的應該是羊。”
    季桓子本來想愚弄孔子,讓他出出洋相,沒想到孔子居然認得這種東西,並對它很了解,講起來也是頭頭是道,所以有些灰溜溜的感覺。
    一個連季氏家門都進不去的人,通過刻苦的學習,為自己贏得了尊重。終於,孔子成了各國貴族交口稱贊的大學問家。
    不久,吳越交戰,吳國不僅打敗了越國,還把人家的都城給拆了。結果拆遷的時候,從地下挖出一根和車子一樣長的骨頭。吳國人非常喫驚,因為大家都不認識這是什麼玩意,不知道它會不會給吳國帶來災難。
    於是,吳王跋山涉水,親自來到魯國,向聲名遠揚的孔子請教,希望能弄清楚這根骨頭到底是什麼東西。
    孔子說:“大禹王在會稽山召集各位神仙,有一位叫做防風氏的遲到了,大禹王就把他殺了,然後把尸體放在那裡示眾。防風氏的骨頭和車子一樣長,所以是你們挖出來的應該是防風氏的骨頭。”
    吳王問孔子:“神是什麼?”
    孔子說:“大山大河的守護者就是神,就像國家的守護者是公侯一樣,他們也是擁有天下的王。”
    吳王又問:“防風氏是干什麼的?”
    孔子說:“他的職責是管理封山和禹山的祭祀,姓釐。在虞、夏和商三代的時候叫做汪罔氏,在周代叫做長翟,現在叫做大人。”
    孔子對答如流,吳王也非常佩服,臨走的時候感嘆道:“孔子太厲害了,見識廣博,恐怕這天下沒有他不知道的東西。”
    有一次,孔子路過陳國。恰好有一隻受傷的隼鳥落在王宮裡死了,有一支箭射穿了它的脖子,箭長一尺八寸,箭杆是梏木造的,箭頭是石頭磨成的。陳國的大臣都沒見過這種箭,於是陳愍公派人咨詢孔子。
    孔子說:“這隻鳥是從遙遠的東北方向飛來的,因為這支箭是住在那裡的肅慎人用的。”
    陳愍公還不明白,孔子於是進一步解釋說:“幾百年前周武王滅了商朝,接著征服了周邊的少數民族。周武王讓他們用本地區的特產進貢,以使他們牢記本民族的傳統。當時,肅慎人就進貢了梏木石箭,長一尺八寸。”
    這三件事分別涉及到了動物學、植物學和歷史學的知識,這充分地說明了孔子知識廣博,而且,孔子不但在魯國名聲大,甚至還超出了中原的範圍,傳到了遙遠的南方。
    當時,眾人向孔子請教最多的問題是有關周禮的,這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地方。孔子自幼喜歡禮儀,連小時候玩遊戲都是演習周禮,後來還憑借自己的禮儀知識給別人當禮儀助手。不僅是“禮”,對於“六藝”,孔子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獨立思想。此時的孔子,經過學習和實踐,在政治和治國方面,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前522年,齊景公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提出要見一見孔子。孔子對齊景公的問題有問必答,這些問題不但涉及到禮儀問題,還有關於各諸侯國的政治情況。齊景公對孔子的淵博知識非常佩服,也對他的政治見解很是贊同。
    齊景公問孔子:“秦國非常弱小,又地處邊陲,秦穆公卻在那裡建立了霸業。這是為什麼呢?”
    孔子說:“秦國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國家領導人具有戰略眼光,它位置不好,但是國家政策卻很適宜。秦穆公重視人纔,他用五百張羊皮換回百裡奚,賜給他大夫的爵位。百裡奚原先是個囚徒,他卻不以為然,與他暢談三天,然後放心地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他。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秦穆公稱霸諸侯是必然的事情。”
    通過談話,齊景公對孔子有了更多的了解,孔子覺得齊景公是一個有雄心的君主。可以說兩個人都互相有了好感。齊景公甚至邀請孔子到齊國為官,但是孔子認為自己還需要積累沉澱,所以婉言拒絕了齊景公的邀請。
    此時,在季孫氏家做家臣的孔子,已經可以參加國家大典並擔任助祭了,這在當時是很有地位的。但是,孔子“有志於學”,隨著學問的一天天精進,他必須全力以赴,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做學問中,所以孔子開始考慮棄官,不再擔任季孫氏的家臣。
    但是,棄官不做,專做學問,會出現諸多問題,比如經濟問題,社會地位問題,等等。
    其實,這都不是問題,孔子早就想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辦私學。
    很早前,孔子就發現,大家來咨詢的時候往往會給他帶些禮物、金錢。慢慢地,孔子意識到,原來自己淵博的學識不僅能帶來聲名,還能帶來利潤,看來知識就是金錢啊!那個時候,孔子就在心裡想:與其等著人家上門咨詢,坐等收禮,不如我辦個班,收些弟子,既能傳授知識,傳播自己的思想和主張,還可以打開門收錢,解決經濟問題。
    想到不如做到,30歲時,孔子毅然退出仕途,不再擔任季孫氏的家臣,辦起了私學。
    其實,創辦私學,不但能解決經濟問題,也有利於自己可以專心學問,甚至教學相長。而且,用自己的學識來培養社會需要的人纔,然後自己的思想就會被學生們廣為傳播,自己的社會地位自然也會隨之上升。
    俗話說“三十而立”,孔子在而立之年時創辦了“私學”,實現了經濟上的“立”和事業上的“立”。
    春秋之前,隻有貴族子弟纔有資格到國家開辦的學校學習《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內容。到了春秋時期,官府的學官流落民間,一些私人的民辦學校開始出現,但是一般隻教自家子弟,教授的內容也很有限。至於其餘的人,隻好接受地方政府或者家族組織的啟蒙教育。這類教育一般是在農閑的時候進行,教學的內容有兩種,一種是國家的歷史知識,另一種就是實用的技藝,比如武藝、駕車、射箭等,是為將來服兵役準備的。
    孔子的私學在當時是個空前的壯舉,因為孔子打破了原來的等級制度,向所有喜歡學習的人傳授知識。
    他收學生的條件有三個,第一是要成年,第二是自己有毅力、有恆心學習,第三是要安於貧困。除了對年齡和個人的志向、品德,孔子對自己的學生沒有其他要求,也就是說,凡是喜歡學習的成年人,不論老幼、貧賤、國籍等條件,都可以投到他的門下學習。這種教育觀點被稱為有教無類。
    因為條件有限,沒有專門的教室,孔子就在自己家裡辦起了學校。他在自家院子裡的銀杏樹下用土堆了一個高臺,自己坐在臺上教育弟子們讀書,這個土臺後來被世人稱為“杏壇”。
    最初,孔子的學生並不多,大多是些想出人頭地的平民子弟和士族子弟。他們看到孔子經常出入貴族之家,那些高高在上的統治者時常低下身子向孔子咨詢問題,所以都對孔子很尊重,於是就投到了他的門下學習。
    剛開始的時候,不僅條件簡陋,孔子的教學內容也不成熟。直到幾年之後,教學內容和規矩纔慢慢成熟起來。
    孔子主要教習學生兩方面的知識,一是傳統經典,包括《詩》、《書》、《禮》、《樂》等歷史書籍,《詩》指的是我們後來經常說的《詩經》,《書》是《尚書》,《禮》就是《周禮》,《樂》是歷史上對舉行各種儀式時的音樂舞蹈的理論探討,這些內容包括了文學、歷史、思想修養、藝術和哲學。二是實用技能,主要指六藝,這些具體的技能是做貴族的基本條件。
    因為教學認真,教學方法新穎,孔子的名氣越來越大,來求學的人越來越多,這其中不但有魯國的青年,還有各諸侯國的纔俊。那些喜歡學習但求學無門的人紛紛來到魯國,跟從孔子學習。
    於是,孔子開始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批忠實弟子。這其中包括顏回的父親顏路、曾子的父親曾點、琴張等人。正是這些忠實的弟子們,陪伴著老師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日子,將老師的思想和主張四處傳播,讓老師的聲名得以遠揚。
    4.公款出國
    雖然孔子的名氣越來越大,但是他的學生主要來自土族和平民的子弟,貴族子弟很少。一個原因是,貴族弟子大多習慣於奢侈的生活,而禮樂的學習很繁瑣,很辛苦,所以盡管有學習禮樂知識的便利,但是很少有貴族子弟喜歡;另一個原因是,孔子“有教無類”的辦學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貶低了貴族子弟的地位。所以很少會有貴族子弟來學習。
    但是,孔子的弟子中卻有兩個很有名的貴族子弟——魯國孟僖子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
    孟僖子是當時的魯國三桓之一,地位僅次於季平子,是魯國的第三號人物。孟僖子之所以把兩個兒子送到孔子那裡去學習,是因為他曾經在“禮”這方面丟過人,他不想讓自己的兒子重蹈覆轍。
    原來,當年楚國的章華臺建成時,楚靈王為了炫耀,就邀請諸侯國王們來遊玩。孟僖子陪同魯昭公前去赴會。路過鄭國的時候,出於禮節,鄭簡公要慰勞魯昭公。
    由於魯昭公等人是貴客,而且來自禮儀之邦,所以鄭國君臣特別重視這次慰勞。當時的鄭國執政子產,為了不失禮,對慰勞的各個環節作了細致的安排,還專門請教了專家。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魯昭公和孟僖子在鄭簡公的慰勞宴上看著對方的排場目瞪口獃、手足無措,因為這其中有很多禮儀他們從沒聽說過,即使有的聽說過,可是沒見過啊,在這種情況下想做到不失禮,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鄭國失禮的事讓魯昭公和孟僖子感到很丟臉,可是沒想到後面還有更丟臉的事情。
    當他們來到楚國邊境時,楚靈王也給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在中原各國的眼裡,楚國是個不懂禮儀的蠻夷之地。可是魯昭公和孟僖子卻連楚國這個蠻夷之地的禮節也無法應對。這不但讓楚靈王感到失望,也讓中原的諸侯國感到丟臉。
    這兩件事對孟僖子刺激很大,出國回來以後,他就四處拜訪懂得禮儀的人纔,向他們虛心請教。聽說孔子對周禮很精通,孟僖子就把他召來詢問一些禮儀知識,孔子從善如流的對答讓他覺得,這個年輕人太了不起了。
    前535年,孟僖子得了重病,自知將不久於人世,此時的他已經知道孔子正在辦私學,收了很多弟子,所以就想讓自己的兩個兒子也去跟隨孔子學習。
    他把兒子叫到面前,叮囑自己的家臣說:“禮是人的軀干,不懂得禮儀的人,就像沒有軀干一樣站不起來。如果我不幸離世,你一定要囑咐我的兩個兒子,將來拜孔子為老師,學習禮儀,使得他們能夠在社會上站住腳跟。”
    就這樣,孟僖子的兩個兒子就拜在了孔子門下。孔子欣然接受,不是因為這兩個人是貴族子弟,而是因為孟僖子的做法符合孔子對君子的看法。孔子說:“犯了過錯,能勇於改正,這樣的人纔是君子,孟僖子就是這樣的人。”
    收了貴族孟僖子的兩個兒子做弟子,對孔子可以說好處很大。首先,孔子向弟子收的學費是不固定的,家境貧寒的弟子隨便交點柴米,意思意思就行了,家境富裕的弟子就要多交點學費或者肉干,像孟懿子和南宮敬叔這樣的貴族子弟,估計除了學費,還得交贊助費。總之,這兩個弟子給孔子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收益。
    其次,孟懿子和南宮敬叔能拜在孔子門下學習,說明魯國的貴族在新形勢下,已經逐漸接受了孔子。孔子由一個貧窮的士族家庭子弟上升到了與大夫並列的地位。
    收入和地位的提升並沒有讓孔子洋洋得意,停滯不前。與此相反,隨著知識的積累和個人修養的提高,他為人更加謙虛謹慎,對知識的渴求更加高漲。孔子知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道理,所以他不再滿足整日獃在魯國,他希望能夠走出去,看看魯國之外的世界,切實領略一下各國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特別是到當時的政治中心洛邑去看看。
    從曲阜到洛邑,路途遙遠,花費很大,孔子隻是一個教書先生,出國遊歷的路費是個大問題,他籌措了很長時間都沒能得到解決。
    這時候,孟僖子的兩個兒子就起到作用了,聽說老師想出國遊歷,南宮敬叔就把這事報告給了魯國的最高領導魯昭公。他說:“我也想和老師一起到洛邑見見世面,學習禮儀知識。”
    魯昭公想起幾年前自己和孟僖子在鄭國和楚國的失禮,立刻答應了南宮敬叔的請求,不單撥給他們足夠的費用,還給了他們兩匹馬、一輛車,同時配備了駕車的僕人。
    於前518年,孔子和南宮敬叔來到了洛邑。
    孔子曾經有些惋惜地說過:夏代的禮,我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已經不足以證明了;殷商的禮,我也能說出來,但是它的後代宋國也不足以證明了。這是因為杞國、宋國都沒有足夠的歷史文獻和賢者的緣故。如果有足夠的文獻與賢者,我就能夠將夏、商兩代的禮準確地整理出來,也能夠完整地演示出來。如今,孔子終於可以不用惋惜了,他走進了一所幾乎應有盡有的大學堂中。
    洛邑之行是孔子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學習之旅、深造之旅。在這將近一年的學習深造活動中,“學而不厭”的孔子可說是如饑似渴、如魚得水。
    “觀乎明堂”是孔子在洛邑的重大學習活動之一。明堂是周天子祭祖、朝會、議事與宣政的地方,內有國家重器和種種寶貴文物。孔子進入明堂就如走進歷史,特別是明堂內歷代天子的畫像,更讓他感到新鮮。
    周朝的太廟,也是孔子必須要去的。太廟也叫後稷之廟。周人視後稷為自己的始祖。他善於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是堯、舜的農官,並教民眾耕種從而有了農業。雖然以前孔子去過魯國的周公廟,但是孔子畢竟沒有現場見識過周天子的周公廟,所以他向他人請教了很多相關的問題。他從不在乎自己“專家”的名聲,隻要能夠學到真正的知識,甘當小學生又有什麼關繫。
    在洛邑期間,孔子還參觀了周天子祭天祭地的場所。祭天的地方叫圓丘,即天壇。祭地的地方叫方丘,即地壇。雖然孔子對於天、神有著自己的看法,但是孔子實地的考察,對於充實豐富他禮制禮儀方面的知識,無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會對他的思想有所影響。
    孔子還閱讀了周天子的圖書館裡的大量珍藏,這對孔子學識的長進,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據說孔子在洛邑期間,在這個圖書館裡接觸到了大量的典籍,看到了在外地無法看到的“三皇五帝之書”和“四方之志”,如《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魯之《春秋》、晉之《乘》等。
    對音樂及樂器有著濃厚興趣並有著深厚造詣的孔子,在洛邑期間還與大音樂家苌弘大夫見了面,這對孔子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前518年,這一年也許是孔子一生中最為快樂的一年,幾乎每一天都充滿新的發現新的思考。這一年的學習、深造、觀覽、閱讀、研討等一繫列的學術活動,對孔子的思想產生了諸多影響,也為他的學識與教學邁向更高境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給予了有力的推動。
    5.我要去見一個人,他叫老子
    孔子這次洛邑遊歷對他的思想和事業都影響很大,特別是與老子的見面對孔子的影響最深。
    孔子是以朝聖的心情西去洛邑的,那裡不僅是他仰慕的周公曾經住過的地方,也是商周以來的禮儀、文物、典籍等彙集之地。更重要的是,那裡住著一個他景仰已久的人——老聃。
    這個老聃就是鼎鼎大名的老子。老子名叫李耳,字伯陽,楚國人,年齡比孔子大。因為當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很相近,所以被人們尊稱為老子。孔子早就聽說老子知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儀無所不知,對周禮有很深的造詣,熟悉各種禮儀的出處和來源。
    對於這位通曉上下古今之變的大思想家,還是青年的孔子對弟子們說:“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在孔子心裡,一直把老子當作老師來看待。既然如此,怎能不去看望、求教於老師呢?
    孔子來到洛邑的時候,老子正擔任東周的國家典藏吏,也就是國家博物館館長兼國家圖書館館長。
    他早就知道孔子的大名,對這個熱情好學的年輕人也是仰慕已久。聽到孔子要來洛邑拜訪自己,他連忙套上車子,趕到洛邑郊外迎接孔子等人。
    孔子見到老子前來迎接,有些高興,也有些惶恐。他稱老子為老師,還送了一隻大雁作為禮物。老子收下禮物,對這個人也非常有好感,所以有問必答。
    孔子和老子兩個人相見恨晚,成為了莫逆之交。此時的老子已處在生命的暮年,《道德經》當時已經寫出。作為晚輩的孔子,見老子當然也是以學為主。所以,孔子向老子請教很多有關禮的問題,老子都一一作答。
    孔子問老子,小孩子死了應該怎麼辦。老子舉例說,周公的時候,有一個人死了孩子,墓地離得很遠,召公就建議他在宮中入殮,再送到遠處的墓地,這個人覺得不妥,但是周公卻認為可以,因為世上最大的事情是親情,沒有什麼可以超過親情的。從此以後,小孩子死了,人們就在家裡把孩子裝入棺木,然後下葬。
    孔子還問了諸如國家有喪事的時候不避戰爭對不對,打仗的時候要不要帶著先祖的牌位之類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一些細小具體的禮儀,也是孔子經常在做祭祀主持的時候遇到的,如果不是遇到老子,根本就沒有人能說得清楚。老子的回答不但解決了孔子的問題,而且引證很多,證明自己在禮儀方面確實有過人之處。
    老子解答了孔子的疑問,又帶孔子參觀了祭祀天地的天壇和地壇,考察了穆公和厲公的太廟,了解裡面的宗廟制度。最後,他帶孔子來到了國家博物館,帶他看裡面保存的夏商周以來的文物和檔案,以及裡面保存的歷代祭祀用品。
    在洛邑,老子與孔子還一起為巷黨的一戶人家辦理過一次喪事,那時叫相禮助喪。也許這是老子有意讓孔子親自體會一下正宗的喪葬時的整套周禮吧。送葬途中發生了日食現像,正當孔子不知如何處置的時候,老子從容地下令放下靈柩,並令送葬的所有人員停止哭泣,並大聲地告訴大家,根據禮俗規定,必須等待日食過後纔能再往前走。
    相禮助喪完畢,孔子問老子:“將靈柩停在半道上等待不太合適吧?誰知道日食會持續多久呢?倒不如繼續進行為好。”
    老子給他解釋:“諸侯朝見天子、大夫出國訪問,都是白天走路、夜間休息,送葬與這個是一樣的道理。你不想想,誰會夜間趕路?隻有逃犯和奔喪的人纔會天黑了趕路呢!”
    孔子豁然明白。
    當然,孔子和老子在某些方面也存著在歧義。比如孔子向老子講述自己“仁政”的主張時,老子就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啕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而這個故事,就體現了他們之間的分歧。
    孔子追求“相濡以沫”的仁。他認為,在水已干涸的池塘裡,魚們全都面臨干死的威脅時,要竭盡自己最後的所愛贈予對方,把生的希望留給別的魚,努力地哈出最後的氣息去濕潤對方,用口中僅有的唾沫滋潤對方就要干燥的體表,使對方盡可能地延長一些生命。
    老子則截然不同,他說與其這樣,反正結局是死亡,與其被動地等待死亡,不如走另外一條路,衝出這干涸的池塘,往“江湖”的方向走,力爭回到大江湖泊之中。
    一個要犧牲自己,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個寧可去“走流沙”,也要先保存了自己,因為保存了自己也就保存下了實現理想的資本。
    分歧是明顯的,那是由年齡和閱歷造成的,況且老子和孔子都是當時有名的君子,所以並不影響他們相談甚歡。
    老子年齡大,見識廣,擅長從遠處觀察事物的發展與變化,說話做事都有哲學家的氣質,但是顯得熱情不夠,對社會發展的看法不免有些消極。孔子則相反,孔子年齡還小,心中充滿了朝氣,對待事物熱情有餘,總是希望盡快行動,但是在老子看來,他的行為難免有一些自滿,遇事也過於急躁,熱情有餘的時候就難免理性不足。兩個人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同看法,但是透過分歧,仍然可以看到他們之間有著巨大的一致和知音間的惺惺相惜。
    在他們的骨子深處,有著同樣的對於禮崩樂壞、物欲橫流、統治者的殘忍無道的不滿與憤慨,有著同樣的平治天下的理想,都想著大有作為。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品德的人見面聊天,為的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絕不會為了面子和利益附和對方,小人則相反,他們在一起喫喝玩樂,表面上一團和氣,你好我也好,其實內心卻充滿了計較和算計。老子和孔子都是當時的人中龍鳳,道德楷模,所以自然是君子之交。
    孔子考察結束,準備踏上歸程的時候,兩個人依依惜別。老子看著孔子,針對他急躁、過於熱情的性格提出自己的建議。
    老子說:“我聽說有錢人送人財富,有品德的人送人良言。我沒有財富,隻好裝出有品德的樣子送你幾句話。”
    老子接著說:“第一,你問的那些事情都是古人的事情,古人已經死了,骨頭都爛了,留下的隻是些三言兩語。做事要記得與時俱進,不要太過固執。第二,有知識有學問的人生逢盛世,做做官坐坐車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遇到懷纔不遇的事情,也不要勉為其難。第三,我常聽人說,會做生意的人不把好東西都擺出來,會做人的君子總是表現得很謙虛。你應該除去傲氣,減少欲望,放下架子,丟掉幻想。這些東西對你的人生沒有好處。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這些了。”
    孔子心裡清楚,老子給自己的建議是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所以很感謝老子的建議。
    老子一直把孔子送到了黃河邊上。孔子看著滾滾奔流的黃河水,感嘆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你看這水流得多快呀!它奔騰不息,永不停留,人生也應該是這樣的,生命不止,奮鬥不息。老子根據自己的知識,對他進行了開解和安慰。
    老子的肺腑之言讓孔子非常感動,毫無疑問,老子不但知識淵博,看人也很有水平。他提出的意見對年輕的孔子來說非常中肯,情深意長,讓孔子受益匪淺。
    回到曲阜以後,孔子的弟子都很有興致地問起這次洛邑之行的詳情。孔子耐心地一一介紹,他談到老子這個人的時候說:“我知道鳥會飛,魚會遊,野獸能跑得飛快。可是跑得快的會落到網子裡,遊得深的能被釣上來,飛得高的能被射下來。隻有一種東西我覺得不可捉摸,它想高就高,想低就低,上天入地,來去自如。它就是傳說中的龍了。老子這個人,在我的眼裡,就和龍一樣。”
    孔子見老子,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會見之一。兩顆星辰從來不會有見面的時候,一旦相見便會是踫撞後的毀滅。可是兩位偉大的思想家的相見,雖然也會有踫撞,卻如兩道江河的彙聚,會給後世留下無法湮滅的可讓精神自由生長的湖泊。
    6.苛政猛於虎
    從洛邑遊學回來後,孔子更加謙虛謹慎,勤勉自己,無論做什麼的時候,都提醒自己不要主觀臆斷,要冷靜分析。這樣一來,他不但知識增加得快,個人修養也提升得很快。
    人們都聽說了孔子遊學的經歷,也看到了他在知識和修養方面的進步,於是就對他更加欽佩。這樣一來,想拜他為師的人更多了。
    此時的孔子已經不再安心於教書育人,他希望憑自己的纔能造福百姓,振興魯國。他曾對弟子說:“苟有用我者,一年而已,三年有成。”意思是說,如果有人用我來治理國家,一年能看到效果,三年就可以讓國家井井有條。
    可是,此時魯國的政局發生了“大地震”,嚴重地打擊了孔子從政的抱負,同時還讓他無法繼續安靜地教書育人。
    在此之前,魯國的實權一直被以季孫氏為代表的三桓把持著,前幾年三桓通過四分公室,完全控制了魯國的軍事和政治大權。其中以季氏的勢力最大,魯國朝政被季平子一手操控,魯昭公成了擺設。
    但是,魯昭公並不甘心,挖空心思想要把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力奪回來。天隨人願,正好此時發生了一件事——季平子與郦邵伯之間的鬥雞風波,給了魯昭公一個合理的奪權借口。
    鬥雞是魯國貴族之間流行的一種遊戲,帶有賭博性質。一般來說,小賭怡情,大家玩鬥雞無非是圖個樂,可是季平子和郦邵伯兩個人玩的很大。由於季平子輸多贏少,所以他很不高興,為了能贏錢,他想了個餿點子,再鬥雞的時候,他給自己的鬥雞穿了件皮甲克。
    郦邵伯根本就沒有料到他會這麼干,一下子輸了很多牛羊。不過,郦邵伯也不是喫素的,他很快就想出了對策,他讓下人在自己的鬥雞爪子上綁了鋒利的刀片。於是再鬥雞的時候,季平子輸得很慘,不僅把上次贏來的牛羊輸了回去,還倒賠了郦邵伯幾塊地。
    這樣一來,季平子心裡就更不舒服了,於是他一氣之下就帶兵趕走了郦邵伯,占領了郦邵伯的封地。郦邵伯打不過他,隻好到魯昭公那裡哭訴。
    就在魯昭公琢磨怎麼收拾季平子的時候,囂張的季平子主動把臉伸了過來。原來,就在季平子剛剛占領郦邵伯的封地沒幾天,趕上了祭祀魯襄公的大典。按照規定,在祭奠儀式上要跳一種舞蹈。按照周禮規定,天子的舞蹈為八人一組,共有八組六十四人,稱為八佾,諸侯六人一組,六組三十六人,大夫家四人一組,共四組十六人,士族二人一組,共兩組四人。因為魯國是周公的封地,所以被允許使用八佾的規格。
    可是,到了舞蹈開始的時候,大家發現負責跳舞的演員隻來了兩個人。一打聽纔知道,原來其他六十二個人都被季平子叫到自己家裡跳舞去了。可是,季平子隻是一名魯國的大夫而已,按規定,他隻能被允許使用十六人的舞蹈祭祀。
    這件事情很快就傳到了孔子的耳朵裡。他氣憤地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夫使用天子的規格,這都可以忍,還有什麼事是不能忍的?
    季平子在這件事情上太囂張了,讓很多人對他心存不滿。於是,和他有矛盾的郦邵伯等人開始四處活動,聯繫各方面反對季平子的勢力,並鼓動魯昭公打擊季平子。魯昭公早就想辦季平子了,一直等機會呢,所以就一口答應了郦邵伯等人的請求。
    經過充分準備,魯昭公於九月派兵偷襲季平子的封地。季平子沒有防備,倉促應戰,因為寡不敵眾,隻好帶領少數護衛逃到了祭祀的高臺上,一邊拚命抵抗,一邊派人去和魯昭公談判。
    一開始,季平子請求魯昭公把他流放到沂水邊,然後讓有關部門對他進行調查,如果他真的有罪,他願意接受懲罰。魯昭公沒同意。
    退而求其次,季平子又請求魯昭公放自己回到封地費邑,並發誓永遠不再來曲阜。魯昭公還是不答應。
    最後,季平子請求魯昭公放自己一條生路,允許自己帶著五輛車和一些護衛到國外流亡。但是,魯昭公還是不答應。
    魯昭公不想趕盡殺絕,但是他更不敢放季平子一條生路。因為魯國的軍隊有一多半由季氏領導,在自己號召大夫們進攻季平子的時候,那些屬於季氏領導的軍隊就沒有響應,而是在坐觀其變。如果自己放季平子一條生路,一旦他將來殺個回馬槍,那時候再低頭求饒的就會是自己了。但是,因為季平子占據高臺,拼死抵抗,魯昭公一時半會拿他也沒辦法。
    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魯昭公沒有抓住這個機會一舉拿下季平子,這輩子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因為在局面僵持的時候,季平子派人聯繫了以前自己領導的軍隊,軍隊的幾個首領權衡之後,感覺還是跟著季平子比較舒服,於是開始率兵攻打魯昭公。
    此時,三桓之一的叔孫氏也明白過來,一旦魯昭公打掉了季氏,下一步可能就會拿自己開刀,於是,他也派軍隊進攻魯昭公。
    三恆之一的孟孫氏,看到叔孫氏的選擇,知道大局已定,於是趕緊變節,不僅殺了魯昭公派來的聯絡人郦邵伯,還派出軍隊攻打魯昭公。
    魯昭公抵抗不住,隻好逃亡去了齊國,最後死在了晉國。從此,季平子完全掌握了魯國政權,成了名義上的國君,國家大事也都由他來處理。
    孔子對此次魯國的政變非常憤怒,但他對此也無能為力。為了表達自己對季氏專權的不滿,他決定離開魯國,到國外去發展。可是,去哪裡呢?
    此時的孔子已經三十五歲,在各諸侯國的名氣很大了,他想起了五年前自己與齊景公的那次見面。當時,齊景公曾力邀孔子到齊國發展。於是,孔子帶領著弟子們離開魯國,向齊國前進。
    有一天,他們走到泰山腳下,突然聽到路邊有個女人哭得非常傷心。於是孔子讓駕車的子貢停下馬車,然後站起身來手抓著車前的橫木仔細地聽著。聽了一會兒,孔子對弟子說:“這女人哭得很傷心,但是除了傷心,她好像還有什麼發愁的事情。”於是他讓子貢去問問是怎麼回事。
    子貢下車去問那個女人為什麼哭泣,那個女人回答說:“很早以前我的舅舅在這被老虎喫了,後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喫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喫了。”
    子貢很喫驚:“那你為什麼不搬到別的地方去呀?”
    這個女人無奈地說道:“別的地方稅賦太重啊!這裡是荒郊野嶺,沒有人管,不用受當官的壓榨。”
    子貢回來把自己與女人的對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嘆息著道:“徒弟們,你們都要記住,統治者的過分壓迫和剝削比老虎還可怕呀!”
    這就是“苛政猛於虎”的來歷。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其實行路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在去齊國的路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還學到了很多東西。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的經典語錄也是出自孔子去齊國的路上。
    當時,孔子前進的車子被一個小孩擋住了,這個孩子正在路中央用石頭壘東西玩耍。
    一開始,孔子的學生子路下車對小孩說:“小朋友,你快拿著石頭躲到路邊,我們要過去!”
    那個孩子問道:“車上坐的誰?”
    子路趾高氣揚地說:“是孔子。”
    小孩好奇地問:“孔子是什麼人?”
    子路得意洋洋地告訴他:“孔子是聖人。”
    小孩想了想,問道:“聖人是不是什麼都懂?”
    子路不屑地回答:“那當然!”
    小孩笑了笑,說道:“好,那我就去問問他,隻要他回答對了問題,我就把石頭拿開,放你們過去。”
    其實,孔子一直在聽他們的對話,對這個小孩要問自己問題,他感到好笑又可愛,便說:“你隨便問什麼都行。”
    小孩張口就問:“我問你,是城躲車還車躲城?”
    孔子不加思索地答道:“還用問,當然是車躲城了。”
    小孩得意地笑著說:“那你看看地上,我用石頭堆的是什麼?”
    孔子低下頭仔細一看,原來這個小孩壘的是房子,不僅有房子,周圍還有城牆。說話算話,孔子便吩咐子路趕著車子從這“城”邊上繞過去。
    誰知這小孩還不算完,緊走幾步攆上孔子,接著又問:“你既然是聖人,今天我就考考聖人。你說是早晨太陽離得近還是中午太陽離得近?”
    孔子沒有遲疑,張口就答:“早晨太陽離得近。”
    沒等這個小孩問“為什麼”,孔子便主動解釋道:“因為早晨太陽大,中午太陽小。”
    這時候小孩又笑了,笑著問道:“那你說,太陽是離得近了暖還是離得遠了暖?”
    孔子沒想到這裡面有陷阱,還是張口就答:“肯定是離得近了暖。”
    小孩得意了地問道:“那為啥我覺得中午暖?”
    是啊,如果離得近了暖和,那就應該是中午,可剛纔孔子還說早上太陽離得近呢!孔子就這樣被問住了。
    他看了看這個孩子,感嘆道:“三人行,必有我師啊,連一個小孩都能成為我的老師!”
    7.“北漂”的孔子
    眼下有很多年輕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紛紛到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奮鬥,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的“北漂”。當年的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帶著弟子前往齊國發展,也成為“北漂”大軍中的一員。隻是,他的“北漂”並沒有得到想像的收獲。
    來到齊國後,為了早日得到齊景公重用,孔子投奔到大夫高昭子門下,做了高昭子的家臣。高昭子是齊景公的親信,經過他的推薦,孔子很快就得到了齊景公的召見。
    孔子還是那個知識淵博的孔子,但是齊景公已經不是六年前那個雄心壯志的齊景公了,此時的齊景公思想消極,優柔寡斷。
    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治國的根本之道。孔子回答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做國君的要做國君應該做的事,要任用合適的人,遠離居心不良的人,為大家做好表率;做臣子的要盡自己的本分,對上要忠,對下仁愛;做父親的要像個父親,要疼愛自己的兒子;做兒子的要像個兒子,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愛護弱小。一句話,就是要每個人都做到名副其實。
    這樣的建議並不是信口胡說,孔子向來不打無把握的仗,他是根據齊國的實際情況纔提出這個建議的。當時齊景公對治理國家很隨意,大夫陳氏的勢力很大,在人們的眼裡隻有陳氏、沒有齊景公。出現了這種情況,齊景公仍然無動於衷,整日尋歡作樂,光是後宮寵愛的夫人就有十幾位,而且還沒有立太子。
    看到這種情形後,孔子很快意識到了危機,所以他委婉地提醒齊景公早立太子,同時要多做好事,樹立威信,更要抑制陳家的勢力。
    齊景公聽了很高興,鄭重地拉著孔子的手說:“你說得對!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兒子不像兒子,父親不像父親,我就是米再多,也喫不上飯呀!”
    孔子聽了齊景公的話,覺得在齊國還有發展的機會,心裡很高興。
    過了幾天,齊景公再次召見孔子,問他齊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此時,孔子到齊國已經有了一段時間,對齊國的歷史、文化、地理、民風、賦稅等情況已經了如指掌。於是,孔子告訴齊景公,齊國的最大問題是浪費嚴重,現在已經到了必須下定決心改正的時候了。
    齊景公聽了很高興,覺得孔子說得多,同時打算重用孔子,甚至還打算把尼溪的土地分封給孔子。
    齊國的執政晏嬰看到孔子獲得了齊景公的信任,心裡很嫉妒,但是他不好明說。有一天,齊景公找來晏嬰,和他商量該給孔子安排什麼職位。
    齊景公問了幾次,晏嬰都裝作沒聽見的樣子,一言不發。齊景公覺得很奇怪,他就問晏嬰說:“很多人在我面前談到孔子,都稱贊他道德高尚,纔能過人。我現在問你給他封個什麼官,你竟然一言不發。你這是怎麼了?”
    晏嬰對齊景公說:“我認為,分封孔子的事情你最好慎重一點。那些依靠專業技能喫飯的新興士族能言善辯,做事圓滑,絕對不可以執掌法令。驕傲自滿,自以為是,絕對不可以做下屬。崇尚厚葬,不惜破產也要裝點門面,絕對不可以被樹立成榜樣。四處奔走,貪慕富貴,絕對不可能成為忠臣。”
    晏嬰接著說:“自從德纔兼備的人相繼去世以後,周王室就衰落了,禮樂制度早就被廢棄了。現在孔子講究的這一套,全都是怎麼穿衣、怎麼走路、怎麼會客之類的,復雜得一輩子都學不明白。你想用他的這一套來改變齊國的民風,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吧。”
    晏嬰的話正中孔子的要害,因為孔子平時很講究禮儀,所以鋪張是難免的事情。而且,他為了找到機會施展抱負而四處奔走,這在別人的眼裡很容易落下不忠和貪圖富貴的指責。
    聽了晏嬰的話,齊景公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再見到孔子的時候,決口不提封地的事情,就連國家大事也不問了。孔子知道自己受到了冷落,但是卻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但他是個懂得禮節的人,知道這種事情不好問齊景公,就隻好小心行事,等待機會。
    時間長了,反倒是齊景公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有一天他對孔子說:“要讓我像魯國對待季氏那樣,把國家大事交給你全權處理,我做不到,但是像魯國對待孟孫氏那樣,給你一個沒有實權的顧問當,又顯得我不重視人纔。”於是,齊景公就給了孔子一個顧問的頭銜,這種禮遇算是處在季氏和孟氏之間。
    這個時候,齊國的大夫們都害怕孔子真的在齊國得到實權,這勢必會威脅到他們的利益,於是,他們就準備聯合起來對付孔子。那些支持陳家的勢力也聽說了孔子給齊景公提的建議,對孔子也很不滿,也準備對付孔子。
    這事情很快就傳到了孔子的耳朵裡,孔子知道自己的處境很危險,想馬上離開齊國,但又覺得很不甘心。這麼多年來,自己一直苦苦等待,現在終於看到了一線希望,怎麼能輕易放棄呢?
    就在孔子猶豫不決的時候,齊景公幫他下了決心。由於齊國的大夫們整天在齊景公耳朵邊不停地嘮叨孔子的壞話,齊景公實在受不了。所以他對孔子說:“我老了,沒辦法委你以重任了。對朝中大臣們的想法,我也沒有什麼辦法能改變。”
    孔子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因為他已經失去了齊景公這座靠山,這樣一來,齊國的大夫們可能很快就回來收拾孔子。於是,孔子連忙讓徒弟們收拾東西,離開齊國。當時,孔子的弟子們正在準備做飯,米都淘好了,隻是還沒有下鍋。孔子舍不得丟掉米,於是就讓徒弟端著淘米的籮筐逃出齊國。
    人們常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在齊國的這段日子,盡管孔子的政治抱負沒有得以施展,但是他的遊學經歷卻很成功。齊國是當年姜太公的封國,文化底蘊豐厚,歷史典籍也很多。孔子到了這裡以後,親眼看到了齊國的富庶和繁榮,親眼領略了政治家晏嬰的風采。盡管晏嬰反對孔子在齊國執政,但是孔子卻對他很欣賞,晏嬰生活儉樸,一件狐皮袍子穿了三十年,他還善於交際,出使外國能夠完成使命,對待老朋友也總是很禮貌。這都是君子的作風,孔子把他的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加以消化吸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繫之中。
    在齊國的時候,孔子經常到各地去學習和考察,並且親耳聽到了正宗的《韶樂》的演奏。《韶樂》是舜創作的音樂,周初的時候,舜的後代被封到了遂,後來齊國滅了遂。齊國得到了遂國的大部分樂師,並且將它與齊國的文化和方言結合起來,使得《韶樂》有了新的意境和發展。
    孔子在洛邑與苌弘談論過這首曲子,並且心儀已久。這次他聽了《韶樂》,覺得非常美妙,每次都聽得如痴如醉。後來,他還跟隨齊國的樂師學習過《韶樂》。就像學習《文王操》一樣,他由表及裡,整整學了三個月。
    在這三個月裡,他睡不香,喫不好,喫肉都不覺得香了,沉醉在這首樂曲的韻律裡不可自撥。這就是“三月不知肉味”的說法和來歷。
    在齊國期間,孔子還仔細地詢問這個國家的有關情況,熟悉了它的風俗習慣、歷史地理,實地領略了政治家的風采,這正是孔子的學問日益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8.真是白瞎你這個人了!
    在齊國獃了兩年多,孔子敗興而歸。但是,在齊國之行回到魯國後,孔子的政治思想已經開始逐漸成熟。
    在孔子之前,中華文明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在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留下的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就是“禮”“樂”制度。孔子考察了三代以來的禮樂制度,在遊歷洛邑和齊國之後,完善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他在禮樂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仁”的學說,禮樂學說和仁的學說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
    孔子對自己的學說很自信,但是他對自己能否在魯國實現政治抱負卻一點自信也沒有,因為此時魯國的朝政依然被季氏把持。當初,孔子去齊國的原因就是季平子趕走了魯昭公,把持了朝政。可是現在,孔子從齊國回來了,魯國仍然由季平子執政,魯昭公一直在其他諸侯國流亡,始終無法回到魯國。
    季氏當權,孔子自然是不願為他出力,所以就閉門不出,在家裡教書育人,希望能夠培養出真正對國家有用的人纔來。孔子教育弟子的時候也是他的思想逐漸走向成熟的時候。
    前510年,魯昭公死在了齊國。季平子扶持魯昭公的弟弟即位,也就是魯定公。又過了幾年,季平子死了,臨死的時候,他讓兒子季桓子繼承自己的職位,魯國的政權仍然掌握在季氏的手裡。
    孔子認為,如果諸侯代替天子決定國家大事,不出十代國家就要完蛋。大夫代替諸侯決定國家大事,不出五代諸侯國就要完蛋。如果大夫的家臣把持了國家大事,最多能傳到第三代就不錯了。
    不出孔子所料,沒幾年魯國就越變越弱,任人欺負了。當時,晉國的六家大夫掌握了國家政權,他們時不時地派兵騷擾臨近的魯國。南邊的楚國也依仗兵強馬壯,幾次向魯國發動進攻。緊靠著魯國的齊國,雖然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欺負一下魯國還是綽綽有餘的。就這樣,弱小的魯國處在大國的夾縫中,就像牆頭的野草,隨風起伏。歸附楚國的話,晉國會發怒,要是貴歸附了晉國,楚國的大軍馬上就會開到邊境。身邊的齊國也一直在虎視眈眈,企圖占點便宜。
    對於這種情況,孔子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是手裡卻沒有一點權力,隻好暗自嘆氣。
    在魯國內部,政局也開始越來越混亂。之前魯國大權由三恆執掌,由於季氏家族在三恆中居首,所以實際上是季氏家族掌握國家大權。
    由於三恆忙於國家大事,於是就把自己家的事情交給家臣們處理,這些家臣便趁機培植親信,安插心腹。等到季桓子繼承了父業,把持了魯國朝政,他的那些家臣們開始蠢蠢欲動,因為他們都看出來了,老實人沒有好結果,隻有敢作敢為的人纔能占到便宜。
    季桓子的家臣中,勢力最大的有兩個人,分別是陽虎和公山不狃,其中又以陽虎的勢力最大。他們早就已經架空了季氏的權力,其實有很多國家大事都是由季氏的家臣陽虎等人來處理。這就是孔子說的“陪臣執國命”。
    在當時,魯定公、季桓子和季桓子的兩個家臣組成了一個奇怪的政壇現像,形成了一條類似生物鏈的統治秩序:陽虎挾持了季桓子,季桓子再控制了魯定公,孟孫氏和叔孫氏勢力下降,差不多成了擺設。
    此時,孔子從事教育已經有二十年了,他的弟子中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人纔,走上官場以後,表現的十分出色。因此,孔子的名氣更大了,來求學的人越來越多,來邀請他做官的人也不在少數。
    第一次邀請孔子的人是陽虎。陽虎做了幾年季孫氏的家臣,通過培植勢力、安插親信逐漸控制了季桓子,並控制了魯國的政權。不得不說,陽虎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比魯昭公、季平子要優秀,他看到了孔子的能力,於是就想把孔子拉攏到自己的身邊,這樣一來既可以落下重用人纔的美名,二來借助孔子和他的那些弟子的能力來穩固自己在魯國的地位。
    打定主意以後,陽虎多次派人傳話給孔子,要求拜見孔子,但是都被孔子婉言拒絕。孔子對陽虎從來就沒有好感,他十七歲時曾到季孫氏家裡赴宴,當時就是陽虎把他攔在了門外,並用話語羞辱了她,如今陽虎又把持了魯國朝政,令孔子更加厭惡他。
    陽虎沒有辦法,就派人趁孔子不在家的時候,送了一隻蒸熟的乳豬給孔子。按照當時的禮節,陽虎的地位比孔子高,收到禮物的時候孔子又不在家,那麼

     
    網友評論  我們期待著您對此商品發表評論
     
    相關商品
    在線留言 商品價格為新臺幣
    關於我們 送貨時間 安全付款 會員登入 加入會員 我的帳戶 網站聯盟
    DVD 連續劇 Copyright © 2024, Digital 了得網 Co., Ltd.
    返回頂部